南香山观音古庙
古时,南香山壮鼓处建有观音庙,相传始建于宋代。此处头枕祖山,双臂环抱,前有马鞍山作朝,乐山近案,远望东江如玉带环飘;鬼厚圆浑,嫩脉开屏而出;两水有情交合,得水藏风,因山体形似圆鼓而得名。从山麓小道上山,路径崎岖,山势陡峭。因此,建庙时便就地取材,以山石为墙基,墙体则采用红坭、石灰、谷壳等材料人工夯实而成。由于年代久远,观音庙早己面目全非,杂草丛生,遗址上只留下宽度40公分,高度1.2米的残墙断壁,面积约100平方。
据说观音庙是由一位散落民间的老尼姑牵头,附近信众共同募捐善款兴建的,庙內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庙建成后,附近数位中老年信女轮班陪伴尼姑,日夜上香,虔诚敬奉。尼姑的素膳也由当班信女从家中捎带而来。久而久之,观音庙成了信众虔诚敬奉的圣地,尼姑也成了附近村妇的挚友,凡有婆媳吵嘴、夫妻吵架的,都会往庙里求宿,向尼姑倾诉衷肠。后来,尼姑收徒若干,白天垦地耕作,晚上传经授课,现遗址门前还留下尼徒垦耕的多块田地。观音庙很显灵,香火长盛不衰:远乡近邻都很信奉,新春祈福、新婚求子,逢灾求佑,遇难呈祥。逢年节,过诞日,上山小道的香客更是川流不息,庙里庙外人声喧闹,香烟弥漫。
那时,南香山只有东面和南面两条上山小道。东路沿白花寺至山顶,南路沿观音庙至山顶,相互贯通,故有“南拜观音东敬佛”的民间传说。观音烛照弥来面,佛祖香飘菩萨身:从南面上山的信众,带着观音庙的烛香味前去白花寺拜佛,而东来的信众,又带着佛祖的烛香味来到观音庙拜菩萨。善男信女各表所需,南来东往,一路飘香,加上寺庙香火同盛,香气满山弥漫,后来人们干脆把南樵山改称南香山了。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南面,在观音庙与白花寺之间,半山上建有明代尚书霍韬大墓(见拙作《南香山霍韬墓的故事》一文),守墓的宗亲和朝兵,昼夜不停地上香添烛,逢初一十五更是顶礼膜拜,尤以清明节最为隆重热烈。它与白花寺、观音庙(一寺一庙一墓)构成南香山永不消熄的三柱香火,为南樵山易名推波助澜。
观音庙与南香山其它古迹名胜一样,倍受战火、匪患的洗劫,几番沉浮,尤其在明末清初,反清复明人士雄踞山上,占寺庙为巢,据险抗清,寺庙被尽数烧毁。历经千年沧桑后,名声远播的南香山观音庙,终于湮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到了清代后期,九如村信众合资出力,在距离原址2000米的山脚下(即虎头山余脉坭坑村前),重建了观音庙,改庙匾为“九如观音庙”,规模比原庙大2倍,面积约300平方,三进构造,青砖青瓦,面宽约15米,深约21米。观音庙虽然异地重建,却承传了原庙的灵性,远近信众如潮,香火鼎盛。
然而,九如观音庙历经百余年后,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被拆除,庙宇的神灵塑身毀于一旦,砖瓦、木料被拿去建造集体厂房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由该村罗带娣牵头,赖伯娣、叶运娣等几位信女募捐善款,又在该址重建了观音庙。庙体由红砖红瓦建成,两进构造,天井启中,另建有厨房供做诞用,占地约300平方。庙內仍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玉皇、地藏王、罗汉神尊、杨家诸将等神灵一应俱全。香客延绵不断。但因增城开发区征地开发,于2009年初被拆除。
之后,又在罗带娣、罗国强等善男信女的主持下,九如村委会信守拆迁诺言,于2012年春,在离始址100米处的山脊上,第四次重建了观音庙。新庙用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约300平方,两进构造,中置天井,东西两扇侧门,大门向正西南,门匾上书"观音古庙",门联"南海莲结蒂,樵山蕾绽花",由村人赖伯光拟写,于农历2012年8月18日开光迎客。
观音庙三毁四建,更显其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她依然供奉着观音菩萨、玉皇、地藏王、罗汉神尊、杨家诸将等神灵。沿袭了初庙的神光灵气,普渡众生。自开光以来,香火旺盛,心诚灵验,有求必应,或求观音送子,或求菩萨保佑。她是信众心中永不败落的精神支柱。
2012,11,12于增城
新建观音古庙
宋代观音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