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题

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词

1、缘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2、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3、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6、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7、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四、一词多义
1、志
(1)处之志之(作标记)
(2)寻向所志(标记,)
五、重点词语解释
1、欲穷其林穷:穷尽
2、具答之具:详尽
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
4、咸来问讯咸,都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6、并怡然自乐并:都。

六、重点语句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十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复习题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写出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很长时间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有知有汉,无论魏晋。4、桃源中人生活美满、精神愉悦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文中第一段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后文中渔人不能再一次找到桃花源,这句话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1、《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是成语“世外桃源”的出源,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访问、离开后再寻找桃花源的情形,贯穿起来,写得曲折回环,引人入胜。本文作者是陶渊明;晋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我们曾在第一册书中学习过他的一首诗歌,那首诗中最能体现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希望过隐居田园生活的一句诗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桃花源记》原是 《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

12.根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

(1).渔人发现桃源的句子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酒杀鸡作食。

(3).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4).渔人离开桃源的句子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活动、穿戴、心情

11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经过。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6、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7、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2)村中人是怎样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在文段中划出)结合全文,说说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5)陶渊明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为现实?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不能变为现实,虽然这种理想只是他的一种空想,却对现实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积极意义:寄托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人民反压迫反战争的美好愿望。

消极意义: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十五、练习巩固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沿着②俨然:整齐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借代)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活动、穿戴、心情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线段加点字注音 (1)便要(yāo)还家 (2)邑(yì)人

2.给下列词语作解释 (1) 要:_ 邀请_2)绝境: _与世隔绝的地方

(3) 无论 _不要说, 更不必说 (4)为具言_为(桃花源中的人) 详细地说出

3.翻译: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先躲避秦时的战乱, 带领妻儿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的人(对他)说: “(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联系全文,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渔人对桃花源人说的是世人熟知而桃花源人不知的事, 如果一一写出,语言就显啰嗦,内容上就累赘了. 联系上文,对于“今是何世”,桃花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渔人所说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花源人为桃花源外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完整话,表明你的意见. 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作者生活的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3651.html

更多阅读

《桃花源记》浮屠塔攻略 诸天浮屠塔攻略

《桃花源记》浮屠塔攻略——简介各位新童鞋,今天的课程内容是如何一次通过浮屠塔。虽然妙妙已经顺利过了T6,但是由于记性不大好,T5与T6的攻略会晚一点跟大家见面。OK,言归正传,下面是T1~T4的攻略 希望能给新手朋友一些帮助。《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课堂寄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预习方

畅游桂林·世外桃源梦幻游·桃花源记 桂林世外桃源门票

1、《世外桃源》景点起意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意境,据导游介绍投资开发者来自于台湾,他初到桂林,被这里的秀山碧水田园风光所吸引,在当地的朋友引荐下,寻寻觅觅最后终于找到了这片净土,按照陶渊明所描述的仙境不断开发,才形成了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练习题一(一)阅读“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咸来问讯。 咸:(3)不足为外人道也为:2.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

声明:《桃花源记复习题》为网友大众欧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