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历史上的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生养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 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畏葸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目前的障碍,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 权夺利的斗争极其复杂,瞬息万变。因此,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屈,以 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其实,这只是一个较低的境界,较高的境界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不乏其例。

西汉时期的淮阴侯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是妇孺 皆知的。韩信是淮阴人,自幼不农不商,又因家贫,所以衣食无着,想去充当小吏,却无一技之长,也未被录取。因此终日游荡,往往寄食于人家。他曾和亭长很要好,经常到亭长家里去吃饭,吃多了,也就惹得亭长的妻子厌烦。于是,亭长的妻子提前了吃饭时间,等韩信到的时候,碗已经洗过很久了。韩信知道惹人讨厌,从此不再去了。他来到淮阴城下,临水钓鱼,有时运气不佳,只好空腹度日。那里正巧有一个临水漂絮的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每当午饭送来,总分一些给韩信吃。韩信饥饿难耐,也不推辞,这样一连吃了几十日。一日,韩信非常感激地对漂母说:“他日发迹,定当厚报。”谁知 漂母竟含怒训斥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谋生路,反受困顿。我看你七尺须眉,好似公子王孙,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几顿饭吃,难道谁还望你报答不成?”说完,漂 母拿起漂絮而去。

韩信受人赐饭之恩,虽受激励,但苦无机会施展抱负。实在穷得无法,只得把家传的宝剑拿出来叫卖,卖了多日,竟卖不出 去。一天,他正把宝剑挂在腰中,沿街游荡,忽然遇到一个屠夫,那屠夫有意给他难堪,嘲笑他说:“看你身材高大,却是十分懦弱。你若有种,就拿剑来刺我,若 是不敢刺,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说完,双腿一叉,站在街心,挡住了韩信的去路。韩信打量了一会儿屠夫,就爬在地下,径直钻了过去。别人都耻笑韩信懦弱,他却不以为耻。

【以史为鉴】历史上的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其实绝非韩信不敢刺他,只因为他胸怀大志,不愿与小人多生是非,如果一剑把他刺死了,自己势必难以逃脱。所以,他审时度势,暂受胯下之辱。后来韩信跟刘邦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被封为淮阴侯。他报答了漂母,但并未报复那个屠夫,而是把他找来,叫他当了一名下级军官。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韬光养晦而成霸王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摸索,他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

先是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意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不久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豺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听到了这个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 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商臣连忙向老师潘崇 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事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定地说:“能!”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领宫廷卫队冲进成王的宫殿,要杀掉他的父亲。成王喜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商臣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 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 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旨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怀不忿,二人因此串 通作乱。他俩借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之机,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反激使潘崇和子孔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楚庄王逃跑。在到达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楚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觐见楚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楚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里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窗体顶端

窗谜语 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 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伍参听后,知道楚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即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楚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 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楚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 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样子,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 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的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寻找多年的社稷栋梁之臣!”楚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苏从惊异地发现,楚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楚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他不明所以,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 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第二天,他召集百官,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 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有智谋的人。

这只“大鸟” 真的“一鸣惊人”,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庸人的进攻,争取了群蛮及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尔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的一技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后来,楚庄 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从其所作所为及对霸业的认识水平来看,都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是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像楚庄王这样做的人 还不算太多,但这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种方法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才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3563.html

更多阅读

历史上的和绅与纪晓岚三 历史上纪晓岚

历史上的和绅与纪晓岚(三)乾隆四十年,23岁的和绅被任命为三等侍卫,是他有了了发迹的偶然,乾隆四十五年,因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有功,被提升户部尚书。这样,御前侍卫,蓝旗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这样,一顶顶炙手可热的

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长寿名人 邢台历史名人

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长寿名人众所周知,邢台历史名人众多,其实邢台名人中的长寿者也不少,比如北宋名将王彦超(临西)高寿73岁(914—986),唐代名相宋璟(南和)高寿75岁(663-737),元代邢国公刘肃(威县)也高寿76岁(1188—1263),元代洪妙真人李志柔(广宗)高寿达78

声明:《以史为鉴 历史上的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为网友季陌寂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