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论文休息下来看论语,论语中提到颜回约二十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最喜爱的弟子,不幸早逝,留下孔子的不尽悲伤,子哭之恸,“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回身上有哪些优点呢?引起了我的思考。
从孔子对颜回的表扬中,可看到颜回的如下优点:
一、不违。回在与子的对话中,不与老师发生争执,这是孔子所提倡和欣赏的,这也是夫子的一贯观点,如:“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二、聪明,反应灵敏。在夫子面前,“不违,如愚”,而同学子贡却说“回也闻一以知十”,充分说明了回的聪明
二、深入领会夫子的教诲。回对夫子的言语能很快领会,谁都不希望自己所讲的是对牛弹琴。
三、足以发。回能躬行实践孔子平日所讲授的内容。每个老师都喜欢这样的学生,实践老师所讲,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老师的深信不疑及崇拜,更何况夫子所讲的都是些做人的标准、应具备的品德等,这也是回难能可贵的地方。
三、好学。论语中孔子在多处讲学习,
四、不迁怒。想想在工作的一些委屈,别人的不认可,自己当然会一肚子气,然而,颜回能做到不迁怒于他人,让自己心中的怒火逐渐地熄灭,而不表现于外。
五、不贰过。不重复犯错误,就如高考前的做题,做题不在多少,能把做的题都掌握了,不再在错题上接着出错,这是很难。
六、不违仁。颜回能将孔子所讲的仁贯穿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七、安贫乐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经典了,不说了。
八、勤奋好学。颜回勤奋好学,“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九、师生共患难。子畏於匡,颜渊後。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与夫子共患难,更让夫子喜欢这个弟子。
十、不夸其能,不扬其功。夫子并没肯定回的这个优点,这是在颜回的志向中体现的。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集众多优点于一身,作为七十二之首,当之无愧。另外,颜回对夫子的赞美,更显示了夫子的伟大,几千年来多少的赞美也不能超过这段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颜回的原文:
『2.0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5.0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6.0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0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11.0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11.0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
『11.0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
『11.0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1.18』柴也愚,参(身)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品德好、贫)
『11.22』子畏於匡,颜渊後。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2.0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路)。服周之冕,乐(月)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