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猗兰操》

一、《猗兰操》又名《幽兰操》,相传是孔子所作。

这首咏兰之辞,源于汉代蔡邕之《琴操》所载。引论说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诗曰:

品读:《猗兰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有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这首诗名为《幽兰操》,从内容上作者是一定要表现“幽谷之兰”的。但不管怎么读,这几句诗却没有写兰,总让读者觉得这只是一首诗的开头。

后来,据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见到孔子的诗作,作《猗兰操》序云:“孔子伤不逢时作。”并以同名“仿作”一首《猗兰操》,诗曰: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如果把韩愈所“仿作”的这段诗,和蔡邕《琴操》所载的这段诗合为一首,读完之后,却不难发现这是一首完整的诗。所以,韩愈“仿作”之诗,到底是“仿作”还是“拾遗补缺”,值得探究。我以为从诗作的内容看,“拾遗补缺”的可能性更贴谱。

蔡邕,字伯喈,东汉河南陈留人,大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才女蔡文姬之父。其时,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在王允坐下长叹息,而受牵连,被王允下狱致死,时年60岁。

从蔡邕下狱致死,死于非命,同时家遭横祸;女儿蔡文姬也在战乱中被匈奴兵掳去,被迫嫁给南匈奴左贤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其著作书稿散落。所以,后世流传《琴操》中所载孔子的诗是不完整的。

有一段曹操和蔡文姬谈话的记载,可以证实蔡邕的著作书稿散落遗失。

曹操迎蔡文姬归汉之后,有一次与蔡文姬谈话,说起老师蔡邕家的藏书。蔡文姬告诉曹操,父亲蔡邕在家中原有四千卷藏书,父亲去世后,几经战乱,藏书已经全部遗失。曹操听说后感到很是惋惜和失望。蔡文姬告诉曹操自己可以背出四百余篇。曹操听说十分高兴,就让蔡文姬默写出四百篇文章,传于后世。据说蔡文姬很有才气,所背默的文章,没有遗误。而我以为,原书已遗失,一个人凭记忆背默下来,即使有遗误,谁人能识得?蔡邕《琴操》所传孔子的这段诗,无疑就缺少完整性。所以,贻误是在所难免的。

韩愈以同一题目作《猗兰操》,是“仿作”还是“拾遗补缺”,是值得思考推敲的。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自称“郡望昌黎”,即出身名门望族。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父子等合称唐宋八大家。他晚年官居吏部侍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有文风独创之功。韩愈是一位大儒,后人对其人的评价甚高。我以为,作为一个有独到创见的儒学名家,以同一诗名,模仿圣人孔子之作的说法,并不可信。或许韩愈见过或得到《猗兰操》的遗失书稿,并作改编,那么“拾遗补缺”的可能性更大。

往事愈千年,难得文献资料予以考证,只算是一个说法罢了。

二、我以为两段诗作合一解读,恰恰能完整体现孔子当年的境况和心情。

《猗兰操》全诗通俗易懂,只是在个别字词上,有一些难度。试作注释如下:

(1)猗,做感叹词,或赞美之意。(2)逍遥,原意为自由自在,这里又无奈之意,可谓漫无目标。(3)旋,返回鲁国,归来之意。(4)曷(he),何时,怎么。(5)贸,同茂。(6)觏(gou),遇见。(7)荠麦,当为荞麦,荠是一错字,笔误。

我在上面的注释指出:“荠”字是一个错字。因为我国历代只有荠菜和荞麦,没有荠麦。

荞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将荞麦列入为八谷之一。据现代考证:最早的荞麦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己有两千多年。荞麦特别适应在北方干旱和凉爽的环境里种植,是一种晚季粮食作物;人工成片种植,开白色的花,且成熟快,大面积种植会给人一种茂盛的感觉。

而荠菜是一种灰绿色的野菜。有人描述它:“叶子呈锯齿状,有时候那锯齿还很大,整片叶子看上去像从叶子中间的茎上又生出许多瘦长的叶子来,而且颜色很深,灰紫色,它是匍匐长在地上的,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所以,荠菜虽然在我国生长历史也很悠久,但它因是野生的植物,且生长特性分散,不会像荞麦一样,给人以大面积茂盛的感觉。

我因此断定“荠”字是一个错字,是笔误。诗中如指“荠菜”和“麦”,作者不会同时把两种作物并列在一起。“荠”不是“麦”,“麦”又是何种“麦”呢?

我认为:“雪霜贸贸,荠麦之茂”,描写的是荞麦开出的白花十分茂盛,像大地上铺满了霜雪一样。所以,诗中写的是“荞麦”。

《猗兰操》开篇引用了《诗经》邶风中的两首诗中的一段歌辞,“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和“子之于归,远送于野”。“邶”是古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在河南汤阴以南。《谷风》和《燕燕》是当时在邶国流传的诗歌。歌辞的意思说:“山谷的风一阵阵吹来,漫天阴云下起了蒙蒙细雨”,“送别女儿出嫁的亲人,把女儿送到城郊荒野,仍然舍不得离别。”

作者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又遇到了送别亲人的情景,所以,才有了作者以下的喟叹:“苍天啊,怎么不让我能得其所?无可奈何地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世人让利害遮盖了眼睛和心灵,辨别不出谁是贤者,谁是愚者。而我为弘扬道德奔波,随着逝去的时光,生命已经进入老年了。”作者是想以此景衬托出自己的心境,表达自己怀念故国家乡的离别之苦。

韩愈补作的《猗兰操》开笔就描写了兰草:“兰草茂盛的样子,散发出一阵阵幽香”,此后一转笔锋,歌辞表现作者出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人们不摘取兰花佩戴在身上,这对于兰花又有什么伤害呢。”“我今天就要回到鲁国去了,那怎么也是我的故国家乡啊。”“我四方奔走,日日年年在思念着故国家乡。”“我眼前好像出现一片霜雪一样的白茫茫的田野,那是一片开着白花的荞麦,茂盛地成长着。”“我不是看到亲人送女出嫁,离别难舍的场面,不是遇到这样的情景,怎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荞麦在寒天里茂盛地成长,那是它本来就有的性格。”“我为离开故国家乡而悲伤,今天我回来了,是我执着理想,热爱故国家乡的操守。”

《猗兰操》是一首孔子怀念故国家乡的诗辞。孔子在周游列国遭厄难之时,通过对兰草的赞赏,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3042.html

更多阅读

湘西行 芙蓉镇:《湘西剿匪记》拍摄点之一

【湘西行】芙蓉镇:《湘西剿匪记》拍摄点之一  湘西是指湖南西部的28县,境内沟壑纵横,溪河密布,峰峦起伏,洞穴连绵,有10多个县与鄂、渝、黔、桂四省交界,历朝皆属统治薄弱区域,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自宋以来匪患不绝,民国时

“名培”课堂实录系列:《浪之歌》王慧芳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浪之歌》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浪之歌》所用班级:沁园中学八年级二班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王慧芳教学目标:1、初读,把握内容。2、品读,理解修辞。3、悟读,体会情感。

戏曲欣赏 京剧经典:651《刘兰芝》

雨中笠翁欢迎您! 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哲学、职场创业、饮

杨绛:《干校六记》之一 下放记别 下放记别赏析

  杨绛:《干校六记》之一 下放记别2014-04-21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

声明:《品读:《猗兰操》》为网友怪我太帅有人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