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音乐联奏 浙江婺剧伴奏

婺剧音乐联奏

婺剧音乐联奏 浙江婺剧伴奏
婺剧音乐联奏 演奏家:

作曲家:

指挥者:

伴奏:

文件大小: 未知

评论等级: ★★★★★

下载次数: 12573(今日:,本周:,本月:)

婺剧音乐联奏简介

周末大赏:婺剧音乐联奏  今天为大家播出的《婺剧音乐联奏》,献给所有喜欢民族音乐及戏曲的朋友,喜欢笛子的朋友一定会对赵松庭先生的《三五七》、《二凡》、《西皮花板》等笛子独奏曲非常熟悉,那么,在听完这三首婺剧音乐联奏之后,或许能听出您熟悉的旋律,赵先生的不少作品,都来自于戏曲音乐素材,经赵先生的改编,都成为一首首优美而流传广泛的笛子作品。赵先生早年在婺剧团工作担任正吹,丰富的戏曲元素提供了他创作的无限源泉。  中国的器乐、戏曲音乐丰富,而时代的脚步却会慢慢忘记了这些真正能代表中国音乐的东西,让我们仔细地聆听,让我们好好地传承吧。  这里要特别感谢陈琼杰先生提供此音像资源,他说这是他珍藏的一张碟,不错,这些优秀的音乐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去珍藏,我们真诚地感谢他! [周末大赏:婺剧音乐联奏]上面录像的字幕有误,应为婺剧,由于制作烦琐,不再更新之,以下面的介绍为正。   关于婺剧及婺剧音乐,请看下面的介绍:婺戏渊源  明清以来,金华一带是盐、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商业贸易地区,加之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治今浙江金华)属义乌县。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  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一带,有人认为可能是义乌腔的派生,擅演武戏。西吴高腔因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质朴,且多滚唱,与徽池雅调有渊源关系。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衢州古称“西安”,故名。相传与弋阳腔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西平腔的遗响。其曲调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尽的特点。以上三种,均一人启唱,众人帮腔,锣鼓助节,音调随心入腔。  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初用长短句词格。剧目丰富,如《槐荫记》、《合珠记》、《白兔记》等。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的草台和庙会,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故语言较通俗,追求情节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实际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县一带)、金华的一个支流,在语言、曲调上均结合当地习惯予以简化或改变,故称“草昆”。现其剧目已较少演出,部分曲调则为乱弹声腔所吸收,如乱弹曲调中含有[昆头][小桃红][新水令][下山虎]等片断。  乱弹,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调。其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庐一带演出。二凡具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有人认为源出于西秦腔,也有人认为源于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调。三五七具有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属早期吹腔。有人认为其形成与皖南的徽州、四平、太平诸腔有关。芦花则源于吹腔一类,系徽戏遗响。  据《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乱弹在婺剧中,指唱“三五七”“芦花调”“二凡”“拔子”四个声腔。“三五七”“芦花调”由安徽“石碑腔”演变而来,用笛主奏,曲调华丽、流畅、舒展,唱调字少腔多,后发展为字多腔少的“叠板”。“二凡”是秦腔传到南方后演变而成的声腔,在婺剧中又发展为“尺字”“小工”“正工”“凡字”四种不同属性的曲调,又各有“倒板”“原板”“流水”“紧皮”“垛板”等不同板式,分别具有激昴、高亢、悲壮、沉郁等感情特点。“拔子”也有“倒板”“回龙”“原板”等板式。按定调性质,一般“二凡”与“三五七”相联,“芦花”与“拔子”相联。剧目较多,如《芦花絮》《桂芝写状》《雪里梅》《珍珠衫》等。  徽戏自皖南传入。清末以来,大量皖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经商,徽戏随商路流入,金华、衢州两府本地徽班达三十余个,仅1918年前后开设的本地科班就有十余个。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唱西皮、二黄,表演粗犷、泼赖、朴实、健康,剧目有《二进宫》《法门寺》《青龙会》等。其中《火烧子都》《水擒庞德》等的表演风格,在今皮黄剧中较少见。  滩簧,相传源出苏州滩簧。乾隆、嘉庆年间(1936-1820),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有人认为,滩簧系由往来于衢州、兰江的花船船孃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有“浦江滩簧”、“兰溪滩簧”、“东阳滩簧”之分。剧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僧尼会》《断桥》在剧本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创造。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有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罗,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由当地民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剧目有《走广东》《卖棉纱》《王婆骂鸡》等。  以上六种声腔,在婺剧中不是一戏混用,而是各个声腔都有一批专长剧目。最初,高腔、昆腔、乱弹等独立成班,后发展为合班,并有不同的组合。高、昆、乱兼唱的戏班,俗称“三合班”。以后,徽戏传入金华一带,有的三合班弃高腔而兼唱徽戏,有的徽班却兼唱乱弹。之后,又吸收了滩簧和时调。  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婺剧班社达四十余班。1935年后,婺剧始有女演员,曾先后办了民生、文化、民乐、小文化等女子科班(徽班),各“三合班”、“乱弹班”也都通过随团收徒等方式,培养了不少出色女演员。  早期婺剧班社主要在四乡集市、庙会(统称赶会场)演出,30年代初,才开始进城,以金华城隍庙、西华寺等为演出场地,后逐渐经常在长乐、北山、金城、群众等戏院演出。在农村,早期的业余班社,有的称为“太子班”(主要由村镇的“有闲阶层”组成)。这些组织初期以坐唱自娱为主,每逢迎神赛会,则敲锣打鼓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后来始发展为化装上台演出。  抗日战争时期,金华一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员如小花面阿尧、筱兰英,花旦樟树奶等死于战乱,婺剧班社星散,这一剧种几乎一蹶不振。建国后,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组成婺剧改进会(后改为金华地区戏曲联合会),并于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各地也成立了一批“共和班”。1955年,各剧团联合招收了二百多名学员,培养了一批人才。1956年,在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基础上成立了浙江婺剧团,并对婺剧的传统艺术进行较系统的挖掘记录和继承改革工作。至80年代初,婺剧共有剧团十二个,其中原为徽班的七个,三合班的二个,两合半班的一个,乱弹班的二个。艺术特点    婺剧的角色行当,过去称为“十三顶半网巾”,即四白面:小生、老生(正生)、老外、副末;四花面: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净)、三花面(丑)、四花面(武净);五旦堂:花旦、正旦、作旦、老旦、武小旦,此为十三行。外加“三箱”(管砌末,兼演神仙、老虎、狗)兼杂脚,为“半个网巾”。后又增加了三梁旦(衢州一带称花旦为“大梁旦”,作旦为“二梁旦”,“三梁旦”意即第三位花旦角色)和小旦(又称“小包头”、“拜堂旦”,专演丫头、宫女等很少开口的角色),共十五行角色。一个班社,过去多为二十八人(尤其是徽班)。计班主(亦称“领班”,实为老板)一人,“承头”(即“戏蚂蚁”,组班时帮助邀角请人,组班后主要负责接洽演出场地,50年代已取消)一人,乐队五人,后台管头箱(衣箱)一人,盔箱(帽、盔、髯口)一人,三箱(砌末)一人,总务一人,伙头二人,加一十五行演员,共二十八人。   表演艺术方面,由于长期在广场演出,形成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特点。如武将出场,以迅速后退一步,并亮一高架子来突出人物,与其他剧种的站定后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剧种一招一式都讲究圆,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它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即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如《断桥》是一出文戏,但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许仙的“吊毛”、“飞跪”、“抢背”、“飞扑虎”等跌扑功夫,其吃重程度均不下于武戏。反之,武戏《水擒庞德》,却慢招缓式,在乐曲中开打,以舞蹈动作取胜。   过去婺剧无水袖,因而手腕和手指功夫十分突出。旦角的开门、整装、整容等动作,无不注重手指的颤动功夫;净、生等角色的各种云手动作,也十分注重转腕,翻掌加上亮相时常曲腿亮靴底,与傩舞和佛教舞蹈颇有接近处。此外,角色上场时两肘(下臂)平曲,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并拢,“起霸”时尽用身子旋转动作,扬鞭催马时鞭梢总是向上等,又与傀儡戏的动作相似。同时,婺剧中还保存了许多特技表演,如《火烧子都》中通过筋斗带彩的三变脸,《滚灯》中的顶灯,《大补缸》中的翻梁和七十二吊,《肉龙头》中的红拳、舞叉,《僧尼会》中的耍佛珠,《水擒庞德》中的“倒插顺风旗”,《三打王英》中的“倒喝水”,《相梁刺梁》中的“飞僵尸”等。   人物塑造上,有些剧目往往从农民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物,即使帝王将相亦然。如《九锡宫》中已官填封九千岁的程咬金,在人们为他祝寿时,竟自顾自偷吃起枣子来。又如《三结义》中的刘备,却是个好吃白食、油嘴滑舌的二流子。   婺剧班社过去演出,必先点戏:由二旦色头饰珠翠,脸敷脂粉,身穿红绿男客衣(褶子)。其一持牙笏,上开戏名,另一持笔,请“庙会头首”以笔点戏。演出之前,必先闹台,称“闹头台”,一般只用打击乐器奏出各种锣鼓点,取其热闹,借以招揽观众,谓之“闹头台”。但是,每逢头场演出,则必闹“花头台”,在锣鼓中插入大唢呐、小唢呐、笛子、胡琴主奏的四支乐曲,时而委婉清柔,时而激昂雄壮(“花头台”乐曲今已成为独立的民间吹打组曲),观众通过“花头台”来品评乐队水平。“头台”闹完,继以“蹈八仙”(有“堆花八仙”、“追桃八仙”等多种,均以蟠桃会众仙为王母庆寿为内容),再“跳加官”(俗称“跳白面”、“天官赐福”)、“跳魁星”、“跳财神”,然后演三至四出“摘剧”(折子戏),称为“开台”。每逢头场开台,徽班必演《百寿图》(《满床笏》《打金枝》),乱弹班必演《九锡宫》。演此两剧,一为取其吉利;二为亮行头;三因戏中行当全,唱做并重,能反映出班社演出水平。庙会主事人也据此决定戏码和演期的长短,观众则据此选择看哪几本戏。开台戏演完,接着“闹二台”,一般用大唢呐吹演奏一支曲牌,配以锣鼓,较简短,目的使演员和观众各以稍事休息。然后大戏开始,称为“正本”。正本演完,须加演一出小戏,称为“后找”。如《哑背疯》、《骂鸡》、《王小二过年》之类。从开台到后找,一场戏约需四、五小时以上。   婺剧的名演员有江和义(擅老生)、徐东福(丑),徐锡贵(老生)、叶阿苟(老生)、徐汝英(旦)、周越先(旦)、王金龙(小生)、王景春(老外)、郑兰香(旦)、徐凤仙(旦)、吴光煜(丑)等。 婺剧的音乐唱腔   婺剧的高腔唱腔为曲牌联缀体,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三十余支。它依靠曲牌的增减和变换来丰富唱腔,一般以同宫组曲,速度上只有快、慢之分和出板(散)、入板之别,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和加滚变为有板无眼的流水板等都无严格的准规,随演员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较为灵活。也用犯调集曲。如[江头金桂]系[一江风]的头,[金络索]的腰,[桂枝香]的尾;又[山芙蓉]为[山坡羊]与[玉芙蓉]的集曲;[上山虎]是[上小楼]、[下山虎]的结合;[满天飞]则是由[满江红]、[普天乐]、[驻云飞]组成等。在音乐上,这些曲调又体现了乡音土调的随心入腔的特点。此外,在“高、昆、乱”合班后,高腔乐器也以昆笛(曲笛)为主奏乐器,辅以提琴(一种较大的匏壳板胡)、月琴(阮琴)或琵琶,以及唢呐。西安高腔由于运用四度位,使五声音阶似出现“4”、“7”两音,曲调也逐步丰富起来。在增加管弦伴奏后,仍保留有徙歌干唱、顺口而歌的痕迹,如节奏(板眼)不严,板散交杂,快慢随心,字多声少。并仍以鼓为节,人声帮和。用管弦托腔后,已由“后场面”(乐队)众人帮腔,变为由打鼓板的一人帮腔。   婺剧的昆曲唱腔由于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重做轻唱,其唱腔已不如苏昆严谨,着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而不过分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词成了“堂众曲”,各个戏中可以自由套用。有的曲牌如武将出场的[点将唇],旦脚走场的[懒画眉]等,都只在乐曲中表演一番而干脆不唱了。有人认为婺剧的昆曲与弋阳武班有一定关系,它的表演、锣鼓经都与苏昆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滚喉”(着重喉总发声,很少用鼻腔共鸣),其曲牌旋律亦与苏昆略异,装饰较少。   婺剧的乱弹唱腔主要由二凡、三五七两类。二凡用小唢呐或笛子(曲笛)以及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并配以“牛腿琴”(又称“金刚腿”,形似柳叶琴)。唱时以枣木(两段六、七市寸长的木棍)与檀木梆击节,过门往往加快一倍。二凡有正板、流水、紧皮(散板)等板式。正板按宫调分为尺字二凡(1=C)、正宫二凡(1=G)两种,尺字二凡又按第一分句的落音不同,分为六字、尺字、伍字、仕字四种样式。一般地说,尺字二凡激越豪放,正宫二凡雄壮悲怆。三五七以笛子(曲笛)和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快、中、慢和高调、正宫之分。它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唱腔,曲调流丽、清柔、婉转。乱弹戏抒情性强,欢快处唱三五七,激动愤慨时唱二凡,一戏两腔配合使用。   婺剧的徽戏唱腔分为“徽乱”、“皮簧”两类。“徽乱”指拨子、芦花(吹腔)两种唱腔。拨子亦用梆子击节,但用的是“筼筜”(一种竹梆)。今除一部分十分激烈的唱段外,已不常用。它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今多改以板胡为主),有倒板、十八板、正板、叠板、流水、紧皮(散板)等板式,拨子与二凡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芦花与今京剧的吹腔在曲调上基本类同。芦花分男女腔,有平板、叠板、顶头板、游板、哭板等板式。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在板式方面比三五七更为成熟。拨子与芦花也具有一戏二腔配合使用的特点。抒情、欢快时唱芦花,激昂愤慨处唱拨子。拨子艺人习称的老拨子,与京剧所唱高拨子不同,但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徽乱”中还有一种“龙宫调”(一般认为系“咙咚调”之讹),属早期吹腔。  婺剧徽戏的皮簧腔分西皮、二簧两类。二簧又分老二簧、小二簧、二簧(正二簧)、反二簧四种。老二簧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板式变化较少,基本上是上下对称句,曲调奔放雄壮。小二簧以科胡(形似京胡,木杆,琴筒内径只二指,软弓)为主要伴奏乐器,安徽徽班称为“二簧平(板)”,它由吹腔(芦花)演变而来。除平板(艺人直接称之为小二簧)外,亦如芦花有叠板等变化。小二簧欢快、流畅,常用于表现轻松愉快的情绪。正二簧(艺人直接称之为二簧),科胡伴奏,板式变化较多,计有原板、叠板、哭板、流水、紧皮以及导板、回龙等,曲调苍劲、庄重,长于表现悲愤、沉郁的情绪。二簧反宫(“so-2”弦改为“1-5”弦)称反二簧,较正二簧更为低沉、苍凉,用于表现凄惶、沉痛、悲切情绪。四种二簧除正二簧有男女宫之分外,其他均男女同宫同腔。西皮有正西皮、反西皮、花西皮之分,正西皮有大导板、小导板及原板、叠板、哭板、紧都子(紧垛子)、慢都子(慢垛子)、流水、紧皮等板式,原板板上起唱,有时加入梆子烘托气氛。西皮激越奔放,长于表现欢悦、奔放、激昂情绪。西皮反宫(“la-3”弦改“1-5”弦)称“反西皮”,传统剧目中不常用。花西皮是后期演员在舞台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花腔西皮原板,唱腔柔婉,便于抒情。   婺剧的滩簧曲调又有金华、兰溪、衢州、浦江之别,浦江滩簧唱腔最为丰富而具有特色。伴奏乐器以二胡为主,配以琵琶、阮琴、洞箫等,颇有江南丝竹风味。滩簧曲调叙述性强,接近口语,擅于表现缠绵悱恻的情绪。   婺剧的时调曲调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及民歌,一般较为轻快,有[南罗调][骂鸡调][卖花线][花鼓调]等。有一种用小唢呐或科胡伴奏,仅用上下对句,中间夹以大段数板的曲调(如《走广东》等小戏,均用此调演唱),艺人们也称之为时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2361.html

更多阅读

如何消除音乐中的人声制作伴奏音乐 精 消除人声制作伴奏

如何消除音乐中的人声(制作伴奏音乐) 精——简介?在各种晚会中都会用到没有人声的音乐,但是有时候我们很难找到某个音乐的伴奏音乐,这样我们就只能自己来制作伴奏带了,利用goldwave这个软件就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消除人声的作用,不过音乐的品

音乐消音伴奏 手机音乐消音软件

音乐消音伴奏——简介消除原唱的基本方法如图按照下列图进行,完全可以把原声音取掉Cool Edit Pro V2.0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音效处理软件,它可以非常方便地对声音效果进行各种处理,它的功能非常多,在此我们只介绍利用它来实现消除歌曲原唱

声明:《婺剧音乐联奏 浙江婺剧伴奏》为网友花颜诱人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