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总结仅供参考 仅供参考 英语



温馨提示:点击箭头可以翻页阅读

            

学习文言文是中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由于没有掌握学习的技巧和足够的知识点总结,总会觉得文言文很凌乱,似乎没有规律和章法,这是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要领。下面将文言文语法简析如下: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 ”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 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总结【仅供参考】 仅供参考 英语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 何不 试之以足 ?(用脚试试)

②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 兵数 破于齐秦 。

⑤ 名垂乎后世 。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4) 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备课资料】



先回答句子成分的问题

【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构怨<于诸侯> ③长于臣

2、从补语的构成方面来判定。补语常由介宾短语。

①以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②以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③以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④以副词表示程度。如: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数量短语表动作行为所用的时间。例: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定语】:说明主语状态的句子成分。 作定语最常见的仍然是形容词,不过位置经常在中心语后面,这叫定语后置。其次,名词也可以作定语的。

(常后置)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

【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

例: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愚公移山》)。

接下来说虚词。

【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助词 定语的标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子之谓也

调节音节,舒缓语气:不译 怅恨久之

动词 往,至……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 】

连词 表并列:又,或不译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而坏都舍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二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1896.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4、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③不专一(例:贰则

声明:《初,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总结仅供参考 仅供参考 英语》为网友心如荒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