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寒暄和交谈坐姿等礼仪 念经时的坐姿手势

手势寒暄和交谈坐姿等礼仪

人们在交谈时往往以手势配合谈话内容,达到表意表情的目的。如在谈话激动时,往往攥紧拳头;谈到高兴处,往往双手舞动等等。手势又常常可以为我们了解对方提供线索。如日本许多负责接待和社会事务工作的人员发现,当服务人员倒满一杯热茶递给客人时,为人诚实忠厚,通情达理的人会搂紧食指、中指双手稳稳地接住;而精于社交,敏捷练达的人却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接住;神经过敏,自卑感较强的人小拇指翘起,其他手指合拢握住杯子。细心的服务人员就会从接杯的姿势中推断出客人的性格,给予恰到好处的服务。由此可见,手势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起到的积极效应。但手势是一种动态势,要求公关人员运用得体适当,如在给客人指引方向时,要把手臂伸直,手指自然并拢,手掌向上,以肘关节为轴,指向目标。切忌用一个手指指点方向。谈话时需要手势配合,不宜幅度过大,或动作频繁过多,否则会有不自重和画蛇添足之嫌。

常见手势的不同用法以及使用时必须显示出的礼仪:

第一,OK 手势。食指和大拇指环接成“ O”型,其它三指自然弯曲。这种手势在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广为流行,现已逐步遍及全球各地。但这种手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表达了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的意思。公关人员在运用和理会时应该注意区分。在美国,它表示“同意、了不起、顺利、赞赏”等意;在法国,它表示“零”或“无” ;在印度,它表示“正确” ;在泰国,它表示“没问题” ;而在日本、缅甸、南朝鲜,则表示“金钱”的意思,在日本还表示“明白了” ;在我国,它一般表示“零”或“三”两个数字。而恰恰相反,在巴西,它是“引诱女人”或“侮辱男人”的意思;在突尼斯它表示“傻瓜”或“无用” ;在印尼,它表示“什么也干不了”或“不成功” ;而某些地中海国家则是孔或洞的意思,常被用来影射同性恋。

第二,举大拇指的手势。垂直举起大拇指,其他四指紧握。中国人用这手势表示夸奖、赞赏之意;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种手势大致包含三种含意,其一是搭便车,其二是表示OK ,再就是如果把拇指用力挺直,则有骂人的意思。而在希腊等国家,其主要意思则是“够了” 。假如把大拇指朝下则表示“坏”的意思,据说这是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大帝每当做出杀人的决定时,总是做出大拇指朝下的手势。另外在意大利,竖起拇指是表示“一” ,加上食指是表示“二” ;而美国人和英国人则是食指是“一” ,加上中指是“二” ,拇指便成“五”了。

第三,V 手势。食指和中指分开竖起。这种手势现在人们普遍用来表示“胜利”(victory 的第一个字母) 。但二次大战时期,温斯顿· 邱吉尔首先使用这种手势时是手掌向外;若是手掌向内,就变成侮辱人下贱的意思了。在欧洲,这种手势还表“二”的数目。第四,伸食指手势。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自然握紧。这种手势在我国表示“一”或“一次” ,或是“提醒对方注意”的意思;而在日本和南朝鲜、菲律宾、印尼、墨西哥等国,则表示“只有一次”或“一个” ;在法国,它是“请求,提出问题”的意思;在缅甸,也表示“请求” ,有时还有“拜托”之意;在新加坡,则表示“最重要”的意思;而在澳大利亚,是示意“请再来一杯啤酒” 。

第五,其他手势。有的人在谈到某个问题时,一只手会调整戴在另一只手上的表带,或把玩另一只手的衬衣钮扣,或拉拉衣襟,或摆弄附近的物件等,这表明此人内心紧张或在说谎,手的动作只是为了掩饰罢了。此时,可根据需要,或主动与之寒暄,或避开某个问题等,根本用不着去关心他是否真的表链坏了,钮扣未扣好或有其他什么困难。假如留意观察,还会发现有人用手贴住嘴和鼻子,这往往是开始感到疲倦或对某件事或某个问题不予关心的表示;用手搔头摸腮则通常是有难言之隐;用手心拍前额则可能是忘记了某事,但并没有为忘记某事感到惊慌;而如果是他用手掌拍颈背,则肯定是被别人指出他的失误或错误令他感到“如芒在背”。



寒暄和交谈是社交和商务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寒暄是会客中的开场白,是交谈的序幕;交谈则是人们互相接触交往而进行的谈话,它是人们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形式。要使寒暄与交谈达到预期的交往目的,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礼节。

寒暄的类型

寒暄有很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寒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问候型

在我国,问候是对他人友好或者关心的表示,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问候的目的是使人际关系融洽。

问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一个人是粗俗、鄙陋还是优美、高雅,往往在一见面的短暂时间里就可见分晓。因此,商务人员在社交问候中应多用、善用礼貌语言,它是尊人与尊己的手段,是展示个人风度与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问候型寒暄的用语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礼貌的问候语。如“您好” 、“早上好” 、“节日好” 、“新年好”之类。交谈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比如,从年龄上考虑,对少年儿童要问:“几岁了?”或者问:“上几年级了?”对成年人问:“工作忙吗?”从职业考虑,对老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作家问:“又有大作问世了吧?”对朋友、邻居、同事的问候就更为丰富了,如果用得好能密切关系,增进友谊。问候也要与时俱进,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进交往对象的不快。比如中国人见面爱以一些有关胖瘦、服饰的话作为问候语,“小王,几天不见,又胖了!”对方听了心里会不太舒服;“小张,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时髦啊!”对方听了不知是恭维还是讥讽,心里很别扭。再如“吃了没” 、“往哪儿去”等等,看似很具体,却失去了美感和问候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您好”来表达见面时的喜悦和礼貌。

(2)表示思念之情的问候语。例如:“好久不见,你近来怎样?”“多日不见,可把我想坏了!”

(3)表示对对方关心的问候语。例如:“最近身体好吗? … … ”“来这里多长时间啦,还住得惯吗?”“最近工作进展如何,还顺利吗?”

(4)表示友好态度的问候语。例如:“生意好吗?”“在忙什么呢?”这些貌似提问的话语,并不表明真想知道对方的起居行止,往往只表达说话人的友好态度,听话人则把它当成交谈的起始语予以回答,或把它当做招呼语不必详细作答,只不过是一种交际的媒介。

问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因人因事有所区别。一般性问候,多为祝身体健康、生活如意、事业顺利、节日愉快等。特殊的问候应视具体对象、具体情况而具体对待,不能生搬硬套。如对于商业伙伴,则应恭祝“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事业蒸蒸日上” ;对于政府部门则应恭祝“节日愉快、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对于同辈的同学、朋友的问候,可侧重于工作、学习、事业等方面,给予勉励和支持;对于年老者,可偏重于身体、饮食、起居等,表达关心和支持;对于处于危难中的亲朋好友或亲密的商业伙伴,可给予精神安慰或物质帮助。

问候中要注意避免一些禁忌,如在阿拉伯国家,一般见不到女主人,谈及或问候女主人是失礼的。在一些国家,甚至连主人家的孩子也不能提及,若见到阿拉伯人的妻子,虽可与之打招呼,但切忌与之握手。

言他式

“今天天气真好”这类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寒暄方式。特别是陌生人之间见面,一时难以找到话题,就会说类似于“东北天气很冷吧”之类的话,可以打破尴尬的场面。言他式是初次见面较好的寒暄形式。

触景生情式

触景生情式是针对具体的交谈场景临时产生的问候语,比如对方刚做完什么事、正在做什么事以及将做什么事,都可以作为寒暄的话题。如早晨在家门口或路上问:“早晨好,上班去啊?”在图书馆或教室里问:“这么用功,还在读书啊?”这种寒暄,随口而来,自然得体。

夸赞式

心理学家根据人的天性曾作过如下论断:能够使人们在平和的精神状态中度过幸福人生的最简单的法则,就是给人以赞美;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承认,需要别人的诚意和赞美。比如,你的同事新穿一件连衣裙,你可以用赞美的语言说:“小张,你穿上这件连衣裙更加漂亮了!”小张会很高兴。老李今早刮了胡子,你可以说:“老李越来越年轻了。”老李也会很高兴。

攀认型

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在人际交往中,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那样的“亲” 、“友”关系,如“同乡” 、“同事” 、“同学”甚至远亲等沾亲带故的关系。在初次见面时,寒暄攀认某种关系,一见如故,立即转化为建立交往、发展友谊的契机。三国时,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这短短一句话,就奠定了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情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攀认型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我出生在武汉,跟您这位武汉人可算得上同乡啦!”“您是研究药物的,我爱人在制药厂工作,咱们可算是近亲啊!”“噢,您是北大毕业的,说起来咱们还是校友呢?”这些事例,说明在交际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契机,发掘双方的共同点,从感情上靠拢对方,是十分重要的。

敬慕型

这是对初次见面者尊重、仰慕、热情有礼的表现,如:“久仰大名! 早就听说过您! 您的大作,我已拜读,得益匪浅!”“您也精神多了! 您的气质真好,做什么工作的?”“您设计的公关方案真好。”寒暄语或客套话的使用应根据环境、条件、对象以及双方见面时的感受来选择和调整,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见面时让人感到自然、亲切,没有陌生感就行。

寒暄的注意事项

1 .态度要真诚,语言要得体

客套话要运用得妥帖、自然、真诚,言必由衷,为彼此的交谈奠定融洽的气氛。要避免粗言俗语和过头的恭维话,如:“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就显得极不自然。

2 .要看对象

对不同的人应使用不同的寒暄语。在交际场合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彼此熟悉的程度也不同,寒暄时的口吻、用语、话题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级和下级、长者和晚辈之间交往,如前者为主人,则最好能使对方感到主人平易近人;如后者为主人,则最好能使对方感到主人对自己的尊敬和仰慕。

3 .寒暄用语要恰如其分

如中国人过去见面,喜欢用“你又发福了”作为恭维话,现在人们都想方设法减肥,再用它作为恭维话恐怕就不合适了。西方小姐在听到人家赞美她“你真是太美了”时会很兴奋,并会很礼貌地以“谢谢”作答。倘若在中国小姐面前讲这样的话就应特别谨慎,弄不好会引起误会。

4 .要看场合

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寒暄语。拜访人家时要表现出谦和,不妨说一句“打扰您了” ;接待来访时应表现出热情,不妨说一句“欢迎” 。庄重场合要注意分寸,一般场合则可以随便些。有的人不分场合、时间甚至在厕所见面也问人家“吃饭了没有” ,使人啼笑皆非。当然,也有适用场合较广的问候语和答谢语,如“您好” 、“谢谢”这类词,可在较大范围、各类人物之间使用。



坐姿。文雅的坐姿,不仅给人以沉着、稳重、冷静的感觉,而且也是展现自己气质和风度的重要形式。良好的坐姿应是:款款走到座位前,背向椅子,右脚向后撤,使腿肚贴到椅子边,轻稳坐下。坐姿的基本要求是端庄、大方、自然、舒适。上体正直、两肩齐平、双手自然搭放。男士双膝并拢或微微分开,并视情况向一侧倾斜,两脚自然着地。在社交场合,不论座椅子或沙发,最好不要坐满,正襟危坐,以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和尊重,双目正视对方,面带微笑。女士的坐姿应温文尔雅,自然轻松。其基本要求是,腰背挺直,手臂放松,双腿并拢,目视于人。如穿裙子人座时,可将裙子拢一下,以免裙底“走光” 。与人谈话时,通常可以把双手轻搭在沙发扶手上,但不可手心朝上;也可以双手相交,放在腿上,但不可相交超过手腕二寸。还可以将左手掌搭在腿上,右手掌再搭在左手背上,这种坐姿显得比较优雅。坐在客人面前,谈吐之间不要手脚乱动,更忌手舞足蹈。除了特别亲昵的客人,一般不要半躺在沙发上,这样很不文雅。

女士入座后,腿位与脚位的放置有所讲究,以下三种坐姿可供参考:

双腿垂直式。小腿垂直于地面,左脚跟靠定于右脚内侧的中部,双脚之间形成45 度左右的夹角,但双脚的脚跟和双膝都应并拢在一起。这种坐姿给人以诚恳的印象。

双腿斜放式。双腿并拢后,双脚同时向右侧或左侧斜放,并与地面形成45 度左右的夹角,适用于较低的座椅。

双腿叠放式。双膝并拢,小腿前后交叉叠放在一起,自上而下不分开,脚尖不宜跷起。双脚的置放视座椅高矮而定,可以垂放,亦可与地面呈45 度角斜放。采用此种坐姿,切勿双手抱膝,穿超短裙者宜慎用。

坐姿最忌讳的是弓腰曲背,两腿摇抖。尤其是女士切忌双腿分开和高跷“二郎腿” ;穿裙子时切忌衬裙露出,以侧坐为美。

吸烟礼仪

是社交场合中的一种普遍性应酬手段。对吸烟的举止要求,以及怎样使吸烟给不吸烟的那部分人带来的不愉快减少到最低限度,便由此逐步纳入了礼仪的范畴。确实,礼貌吸烟对映衬一个公关人员的整体举止存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公共场合,如会议间,观看文艺节目时,跳舞时,席间同桌的人正在用餐时,以及问安、交谈时,都是严格禁止吸烟的。有的场合虽不明禁吸烟,但周围的人都不吸烟或对吸烟有明显反感时,也应理智地克制自己,不吸烟或少吸烟。实在需要时,应有礼貌地向旁人问一声:“我吸烟您不在意吧?”对新到某个场合,不知其吸烟的规定时,也应先询问一下主人“允许吸烟吗?”贸然吸烟是极不礼貌的。

当被允许吸烟后,吸烟的举止也要合乎礼仪的规范,一般来说,吸烟时,不应走动,边走边叼着烟卷是有失风度的。当正吸着烟,而又被招呼进入餐厅、会客室、剧院等场所时,应毫不犹豫地将烟掐灭。但有些人故意没吸上几口就将烟掐灭,或将烟吸到只剩下滤嘴才肯扔掉也实在没有必要。还有些人烟没有掐灭就往烟灰缸里放,或将烟放在烟灰缸边上烧的做法也着实令人生厌,因为那样最呛人。

假若确认旁人也会吸烟时,不妨可先向他敬上一支烟,敬烟时不可用手取烟递让,而应设法弹出几支任其自己抽取。日本和欧美等国则没有递烟的习惯。吸烟者通常是自行带火,擦火柴时不要朝着别人,更不要耍什么花式,那样未免显得有些轻佻。火柴点过后,要先吹灭再往烟灰缸中丢。当一时忘了带火,可有礼貌地向旁人借火。借火时,要先把嘴上的烟拿下来,或借得打火机和火柴自己点火。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点火后,都要有礼貌地说声“谢谢” 。当被人借火或主动给人点火时,一般掌握身份高的、年长的或女士在先;如对方是女士,应划着火柴或打着打火机,让女士俯身取火,而不可将火柴或打火机交由女士自己点火;如果需要为多人点火时,特别是遇西方人,应以每次仅点二人为限,为第三人点火时应再次划火或打着打火机,否则对方可能面呈难色,甚至拒绝;抽雪茄的人是不应该要求别人为自己点火的,别人也别为抽雪茄的人点火,不管他是长者还是身份高者,否则会令人小视的。

问候的形式与礼节

问候的形式有日常的一般问候与特殊问候两种。

日常问候。日常问候是亲朋之间互致的问候,大体有下列几种:

按时间问候。如“早安” 、“早上好” 、“晚安”等。

按场合问候。家人在离家时,离家者应向在家的人道别:“我走了” 。在家的人也应回答:“你走好,早点回来!”在归家时,归家者应与在家的人打招呼:“我回来了” 。同样,在社交和商务场合,熟人相遇,朋友相见,互致问候更是第一道礼仪程序。即使是一面之交,相遇也应打招呼。毫无表示,或漫不经心,会被认为是傲慢无礼的表现。

特殊问候。特殊问候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的问候:一是节

日问候。在节日到来时,向在远方的或不常见面的亲友及关系较密切的商业客户的问候,这是联络感情的最简便而又极有效的方式。二是喜庆时的问候或道贺。如对方店铺开业、事业有成、乔迁新居等喜事,应向其表示祝贺并致问候。三是不幸时的问候或安慰。如对事业受挫、家庭变故、失恋、遭灾等不幸,表示同情、安慰,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问候的礼节。亲友之间互致问候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即在顺序上男性应先问候女性,晚辈先问候长辈,年轻人先问候老年人,下级先问候上级,年轻女性先问候比自己年龄大得多的男性。总之,主动问候,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示,即使比对方年长,主动问候也不失自己的身份,只会多增加一份友情。

问候的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 口头问候;② 书信问候;③ 贺卡或明信片问候;④ 电报、电话问候;⑤ 送物致意。在致各种问候的同时,如有条件再适当送些礼物表示问候则是更好的方式。

称谓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中,所采用的彼此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恰当的称谓,是对他人尊重、友好的表示。

称谓的方式

称谓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表情达意的手段,因此,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性别以及对方所处的场合的不同而恰当选择称谓语。

职务性称谓

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称谓。以职务相称,一般有三种情况:

(1) 只称职务。如:“董事长”、“经理”、“主任”等。

(2) 姓氏+职务。如:“赵经理”、“孙主任”等。

(3) 姓名+职务。如:“赵某某部长”、“孙某某主任”等,主要用于特别正式的场合。

在使用职务性称谓时,对带有“总”字的头衔可用简称。如“李总”、“周总”。

如果是副职,在称呼时一般可去掉“副”字,如“王副经理”,要称“王经理”。但是,在特别正式、隆重场合不能使用简称。

职称性称谓

对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称姓氏加职称。如:“冯教授”,“陈工程师”或简称“陈工”等。

行业性称谓

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以称姓氏加职业。如“魏老师”、“齐律师”、“韩会计”等。

手势寒暄和交谈坐姿等礼仪 念经时的坐姿手势
性别性称谓

根据性别的不同,还可以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

姓名性称谓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其具体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直呼姓名。

第二种,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老”、“大”、“小”等。如“小张”、“老王”等。

第三种,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之时。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称谓的礼仪规范

称谓是否恰当,既反映了说话人的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也影响到人际交往活动的效果。对于秘书人员来说,在称呼的使用上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对领导、长辈和客人不要直呼其名,可以在其姓氏后面加合适的尊称或职务。

(2) 对相交不深或初次见面的客人,表示敬意应用“您”,而不要用“你”。

(3) 在日常工作中,对一般交往对象,可分别称“同志”、“老师”、“先生”、“小姐”等。在非正式场合,对同事可根据年龄来称呼,如“老陈”、“小张”等。较熟悉的朋友和同学可直呼其名。在党内按规定一律称“同志”,而不要称职务。

(4) 多人交谈的场合,应遵循先上后下、先长后幼,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顺序。

(5) 对一些特殊的人,如有生理残疾的人,要绝对避免使用带有刺激或蔑视的字眼。

(6) 在涉外场合,应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会的一些称谓。如“爱人”这个称谓,在英语里“爱人”是“情人”的意思。

常用礼仪用语

在人际交往中,应了解和掌握一些约定俗成的表示谦恭的礼仪用语。例如:

初次见面应说:幸会

请人解答应用:请问

看望别人应说:拜访

赞人见解应用:高见

等候别人应说:恭候

归还原物应说:奉还

请人勿送应说:留步

求人原谅应说:包涵

对方来信应称:惠书

欢迎顾客应叫:光顾

麻烦别人应说:打扰

老人年龄应称:高寿

请人帮忙应说:烦请

好久不见应说:久违

求给方便应说:借光

客人来到应说:光临

托人办事应说:拜托

中途先走应说:失陪

请人指教应说:请教

与人分别应说:告辞

他人指点应称:赐教

赠送诗画应用:雅正

交谈中的聆听

在交谈过程中,作为一个交谈者不仅要善于交谈,还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谈话,这不仅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也可体现一个商务人员良好的职业修养。聆听的礼仪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聆听应认真专注

听他人说话应认真专注,要有耐心。切忌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更不能做出一些其他的动作,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在听人说话时,最好的办法是挺直胸脯,用微笑的神态注视对方,并使自己的表情与说话人相呼应,尤其是对方说到关键的地方应小声附和或点头示意。

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

作为一个商务人员应该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例如,在听领导指示时,要对重点的、关键的地方,如开会地点、时间、内容等进行重复,这样既能体现出你在专心听对方的讲话,同时还可以减少错误的出现。对领导交代的任务,回应时,最好用“是”或“好”,这样会让领导放心。与领导谈论问题时,如遇到不同的意见,不要直接地表示反对,要讲究语言艺术,学会以提出疑问的方式表示异议等。在聆听对方的谈话时,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讲完,不要轻易打断或插话。如果需要插话或打断对方谈话时,应先征得对方的同意,用征询商量的语气说一声“请允许我打断一下”或“我可以提一个问题吗?”等。

如何化解礼仪尴尬?

请看下面这个场面:

“在美国白宫举行的欢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访的隆重仪式上,布什竟然犯了口误的老毛病,把女王说老了200岁,场面一时间尴尬不堪。”

这一趣闻,在职场白领们中也引发另一番感慨:礼仪造就尴尬,也承载着尴尬。尽管平时大家都抱着学习和谨慎的态度处理繁杂的人际交往,但是效果又如何呢?某大型招聘网站一项新鲜出炉的调查显示:仅只有不到7%的受访者表示从没有遭遇过礼仪尴尬。

尴尬有时就在一瞬间:

前日一早,在写字楼电梯口碰上部门经理的朱先生,十分友好地跟经理点头问好,当时电梯口或许人太多,经理就像完全没看到他一样,朱先生顿觉很难堪。调查也显示,有51.54%的受访者表示在与人打招呼时,对方没有予以理睬让他们觉得伤心和尴尬。 除此之外,有44.85%的受访者控诉自己的话曾被别人无理打断,使其感觉尴尬和气愤;受访者的尴尬处境还集中表现在谈话时被忽略、被叫错名字或被搞错职位、被人接受了帮助却不知言谢、穿着与场合完全不搭调。

对此,职场专家们解析:尴尬的产生是各自的礼仪准线存在差异。你的勾肩搭背可能只是为了表示友好,但对对方来说却有足够的理由给你加上“骚扰”的嫌疑。所以,如果尊重对方,就应该以对方的礼仪准线为基准。不要用自己的要求来评判别人的行为或用自己的低标准来对待别人。

化解尴尬主动出击

当尴尬场面发生时,一般人们是如何应对的呢?调查显示:51.30%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采取措施,缓和尴尬气氛;有44.79%的受访者选择“当事情没有发生过”;有3.19%的人大胆表示“让别人尴尬去吧”。

礼仪尴尬应如何化解呢?职场专家们建议:伤对方过重或触犯了原则问题,可以郑重地道歉,但道歉的时候应保持仪态优雅,切莫一味谦卑屈膝,这反而会引起另一场尴尬风波,严重的还会使对方厌恶和唾弃;也可借用话题转移引开对方的关注点,这不失为一种体面的处理方法。

专家称,通常人会很容易被带进新话题的讨论,而明眼人则能立刻领悟你的用意,并配合;装疯卖傻是种可爱的做法,但它不适用所有的对象,处事风格较为严谨或职位达到一定等级的人,会忌讳这样的行为,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最高的境界便是自嘲,这是职场资深人士惯用的手法,看似自我嘲讽,实则以退为进。

“化解尴尬的方法有很多,但唯有主动才能掌控”,在采访该话题时,不少白领笑谈,虽然布什的眨眼小把戏并没有博得女王的同情,但是锲而不舍的他最终还是让女王露了笑脸。



递接物品的礼仪:

1.递接物品的基本原则是举止要尊重他人。如双手递物或接物就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而如果在特定场合下或东西太小不必用双手时,一般要求用右手递接物品。

2.递接物品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递笔、刀、剪之类尖利的物品时,需将尖端朝向自己握在手中,而不要指向对方。如果是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应该将作业的正面朝上,用双手递上。接过老师递给自己的作业时,同样要用双手,并对老师说声“谢谢”。如果是招待客人用茶时,往往一手握茶杯把儿或扶杯壁,一手托杯底,并说声“请用茶”,若茶水较烫,可将茶杯放到客人面前的茶几上;如果接主人敬上的茶,应站起身伸出双手,说“谢谢”。



养成有条理的好习惯。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养成有条有理的做事习惯。就算是那些只具备普通能力的人,如果他具有良好的做事习惯,也能把事情做得十分出色;而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如果办事不注意条理与办法,也很难做出什么大事。

教育专家认为,就同样的学习一门功课来说,一个学生每天坚持学习两个小时,另外一个学生则完全凭自己心血来潮来决定是否学习,以及学习时间的长度,如果他来了兴致就一气儿学上七八个小时,以后连续几天可能根本不看一眼。最后的结果是前者明显比后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所以,如果掌握了好方法,做起事来有条不紊,系统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这样就能节省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否则,就会无端地消耗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办事有条理的人比那些没有任何条理与章法的人,肯定能完成更多的工作,而且他能在工作中感受到后者感受不到的快乐。

社会上不少才能平平的人却比那些才能超群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人们常常为此感到惊奇。但只要通过仔细地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他们养成了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相反,如果不讲究秩序和条理,盲目地做事,不仅会使人筋疲力尽,也容易使人健康受损。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休息,都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做起事来,会更加容易、方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1588.html

更多阅读

竞彩返奖探讨,对北单和外围对比等问题 外围与竞彩对冲

正方,坚持认为竞猜有高达80%的返奖率,不必外围差:看到不少网友说竞彩69%的返奖率跟外围相差太大没玩头,我想指正一下。我认为竞彩返奖率69%对于串关固定奖金玩法只是个理想值,我个人推算可能是建立在三关以上和三关以下销量基本相同的理

声明:《手势寒暄和交谈坐姿等礼仪 念经时的坐姿手势》为网友信與誰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