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慎独 慎独议论文

(2007-04-12 22:32:14)

《礼记中庸》上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永闻,莫见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而近代刘少奇同志则对慎独作出了更通俗的解释,那便是“一个人独自工作时,也不干坏事。”而据我看来,慎独同读书一般,亦有三重境界。

其一,居不妄想,行不妄做,心不妄动,思不妄发。简而言之,便是一个人独处时,也可以同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般,时刻用道德规范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而不是像一头拉磨的驴,非得挨一鞭子才动弹两下。而这种发乎而内的心灵的力量,也是人之所以可以凌驾于牲畜之上的根本原因。在古有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杨震面对王密的厚礼可以铿锵有力地说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许衡面对满树梨子可以不动声色地说出“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便是慎独的力量。而现在那些手握重权的人,自以为没有人会发现,疯狂敛财,纵情声色,沉迷于肉体上的快感和物质上的满足中,便是缺少了慎独的力量。

其二,吾日三省吾身,在独处时,反思自己的得失之处,力求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境界,力求比在众人面前做得更好。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在提到人的七种智商时将“自省能力”放在了最高的位置,而现代著名的马斯洛理论中所阐述的人的五个追求中的至高点便是“self-motivated”。即是在自我反省后自我实现。先哲们所养成的浩然之气,无不来自于慎独时的自省,而曾国藩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则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空谷幽兰》一书中那些终日独居于华山之巅的道家隐士们,他们可以在鸟儿都飞不上的山顶过着“以天为盖地为庐”的寂寞生活,那些突兀的绝顶和晦涩的暗云下,他们正因为有了在慎独中日渐充实和丰盈的心灵,才可以如空谷幽兰一般超凡脱俗,不染尘垢。

其三,从心所欲不渝矩。当心灵的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俗世间的滚滚红尘便汹涌退去,芸芸众生,七情六欲中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动摇你的灵魂,此所谓“独”,举头之天有神明,而这神明便是自己的心灵,在自己心灵的约束下,胸怀乾坤,情系苍生,一举一动都散发着博爱的光辉,此所谓“慎”。《庄子·大宗师》有云:“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能入于不生不死。”而庄子本身便是一个慎独的人,高官厚禄于前时,他从未动心,他独自体会世界的快乐与逍遥,击节而歌,沐风而舞,遵从自己内心的力量,享受着蝴蝶一般飞翔的快乐。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战争初期到文革十年,无论周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始终坚持少时“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而联合国降下的半旗,便是对这位慎独之中大无大有的总理的最高赞赏。

自昔孔孟相传心法,一则日:“慎独”。再则日:“慎独”。唯有慎独,才可以做到“诚无垢,思无辱”,唯有慎独,才可以做到“处世当无愧于心”,唯有慎独,才可以做到“天下事可运于掌”。滚滚长江东逝水,天合八荒,多少浮生欢爱早已渺无踪迹,唯有亘古不变的慎独的力量,才可以千秋万代,代代相承!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金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pol.ice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在荒郊野外时就随意摘无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有人官做到一定地位时就失去自我约束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白天是人,晚上是鬼。上班时道貌岸然,八小时以外出入声色场所,花天酒地。这就背离了慎独的初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论Communistparty员的修养》中,力倡Communistparty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头无愧于party,俯首无愧于民。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Communistparty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Communistparty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前不久我们单位在七一表彰了一位在经管战线上连续工作三十年而无一次违纪的老party员,他默默在财经管理岗位上工作多年,接触了的大量财物,但却无一差错,这可谓是坚守慎独的好典范啊。

在新时期,party员干部更要力倡这种“慎独”精神,我们也要以中纪委处理的反面典型为鉴,以《party章》为准绳,查找差距,认真整改,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永远保持party的肌体的健康和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

漫谈慎独与自由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人谨慎。在《大学》中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从《中庸》到《大学》对“慎独”的认识,正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历程。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意义的自我修身方法,是封建士大夫至高的道德标准。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的“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述诸位先贤圣哲,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时代发展到今天,用老祖宗马克思的观点来看,慎独是人的全面自由发由的最高境界和状态,它使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象征和标志。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就是要解放人,要让人独立出来,不要成为物或者是制度,更不是他人的附属物,而是完全的独立个体,只有这样,人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地发挥。当人的个性自由得到极大地发展的时候,就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马克思自由观的另一特点是将自由与人的实践特别是劳动活动联系起来,从而超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僵硬对立;这里主要有四层含义:第一,身与心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第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第四,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统一。这一思想理论的精髓还告诉我们,任何外在的社会性他律形式,只有通过道德个体的自律,才能最终内化在人的心中,成为个体自觉的行动。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其实有三重存在,即人的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道德存在,人的道德存在是人的社会本质所在,而道德自律是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和谐的最高形式,现代人的个性自由,要求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在道德上要达到自律。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是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一种自我约束,也是道德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因此缺乏自律的道德,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

然而,理论是灰色的,现实却是大相径庭。当今社会利欲熏心,物欲横流,慎独精神几乎成了一种远古的神话和苍白的说教。更多的人都在为自我的价值而努力奋斗,社会价值、长远的价值都被抛至脑后。看吧,高墙内因礼尚往来失去自由的大有人在,可是高墙外送的收的依旧是愈演愈烈!虽然反复利剑高擎在手,但是“越打越大、越打越多”的现象往往令人莫衷一是,新盖的高楼倾倒了,闹市的悬桥垮塌了,瓦斯爆炸声此起彼伏……肉食者胃口在黑夜里大开,掌权者手腕在黑暗里越伸越长,更令人困惑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倒了一大群又来一大帮。真的是这社会诱惑太多了,还是创造诱惑的人太多了啊!这不好探究,也探究不了什么结果,就跟要说清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的难。

其实说难也不难。写到这里,我倒记起了几个人的故事来……

其一,东汉人杨震。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人。少好学,博览经籍。五十岁以后才仕进,后来官居过司徒、太尉之要职。因遭小人诬陷,免官自杀。在他从荆州刺史迁为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他一生“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最丰“厚”。“四知”和杨震却金,成为千古佳话。

谈慎独 慎独议论文
其二,元初许衡。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沁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 菜茹,处之泰然”。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后来,他“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

还有,宋时杭州灵隐寺僧普济编著的《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诚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

曾记得,1999年金秋时节乘兴再游法门寺,本是唯物论者,不知怎的,却对大雄宝殿前的一副楹联倍感兴趣,其联曰: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门无门无无门入无无门。听寺中贤空法师解说后才知,这副对联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所作,上下联以“法”“门”二字开头,对联中有四重意境,肯定“法”,否定“非法”、又肯定“非非法”、再否定“舍非非法”,根据《金刚经》的意思来说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番听讲后,我慢慢地感悟出,佛法与非佛法都是法,舍一切法,四大皆空,乃修正果;修身不分进了佛门没进佛门,本来无门,无处不修练,无时不修练。可谓万物皆平等,关键在内控,精修于内乃人之第一要务也。啊,正果、内控、修炼、非法、无门……佛家在这里不也是告诉红尘中的芸芸众生要看轻名利,宁静淡泊,自律慎独,洁身自好,这样,那些宪法、刑法,那些炼狱之门、监狱之门对你来说不是形同虚设吗?哎,胡长清、成克杰、陈良宇之辈不知领受此番洗礼没有?

是的,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急速的增长,物资丰富了,人们享受生活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然而物欲像坐上了火箭快速前进,而精神却像个缓慢爬行的蜗牛,于是精神无法驾驭物质,思想无法导航存在,物欲主宰了大多人的心灵的怪诞想想也就见怪不怪了。而慎独呢,却像一本残遭遗弃的历史教科书,落满了尘埃,布满了污垢,有鉴于此,许多人哀叹:世事难料,人心不古。行行重行行,明日何其多。是啊,在泥淖中前行,在发展中腐败,沧桑之怪胎,乾坤之怪胎!可不是么,君不见,大墙内锒铛入狱者每每暗自嗟讶,后悔手艺不高,身陷囹圄,而那些佩虎符、坐皋比的干城之具,峨大冠、拖长绅的庙堂之器,他们坐高堂,骑大马,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①,光天化日下众目睽睽里作奸犯科者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莫道法网恢恢,漏网之鱼尚多。就这样,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荒野里的高速公路不断地延续,太阳每天还是那样的美、那样的灿烂!岂不怪哉?但是我仍然认为,慎独是种精神,尘封的国粹在清除泥污以后依然光泽烨烨,内容依然引领当今社会潮流。慎独更是一种信仰,它是光彩人生的导航灯塔,在五彩缤纷、扑朔迷离的今天,它仍然如衣食布帛一样须臾不可缺少。对不?

2009年8月2日

①出自《卖柑者言》

职场修身谈慎独

我自信,所以我学业和事业均取得了成功;我取得了成功,所以我更加自信。这成功带来的自信,使我能够对未来的一切有绝对的权力去主宰。而伴随着这权柄的做成和掌握,我的内心中的那难以抹去的丝丝孤独和恐惧感受也不禁油然而生了。

权力应该是相对的,一旦逐渐成为绝对,失去了监督的制约,便一定会产生走极端的趋势。为了一个职位,二百多人开始竞争,一个冲动的毛遂自荐,使我脱颖而出。从报名到笔试;从面试到正式录取,我一路捷报频传地走到现在的岗位,最后坐上了现在的位子。单位不是很大,但百八十号人都听我一个人指挥。一开始,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总是尽量先在会议上讨论一番,尽量征求一下副职和其他同事的意见,可他们总是众口一词地唯唯诺诺。渐渐地,事无大小只和副职碰一下头,便出台了决策性的东西。再后来,都是先决定,再和大伙打一下招呼就行了。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决策方式,大家或许也习惯了。就这样,我手中的权力,在我的单位的小圈子里终于成功地躲过了民主方式的监督,让我成为一个家长式的领路人。尽管我也很不情愿,但已不能改变这个现实,因为他们甘愿做我最忠实的“臣民”。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因为心中没有任何顾忌,便是最容易放纵自己的时候,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偷了父亲的香烟去吸是独处时发生的;第一次偷了父亲的好酒去饮也是独处时发生的。独处的感觉,就像一个无拘无束的孩子,所有言行都为满脑子的幻想指挥着,它蹦蹦跳跳地,只一门心思地向它心中企盼的、哪怕是非分的目标奔去,至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它是无暇再去考虑的。

慎独,就是慎重地独处;在独处的时候要比和别人一起相处的时候更加慎重。既然独处的时候最容易滋生“恶念”或是“坏水”,就应该慎重地对待独处的时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极其复杂的。就像“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样,一个人的内心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放纵的情绪,其所包涵的内容要复杂、广阔得很。这种心驰神往的内在力量,很有可能会驱使一个人去为所欲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自己修养是否高深的时候;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自己立场是否坚定的时候;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自己能力是否强大的时候。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慎独为自修的最基本的内容。主动的自修为修身第一要务。历史总是不断重演,只是因为世界上总是有人不认真学习、钻研历史,不认真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前人教训的缘故。一个聪明的人,总是在不断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基础上不停地进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作为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上的“四步曲”,而慎独则是这“四步曲”的前奏。

不错,在我权柄所能伸到的这个“小世界”里,我可以算是一个成功者。这个世界只有我是主宰;这个世界全为我征服。这暂时的成就感,让我冲昏了头脑,仿佛自己被置于整个世界的中心,有一种扫平天下、君临天下的骄傲。可是每当静下心来,自己却总是有一种难以祛除的独立危楼顶端边缘的孤独和恐惧。为了给自己壮胆,我经常站在顶楼眺望。每当这个时候,俯视着云雾笼罩下的芸芸众生,只觉得自己原来并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佛。相反,更加清晰地品味出,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凡夫俗子,只不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站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仅此而已。

呵呵,我今天是怎么了,为颂歌和庆功酒水迷醉了,特意在这里胡乱地敞露心扉吗?怎么,就我一个人吗?看来是我犯了错,才会被上天惩罚,来充分领略了这份挥之不去的孤独和恐惧。我不禁感叹,难道这松软、舒适、洁净的沙发,竟然也没有人来坐?

读《曾国藩》 谈慎独精神

发布时间:2008-12-29 作者:陈广根 来源:孟湖监区

学生时代,有不少同学读有关曾国藩的书籍,总不以为然。因为对蒋介石这个人很反感,所以当然很看不起这个被蒋介石推崇备至的人,加之学业紧张,便一直不读与曾有关的书。

工作以后,个人爱好喜欢看一些历史书籍,尤其是近现代史,发现有很多名人都很欣赏曾国藩,不由对这个人慢慢转变了看法,开始有意识地读关于曾的书,尤其是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我读了三遍,不由得对这位清朝的封疆大吏,中兴名臣由衷的敬佩。

曾国藩一生经历坎坷,作为一名汉人,能在清朝长期得以重用,确有其过人之处,他在逝世前,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我尤其佩服他的,是他的慎独精神。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就是人的一种对待生活的状态,所谓慎就是指认真,谨慎的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独不是指狭意的孤独,是指人生活在一种无拘无束,没有任何人能支配和管理的一种所谓的理想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但在这种状态下人们通常更容易犯错误。因此当我们处在“独”的生活条件时,我们就需要“慎”。这就是慎独!

作为一名公务员,监狱人民警察,手里掌握着国家和人民给予的执法权力,担负着神圣的改造罪犯和教育罪犯的光荣任务,更要有慎独精神。

如果做不到慎独,就不能很好的坚持各项规章制度。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所谓条子照收,原则不丢,那是扯淡。实际上是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有些罪犯腐蚀民警,就从一只烟,一杯茶,一桌饭开始,把民警一步一步套进去,最后让你对他唯命是从,为其谋取不正当利益,最终害了自己的前程,危害了家庭,牵连了他人。公生明,廉生威,作为执法者,首先要做到廉洁奉公,才能严格执法。

如果做不到慎独,就无法教育罪犯,把罪犯改造成合法公民。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必须在罪犯面前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罪犯才对你产生敬畏,你对他的教育才能发挥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经常反省自己,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如果做不到慎独,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领导干部要过好人情关,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更不能任人唯金,必须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人放在重要岗位,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这样才不会贻误党的监狱事业。监狱民警自己必须牢记职责,才能不辱使命。在没有领导监督的时候,也能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在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牢骚归牢骚,事情却不能耽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负责。

也谈慎独----修改版 2011-9-3 12:08:32

原文出自《大学》之“诚意”篇,与佛家的“八正道”巧合的是,“诚意”也有“八正知”,未免篇幅太长,本文只摘取前三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一)。想要达到明诚、明净的境界,首先就要做到不自欺。就像人讨厌恶臭的味道,喜欢美丽的颜色一样,那是很自然的;当你知道自己的“意识”不是这样,却颠倒反复时,你要把它纠正过来,使意识、意念返回到明诚、明净的境界;这才叫真正的“自谦”。所以君子(不仅在人前)在独处时会更加小心谨慎的修身养性,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不让自己堕落(其实用佛家的另一句话就更能清楚的说明慎独的意思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二)。小人在闲得没事的时候是非常烦躁、不耐烦而无聊的,什么事都会做得出来,当小人在做坏事的时候突然看到君子大人来了,还是会很不好意思,因此拼命说谎或想办法掩饰自己的过错;表现自己还是很对很好的。(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没有用的)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的。作假,这有什么用呢,有什么利益呢?做坏事始终都会被人看出来的!人的“意识”在头脑中活动,就会促使神经细胞的变化,表现在面貌、气色、神情之间(当然也表现在人的行为上,所以说装假无用啊!)。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意三)因此曾子说,任何一个人活在人世间,你的所作所为,就会有许多人在注意你的行为,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要小心、要严格要求自己啊!钱多了你可以把屋子装修得更漂亮些,德行越满人的身体就会越好越滋润,心宽广而体胖。故君子一定是意识、意念明诚明净的。

其实,这只是对慎独的一种哲学性的解读,如果真的从学佛修道的层次来讲,“慎独”是有另一种更深的意义的,《大学》之开篇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人写书,大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修道!而这些古籍之所以万古流芳,也就是这个原因!《大学》亦然。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修道的!一开篇就清楚告诉了我们修道的方法和顺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修行,要这样一步步来,而修到静的程度,就很可能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独”。

这个“独”的现象,用佛学的“唯识”来解释就更能清楚说明了,那就是在人的“八识”的第六意识中,有一种“独头意识”,也称“独影意识”,类似一种冥想,也类似我们人在做梦时出现的现象,有时会有“灵魂出窍”的感觉,或如佛学中所说的“中阴”状态,没有身体的感觉,会有如风吹云,飘飘欲仙的自我错觉。。。。。总而言之,这是一种修行时可能出现的现象,不是说不好,这是修行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很多人当修到如此程度,就会以为自己得道悟道了,把那些境界当作了神通,或特异功能了。这是必须小心的,如果不懂,神通有时就会变成神经了,这也是小说中提到的“走火入魔”吧。所以,必须要懂学理,必须要小心这种“独头(影)意识”,这也是“慎独”的道理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一词第一次出现于《大学》。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时,也能保持洁身自好,这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指出:“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我们指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笔者认为,经常性地自我检讨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思想的有效方法。

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

慎独不仅是做人的修养问题,也是一个党员干部的从政素质,要做到越是在监管薄弱、无人注意的时候,越是在工作之外,越要约束好自己。心存慎独,需要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较好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交有德之朋,绝无益之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1107.html

更多阅读

什么是“慎独”? 慎独是什么意思

一、“慎独”二字的出处过去的读书人或修行人经常将“慎独”两个字贴在墙壁上,或放在床头案边,以警示自己。“慎独”这两个字出自何处呢?出自儒家的《大学》与《中庸》。《大

声明:《谈慎独 慎独议论文》为网友逢人便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