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情况会造成资金池:
1)假标。
虚假项目,收款后,钱进入平台,平台做他用。
从项目描述上很难判断真伪。网络作弊相对容易。
2)闲置现金。

用户往账目丢了20万,忘记再投资,钱一直在账目上。这样用户太多,也会有资金池。
支付宝闲置资金也算资金池,好在支付宝信用没问题。最多被人诟病利息,推出余额宝,皆大欢喜。
3)非实时转账(大部分平台都是,这不可避免)。
如果借款100万,而用户在平台是50元,100元,1万借出。
如果每一笔直接从平台打款到借款人,借款人就天天等着短信通知吧。各种通知。
如果是公对公账号,每日转账还有数量限额,会计等着哭吧。
就算前2个因素没关系,最后还钱时候,零零碎碎一堆钱,会计同学再哭一次吧。
大部分平台会约定款满(比如100万借全后)付款,或者分批(比如每次50万)付款。
借款人只要收钱1次,或者最多3次。不影响正常会计流程。还钱也方便。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谁控制这个临时性资金池?会不会出现保险那种,高管卷款潜逃案例?
如果是平台自己控制,做假标就很难被发现。他最后把钱给谁了,没人知道。
高管若想卷款跑路,操作也容易实现。
所以大部分平台都会提供第三方托管,让第三方看到钱给谁了,这样更可信。
相对而言,最中立的第三方是银行。
但若银行完全听指令行事,你说给钱就给钱,同样很容易让高管卷款跑路和完成假标。
如果银行收到平台指令,转款给张三。
在打款前,上p2p网站再看一次:项目A,借款人张三,借款金额50万。
然后平台转账50万给张三,并标注改项目借款完毕。多一个监督检查环节。
假标难度更高。高管卷款跑路也更难。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所谓资金池,是对金融机构存量资金的一种通俗的说法。对商业银行而言,就是存贷差形成的资金余额,在法律上表现的特点就是银行对存量资金的所有权。所以,出借人以充值的方式将资金转入P2P公司的账户,P2P公司将出借人的份额划归借款人,表面上体现为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单边交易,但因发生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在法律上体现为出借人和P2P公司、P2P公司和借款人两个法律关系,符合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特征。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属于需要持金融许可证方可经营的业务。目前P2P公司申领的“金融信息服务”营业执照,只能从事中介服务,与金融许可证许可的经营范围不同。所以,只要P2P公司在法律上收取了自有资金之外的出借人和借款人的资金,均会形成所谓的资金池,无论P2P的账户是否采取第三方管理、监管的模式,或在技术上如何弥补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往来的时间差。
就目前金融界的做法,P2P公司只有通过第三方托管账户的方式,方可规避上述法律性质的认定。第三方托管模式下,无论出借方还是借款方,账户和资金均通在持牌金融机构,自然不会在P2P公司形成资金池。
【刘婕的回答(0票)】:
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陆金所的做法:
陆金所的P2P服务要求借款人和投资人双方都是“个人”,并坚持“1对1”模式,即一笔投资仅针对一笔借款,借款人同时只能借一笔,这样债权关系比较清晰,不做资金池、不做资金和期限的错配。
陆金所的所有P2P交易都在线上完成,数据完全透明,大家可以到http://lufax.com上看到每一笔交易记录。此外,为避免与平台资金发生关联,陆金所也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对资金进行管理,尽量让投资人的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借款人账户。
原文地址: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