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李白 诗
[译文] 小时侯不知道月亮是什么,就把它叫作白玉盘。
[出典] 李白 《古朗月行》
注:
1、《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2、注释:
朗月行:为乐府古题。
呼:称呼。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这里用来比喻月亮又圆又大。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青:蓝色。 仙人垂两足:古代神话说,当月亮初升时先看到月中仙人的两只脚,然后逐渐看到仙人的全貌。
桂树:传说月亮里面有桂树。 何:多么。
团团:圆圆的形状。 白兔捣药: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里面有白兔在桂树下捣药。
问言:就是问,言是助词,没有意义。 与谁餐:给谁吃。
3、译文:
小的时候,我不认识月亮,我以为月亮,是白玉做的圆盘。是瑶池的仙镜,飘荡在云霓之间。仙娥与桂树,在月中隐隐浮现。玉兔放下药杵,不知道是为谁而制这仙丹。却有那可恨的蟾蜍,把月亮啃食得残缺不全,如此的黯淡。回想当年,英武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 为天上人间解除了灾难。如今谁来拯救月亮,让它恢复光亮,如同以前。已经不忍心再看, 更不忍心留下它独自离开,可我又能为它做些什么呢?只有发愁,和痛苦地发呆。
4、“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5、 天才诗人李白,一生著诗数千。李白独特的意象群中,明月--是李白高洁品格的象征,是诗人真挚感情,高尚情趣的外化,是诗人的千古知己。诗人歌之舞之,饮之醉之,思之愁之,所著明月诗篇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诵李白有关明月之诗句,颇受感染。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郎月行》),李白笔下,明月如细腻皎洁之白玉,又似瑶台光亮照人之镜台。呼、疑、飞,传神地表现了天真的想象,纯洁的情愫。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关山之月,出没苍茫之海,更兼有万里长风,将月之光华吹散人间,反映出诗人高渺之神思,宽广之胸怀,表现其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和追求。
李白幻想自由,时常展翅飞向太空仙境,去寻求光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云》)。何等壮丽飞动的形象,何等雄伟卓越的气魄,天马行空,飘然不群。
明月是李白的朋友。在李白的想象中,明月可以问讯,可以追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听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明月可以伴他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小酌》);李白梦游天姥山,明月为他送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明月可以解他孤独,“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明月可以解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可寄悠悠情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芙歌》);甚至明月可以赊来,陪伴他和亲人饮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游洞庭》)。丰富奇异的想象,真挚浪漫的感情,雄健豪迈的语言,清丽俊逸的风度,怎不令后来者望而兴叹。
“秋月照白壁,浩如阴山雪”(《玩月金陵》)
“月出峨嵋照沧海”(《峨嵋山月歌送蜀僧宴入中京》)
李白高洁的人格,卓绝的艺术才华,恰是如雪的秋月,照耀着唐诗,照耀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
6、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时侯,童稚的心灵,一片天真,对月亮了解不多,只知道把明亮柔洁可爱的月亮,呼唤作白玉盘。
这两句是常被引用的咏月名句,是写月的可爱,充分流露出在那段天真无邪的岁月里,对大自然的一切可爱感觉,也很能勾起成人对童年往事一片天真的温馨回忆。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出自那个自信,狂傲,豪放,洒脱,同时又浪漫的李白。最喜欢这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童言无忌呀,这句诗能轻易的勾出对童年时快乐的无尽回忆。读李白的诗,能感受到他的清,他的高,时也读出了无奈与悲凉。
他豪迈洒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他步月而归,“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依稀。”
他飘飘度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他邀月起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他惆怅感伤,“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
他知音难觅,“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他多情,“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他想拥月入怀,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月是李白的情感寄托,是他的理想抱负,是他的知己。
我喜欢月,喜欢她的宁静,恬美,喜欢她的不识人间烟火。
8、在最初的识字起步阶段“月”字必然包含在其中。道理很简单“月”字是象形字,笔划少、好记、好写。其实在婴幼儿时期就从长辈那里知道了月亮的长相————圆圆的、弯弯的。诗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简单的圆圆、弯弯的月亮似乎变的烦琐了。再也不是孩提时代印象中那无所事事的月亮。在我看来如今的月亮已成了个肩负多层使命、呵护脆弱心灵的保母,他承载着农业社会向文明工业过渡期间许许多多的道不明、说不清的柔媚寡情。现在的月亮起伏于栉比鳞次摩的天大楼之间,月辉已溶入了喧嚣纷扰的霓虹之中。皎洁的月色已被烟熏染的形销色衰,寂静的月光已沦陷为倒买倒卖的阴影。阴晴圆缺总有说不完的敛财故事,借助无息的月光,通宵达旦的兜售琳琅满目的奇思妙想。
那么,现在对月亮的寄情是否显得有点多余和拙著呢?现在又有多少人在物欲横流的浪潮里还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如今又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外放无俚的男女会借助挂在天边的月亮抒发情怀张显自己形骸吗?在“时间就是金钱”的驱动下又有谁会忍饥受饿地站在月亮下追求浪漫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见到的明月亘古如斯,古人见月抒怀,今人揽月做秀。
看今朝,随访路人。知月否?速答,略知一二,其一圆,其二弯。所见略同者多,匆忙而去。更有答之,月之月也。续问之,月意如何,笑而不答或移目观天。忧心忡忡,知之为之知,知月如何,不知又如何,不以为然,愚者无虑必有得。观天,赏月,先省已。
只有当先人将“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奋励有当世志的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展现在面前时,才知道自己是一芥志短的懦夫。
随手翻阅,见醒目华章锦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清辉玉臂寒”谙悉先人如此的深情绵邈和开阔雄放的风度,才认清了自己是一具恬不知耻的鲁莽草寇。
聆听那飘逸不羁、风神唯谪仙、圣之人的尽情咏月抒怀“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天月色好谁看”高吭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月光之下一个俗不可耐的猴影。
月亮的清辉已将我照得体无完肤,只剩下一点儿时的记忆。如今只能靠此残存的记忆,来鉴证我曾经在月色下有过的愉悦。那时几个半人高的小伙伴,经常聚集在一起,等月亮出来的时候,跑到一块空旷的地方比谁得影子长。然后再相互追逐影子,你踩我,我踩你,凡被别人踩到自已的影子就站在原地,直到剩下最后一人,被踩到影子的人再从口袋里掏出一点零食﹙一颗糖、梅子或一把爆米花﹚,进贡给获胜者。转瞬数十载,惜日的小伙伴如今已手脚拘挛了,月下嬉闹的影子早已退化到都市拐角之处。当今天再次抬头望月时,夜幕中的月容被五彩烟瘴紧紧笼罩着,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洒落的月辉被汽笛、叫卖、警铃、狗叫声扰得七零八落。塘中月色蜕变,楼影深埋,残叶漂浮。好象在先人的诗章里没有这般景象的记载,所以今天用实际行动去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用真实去慰抚先人的亡灵。这样一来,我们的先人就可了却“静夜思”“照无眠”的忧郁之苦,免得再替古人流泪了。
千秋万代,傍晚,你召唤我们回家,憩息!
9、“咏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大主题,几千年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适逢中秋,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研究室赵仁珪教授,请他专门就中国古诗中的咏月诗进行了一番解读。
赵教授说,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 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古人还常常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赵教授认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赵教授说,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当属李白,他一生中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从少年时代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后来《将尽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将一生才情寄托与山水月色,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来表现“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感慨。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先人所创造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重游的广阔空间。赵教授说,中秋读读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温和再认识。
10、没有李白的诗就没有中国的月亮。如果没有李白的诗,你怎么可能去爱月亮,你怎么可能去认识月亮呢?这是李白诗里边的话,“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后,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话。他对世界产生了这样一种亲和力,他把世界写得亮亮的,写得那么样的明丽,然后把世界端在我们面前,世界会有这么美好。那么中国古人吟咏山水,吟咏建筑的诗特别众多。你没有这些东西,你就没有从日月到河山这种感受。李白的一生非常不顺利,但是你看完了诗以后,你可以感觉到一种对人生的一种沉淀,因为他的潇洒,他的自我安慰。
11、 读了许多古人吟月的名诗佳句,我的心中就升起了古诗的明月。
我一边望着真实的月亮,一边望着李白的月亮,望着苏东坡的月亮,望着张若虚的月亮,望着许许多多古人的月亮出神……
李白思念如水,在月光河中潺潺流过,盈过唐时金尊,那床前的月光至今醉人,故乡是月,乡情汩汩。李白把整个月亮都装在酒壶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的望月真的是心神若仙。李白还有一首《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从月亮的形状到月亮的神话传说,从儿童的视角与心理,写出了童真、童趣、童心。
苏东坡望着海南的明月无言,望着黄州的冷月祝愿。在一片如水的静穆中,他远离纷扰,不再忧谗畏讥,他从心底涌出一股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首咏月的诗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既是一首写景抒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好诗,又是一幅浓淡相宜、朴实而又清新的中国山水画,还是一曲古意悠长动人心魄的中国古典名曲。
王维的月带着智者大隐的宁静,他的《山居秋暝》中有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居住的别墅就在终南山下,一场秋雨过后,黄昏时分,山中显得十分宁静。诗人把外在的风景与内在的心境和谐地统一起来。
古诗中还有那海上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地相思,透过当空悬月,互相传递,给一份思念一份慰藉。把心捧在月光下,让赤诚、爱情在清辉里洗涤而变得更加纯净。
古诗中还有那边关的明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守卫边关的勇士抬头望月,迎着扑面的长风而挺立,他们爱祖国的明月,他们在守卫着祖国的明月。
古诗中还有许多许多的明月,一直流传了千百年,就像那如水的月光,从月亮河里流出来,流到了人间,从历史的远方流出来,流到了今朝……
其实,月亮就是一首古诗,千千万万人对月遐思,望之不足,便把它用心从天上摘下来,画在画里,写在诗里,唱在歌里,溶在泪里,枕在梦里……
1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对孩子来说,由眼睛所见而萌生的想法是一种意识的幼稚和理性的天真,比如说小孩称刚生出的树芽叫“树牙齿”,看到床上晃动的光点会用小手去捉,冬天想用热水去浇花木……孩子的话、行为按常理来说是一种见识的逻辑错误。
但是我们若把它拉入诗人的视窗,它恰恰和诗人所需要的诗性意向和灵感不期而遇。孩子用错觉的眼发现了诗人所需要的极具美感的想象。
用孩子的话说出来是童言无忌,是错而不错的好奇,是现实中实有的意象错觉走进了不自觉的天真。但如果一个成熟的诗人让这样的句子从他的笔端走出来,就是产生于立志的奇特联想,就是灵感赋予诗人的独特想象和创造。
更多阅读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读《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从大儒荀卿,学帝王术,西士于秦,为客卿,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官至丞相,对于统一中国是有贡献的。但他的文章留下来的不多,最有名的就是这篇《谏逐客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及《李斯列传》说,
青春不能回头,所以青春没有终点。| 每日意图 青春没有终点下载
?Brandon Kidwell青春不能回头,所以青春没有终点。?Mustafa Ilha所有的欢乐和自由都必须要有一个据点,要有一个岛在心里,在扬帆出发的时候,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回来,那样的旅程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原来,自由的后面也要有一种不变的依恋,才能成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译文] 我在遥远的长安,心里正怜爱着那几个留在鄜(fū)州的小儿女;只是他们太小,不懂得思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老爸。[出典] 杜甫 《月夜》注:1、 《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惠州一绝》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出典] 北宋 苏轼 《惠州一绝》注:1、《惠州一绝》苏轼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 宁可做一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胜过做一个书生。[出典] 杨炯 《从军行》注:1、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