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0篇 老梁故事汇历史人物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 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誌向是什麽?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裏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原 文】

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誌。愨曰:“願乘長風破萬裏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範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誌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誌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 文】

範陽祖逖,少有大誌,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誌,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後進。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裏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裏。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原 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裏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原 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陳勝年輕時,曾經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著應聲問道:“你是被雇傭來耕田的,哪裏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誌向呢?”

【原 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9.項羽誌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 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10.孔門師徒各言誌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誌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麽遺憾。”顏淵說:“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願意聽您的誌向。”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 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裏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有什麽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

【原 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可是沒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著,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舍不得離開。於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原 文】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原 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原 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裏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等魯肅經過尋陽時,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為什麽這麽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原 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6.陸遊築書巢

我的屋子裏,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擡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像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啊,這像鳥窩。”

【原 文】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談“三余”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原 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18.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麽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原 文】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yì)之,號為“退筆冢(墳)”。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墻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著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裏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雇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原 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原 文】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21.晉平公炳燭而學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麽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麽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原 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2.高鳳專心致誌

高鳳,字文通,家裏把種田作為職業。妻子曾到田地(勞作),在庭院裏曬麥,讓高鳳看守著雞。正值天下著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雨後地上的積水使麥子流走了。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

【原文】

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妻常之田,暴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

23.葉廷圭與《海錄》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著它吃東西嘴裏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借來的沒有不讀的,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常常遺憾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麽多書裏,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為《海錄》。

【原 文】

余幼嗜學,四十余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書,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後止。常恨無資,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錄》。

24.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裏。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

【原 文】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雲:‘不學,墻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25.任末好學勤記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麽憑什麽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幹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他)不是聖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原 文】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26.王充市肆博覽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於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於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學說。後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原 文】

(王)充少孤,鄉裏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裏,屏居教授。

27.歐陽修“三上”作文

錢惟演(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麽嗜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者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絳(謝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古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對謝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思啊。”

【原 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28.林逋論學問

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原 文】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於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29.歐陽修誨學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原 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30.王安石傷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一樣招待,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裏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原 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鈣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31.李存審出鏃教子

李存審出身貧窮沒有地位,他常常訓誡他的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年輕時只帶一柄劍離開家鄉,四十年了,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經過萬死才獲得一次生存的險事絕不止一件,剖開骨肉從中取出的箭頭共有一百多個。”於是,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看,吩咐他們貯藏起來,說:“你們這些人都出生在富貴之家,應當記得你們的父親當年起家時就是這樣艱難啊。”

【原 文】

(李)存審出於寒微,常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裏,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梁,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32.貪汙者不得歸本家

包孝肅公(包拯謚號)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後代包家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汙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回歸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家族祖墳上。如不繼承我的誌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在家訓後面簽字時又寫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墻壁旁,用來曉喻包家後代子孫。”原文又有十四個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兒子。

【原 文】

包孝肅公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雲:“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33.陶母責子退鲊

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腌魚送給母親。母親封好魚幹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原 文】

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鲊餉母。母封鮓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34.諸葛亮誡子書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誌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原 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5.陸遊家訓

後輩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容易變壞。倘若有這樣的人,做父兄的應當引以為憂,而不可以高興。一定要經常認真地嚴加管教,令他們熟讀儒家經典和諸子百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和相處。這樣經過十多年,誌向和情趣自然養成。要不然,可以憂煩的事情決非一件。我這是給後人防止過錯的良言規戒,各位都要謹慎地對待,不要留下後悔的遺恨。

【原 文】

後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如此十許年,誌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36.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鬧市處,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原 文】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衒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37.曾子殺豬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後面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並不懂事,什麽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裏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原 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8.子路受教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麽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說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麽會有人趕上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說來,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原 文】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問:“聽到什麽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麽能聽到什麽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什麽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什麽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什麽就行動起來嗎,您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冉求問聽到什麽就行動起來嗎,您卻說‘聽到什麽就行動起來’。我不理解您為什麽這樣,所以冒昧地請教。”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縮手縮腳,所以我鼓勵他勇進;仲由平時好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原 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40.墨子怒責耕柱子

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說我將驅趕那一匹呢?”耕柱子答道:“當然驅趕良馬了。”墨子問:“為什麽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值得負用來鞭責。”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值得鞭責的。”

【原 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愈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牛,子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41.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後,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麽會貪婪到這地步呢?”但還吝惜他有功績,就不懲罰他,只是還在大殿中當眾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麽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如果不知道慚愧,就如同一只禽獸罷了,殺了他又有什麽益處呢?”

【原 文】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於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真是高明的太宗!)

42.陳萬年教子諂諛

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鹹叫到床前。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鹹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去,不聽我講,為什麽?”陳鹹趕忙跪下,叩頭說:“爹爹的話,我都曉得,大抵教兒子對上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陳萬年沒有再說話。

【原 文】

(陳)萬年嘗病,召鹹(陳萬年之子)教戒於床下,語至夜半,鹹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鹹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諂也。”萬年乃不復言。

43.錢大昕默坐觀弈

我在朋友家裏看一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為他趕不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松有余。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慚愧,不能說出一句話。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著看而已。

【原 文】

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先得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44.王荊公旁聽文史

王荊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頭裹一塊絹,拄著手杖行走,獨自遊覽山寺,遇見幾個人在那裏高談闊論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旁邊,沒人註意到他。有一個客人慢慢問他說:“你也懂得文書?”王安石含糊地應答。人家再問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說:“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慚愧的低著頭離開。

【原 文】

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遊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辯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人徐問公曰:“亦之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慚俯而去。

45.大樹將軍馮異

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自誇。出行與別的將軍相遇,就把馬車駛開避讓。軍隊前進停止都有標明旗幟,在各部隊中號稱最有紀律。每到一個地方停下宿營,其他將軍坐在一起討論功勞時,馮異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軍隊中稱他為“大樹將軍”。等到攻破邯鄲,要重新安排各將領任務,每人都有被分配隸屬,士兵們都說願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因為這個而贊揚他。

【原 文】

(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46.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原 文】

(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47.曾參不受魯君邑

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堅決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不接受。使者說:“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為什麽不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麽,就算國君賞賜我的土地而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原 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48.賢妻桓少君

渤海鮑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兒,字少君。鮑宣曾經跟隨少君的父親學習,少君的父親為他的清貧刻苦而驚奇,因此把女兒嫁給了他。(少君出嫁時)嫁妝陪送得非常豐厚,鮑宣不高興,就對妻子說:“你生在富貴人家,習慣穿著漂亮的衣服和裝飾,可是我實在貧窮低賤,不敢擔當大禮。”妻子說:“我父親因為您修養品德,信守約定,所以讓我拿著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聽從您的命令。”鮑宣笑著說:“(你)能這樣,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數退回了那些侍從婢女服裝首飾,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漢代貴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長衫),與鮑宣一起拉著小車回到家鄉。(她)拜見婆母禮節完畢後,就提著水甕出去打水,修習為婦之道,鄉裏的人對她非常稱贊。

【原 文】

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美飾,而吾實貧賤,不敢當禮。”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即奉承君子,唯命是從。”宣笑曰:“能如是,是吾誌也。”妻乃悉歸侍禦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裏。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49.魏徵論自制

唐太宗問魏征說:“觀察近來和古代的帝王,有傳承帝位十代的,有傳承帝位一兩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懷憂慮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撫慰養育人民不能得到適當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產生驕傲懈怠的情緒,高興憤怒超過了限度,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超過限度了),您可以為我說出這個情況,(我)應當把您的話當作準則。”魏征回答說:“喜愛欲望高興憤怒的情緒,聖賢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樣的,聖賢之人能夠克制它,不讓它超過限度,普通人放縱它,(喜愛欲望高興憤怒的情緒)多到失去適當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來確保能夠善終的美德,那麽千秋萬世就永遠仰賴您了。”

【原 文】

(唐)太宗問魏徵:“觀近古帝王,有傳位十代者,有一代兩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著,朕所以常懷憂懼,或恐撫養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驕逸,喜怒過度。然不自知,卿可為朕言之,當以為楷則。”徵對曰:“嗜欲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伏願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終之美,則萬代永賴。”

50.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先生不喜歡記著別人對他的犯下的錯。當初剛任參知政事的時候,上朝時,有一個朝廷官員在簾內指著他說:“這樣的粗陋之人也能夠參與朝政嗎?”蒙正假裝沒有聽到走了過去。他的同事很憤怒,讓人詢問那位官員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結束後,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憤憤不平,後悔沒有追問到底。蒙正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麽我終身不能再忘了他,還不如不知道。沒有查詢他的姓名,又有什麽損失呢?”當時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氣量。

【原 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服其量。

51.石勒不計前嫌

後趙王石勒請武鄉有聲望的老友前往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同他們一起歡會飲酒。當初,石勒出身貧賤,與李陽是鄰居,多次為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所以只有李陽一個人不敢來。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麽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恨呢?”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一起飲酒,還拉著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後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

【原 文】

後趙王勒悉召武鄉耆舊詣襄國,與之共坐歡飲。初,勒微時,與李陽鄰居,數爭漚麻池相毆,陽由是獨不敢來。勒曰:“陽,壯士也;漚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豈仇匹夫乎!”遽召與飲,引陽臂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拜參軍都尉。

52.韓信胯下受辱

淮陰屠宰場裏有侮辱韓信的年青人,對韓信說:“你即使長得高高大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還是膽怯的。”他當眾侮辱韓信說:“韓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從我褲襠下鉆過去。”於是韓信仔細看著他,俯下身子從他褲襠下匍匐鉆過去。整個市場中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是膽怯的。

【原 文】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53.世評華歆王朝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麽可為難的。”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托身,哪裏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原 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54.周處改過自新

周處年少時,為人蠻橫強悍,打架鬥歐,為當地一大禍害。此外,義興水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百姓將他們並稱為“三害”,三害當中屬周處最為厲害。於是有人便問周處:既然你這麽有本事,何不去殺死猛虎蛟龍,證明一下你的實力呢?實際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後只剩下一個。周處聽後立即上山擊斃了猛虎,又跳入水中與蛟龍搏鬥,蛟在水中或浮或沒,漂流出數十裏遠。經過三天三夜,百姓們都以為蛟龍和周處一並死了,紛紛出來慶祝。結果周處殺死蛟龍,提著它的腦袋從岸邊爬起。聞聽鄉人以為自己已死,表示慶賀的事,才知實際上大家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不禁滿面淚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吳郡尋找陸機、陸雲這兩位當時東吳的名士。恰巧陸機不在,只見到陸雲。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他,並說:“自己想改正錯誤,可歲月皆已荒廢了,怕最終沒有什麽成就可言。”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誌向,只要能立誌並努力去做,又何必擔憂好名聲得不到傳揚呢?”周處聽後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代忠臣孝子。

【原 文】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裏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裏,與處之俱。經三日三夜,鄉裏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裏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誌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55.齊宣王好諛

齊宣王喜愛射箭,喜歡人家誇耀他能夠使用強弓,其實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氣就可以拉開。他在大臣面前顯示弓,大臣們都拉著弓試一試,都只拉到一半,便說:“拉開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氣,不是大王,誰能拉得開?”宣王非常高興。但是,宣王用的不過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輩子都以為自己拉開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實,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歡的是名而失了實。

【原 文】

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說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說其名而喪其實。

56.陳寔曉喻梁上君子

陳寔在鄉間,以平和的心對待事物。百姓間出現爭執官司時,陳寔判決公正,告訴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後沒有埋怨的。大家感嘆說:“寧願被刑罰處治,也不願被陳寔批評。”當時年成不好,民眾沒有收成,有小偷夜間進入陳寔家裏,躲在房梁上。陳寔暗中發現了,就起來整頓衣服,讓子孫聚攏過來,正色訓誡他們說:“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勵。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由(不註重)品性修養而形成,於是到了這樣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驚,從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誠懇認罪。陳寔慢慢告訴他說:“看你的長相,也不像個壞人,應該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這種行為當是由貧困所致。”結果還贈送二匹絹給小偷。從此全縣沒有再發生盜竊。

【原 文】

(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57.蕭何追韓信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喜歡,罵道:“你逃跑,是為什麽?”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啊。”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

【原 文】

(韓)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58.漢高祖論“三傑”

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這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麽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麽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來親附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相與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說:“你只知道那一個方面,卻不知道那另一個方面。(就拿)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裏以外一決勝負(來說),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合眾多的士兵,打仗一定勝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豪傑的人,我能夠利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以為範增而不利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原 文】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59.東吳四英傑

孫吳之所以擁用江東,抗衡於中國,根本是因為孫策、孫權的雄才大略。當時東吳的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個人,是當時的(東吳)的所謂社稷心膂,)都是能與國家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為自古將帥,大都認為自己是賢能之人,害怕有勝過自己的。但是上面這些賢能的人則不是這樣。孫權剛接執掌政權,魯肅(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孫權推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給孫權寫信推薦:“魯肅忠烈,臨事不茍,如果能用他來代替我,我死不後悔!”肅遂代瑜治軍。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當年吳下阿蒙(因為呂蒙已學習了大量的知識)。”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呂蒙後來也代替了魯肅執掌軍權。呂蒙在陸口,因有病辭職,權問:“誰可代你?”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曾被他們打敗。雖然他們互相推薦引見,而孫權又能委心聽之,東吳之所以為吳,並非是偶然的。

【原 文】

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自古將帥,未嘗不矜能自賢,疾勝己者,此諸賢則不然。孫權初掌事,肅欲北還,瑜止之,而薦之於權曰。“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與權箋曰:“魯肅忠烈,臨事不茍,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肅遂代瑜典兵。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蒙遂亦代肅。蒙在陸口,稱疾還,權問:“誰可代者?”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所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也。

60.治本在得人

符堅召見高泰,很喜歡他,向他請教治國的根本辦法。高泰回答說:“治國的根本辦法在於得人才,得人才在於慎重推薦,慎重推薦在於考察這人的真實情況。每個官位得到合適人選,國家卻治理得不好的情況,是不會有的。”苻堅(聽後)說:“說的真是言詞簡略而道理深廣啊。”

【原 文】

苻堅召見(高泰),悅之,問以為治之本。對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審舉,審舉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堅曰:“可謂辭簡而理博矣。”

61.齊桓公登門訪士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麽敢輕視其他國君呢?”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原 文】

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見也。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後得見。天下聞之,皆曰:“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於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62.陸贄論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麽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舍棄長處,那麽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誌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麽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麽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麽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麽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原 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茍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加以情有愛憎,趣有異同,假使聖如伊、周,賢如墨、楊,求諸物議,孰免譏嫌?昔子貢問於孔子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蓋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惡君子亦如君子之惡小人。將察其情,在審基聽,聽君子則小人道廢,聽小人則君子道消。

63.物各有短長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麽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麽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裏,而把它們放在家裏,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幹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遊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原 文】

甘戊使於齊,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間耳,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說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謹願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騏驥、騄駬,足及千裏,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貍;幹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說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64.漢武帝下詔求賢

漢武帝下詔書說:“大概有異乎尋常的事業,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裏馬飛速奔馳而卻能日行千裏,有些有本事的人背著世俗譏議的包袱,卻能建立功名。難於駕馭的馬,放縱不羈的人才,只不過在於人們如何駕馭、如何使用他們罷了。命令州郡長官考察並向上推薦當地官民中具有超等傑出的才能、可以作為將相以及能出使極遠國家的人。”

【原 文】

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dì)而致千裏,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tuò)弛之士, 亦在禦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說:“(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了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說:“你認為現在應該先實施什麽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布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並采納了(他的意見)。

【原 文】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曰:“文學不可任耶?經術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對曰:“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帝不以為然,竟以安石參知政事,謂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帝曰:“然則卿設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納之。

66.唐太宗論舉賢

唐太宗讓封德彜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麽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原 文】

上令封德彜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67.何充直言不諱

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汙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說話時誇口說:“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贊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說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說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

【原 文】

王含作廬江郡,貪濁狼籍。王敦護其兄,故與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鹹稱之。”時何充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是。”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充晏然,神意自若。

68.呂僧珍不仗勢

呂僧珍在位期間,公平對待屬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兒子呂宏起先以販蔥為業,在呂僧珍就任以後,就放棄販蔥業想求他在州裏安排個官當當,呂僧珍說:“我蒙受國家大恩,沒有什麽可以報效的。你們本來有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職業,怎麽可以胡亂要求得到不該得的職份!還是應當趕快回到蔥店去吧。”呂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這官署,從建造以來就一直在這裏,怎麽可以遷走它來擴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給於氏,住在市西,小屋面臨馬路,又混雜在各種店鋪中間,呂僧珍經常引帶著儀仗隊到她家,並不覺得辱沒了身份。

【原 文】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親戚。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反蔥肆耳。”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鄉人鹹勸徒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適於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珍常導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為恥。

69.劉庭式娶盲女

齊地人劉庭式還沒中舉時,心想迎娶自己的同鄉的女兒,兩家已草成婚約然而還沒給女方送禮。到劉庭式中舉,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兩眼都瞎了。女家是農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規勸他迎娶那家小女,劉庭式笑著說:“我的心已經許配給她了。雖然她兩眼瞎了,怎能違背我當初的本心呢。“最後迎娶了盲女,並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原 文】

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議娶其鄉人之女,既成約而未納幣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雖盲,豈負吾初心哉。”卒取盲女,與之偕老。(這樣的人真可評萊卡好男兒)

70.範式言而有信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後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裏,你就那麽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原 文】

範式字巨卿,少遊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裏。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裏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71.王坦直言驚益王

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兒子,叫趙元傑。曾經修建了一座假山,召集僚屬飲酒,眾人都誇贊假山,而王坦卻獨自低著頭。益王強迫他看(假山),他說:“我(在這裏)只看到血山,根本沒看到什麽假山。”益王很驚訝,問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說:“我在田間時,看見州縣的官吏督促交稅,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滿身。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稅築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麽呢?”當時(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還沒完成,聽到王坦的話之後馬上命人砸毀(假山)。

【原 文】

王,帝第五子元傑也。嘗作假山,召僚屬置酒,眾皆褒美,坦獨俯首。王強使視之,坦曰:“但見血山,安得假山。”王驚問故,坦曰:“坦在田舍時,見州縣督稅,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滿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時帝亦為假山未成,聞之亟毀焉。

72.餓死不吃“嗟來之食”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餵!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擡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

【原 文】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履,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錯不在黔敖,韓信還受胯下之辱呢,何況黔敖的語氣在常人看來並無侮辱之意)

73.“殿上虎”劉安世

安世身材魁偉,容貌端莊,聲如洪鐘。起初任命為諫官,還未受命,回到家裏對母親說:“朝廷不因為我安世不賢,讓我任諫官。倘若就任這個官職,那就要有膽識也敢於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以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起職責。如果冒犯了皇上,災禍貶官就會立刻到來。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說我以母親年老為托辭,應當可以避免任此官職。”母親說:“這就不對了。我聽說諫官是皇上面前的敢於直言諍諫的重臣,你父親一生都想做這樣的官卻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職,你應當獻出生命來報效國家的大恩。縱使遭罪被流放,不論遠近,我一定會隨你去的。”(安世)於是接受了官職。他在職多年,神色嚴肅立於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當面指斥,在朝廷上諫爭,有時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著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氣稍解,再上前爭辯。旁邊陪侍的人在遠觀看,縮著頭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稱作“殿上虎”,一時間沒有人不敬仰他。

【原 文】

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鐘。初除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脫有觸忤,禍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為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正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於是受命。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或帝盛怒,則執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時無不敬懾。

74.婁師德與狄仁傑

狄梁公與婁師德一同作相國。狄仁傑一直排斥婁師德,武則天問他說:“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嗎?”狄仁傑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並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過了一會,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不了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婁師德提拔。”於是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折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害怕得連忙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容忍!”而婁公從來沒有驕矜的表現。

【原 文】

狄梁公與婁師德同為相。狄公排斥師德非一日,則天問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對曰:“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則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實師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梁公。梁公閱之,恐懼引咎,則天不責。出於外曰:“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

75.司馬遷贊李廣

《論語》講:“一個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這正好用來說明李將軍。我看李將軍誠誠懇懇嚴肅認真,像一個質樸的鄉下人,不善於講漂亮話。但是當他死的時候,普天下的人,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全都沈痛地哀悼他。這是因為他那忠誠樸實的品德,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士大夫面前啊。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講的雖是平常小事,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

【原 文】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可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致死都未被當朝封侯。)

76.何嶽得金不昧

秀才何嶽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裏人說這件事,擔心家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何嶽問他那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標識,回答全都符合,於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那個人要分一些銀子給他來感謝他,何嶽就說:“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麽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才就離去。何嶽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有時要去京城,寄存一個箱子給何嶽,箱子裏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嶽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嶽聽說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托他帶回給那位去京城官員了。何嶽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原 文】

秀才何嶽,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余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欲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嘗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77.錢金玉舍生取義

錢金玉做松江縣的千總官,性情剛毅果敢,崇尚廉潔的氣節。道光壬寅年間(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錢金玉正在休假回鄉探親,聽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裝動身。他的親友阻止他說:“戰事正緊急,是禍是福不可知曉,您正在休假,上級官員又沒有文件催促您前去,為什麽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錢金玉不聽,回到吳淞口後,就跟從軍隊守衛西炮臺,和士兵一起吃飯睡覺,一起行動,他們用努力作戰的話相互勉勵。到了東炮臺陷落後,槍彈炮彈全都落到西炮臺。錢金玉奮勇指揮戰鬥,浴血奮戰幾個小時,左臂中了三彈,卻毫不後退。他身邊的士兵哭著說:“您有老母親在,不能死。”錢金玉笑著辭謝說:“哪裏有享受國家俸祿卻在國家有難時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為我母親擔心。”不久,一顆槍彈飛來,擊中了左胸,他於是倒下了。在臨死的時候,他還大喊“賣國賊害了國家”不停。

【原 文】

錢金玉官松江千總,性剛果,尚廉節。道光壬寅鴉片釁起,錢方假歸省親,聞訊,即束裝起行。其親友尼之曰:“軍事方急,禍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為?”錢不聽。既至吳淞,從守西炮臺,與部卒同飲食臥起,以力戰相勖。及東炮臺陷,彈丸鹹集於西炮臺。錢奮勇督戰,喋血數小時,左臂中三彈,曾不少卻。其近卒泣陳:“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謝曰:“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幸勿為吾母慮也!”未幾,一彈來,中左乳,遂仆。彌留之際,猶大呼“賊奴誤國”不置。

78.鄭玄謙讓無私

鄭玄想註《春秋傳》,還沒有完成。這時有事到外地去,,與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個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認識。服虔在客店外的車上和別人談論自己註這部書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覺得服虔的見解多數和自己相同。於是走到車邊,對服虔說:“我早就想註《春秋傳》,目前還沒完成。聽了您剛才的話,看法大多與我相同。現在,我應該把自己所作的註全部送給您。”這就是服氏《春秋註》。

【原 文】

鄭玄欲註《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註《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註,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註與君。”遂為服氏註。(文曰:成人之美風格高,如此良人何處找)

79.李績煮粥侍姊

唐英公李績,身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還親自為她燒火煮粥,以致火苗燒了他的胡須。姐姐勸他說:“你的妾那麽多,你自己為何要這樣辛苦?”李回答說:“難道真的是沒有人嗎?我是想姐姐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長久地為姐姐燒火煮粥,又怎麽可能呢?”

【原 文】

英公雖貴為仆射,其姊病,必親為粥,釜燃輒焚其須。姊曰:“仆妾多矣,何為自苦如此?”勣(Jī)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姊年老,勣亦年老,雖欲久為姊粥,復可得乎?”(文曰:身高仆射之職,卻親為病重姐姐熬粥,可敬可賀!)

80.海瑞遺物

都禦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裏。他在南京做官的同鄉人,只有戶部蘇民懷一個人。蘇民懷檢查清點海瑞做官的俸祿,竹箱中只有八兩銀子,兩丈麻布,幾件舊衣服罷了。像這樣的都禦史怎麽會多呢?王鳳洲對海瑞評價說:“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這九個字寫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萬語贊揚他,能勝過這評論嗎?

【原 文】

都禦史剛峰(海瑞的號)海公,卒於官舍,同鄉宦南京者,惟戶部蘇懷民一人。蘇點其宦囊,竹籠中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而已。如此都禦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鳳洲評之雲:“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此九字斷盡海公生平,即千萬言諛之,能加於此評乎?(文曰:歷來這樣的官少之又少,故世人贊之又贊。)

81.腹朜大義滅親

墨家有一個領袖叫腹朜(月改黃),居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國的惠王(對他)說:“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沒有別的兒子。寡人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你的兒子了。先生你這件事就聽我的吧。”腹朜(月改黃)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說:‘殺人的人處死,傷人的人處刑。’這是用來禁止殺人和傷人。而禁止殺人和傷人的法,是天下(人應該遵守)的大義啊。王您雖為了他開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殺他,腹朜(月改黃)我卻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黃)不聽惠王的,還是殺了兒子。兒子,每個人私人所愛啊,忍受私利而行大義,領袖 [腹朜(月改黃)] 可說是公道啊。

【原 文】

墨子有巨子腹朜,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朜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巨子可謂公矣。

82.閔仲叔辭侯霸

太原有個叫閔仲叔的人,世人都說他是有氣節的人,即使是周黨那樣廉潔清高的人也自以為不如閔仲叔。周黨見到閔仲叔口中含著豆子來喝水,給他生蒜,閔仲叔接受了卻沒有吃。建武年中,閔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談及治國正事,只是噓寒問暖罷了。仲叔遺憾地說:“開始受到您的任命時,我又高興又害怕,現在見到了您,我既沒有了興奮也沒了恐懼。如果您覺得仲叔才智不足以來談論政事,您就不應該征召我來做官。既然征召我來卻又不用我,這是對人認識不清。”於是他辭去官職,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

【原 文】

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雖周黨之潔清,自以弗及也。黨見其含菽飲水,遺以生蒜,受而不食。建武中,應司徒侯霸之辟。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勞苦而已。仲叔恨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懼;今見明公,喜懼皆去。以仲叔為不足問邪,不當辟也。辟而不問,是失人也。”遂辭出,投劾而去。

83.楊震論“四知”

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征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裏,王密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麽這樣呢?”王密說:“夜裏沒有人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銀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子孫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原 文】

(楊)震少好學……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84.祁黃羊去私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這個地方缺個長官,誰適合擔任?”祁黃羊答道:“解狐適合(補這個缺)。”平公說:“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平公(稱贊)說:“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稱贊(任命解狐)好。過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說:“國家少個掌管軍事的官,誰擔任合適?”(祁黃羊)答道:“祁午合適。”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平公(又稱贊)說:“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稱贊(任命祁午)好。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說:“祁黃羊的話,真好啊!(他)薦舉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薦舉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開自己的兒子,祁黃羊可以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

【史海钩沉】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0篇) 老梁故事汇历史人物
【原 文】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85.宋濂不隱真情

宋濂曾經在自己的家中與客人飲酒,皇帝派人進行秘密的監視。第二天,皇帝問:在座的賓客是哪些人?吃了什麽食物?宋濂一一將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好啊,你沒有欺騙我。皇帝曾經私下召見大臣們,向他們詢問朝廷的官員誰好誰壞,宋濂只列舉那些好的來回答。他說:那些好的官員能和我友好相處,所以我知道他們。那些不好的官員,我不了解他們。

【原 文】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86.裴佶姑父外廉內貪

唐朝人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裴佶小時候,他姑夫在朝中為官,名聲很好,被認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趕上姑夫退朝回來,深深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崔昭何許人也,眾口一致說他好。這一定行賄得來的美譽。這樣下去,國家怎麽能不混亂呢。”裴佶的姑夫話還未說完,守門人進來通報說:“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裴佶的姑夫聽了後很是生氣,呵斥門人一頓,讓門人用鞭子將崔刺史趕出府門。過了很長工夫,這位崔刺史整束衣帶強行拜見裴佶的姑夫。又過了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著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一會兒,又命準備酒宴。一會兒,又命令給他馬吃草,給他仆人吃飯。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為什麽前邊那麽傲慢而後又那麽謙恭?”裴佶的姑夫面帶有恩於人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裏,說:“去,到學堂休息去。”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臺階,回頭一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贈送粗官綢一千匹。

【原 文】

裴佶常話:少時姑夫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會其朝退,深嘆曰:“崔昭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竟,閽者報壽州崔使君候謁。姑夫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須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饌,又令秣馬、飯仆。姑曰:“前何倨而後何恭也?”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學院中。”佶未下階,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官絁千匹。(好一個說一套做一套的貪利小人)

87.李林甫口蜜腹劍

李林甫為宰相後,對於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業在自己之上或受到玄宗寵信或官位快要超過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有文學才能而進官的士人。有時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說些動聽的話,而暗中卻陰謀陷害。所以世人都稱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原 文】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這樣的人怎麽就被“高明”的皇上任命為宰相?)

88.秦檜專橫跋扈

秦檜到了後來權勢更加厲害,平時都有幾個軍士,穿著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門口,走過路過的人稍微朝門裏看幾眼,就會受到訓斥。曾經生病告假一二天不上朝,另一個執政大臣獨自在朝堂上應答皇上,這位大臣不敢說他什麽,只是一直在皇上面前極力贊頌他。第二天秦檜來早朝,突然問這位大臣:“聽說你昨天在皇上面前說了很久?”執政大臣害怕地說:“我只是贊頌您的功德舉世無雙,講完了就退下來了,實在沒講別的。”秦檜嬉笑著說:“太感謝了!”原來已經唆使官員上奏,這位執政大臣剛回到家裏,內閣彈劾他的副本已經送到他的家裏。秦檜的狠毒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原 文】

秦丞相,晚歲權尤重。常有數卒,皂衣持梃,立府門外,行路過者,稍顧謦咳,皆呵止之。嘗病告一二日,執政獨對,既不敢它語,惟盛推秦公勛業而已。明日入堂,忽問曰:“聞昨日奏事甚久?”執政惶恐曰:“某惟誦太師先生勛德曠世所無,語終即退,實無他言。”秦公嘻笑曰:“甚荷!”蓋已嗾言事官上章,執政甫歸,閣子彈章副本已至矣。其忮刻如此。(還是皇上無能啊)

89.治國必先富民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憑什麽這樣說?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原 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淩上犯禁,淩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90.治國猶栽樹

唐太宗對侍臣說:“以前(隋煬帝)剛剛平定了京師,宮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沒有一個院子不是滿滿的。隋煬帝仍舊不滿足,並且東西討伐,用盡兵力發動戰爭,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導致了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的。因此我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靜靜,這使得天下平安無事。於是就能不興徭役,谷物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根基不動搖,才會枝繁葉茂。帝王能做到清靜,百姓怎麽會不安居樂業呢?

【原 文】

(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91.陸贄論審察群情

德宗向陸贄詢問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陸贄認為,往日導致變亂,是由於上下之情不相通。勸說德宗接觸下情,聽從諫諍。於是他進上章疏,大略是說:“我認為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在於詳細察明眾人的心誌,如果是眾人非常喜歡的,那麽陛下先去施行它;如果是眾人非常憎惡的,那麽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喜歡和憎惡的與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歸向陛下的事情,從古到今,都是沒有的。一般說來,治與亂的根本,與人心密切相關,何況正當變故發生、人心動搖時,處於危險疑慮、人心向背的關頭!人心歸向,就會萬事振興;人心離異,就會萬事傾危。陛下怎麽能不審察眾人的心誌,與他們同好同惡,使民眾向往歸附,以安定國家呢!這一點就是當前所最為急切的啊。”

【原 文】

(唐)德宗問陸贄以當今切務。贄以鄉日致亂,由上下之情不通,勸上接下從諫,乃上疏,其略曰:“臣謂當今急務,在於審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惡者,陛下先去之。欲惡與天下同而天下不歸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亂之本,系於人心,況乎當變故動搖之時,在危疑向背之際,人之所歸則植,人之所在則傾,陛下安可不審察群情,同其欲惡,使億兆歸趣,以靖邦家乎!此誠當今之所急也。”

92.齊威王行賞罰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辟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贊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原 文】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於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崐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高舉雙手贊頌齊王威王的作為!)

93.治國不私故人

濮州的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汙而被解除職任,自己說曾經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憐他,想讓他重新歸來擔任(職務)。魏徽規勸說:“秦王身邊宮內宮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賴親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開心的接納了他,對相壽說:“我今天總秦王,是一府的王,現在居於重要的地位,是整個國家的主人,不能夠獨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堅持的是對的,我怎敢違背!”皇上賜他帛之後打發他走,相壽流著眼淚而去。

【原 文】

濮州刺史龐相壽坐貪汙解任,自陳嘗在秦王幕府;上憐之,欲聽還舊任。魏征諫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為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94.孟子對滕文公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侍奉齊國呢,還是侍奉楚國呢?”

孟子回答道:“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護城河,築牢城墻,與百姓共同守衛,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這樣就好辦了。”

【原 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95.晏子論“社鼠”

齊景公(姜姓,名杵臼)問晏子:“治理國家怕的是什麽?”晏子回答說,“怕的是社廟中的老鼠。”景公問:“說的是什麽意思?”晏子答道:“說到社,把木頭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這裏指並排而立),並給它們塗上泥,老鼠於是前往棲居於此。用煙火熏則怕燒毀木頭,用水灌則有怕毀壞塗泥。這種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殺,是由於社廟的緣故啊。國家也有啊,國君身邊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內便對國君蒙蔽善惡,在朝廷外便向百姓賣弄權勢,不誅除他們,他們便會胡作非為,危害國家;要誅除他們吧,他們又受到國君的保護,國君包庇他們,寬恕他們,實在難以對他們施加懲處。”這就是國家的社鼠啊。

【原 文】

景公問晏子曰:“國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謂也?”對曰:“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會故也。夫國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內則蔽善惡於君上,外則賣權重於百姓。不誅之則為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

96.唐太宗“五事”治天下

唐太宗在翠微殿,問侍臣:“自古以來的帝王,雖平定中原華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數民族臣服。我才能不超過古代帝王,而成績比他們大,不知什麽原故。請你們坦率說說。”群臣都說:“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樣廣大,其他萬事萬物沒有什麽可說的了。”唐太宗說:“不能這麽講。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勞,不過做到五條罷了: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勝過自己的人,我見別人優點,把它當作自己的優點對待,好像自己優點一樣。二是每人的行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棄其短取其長。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懷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淵之中。而我見賢才,則尊敬他;見表現不好的人,則從愛護的角度教育他。使賢與不賢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別人當面批評,對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開打擊,沒有那個朝代不這樣。而我即位以來,直言者比比皆是,沒有一人因此而免職。五是傳統以漢族為貴,歧視少數民族,而我獨一視同仁加以愛護,所以少數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樣。以上五條,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原 文】

上禦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顧謂褚遂良曰:“公嘗為史官,如朕言,得其實乎?”對曰:“陛下盛德不可勝載,獨以此五者自與,蓋謙謙之誌耳。”

97.用心不倦

貞觀(李世民年號)三年,太宗(李世民)對司空(官職)裴寂說:“每當有人呈上奏報的折子,內容很多,(看不過來時)我總是把折子粘在墻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這種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設法做到了解臣子們要表述的情況。常常思考政事,有時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們這些臣工們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來報答我的心意。”

【原 文】

貞觀三年,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

98.魏徵論隋煬帝

戌子這一日,皇上(唐太宗)對陪立兩旁的大臣說:“我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發現文章的辭藻深奧淵博,也知道是肯定堯、舜而否定桀、紂的,但是做起事來為什麽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雖然都是賢哲聖明,但也應當虛心接受別人的勸諫,這樣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貢獻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盡他的全力。隋煬帝這個人,卻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所以盡管他嘴裏說的是堯舜之美德,幹的卻是桀紂的行為。他沒有自知之明,結果遭到覆亡的下場。”皇上聽了,深有感觸地說道:“前人的教訓離我們不算遠啊,應當引為借鑒。”

【原 文】

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99.創業與守成

太宗問身邊大臣:“創業與守成哪個難?”房玄齡:“建國之前,與各路英雄一起角逐爭鬥而後使他們臣服,還是創業難!”魏徵說:“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是從艱難境地取得天下,又於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難!”太宗說:“玄齡與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體會到創業的艱難。魏徵與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擔心富貴而導致驕奢,忘乎所以而產生禍亂,所以懂得守成更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成為過去的往事,守成的艱難,正應當與諸位慎重對待。”玄齡等人行禮道:“陛下說這一番話,是國家百姓的福氣呀!”

【原 文】

上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並起角力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於艱難,失之於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100.子奇治縣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白發老人。那麽憑借老人的智慧,憑著年輕的人的決策,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到達阿縣,把兵庫裏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整整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裏沒有武器,糧倉裏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原 文】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0586.html

更多阅读

中國各省最高山峰 中国海拔最高的地方

★★★《三味書屋754》2013年09月18日編輯整理★★★★★★★★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中國五嶽皆不高,泰山1532.7米;衡山1300.2米;華山2154.9米;恒山2016.1米;嵩山1491.7米。名滿天下的黃山最高峰也就1864.8米。這

中國名勝古跡簡介三 組圖 湖北的名胜古迹的简介

中國名勝古跡簡介(三)开平碉楼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开平碉楼是中国民居中土洋结合的一种形式,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分布在全市15个镇一千

手机链制作 -- 中國結 如何制作中国结

手机链 -- 中國結图片:1_091016103322_1.jpg描述:重发豪杰春香手机链,免费下载图片版-成品图片:1_091016103322_2.jpg描述:重发豪杰春香手机链,免费下载图片版-图片:1_091016103322_3.jpg描述:重发豪杰春香手机链,免费下载图片版-

声明:《史海钩沉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0篇 老梁故事汇历史人物》为网友妳槇涻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