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平凉市 甘肃省平凉市



平凉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全市总人口2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崆峒区城镇人口18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0%。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社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全市粮食自给有余,实现了解决温饱这一历史性目标,跨入了致富奔小康的新阶段。

目录

· • 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基础设施

· • 城市建设

· • 自然资源

·• 概况

·• 行政区划

·• 基础设施

·• 城市建设

·• 自然资源

·• 科技教育

·• 历史沿革

·• 旅游景点

·• 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

平凉市-概况





平凉市

正文甘肃省平凉地区辖市与行署驻地,陇东第1大城与军事重镇。面积1936平方公里,人口39.25万。前秦始置平凉郡于高平镇(今固原城)。 唐贞元七年(791)始筑平凉城,为关内道原州(后改渭州)平凉县治。金、元、明、清皆为平凉府治。1912年废府,设陇东道,后改泾原道。1950年置平凉市于城关和郊区。1958年撤销平凉、华亭2县,并入平凉市。1964年废市,恢复平凉、华亭2县。1983年恢复平凉市。市境海拔1390米,气候温凉、冬长达半年,夏仅5天,春长于秋。 年均温8.6℃,1月均温-5.2℃,7月21℃,年降水量511毫米,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市郊自然资源丰富。西南部崆峒山、太统山、大阴山等有次生林区及煤、铁、铜、陶土、石灰岩等矿藏,尤以土谷堆煤矿及太统山石灰石储量较丰,已开采。中部有泾河川台地,有引渠灌溉之利,为主要产粮区。泾河以北为沟壑割裂的狭长黄土塬,俗称“五指塬”,主要属旱农区。工业发达冠陇东,以机电、煤炭、建材、纺织、地毯、皮革、造纸、工艺美术、五金、食品为主。其中地毯、皮革、纺织及工艺美术等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市区为西(安)兰(州)公路中途要站,另有公路干线南通宝鸡联接陇海铁路,北经固原至银川联接包兰铁路。主要名胜古迹有城西15公里的道教圣地崆峒山。此外还有仰韶、齐家、周秦文化遗址和古墓群130处,其中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凉市-行政区划



平凉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即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区。

平凉市   面积11325平方千米,人口219万人(2004年)。

崆峒区   面积1936平方千米,人口48万。邮政编码744000。区人民政府驻西大街。

泾川县   面积1486平方千米,人口33万。邮政编码744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灵台县   面积2038平方千米,人口23万。邮政编码744400。县人民政府驻中台镇。

崇信县   面积 850平方千米,人口 9万。邮政编码744200。县人民政府驻锦屏镇。

华亭县   面积126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744100。县人民政府驻东华镇。

庄浪县   面积1556平方千米,人口42万。邮政编码744600。县人民政府驻水洛镇。

静宁县   面积2193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743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平凉市-基础设施





平凉市

通信: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9.3万门,七县(区)市话全部实现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覆盖了境内县以上城镇。中国联通平凉分公司已正式组建,工程建设也已开工,对改善平凉的通信条件将发挥重要作用。2000年全市电话普及率为3.99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为20.07部/百人,农村电话普及率为1.59部/百人,行政村通话率40%。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437户。

电力:全市建成110千伏变电站6座,线路10 条465公里,35千伏变电站25座,线路564公里,6--10千伏配变5117台,线路近5000公里。全市130个乡镇全部通电(华亭县麻庵乡为小水电供电),村通电率97.5%, 户通电率92.3%。1998年以来,全市抢抓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机遇,争取农网改造资金4.452亿元,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工程完成后,全市可实现县县有110千伏变电站,2--3个乡有一座35千伏变电站;4×30 万千瓦的平凉电厂,第一台机组已正式发电。为平凉电厂配套的平凉--兰州、平凉--天水的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已经建成。华亭还建成了2×2.5万千瓦的坑口电厂。电力不仅可满足本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向其它地区送电。

平凉市-城市建设



作为平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3 年以来,平凉市崆峒区抢抓改革开放机遇,确定了商贸兴市的总战略,把城市建设作发展平凉、繁荣崆峒的突破口,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方针,揭开了崆峒区历史上大规模、高起点、超常规、高速度开发建设的崭新一页,创造了崆峒千日起新城的业绩。7年多时间,在国家无投资、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实施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完成了10亿多元的开发总量,使古城崆峒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了动人的风采。

一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为了彻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群众行路难的问题,1993年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东西打通四条道、南北拓开八条街的“四通八达”工程,并逐年分期实施了“四个一”工程 、“一城两街十达工程” 、“三街七路两巷”工程和“五路一街”工程等。7年来共拓宽 、新建城市道路56条,总长度82公里,总面积146万平方米,比解放后40年建设的道路总和还要多。

二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有效扩大城市总量。7年来共拆迁旧危房5000户2万多间,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三里塬、砖厂等8个平房住宅小区和南苑、南极新村等10个单元式住宅楼小区,新建居民住宅楼141栋47万平方米,平房4100间5.6万平方米。使8000多户无房户、拥挤户、危房户乔迁新居,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5.2平方米提高到10.4平方米。建起街景大楼210多幢,总建筑面积62万多平方米,旧城改造完成80%以上。建起了十大宾馆、十大商厦、十大娱乐中心、十大专业市场、十大便民市场和十大旅游景点等"六个十"工程,使平凉市崆峒区作为陇东商贸中心的聚合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平凉市

三是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环境得到优化。建成城市供水改造工程,日供水能力由1.7万吨提高到5万吨,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建成排水工程36项,铺设混凝土排水管2.1万米,改变了城区排水不畅的状况;建成 道路绿化带39条、花坛10座,城市绿化面积达32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1.6%,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7平方米;安装了33条道路路灯723盏,相当于解放后40年路灯建设总和;新建水厕6座、垃圾场3处;新增公共汽车34辆,新建集中供热点8处,煤气站1处,完成了广场改造及两座雕塑工程。

四是从98年开始,进行了以安居工程为重点的新一轮开发建设,建成了万安门等4个安居小区,占地20.71公顷,计划修建93栋7层单元式住宅楼,总建筑面积已达25.05万平方米,其中有35栋已竣工售出,累计完成投资1.93亿元。

自2001年以来,平凉市崆峒区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由同济大学编制,经省政府审定、国务院备案,现正在委托同济大学进行规划二次修编。城市路网规划为“四纵九横一环”,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电网改造总投资1.3亿元已近尾声,实现了城市规划区双环路、双电源、 绝缘化供电网络,居民电费实现微机自动抄表。国债支持的日处理 500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国债支持的城市供水二期工程总投资5100万元已全面建成验收,城市供水实现微机自动控制。城区开有8路公交车路。道路铺装率达到90%,市自来水公司日供水能力5万吨,现供量为1.8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将满足2010年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平凉市崆峒区已列为国家三北四期绿化示范县,实施城区面山和泾河川大规模高水平绿化工作正在进行。崆峒区正在争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区有始建于北宋的柳湖公园(书院),正在建设的有映月湖公园、龙隐寺公园、宝塔公园、圆通寺生态游乐园、崆峒水上乐园。

平凉市-自然资源
1甘肃省平凉市 甘肃省平凉市



平凉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盛产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具有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的广阔前景,曾与庆阳地区以"陇东粮仓"闻名遐迩。市上和七县(区)先后获农业部、国务院"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奖。旱作山区盛产胡麻、葵花、土豆、莜麦和豆类等;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目前全市年存栏黄牛50多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200 多万张。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150多种。山药、百合、蕨菜、 甲鱼等极具地方特色,皮毛肉类远近闻名;川区以果、菜为主,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7.4万公倾,占国土面积的6.6%,森林面积397万亩,森林覆盖率17.98%。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 野生动物31种。林业资源在省内有较大优势。





平凉市

矿产资源:从全国来看,平凉属自然资源比较贫瘠的地区,但从省内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较优势。市内的华亭煤田是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 煤层平均厚度达28.7米,探明总储量34.7亿吨,且煤质优良,具有高活性、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熔点的特性,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气化用煤。

石灰岩资源:有资料介绍总储量30多亿吨,但勘探程度低,探明储量约3亿吨, 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和华亭县;庄浪县卧龙寺石灰岩矿床为远景储量,约2 亿吨。对石灰岩的利用,目前主要是生产水泥、石灰和建筑石料。

另外还有粘土、石英砂等,主要分布在华亭县安口镇一带,开采利用历史较早,目前主要用于生产日用陶瓷、高低压电瓷、灯泡等。

平凉市-科技教育



全市科技事业发展加快,以科技兴工为重点,加快科技研究和推广。2000年全市各类专业人员达到2.48万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406人。全市共有各类普通、职业中学164所,在校学生9.6万人;小学2184所,在校学生26.5万人。 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99.32%;文化及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卫生及计划生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三级卫生医疗保健网基本健全。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190个,病床4208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40多人。

平凉市-历史沿革



1949年设平凉专区,专署驻平凉县。辖平凉、化平、灵台、崇信、华亭、固原、庄浪、隆德、泾川等9县。

年由平凉县城关区设平凉市,平凉专署驻平凉市。将庄浪县划归天水专区,原属定西专区的静宁、西吉(驻穆家营)、海原3县划入平凉专区,原化平县改名为泾源县。平凉专区辖1市、11县。

1953年平凉市改为省辖市。泾源县改设泾源回族自治区。将固原、西吉、海原3县划归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平凉专区辖7县、1自治区。

1955年庆阳专区撤销,原庆阳专区所属庆阳、华池、合水、正宁、宁县、镇原、环县等7县划入平凉专区。泾源回族自治区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平凉专区辖14县、1自治县。

1956年原属天水专区的庄浪县划入平凉专区。辖15县、1自治县。

1958年平凉市划归平凉专署领导。将隆德县和泾源回族自治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平凉县,并入平凉市;撤销崇信县,并入华亭县;撤销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撤销华亭县,并入平凉市和泾川县;撤销华池县,并入庆阳县;撤销正宁,并入宁县;撤销合水县,并入庆阳、宁县2县;撤销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平凉专区辖1市、6县。

1961年将庆阳、环县、镇原、宁县4县划归庆阳专区。恢复华亭(驻华亭)、庄浪(驻水洛城)、灵台、崇信4县。平凉专区辖1市、6县。

1964年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平凉专区驻平凉县。辖7县。

1970年平凉专区改称平凉地区,地区驻平凉县。辖平凉、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驻水洛城)、静宁等7县。(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

1983年,撤销平凉县,设立平凉市,以平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凉市的行政区域。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平凉地区总人口2067102人。其中:平凉市 454996人、泾川县 306267人、灵台县 204537人、崇信县 99449人、华亭县 168944人、庄浪县 395850人、静宁县 437059人。

2002年6月2日,国务院(国函[2002]46号)批准:(1)同意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立地级平凉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崆峒区西大街。(2)平凉市设立崆峒区,以原县级平凉市的行政区域为崆峒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西大街。(3)平凉市辖原平凉地区的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和新设立的崆峒区。

2003年12月8日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平凉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甘民区复字[2003]49号),以及平政发[2003]180号文件:

崆峒区撤销青龙乡,将该乡并入安国乡;撤销杨庄乡,将该乡并入草峰镇;撤销康庄回族乡,将该乡并入大寨回族乡;撤销麻川回族乡,将该乡并入峡门回族乡。泾川县撤销合道乡,将该乡并入党原乡;撤销梁河乡、黄家铺乡,将梁河乡和黄家铺乡并入高平镇;撤销黑河乡,将该乡并入太平乡。灵台县撤销吊街乡,将该乡并入独店镇;撤销北沟乡,将该乡并入什字镇:撤销新集乡,将该乡并入百里乡。崇信县撤销高庄乡,将该乡并入柏树乡,同时,将柏树乡李家沟村划归九功乡;撤销赤城乡,将该乡的西刘、宰相、杨安、赤城、周寨、黄庄6个村划归新窑镇;将高年、水磨2个村划归黄花乡。同时,合并后的新窑镇政府驻地,由新窑村迁至原赤城乡政府驻地。华亭县撤销南川乡,将该乡并入安口镇;撤销麻庵乡,将该乡并入西华镇。庄浪县撤销水洛乡,将该乡并入水洛城镇,合并后的水洛城镇更名为水洛镇,镇政府驻地由礼堂巷07号迁至新昌路088号(原水洛乡政府驻地);撤销白堡乡,将该乡的仇梁、仇沟等7个村划归卧龙乡,将白家阳坡、党家、蒙家河湾、柳渠等6个村划归柳梁乡,将峰山、崖王2个村划归合并后的水洛镇;撤销刘庙乡,将该乡的王川、新王、赵山等8个村划归朱店镇,将刘庙、冯湾、老山沟等6个村划大庄乡;撤销颉崖乡,将该乡的聂子坪、菜子湾2村划归韩店镇,将焦湾、端湾、赵吴等12个村划归盘安乡;撤销通边乡,将该乡并入通化乡。静宁县撤销七里乡,将该乡并入界石铺镇;撤销祁川乡,将该乡并入甘沟乡:撤销石咀乡,将该乡并入古城乡;撤销田堡乡,将该乡并入四河乡;撤销后梁乡,将该乡并入雷大乡;撤销阳坡乡,将该乡并入仁大乡。调整后,各乡镇的行政区域及界线分别以崆峒区人民政府《关于撤并乡镇的请示》(区政发[2003]92号)、泾川县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泾政发[2003]68号)、灵台县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灵政发[2003]29号)、崇信县人民政府《关于撤销乡镇的请示》(崇政发[2003]68号)、华亭县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南川乡、麻庵乡分别并入安口镇、西华镇的请示》(华政发[2003]102号)、庄浪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请示》(庄政发正[2003]45号),静宁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请示》(静政发[2003]106号)文中调整后乡界走向文字说明和附图上标绘的界线为准。

平凉市-旅游景点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46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静宁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灵台县)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 (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被誉为“中华之最”。平凉也是祖国针炙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 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庄浪县),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崆峒区)的故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和王母宫、温泉、柳湖、南石窟寺、龙隐寺、莲花台、紫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以及明代宝塔、李元谅墓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旅游业有望培育成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崆峒山

崆峒山 崆峒山雄踞甘肃省东部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1公里处,是六盘山支脉。 崆峒山集自然美、历史美、人文美、传说美于一身,给人的美感强烈,影响深远。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环境神幽,令人陶醉;奇峰、怪石、云海是其奇景;瑰伟、苍翠、清秀是其特点。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有山无水显不出山的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水的精神。崆峒山得天独厚,弹筝峡泾河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交汇环抱于望驾山脚下,形成虎踞龙盘之势。正如前人所说:“崆峒得泾而势愈雄”,“舍此则无以见其尊”,仙桥虹跨,月石含珠,鹤洞元云等十二奇景及名胜古迹百余处,使崆峒山素负盛名于海内外。崆峒山以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于世,秦皇、汉武“慕黄帝事”,“好神仙”西登崆峒,《山海经》、《水经注》、《汉书》均有记载,《封神演义》着意描写,并列为天下十二仙山之一。





柳湖公园

柳湖公园柳湖是陇东著名的自然山水园林,它以“湖中柳”形成独特的景观。若沿着石阶幽径信步漫游,只见柳荫葱茏,湖光潋滟,花圃错落,掩映迷离,亭台玲珑,划舟轻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至暮春时节,柳絮轻飘,弥漫湖柳,被人们誉之为“柳湖晴雪”,列为平凉八景之一。 公园位于崆峒区城廓西北隅,柳湖始建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时任渭洲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栽花植柳,建造避暑阁及柳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占为苑囿,由明武宗朱厚照敕赐“崇文书院”,供王府子弟读书。昭王以千金筑城三仞,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据《柳湖画院志》载,当时园内主要建筑有“观海堂”、“涵虚堂”、“藏书楼”等十余处。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读书堂”、“文澜桥”、“养正轩”等建筑,先后更名为“百泉书院”、“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名为“柳湖书院”,并亲书“柳湖”匾额,写了《颂暖泉》即《重修平凉暖泉碑记》。近年来,柳湖公园增添了南北大门、露天剧场、船码头、观赏花房、儿童乐园、儿童小火车、高空脚踏游览车等娱乐设施,修建了湖心亭、观瀑亭、观澜阁等艺术建筑,开辟了西湖映月等十多个景点,并引进培植了大量的观赏花木。柳湖的设施及景点已初具规模。





旅游景点

回山王母宫 回山王母宫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以西1华里处的回山之上,景区内主要有王母宫、瑶池、回屋、石窟等四个景点。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丰年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一九九二年当地政府基于弘扬文化、发展旅游出发,由民间经理会第三次筹划建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配殿等主体建筑,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祖庙所在地,九九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主神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道教奉为女仙领袖,相传掌有不死之药、长寿蟠桃,周穆王、汉武帝曾在此拜谒过西王母。五帝时,西王母曾派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族,为统一黄河流域有过积极的贡献。瑶池位于回山南麓,相传是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宴群仙的地方。明代建筑“夜月亭”为古泾州八景之一,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前来观景赏月者,络绎不绝,瑶池水为天然矿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回屋位于回山之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三十余人拜谒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神光。王母宫石窟位于回屋旁,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窟内为方形中心塔柱,雕有大小佛造像200余尊,窟外建筑为木质四层凌云飞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十分庄严。

龙泉寺 龙泉寺居芮河北岸,背依风翥山,山高300多米,沟壑纵横,松柏成荫,山涧有一雕塑飞龙,口吐喷泉,声震四野,雾起山谷,阳光一照,成彩虹挂与山腰,映与龙侧,使人大有身临仙境之感,这就是著名的龙吐彩虹奇观。龙泉寺主寺建设在中台,殿后石壁高数丈,石壁中有300多米长的水系,水溢岩石,百泉争流,聚者为露,散者为雨,垂者为星,注者为旒,潺潺有声,形成两处大泉,一为浓露泉,二为贯珠泉,特别是贯珠泉飞岩欲坠,泉中绿草茵茵,游鱼从容,岩面流水如丝如缕注入泉中,楼阁映于水际,石桥弯折其上,别有一番江南园林趣味。清顺治县志记载,“贯珠泉为陇东第一泉”。明崇信知县柳仲庭诗曰:“龙泉山中古佛堂,流水潺潺绕后廊,人道蓬莱无处觅,谁知仙境在斯方。”龙泉寺隆冬三景更迷人,一曰苔痕衬绿,二曰泥纹翠秀,三曰寒冰姝异,独具有特色。更令人神奇的是贯珠泉之上,陡壁悬崖之中,有一古柏,乃“千年以上物也”,霜皮黛色,鳞爪森然,形似肖龙,龙伏于泉,龙泉寺因此而得名。

陇上名胜云崖寺 自北魏以来16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能工巧匠在云崖寺主峰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悬崖峭壁上殚思竭虑,修筑了众多精巧玲珑的悬阁危楼,雕凿了无数风格迥异的洞窟佛像、尤以白云洞窟群中的“五方佛洞”之彩雕泥塑最为精美、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晚期石窟与佛教艺术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史学和艺术价植。以云崖寺为中心向外辐射,依次有竹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教洞、罗汉洞、红崖寺等10多个洞窟群遍布于广阔的林海。在广约23万亩的林海之中、白桦、松柏、灌木、竹子等20多种林木联缀成茂密的森林;党参、大黄、丹皮等300多种名贵药材埋藏地下;金钱豹、梅花鹿、锦鸡等30多种珍禽异兽出没于林莽之中。被林海掩映的奇峰秀岭,以页岩、石灰岩等混合形成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独特的丹霞地貌,显示着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绰越风姿……另外,投资5000多万元修建的竹林寺水库已竣工蓄水、为这一景点增添了新的魅力。同时,还聘请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规划设计研究院已完成规划设计任务,从而拉开了云崖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云崖寺是丝绸古道旅游线上一颗璀灿的明珠,它以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日新月异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成为庄浪旅游开发的一块热土。





温泉

泾川温泉 泾川温泉地处泾川县城以东7.5公里处的何家坪,位于泾河南岸,紧靠312国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景色秀丽,交通方便,信息流畅。温泉开发利用于1971年,温水井深1680多米,热水层厚164米,井口海拔1007.6米,水井压力58.6个大气压,常年恒温38.2℃,泉水含有13种活性微量元素。沐浴温泉可使人体洁净润滑,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锻炼心肌,保护心脏,帮助消化,解除疲劳,医治心血管及皮肤病等保健功能。是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的仙境佳界。

华夏古槐王 华夏古槐王生长在甘肃省崇信县铜城乡关河行政村内,距崇信县城20公里、崇安公路9公里、宝中铁路12公里。古槐树高26米,主杆高2米,胸围13米,树冠东西宽34.2米,南北长37.7米,占地面积2.1亩。据专家测定已生长2800多年,气势雄伟,挺拨高大,根深叶茂,虬枝如龙,冠盖似云,蔚为壮观。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曾拴马于树下。更为奇特的是树上寄生着杨、花椒、五倍子树和小麦、玉米等9种植物。该树资料载入《甘肃古树奇观》一书,被誉为“华夏古槐王”。主杆分八大主枝,又称“八卦槐”。周围地形似灵龟,古槐居背,惟妙惟肖。古槐周围群山环抱,石崖壁立,峰高入云,草木葱茏,溪水叮咚,鸟语花香,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是您观光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成纪文化城 成纪文化城是为了开发利用成纪文化资源而修建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中国著名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和高级建筑师左国保等专家论证设计,整个建筑为秦汉建筑风格,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总面积66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工程分三期实施,1996年,投资470万元,拓宽改造商业街,建成了600米、建筑面积3934平方米的仿古文化街,同时,拉运土方15万方回填原市场坑,完成了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于1997年10月奠基动土,经过两年的紧张建设,建成了“五馆三局”(伏羲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局、旅游局、档案局)等主要建筑物,完成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完成工程量1200万元。为了进一步搞好文化城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按照成纪文化城建设总体规划,在做好成纪文化城绿化美化的同时,今年把成纪文化城前院建设列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强化调度,加快建设。工程自3月下旬开始建设,共搬迁居民100户,拓开场地33亩,于10月底按期建成八卦坛、围墙、碑廊和南大门,10月28日在此成功举办了“静宁县首届成纪文化节暨果品交易会”,对进一步弘扬成纪文化、提高静宁知名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古灵台 遗址在灵台县文化馆内。商代末期属密须国,旧志记载,密人不恭,文王伐密告捷,为祭天慰民,取悠然而治,同乐同化之意,乃筑灵台。故台历尽风霜,几经修茸。民国初,遗迹仅为一土台,高2丈余,底宽一丈5尺,顶方仅一席之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政当局因修建营房,故台尽遭受铲除而引起民怨。二十一年(1932年)春,经陇东绥靖司令、中央陆军新编第五师师长杨子恒倡导,县长张东野于二十二年(1933年)征发民工就原址奠基动土,组织修复。二十三年秋筑台工程告竣。复修之“灵台”,周百二十尺,高二十八尺,顶建八卦亭,内供文王塑像,台基周围遍镶国民党中央政府大员,各省要人及地方知名人士题匾赠词大小碑石凡百三十余1966年“文革”中,“灵台”再被夷为平地,民心痛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灵台县委、县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迹,作出重修“灵台”决定,省、地拨款资助,遂与1984年8月破土兴建,1985年12月28日落成。新台高78尺,周回288尺,顶层为古殿堂,仍供文王塑像,外表装饰比旧台更为壮观。

莲花台 莲花台(风景名胜区)位于华亭县西部的关山林海之中,距县城35公里,海拨1520米至2764米,相传为皇帝祭天的地方。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她是以大自然原始景观为主,兼容道教人文景观的风景名胜区,有观赏保护区域118.8平方公里。区内峰峦竟秀、岩壑幽深、百鸟和鸣、风光秀丽,动、植物资源丰富,有9个系列400多个品种,被称为黄土高原上叹为观止的“动物园”和“植物园”。文化遗迹甚多,有古铜矿(唐敬德开采〉遗址2处,古栈道遗址2处,石刻21处,佛像20尊,庙宇多处,迄今发现的秦在雍所建五寺中的古“上寺”、“下寺”遗址就在此处, 青龙山碑记是历史考古的最好见证。最令人入迷的是以其奇景──孤峰矗立的莲花台为中心的周边地带,峻岭叠翠、深谷回环、怪石林立、云雾缭绕、林搭天蓬、枝藤蔓披、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似鬼斧神工,为陇原少有,堪称西部旅游观光之胜地。 莲花台主景区的著名景点有药园茅庵、幽谷迷宫、山门迎宾、天王塔与青龙潭、镇龟峰与藏虎崖、蘑菇崖与菩萨头、山鬼把桥、仙人桥、大象吸水等,奇、险、俊、秀各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莲花台以其幽甲天下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响誉天下。古往今来的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饱览“神仙际会”的风姿神韵,领略东方道教文化的精髓。数千年的漫长历史,铸就了莲花台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除保存下来和已经重建的宫观园庙等文化胜地外,还留有大量的古遗址、古碑、古石刻造像、古典史籍等文化实物,蕴藏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历史信息和谜团有待人们去研究、破译和阐发。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温泉开发区境内,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东大窟为主窟,内有高大立佛七尊,胁侍菩萨十四尊,窟顶有浮雕佛传故事,窟门两旁内雕菩萨两尊,外壁雕天王两身。西小窟两侧分排雕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正中为三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

千年寺观紫荆山 紫荆山,平地突兀于庄浪县城之中,因山阴遍植紫荆树而得名。历为山城形胜,1986年被县政府辟为公园。紫荆山游览区面积1.5万平方米,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山势玲珑剔透,雄浑壮观,环境幽雅,令人陶醉。“洛河横烟”、“紫荆香霭”等景观及其玉虚宫、十王殿、文昌楼、关帝庙、显对阁、药王洞等十多处见于史籍志书的名胜古迹,使紫荆山久负盛名,游客络绎不绝。紫荆山寺观,始为儒、释、道三家活动场所。在1700多年历史中,历代不断修葺增建,成为陇上颇负盛名的道观寺院。北宋历三年,刘沪将军收复水洛城,曾住紫荆山玉虚宫,修庙建塔。清乾隆十年静宁州牧王亘设义学于山,后称“道南书院”。建国初,尚存三院五殿、两楼一阁,洞、寺、宫、祠四处,铁塔两座,铁钟一口,历代雕塑壁画甚多。明、清之际,陇上名士赵时春、孙庆伯等留下了大量诗词,铭碑刻石,纵情吟咏紫荆山的秀美雄奇。1986年5月已故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帮视察西北途经庄浪,颀然挥毫题写“紫荆山”横幅。1989年3月原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来庄浪检查工作题写“紫荆山公园”门匾,从而更加激发了庄浪人民修复紫荆山的热情、纷纷解囊捐资,筹集资金近百万元,修复古建筑十余座,建成头门牌楼、公园中门、吴介、吴磷纪念馆、三清殿等四座大型建筑。规划中的山体生态园林建设、紫荆文化碑林建设及背山二郎山绿化工程逐步开工。

双凤山公园 双凤山公园位于县城以南0.5公里处,是以自然景观,兼容道教人文景观和现代游乐设施为一体的游乐公园,因形似双凤叠翅而得名。 相传古时一对恋人为挣脱封建婚姻桎梏,殉情而死,化为双凤翱翔于南山巅水滨之上,南山遂有双凤之名。 山上有药王洞、玉皇殿、城皇庙、观音殿等庙宇6处。 药王洞传说是药王孙思邈走三山、游五岳,到处采集药材、药籽曾住过的地方。近几年来,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捐物,依托双凤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成了双凤山旅游点、公园广场、儿童乐园、成人游乐场、老年活动中心, 滨园游览区等六大功能区,形成了山门、索桥、朝天门、双凤戏水、翰墨园等众多秀丽景点。双凤山以其园林建筑、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百鸟和鸣、环境优雅、林木满山, 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和众多的庙宇使人流连忘返,与现代游乐设施融为一体 ,别俱一格、十分和谐、雅静。双凤山的古建筑,以道教宫观为主,与周围的大自然浑然一体 ,朴拙自然、古奥幽雅。拾阶盘旋而上,可把"煤城"风光尽收眼底。

灵台碑林墨迹 灵台县有古迹“灵台”,尽人皆知,而有碑林墨迹,知者甚少。现在,《灵台碑林墨迹》已付印装帙将和广大读者见面,使其陈物新荣,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民国二十三年,即公元1934年,时任灵台县县长的张东野,偕同灵台籍人、杨虎城将军的十七路军所属陇东绥靖司令杨子恒,筹措编纂了空缺将近三百年的《灵台县志》,复修了已经夷毁的古迹“灵台”,并柬请中央政府及各部院、省市当局军政要人为“灵台”题字留赠。不久,词匾“惠然纷来”,县属各局、区乃至各界知名人士也欣然题词致颂。于此,县府将上司及下属全部题词汇编成册,作为县志专集刊印;将上司及相关人的题词一律勒石镌碑,嵌于复修之“灵台”四周,计130余方,使之“鸿文满台,俨如碑林”,“灵台”容貌堪谓空前,参观者络绎不绝。然而,此“灵台”仅仅屹立了32年,于1966年被拆毁。1984年,为保护文物古迹,中共灵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重修“灵台”。当年8月兴工,次年12月28日落成。重修之“灵台”四周,袭旧镶嵌了部分保存完好的民国原碑石;1997年筹建历史文化名城期间,又据县志专题原版,补刻了毁缺的民国部分碑石,并镌刻了当代有关领导、名人的题赠;连前共计200余方。碑林规模已具,遂于“灵台”下院修建了碑廊,题名《灵台碑林》。民国时期,灵台碑林之墨迹,在一方地域内保存得这样繁多完好,是不多见的。它和其他历史陈迹一样,起着见证历史的作用。它不能复生,因而对于全面正确地研究了解历史人文,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说实在的,能汇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当政要人及下层人士的大量手迹于一台,也是不易办到的事情;既汇集之,则能使人聘目广见,犹如重阅历史一页,发人深思,以史为鉴,启迪奋进。这些墨迹的思想内容,因皆系其“灵台”主题而题,大都源于《诗经》辞赋立意,故没有实在站不住脚的,有些至今尚有积极意义。只是有些题词内容,用现在的观点审视,其狭隘性、局限性和等级观念显而易见,便不能为今所用。要说这些墨迹的艺术性,虽大多不能与历代极品相较,但真、草、隶、篆之体皆有上乘,颜、柳、欧、赵之体皆有精粹,故而称得上“百花齐放”了。这对于满足人们欣赏、品评、临摹、研究和普及提高书法水平的需求,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0277.html

更多阅读

九寨沟——甘肃陇南市——翻过了金山!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

早上10点离开九寨沟口贵宾楼酒店。至九寨沟县城,41公里,拼车打的,20元/位。沟口到县城的马路都很平整,路好,20多分钟就到了。不愧为旅游大县!11点多在县汽车站吃了份馄饨,12点20的车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文县到九寨沟县城71公里,17元,修

5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 甘肃省酒泉市

瓜州县瓜州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3150平方千米。总人口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渊泉镇,邮编:736100。代码:620922。区号:0937。拼音:GuazhouXian。地势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 甘肃省平凉市多少个县

崆峒山:“山川雄秀,甲于关塞”,这是古人对崆峒山的赞誉。史载崆峒山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处,黄帝亦曾问道于此山,所以道家尊称崆峒为“天下道教第一山”。秦皇、汉武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后历代墨客也多有题咏。崆

甘肃苹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

甘肃苹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 2011-3-11 9:30:50 被阅览数: 646 次 来源: 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苹果产业是我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

声明:《1甘肃省平凉市 甘肃省平凉市》为网友丑的不嫉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