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教育培养后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和谐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庞姓姓氏源流标题筒介: 一、庞姓姓氏源流 二、庞姓迁徙分布 三、庞姓历史名人 四、庞姓郡望堂号 【庞姓宗祠通用对联】〖庞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庞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庞姓【中国人民解放军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庞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新排百家姓中从第101--200个是: 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 111倪 112严 113牛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 121伍 122韦 123申 124尤 125毕 126聂 127丛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齐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涂 144谷 145祁 146时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关 154苗 155凌 156费 157纪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欧 162甄 163项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阳 168裴 169席 170卫 171查 172屈 173鲍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单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宁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闵 192欧 193阳 194解 195强 196柴 197华 198车 199冉 200房 |
---|
庞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庞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发扬光荣传统-光宗曜祖自已的家族 庞姓氏略考-宠姓-姓氏渊源 一、龐氏姓氏起源 宠[寵,读音作páng(ㄆㄤˊ),不可读作chǒng(ㄔㄨㄥˇ)]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臣子受帝王君主之宠幸而为,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望出南昌、雁门。张澍在史籍《通志》中记载:“其先得姓于君,因以为姓。如宠氏、赏氏。”也就是说,宠氏、赏氏、幸氏这一类姓氏起源于帝王君主之“宠”、“赏(党)”、“幸”。在中国古代,臣民以受到国君的宠幸为荣,故而以为此氏,但其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 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庞姓是周文王是后裔。根据《千家姓查源》的记载,庞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因受封于庞乡,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受封地名“庞”作为姓氏。而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庞氏出自姬姓,是有4000多年的古老姓氏。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之后,他的儿子庶受封于庞,后代因以庞为姓氏,望族出于谯国。望族居于始平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部;而谯国郡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毫县。 一:寻根溯源 庞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姬姓,为毕公高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所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后世子孙以邑为氏。 2、出自高阳氏,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据《百家姓注》所载,颛顼八子之一庞降,后世子孙以祖上的名为姓。 3、襄阳庞姓,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据《汉书?王莽传》所载,西汉西羌人中有庞恬;清满洲人姓,世居盖州;又,清满洲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姓;今满、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庞氏得姓始祖:毕公高。 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因毕公高名声显赫,他们尊毕公高为其得姓始祖。 庞氏始祖毕公高 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吞并商人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史记·魏世家》说:“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毕姓。”《集解》?:“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正义》引《括地志》:“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即今陕西咸阳市北毕原。地貌西至兴平县东部,东抵秦咸阳城遗址,北抵泾阳县泾水南岸,南抵渭水,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是关中平原富庶之区。 毕国封于此地,是得天独厚。 姓氏略考-宠姓-迁徙分布 二、龐氏聚集地: 迁徙分布 地望分布 陜西戶縣,安徽亳縣 1、庞:上古周朝时,周武王将周姓兄弟分封为诸侯王,其中一个叫毕公高的,子孙中有受封到庞乡做首领,以地名为姓。另一支,黄帝的孙子颛顼,有八个鼎鼎大名的儿子,其中一叫庞降,后代以庞为姓。历代先人如:庞涓、庞统。 2、庞 14529【全国】庞氏大同宗谱(民国)庞德辅总理员庞海樵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高阳堂刊本湖南崇阳县档 14530苏州庞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庞兴诗编民国三十一年(1942)庞氏铅印本 一册南京大学历史系 14531 【江苏常熟】海虞庞氏家谱二十卷(清)庞绍渠 庞敬熙等续编清道光七年(1827)刊本 四册上海图 日本 美国 14532 【江苏常熟】海虞庞氏家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庞应璐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四册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存卷21下、22-24)注:庞芝山始修於明代。 14533 【浙江萧山】苎萝庞氏宗谱四卷(民国)庞贤兴 庞曹槐等重修民国五年(1916)贵安堂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14534 【浙江绍兴】庞氏宗谱不分卷(清)庞启鲸等纂修传钞清嘉庆十三年(1808)遣安堂钞本 四册注:有道光年间增补。 14535 【湖北崇阳】庞氏宗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民国)庞海樵 庞煜候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久胜堂活字本武汉图(存卷首)注:庞掀天始修於明隆庆元年。 14536 【湖南湘潭】中湘石羊庞氏阎修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庞白铣修 庞白儒纂清同治四年(1865)活字本湖南图(缺卷22-24) 14537 【湖南湘潭】中湘石羊庞氏二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庞义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遣安堂刻本 二十八册中央民院注:谱初修于清乾隆十七年。 14538 【广东南海】庞氏族谱十二卷(清)庞越樵总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二册广东中山图 14539 【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十六卷(民国)庞藻生 庞紫云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大昌支店铅印本 十五册广东中山图 14540 【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七卷(民国)庞耀枢等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安铺道源印务书局排印本 七册吉林大学 14541 乌干庞氏宗谱四卷(民国)庞长发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助理堂活字本 四册北图。 古庞乡今无从考,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六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三国蜀有庞德公之侄庞统,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淯。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了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泉州。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西北流,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庞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满清军队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而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间以后,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 、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如今,庞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之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姓氏略考-宠姓-历史名人 三、 龐氏历史名人: 庞涓 庞涓(?-前342),战国时期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此后,庞涓又于公元前342年迎战援救韩国的齐军,中了孙膑的增兵减灶之计而冒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遭到齐军伏兵攻击,庞涓兵败自杀。 庞统像 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才智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庞统墓坡。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庞苍鹰:太原(今属山西)人,南北朝时北齐大臣。爱交游豪侠,高欢常去其家做客。高欢起兵后,弃家投归,为兼行台,仓部郎中,后擢安州刺史。 庞孝泰:白州(今广西博白)人,唐初任左骁将军,为辽东行军总管,与苏定芳征高丽岭西。兵近蛇水,盖苏文来攻,孝泰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过关斩将。但因出征遥远,接济困难,寡不敌众,偕同十三子为国捐躯。孝泰逝后,部署尊其遗嘱:“泰生于白州,死当归白州。”将其头颅取下护送归里,葬于云飞山巅。此“千古英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博白人民和两广庞姓子孙的垂仰和崇敬。 庞勋:唐末桂林戍卒起义首领。唐末为防止南诏东侵,从徐州藩镇召募士卒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轮换,六年后,当权者仍然食言,戍卒遂发动暴动,并推他为首领。北归途中,饥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战死。 庞师古: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唐末朱温部将。初从黄巢,后事朱温。唐昭宗光华二年(八九九年)冬,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派李琼攻连州,城破后,庞师古自杀。 庞福成:太谷(今属山西)人,五代十国时后蜀名将。公元九三零年,石敬塘征西川,攻占剑门天险,庞福成率兵袭破唐营,以少胜多,扭转战局。庞籍: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历任侍御史、天章阁待制等职。西夏元昊反,为陕西安抚使,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用名将狄青。宋夏议和后,任相五年。 庞安时: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北宋医学家。少从父学医,年未二十即通黄帝扁鹊医书。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著有《难经辨》、《伤寒总病论》、《本草补遗》等。 庞尚鹏:南海(今广东广州)人,明朝官吏。嘉靖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等职。“一条鞭法”是其首创,为政颇得民心。浙江、福建、广东皆感德之,立祠祭祀。有《百可摘稿》。 庞钟璐:江苏常熟人,清代大臣。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后迁工、刑等部尚书。 庞雄: 广东吴川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曾因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未果,亡命日本。一九一一年参与广州起义被俘,宁死不屈,被清廷杀害,年仅二十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庞中华,四川达州市人,196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勘探专业,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和诗人。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庞中华硬笔书法学院院长,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宠功臣:(公元1934~今),河南兰考人。 著名河南省兰考县中医院名誉院长、中医眼科主任医师。 1985年调至县中医院任名誉院长。曾任县政协首届副主席,县中医学会理事长,现任河南省中医眼科学会副理事长,县、市劳模,县、市党代表,省卫生模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自1954年临床实践中一直坚持眼科疹疗工作,熟练地运用祖国医学的钩割外烙及金针拔障术,均按当代的无菌操作使大批盲人恢复了光明。中药治疗眼疾病,中西结合治疗外眼病均收佳效。 宠祖尧:(公元?~2002年),广东佛山禅城人。著名首例“非典”受害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的资料,世界商最早的“急性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重症急性呼吸道综合症,非典,SARS)”病例首发于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一宠姓男子。截止到日内瓦时间2003年7月11日,全球共有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SARS病例。 WHO报告的累计病例数达8437例,死亡812例,全球范围内各地的病死率约为5~15%。 在中国,内地发病5327例,死亡348例;香港发病1755例,死亡298例;澳门发病1例,无死亡;台湾发病671例,死亡84例。总计:发病7754例,占全球SARS发病的91.90%;死亡730例,占全球SARS死亡的89.79%。 这个数据说明,在中国这个第三世界的最大国度里,人们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还远远差于所有的发达国家,然而事情过去了三年多了,仍未见有多大的预警财政、预警技术投入,因此当2006年的“禽流感”袭来时,举国仍是一片慌乱。 四:郡望堂号: 吴兴郡:周朝时期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晋朝义熙初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庞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始平郡,晋时改置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2、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 3、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4、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 堂号:“遗安”、“凤雏”、“南安”等。 名人传奇和“露德圣母堂” 由于大圣堂仿照法国露德山教堂的式样建造,故名起为“露德圣母堂”。大堂及附属房屋建筑面积达八千五百五十平方米,大堂长六十一米,宽四十米六,高近三十米,正厅八间,祭台间两侧带翼,总面积达两千五百平方米,高大宽敞,气势宏伟。可容两千多人。大堂东端为祭台间,西端为大门。大门上为高四十七米四的钟楼,沿螺旋形扶梯登楼,东可眺大海,西可望上海市市区,方圆十几里外,可望见钟楼顶。钟楼每日按5:00、12:00、19:00报时。钟声响彻四公里外,大堂外南侧,有一座假山,假山内供圣母,假山周围其用天主教色彩的铸铁栏杆围住。假山东侧为五上五下两层的神父楼。 宠玉贞:(公元?~1905年),女;上海人。著名上海唐镇“露德圣母堂”建址提供者。 中国著名的天主教露德圣母堂位于唐镇老街、曹家沟东。早在一百五十余年前,唐墓桥已有天主教教堂(会口)。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已有育婴堂。到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唐墓桥会口已成为天主教浦东北部的中心,内部中心为南汇的汤家巷。这座人口密集的堂口,方圆四平方公里,有众多的虔诚的教徒,小堂口拥挤不堪,很有盖造一座大圣堂的必要。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唐墓桥本堂神甫鄂劳德之母弃世,把十万银元遣赠上海教区,教区主教倪怀德即以此款供鄂劳德在唐墓桥营造大圣堂用,新堂址择在现处。 此时,宠玉贞女士为建造大圣堂捐地0.67公顷(六千七百平方米),新的大圣堂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农历4月6日动工,4月14日举行奠基典礼。大堂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l897年)初竣工落成。历时两年另八月余。 宠玉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去世。 五;宗族特征 1、庞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2、家规家训勉励后人。庞尚鹏讲:“轻浮则矫之以严重,偏激则矫之以宽宏,暴戾则矫之以和厚,迂迟则矫之以敏迅……”。 3、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遗安堂出自后汉庞德公。刘表讲:“先生不肯受官禄,将何以遗子孙乎?”庞德公则对:“人皆遗之以危,吾独遗之以安。”拒绝出仕。 六:庞姓宗祠通用联 庞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 望出始平。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庞姓的源流和郡望。 一州冠冕; 五部侍郎。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末刘备谋士庞统(179-214),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雅”。司马徵称这“南州士之冠冕”。后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建安十九年(214年),进围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率众攻城,中流矢而死,追赐爵关内侯。下联典指清代尚书庞锺璐(1822-1875),字宝生,又字华玉,江苏常熟人。道光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光禄侍卿,内阁学士,吏、户、礼、兵、工等部侍郎,后迁工、刑等部尚书。卒谥文恪。 贤才第一; 孝行无双。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寿春人庞严,字子肃,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文章语言峭丽,为人刚强不阿。太平年间官至京兆尹,后为翰林学士。下联典指北宋江陵人庞天佑,在家乡教授经籍。父亲病了,他割大腿上的肉给父亲吃;父亲双目失明,他号啕大哭。祈求上天保佑,还为父亲舔双腿;父亲死后,他背上土封墓,又在墓旁筑庐守孝,昼夜号哭。真宗时,旌表其门。 南州冠冕; 宰相田园。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襄阳人庞统,字士元,曾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刘备取得荆州,以他为谋士,与诸葛亮同任军师中郎将。后跟从刘备入蜀,建议刘备进兵成都,被采纳。当时名士司马徽曾说他为“南州士之冠冕(首位、第一)”。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大中祥符年间进士。西夏兵侵犯边境,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修筑城寨,募民耕种,严肃军令,加强防御,并筹划议和。宋、夏和议后,回京任枢密副使,继任参知政事、枢密使,皇佑年间任宰相,封颍国公。晚年作诗有句:“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 治平世泽; 南州家声。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庞德公从子庞统,字士元,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 东土祥鸟; 南州凤雏。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三国蜀汉·庞统。 庞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朱紫谁为号; 青山绝点埃。 庞蕴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居士庞蕴《杂诗》中诗句联。庞蕴,字道元,衡阳人。工诗,《全唐诗》选有他的诗作七首。 庞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千秋功烈留三国; 一代忠贞属二师。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庞统祠联。祠在四川德阳江镇白马关侧,始建于蜀汉,祀蜀军师庞统。 愿以铁锤平社会; 欲将机杼织人生。 庞人铨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剧作家庞人铨(1898-1922)自题联。庞人铨,湖南潭人。 才非百里腾骥足; 颂民地天乐桑耕。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末齐备谋士庞统的事典。鲁肃在庞统被免耒阳令后说:“士元(庞统)非百里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提展其骥足耳!” 从古大才非百里; 至今有庙祀双江。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德阳市庞统祠墓二师殿联。 庞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孝妇感天,曾闻鲤跃; 德公避世,偕隐鹿门。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广汉人姜诗的妻子庞氏,随夫侍奉婆母,极为孝顺。婆母喜欢饮长江水,她便按期去长江汲水。婆母嗜鱼,据说家门前忽然涌出泉水,每日有双鲤跃出来。下联典指东汉末襄阳人庞德公,躬耕于襄阳南岘山,与诸葛亮、司马徽、徐庶等友善,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侄子庞统为“凤雏”,被誉为能知人。刘表曾以礼相请,他不去,刘表问:“先生不肯受官禄,将拿什么留给子孙呢?”他答道:“人们都把‘危’留给子孙,我却留给子孙‘安’。”建安年间与妻子一起隐居鹿门山。 庞统 (179—214年8月29日),36岁,字士元,东汉末年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籍贯 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容貌 貌陋 官职 军师中郎将 追赐关内侯 谥曰靖侯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子女 庞宏 兄弟姐妹 庞林 相关人物 庞德公 司马徽 周瑜 曹操 徐庶(徐庶,又称元直)刘备(又称刘玄德)诸葛亮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早年便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当时司马徵曾对刘备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赤壁大战后,庞统来投靠孙权。但是,由于庞统太小看周瑜(孙权觉得,因为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发誓不用他。鲁肃就推荐他去刘皇叔(刘备,汉献帝的叔叔)那儿,庞统听取了建议,就来投靠刘备。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巩固荆州,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