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被谁毒死的? 光绪帝照片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皇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在二十个小时内相继死亡。
一百年以后的2008年11月2日上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等单位在京西宾馆会举行《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正式宣布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研究人员在光绪皇帝的发辫、衣物中,发现了大量的砷,这些砷是从光绪遗体的胃中渗露出来的。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谁毒死了光绪皇帝?
第一作案嫌疑人:袁世凯
光绪皇帝生前最恨的,就是袁世凯。据夏仁虎《旧京琐记》中说:戊戌政变之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日书项城(按即袁世凯,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称袁项城)名以志其愤”。光绪临死之前,在纸上写了几个字,私下递给隆裕,上面写着:“杀余者某人。”这个“某人”就是袁世凯,所以,隆裕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罢免了袁世凯。还有的史料说,光绪常常画一个小人儿,写上袁世凯的名字,然后用箭来射,以此解闷消恨。
光绪为什么这么痛恨袁世凯呢?因为正是袁世凯的告密,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本来,慈禧是赞同变法的。她将国家大权交给光绪之后,自己便在颐和园里专心致志地从事戏剧改革——将宫廷大戏《昭代箫韶》由昆曲翻改成皮黄(即后来的京剧)。随着变法的一步步深入,一些衙门被撤消,一批官员被罢免,这些官员——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侍郎堃岫、徐会澧、溥颋、曾广汉等,便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告状、诉苦。据说,慈禧太后听了这些诉苦之后,并没有表态。但是光绪皇帝很紧张,害怕太后回京阻挠变法,于是紧急召见袁世凯,给了他一道圣旨,要他回天津,将直隶总督荣禄正法,然后带兵进京,包围颐和园,不许任何人进出。(美国传教士何德兰:《慈禧与光绪皇帝》)根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中所记,袁世凯当时就向皇帝表示,天津尚有聂士成的军队,兵力比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多数倍,所以带兵围颐和园之事,“万不敢办”;传旨将荣禄正法,“亦恐办不到”,只答应到九月两宫赴京阅兵时,找机会下手。袁世凯回到天津之后,把圣旨呈给了他的顶头上司荣禄。荣禄连夜进京,会晤庆亲王、进见慈禧,“均各愕然”。于是,慈禧回京“训政”,光绪被囚瀛台,康、梁亡命海外,六君子断首菜市口,变法宣告失败——在光绪皇帝看来,袁世凯是造成这一后果的第一号罪魁。
平心而论,造成这一后果的,应该是光绪本人。首先,他的变法步子迈得过大且过急,缺乏社会基础;其次,他没有和慈禧及时沟通——无论怎么说,在政治上慈禧要比他老练得多、经验丰富得多;再次,他所用非人,尤其是错误地信任了袁世凯。
袁世凯也知道光绪特别恨他。因此他非常害怕慈禧宾天之后光绪重新执政会杀了他。所以,他确实想先下手,害死光绪。刘禺生的《世载堂杂忆》中说,袁世凯身边有个智囊名叫杨杏城,给袁世凯出主意:商之李莲英,毒死光绪皇帝。果然,慈禧病危,光绪倒先死了。
从这一点来说,光绪被毒杀,袁世凯当然是第一个“嫌犯”,因为他有“作案动机”。由此看来,毒死光绪皇帝的,必是袁世凯无疑了?——未必。
袁世凯的嫌疑似可排除
据刘禺生的《世载堂杂忆》中说,袁世凯的智囊杨杏城,用重金从外国人那里买来了一种无色、无味、入口即死的剧毒药水。曾经也是袁世凯智囊的赵秉钧,后来被袁世凯任命为直隶都督,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就被袁用杨杏城的药水毒死了。杨杏城后来怎么样了呢?袁世凯死了之后,杨杏城退居上海,娶了两个年轻貌美的小老婆,一个叫小白菜,一个叫小菠菜。有一天,他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的儿子正跟他的两个小老婆同榻而眠!他气得要死,声称要把他们全都处死。不料,小白菜先下了手,将他保存的剧毒药水滴入他的茶中,把他毒死了。
如果杨杏城的这些故事属实,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光绪皇帝不是袁世凯毒死的。为什么呢?首先,杨杏城预备的毒药肯定不是砒霜——砷的氧化物,应该是氰化钾之类的剧毒化学药物,有一两滴入口,人即可毙命。而考古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光绪皇帝死于砷中毒,而不是其它什么毒药。遗体内大量残留的砷表明,光绪生前食入的毒药较之杨杏城的药水,毒性要低得很多。
再者说,袁世凯虽有毒死光绪的动机,却没有作案的机会。因为他无法靠近内廷,无法接触到光绪的食物。所以刘禺生的《世载堂杂忆》中说,杨杏城为袁世凯献策,要“商之李莲英”。李莲英给人的印象是异常狡猾,正史的评价则是一生小心谨慎。这种性格的人,肯接受袁世凯的收买去做杀害皇帝的事情么?做这种事情无论成功与否,都难逃一死,万一败露,还要灭门九族!李莲英不会想不到这些。所以,即使真的“商之李莲英”了,李也不敢跟他袁世凯合作铤而走险。
《世载堂杂忆》也证明了这一点:“商之李莲英……莲英曰:此子命运甚长,宜作万全计”,说明李莲英婉言推脱了此事。但此书又说李莲英接受了杨杏城的毒药,仿佛还是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笔者以为,这只是一种猜测。
光绪帝为何食粥而泣?
光绪帝食粥而泣的事也是《世载堂杂忆》里说的。消息的来源是曾国藩的后人曾广銮,在湖广会馆席间对众人说的:“皇上安置瀛台,钦派大功臣后裔四人为辅弼大臣,予与左侯孝同等皆入侍。一日,太后赐粥,皇上食而泣。予四人侍立,亦含泪,知有变。然皇上肠胃只小痛耳。”这段记载,有自相矛盾处。后文又云:“又曾闻曾广銮言,食粥而泣,乃内监来宫门外房密告曾等。”食粥而泣的事,究竟是曾广銮亲眼所见,还是听内监所言?总之,都不是第一手材料。只是一件可能有的事情。
假如确有食粥而泣的事,说明光绪知道粥中有毒,也知道自己将被害死,而且又不能不吃。谁能让光绪皇帝明知有毒还不得不吃?只有慈禧太后。那么,害死他的人是谁,还用问么!清末名医屈桂庭在他写的《诊治光绪皇帝秘记》一书中披露:光绪皇帝在临死前三天,曾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而且他的脸颊发暗,舌头又黄又黑。这不是他的所得之病应有的症状。——现在看来,这应该是他中毒后的反应。如果食粥而泣的事情确有,那么就是说,置于他死地的毒药,不是一次甚至不是一天吃下去的。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想废掉光绪。《清史稿·德宗本纪》:“辛卯,上称疾,徵医天下”。在他临死之前,太医们说他的身体“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胯酸痛,饮食减少,气壅咳喘,益以麻冷发热。精神困惫,夜不能寐。”五脏六腑,从肉体到精神,没有一处是健康的!直到光绪死去的当天,还在通谕各省,遍选精通医术之人进京为皇帝治病。人们有理由认为,让全国的臣民都知道皇帝有病,而且是很重、很不好治的病,其实就是慈禧为废除或者最终害死光绪皇帝而做的舆论准备。因为废除有些麻烦,那么害死他就是不得已的唯一选择了。
慈禧为何反复听《连营寨》?
了解一下京剧发展史就可以知道,京剧的兴旺繁荣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喜爱。在慈禧太后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她几乎一直在听戏,而且反复听一出戏——《连营寨》。要想知道其中的深层含义,首先要了解一下《连营寨》的剧情。
《连营寨》原为河北梆子剧目,是一出武戏。讲的是三国里的一段故事:关羽被杀、张飞被刺之后,刘备为给兄弟报仇,率领七十万蜀军征讨东吴。东吴小将陆逊火烧联营,大败蜀军。这是一出“丧戏”:先是全体蜀军为关羽张飞穿孝,白盔白甲白旗号,接着是蜀军全军覆没,刘备逃回白帝城后一病不起,临死前向诸葛亮托孤交代后事。谭鑫培将这出戏改编为以老生为主的京剧,由“火烧联营”和“刘备托孤”组成。
根据《清宫升平署档案》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八日(公元1908年7月16日),《连营寨》在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首演。年逾花甲的谭鑫培扮演刘备,年届三旬的杨小楼扮演赵子龙。慈禧太后坐在大戏楼对面的颐乐殿看戏。看来两个主要演员唱的都很卖力,整个演出也很成功。慈禧一高兴,赏银二百六十四两。第三天,也就是六月二十日(7月18日),谭、杨二人再演此戏,慈禧太后这一次赏银三百零四两。
七天之后,也就是六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第三次点演《连营寨》。六月二十六日就是光绪皇帝的生日。在皇帝生日的前一天大演军队穿孝、皇帝驾崩的丧戏,慈禧太后这是故意促光绪早死,还是在考虑着什么事情?
更令人惊异的是,此后的八月初六、初八、十六及九月十七,慈禧连着看了四次《连营寨》,十月初一她又看了一次《连营寨》。这是也她最后一次看《连营寨》。十月初十是她的生日,从初七到十五,颐和园唱了九天大戏,但是演出的剧目中已经没有《连营寨》了。
《连营寨》中的重要情节,是刘备托孤安排后事。慈禧是不是也在听戏的同时,筹划着大清朝的后事?她是否也想到自己将死,也该托孤了?可是光绪没有生育,既无“孤”可托,也无有可托之人呀?别忙,很快就都有了——让我们看慈禧最后几天的安排:
十月二十日,也就是光绪驾崩的前一天,慈禧命人将年仅三岁的溥仪,从醇亲王府接进宫里。同一天,封溥仪的父亲、同时也是光绪的弟弟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两道谕旨是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而内容是在传述慈禧太后的意思。看,这下,大清朝有“阿斗”、也有“诸葛亮”了。既然后继有人了,光绪皇帝就可以死了。于是,第二天——也就是二十一日傍晚,光绪暴亡。据说光绪留下遗诏: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接着,慈禧太后懿旨,命嗣皇帝承继穆宗(同治皇帝)为嗣,兼承大行(光绪)皇帝之祧。
后事安排已毕,二十二日下午,慈禧归天了。她为什么反复看《连营寨》,看《连营寨》之后她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答案都有了。
这两天的事情安排的如此紧凑、有条不紊,再一次让后人看到慈禧太后治理国家的能力,令人感叹:这个女人实在不寻常!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光绪皇帝的死亡及其死亡时间,也是慈禧太后事先安排好了的!
慈禧太后也是很“仁义”的:我要了你光绪帝的命,但是让你的侄子当了皇帝,让你的弟弟当上了摄政王——我没有亏待你们醇亲王府,咱们扯平了。无论对活人还是对死人,我都说得过去!——慈禧大概是这样想的吧。谁毒死了光绪?难道还不清楚么!
当时,光绪处于慈禧的严密监视控制之下,没有她的主使、授意,没人敢,也不能下手杀害光绪。慈禧为什么要杀害他,因为康、梁还活着,她担心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掌权,会继续推行他的“胡闹”。慈禧,还是很为大清朝祖宗的天下“负责”的。
毒死光绪,最大的可能就是慈禧太后。因为当时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里,而不是在光绪手里。要毒死光绪,谁也没有这个权力,谁也不敢,也不可能做。只有慈禧点头,只有她能够命令手下执行这样重大的决定。
杨杏城(1862-1918)名士琦,安徽泗州人。有兄弟士爕、士晟、士铨、士骧、士骢数人,俱为显宦。杏城行五,世呼杨五爷。光绪八年,中壬午科举人,以屡试不售,出任幕友。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闰八月,杨杏城与兄士骧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入京议和,杨杏城任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间之联络人员,以善于逢迎,深得奕劻、李鸿章赏识。次年九月,李鸿章病逝,由山东巡抚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杏城改入袁世凯幕府,充洋务总文案,当时他看准庆亲王将入阁为军机大臣领袖,于是向袁世凯献“运动亲贵,掌握实权”方策,奕劻贪财,袁世凯投其所好,以至“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遇有庆王及福晋的生日,唱戏请客,及一切费用,甚至庆王的儿子成婚,格格出嫁,庆王的孙子满月周岁,所需开支,都由袁世凯预先布置,不费王府一钱。那就完全仿照外省的首府、首县伺候督抚的办法,而又过之。”于是奕劻大喜,遂奉袁世凯为谋主,凡是“庆王遇有重要事件,及简放外省督抚、藩臬,必先就商于袁世凯,表面上说请他保举人才,实际上,就是银子在那里说话而已。”于是袁世凯遂稳操朝政,成为有清一代最有权力之总督。
之后以袁世凯、奕劻、端方等为一伙的“袁党”,及以瞿鸿禨、岑春煊、林绍年等为首的“瞿党”,双方为了争权固宠,明枪暗箭,势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于焉展开。杨杏城深知慈禧太后最痛恨康、梁,因此利用庆王抄录了瞿、岑保举康、梁的几道奏折,并花白银二万两买通瞿鸿禨的同乡、侍读学士恽毓鼎具名弹劾瞿鸿禨“暗通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布党羽。”结果身为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的瞿鸿禨被逐出朝廷。杨杏城又通过在上海的蔡乃煌,弄到一张岑春煊与康有为的“合影”(其实是以单人照片,经照相馆加工合成的),由庆王密呈慈禧,牵连到尚未上任的两广总督岑春煊也被免职。于是瞿、岑的人马,则或斥或革,或调外,或放废,可谓清除殆尽矣。
杨杏城富于机略权变,因此极获袁世凯信任,事无大小,悉以谘之。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中说:“(杨杏城),杀人用奇策。机密事,袁世凯与杏城共之,号袁氏智囊。世人误称赵智庵秉钧为智囊,因赵字智庵,有智无囊;智而贮囊,则杨杏城耳。”
刘成禺又说,杨杏城从一个德国籍医生那里,买到了一种毒药。这毒药无色无味,却是毒性奇烈,更妙的是人死后,不显什么痕迹,绝不至七窍流血,叫人一看就起疑。杨杏城和李莲英原也有往来,他便偷偷地把药水送到李的手中,又再三恐吓他说:“大叔!你若胆小,不先下手,过两天你有几个脑袋?”李莲英本来已六神无主,何况杨杏城又是袁世凯的亲信,经过一番考虑,便真的一不做二不休,拿这毒药放在汤水里送往瀛台,一下子就把光绪毒死了。光绪升遐的翌日,恰巧慈禧也就病笃宾天,两人之死,仅相差一个晚上。这件事做得虽巧,而外界议论仍然很多;但绝大部分人的猜测,都以为主谋者是慈禧,而不知是袁世凯;更决不会想到是杨杏城。
但2003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到易县清西陵采访,得知1980年曾对清光绪帝及隆裕皇后所葬崇陵棺椁(于1938年被盗)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而光绪及隆裕皇后的头发被移至棺椁外,在清西陵管理处文物库房保存至今。经与专家研讨,征得文物部门同意,运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最精密的仪器,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进行反复的检验和缜密的分析研究。光绪帝死因终于破解,即: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而杨杏城的毒药,有一两滴入口,即可毙命。肯定不是砒霜——砷的氧化物,应该是氰化钾之类的剧毒化学药物,光绪皇帝死于砷中毒,而不是其它什么毒药。遗体内大量残留的砷,显示光绪生前食入的毒药较之杨杏城的药水,毒性要低得很多。再者说,袁世凯虽有毒死光绪的动机,却没有作案的机会。因为他无法靠近内廷,无法接触到光绪的食物。所以《世载堂杂忆》中说,杨杏城为袁世凯献策,要“商之李莲英”。太监李莲英给人的印象是异常狡猾,正史的评价则是一生小心谨慎。这种性格的人,肯接受袁世凯的收买去做杀害皇帝的事情么?做这种事情无论成功与否,都难逃一死,万一败露,还要灭门九族!李莲英不会想不到这些。所以,即使真的“商之李莲英”了,李莲英也不敢跟袁世凯合作铤而走险。因此刘成禺的说法是不确的。
学者戴逸认为,毒死光绪,最大的可能就是慈禧太后。因为当时清朝的专制体制非常严密,权力集中,皇权至上,干纲独断,什么主意都是皇帝说了算。当时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里,而不是在光绪手里。她能够下命令,如何如何做,怎么做,都没有人敢反对。她的命令可以贯彻,可以执行;其它人都不行。要毒死光绪,谁也没有这个权力,谁也不敢,也不可能做。只有慈禧点头,只有她能够命令手下执行这样重大的决定。
杨杏城是惯用毒药杀人的,袁世凯的总统府秘书长兼财政总长的梁士诒起初不赞成帝制,后来听到杨杏城在做老袁的谋士,知道他心狠手辣,为了保全性命,也只得举手赞成帝制了。梁士诒说:“我梁某性命,不怕袁项城,倒怕杨杏城,惧其下毒药辣手也。”而袁世凯另一心腹赵秉钧此时正在当直隶总督,他的秘书长黄侃(即黄季刚,只当了两个月赵秉钧的秘书长),向来接近民党,赵秉钧受了他的影响,并不一力劝老袁做皇帝,加以当时暗杀宋教仁一案的要角应桂馨,在逃往天津的火车上被京畿军政执法处人员郝占一和王双喜乱刀砍死。赵秉钧在长途电话中向袁抱怨:“应桂馨如此下场,以后谁还敢替总统办事呢?!”一个月之内,赵秉钧便在烟榻上暴毙了。官场中人大多知道这是杨杏城花了二万块钱,买通贴身侍赵的一个小当差,把毒药滴在人参汤里的结果。刘成禺与黄季刚为同乡,且后来同在武昌高师任教,两人交情最洽,赵秉钧被毒杀之事,听闻之于黄季刚,当为可信。
袁世凯死了之后,杨杏城本是帝制的主犯之一,但由于他“巧于掩蔽,不居显位,罕发文电,故洪宪罪魁,竟无其名。”让他平安脱险,退居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娶了两个年轻貌美的小老婆,一个叫小白菜,一个叫小菠菜。有一天,他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的儿子正跟他的两个小老婆同榻而眠!他气得要死,声称要把他们全都处死。不料,小白菜先下了手,将他保存的剧毒药水滴入他的茶中,把他毒死了。此为当年轰动上海毒死杨氏家主的大案,对杨杏城而言,可说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了。
更多阅读
武则天的第一位面首是由谁引荐的? 武则天首都
武则天的第一位面首是由谁引荐的?文/乐奀面首,即男宠,也就是供贵妇人玩弄的美男子。面,貌之美;首,发之美。其基本条件是:年轻、貌美、健壮。在中国历史上,女强人秘招男宠(面首)之事屡见不鲜。最知名的当属中国第一位正统女皇武则天(624-705年
青春期赵奕欢被谁破的处、赵奕欢被魏晨破的处是真的吗? 赵奕欢被魏晨破的
赵奕欢,人气广告小天后,祖籍吉林,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因长相甜美,气质出众,在学生时代被多家星探公司发掘,出演可口可乐、DQ、蒙牛、东方暨白等知名品牌广告。因演《青春期》系列而爆红网络。青春期赵奕欢被谁破的处最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我要详 崖山之后再无华夏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我要详细的出处!2011-05-26 16:58 岚与翼5210 | 分类:历史话题 | 浏览24861次我要详细的出处,不要就告诉我说“是日本人说的”或者“不,其实是中国人说的”我要的是人名!姓!名!在哪里说的
中国的道德滑坡是谁造成的? 道德滑坡的例子
马乾宁:中国的道德滑坡是谁造成的?现在的中国人好像已经不知道什么叫道德了。不然怎嘛会有中央文明办这样一个说辞——中央文明办驳国人道德滑坡说:主流良好。三十年来中国“主流精英”的作为难道还不能证明道德在滑坡吗?而且正是这些主
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 电子计算机发明那一年
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中国的教科书、绝大多数学术著作和科学普及著作所说的电子计算机发明人都不是真正的发明人。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人约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大多数书上说,美国籍匈牙利裔科学家冯·诺依曼(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