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现状及对策 沙特能源

能源情报按:沙特是中东的稳定之锚,国王去世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对油价的猜想。中国和沙特的能源贸易和合作可做背景。

文/刘佳骏 汪 川,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科院地理所

沙特阿拉伯 (以下简称沙特) 长期雄居世界石油产量冠军宝座,仅在 2009 年、2010 年由于人为压产而略低于俄罗斯。据预测,未来 10 年全球石油年产量将超过 40 亿吨,沙特石油年产量可达 5.4 亿 -5.5 亿吨,占全球石油产量的 14%左右。预计未来 10 年沙特石油年出口将达 3.8 亿 -4 亿吨。沙特石油储量高达 2640 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近1/5。以目前的生产水平,沙特可维持未来 80 年石油供应;沙特准备把主要生产油田的原油采收率从目前的 50%提高到 70%,沙特充足的剩余产能和提高采收率所带来的剩余可采储量增长潜力,将是未来世界石油进出口增长的有力保障。

 

石油也是沙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寻求稳定的出口市场是沙特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扩展中国和沙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利于双方经济的良性运行。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现状

 

(一) 长期以来, 中国同沙特能源合作具有良好基础

 

中国与沙特于 1990 年 7 月建交以来,为了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在跨国合资经营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中国扩大从沙特进口石油的同时,沙特石油公司也积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与沙特在能源领域的大规模合作起步于 2003 年,双向投资态势良好。在资产、产油量和出口量等方面居世界前列的沙特阿拉姆库石油公司与中国公司在福建省共同投资的炼油乙烯大型项目已正式投产运营。中国中石化集团公司 2003 年下半年在国际竞标中,一举中标开发沙特南部勒巴阿地区一个大型天然气田,总投资约 19 亿美元,中石化和阿拉姆库公司在利雅得正式签署合作开发这一天然气项目的商业协定。中石化上海工程公司、中石化第二建设公司与荷兰一家公司 AK 组成联合体参与沙特萨比克公司年产 40 万吨聚乙烯、40 万吨聚丙烯生产装置建设项目中标,该合同金额约 7 亿美元,项目建于红海重镇延布开发区,2008 年 3 月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中石化同外国公司合作,在沙特夺得的第一个石化下游产品建设项目,中石化承担项目总额的 50%。

 

该项目的执行推动了中国石化建设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设计、安装的竞争力,积累与国际石化建设企业合作的经验,扩大中国石化建设企业在沙特的影响。沙特曾大力投资日本、韩国的炼油项目,而现在则更加重视投资中国的这些项目。如,投资中国炼油厂并提供丰富的原油,从而在中国与沙特的进出口市场之间直接实现对接,这在沙特逐步开放石油生产下游领域的政策下得以实现。而沙特对石油上游市场的开放,对中国石油业实行“走出去”战略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 本世纪以来, 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数量迅猛增长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开始进口原油时,沙特对中国的出口量甚微。到 1995 年也不过 33.9 万吨,占中国进口量的 2%,在进口源国中排第十位;占中国从中东进口量的4.4%,远远低于阿曼、也门等国,排名居第五位。2000-2002 年沙特对华出口年均增长率达 40.99%,2002 年对我出口量达 1139 万吨,占中国进口量的 16.41%,在进口源国中跃居首位并保持至今。2002 年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占从中东进口量的 33.1%,但该年中国占沙特出口的份额仍相当低,仅为 4.3%。

 

2002-2006 年沙特对华出口年均增长率为 20.32%,与同期中国进口量年均增长20.26%基本持平,仅占沙特对外出口的 6.8%。

 

2006-2010 年沙特对华出口年均增长率降至 16.93%,由于基数增大,2010 年沙特对华出口量达 4463 万吨,占我国进口量的18.66%(见图 1),占从中东进口量的 39.6%,占沙特对外出口份额的 18.6%。随着中国原油进口量的猛增,2002-2010 年沙特向中国的原油出口量从 1139 万吨增至 4463 万吨,后者为前者的 391%,8 年间年均增长 18.61%。

 



 

从中国来说,确有持续增加原油进口的需要;沙特未来向欧、美、日的出口将持续下降,对韩国的出口增长也陷入停滞,面对国内发展要求扩大出口的压力,增加对华出口显然也是必然选择。2011 年初,在北非动荡背景下,沙特以石油出口量增长 7.3%换来出口额增加 19.2%的收益。

 

这一事实说明,大幅增加出口有利于积压了大量产能的沙特。在中国与沙特友好合作的大潮中,沙特 2012 年 7 月份出口中国的原油数量同比增加了26.1%,达到 120 万桶 / 天。从以上论述可知,本世纪以来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数量迅猛增长,2010 年为 2000 年的 7.8 倍,10 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 22.79%。

 

但从沙特进口量占中国进口总量的份额却仅增加了 10 个百分点左右,最高的 2009 年不过 20.6%。中国对沙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大于欧盟、明显大于美国,但明显低于日本。

 

据 BP 资料,2009 年中国石油进口中来自中东的比例为 40.7%,日本这一数据为 84.7%。

 

(三) 中国与沙特经济互补性强, 两国经贸合作全面发展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地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双重挑战,中沙贸易仍强劲增长,中沙相互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持续发展。两国已经从原来单纯的商品贸易发展到相互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等广泛领域的合作。

 

中国与沙特两国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经济上互补性强,双方互有需要。就商品贸易来说,中国对沙特主要出口轻纺产品、机电和钢铁等五大类商品,占对沙特出口总额的 70%多。而中国从沙特进口的主要是矿产品、化工、塑料、橡胶等四大类商品,占进口总额 90%以上,其中从沙特进口的石油占中国进口总量的 15%左右。中国经济及汽车、化工市场的发展使中国对原油及其制品的需求不断上升,沙特则是世界最大的原油出口国。

 

目前,中国与沙特两国逐年扩大经贸合作,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加强和两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上的互补性会更强,双方的经贸关系也渐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随着两国领导人和民间友好往来的增加,双方进一步增强相互理解,两国友好关系更加牢固,为两国的经贸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 经济格局改变石油供销格局, 沙特石油将更多地流向中国

 

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带来石油供销格局的变化。虽然在政治、军事上以沙特为首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简称“海合会”) 与美欧有较大的共同利益,但必须正视一个基本现实,即如果沙特赖以生存的石油出口这条生命线主要系于亚洲国家,这将对沙特和中东的地缘油气、地缘政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沙特和中东在石油出口上对美、欧依赖程度的削弱,换个角度也可视为美、欧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减轻。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17 年,美国将取代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历史上,沙特的石油主要出口到欧美地区,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沙特最大的石油出口国。然而 2009 年 12 月,沙特对中国的石油出口突破了每日 100 万桶的重要关口,达到创纪录的 120 万桶 / 天的水平。

 

而同时,沙特对其传统的最重要原油出口国美国,石油出口量在 20 年来首次降至 100 万桶 / 天的水平之下。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了沙特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的石油已经开始更多地流向中国。沙特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出口流向的转变,代表了整个中东地区石油流向的巨大转变。沙特阿美是沙特的国有石油公司,其原油产量和可采储量都居世界首位,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四位。

 

2012 年 11 月,沙特阿美宣布其全资子公司———阿美亚洲正式成立,总部设于北京。该公司将提供包括原油和化工品市场营销、合资企业间协调、采购、检验、研发、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传播等各类服务。阿美公司高层表示,阿美亚洲公司将把沙特阿美在亚洲的业务整合为一体,共同执行沙特阿美在亚洲地区的战略———顺应世界石油消费重心东移至亚太地区的大趋势,稳定和扩大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出口,抵消对欧美地区石油出口减少的影响。舆论认为,此举标志着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将更加持续深入,将进一步加强沙特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同时也彰显了亚洲地区在沙特油气出口战略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 两国石油政策互补性强, 利于合作共赢

中国与沙特的石油政策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沙特对外石油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石油价格,发展强有力并且富有竞争力的国内外一体化水平极高的石油工业,以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沙特奉行稳健的石油政策,寻求与石油消费国的合作,以减少油价波动,降低风险。在沙特看来,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市场。为获得中国市场份额,沙特愿为中国提供一些优惠,包括低于市场价格的石油和获得沙特更高质量、低硫原油的特权,甚至可优先于现有的欧美客户。中国加强与沙特的合作更多是基于战略考虑。中东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但该地区却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与沙特建立牢固的双边关系有助于中国获取所需的石油。

 

二、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存在的障碍

(一) 阿拉伯地区政局动荡导致中国与沙特合作不确定性增加

 

由于沙特所处的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冲突隐患和危机四伏。自 2010 年底,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地区动荡横扫西亚、北非地区,对该区产能国国内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该地区的不稳定态势一直呈现蔓延趋势,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正在继续积聚,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给双方能源合作带来严峻挑战。

 

(二) 中国与沙特日益密切的石油合作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

 

为确保本国石油进口的来源和运输安全,美国有时甚至采用排他性的手段保障石油进口。被其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更容易成为美国在海外石油活动中排斥的对象。美国能源巨头有意降低自沙特进口石油的份额,但这不表明美国乐于见到中国填补自己所留下的利益真空。部分美国学者甚至担心中国对石油的欲望可能导致“西方最糟糕的噩梦:‘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的联合”。

 

(三) 中国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和国际竞争力弱限制了中国与沙特在能源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中国石油企业于 1993 年才开始参与国际石油资源再分配,在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然而在石油领域,技术革新仅次于市场的力量,是影响公司和国家占领国际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随着部分阿拉伯国家对石油资源实行国有化后,为保持外部世界技术的源源流入,曾以开放本国部分油气资源为筹码,换取跨国公司积极转让技术和人才。但就技术领域而言,中国石油公司对于阿拉伯国家尚缺乏吸引力。

 

(四) 短期内发达国家仍然难以摆脱对海湾地区油气的依赖, 中国在沙特能源进口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发达国家对海湾地区的能源政策直接影响发达国家在沙特能源领域的活动。发达国家是能源的主要需求者和消费者,其能源政策的制定是基于能源安全的需要,保证能源以可接受的价格持续供应。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对能源依赖的加深,以及中东海湾地区不稳定性的加剧,这些国家的能源政策更注重于能源安全。美国在海湾能源政策的目的和优先地位与其外交政策的目的是密切相关的。在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了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也为了加强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其在海湾地区的能源政策就是以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为前提,优先发展与海湾石油生产国的关系,保护美国公司在该地区的利益。美国利用国际能源署对欧佩克加以影响;利用贸易和援助的方式对沙特施加压力,同时在价格政策方面对欧佩克施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日本是高能源需求国和消费国,能源依存度较高,石油需求几乎全部来自进口。日本在海湾的能源政策是要保证能源供应的长期性,优先发展与主要油气供应国之间的合作,日本与沙特、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伊朗等国的合作关系在日本对外经济合作中占有主要地位。日本政府积极帮助本国石油公司从事在这些国家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以便能够控制油气的供应。

 

由于发达国家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摆脱对海湾地区油气的依赖,所以,其跨国公司在海湾地区各国以各种方式进行勘探开发、联合开发、建立下游生产企业等活动,为其能源需求寻找稳定的来源。在沙特,发达国家试图以各种方式参与对沙特油气的开发利用,尤其是顺应了跨国经营这个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国经营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下游石油工业,全方位、多渠道地开拓炼油厂、销售网和储油设施等。

 

(五) 严重的贸易失衡阻碍我国对沙特出口增长, 对未来双方经贸全面合作构成威胁

现阶段中阿商贸往来中,中国主要进口原油及其衍生产品,而且自 2000 年以来始终占中国对沙进口的 75%以上,贸易额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因素影响较大;中国对阿拉伯主要出口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涉及机电、纺织服装、钢铁、交通运输工具、家具及其零部件等大类。虽然较强的互补性需求推动中阿商贸在 21 世纪的头十年发展迅速,但日益凸显的深层次问题却制约着双边经贸继续快速增长,即对产油国的石油进口需求强劲,而货物出口增长乏力,对非产油国的大批量出口又严重冲击了当地的低端劳动力市场。

 

由此,中阿商贸的物质基础并不坚实,未来发展趋势也不乐观。中资企业的主要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较少的环保压力,短期内还难以拿出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行业遭受了中国商品的强大冲击,直接遭受中国商品冲击的低端阿拉伯业者本能地向政府寻求保护。例如,沙特的玻璃制造厂商以中国产品的冲击作为借口要求政府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企业;沙特商工部要求所有中国品牌牙膏在进入市场前都必须经过再次检验,禁止销售和进口中国产奶粉以及被曝光掺加三氯氰胺的中国公司产品。很多阿拉伯人不信任中国大陆商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和送货体系,宁可多花钱从香港间接进口而不愿直接与大陆商家合作。

 

三、深化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的战略对策

中国对沙特石油的需求及沙特对中国市场的需求这两点,基本上可以成为双方能源战略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因此具备了合作的可能性。另外,中国与沙特建交以来的友好交往也为石油合作奠定了基础,在石油相关领域里双方合作进展良好,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由于沙特所处的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冲突隐患和危机四伏,所以除了保证石油进口的安全与稳定之外,与沙特石油合作的方式也值得探讨。

 

首先,中国应清楚地了解沙特石油产业的政策与法规及其现状,以利于中国企业进入沙特并在合作中制定和施行有利的策略。其次,要了解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及其鼓励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的措施,还有发达国家石油公司在沙特的活动情况,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 政府应提高在阿拉伯地区的国家影响力, 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油气合作的成效,我国政府应积极利用国家影响力和外交手段,加强对我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支持力度。

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现状及对策 沙特能源
 

1. 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与在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应在国际事务中充分发挥政治作用,体现大国风范。国际地位越高,取得的话语权越多;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深,获利机会就越多。

 

2. 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

 

中国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开辟海外油气渠道,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能源资源的开发,参加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占领全球能源领域制高点;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沙特的能源合作,在日趋激烈的能源争夺战中占据主动地位。除积极、有步骤地参加国际及地区性经济和能源合作体系外,中国还可采取以市场换资源的策略,在与沙特的外交活动中强化能源外交,以此提高获取沙特油气资源的安全系数,为中国石油企业在沙特开展油气开发业务提供便利和支持。

 

(二) 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 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中国应充分发挥能源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石油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发言权和调控能力,变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为积极影响者。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要建立国际采购的协调机制,通过国内企业联手采购,争取合理的价格;要打破国内市场垄断行为,加速形成统一、开放、畅通、有序的能源及原材料市场。

 

作为石油消费大国,中国必须建立、开放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积极争取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权,并以此积极影响国际油价。中国的石油期货价格一旦成为国际油价的重要参考,石油的交易价格就有可能摆脱国际资本的控制和操纵。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中国必须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中国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与沙特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即“石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

 

(三) 创新合作方式, 重视签订长期供油协议, 建立更加稳固的贸易关系

 

从国际石油贸易的经验来看,建立长期供油协议有利于实现石油供应在数量、种类、产地、储运等方面的相对稳定性。对于中国这样将长期大量依赖国外石油供应的国家,与沙特签订长期供油合同有利于获得稳定的供油渠道。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力的增强,以及沙特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的增加,以回购方式与主要石油输出国开展石油贸易的条件将日趋成熟,中国在进口石油的同时要求沙特以石油收入进口中国

商品,以石油贸易带动中国产品出口,回流石油美元和保持中国贸易平衡。

 

(四) 中国石油企业应坚持开展国际合作, 继续大力推进与沙特石油跨国经营战略

 

虽然从成本和技术方面考虑,中国的石油企业与著名跨国公司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也具有不少优势。中国的石油产业自 1998 年调整以来,石油公司普遍获得上游和下游业务经营权,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中国公司在勘探开发方案设计、地质、钻井、油田开发、管道建设、炼厂设计等方面拥有低成本技术专家优势,还具有石油工业专业施工队伍,基本具备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石油跨国经营尝试中已经取得初步经验。未来中国应在多领域与沙特石油企业合作。

 

1. 承包石油工程项目。

 

中国在石油工程建设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有关专业公司应积极开拓跨国经营,参与国际合作,在沙特大力开展石油工程承包业务。

 

2. 合资兴办炼油和石化企业。

 

中国同沙特都在大力发展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双方开展合作的有利条件很多。双方都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经济特区的开放程度高,政策优惠多,适于选址设厂,便于合资经营;中国劳动力供应充足,市场容量巨大,具有相当的管理经验和人才,互补互利性强。未来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相互投资,合营炼油和石化企业,促进共同发展。

 

(五) 跨国石油公司以技术进步推动中国与沙特油气产业合作优化整合, 由单纯资源勘探开发向资源多元化应用和拓宽产业链方向转变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技术看成是未来油气产业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对油气开发技术支出逐年增大。同时,世界各国在充分认知本国油气资源禀赋与世界石油供应持续偏紧的背景下,积极对本国油气产业进行整合调整,依托本国大石油公司加速全球范围的兼并整合。中国油气企业对沙特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应积极借鉴这些宝贵经验。

 

中国与沙特油气产业合作逐步由注重量的增加到现在将质与量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由原来只看发展理念转变为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的长远战略,更加重视产业链的延长和升级,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协同嵌套和共同升级。勘探开发技术扩散和廉价劳动力的全球流动,致使世界各国由单纯的重视开发国内油气资源,向注重同国外合作开发和油气产业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战略转变。以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为契机,国内油气产业链和价值链整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全面整合,已是中国油气产业未来发展不可扭转的趋势。

 

(六) 充分利用中阿合作论坛这一平台, 推进建立中国-海合会自贸区

 

利用中阿合作论坛这一框架机制,中方可结合自己的技术、设备、资金优势,扩大在阿拉伯产油国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沙特在石油方面的合作。

 

中国与沙特的经济往来近年发展迅猛,沙特已成为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中国与沙特间的贸易额以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上升,油气合作仅是全面经济合作的一部分。沙特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经济政治情况也具特殊性,为进一步挖掘两国经济合作潜力,应大力推动中国与海合会间的自贸区谈判取得新进展。该自贸区协定的最终签订,显然会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沙特在石油领域的贸易与投资。海湾国家将加快石油下游发展、完善石油产业链作为石油产业发展战略,中方在与海湾国家石油合作中可采取上下游一起介入的策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9112.html

更多阅读

浅议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分区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的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高楼大厦的大量涌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给消防工作带来了困扰和危机。由于自身的特点,高层建筑火灾的性质与一般建筑火灾不同,一旦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贫富差距现状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中国改革开

中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对策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着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更是不容

声明:《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现状及对策 沙特能源》为网友風有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