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1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章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

【内容提要】

心理发展是贯穿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是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章介绍了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小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学习目标】

1.识记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理解小学生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教学。

5.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6.理解西方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心理的种系发展,它既包含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的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也包括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

我们这里所讲的心理发展,主要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与一定年龄相对应,是个体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如疲劳、疾病以及剧烈的运动等所引起的短暂性的变化就不属于发展的范畴,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变化的才属于发展。而且,发展通常是指向好的方向的变化(至少在生命的早期是这样),并产生更有适应性、更有组织、更有效率、更为复杂和更高水平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有序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新质逐渐占据发展的优势地位时,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诸如发展的阶段、阶段的变化等,大体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同时,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可变性是绝对的。

3.普遍性和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但各种心理机能发展的进程、达到的水平则是因人而异的。发展既有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个别差异,共性中包含着特殊性。

4.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在发展进行的速度、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不尽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仍然不同。

知识链接

白痴学者

白痴学者是指轻度或中度精神发育不全(IQ低于70),而同时在某(些)方面具有超群认知功能的人。其特殊才能可表现在日期推算、计算数学、音乐、绘画、背诵、查阅字典、下象棋,甚至是某一专业知识领域。对于白痴学者形成的机制,有几种不同的假说。心理学假说认为,智力由一般智力和个别智力构成,前者代表智力的整体结构,后者代表智力的各个特殊方面,如计算能力、特殊记忆、音乐才能等。一般智力和个别智力之间,各种个别智力之间,其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协调,白痴学者就是这种不均衡性的一种突出表现。“熟悉块”假说认为,日期推算等行为强烈地激发着脑内作为动机性行为神经基础的“奖赏系统”,从而出现了“自我刺激”行为。所谓“自我刺激”,就是自我追寻某一特定刺激,并以刺激本身作为奖赏并感到满足。由于“自我刺激”的作用,患者脑内储存了大量的数字关系,形成了有利于快速提取的“熟悉块”。而神经电生理假说则提出,白痴学者可能是由大脑皮层各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患者在总体上脑功能发育不全,但局部区域可能存在代偿性的超常发育。

(资料来源:陈兴时:《白痴学者》,《心理科学》,i993年第2期。)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也称学龄前期);童年期(6、7~11、12岁,也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4、15岁,也称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25岁,也称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死亡)。小学生一般是指年龄在6、7岁~11、12岁的儿童,这个阶段又称之为童年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所谓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等;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儿童心理发展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一方面,它是从大量的个别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典型或本质的特征,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另一方面,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现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即便是同一心理现象每一个阶段既含有上一个阶段的特征,又有下一个阶段的萌芽,但是每一个阶段总是有占有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例如,小学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受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个体的脑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语言的发展和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具有较稳定的顺序、限度和阶段;另一方面,儿童年龄特征总是会打上特定历史和文化、教育的烙印,儿童发展特点体现出每个历史时期、每种文化背景的相对不同,当教育条件有较大改变时,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3.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活动。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带有很大具体性,这个阶段安排教学活动多以直观教具为主,注意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刻意这样做了。

(三)发展的关键期①

关键期概念来源于动物习性学研究,它是从“印刻”这个概念演变来的。印刻指动物在生命的一个特定时期,因某种刺激而建立起的一种固定行为模式。

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研究发现,小鸡在出生后的13~16小时内,会产生“认母”行为的印刻。如果在这一段时间内,小鸡见到的是一只母鸡,小鸡就将这只母鸡当做自己的“妈妈”。如果在这一段时间内,小鸡见到的是一个人,小鸡就将这个人当做自己的“妈妈”。人走到哪里,小鸡就跟到哪里。有趣的是,此时小鸡见到自己真正的“母亲”却不理睬。后来,洛伦兹对小鸭的研究也发现,小鸭认母的印刻时间与小鸡差不多。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学习变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成为敏感期。

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发展也存在关键期。例如,人类的胚胎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关键期是怀孕后的6周以内。这个时期是主要器官发育的时期。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为出生后的头3年。2~3岁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还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4~9岁。小学中年级左右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一,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抓住关键期内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会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第二,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要注意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要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采用科学的教育内容及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发展。第三,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破解矛盾冲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第四,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但如果因某种原因错过了某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个体的教育工作。

三、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或生物前提,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是先天的,但并不神秘,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先天素质。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生而具有的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主要是指身体结构的解剖生理特点(如人的相貌、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个子高矮、手和大小腿的长短、血型等)、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从个体发展来看,遗传即父母(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生物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递

给子女(子代)。所以,遗传素质就是人从自己父母的遗传基因中获得的生物特征。正是遗传素质,使个体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心理发展水平的人。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通过素质影响能力和智力的发展。素质影响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素质的差异对智力发展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诸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儿童,不可能成为画家;生来就聋哑的人,不可能成为歌唱家。第二,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个体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个体自出生时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容易入睡;有的手脚乱动,大哭大闹。当然,这些遗传因素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但是它为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生理的发展与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心理的发展,个体所具有的一定遗传素质的身体各部分及器官的结构和机能,在初生时并没有发育完善,在之后一两周的生长发育中,随着条件反射的建立,个体才产生了初级水平的心理,并经过一个很长时期的生长和发展过程才能达到结构上的完善和机能上的成熟。并且,生理发展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规律。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如果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忽视环境或教育的影响是不正确的,因为遗传素质只是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发展的自然前提,决不能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例如,狼孩一般在出生时与常人无异,但因成长环境脱离了人类社会,他们也就无法拥有正常人的心理特点。

(二)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

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它能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在众多而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的发展水平,进而影响个体心理功能的发展。在遗传素质基础上,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条件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内容,不同的社会环境也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社会生活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实现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包括教材、设备等),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施行的有系统的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个性、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这里从儿童两大重要的生活场所,即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来阐述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

家庭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第一,儿童期是人一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儿童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第二,小学生尚未走进社会,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其心理发展进程中依然受着家庭的熏陶和影响,直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折射了各种社会关系,为孩子扮演多重社会角色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并且家庭所特有的情感、忠诚成员关系的持久性带来的归属感,对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产生着不可逆的影响和促进功能。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及家长的自身修养等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职能,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只要有家庭存在,家庭的教育职能就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家庭教育活动是“双向”的,它具有全面性、灵活性、社会性的特点,父母和子女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二)学校

儿童入学以后,学校成为其成长发展的最主要的环境。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对学生心理施以积极影响,这种影响逐渐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校教育同一般的社会环境不同,它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管理模式、育人氛围、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教育环境,这些都会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情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态度体系。个体成年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其工作群体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占据了主要地位。工作群体是个体参与社会、接受社会影响的主要群体,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通过群体的管理模式、保障体系、工作目标及成员的权利、义务等方面体现出来,并作用于个人,对个人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群体内部存在的社会比较、激励机制、角色定位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此外还有群体的人际氛围、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等都成为影响成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提供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性,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我们很难将这两大因素从个体心理的发展上区分开来。例如,一名心情愉悦、平静的孕妇和一名情绪激动、易怒的孕妇相比,她们体内的胎儿将会处于完全不同的胎内环境,孕妇不同情绪状态下循环流动的血液、激素及细胞的新陈代谢等都对胎儿有着直接的影响。

2015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1心理发展概述
(三)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

我们在肯定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应反对关于环境和教育决定作用的机械的、简单化的理解。环境作为外因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因起作用,也就是说,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新的需要跟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推动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1.内在需要。需要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是维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的必要条件,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促使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总是与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相互依存,个体新的需要总是否定着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而随着心理水平或状态的不断发展,个体总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推动个体不断向前发展,这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2.主观努力。需要是行为的内在推动力。例如,由于求知欲这一心理需求,就产生了对于书籍的追求和倾向,但是需要的满足是与个体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离开主观的努力,任何外在的优良的环境条件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这种主观努力主要体现在是否主动积极地从事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反映现实,才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总之,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单一的因素,它离不开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等方面。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社会环境与教育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是推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以上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知识链接

遗传与环境

儿童的智商与父母非常相似是公认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聪明的父母为子女提供了刺激丰富的环境,使得他们的智力很像自己;而智商较低的父母没有这么做,还是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遗传了智力发展的潜能?看起来遗传和环境共同发挥作用,但是对于领养儿童的研究发现,遗传对智力的作用更大一些。这些研究显示,领养儿童的智商更像他们的亲生父母,而不是从小把他们养大的养父母。由于这些儿童从未与亲生父母一同生活,对这种差异唯一的解释就是智力的相似性与遗传有关。

相当多的研究探讨遗传对于正常个性的影响。这些研究比较双胞胎和收养子女来研究遗传学的作用,尤其是比较出生后就被不同父母收养的同卵或异卵双生子。通常对于双生子研究的质疑是双生子由于相似的身体特征导致更相似的对待和教养,但对于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双生子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反驳这种质疑。这些研究的结果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个性特征中50%受遗传决定。为什么一些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更主动,占有支配地位?一个研究显示,遗传在其中起到48%的作用(Loehlin,1985),另一个则证明有61%的作用(Bouchard,1984)。这些研究发现,对于另一些个性特点,遗传大约都能解释40%~60%,比如,努力工作渴求成功的愿望、进攻性、精神紧张的倾向、对于新鲜事物和刺激的需要,以及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的倾向。

在研究基因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类行为时,最有争议的问题就是人类的性倾向。一个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学习还是遗传的结果,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证据表明遗传在决定个体性倾向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有研究(Bailey 8LPillard,1991)发现,同卵双胞胎的男性中,一方面是同性恋,另一方面则有52%的可能性也是;而异卵双胞胎的兄弟中只有22%的可能性;收养子女中只有6%。但是同卵双胞胎中的比例也远远没有达到l00%,说明遗传至多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在性倾向遗传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开始寻找“性偏好”的基因。他们调查了76名男同性恋的家族历史(Hamer et al.,l993),发现他们母亲的男性亲戚中常常有同性恋者,这使得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些同性恋者同他们母亲的X染色体的特定区域有一组相同标志的基因。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兄弟都符合这种基因模式,说明特定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

这些研究使我们不得不仔细地考虑这样的假设,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至少在环境和经验有机会影响我们之前,发挥了一部分的作用(Plomin,1989,1995)。但是我们的身体或心理特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它像刻在石头里了一样,很多遗传特征都是可以改变的。即使遗传因素作用最强的某些疾病,也要受到教养方式、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个体的决策、社会关系等很多因素的影响。遗传和经验对我们的心理特征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8827.html

更多阅读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课堂寄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预习方

《马说》复习教学案

《马说》复习教学案yingshanhong689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词语盘点(一)重要词语解释 1、伯乐:本名孙阳,春

《口技》复习资料

《口技》复习资料《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原文译文对照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一天,正赶上一家大宴宾客,在客厅东北角设置

《隆中对》复习资料

一、背景:《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

转载 华南理工大学公选课《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

原文地址:华南理工大学公选课《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作者:papaya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管理概述重点内容一、管理的基本概念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职能3、管理者的基本技能二、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科学管理理论、2.霍桑

声明:《2015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1心理发展概述》为网友我酷毙了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