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体育 阿昌族传统体育

蒙古族号称为“马背民族”,向以“精骑善射”而闻名于世。长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的民族生活与草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所以表现在他们在传统体育活动中,处处散放着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具体体现就是骑马、射箭和增强体力的摔跤。并且以此三项活动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男子有无本事的标志,因此一直被称为“男儿三艺”。

为增强人们的体能,增加人们的生存能力,激励男子的竞争意识,蒙古族自古以来就制定了专门展示这三项技艺的节日——“那达慕”盛会。

1、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在蒙古族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据有关史料扫记载,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远在13世纪初,凡有贵族首领们大聚会时,都要伴有那达慕。

最初的那达慕只举行被称为“男儿三艺”骑马、摔跤、射箭三项活动的一项,到元、明时期后才开始将三项活动竞技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

到了清代那达慕开始变成了官方定期召开的有组织、有目的定期的游艺活动。

一般多以盟、旗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各地举行的日期不一。很多地区,多选在每年牧业年度基本结束的七、八月间,草原水草丰美、天高气爽的日子里举行。其规模逐年扩大,一般小者乡(苏木),大者全盟,甚至全州和全自治区范围内举行。

大型的那达慕除参赛的选手众多,阵容庞大外,前来参观、助兴群众人山人海,他们驱车、乘马赶来聚会,甚至就地搭建蒙古包,直到那达慕结束之后,才逐渐离去。近几十年来,在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那达慕大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外,还增加了田径、球类、马术、射击、武术各种棋类,并且还在体育活动之外,增加了许多文艺表演活动,有的地区还那达慕活动期间进行商贸、物质交流活动,如今已经成为各地区蒙古族民间盛大的节日,特别是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那达慕已经成了跨民族、跨地区的盛大聚会。

传统的那达慕在开幕式时都要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当场唱颂词,颂词的内容多是颂扬始祖的功德,祈祷草原人畜兴旺,祈祷民族兴旺发达。

(那达慕祝福)

如:有的地区在颂词中唱道:“得心应手的马琴啊,悠扬动听;如意吉祥的哈达啊,洁白无暇。神奇无敌的男儿三艺,人才辈出,草原的那达慕世代相传。啊雄鹰和狮子般的健儿啊,请展示你们才华吧……

颂词唱完之后参赛的代表队才出场。

进行开幕式仪式后,“男儿三艺”的三项比赛,是每次那达慕必赛的项目。

①、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传统的赛马比赛人数多少不限,少则二、三十,多则上百人;赛马人的年龄,有五、六岁的男、女儿童,有青壮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绿、黄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比赛开始,赛马人跃马竞驰,争先恐后,扬鞭飞奔,观众欢呼声震撼大草原。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此赛结束时,取上名次的马匹排列在主席台前,由一位口才超众的民间老艺人端着马奶子,捧着哈达,对着跑了第一名的骏马,即兴吟诵。对马的身姿,甚至马的每一个部位备加赞扬,并表示美好的祝愿。最后将一些奶子抹在骏马的脑门上,剩余的敬给赛马的骑手,并将哈达系在骏马的脖子或缰绳上,随后依次授奖。

②、摔跤:蒙古语称“博克”,一般通称“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民族最喜爱的体育活动。蒙古族的摔跤,即不同于中国式摔跤,又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报名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不分年龄、不限体重。安排对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不争取摔跤人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一跤定胜负。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看上去煞有威风,很有点像古代骑士。多次参加摔跤比赛获胜的摔跤手,还要在脖子上戴五色绸穗环“景嘎”,标志着获胜次数,获得过的奖励名次越多,“景嘎”上系的彩条也就越多。

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的空地,观众席地而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

比赛前,双方都有人放声高唱挑战歌,以助声势,唱两遍之后,双方摔跤手跳跃而出.亦向观众致意,比赛就开始了。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互击,直至一人倒地,即决出胜负,为了比赛的精彩和加快赛程,现在有的比赛也限定时间。摔跤手在比赛中讲究摔跤技巧,采用预防对方攻击和自己出击的站姿、步伐与抓法,通过捉、拉、扯、推、压、晃等基本动作,奋力将对方摔倒。有经验、技巧娴熟的摔跤手,并不用花很大的力气,而是利用对方的惯力和破绽就能巧妙地把对方摔倒。然后胜者扶起败者,握手而散,最后确定冠、亚军名次授奖。历史上,在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上获得摔跤冠军者,曾经获得过“九九八十一”份奖品,即:骆驼9峰,骏马9匹,黄牛9头,绵羊9只,山羊9只,马鞍9套,以及茶砖9块等9种物品。近年来,经过改革,蒙古式摔跤,以其音译“搏克”驰名中外。在重大的那达慕大会上,都已设有女子搏克比赛。成为那达慕体坛上一支娇艳的奇葩,倍受国内外宾客睛睐。女子搏克独具魅力的观赏价值,为那达慕大会纺织了一束五色的彩环。现代的蒙古族摔跤,常以单独项目构成比赛,这种比赛不仅设有个人冠军赛,还设有团体赛,表演赛和安慰赛等内容,从而为古老的蒙古式摔跤,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由此,搏克登上了全国比赛的殿堂。

③、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一般规定每人射九箭,分三轮射完,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名次,对优胜者给予奖励。比赛的路道常为四米宽,半米多深,八十五米长的一条沟。靶位设三个,第一靶是在二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一立方尺的彩色布袋;第二靶是个约一立方尺的白布袋;第三靶是等边三色形的白布袋, 三个布袋里装的都是棉花。第一、二靶位在射手的左侧,第三靶应在射手的右侧,靶位之间相距约二十五米,跑道中心线与靶位之间相距二米。比赛开始前,射手身穿紧身彩袍,背上弓箭,乘马到起跑线。当裁判员发令后,便开始起跑,同时抽弓搭箭,瞄准箭靶,当射中靶上的某一环时,靶环便自动脱落,观众不断给优胜者喝彩助威。这种比赛活动,直到今天仍然是广大牧民所喜爱的一顶娱乐活动。过去,鄂尔多斯地区的射箭比赛只有骑射一种。箭靶是内装灰土的三个糟羊皮口袋。射程一般为三、四十步。以箭靶流灰为中,比赛者每人射三次,以中靶多寡分出名次。在阿拉善和其它草原地区,静射和骑射同时并举。

2、其他传统体育项目

①、绳索套马:原是蒙古牧民的生产方式,近些年来逐渐演化为体育活动。在进行这项活动前,先选一匹难驯的烈马,并使其疾驰。参加这项活动的选手,每人手持打着活结的绳索,跃马紧追,追到一定距离后使向烈马抛出绳索,以先套隹并制服烈马的选手为胜。在节日中,蒙古还有举行挥杆套马的习惯,挥杆套马和绳索套马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参加套马的选手手中各持一根长约3米的杆子,在杆顶上扎一根绳环,套马手在追赶急驰的烈马到一定距离时迅速出杆,将绳套套住奔马的脖子,然后勒紧绳索,直到烈马体力不支,驯服为止,最先驯服烈马者为胜。无论是绳索套马,还是挥矸套马,场面激烈、气势壮观,成为一种赛胆量、赛体力、赛技巧的竞技项目。

② 、马术:是一种表演性体育项目,具体项目很多。如:其中跨越障碍一项,就是要比赛的选手在跑道上疾弛如飞的连续跨越几个高一米的跨栏,并且还要在跑到终点之前,穿过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火圈等,最先到达终点者才算获胜;再比如:在跑道一侧长度200米——250的地方米树立起几十个目标,由乘马选手边挥舞手中的马刀沿途进行劈斩,所有的目标均在骑手的手起刀落中命中所有目标后,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蒙古族传统体育 阿昌族传统体育

③、马球比赛:是流行城市附近牧民喜爱的运动,参加比赛的双方队员相等,拇队员都手持一根“T”形拐棒,骑在马上争球,并寻找机会射门。其比赛方法和规则类似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波依阔”;但场面激烈、惊险,极富观赏性。

另一种骑术是技巧性很高的“轻乘”。所谓“轻乘”是泛指选手在马背上各种技巧。如:平衡、支撑、倒立、空翻、转体、飞身上马和侧身隐蔽等技巧高超的动作。其中又分别包括单人双马,双人双马和多人多马。参赛的选手多是从八、九岁开始接受专门训练。近些年,很多女孩也纷纷加入了马术表演的行列。

马术一般多在节日喜庆,或各种重大社会活动中进行表演。参加那达慕比赛时,主要是比技巧难度和选手的体态、姿态优美,由评委打分,以分数高为胜。

④、赛骆驼:主要流传于被称为“骆驼之乡”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日期不定。其比赛内容是以赛速度为主,在一定的距离中(一般五公里)以最先到达终点为胜。

赛骆驼与赛马的跑法不同,跑马都是前双脚和后双脚分别同时落地,观感中呈前后波浪状;而跑骆驼是左双脚与右双脚分别同时落地,所以在观感上此起彼落,给人一种左右摇摆的感觉。虽然骆驼体态庞大,看似笨重;但在跑起来的时候最快可达六十公里,并且比马还有耐力。所以,牧民在追寻那些桀鸷难驯的跑马时,总是骑骆驼去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肯胡都格镇,曾举办过一次一百峰骆驼的赛骆驼活动,当时努尔盖乡的参赛骆驼,十五公里的比赛最高成绩为四十分零四秒。当时激动的牧民展开哈达,捧着斟满奶酒的银碗向获胜的选手和骆驼祝福。

因此,在1982 年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赛骆驼还被邀为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⑤、投掷:蒙古语“布鲁”。广泛流传于各地蒙古族牧民中间。布鲁原是一种打猎的工具,是一种状似镰刀自然弯曲的小木棒,用铜、铁、铅等金属装饰和浇注于木棒中,以增加其重量和美观,总重量在150克至400克之间。

投布鲁作为生产工具,平时随身携带,并且随时可以进行彼此之间的比赛。正式比赛一般多在节日期间进行,有的那达慕盛会也设有这个比赛项目。作为正式比赛,有投远和投准两种形式。

投远是比距离,投掷法与掷手榴弹的方法相似,以投掷的远近为胜负;投准比赛类公其他民族的击木活动相同,即在30米外竖立三个高约五十厘米,上径约4厘米,下径约6厘米的木立柱,立柱之间相间约10厘米。比赛时选手直接将布鲁向圆柱抛去,每人限投掷三次,其投掷姿势不限,以击中木柱多少计分。 其计分方法是凡一次击倒三个木柱为10分,击倒两个为6分,击倒一个为2 分。由于各地不同,比赛的方法也不一致,有的地方规定间接击中的计分与直接击中的计分要低。

⑥、蒙古族象棋:蒙古语称““沙特拉”,约在公元13世纪由欧洲而传到草原。它的棋盘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与国际象棋的的棋盘一模一样。棋子也分白黑两种,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有一王、一帅、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据《绥远通志稿》记载,蒙古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种模型。计诺彦旅二,狮虎各一,驼、马各四。车轮二。宝盆二。小狮八。小虎八。共计三十二枚。弈时,双方各持十六枚。一方为诺彦、狮、驼、马、车轮、小狮。一方为诺彦、虎、驼、马、宝盆、小虎。两方公涂红黄二色。用方纸画为六十四格。各占三十二格。弈法;置棋子于方格中间,后行八格中,二格置诺彦与狮子。左右置驼、马、车轮。前八格各置小狮。对方布置亦如之。对弈时谁先走谁后走,没有一定规矩。官长或右、或左、或前,只走一步。狮与虎左右前后斜可走八面。驼向前斜面。马走拐格。车轮、宝盆如象棋之车,可走前后左右。小狮、虎向前走一步,若走至对方底格,即可当虎狮之用矣。以困死一方诺彦为终局,其中运用无穷。”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

蒙古族音乐十分丰富,传统音乐以小调居多。其中马琴和长调是蒙古族最富特色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甚至可以成为蒙古族的民族标志。由于居住地域广阔,各地区的音乐风格又各有不同,一般的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流传“短调”为主,西部地区则以“长调”为主。被称为 “天籁之音” 长调歌曲,现已被确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在内蒙古地区还在新疆、青海两省的蒙古族自治州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表现蒙古族各种节日、盛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特色比较鲜明的有流传在鄂尔多斯地区漫瀚稠,流传在通辽地区的安代歌曲等。此外在蒙古族民间还许多祭典、祝辞,以及各种酒歌、宴歌和赞歌。

蒙古族舞蹈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风格各具特点,特别是礼俗性舞蹈尤其丰富。如众所周知的:东部地区的土尔扈特舞、太平鼓舞、安代舞、刚嘎拉舞、查干木德舞、查玛舞等;流传于西部地区的灯舞、盅碗舞、筷子舞、摔跤舞、鄂尔多斯婚礼舞等,均是在节日和各种盛大庆典中常见的助兴舞蹈。

民族祝福吉祥物

蒙古族以白为尊,所以祝福多以洁白哈达、白银酒碗、酒具和馁银饰蒙古刀、筷合一的餐具为敬。过去首领互相馈赠最常见的是精制的鼻烟壶。蒙古族传统节日①、蒙古族年:蒙古语称“查干萨日”,流传于各地蒙古族民间,因蒙古族尚白,故又称“白节”或“白月”。蒙古的白月正好与汉族春节的正月相同,所以与汉族的节期基本一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蒙、汉两个民族交往密切,在年俗上除了保留着过年吃“手把肉”的习惯,也吸收了许多汉族过年的习惯,在节日互相祝福中一直保留着互赠哈达,晚辈向长敬献“辞岁酒”。节日期间牧民们都要乘车或骑马外出走亲访友,年轻玩“沙格”,或陪老年人在家下蒙古棋。

②、马奶节:马奶节以喝马奶酒为内容,故称。流传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市一带蒙古族民间,日期不固定,多在农历八月 下旬举行。节期一天,在当天常常伴有赛马活动。

③、祭敖包:蒙古族传统祈福习俗,广泛流传于各地蒙古族民间。始于清代,一裔在农历五、六月之间。祭祀活动多半在上午举行,其礼仪分四种,即:血祭,杀牛宰羊,以感谢天恩;火祭,在石堆的敖包前燃篝火并将祭品投入篝火之中,以驱邪恶;酒祭,将奶、酒、奶油等物洒在敖包之前,史称“酒注礼”;玉祭,原是将珠宝、玉器放在敖包的石堆下,现在多改为投放铜钱或硬币,祈祷水草丰盛,人畜平安。早期的祭敖包有地地区还要请喇嘛诵经。祭祀活动结束之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各种歌舞活动。

④、鲁班节:仅流传于云南南部通海县一带蒙古族民间,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历时一天。源于忽必烈南征留在当地的蒙古旋族,在长期接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已改变游牧生活习惯,多以从事建筑业为生,其建筑技术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普遍承认。为感谢建筑始姐鲁班,遂定农历四月初二为“鲁班节”。节日期间,凡从事建筑业的蒙古族,均会聚一起,抬着檀香木的鲁班像,走村串寨进行祭拜,然后进行大家围成园圈,纵情歌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8308.html

更多阅读

2014上海精武第十二届太极、传统武术比赛 精武武术操

一、主办单位:上海武术协会、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二、协办单位:精武体育馆三、比赛时间:2014年11月29-30日(29日太极,30日传统武术和段位考)比赛地点:精武体育馆四、比赛分组: 1、少儿A组:11岁及以下(2003年及以后出生) 2、少儿B组:12岁~17岁

声明:《蒙古族传统体育 阿昌族传统体育》为网友距离产生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