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圣陶的培养习惯说

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 徐龙年

《教育探索》2005年3月第3期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由于多次重复和长期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显而易见,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有利于个人和社会,而所有不良的习惯则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在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可见他把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良好习惯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1)

叶老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作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2)他这里所说的当然是指一切好的习惯。怎样的习惯才算好?“能使才性充分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3)他多次提醒广大青少年学生,有两种习惯是万万不能养成的:“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4)这两种坏习惯,“妨害他人的习惯”,一看就懂,不言自明;而所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指的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5)这种“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是与其他种种良好习惯相冲突的;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其他种种好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叶老所归纳的“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也是发前人及他人之所未发。对这种坏习惯,几乎人人都心知其意,只是没有人能像叶老这样用明白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这些看似浅近的话语,包含了叶老对我国教育的热切关注和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殷深情。

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种种好习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头脑里所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长期的实践中来。一切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叶老明确指出:“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成为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6)如果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则必须尽快痛下决心甚至需要用“随时强制”和“随时警觉”的办法加以改正,直至彻底改掉坏习惯,养成与之相反的好习惯方才罢休。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叶老关于广大青少年学生要努力养成种种良好习惯,下决心改掉不良习惯的所有论述,都源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要让他们今后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的合格公民。为此,他要求必须首先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养成种种良好的习惯,而且养成这些良好习惯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对进出屋子如何开门关门这件人人都会碰到的寻常事,他就分别在1945年11月、1955年4月和1956年8月写的三篇文章中都提到过。他说:“要是砰的一声推开,又砰的一声关上,那就在短时间内发出两回讨厌的声音,给屋内屋外的人两回刺激。人家在那儿做事用心思,听见砰的一声多少受些妨碍,就是不在那里做什么,也会感到怪不舒服的。所以咱们要教小学生从小要养成习惯,轻轻地开门,轻轻地关门。”(7)从现象上看来,学生是否养成了这么个好习惯好像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推开来想,在开门关门这件事上能够不妨碍别人,不就是在其他事情上也能够不妨碍别人的基础吗?把轻轻开门轻轻关门的心放到一切事情上,同样地养成习惯,不就什么举动都不至于妨碍别人了吗?”(8)叶老就是这样从看似寻常的小事中发掘出了深刻的内涵,让人沉思,发人深省。

就语文学科而言,叶老主张应该让学生从小养成两种良好的习惯,即凭语言文字吸收的好习惯和凭语言文字发表的好习惯。生活在社会里,人人都要听和读(吸收),人人都要说和写(发表),吸收和发表是人们一辈子需用的事。“大凡一辈子需用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在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取个正当适宜的开端,集中心力,勉强而行之。渐渐的不大觉着勉强了,渐渐的习惯成自然,可以行所无事了。这就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的受用。如果开端不怎么正当适宜,到后来就成了坏习惯。坏习惯染在身上,自己不觉察,永远的吃亏下去,自己觉察了,改掉它得费很大的劲儿,而且不一定完全改得掉。所以学习国文不能不取个正当适宜的开端。务求把吸收与发表的好习惯养成。”(9)

论叶圣陶的培养习惯说
具体分解开来,叶老认为要学好语文,至少要养成这样一些好习惯。

要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语文老师一定要想办法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就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课内的讨论阶段又得到了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一旦养成了这种好习惯,学生课外自然会去阅读更多的好文章和好书籍,增加知识,增长才干。这样的良性循环当然会收到教师所期望甚至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仍较为普遍存在的由语文老师逐句讲解独打天下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是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背道而驰的。施教者既不指导学生课前认真地去“动天君”预习,又不充分有效地组织课内讨论,学生临到上课,才翻开课本或选文中的某一篇来;待老师开口讲了,才竖起耳朵来听;这个星期如此,下个星期也如此,这个学期如此,下个学期也如此,还不够养成习惯吗?可惜养成的习惯恰是目标的反面。“目标要学生随时读书,而养成的习惯却要上课才翻书;目标要学生自己读书,而养成的习惯却要教师讲一句才读一句书。”(10)这样长期以往,学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随时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就很难养成,学生毕业之后,不但直接影响到他语文程度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到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吸收和实际能力的提高。

要养成随时写作的好习惯。写作与阅读密切相关,也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之后才能产生较大的飞跃。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当然不无道理,但写作本身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复杂的精神劳动;倘若光读不写,或者对写作只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偶尔为之,恐怕会导致“读书千百本,下笔如有鬼”的可悲结局。古今中外成功的写作经验都表明,读十篇不如做一篇。清代语文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非常明白:“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契诃夫甚至大声疾呼文学青年“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11)因为只有多写才能熟,多写才能养成写作的好习惯,这是不可更易的规律,任何企图改变或超越这一规律的人,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有的青年学生心里非常盼望自己能早日写出上乘之作,但又不肯下苦功夫进行艰苦的多写训练,不从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入手,所以往往事与愿违。要知道,过于心急的学习实在不是学习,所谓指导写作的“百日通”、“速成科”之类,只能欺骗热切的希望,因为“语言文字不只是一种知识;必须随时学习,随时应用,渐渐成为生活中的习惯,才真能够‘通’。”(12)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叶老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13)令人可喜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按照叶老的设想去进行作文教改的试验,让学生认真地多写多练,形成随时作文的良好习惯,写作水平都提高得相当快。

要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写了作文,一定要学会自己修改。叶老说:“务令学生自己检查修改已成之篇。此习惯必须养成,因为将来应用之际,总得要自己检查,自己修改。检查者何?检查思考是否准确得当。思考于何验之?验之于语言是否准确得当。修改者何?将思考之未尽善处改好,亦即语言之未尽善处改好。在校作文有老师改,出了学校没有老师改,故必养成自己检查修改之习惯。”(14)事实上,凡是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写东西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文学巨匠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15)毛泽东对鲁迅的这段话还做了发挥,他说:“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修改,然后发表。”(16)其实,文章中诸如意思重复,前后矛盾,文句不通以及标点、文字等方面的差错,只要能自我认真地审核一下,看看是否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一般都能发现并改正过来。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并未形成自己修改的好习惯,作文一写完就算了事;有的学生作文时写一句点一点,写一句点一点,这个点既不像顿号,也不是逗号,甚至还有文章写完了却什么标点符号都没有就上交的情况。试想,若让这种马马虎虎的坏习惯养成了,今后还能做好什么工作呢?

要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叶老认为,对中小学生“先要求写得端正,成为习惯,在端正的基础上再要求写得快,成为习惯。这样就又端正又快,双方兼备。要是求快而不端正的习惯已经养成,把它扭转过来当然要多费些工夫。但是为了长久的方便,多费些工夫也在所不惜,还得回到开始教写字的阶段上去,先要求端正再要求快。”(17)叶老1972年9月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信中说:“我要给你提个小意见,字要写得端正清楚些,……字不好不要紧,笔划不清楚,叫看的人费心力眼力,就不合乎群众观点了。”(18)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改变字风,写好汉字作为一项内容。我们高兴地看到,已有不少中小学生能写一手好字,但字写得潦草以及写错常用字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仍占一定的比例。应通过教师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加强训练,逐渐形成写字端正清楚,既好又快的好习惯。

要养成善于自学的好习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话到老,学到老。在学校里学习有老师指导,但人的一生在学校里度过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主要应靠自学。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东西点点滴滴在心头,往往更有利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叶老指出:“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19)自学的好习惯不应该等到离开学校之后才去培养,必须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而且越早越好。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教育家早在1934年合著出版的故事体裁小说《文心》中就曾写到,自学不怕起点低,只怕不努力,任何人只要立志自学,都可以通过长期努力而学到许多真实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如果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即使是大学毕业也不行,因为“大学分院分科分系,一个人进了大学,学到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个角落,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从消极方面说,还不足以充分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从积极方面说,还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以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自学,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学,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自学。”(20)

现在已进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无论是我们国家还是整个世界,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要想使自己能适应和驾驭它,光靠原来的知识吃老本,绝对是会时时处处碰壁的。无论是谁,也无论他原来学到的知识多深多广,都要长年累月地坚持自学,开掘源头活水,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青少年自学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21)叶老说:“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22)“自学能力的强或弱根据在校时候所受教育的好或差。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不断增多,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23)在这里,叶老不但强调了培养自学习惯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教师引导的责任,同时又把这一切与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了一位爱国教育家的高尚情操和对教育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要养成的种种好习惯,除了上述的礼貌待人,勤于阅读,随时写作,自改作文,认真写字和坚持自学六种之外,叶老还要求养成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的好习惯,谦虚谨慎、团结互助的好习惯,不知道就询问,就得翻查的好习惯,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好习惯,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好习惯,正确运用语言的好习惯以及学习、工作、生活都要有规律的好习惯等等,为了节省篇幅,不再一一展开细述。总之,叶老所提出的种种良好习惯,全都与青少年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和语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他的一系列正确的主张,绝大多数都已被国家教委写进了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语文教学大纲之中。我们相信,广大青少年学生只要从小就能自觉地养成种种良好的习惯,不但在校期间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走上社会之后也一定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成为叶老所期望的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合格成员了。?

参考文献:

(1)(2)(3)(4)(5)(7)(8)(12)(19)(20)(21)(22)(23)《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8页,第287页,第309页,第290页,第290页,第422页,第422页,第190页,第533页,第521页,第534页,第542页,第538-539页。

(6)(9)(10)(13)(14)(17)(18)《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 第185页 ,? 第157页 ,第247页,第207页,第455页,第164-165页,第519页。

(11)《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5页。

(15)《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

(1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01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7720.html

更多阅读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 究 方 案(语文学科)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以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法治社会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权威的确立,必须以良好的法律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法律只有赢

央视访谈节目《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情结》 苏州园林叶圣陶原文

〔博主按语〕:前不久,我和朋友们一起吃饭,有两位朋友问起我几年前作客中央电视台,做访谈节目《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情结》的事情,说很想看看有关的文稿,但是我没有底稿,回来后,我在网上却找到了那个节目的记录稿。现下载下来,发在我的博客上,以供

声明:《论叶圣陶的培养习惯说》为网友忽如远行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