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 中国古代绘画流派
百科名片
老子悟道图
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王玄甫?钟离权?刘海蟾?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
?白玉蟾?吕喦?王重阳?马丹阳?刘处玄?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
目录
定义
类别
历史发展
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
学派关系
世界影响
展开
定义
类别
历史发展
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
学派关系
世界影响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史记》中《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庄子》外,还有《淮南子》、《黄帝四经》、《列子》和《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上下》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为对道和无为的理解不同,所以内部又有老庄派和黄老派之分,老庄派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黄老派以彭蒙、田骈、慎到、刘安等为代表。
《维基百科·英文版》
道家和道教是一种哲学和宗教传统,强调生活在和谐与道中。“道”指的是“方法”、“路径”或“原则”,这个概念也可以在中国哲学及其道教以外的思想和宗教中发现。但在道家和道教中,道是指万物的本源和无所不在的驱动力,同时它又是微妙难识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是也。
编辑本段类别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黄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老子画像
。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战国时期,道家形成三个派别,杨朱派、黄老派和老庄派,除了老庄派外,杨朱派和黄老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家罢黜百家”,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边缘化状态,只能在文艺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而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道
道是先秦诸子共同理念。在道家那里,道常用“一”、“道字的各种写法
恒”等概念代替,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也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既有虚静无为的特征,又有复杂多变不容易被人认识的特点。
自然
道家的自然一般指的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即天然,所以又经常用“天”来代替。道家认为,不但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就是万物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如果人为造作,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造成严重的后果。
天性
道家认为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即万物各有其本性,每种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所以应尊重万物天性,顺其自然,这样才合乎大道。正如黄老道家著作《淮南子》所说:“率性而为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自化
在老子眼里,自化是自为,自作,自成,自富,自朴,自宾等的总称,后来,魏晋学者郭象提出了独化论,认为自化就是自为而相因的关系,即万物都在按自己的天性自为,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样就会形成自然的理想的秩序。所以最高的统治一定是无为的。当代有些人也注意到自化与现代自组织化的概念有相似之处。
无为
无为作为道家最鲜明的特征,历来众所纷纭,歧义百出。总起来看,有消极无为;随波逐流;不干预,冷眼旁观;顺其自然;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
因循
这是道家用世的基本方法,又常写作“因”和“因也”。它的基本含义是顺应万物天性,“不为物为,不为物后,与时迁移,因物变化”(司马谈论《论六家要旨》),利用万物和万民的天性达到治国的目的,而不是今天所说的因循守旧。
编辑本段基本观点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正如魏晋学者王弼所说,道法自然就是“在圆法圆,在方法方”。
无为而治
与无为一样,人们对无为而冶的理解也众所纷纭,歧义百出。通常人们认为,所谓的无为而治有宽刑简政、休养生息;官无为而民自化;上无为而下有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几种理解。
道生法
这是道家黄老派的基本主张,它不但说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来源,也为道家冶世铺平了道路。同时这一理念也是道家黄老派与法家的重大区别。道家黄老派和法家一样主张依法治国,但法家主张“法自君出“,而道家黄老派主张君主或者圣人必须“因道生法“,制定的法律必须考虑民俗民情。正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道
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其中黄老派认为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顺势而为、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而老庄派认为现实中充满了束缚和限制,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即它们都是“有所恃”的。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易州龙兴观发现的碑刻道德经
易州龙兴观发现的碑刻道德经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消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讲无为方能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事物是以它的本意而为的不用人为影响。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编辑本段学派关系
和儒家的关系
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两翼,道家和儒家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之间有互相学习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请教过老子,黄老道家和儒家也曾互相影响。但是,当时儒道之争已见端倪,孟子对杨朱、庄子对儒家,荀况对庄子,都有过强烈的批评。到了西汉时期,儒道之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司马迁曾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汉武帝执政后,儒家成了胜利者,而道家被压制,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道家重新复活,儒道之争也重新开始,不过这一阶段主张儒道调和的观点更为流行。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只能依托道教信仰继续存在,但因为纯用儒家会带来王莽式的灾难,所以以后的统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内施黄老”。在许多朝代立国初期,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互为表里,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明时期,许多学者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而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中,也曾受到过道家思想强烈影响。到了清代,诸子学兴起,许多儒家学者精研道家,成为儒道会通人士,这为以后道家复兴打下了基础。
和法家的关系
道家与法家的关系主要是黄老派与法家的关系,从学术渊源上来说,法家是黄老道家派生出来的。法家学派非常重视道的规律性,明晰了“道”与“理”的关系,对道家思想有继承和改造。而他们重点阐述的所谓法术势,都是黄老道家首先提出来的。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所以许多人认为,黄老道家和法家一样都是“人君南面之术”。但是,黄老道家坚持“道本清静、以道生法”的原则,和法家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另外,黄老道家主张兼采百家,而法家主张禁绝百家,这也是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灭亡之后,新起的汉朝要用黄老思想拨乱反正的重要原因。
名墨两家的关系
道家和名家、墨家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传说老子的弟子——文子曾问学于墨子,《墨经》中也包含有老子的一些思想片段,同时名墨两家的思想也对道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首先,庄子的学术思想就是在与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也许还包括公孙龙)的长期论战中形成的,而主张兼容并包的黄老道家更是积极吸取名墨两家有价值的思想,黄老道家著作《管子》、《恒先》、《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的名墨思想,道家学者宋钘、尹文因为大量采纳名墨思想,前者被人当成了墨家,后者则被人当成了名家。至于后来魏晋玄学的兴起,也与名家“辨名析理”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名墨两家中绝后,它们的一些观点和著作也有赖道家道教的保存,才能让我们一窥究竟。
和兵家的关系
李泽厚先生说:“《老子》确有多处直接讲兵。有些话好象就是《孙子兵法》的延伸”,其实,不仅是《老子》,道家的其他著作如《黄帝四经》、《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兵家思想,甚至有些句子和兵家著作一模一样,另外,道家学者鹖冠子还曾为为赵将庞煖之师,庞煖曾多次向他请教,并领兵打败燕国,《汉书·艺文志》也曾把许多道家著作列入兵家,又把许多兵家著作列入道家,这些都说明道家和兵家关系密切,并曾经相互影响,只不过道家论兵,是其“经身理国”的副产品,和兵家单纯关注军事有所不同。
和杂家的关系
因为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斑驳芜杂的特点,所以在历史上经常被人当成杂家,但事实上,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思想,无一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反映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加以融会贯通而已,反映在文本上,就是不断出现精、精神、一、应、因、虚、静、时变、无形、无为等概念,和《晏子春秋》等纯粹的杂家有所不同。所以胡适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认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
和佛教的关系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是通过附会道家哲学来宣扬教义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魏晋玄学后期,庄子哲学受到玄学家乃至佛教僧人的推重,直接影响到魏晋时期玄佛合流的趋势。僧肇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哲学理论家,自幼“历观经史,备尽坟籍”、“每以庄老为心要”,对传统文化非常熟悉。后来不满足于老庄,而转向般若中观学说,创造了第一个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后来的佛教又结合道家等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形成了天台宗、华宗、禅宗等中国式的佛教派别,尤其是禅宗,它结合了道家“任自然”的理念,曾在唐宋年间风靡一时,至今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
马列主义的关系
1949年后,我国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评判标准的,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它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完全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评判标准,难以反映诸子百家的本质,所以回归传统学说本身,成了新的研究潮流。不过,道家学说中确实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这一点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唯物辩证法非常相似。
自由主义的关系
第一个发现道家和自由主义关系的是晚清学者严复,他反复强调:“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治国宜听民之自由、自化”、“治国宜顺自然,听其自由,不可多所干涉”。后来,许多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也开始推崇道家思想,并把道家思想视为人类共同的自由大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自由至上主义者罗斯巴德和包雅士曾称老子与道家为“世界上第一批古典自由主义者”。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1966年9月在东京演讲时,谈到自发秩序理论时,曾引用《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另外,有些西方学者(如《远东经济评论》总编迈克、英国哲学家JJ.克拉克等)还认为,道家思想是西方自由主义的直接源头,他们认为近代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将‘无为’翻译为‘自由放任’,并对亚当.斯密产生了直接影响。而著名英格兰经济学家L.Young则认为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可能来源于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低流之水”的市场机制。
基督教的关系
和一般的西方民众相比,基督教接触道家文化很早,《道德经》最早就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传教士介绍到西方去的。不过一开始,传教士们对道家文化基本上是排斥的,20世纪以后,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华人基督教徒的增加,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改变,今天的基督徒,一般对道家文化持有三种态度:一是对道家思想全盘否定,这主要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二是以林语堂、袁步佳、尤利乌斯·格里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基督教和道家思想可以并行不悖,无须把两者视作两极对立的生活方式来评价,所以他们致力于基督教和道家思想的沟通和融合;三是以远志明、刘小枫、洪予健等人为代表,他们虽然认为道家与基督教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对自然而言,道家因不知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供应者和审判者,因此也就不会对有位格的道——神,产生敬拜、感恩之心,而妄图依靠人自己来“返璞归真”,结果与儒家的 “内圣外王”一样,都陷入了读书人清高自傲的泥潭。对社会而言,道家虽然警觉到权力崇拜的危害,但却不是像基督教一样努力拯救,而是选择了逍遥和逃避,所以也就无法在处处充满困境的社会中找到一条终极出路。
和基督教对道家文化的主动选择不同,当代新道家(或者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士,下同)很少对基督教展开主动研究,与此同时,以冯友兰和陈鼓应为代表,绝大多数道家人士基于中国人文主义传统,也对基督教持否定态度。
和道教的关系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关键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道家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基础。虽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墨家、佛教、民间巫术等各种传统思想,但道家思想还是其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除了民间固有的神灵之外,许多是对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话(如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第三,魏晋玄学过后,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已经消失,只能依托道教信仰继续存在。如果没有道教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学派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第四、许多道教人士对道家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有过卓越的贡献,如成玄英的重玄学说、陈抟的太极图等。所以将道家和道教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道教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神化格奉为教祖
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其次,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第三、道家无为自化,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第四、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在道教那里,更多的却是“以丹解道”、“以儒解道”甚至“以佛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第五、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因此,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就是道家。
伊斯兰教的关系
穆罕默德的《圣训》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斯兰教自唐永徽二年(651)传入中国后,已与儒释道文化发生了“相互融汇”的现象。著名回族学者王岱舆、刘智等皆精通儒释道三教经书,他们大量运用“道”、“太极”、“两仪”、“玄机”、“虚灵”、“清”、“真”等道家理念阐述伊斯兰教教义,而《天方性理》等著作以“真”作为伊斯兰教文化的支点,创“真一、数一、体一”之“三一说”,而伊斯兰教中的苏菲派,从理论到修炼更是与道家道教思想暗合。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苏非教团,如嘎地林耶的修行生活和体验中,苏非大师或门宦教主们还吸收了许多道教和佛教坐静、默思、练气、静修甚至苦行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有“清真道土”或“清真和尚”之称。对于此种现象,日本已故学者井筒俊彦还进行过深入的比较研究。
编辑本段世界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另外道家老庄派和杨朱派对中国传统政治也有影响,他们代表着政治上的隐逸和出世倾向;使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政治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态度。同时,老庄派小邦寡民和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为准则,主张道法自然缘道生法,不但说明了法律合法性的来源,划分了无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还为道家治世铺平了道路。并且对儒家法天和春秋决狱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也对单纯的依法治国是一个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吸纳,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所以后世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民间的细作(如田土、婚姻等)均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宽刑简政,所以崇尚“简、平”的法律审美观。这一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审美倾向,最终上升到“法贵精当”、“宽严适中”等法律的实质美学,成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审美原则,也成为衡量一个朝代法度优劣的标志。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在这种有机的科学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道家道教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还通过稷下道家、吕氏学派、淮南学派、道教组织等道家道教“科学共同体”对中国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都江堰、长城、苏州园林、丝绸、瓷器、风箱乃至钻井等等,至今风采依旧,向人们述说着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综合来看,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私家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同时道家主张无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如建筑的亭台楼阁:“江山无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皆尽虚实之妙;诗中绝句“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中国画也是多在一幅空虚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上同样讲究“潜虚半腹”,“笔不周而意已周”。同时,由于道家思想与盛世关系密切,所以有助于增加文学艺术的豪气,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疗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另外,道家主张高下相随正反相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构。如楷书的“逆锋落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总爱追求一种欲显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复之效果,小说戏曲的故事进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后中间经过无数的曲折,最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6、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易经》和道教的诸多思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以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风水环境、道乐书画,茶养、食养、药养、节欲、辟谷、食气等多种方法。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道家养生术
腑,调理肌肤。达到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 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国际功夫大师李小龙,就曾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讨论过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的紧密关系。具体来说,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哲学思想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的观点来解释武术的本质。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师法自然”等思想,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并追求一种“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语)的境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拳,它刚柔相济、虚实相应、动静相宜、开合有度、圆活顺达,可以说与道家思想达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对东亚的影响
公元2世纪至10世纪,越南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所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对普通人来说,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他们的处世方法;对文人来说,年轻得志时学习孔孟,遇到乱世或未得到重视时就隐居起来研究老庄,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越南历代统治者也多按照老子“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来治国安邦。但到了近代,这种影响力却日益下降,不值得一提。与此相反,由于韩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崇儒贬道,所以道家的影响乏善可陈,但到了20世纪,道家对韩国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韩国学者层出不穷,而且道家思想开始对韩国社会产生实质上的影响。长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金溶沃,2001年在韩国教育电视台连续做了56次的长篇演讲,以老庄思想阐释韩国当代社会问题,引起极大的轰动,被称为“金容沃之风”。韩国外交家官潘基文2012年1月1日就任联合国秘书长时,也曾引用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来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
比起越南和韩国,道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长期传播和沈淀,已经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著名学者福永光司甚至认为:“国学(指日本本国文化,非儒学)和老庄哲学具有共通性。”有资料表明,早在6世纪中叶,老庄思想就和汉译的佛教经典一起传入日本。7世纪中叶日本圣德太子制定的的“17条宪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户时代道家思想开始在日本普及,不但产生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注释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通俗读物。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如本居宣长、安藤昌益等人,已经将道家思想溶于自已理论体系之中,并以道家为理论依据,展开了对儒家及其传统社会的批判。同时,随着町人经济的崛起,海保青陵和石田梅岩等人充分吸收道家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这为兰学和其他西方思想的引进打下了基础,维新变法以后,日本学者又大量借用道家术语翻译西方著作,同时道家思想还成为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夏目漱石、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学者思想灵感的来源之一,1935年,日本学者冈田茂吉还借鉴道家思想,提出了风靡全球的自然农法。如今的日本,对道家思想的热情不减,许多日本学者对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业家也把《道德经》作为必备读物,并充分借鉴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创立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学说,而号称日本当代“老子”的加岛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亲切的语言,叙说自己对道家思想的亲身感受,首发两个月,各大书店纷纷脱销,竟然成为同类专著的佼佼者。
对西方的影响
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的译本问世。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在Google网站上,检索到的Taoism(天道思想)比“naturallaw”(自然法)条目还要多。在美国最大的购物网站亚马逊的图书搜索一栏,输入Dao、Tao、Taoist等这些与“道”有关的英文单词,竟然会得到近8万个的搜索结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英文著作。从物理学之道、科学之道,到艺术之道、两性之道、瑜伽之道,甚至还有儿童读物。“可见道家的思想元素开始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笑敢分析说。美国如此,其他西方国家也不例外,据德国电视台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因为迷恋老子思想,以至于德国媒体将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就连小小的冰岛,也出版了两种版本的《道德经》译本。
当然,西方人迷恋道家思想,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如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德国人萨冯·施特劳的《老子》注释本则按照严密的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体系重构五千言的结构图式;另有德国学者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解读《老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老子》的“当其无,有有之用”抽绎出建筑学上的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美国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学与《老子》的东方神秘主义有着相似性。著名科学史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热爱道家,自号“十宿道人”。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用《道德经》诠释“幸福学”。此外,还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权运动者的兴趣,练气功或柔道的人、传统医学的从业者、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从《老子》寻找经营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A.N.怀特海是环境哲学的先驱之一,也是对东方智慧豁然贯通的先驱者之一,其著作里面就含蕴有中国哲学里极其美妙的天道观念”。甚至连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用他那“对恶不抵抗”的学说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把老子当成自己的同调;而前苏联的杨兴顺则认为《老子》的“无”不是“无物”而是“无有”,即穷人、无产者,他把《老子》说成是革命宣言。许多西方的古典自由主义对老子和天道思想十分推崇,认为道家思想是人类自由大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奉自由主义的美国总统里根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明自己的执政理念。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道德经》不但是他处理国内事务时的重要参考,而且他还建议国际社会遵老子教诲应对199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而纪伯伦、奥克塔维奥·帕斯等文学巨匠则从《庄子》中汲取文学灵感和素养,同时《庄子》对梭罗等人的公民不服从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书将此归结为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其次,道家的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所以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学者有两个来源:一是如司马谈一类的史官,他们带给道家的,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道家书籍,绝大多数也是讲述历史上治老子像
国安邦的大道理;二是如庄子一般的放者,他们带给道家的,按古人的说法,是隐逸和出世的传统;按西方人的说法,是个人主义和政治不合作的传统。下面是道家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语),代表作是《道德经》。其身世没有确定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一说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二说老子是老莱子;三说太史儋即老子。后人对这几种说法有不同的观点,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庄子像
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3、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老,主张“秉要执本,清虚无为”(汉朝学者刘向语)、“贵虚”、“贵正”。现存《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
4、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子居,是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贵生”、“重己”、“为我”,其名言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5、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现列子
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6、田骈: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宗室。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人称“天口骈”。主张“贵齐”、“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经佚失。
7、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早年学黄老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有盛名,后离齐至韩。主张“因循”、“尚法”和“重势”。《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列法家,现存残本仅7篇。他的名言是:“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者。”
8、宋钘(约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国人,主张“崇俭”、“非斗”、“别宥”。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仅存辑本。
9、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认为“道”即是“气”,明确提出了精气说。并对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其他主张与宋钘类似。现存《尹文子》一卷。
10、鹖冠子:战国晚期楚人,姓名不详,因“居深山﹐以鹖为冠”(《汉书?艺文志》),故名鹖冠子。鹖冠子为赵将庞煖之师,庞煖曾多次向他请教,并领兵打败燕国,《太平御览》曾记载冯谖在赵国立功显名后,鹖冠子害怕庞焕举荐自己,便和庞焕断绝关系。其代表作《鹖冠子》为战国晚期黄老道家重要著作。
11、司马谈(?-前110) :司马迁父亲,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其代表作是《论六家要旨》,在这部著作中,他首次提出道家的名称。
12、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晚年被人告发谋反,被迫自杀。刘安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别的诸侯王不同,他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并且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最后和众门客一起著成一部包罗万象的道家巨著——《淮南子》。另外,刘安还和其门客发明了豆腐,并用蛋壳做了最早的热气球升空实验。
13、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14、王弼,三国时代人。在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过程中,何晏、王弼起了关键作用,其中以王弼所做的贡献更大,他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提倡“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将易经的研究方向导向了纯粹玄学思想,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15、郭象(约252年~312年):中国西晋时期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以《庄子注》闻名,他继承了向秀的一些观点,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主张“独化论”,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自为而相因”的关系,只要各顺其适,就可到达理想的“玄冥之境”。
除了上述著名道家学者外,还有姜尚、范蠡、吕不韦、曹参、汉文帝、窦太后、汲黯、王充、王导、谢安、刘基、傅山、严复、杨增新等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也服膺道家思想或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历来也被视为道家人物。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上下两篇81章五千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其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通行本为王弼本,20世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至少在战国中前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帛书》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道德经》(帛书本)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全书“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对后世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有极大影响。
3、《黄帝帛书》: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就是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两大经典的《黄帝四经》。
4、《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5、《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鹖冠子》: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和其它黄老道家书籍一样,本书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等学,同样具有杂采百家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另外,《鹖冠子》记载了战国末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的战役﹐所以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7、《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同时兼采百家之言,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也多有吸收。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中,曾出土《文子》的残简,确证了《文子》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8、《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9、《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今存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10、《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跋魏时期,传书分上、中、下三篇。该书言简意赅,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编辑本段其他文献
1、考古发现的道家文献
1900年,敦煌遗书出土,其中包括道家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老子》和《庄子》(残卷)以及《鶡冠子》郭店楚墓出土的《道德经》(竹简本)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六韬》,其中包含很浓的黄老道家的味道,或许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太公》的一部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老子》乙本,《老子》甲本卷《老子》乙本卷前古书《黄帝四经》等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竹简《六韬》和《文子》残篇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书中《则阳》、《外物》、《让王》等残篇
1987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中的《盗跖》残篇
1988年 湖南省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管子·霸形》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以及道家文献《太一生水》、《语丛》中《庄子·胠箧》残简。
1994年,一批战国楚竹书出现在香港文物市场上,随即被上海博物馆购北大竹简本《老子》
回,后被人称为上博简,里面包括《恒先》、《彭祖》、《三德》、《凡物流形》、《用曰》等许多道家佚书,其中以《恒先》最著名,它用词古奥,哲理深刻,堪称《道德经》的姊妹篇
2009年初,北京大学收藏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献是全本《老子》,其残缺部分仅占全书篇幅的1%,几乎堪称“完璧”。
2、《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文献
《伊尹》五十一篇。定县出土的西汉竹书《太公》
班固注:“汤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颜师古注:“父读曰甫也。”
《辛甲》二十九篇。
班固注:“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班固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鬻子》守山阁丛书本
楚祖。”颜师古注:“鬻音弋六反。”
《筦子》八十六篇。
班固注:“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颜师古注:“筦读与管同。”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
班固注:“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
班固注:“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管子》
班固注:“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刘向《说老子》四篇。
《文字》九篇。
班固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蜎子》十三篇。
班固注:“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颜师古注:“蜎,姓也,音一元反。”
《关尹子》九篇。
班固注:“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定县出土的《文子》残简
《庄子》五十二篇。
班固注:“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班固注:“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长卢子》九篇。
班固注:“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
班固注:“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田子》二十五篇。《庄子》残简
班固注:“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颜师古注:“骈音步田反。”
《老莱子》十六篇。
班固注:“楚人,与孔子同时。”
《黔娄子》四篇。
班固注:“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颜师古注:“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宫孙子》二篇。
颜师古注:“宫孙,姓也,不知名。”
《鹖冠子》一篇。
班固注:“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颜师古注:“以鹖鸟羽为冠。”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鶡冠子》
《周训》十四篇。
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
《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
班固注:“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
班固注:“六国时贤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班固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孙子》十六篇。
班固注:“六国时。”
《捷子》二篇。
班固注:“齐人,武帝时说。”
《曹羽》二篇。
班固注:“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
《郎中婴齐》十二篇。
班固注:“武帝时。” 颜师古注:“刘向云故待诏,不知其姓,数从游观,名能为文。”
《臣君子》二篇。
班固注:“蜀人。”上博简《恒先》(战国)
《郑长者》一篇。
班固注:“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 颜师古注:“《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
班固注:“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24张)
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
开放分类:
诸子百家道家老子道德经中国文化史哲学哲学术语思想文化诸子百家文化道教三教九流
我来完善“道家”相关词条:
墨家儒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墨子韩非子张仪法家杂家农家医家诸子百家道德经公输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山海经学派儒教儒家思想易经道学仙学佛家玄学儒学兼爱秋水宋人酤酒孔子现代新儒学真元节吕山峰红尘
道教
开放分类:HOT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宗教休闲各国宗教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岐山英文名:qishan
类别:网络游戏 即时战略 角色扮演其他类别:道教文化
平台:PC其他平台:八泽社区
开发商:八泽游戏发行商:八泽游戏
发行时间:2011年主要角色:太乙真人,女娲,通天教主
终极世界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宗教史。各部落的先知们把他们感知到的神灵启示传教给他人,这就是宗教。《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那只将土豆放在溪流中清洗的日本猕猴及其后代,告诉人们上行下效的文化行为不仅存在于人类。汉人的道教,雅利安人的吠陀宗教,希伯来人的犹太教皆如此。
目录
[隐藏]
1 概述
2 道教产生
3 道教人物
4 历史发展
5 崇拜神仙来源
6 道教的门派组织6.1 1学理分类法
6.2 2.人物分类法
6.3 3.道门分类法
6.4 4.宗派分类法
7 道教法术7.1 一、山
7.2 二、医
7.3 三、命
7.4 四、相
7.5 五、卜
8 道家修持8.1 道家书籍常用词语解释
8.2 玄意诀初步
9 道教的礼仪
10 《中国道教史》
11 道教胜地11.1 1。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
11.2 2。道家与黄老
道教的起源-无始亦无终
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
道教:“道的教化”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道”上古已存在,祂不为万物而生,万物却因它而丰盛,“道”给万物得以孕育,众生又从其所得,是以尊为其所教,是为“道教”,从虚无到宇宙、万物、诸般物种的诞生,都受“道”所得
道的教化时刻都运转,却又如虚无一般,看不见、模不着,单以文字无法言明,需以“体验”而得启悟,人以自身不同潜能条件、意识印象,因缘得以悟道,感应从“道教”所得,故产生了无数人士,黄帝、孔子、庄子、科学家等等都在这程度下,体验“道教”,得以“受道”,着下阴阳、五行、仁爱、仙学、科学......等等无数的学说,人终其一生仍然努力朝“得道(成功)”方向走
现今,人以科学探测宇宙事物,亦是“道教”,就如一个科学家的故事:-看见苹果跌下来,而悟到地心吸力从其规律,而悟得其法,古今皆是如此而中国的道教神仙学说正是位处“道教”的高层,哲学可以描述现象,科学可以发现而解释现象,而仙学系统则可以超脱现象
人从荒蛮中“受道”而进化,开发到一定的潜能可以明白世间事物,太上老君就道成老子肉身施教,以哲学形式启悟人类“道”的概念,和圣人之道,以期众生可以得到个好的环境,去悟道,随着人朝“道”方向走,所知所学越趋复杂,亦开始有了道派,将各圈子学说有系统地组合起来
就如人生命开始后,从基本的技能而到学习事物,进而成长,产生自己的圈子,各圈子又再组成组织或家庭
道教道派就如这一般那么自然的因缘“道教”而形成现代学术界将“道教”界定为东汉道派始出现,分开道家和道教,是狭义和片面的解释
“道教”:
以“道”为祖,包含道家和道派,和世间事物
以神仙学说为宗:《楼观本起传》:“是以古仙哲后,景行高真,仰道德为生化之源,宗神仙为立教之本;寻众妙之轨躅,慕重玄之指归”
以三皇五帝开始:《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
“道”从无始而开始,“教”亦无所终结,故“道教”,无始亦无终
1、道德教化。《墨子·非儒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倍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晋书·王沉传》:“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明史·孝义传序》:“观其至性所激,感天地,动神明,水不能濡,火不能爇,猛兽不能害,山川不能阻,名留天壤,行卓古今,足以扶树道教,敦厉末俗,纲常由之不泯,气化赖以维持。”
2、我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张道陵根据传统的民间信仰而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初时,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二派。《周书·武帝纪上》:“十二月癸巳,集羣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明冯梦龙《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宋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端王,入承大统,素好道教,别号道君皇帝。”
3、指佛教。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宋文帝﹞又遣沙门法长、道冲、道儁等往彼祈请,并致书於跋摩及闍婆王婆多伽等,必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
道教 - 概述
道教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东汉时形成(学术界认为,道教认为起源于黄帝),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上帝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道教 - 道教产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朝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
道教 - 道教人物
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
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
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
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
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
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
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
张三丰:明朝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黄帝老子 庄子 列子 关尹子 茅盈 河上公 严君平 张陵 魏伯阳
于吉 左慈 葛玄 许逊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宏景 王嘉 孙思邈
成玄英 李荣 王玄览 司马承祯 吴筠 杜光庭 钟离权 吕洞宾 刘海蟾 彭晓
陈抟 张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 刘永年 翁葆光 萧廷芝 彭耜
王重阳 马钰 邱处机 谭处端 刘处玄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 曹文逸 李道纯
张君房 王志谨 张三丰 孙玄清 孙汝忠 陆西星 伍冲虚 王常月 黄守中 闵小艮
刘一明 傅金铨 柳华阳 李涵虚 黄元吉 汪东亭 徐颂尧 刘名瑞 赵避尘陈撄宁
道教 - 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天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 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崇奉的神灵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协助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只(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另外,又有以四极大帝为四御之说,具体为:北方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道教、儒教、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的神灵的异同
道教神灵排位:三清、玉帝、四御
儒教神灵排位:天、祖(三皇五帝)、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关羽)
部分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的神灵排位:盘古、鸿钧、三清、女娲、三皇、玉帝、四御
道教中没有盘古、鸿钧。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一部分传说盘古、鸿钧、元始天尊为同一人,一部分传说盘古为兄,鸿钧为弟,盘古身陨后元神化为三清并尊鸿钧为师。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
据说原因有三:
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尚书(伪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三皇由于可儒可道,尤以儒教最为推崇,所谓你抑我扬,你扬我抑,所以道家中宣扬的不多。
道教 - 崇拜神仙来源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
更多阅读
李惠堂——一代亚洲球王,中国球王! 一代球王李惠堂
被联邦德国的足球杂志评为同贝利、马修斯、斯蒂法诺、普斯卡什齐名的20世纪的世界五大球王之一的一代亚洲球王,中国球王!李惠堂资料来自网络椰爸编辑亚洲球王,中国球王!
司徒美堂,美洲侨领、致公党创始人之一 司徒美堂后人
司徒美堂,美洲侨领、致公党创始人之一美洲侨领司徒美堂1868-1955,是一个时代的传奇,是爱国侨领的典范。2008年4月26日,致公党中央在北京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政协副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王阳明与李贽相同之处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
三相36槽6/4极△/2Y双速电动机绕组布线接线图,参数,特点及主要 36槽2极三相绕组图
三相36槽6/4极△/2Y双速电动机绕组布线接线图,参数,特点及主要应用之一
2013年8月16日,中国股市历史上永远记得的一天 我永远记得你的帮助
2013年8月16日,中国股市历史上永远记得的一天。 “今日两市诡异大涨,权重股集体暴动,11点06分左右,上证指数瞬间飙升逾100点,最高冲至2198.85点。沪深300成分股中,总共71只股票瞬间触及涨停,且全部集中在上海交易所市场。其中沪深300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