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

李书福:

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

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

1986年,李书福以制造冰箱及冰箱零配件开始创业历程,1993年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并于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业。20多年来,吉利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中国汽车行业率先取得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其开发出的一系列自主品牌汽车受到市场欢迎,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和福特汽车公司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并购于2010年8月2日完成。



生意 吉利大学 突击手 榜单 吉利 商界 厂长 汽车 利奥波德骑士 民族工业 收购 果断 行业 风云人物 地产 勋章 农村 乡镇 董事长 福布斯 海南 台州 足球 农民 照相 民主 经济人物 领袖 瑞典 民营 富豪 轿车 沃尔沃



新华社记者提问

网友提问

人物征集帖

问题征集帖

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您认为遇到的最大瓶颈和困难是什么?

李书福: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尤其是汽车企业走向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和品牌形象的问题,并且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如果知识产权上有问题,那么对品牌形象的伤害也很大。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定要提高研发能力,而这也不是简单地投钱,简单地招很多人就能完成的。汽车是人才、资本、技术都高度密集的行业,它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来形成文化优势,即使投入大量金钱、招聘大量人才,也需要时间积淀。(新华社记者周劼人)

其他风云人物回答

站在改革开放35年的节点上,中国民营企业想走得更稳、更远、更快,您觉得还需要哪些素质,您对改革有怎样的期待?

李书福:从根本上讲还是人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市场化人才依然欠缺,在全球市场经济领域里能够打胜仗的人才确实不多。但我相信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一定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已非常重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和中国人才的市场化培养。建设一支兼备制定正确战略并能高效执行、能打胜仗的队伍,比什么都重要。(新华社记者周劼人)

您经历过很多行业,比如开过照相馆、做过建材等,为何最终进入汽车行业呢?

李书福:当时中国汽车价格很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相对的垄断经营,缺乏竞争,我们觉得空间很大,所以就想进入该领域参与竞争。赚钱的想法当然也是有的,但主要是为实现心里的这种理想。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又想,外国汽车可以进入中国,那中国汽车能否进入外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当时中国汽车的制造水平是不够高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加快发展,让中国汽车也能融入外国市场。我判断通过不断的改革,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份额会不断增长,发展经济的热情和民众追求财富的激情,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不具备的,因此我当时就认为美国的两大汽车公司会受到影响,当他们遇到麻烦时,旗下的一些品牌可能被出售,我们也是从那时开始就关注到了沃尔沃,因为沃尔沃是全球公认的最安全汽车而且低调、健康、品味高雅,是我的“梦中情人”,所以从那时开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最终抓住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样一个时机。(新华社记者周劼人)

11月6日吉利集团迎来了27岁生日,今年又恰逢改革开放35周年,一路走来,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李书福:整个国家在发展,在变化,在进步,企业也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得到发展,吉利这几十年一直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新华社记者周劼人)

展开

收起

风云人物,等你来荐!

改革开放35年,承载了国人的光荣与梦想,也几乎成为几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这些记忆中,总有一些人的身影那么熟悉,他们是先行者、实践者、成功者、试错者,他们更是具有首创精神的亿万中国人的缩影。告诉我们您心中的“改革大潮中的风云人物”,新华社带您一起寻找,共同对话。

征集帖

风云人物,等你来问!

改革35年,又走到一个关键时期。那些在时代大潮中涌现的风云人物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对于他们,您有什么想问的问题,请您告诉我们,新华社记者将带着您的问题去专访这些风云人物,让您和他们“零”距离接触。

征集帖

视频会客室

李书福:一项政策,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企业的生死

新华社杭州11月18日电 李书福,谈起中国汽车,这怕是怎样都无法绕开的名字:他在没人认为民营企业能造汽车的时候,第一个造出了广受中国市场欢迎的低价汽车;他在没人认为民营企业能获得国家允许进入小轿车生产领域时,第一个获得了生产许可……

但最让他声名鹊起的,无疑是3年前那桩举世震惊的并购案--吉利,一个只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民营企业,居然成功地从福特汽车公司手中,以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公司100%的股权。

如今,坐在吉利总部的办公室里,谈及这桩“农村青年迎娶电影明星”式的跨国并购,他首先提起的是吉利决定参与竞购沃尔沃后,他拜见瑞典领导人时被问的第一个问题:“你知道沃尔沃这个品牌意味着什么吗?”

他当时深深感受到这看似平淡的话语背后,透露出的不言自明的态度。

作为一个从中国小县城白手起家的私营企业家,李书福在自己30多年的创业历程中,无数次被歧视、小觑。但天道公平就在于,历史往往由一些大胆质疑既有格局的“小人物”们所创造,所改变。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并购沃尔沃当然是一种挑战,但这样一种博弈在中国民企造汽车的“天方夜谭”里,李书福已经历过太多。

李书福是从1997年开始造汽车的,当时的中国,一方面对汽车的内需逐年暴增,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美国通用等在华设厂的外国品牌都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中国自己的轿车工业却“百病缠身”。而李书福之所以被媒体嘲笑和不看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任何政策支持,这是民营企业造车的最大障碍。

造汽车必须进入国家“目录”,李书福在“跑部”两年未果后,就想了个“迂回之策”。他通过向四川一家汽车厂注资控股,“借”到了一张许可证,但也只能进入客车的生产目录。

接下去的几年,李书福在市场竞争中翻江倒海,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四处求告。他甚至在给一位领导汇报工作时“请命”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直到2001年7月,相关部门公布的最新一期《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还是未见吉利上报的两款新车。那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如果吉利连“目录”都上不去,生存都难,更谈何发展。

当时,有一家媒体用《生死李书福》来形容情势的急迫与微妙,“对那次公告,李书福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期望。但是,当别人在公告刊出当天告诉他,吉利被排除在目录之外时,他甚至没有勇气自己拿起那张刊登公告的报纸……”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吉利集团的汽车展厅(1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这是李书福的肖像。新华社发

  这是青少年时期的李书福。新华社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书福和他购买的第一辆车。新华社发

  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款汽车产品豪情两厢轿车在浙江临海下线。新华社发

  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公司总部,中国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莱维斯·布思在签约后握手。 2010年8月2日,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正式完成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割手续,至此,中国民营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案走完法律程序,并购成功后的吉利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企业。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2010年3月28日,在位于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的沃尔沃公司总部,中国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出席签约后的新闻发布会。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当日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11月6日,在位于杭州的吉利集团总部汽车展示厅,李书福坐在一辆吉利英伦出租车内。2006年10月24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英国伦敦代表吉利汽车、上海华普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合资在上海生产TX4伦敦出租车。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他的办公室(1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定昶摄

历经“生死”痴心不改

像这种面对机遇却难以跨越各种“门槛”的窘境,李书福早已有过切肤之痛。

李书福1963年出生在浙江台州路桥的一个普通人家,路桥这个浙东南的小地方早在百年前就是重要的商埠,这里的人似乎天生精于商贸,心思活络。

李书福也不例外,这个成绩优秀的重点高中学生,在19岁那年却忽然盘下了学校周围一家照相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他陆续换过很多行当,从开照相馆到收废旧金属提炼白银;从开冰箱配件厂到开起冰箱厂……他的冰箱厂在效益最好时,年营销额达四五千万元。

就在这时,遇到了1989年的宏观调控,当时的家电行业是整治重点,实行定点生产。李书福的民营冰箱厂没有入列。他一狠心,把工厂、现金、库存和原材料等,一股脑儿上交集体,自己则南下深圳去“进修”了。

这是他第一次感到作为民营企业“没有资格”之痛。几年后,他敏锐地嗅到又一次改革的推进给民营经济带来生机时,开始鼓捣起建材,继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生产踏板摩托车的企业。

这一次,他没有等着别人查上门来,选择了当时效益不佳的浙江邮政车辆厂“挂靠”,避免了再次被关门的风险。日后他搞汽车企业,也是靠“挂靠”才生存过来。

“2001年入世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起点,也是我们终于可以自由地参与行业竞争的转折点。”李书福至今无法忘记入世前一天晚上,他看到自己企业的汽车被列入“目录”的心情。欢呼雀跃,或是欢天喜地,这样的词语显然都已无法表达他当时的百感交集。

“I Love You”赢得“梦中情人”

也正是入世,给了李书福和吉利走向世界的机会。入世后7年,并购沃尔沃提上吉利的日程。虽然这样的一次并购并不为人看好,但李书福却志在必得。

“请你用3个词说明为什么吉利是合适的竞购企业”--在这桩并购案谈判的关键环节,老东家福特带着吉利前往瑞典与工会代表对话时,有人忽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福特的代表一时无言。

这时,李书福主动上前,对沃尔沃汽车工会的代表们大声说出了3个单词:“I Love You”。他解释说,他爱沃尔沃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零排放、零伤亡的战略,也爱沃尔沃这一品牌,所以他会运营好这一品牌,并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这是吉利这个收购者的责任和义务。

这3个词所组成的这句充满浪漫意味的话,从一个“草根”派中国民营企业家嘴里说出来,很有些“不搭”,但这种充满诚意的表达却着实博得了满场喝彩,一个工会代表还摘下了自己胸前的沃尔沃徽章,亲手为李书福戴上。

最终,他赢得了被他视为“梦中情人”的沃尔沃。

更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3年过去了,沃尔沃在一片质疑声中结束了多年颓势,全球销售止跌转涨,工会对来自中国的新东家转投信任票,瑞典政府给予正面评价,国际评级机构对这宗由中国民企发起的最大规模汽车并购案前景也由怀疑转为谨慎乐观。

也许,这就是他给所有人的回答。

“有时一个政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此时的李书福就坐在并不豪华的办公室内,不知他在感慨过往,抑或在畅想未来。关于吉利与沃尔沃这段跨国联姻能否算完美,他并不愿意这么急着给出答案。然而他身旁的墙上,挂着的那张世界地图,已被他圈圈点点画满了记号……(文字:新华社记者周劼人 音视频:新华社CNC、音视频部记者采集制作)

微言传声



1982

1982年,19岁的李书福用从父亲那里得来的120元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做起了小本生意。随后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6008.html

更多阅读

李书福:中国汽车工业在改革中找到正确方向

2010年1月9日,第十一届北京大学光华新年论坛在北大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新浪财经独家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中国汽车业发展展望分论坛上表示,中国汽车工业30年的改革开放选了一个好的路

李书福:吉利汽车掉头

  从农民造车、价格狙击手,到逆势海外收购、利润大幅增长,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如其所愿地让吉利汽车“掉了个头”。对此,这位颇富争议的汽车“狂人”颇为自得,甚至毫不讳言地称,这是将会写进中国汽车工业史中的经典案例。   事实上

李书福:中国汽车标准要有中国特色

国家的标准要体现国家战略,要有利于自主品牌的发展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上届全国政协会上他就提出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议案。今年,他也带了一份建立中

李书福:民营汽车企业应获平等待遇

最近让李书福苦恼的事情其实有不少,由于柴油紧俏,吉利不少新车无法运出;而提到最近一本关于他的新书《汽车疯子李书福》,他也很无奈:“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作者,很多事情都不是书里描写的那样。”   记者注意到,这些天惟一能让李书福慷慨激

声明:《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为网友把心还给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