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深化改革十大看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看点——

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韩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改革做出系统部署。

先行公开的三中全会公报勾勒了怎样的改革路线图?诸多新提法、新亮点、新举措背后,释放出哪些重要改革信号?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决定》起草组工作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一个主题六条主线”锁定改革大方向

杨伟民: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确定这样的主题,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也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会提出了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着6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经济领域改革为例,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土地制度、宏观调控等所有经济领域的改革,都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和推进。全会提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火车头”牵引作用

杨伟民:虽然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这也是《决定》起草过程中非常注意把握的重要原则。《决定》确定的15个方面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1个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文明体制,占了所有改革任务的近一半。

之所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是因为当前我国存在的最突出最根本问题还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也在变化,只有加快经济领域改革才能释放更多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时间表”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杨伟民:对于改革举措,社会上总有人担心难以落实到位。此次全会通过一些有力举措向外界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改革的决心,狠抓落实确保改革“不放空炮”。

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当前改革已到调整利益格局的攻坚期,仅靠一个部门推动全方位改革是很难的,需要一个高层次机构来把握大局做决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凝聚改革共识,落实监督检查,防止改革“放空炮”。

二是鲜明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这意味着剩下的7年时间必须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一时间表为各部门和地方设定了改革最后的边界和底线,表明这些改革任务是可检查、可评估、可落实的。

历经半年多时间起草,千锤百炼后的《决定》可谓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大约2万字篇幅、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每一句话都是改革,或者是一个改革方向、或者一个改革目标、或者一个改革举措,落实下去都会对该领域发展和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影响,有些甚至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参与《决定》的起草和修改,记忆深刻的是两点重要原则:一是起草时只写改革,特别是写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但凡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的,除非有特别充足理由,一般不修改。增加的改革任务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改革决心和勇气。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杨伟民:公报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的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也是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其未来影响将不亚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为什么要改?一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过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但都不能最大限度提高市场效率。此次两字之变,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意味着在配置资源问题上,其他力量如政府,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只能是市场。

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当下大家都在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公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确了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未来所有经济领域改革都要以是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标尺。今年推动的一些改革,包括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外界都期待政府出手,但并没有动,就体现了要依靠市场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三是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虽然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严重、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保护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多有关。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清楚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杨伟民: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但作用的内涵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作用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同时,只有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责越位、缺位、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概括为5项职能、20个字: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此外,相对于党的十六大,此次全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一概念过于宽泛,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空间较大,也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矛盾。

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

杨伟民:全会公报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提法。过去我们说建设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的,而新目标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报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体现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的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这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公报提出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个成熟的社会制度必须依靠法律。公报在不同领域列举了需要完善的制度,表明未来国家治理方式将是法治的,不再是简单命令式或单纯靠行政手段进行。

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权成财税体制改革重点

杨伟民: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点明财税体制作为国家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历经近20年分税制改革,财税体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如稀缺资源缺乏税制保护、税制不能更好发挥调节收入差距作用、地方缺乏税源只能靠卖地方式筹资……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总体设计,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

外界关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问题,中央是收事权还是放财权,全会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将会更加明确界定,并根据事权确定大体支出责任,实现财力和事权关系的总体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今后应减少任意设置专项转移支付。

“不分老大、老二” 更加公平地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

杨伟民: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根子在于我们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地位。全会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我们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作为补充,后来承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前提。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这次放在一起讲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鲜明,表明二者没有老大、老二之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准入、依法监管等各方面,都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也有很多新思路、新任务,下一步必将掀起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二波高潮。

首次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杨伟民: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背后有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深层面制度原因。在这一问题上,政府不是干预太多了,而是干预太少了,不是政府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

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

源头严防的制度,就是在源头上防止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等若干制度;

过程严管的制度,就是在发展和开发过程中,建立一套制度约束地方和企业行为,包括划定生态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充分发挥税收和价格的杠杆作用;

后果严惩的制度,就是要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行为,过去的处罚很多是象征性的,无法弥补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的长期损害。今后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让地方大员付出丢“乌纱帽”的代价,让企业付出真金白银,使之今后不敢再破坏生态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最终要让全体人民受益

杨伟民:全会明确提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指导思想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必须让全体人民受益。

目前《决定》关于深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改革举措并没有全文公布,很多人都在期盼。我国现行体制中确实有一些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如自然垄断行业,需要调整利益关系,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其他领域的资本进入。对于如何分好发展的蛋糕,公报已经明确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和进军号角。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引领国家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克服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链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深化改革十大看点

Ⅱ宋世明、周天勇为网友们解读三中全会精神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访谈。35年前发端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此后35年间的7次三中全会改革,是贯穿其中的不变主题。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下午在北京闭幕了,新华社授权发布了全会公报。新华网为大家邀请到两位专家来为网友们解读三中全会精神。我来介绍一下,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11-12 20:47]

[主持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前七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什么区别?[11-12 20:47]

[宋世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有七次三中全会,七次中五次谈改革,两次谈农村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特别鲜明,全面深化改革。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五个改革:第一个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个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三个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个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最后一个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所以说它的区别非常明显。[11-12 20:50]

[主持人]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届三中全会又承担着什么样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意义?[11-12 20:50]

[宋世明]每次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我感觉它独特的历史使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改革,也就是五项改革实际上是为五个建设提供体制支撑,并且是一体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第一个独特的历史使命。[11-12 20:52]

[宋世明]第二个独特的历史使命,我个人感觉中国的转型期不能无限地拉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说得很清楚,说我们中国再过30年有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并行,所以这次三中全会确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要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今年是2013年,离2020年满打满算七年多,时间不等人,所以中国的转型期不要无限制地拉长,中央进行全面部署、系统推进,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两个独特的历史使命。[11-12 20:53]

[周天勇]我们觉得这次三中全会是在国际和国内的背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召开的,国际上比如说国际贸易投资的格局,包括政治格局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是一。[11-12 20:55]

[周天勇]第二,我们的经济增长,在整个国际上也受到瞩目,我们的增长速度一下来世界都受到影响。另外,从国内来看,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深水区”,就是一些很难的改革、一些受到阻力很大的一些方面,我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方案,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些重点突破性,使我们通过改革来应对国内国外复杂的局面。特别是要支撑未来一个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改革来得到红利,推动经济增长,我觉得这可能是这次改革和前几次改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历史使命。[11-12 20:56]

[周天勇]另外,小平同志上世纪90年代说我们再过30年可能制度上就要定型。那么到2020年,我们可能要有一个现代的体制、现代的国家,所以这次也说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有一个定型的制度。[11-12 20:57]

[主持人]这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全面改革方案将改革全面地推向了深入。那么我们公报内容都看到了,亮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11-12 20:58]

[周天勇]我想第一它是全面、综合、协调。第二是要管长期。比如十年内,或者我们到2020年的话起码是一个七年内的改革方案。[11-12 20:59]

[周天勇]第三就是我们这次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难度更大,所以必须得像刚才所说的那样,要有一些突破点。那么难点呢?比如说对改革的一些阻力,总书记和总理在很多场合都说了一些利益的藩篱要破除,我觉得这是一个难点。[11-12 21:00]

[周天勇]第二个难点就是这次也提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开放,就要和国际的一些体制接轨。比如说我们建立的上海自贸区,到底怎么建立?我们过去的管理都不适应。[11-12 21:01]

[周天勇]第三个难点实际上就是人们对改革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思想是不是解放,这里我看公报里也提出胆子要大一些,这些方面也要有一个观念意识的跟上,也要对全会的公报、中央的决定要有一个共识。我觉得这都是我们需要协调的一些难点。[11-12 21:02]

[宋世明]根据我初步的学习来看,至少有两个亮点。最大的一个亮点使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它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界定。比如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了两句话: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家已经获得了共识。关键是第二句话,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知道网民们注意到没有,十八届三中全会用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12 21:04]

[宋世明]我觉得这个治理体系就是指的协同共治。国家和社会协同共治,坚持党的领导,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所以国家和社会应该协同共治。国家和社会要在八个字上下功夫,一是协商,二是协调,三是协作,四是协同。所以说关于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我觉得是一个突破。[11-12 21:06]

[宋世明]第二个亮点是什么呢?那就是五个建设和五项深化改革是协同配套的,五个建设分别对应于五项深化改革,五个建设当中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它没有发生旁移,五项改革一定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动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地理解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11-12 21:07]

[主持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那么周教授,在经济体制改革这方面,有哪些关键性的突破?[11-12 21:09]

[周天勇]这次有所突破的,一个是对国有经济提出一个“活力”,这个以前是没有的。这次三中全会为什么对国有企业提出“活力”?就是我们国有企业效率比较低,“活力”不足。[11-12 21:11]

[周天勇]第二是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创造力我觉得就是从现在国外以及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进行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11-12 21:12]

[周天勇]另外又提出了一个产权保护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以后国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营的股份。[11-12 21:13]

[周天勇]建设统一的市场体系,这里面当然有一些要素自由流动,自由选择、自由消费、平等交换等等,我觉得这次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11-12 21:14]

[周天勇]这次提了一个科学的宏观调控,我们以前提出科学发展,但是科学发展必须得有科学的调控,我想这里面肯定是包含:一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统计体系;二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这些要协调;三是宏观调控按照经济形势什么时候放松、什么时候收紧,各种政策怎么配套,要有一个科学的设计。[11-12 21:16]

[周天勇]适应全球化新的经济形势,这次提出对外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比如说放宽投入准入,加快自贸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一系列的措施。我想从现在来看,促进更高层次的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我们要有我们的跨国公司,我们有实力的企业要走出去,同时也要扩大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11-12 21:19]

[周天勇]第二个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贸易秩序,新的秩序就是我们自己的自贸区,也就是单边自由贸易区,双边自由贸易区,利用自贸区体制进一步扩大未来的出口产品升级,形成中国和世界的产业分工,更多地在全球化中得到我们的利益。所以我觉得就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总体下来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11-12 21:20]

[主持人]我们再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当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就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公报当中对行政体制改革的部署?[11-12 21:21]

[宋世明]刚才周教授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围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11-12 21:22]

[宋世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的亮点。[11-12 21:25]

[宋世明]行政体制改革有这么几个亮点:第一是有效的政府治理。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的体会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职能转向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11-12 21:27]

[宋世明]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得非常清楚,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有一个例子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根据行政许可法,审批权是属于各个政府部门的,老百姓就反映什么门难进、脸难看,这个难那个难千难万难。现在我们中央提出要依托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政务服务中心,打造更加综合的服务体系,说白了审批权根据法律还是属于部门的,但是你行政权的运行要脱离部门,按照三集中、三到位的方式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或叫行政服务中心,这不就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吗。[11-12 21:30]

[宋世明]我觉得,权力的职权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说一千道一万,政府治理我初步理解有这么三个亮点,在做什么上更加清楚,在如何做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落脚点有新内涵。如果说在学术上讲,给我的感觉是中国的政府治理慢慢地在从传统的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11-12 21:31]

[主持人]公报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那么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我们怎么来看公报的部署?[11-12 21:31]

[宋世明]文化建设是五大建设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五大改革之一。根据我的初步理解,这个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在中国具有特殊性。中央的部署是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发的水平。这实际上是着眼点了,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文化在中国具有双重属性,第一重属性是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所以说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文化建设;第二个属性就是它商品的属性,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11-12 21:35]

[主持人]公报在社会事业改革方面提到,社会事业改革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我们怎么样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作的这个部署呢?[11-12 21:36]

[宋世明]第一,我们必须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这个社会管理体制必须有公民参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规范发展恰恰是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设施。[11-12 21:39]

[宋世明]第二,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当中的作用。[11-12 21:40]

[宋世明]第三,公报提出了一个新的提法就是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那就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我觉得这是全新的。[11-12 21:41]

[周天勇]我觉得这次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主要就是老百姓的教育、收入、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等这些安居乐业的问题。这次提出一个是要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首先就是要改革教育的一些体制,比如高等院校、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比例问题,要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要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培养人才。我觉得教育公平是很重要的一点。另外,要有促进就业和创业的体制机制。最近工商体制的改革,包括注册登记等方面,就是要调动活力,要使经济增长有动力。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什么呢?第一,就是要使低收入的人能保的保起来;第二是要适应我们的财力和经济发展能力;再一个就是要有效率,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不能丧失效率。另外也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养老金得以持续,需要保障的能够得到保障。[11-12 21:45]

[主持人]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新华网在“改革十问”的调查当中,关于空气什么时候能变得清新也是网友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怎么解读这方面的部署呢?[11-12 21:46]

[周天勇]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有自然资源和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改革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体制。我想有这么几个层面,一是把一些资源的产权变得更加清晰,并且保护起来。生态保护红线是什么呢?比如哪些是生态保护区,哪些是重点防护区都要划出红线来。还有一个就是资源要有偿使用,比如说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要有一个补偿机制。[11-12 21:49]

[周天勇]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体现了这么几个意思:首先,在干部考核机制上,不能GDP为重了。其次就是要有严格的法律制度。还有一个就是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老百姓要去监督。最后一个就是税收和市场,税收就是一些排放高的要征税,要征环境税,另外比如可以有一些碳交易等现代市场机制要建立起来。这就是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11-12 21:53]

[宋世明]改革生态保护管理体制,简单地说可以说是多策并举,有两个点特别重要:第一是立法必须跟上;第二是政府要统一部署,综合协调。[11-12 21:55]

[宋世明]我觉得我们国家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为了更好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环保体制刻不容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11-12 21:57]

[主持人]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了,中国的全面改革方案进入了“落实周期”。非常感谢两位嘉宾的解读,也感谢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次节目再见。[11-12 21:58]

本文链接: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Ⅲ迟福林、刘勇: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刘莉 陈凌墨发自北京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回应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期待,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路径、原则和要求。那么,中国如何趟过改革“深水区”?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改变?

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勇,请他们详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专家名片

迟福林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近些年主要致力于经济改革问题与经济政策研究,提交了大量改革政策建议报告。

专家名片

刘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改革深水区有四大特征

记者:在您看来,此次全会的宏观背景是什么?中国改革进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方位?为什么说现在是改革的“深水区”?

迟福林:过去35年改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从以温饱为目标的生存阶段,上升到以人的自身发展为重要追求的发展性阶段。人们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老百姓开始更多地追求好的教育、医疗、就业、消费环境和发展环境,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突出了。今天,有些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如果这个方面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经济转型,更影响社会转型和治理转型。

我们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35年后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大趋势,这样不仅能将13亿人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而且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很多问题。中国改革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通过改革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能站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到了今天,所有的改革都面临固有的利益关系格局,所以这个时候,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比以往要大得多、复杂得多,所以要释放改革红利,最大的问题是改革能不能打破利益关系,政府能不能够向自己动刀子,能够有突破。

刘勇: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回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每届三中全会都会推出一个事关改革的重大决策,指引中国一步步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改革还不全面、不完善,因此存在分配不公、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权力寻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限的问题也愈加显现。

所谓“深水区”,有4大特征:改革的重点由体制外转向体制内;改革的导向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化引导;改革的阻力由过去的碎片化转向集团化;改革的路径由“摸着石头过河”转向理性探索。

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六位一体”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怎么理解“全面”?又怎么理解“深化”?

迟福林:目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到了一个关节点,社会转型到了一个临界点,治理转型也到了一个关键点。

经济体制改革应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激发市场活力,从而使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变有实质性突破,从过去主要追求GDP转向追求公平可持续发展。这项改革如若拖延,产生的经济风险可能会引发大的经济危机。而社会转型不及时,社会矛盾、群体事件等社会风险将会急剧增大。

而经济和社会的转型,都依赖于政府的转型。应追求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非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

刘勇:从1978年以来,中国主要进行的是“产品和服务”的改革,如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等,现在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要进行的就是“要素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劳动力、金融、土地和企业。

过去谈改革,多是强调以经济为主题的改革,十八大以来强调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六位一体”的改革。

所谓“全面”,就是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所谓“深化”,是要拒绝浅尝辄止的改革,在深层次上进行制度的革新,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改革的十五个重点是着力点和突破口

记者:您如何理解三中全会公报的内容结构?

刘勇:公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又分为三块: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个“紧紧围绕”实际上是改革的六大分目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六位一体”的改革;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四大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是改革的阶段目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的十五个重点,也就是到2020年之前,最重要的15件事: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制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最后对这15个重点,每一个进行了一段话具体阐释,就是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迟福林:这次公报有历史性的突破,历史性的作为,可以用历史的作用来评价。也就是说,“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记者:在您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改革有何深远意义?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刘勇:我认为此次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包含着很多新思想、新命题、新概念,真正抓住了深化改革的关键和要领。

下一步还要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内容,这将是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全局勾勒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

人民将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

记者:从公报中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将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刘勇:公报非常强调公平正义,强调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在社会事业改革中具体提到了五个方面的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可以预见,人民将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

改革的最大挑战是利益固化

记者:“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全面推进改革的难点和阻力有哪些?如何化解这些阻力?

迟福林:政府要敢于对既得利益“动刀子”,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目前到了经济转型的关键点,不能再拖延下去,否则改革很难推进。

在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顶层推动,要有高层次的统筹协调,涉及利益调整和权力结构调整时,统筹考虑利益关系调整,拿出具体办法,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行政体制改革表面上是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减,实质上是权力格局的重新调整。凡是涉及权力和利益调整的改革都是最难的。

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改革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固化的利益格局,尤其是部门、地方和行业的“既得利益藩篱”。在利益格局固化尚未形成组织化形态的时候,改革还有窗口期。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最重要的是建立高层次的改革协调机构。

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都面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掣肘,其复杂性、深刻性、整体性、统筹性特点非常突出。只有建立自上而下的改革协调机制,只有上升到中央层面的设计和协调才能适应更深层次的改革。因此,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创造重要的体制条件。

公报的主要亮点

三次提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刘勇:公报三次提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前讲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词之差,意义重大,表明要坚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有几句话很关键: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这几句话是现代市场体系的要素和评价标准,适用于包括房地产、土地、金融等在内的所有市场,市场就是要企业自主经营、消费者自主消费、要素自由流动。凡是没有做到这些的市场都要改革。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迟福林:此次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目标,决议有历史性的重要突破。其中最大亮点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其中释放了两大积极信号:一是坚定市场化改革的方面。以前提的是“基础性作用”,现在则明确为“决定性作用”;二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信号,转向追求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非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明确政府职能要转变,能归市场的尽量归市场,政府只管基本,而不是主导。

财税改革将围绕预算体制完善来深化

刘勇:财税体制将会作出重大调整,将会在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六个方面破题。我国目前有一个预算管理条例,预算立法将会有实质性突破,今后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合法、透明、公开,接受制约和监督。

赋予农民财产权利

刘勇:公报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土地改革,但有很关键的两句话“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承包权、使用权和宅基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建设用地市场城乡统一,意味着农村土地有望自由进入土地流通市场,土地流转将加快推进。

迟福林:关于推进城镇化,此前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新型城镇化”,此次公告中则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其实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所在,其核心是要使农村富裕劳动力市民化。

如何推进呢?公告提出了四个路径:一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户籍制度改革首当其冲;二是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什么北京房价这么高?根本原因是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平衡。为什么欧洲一两万人口的城市就可以办大学?这正是得益于公共资源配置的平等均衡;三是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四是完善城镇化的体制机制。

“现代治理能力”提法新颖

刘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改革的两大总体目标之一,核心是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决定的政府都不用管了,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政府要提高治理效率,多进行公共事务管理。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迟福林: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方面,全会破题了“怎么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键在于全面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全会提出了根本之策,即“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报中提到,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接下来,应把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大任务,抓紧出台政务公开、财政公开、司法公开的具体方案,尽快制定本届政府降低行政成本的行动计划。

首次提出“产权保护制度”

迟福林:公报强调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了平等地位。

刘勇:公报再次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权保护制度”是首次提出,我的理解是,不管是国有资产还是私人财产,都要保护。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加强力度,遗产税可能不会那么快推出。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迟福林:公报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看到这句话我十分高兴。这也是我们呼吁了多年的事情。改革在强调顶层设计的时候,顶层推动尤为重要。以往的改革协调机构在政府层面,这次提升到了党中央。以往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这次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公报还提出,不仅中央成立高层次改革协调机构,各级党委也要担起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刘勇:这个机构直属于中央,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十五个领域改革的详细方案制订,以及执行、落实、监督等,都要靠这个机构领导。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刘勇:公报中提到,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刘勇: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就是要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迟福林:全会拿出了从现在到2020年改革的总体设计,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及实现目标的重要方法。在推动顶层设计的同时,要坚持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考虑成熟一件就做一件,关键在务实的行动。

刘勇:在推进改革的原则中,有两句很通俗的话:胆子要大、步子要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还是增进人民福祉,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保持执政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制度的稳定。

公报中还提到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自下而上的先行先试、局部试点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

本文链接:图文:绘制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 新的历史起点谱写新篇章_楚天都市报_多媒体报

延伸阅读:1.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_新华网)

2.十八届三中全会专家解读·系列访谈--理论--人民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5783.html

更多阅读

政治学习笔记——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党的十八大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

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解读 十八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解读1、主题鲜明:明确提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报告从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

声明:《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网友续写另类帝王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