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学佛的体会》第一集 胡小林学佛的体会文字

《学佛的体会》第一集

胡小林老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非常高兴这次有机会又来到香港跟大家见面。这次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一个比较笼统宽泛的题目——学佛的体会。这个题目不是很具体的题目,其实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很多事情可以说都与我们的体会有关联。那么我选了这么一个题目是因为这个题目里,我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很多的事情、故事和我自己亲身的体验都可以放进去,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题目,所以谈起来比较宽泛,也灵活,所以我就选了这么一个题目叫学佛的体会。我们的老和尚在几十年的讲经过程当中,把理和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都讲得很清楚。我们现在缺的就是我们怎么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把老和尚的教诲落实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这也是我一个最切身的体会。如果说学在一边,做在一边,就得不到受用,就是学佛跟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联系不到一起,这个学佛就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大家所共同关心的。

我们经常跟这些学佛同修们在一起,有机会接触、聊天、谈话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些问题,我怎么就学了以后用不上?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好像总是结合不了佛法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要不然呢,生活和工作是一件事,学佛是另外一件事,好像这两者老是搭不上界。这个方面我自己跟大家一样,也是有一个过程,也是这个过程中的人。我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好学佛跟工作和生活当中的落实,把佛菩萨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也没有做得特别好,但是有一些体会我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我觉得学佛,我们可以说,所谓学佛就是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个行为,我们的老和尚说主要包括三个,一个是我们思想上的行为,一个是我们嘴上的行为,再一个就是我们身体的行为,具体说就是十善,身体有杀盗淫,嘴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嘴上有四个,四个恶业,再加上我们意念当中有贪、嗔、痴这三个,身三、口四、意三这是十恶。我们怎么对治这十恶?我们怎么能够通过学佛而把这十恶的习气慢慢慢慢减少,最后达到一个心清净、比较清净、相对清净的状态。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挂在嘴边上说了很多年的“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怎么才能真正做到心清净?这个心不清净是习气,要做到心清净、习气不现前或能压得住习气,甚至习气去掉,改变习气,这个东西是一个长时期地,就是说一年又一年地,纠缠住不放地长期对治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绝不是此刻和它刻的问题,是我们一生都要奉行的生活态度、生活内容。

印光老和尚在他的文钞当中这么说的,“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事事常存忠恕”就是每件事情都要存一个心,忠和恕。我们查了词典,“忠恕”这两个字的意思,“忠”就是尽心为人,对人不二,“恕”就是推己及人。“心心提防过愆”,这个“心心”就是前念后念,这个念头那个念头,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提防,“提”就是水堤、河堤,防止水泛滥。“提”和“防”都是一个概念,“提”是大堤,防是小堤,“提防”就是防止。“过愆”就是过错。印光老和尚说的这两句话,我们能不能在生活当中做到,换句话说,我们怎么在生活当中做到“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其实这几个字并不多,说起来也很好懂,但真正在生活当中落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长此以往,就按照印光老和尚说的念之久久,我们老这么想,老这么做,久而久之我们就真的,刚开始像老和尚说,“初则勉力息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努力把我们的妄念,十恶是幻妄的,给它息掉、灭掉。“久则无妄可息”,时间长了你就没有这些错误了。就和染香人一样,这屋子里有香气,你穿着衣服进去了,久而久之你的身上就染上香了,并不是说你的衣服有香,而是你被它薰染成香,这个东西特别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就是这么薰染坏的,被这十恶。所以我们今天用这十善能把我们薰染回来,关键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怎么样来对治习气,这是我们所有的祖师大德,包括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落实就落实在这儿,你如何把佛陀的教诲,把我们净空老和尚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是最关键最关键的。我们看了很多经,我们听了老和尚这么多年讲经说法,我们能不能跟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

我下边给大家主要汇报的都是我身上发生的一些故事,我希望通过我这些故事和我的心路历程,怎么样对待习气这个过程,能够启发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看看这是我胡小林生活当中碰到的问题,你们的问题可能跟我不完全一样,但是性质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要生活,每个人都要吃喝拉撒睡,每个人都要行住坐卧,每个人都要穿衣吃饭,每个人都要处人待事接物。那我们在这过程当中,我碰到的问题,可能具体这件事你们没有碰到,但其精神和实质,大家都是一样的。

谈到对治习气,我是一个习气非常非常重的人,怎么对治这个习气呢?我有个司机跟了我很多年,他2002年就跟着我,他是个军人出身,没上过太多学,不太会写文章,也不太会表达,按照礼貌的方式来说话。我学了《弟子规》学了佛法之后对他就特别客气,我们经常通过手机来联系,发短信。我在给他发短信的过程当中就特别客气,比如,什么什么师傅您好,麻烦您一件事,我要交待一些事情给他,什么什么事情,请您到楼下等我,比如跟这位司机师傅说,我五分钟之后下楼,谢谢您,胡小林落款,有些时候还说胡小林敬呈。他回来给我回的短信就是“明白”。他是我的下级,是司机,我是他的领导,而且我的岁数跟他爸爸岁数差不多。我刚开始看到他给我发的“明白”、“知道”、“我已在门口等你”,他能简练就简练,军人出身嘛。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我对他很客气、很礼貌,有姓名,有您好,最后落款有谢谢,有胡小林敬呈,但他不这么做。我刚开始就不舒服,看不惯,觉得你这个孩子,给你发一条没感觉,我这给你发了半年了,你怎么还这样啊?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你难道就那么忙吗?你就不能像胡小林这样吗?“胡总您好,您的信息收到,我已到楼下等您。”是吧?“叫什么什么,谢谢。”没有。没有,要是搁我过去,我就容易批评,我就容易看不惯,我就容易不顺眼、不顺心,我就容易说他,“你看看你……”,我过去说话可损了,可不讲道理了,“你有数没有啊你,你就知道吃啊!一二三你都分不清楚,我是什么人啊,你是什么人啊,我是上级,我是你的长辈,我是你的领导,我对你这么客气,真是给脸不要脸……”,我过去就会跟他这么说。学了佛了,这是一种习气,我们先说这个司机错没错?错了,是做得不对,是不符合《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他没有做到出则弟。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怎么看待这个过错?若是修道者,不见世间过。不是说这个世间没有过错,是说我们修学的人,真正落实佛菩萨教诲的人,在心中没有这个过,没有这个过就是没有对立,跟这个过错没有对立。不是说学佛的人抹稀泥不讲原则,明明世间有过错,我们就是看见这个过错,我们认为那不是过错,我们明明看见这个社会有问题,我们不讲问题。那否则的话,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的净空老和尚就没必要成天在这儿讲经说法了。就是因为世间有过错,所以他才告诉我们如何对治这过错。你要是说“若是修道者,不见世间过”,那他们还讲什么呢?那就什么都甭讲了。

是说从我们的心上不能跟这个过错对立,是我从我们的心上不能不高兴,不能有情绪,不能发脾气,不能不顺眼,要保持一个清净心来对待它。那你清净心对待它,真能解决问题吗?真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以清净心的时候,你的心不起心动念,你就能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你也就会抓住解决这个事情的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就是孔子在《论语》当中说“失言,失人”,就是你说话不该说的时候,叫失言;该说的时候你不说,叫失人,你把这个人给失掉了。你不该说的时候你说了,你这话叫失言。在不正当的时候说了这个话,尽管这话对,但是这话不应该说,叫失言。还有就是失人,该说的时候你不说。那什么时候我该说?什么时候我不该说?我该说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该说的这个人是什么人?这都需要清净心,这都需要在一种没有对立的情况下,你才能把握住机会。你看我们祖师大德经常举一个例子,我们迷中人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头,我们喝醉了酒之后,我是真有这个体会,原来我喝酒喝得特别多,真的觉得这个屋子在转,这个墙也在转,门也在转,桌子也在转。那实际上这个房子在转吗?屋实不转,屋实实在在是没有转,而这个转是因为你迷了你喝了酒了,所以你把这个屋子看成是转的。你如果看了这个屋子是转的,这个门是转的,那你还能在这个屋子里生活吗?这个门你也肯定走不出去,因为门不在那个位置上,你看那个门是转的,实际上门没有转,门在它原来的位置上,那你就找不到这个门。你想拿这个水杯,你喝多了酒之后,这个水杯在动,你就真的拿不到这个水杯,你真解决不了喝水这个问题,你也真找不到这个门,解决出去这个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些因为有起心动念,因为有对立,因为有情绪,我们解决不了问题的原因,在这里。并不是说这个屋子里没有门,这个屋子里没有杯子。确确实实有问题,确确实实他做的不对,但是这个不对在我们心里头不能跟它对立,要抱着平等心,你才能解决失言、失人的问题,你才会找一个恰当的时候,针对一个恰当的人,说出了最关键的恰当的语言。

我这个司机,我几次都想说他,我每次说他之前,我都在甄别我自己。我到底说这句话,我现在要说他这件事,从这件事上来讲,我要跟谁说,跟一百个人说,一百个人都说我胡小林说的是没问题的,我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我是他的领导,亲,我和他父亲一样大,这孩子到我这儿来上班,我要对他负责,师,我是他的老师,我要教给他不懂的道理,很冠冕堂皇。我是他领导,不管不行啊,不管我对他不负责任。但是我每次要说他之前,我到现在也没说过他,一年多了我也没说过他。我每次在说他之前,我不是不想说,我每次说他之前,我就在问我自己,我在说这个孩子回短信不礼貌,跟我沟通不讲方式,不懂规矩这件事情上,有百分之几十的成分我是为我自己说的?我是因为我自己不高兴,是因为我自己不顺眼,是因为我自己看不惯,是因为我自己讨厌,还是我要为这个孩子好?他是我的下级,他把生命的这一段最宝贵的这一段时间交给了我,我一定要不放过这个机会,把道德、伦理、因果告诉他,让他增长智慧、克服习气。我老问我自己,我是真的是本着这种目的来跟他谈吗?真的是本着对这个司机好这件事来跟他谈吗?我真的是希望他能改变这个习气吗?换句话说,他能改变这个习气,对他有多大利益,对他有多大好处,真在我心里是一回事吗?我心里真存着这个念头吗?还是你改变了这个习气,你回短信礼貌了,你回短信客气了,我胡小林看着舒服,我觉得顺眼了,我觉得舒心了。我这个急到底是为谁着?我是为我自己着呢?我还是为这个孩子着?当我们在甄别这种情绪的时候,到底为谁来批评他,为谁来说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但凡有一丝是为自己的情绪而说,你最好就不说,因为你抱着一种对立的观念去说,对立的态度去说,你还不如不说。你不仅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还会把这事情越弄越复杂。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靠“我岁数大,我是你的领导,我是董事长,你是董事长的司机,我是你的领导”,我是靠这种势力,我可以给你提奖金,或者我可以罚你的奖金,我这有这个权力啊。势就是一种力量,我用这种力量来解决你的问题,你要靠这个来劝他,来说他。“势服人,心不然”,他不接受,他表面上会不说什么,他表面上肯定会客客气气,也会点头哈腰,但是他心里并不这么想。你相信不相信《弟子规》?“势服人,心不然”,我们表面上看到好像这些孩子,包括家长对孩子,领导对群众、对员工,他好像很客气,点头,说了就服从你而且也改了,心里并不认同。“理服人,方无言”,得把道理给他讲清楚,他明白道理之后他才真正地才没有怨言,才没有对立情绪。那什么是这个理呢?就是我们老和尚经常跟我们说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理啊。你首先心里要有这个理,你心里要清净,要平等,要觉悟,要慈悲。你心里没有这个理,你在跟他说的这件事情上,你就不会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念佛,你就处理不好这件事情。

所以,我举这个司机师傅的例子,我就觉得这是一个俗务,印光大师说,俗务纠缠,怎么能够逍遥物外呢?怎么能够摆脱这种纠缠呢?“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我就觉得这司机对我就是一个考验。首先我感恩,要没有他来到我身边这么近的一个关系,他每天都对我这种态度,能简练就简练,比较不太恭敬、不太礼貌,对我就是个考验。你不得感恩吗?要不然你怎么知道你的境界不行啊?从刚开始特别反感,一看到短信就心里不高兴,甚至很快就把这短信删掉,而且报复,什么呢,他给我回短信简单,我回短信更简单,“五分钟后”,“到时候告诉你”,“等着”…… 特别粗鲁的回复,这就是报复。到慢慢慢慢是有点不太高兴,不太舒服,但是能接受了,但是开始你对我客气不客气礼貌不礼貌并不重要,印光老和尚说,我们不管他对我们是不是尽伦尽分,我总要对他尽伦尽分,我总要对你这样。我就一直在这么做,一直在这么做。

最近这个司机有所转变,一句话都没说,那他怎么转变的呢?是我的大儿子从美国回到北京,我大儿子学习中文,他跟这司机有接触,他就跟这司机说,“你看你这么给我爸爸回短信哪行啊?你看我爸爸那么大岁数了,是你领导,对你那么客气,你看你对你的领导就太不礼貌了……”,因为他美国的孩子还是很客气、很礼貌,他在西方受这个教育。他突然意识到他这样做不对,特别内疚,特别惭愧。他虽然没跟我说什么,但是我通过他回我短信的内容、格式、措辞、语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句批评都没有,我首先看到,他就是一个菩萨来给我出考题,看你胡小林遇境逢缘,这是一个缘,人缘,境就是这个短信,就是事务。遇境逢缘,你还能不能不起心动念,真到那一天,你看到这个就和没看到一样,空空洞洞一句佛号,这个时候你反而能够抓住帮助他进步的机会。因为什么呢?这时候你的酒醒了,房子也不转了,门也不动了,杯子也不动了,你就能够非常顺利地抓到这个杯子,非常顺利地找到这个门把手。这就是我在生活当中跟我的司机相处的一段故事,短信的故事,当然我还做得很不好。

那我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念的是什么?念“心心提防过愆”。《了凡四训》上说,正念现前,“一心为善,正念现前,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这最重要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往高了说,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都没有,能发短信的胡小林和接收司机短信的胡小林都不存在,既然没有我,哪有会因为这条短信和因为这个司机而生烦恼之事呢?印光大师说,“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因境就是事务,因人就是这个司机,因境就是短信,因人就是司机,而生烦恼之事呢?我就天天在我的书包里抄这句话,就印光大师这句话。就是说,倘,就是如果,平时识得我此身心,识得就是认识到,明白,我此身心,身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心就是受想行识,就是我们说的五蕴,“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我们老和尚在讲经的时候讲到佛问弥勒,心有所念,心会产生念头,几念几相识也?这个念头产生的物质,产生的精神现象的速度是怎么样的呢?弥勒答,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每一个念头都产生物质现象,随之而来物质现象就产生精神现象。老和尚说,其实按照一秒钟弹五下这个速度来算,三十二亿百千念是五分之一秒,我们再乘以五,变成一千两百六十兆亿次的速度,这个念头产生的速度。换句话说,你这一个念头是一千两百六十兆亿分之一秒。那你胡小林也罢,司机也罢,还有这个短信也罢,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千两百六十兆分之一秒这么一个照片叠加而成的,真的全属幻妄,根本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胡小林。印光老和尚接着说,“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你要找一个真正的胡小林的实体,实实在在的胡小林,不变的胡小林,看得见摸得着的胡小林,独立的胡小林,在这司机在这世界独立之外真实的胡小林,了不可得,了就是全,根本就找不到,全属幻妄,就像幻灯一样,妄就是假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既然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哪里会有因为这个环境,因为这件事情,因为这个人而生烦恼之事呢?印光大师接着说,“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这是最根本的,切要就是重要的、主要的,解决方法。老和尚这么说了,这又没几个字,我就抄下来了,我一旦遇到这些不顺心的人、不顺心的事,我就把这个条子拿出来,我就看看印光老和尚的教诲。

你觉得这教诲时间还太长,这字还太多,我下面就把净空老和尚的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就更简单了,那就十二个字啊,说的不就是一桩事情吗?这两位祖师说得都是这个意思,这两位大德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就告诉我们要看得破,你只有看得破了,你没有放不下的。而且,关键是你真的放下后,你得自在,你真轻松,你真愉快。每天不生活在跟别人对立,不起心动念,真是烦啊,真是恼啊,那种自在只有放下的人才能体会得出来。原来是真受不了,这司机这样对待我。所以,这就是我遇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对治这个习气。因为我是老板嘛,我又是研究生毕业,我又有钱,我又是领导,那就是傲慢呗。所以印光大师说,这个嗔恨的脾气多半都是傲慢的人才有的,因为你狂,你傲气,你能,所以你对那个不能的人就看不惯,看不惯你不就容易生气么。你胡小林学佛了,你又爱看书,你又识字,你又读了研究生,从小又有一个爱看书的习惯,你擅于学习,而且你的记性又好,你又能说,你又能讲,所以你就傲慢。傲慢,你对这种人就容易批评,你就容易看不惯,这是我的一个很重大的习气,就是傲慢。见到别人比我好的,我就嫉妒,见到不如我的就生气。怎么都不行,人特别脆弱。比我好的我嫉妒,觉得我不如别人,他有什么了不起,心里不舒服,酸溜溜的。见到比我不好的人吧,就容易压不住火,就容易批评指责。

我这里有个故事,今天早上我跟婷燕(音)在一起吃饭,她也提到这个问题,世界上确确实实有很多问题,我们在北京也在讨论,也跟同修在一起讨论。世上是有这么多问题,这么多麻烦,难道我们真的就和这个稀泥吗?我们就真的看不到他们错吗?我们真的就是把两眼一闭,像鸵鸟一样把脑袋扎在沙子里边,外边什么样儿,周围的危险环境都不存在了吗?像鸵鸟一样。这是学佛人的态度吗?学佛人应该这么做吗?不对。不是这个意思,“不见世间过”不是说世上没有过错,是说这个过错在我们心里当中没有引起分别,没有引起对立,没有引起执著。

我们这儿有个故事,这不是我的故事,一个叫陶行知,是个大教育家,陶校长。解放前,1949年以前,他是北京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次他在学校校园里巡视校园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个男同学拿一块砖头去打另外一个男同学,这个时候陶校长就看到了这个现象,他就制止了这个男孩儿,他说,“你呀,到我的办公室等我”,就是打人这个男孩,拿砖头打同学的这个男孩,你到办公室等我。等着陶校长转了一圈,在学校办完他的事情回到他的校长办公室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在他的办公室等他老人家了。那么陶校长见到这个孩子,他老人家是怎么做的呢?

他从兜里掏出一块糖,他说“我得奖励你一块糖”。

这孩子吓一跳,我在操场上拿砖头打同学,我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见了面第一件事先掏出一块糖来奖励我?这是不是在取笑我啊,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这小孩就想,这小孩特别不解。

陶校长就说“这块糖奖励你,是因为你遵守时间,你这孩子守时,我让你来,你就准时来到校长办公室。”

这孩子一看,这倒是,我准时来了,这时候说着,陶校长掏出第二块糖,说“我得奖励你第二块糖。”

这个孩子吓一跳,还没有批评吗?又奖励我第二块糖,您这第二块糖是为什么啊?这孩子心里想,他说“这第二块糖我得奖励你,你这孩子听话,你尊重我,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你没有再坚持打下去,说明你知道尊重校长,这第二块糖奖励你尊重校长。”

说着陶校长从兜里掏出第三块糖,他说“我得奖励你第三块糖”,这个孩子当时特别紧张,到目前为止一句批评也没有。

他说“这第三块糖为什么奖励你呢,因为你走了以后,我了解了一下情况,你为什么打这个小男孩呢,是因为这个小男孩欺负一个女同学,你看不顺眼,你看不过去,说明你这孩子有正义感,你知道欺负女同学不对,你要管他,你见义勇为,这块糖是奖励你这个,你有正义感。”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哭了,这个同学就哭了,哭了以后,他说“校长,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拿砖头打同学。”

这个时候陶校长从兜里掏出第四块糖,说“这是奖励你的第四块糖,因为你知道错了。”

这个时候同学问,“那下边呢,校长?您得给我什么处罚?”

下边陶校长说,“结束了,回去吧”。

我们看陶校长处理这件事情,这位同学拿砖头砸另外一个同学,有没有过错?有。肯定是过错啊,要不然陶校长不会制止他,但是这个过错在陶校长心里头引起对立了吗?没有。陶校长有讨厌这个孩子吗?没有。有不高兴吗?没有。

那反过头来我们看陶校长奖励他这四块糖,有好多朋友跟我说,学佛的人和稀泥,油瓶子倒了也不扶,社会有些什么问题好像装着看不见,就自己跟着学佛念佛,这不是真正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实际上是很入世的,很担待的,因为学佛的是医生嘛,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给这个世界治病的,自己的病治好还要把别人的病治好,叫自利利他,这就是我们说的菩提心。那么我们看陶校长面对这么样一个孩子,他们俩的关系,放到我们今天来讲,是非常对立的。一个是执法者,是校长,一个是学生,犯了错误的人,拿砖头砸的人,那陶校长有一千条理由可以批评他,陶校长有一千条理由可以处罚他,甚至开除他,记过、通报、点名、口头,这种处罚方式陶校长用哪个都不为过,他是管理者。但是陶校长用这种方法了吗?没有。陶校长在这几分钟处理这个孩子打人这个问题当中,这个事情当中,没有一句批评,而这个孩子是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在学校拿砖头砸同学,这是拿凶器,这还不是赤手打,这还不是拿拳头打,这是拿砖头打,一句批评都没有。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陶校长奖励这四块糖有没有抹稀泥的地方呢?你明明做得不对,我也说行行行,挺好的,都是我的问题,他有这样说吗?没有。他奖励这四块糖给这同学,哪一块糖都是真真实实的。第一,你守时;第二,你尊重校长;第三,你有正义感;第四,你承认错误。他没忽悠这个学生,他没有人情佛事,说我学了佛了不能跟这个孩子搞对立,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明明这孩子错了,我也说你真好啊,你没事啊,下次别这样了是吧,我要与人为善,陶校长没有。陶校长这四块糖每一块都是应该奖励的。

这么一个犯错误的孩子,我们今天来讲,那是个坏孩子,为什么陶校长就能发现这个所谓的坏孩子身上这些像金子一样的闪光的地方?因为陶校长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看的同学都看成是金子。因为陶校长有一颗慈悲的心,就是我们净空老和尚经常说的,他有一颗清净的心、平等的心、正觉的心、慈悲的心,所以他看到孩子身上,他像吸铁石一样,把这些东西都吸出来了。那么我们设想,如果陶校长生气,他能看到孩子这三条优点吗?守时、尊重校长、有正义感。如果陶校长不奖励这三块糖,会有第四块糖他承认错误吗?当然也不会。所以从陶校长这一边来讲,确确实实是放下了对立、放下了贪、放下了嗔、放下了痴。贪什么?贪学校没人打驾,贪我管的学校要秩序井然,个个都是好同学,特别听话,一点问题没有。我们现在家长跟孩子在一起的关系不就这样吗?家长贪啊,贪孩子像我一样学《弟子规》,贪孩子像我一样早睡早起,贪孩子像我一样来到寺院做义工,贪孩子像我一样守规矩,这就是贪。当这种贪达不到的时候,当这个孩子不能满足家长这个贪欲的时候,家长就嗔,指责、批评。今天婷燕说她那时候骂孩子一骂骂一个多钟头,指责。我也是这样,训斥,在家里训斥孩子、在公司训斥员工、回家训斥爸爸妈妈,满眼都是看不惯,到哪都觉得是问题。那陶校长呢?他面对这么一个有问题的学生,犯了这么大错误的学生,人家是怎么处理的?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你越没有对立,你越清净,你越慈悲,你越平等,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就是陶校长完全落实了《弟子规》,“势服人,心不然”,陶校长这个势是校长,一校之长。他要管这个学生,那还有什么说的。“势服人,心不然”。你别看他是个孩子,他不会佩服你,你不就会说我吗?理服人,方无言。陶校长讲的是一个理,什么理?推己及人,恕。陶校长做到了。“事事常存忠恕”,这孩子犯错误是一件事,忠,尽心为人,我就是慈悲,我就是平等,我就是为了你好。恕呢,推己及人,如果我犯了这个错误,如果我处在这个孩子的地位上,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我很紧张,我很惊恐,我生怕我受到处罚,这个时候你真处罚我,你真指责我,我是一种什么心情?我这个时候希望你能原谅我,我希望你能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我希望我这个错误没有犯,我现在很后悔,推己及人,陶校长做到了。前前后后,这个故事上说,陶校长处理这个孩子的事情不到四分钟,孩子就走了。后来这个孩子什么故事,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觉得这孩子,我们能够想象到,肯定是非常愉快、非常温暖、非常感动,他以后还会打同学吗?我们不能说他不会,但是他会受到这一次教化的感化,他会感动的,他的知耻心、感恩心会升起来,换句话说,他的爱心会升起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的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我们是靠感化,我们是靠爱,来把他变成一个好人。而西方现在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的管理制度,全是靠处罚、惩罚、审判、判决,把你放在对立面上,我来惩罚你,你要为你的错误付出你应该付出的代价,我们觉得好像这是天经地义,可以这么做,你也可以这么说,因为现在的制度,就是这个法律制度,好像在这个制度下,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实际上用这种态度来处理社会矛盾、家庭矛盾乃至公司、学校矛盾,会越处理越麻烦。还是我们老和尚经常说的,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化解冲突、化解对立、化解矛盾,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方法。我们看陶行知校长这一种处理方法,这就是感化。

我们读了凡的时候,知道舜帝去钓鱼,老弱都急流浅滩钓鱼,年轻力壮的都找深潭厚泽,舜帝到那去一句批评都没有,这四千年前我们的先王、圣人,看他们怎么做的。再看四千年以后陶校长怎么做的,一脉相承。中国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精髓,这种处人待事接物的方法才保住我们中国五千年经久不衰,中国不分裂,中国没有大灾大难,没有像欧洲一样分裂成那么多小民族。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就是因为这个文化。舜帝在那钓鱼,他一句批评也没有,他自己在那钓鱼,他找到深潭厚泽了,他就让给老年人,让给那小孩。发现在钓鱼过程当中有那种将深潭厚泽让给老年人小孩儿的,他就揄扬而褒奖之,他就宣传,谁谁谁把深潭厚泽让给老年人了。不过一年,期年,就是一年以后,皆以深潭厚泽相让,大家都把深潭厚泽让给那些老年人和小孩,自己壮年这些人到急流浅滩去钓鱼。那么我们四千年后的陶校长,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做的。这是偶然的吗?不是的。为什么四年千前的舜王跟我们四千年以后的陶行知校长好像做的是如出一辙呢?因为是教育。他们共同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的教育,仁者无敌的教育,不与人对立的教育,化解冲突的教育,“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过愆”的教育。所以对我们很有启发。

你说四千年前舜王这种教育过时了,那是老的教育,现在是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科技化社会,那四千年以后的陶校长跟舜帝差多少代啊,他怎么也用这个方法,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这么圆满呢?所以方法没有错。这就是老和尚经常劝我们,我们现在不信古人了,我们不信经典了,我们没有自信了,我们不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解决问题,我们不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称性的,我们不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今天的问题出在这,而不是出在传统文化这一边。说传统文化有问题,没问题,问题在哪里,今天我们的心态对待它没有诚敬心,没有诚敬心表现在哪里?不相信,学了不做,按照自己的习气行事,按照西方那种竞争自私的习气行事。所以社会才会越变化越麻烦,家庭才会越变化越麻烦,学校才会越变化越麻烦。所以四千年前的舜王和四千年后的陶行知校长,他们秉承了一个教育、一个精神、一个真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这个性,他们的做法是称性的。四千年前是称性的,四千看后是称性的,只要说性它就不变,四万年以后它也不变,这个地球上不变,其它星球上也不变,尽虚空遍法界都不变。你抓住这个性,抓住这个体,无往而不利。你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信心的来源。

我们为什么学了传统文化有信心呢?我们面对社会问题、世界问题、灾难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等等等出现的这些诸多不顺人心、违理的,违背道理的这些五浊恶世的这些浊恶的现象,我们为什么能有信心,因为我们知道它能解决,因为我们中国有这种经验,四千年前的舜王跟四千年后的陶行知校长,他们秉承了这样一种教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我们有这种经验,我们曾经治好过这些病,我们曾经取得过圆满的结果。你说一个新的理论出现,必须得经过实践才能相信,这个有情可原,是对的。而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应该相信?因为已经几亿人在几千年当中前赴后继在实践着它,而且在这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得到了传统文化的利益,我们享受它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传统文化的原因,不是盲目,不是说净空老和尚让我们学传统文化我们就学,不是说现在我们老吃广东菜吃腻了,我们现在改成四川菜,换换口味,不是的。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当中,我们有古人的借鉴,我们有古人成功的例子,我们有现代人按照传统文化来行事所取得的圆满结果,这是我们的信心来源。他们给我们演出来了,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他们做到了。我们今天不看他们的书,我们不听他们的故事,我们坐不下来跟圣贤人在一起,我们心浮气躁,我们学在一边,做在一边,所以我们不得受用。我们对传统文化那种景仰和那种信服,和愿意实践它的来源在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几代、几十代人、几百代人在力行着这个文化,在践行着这个文化,而且都取得了成功,这是我们信心的来源。他们做到了,他们取得了圆满。

我前两天看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讲坛》,有一个人在讲《弟子规》,钱先生,讲得挺好。那么这个时候底下就有人提问,他说我们觉得这个弟子规太磕太死板,一点都没有浪漫,现在就禁锢孩子的思想,使孩子一个个像老学究似的,像迂腐的儒生一样,这样会不会限制孩子的想象,会不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使孩子学得一个个像木头疙瘩一样。这位钱先生反问问得很好,他说你觉得李白很木吗?你觉得李白没有想象力吗?你觉得苏东坡不浪漫吗?你觉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诗情画意吗?你们现代人写得出来这些东西吗?那些人都是学《弟子规》出来的,他这句话太有力量了。五千年中国灿烂的文化,这么多文人义士祖师大德都是学《弟子规》学出来的,都是做《弟子规》做出来的。我们老说我们灿烂的五千文化,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怎么来的?都是你们所谓的这些学《弟子规》的迂木疙瘩发展出来的。你们今天不学弟子规了,你们今天要创新,有想象力,那是妄想,那是在贪嗔痴的驱动下的妄想。我们说叫结业,结就是迷惑,昨天老和尚讲这两个字。结在字典上是惑,惑就是贪嗔痴,业就是因为贪嗔痴,你造杀盗淫的业。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世界不就这样吗?结业使然,因惑造业,因业受苦,就这个道理。

很多人跟我聊天,经常我有些朋友也是领导,有些人都是挺大的朋友挺大的领导,他们在很重要的岗位上,就跟我说,小林啊,中国传统文化过时了,现代是什么社会了。因为我这些老领导都是大学毕业、出国留学、研究生博士,都是很成功的在学业上,现在在很重要的岗位上。他说现在这社会变了,信息社会了,地球都变成村了,无论从交通、电子、通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学那些老东西,不能说没有,过去有用,现在没用。我就问我这些朋友,诸位领导、诸位大哥,比我岁数大,我说您能给我举出一个现在世界上的麻烦,哪怕一个,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大到世界,有一个麻烦,就是你们在工作当中难以克服的这些头疼的事,有一个麻烦不是因为自私造成的,我说释迦牟尼佛、耶稣、穆罕默德就骗人。有一个,您能举出一件你们在工作当中,国际国内家庭学校社会,有一件事不是自私造成的麻烦,你能举出一件,我说,三千年前这些佛菩萨全是骗人的。你举吧,你说哪一件事不是自私造成的。瘦肉精、三氯氰胺奶粉、仙台地震核电站、美国打伊拉克,哪件事不是因为自私造成的?没那么复杂,没那么麻烦。

我们现在这叫什么呢,这叫一种不负责任的一种自我失败认定,这在心理学上讲。“国际惯例,中国国情”,就这八个字把这些事全抹掉了。什么叫国际惯例啊?什么叫中国国情啊?那就是我没办法,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时代变了,我们叫与时俱进,我们不能不跟着时代走,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放弃,不自强。《弟子规》上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易经》上说“君子当自强不息”,你看没有强调世界的,没有强调自己以外的,说的都是自己的事。这个说起来好像是一件事,自强不息,勿自暴,勿自弃,只要自己不失败,自己不放弃,自己不胡来,这世界没有麻烦。您这么说,我们也就这么听听而已吧,其实这背后有很深的道理。这个在佛法上讲得很究竟,除了自己没有别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是自己的,所以这个现和这个变都是自作自受,这个心是因,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境是果,这是我们因果规律最究竟最根本的说法。印光大师说,理不离心性,事不离因果。因果怎么来的?因果真的没有吗?不会没有。因为只要有心就会有境,心是因,境是果,这个你逃不掉的。正是因为有电,才会有电器的作用,正是因为有金子,才会有金器的产生,这个东西有多难理解呢?没有那么难理解。我们只要深入经藏,不需要时间长,你看老和尚的《认识佛教》,你看《了凡四训》他老人家讲的,三个月你就全明白了,就这么简单,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不会怨天尤人。

我们为什么对传统文化要仰信呢?印光老和尚说要仰信,仰就是尊重,仰信佛言,仰信祖师大德,仰信我们的净空老和尚,为什么啊?他们说的是真的,它是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听骗不听劝,劝你听不进去,说有灾难,说我们心只要过来了,灾难就没有了,这劝你,你听不进去。骗你行,欲望是世界前进的动力,这他能听进去。没有欲望,世界就没法进步,这他能听进去。所以我们反过头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乃至于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佛法,其目的不是风花雪月,不是锦上添花,其目的真的要从我做起,以致于改变我的家庭、改变我的公司、改变我的单位、最后改变我的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当中外边身外这四堂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基础,而这当中基础的基础,印光老和尚说,在于格物,格物就是对治习气。什么是物?非理的情想,违理的情想,违理的物欲,这就是我们说的习气。所以我们如何对治习气是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件事的基础的基础,印光老和尚说,如万丈高楼,无基不成。没有这个基础,根本就成不了。所以我们学佛第一件事,就紧紧抓住对治习气,就是要修行。学佛就是改过,改过才算学佛。

第二个故事要给大家分享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出现习气的时候,我们怎么对治它。很多同修都说,那你要这样的话,那就什么事都不干最好了,公司也关了,生意也不做了,家也不回了,到香港来成天和老和尚在一起修学,这样行不行呢?这样不行。印光老和尚的法印说“敦伦尽份,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四句话,你的伦和你的份就是你的缘。我们在儒家讲要素位而行,就是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在佛门当中讲叫“随缘”,素位、随缘是一个意思。很多同修跟我说,那我就没法修行了,我成天工作呀挣钱呀在这俗务当中怎么学佛,我成天受它们的染污,受它们的影响。正是在这个境界当中,你不为境转,才是最好的,才是最好的修行。你比如说,我前一段时间种了一个牙,到医院去种牙。种牙我挺紧张,因为弄个钉子,打了麻药把牙床拿开,把牙床拨开,把骨头暴露出来,然后用钻钻骨头,把钉子钻进去,然后再把肉缝合上,打三针麻药。对我来讲就是一件事,因为平常生活当中没有成天跟牙打交道。一到了手术室之后,灯光一照,大夫穿着大褂,戴着口照,再拿着手套,那些器械的响声,丁丁当当的,还有大夫、护士之间的交头接耳,那种氛围对我来讲就有影响。就紧张。

这个时候就是考验我们的时候,大家说我们怎么学佛啊?学佛我就不看牙了吗?要看这个牙,不能说因为看牙我就起心动念了,我就紧张了,我心就不清净了,我就跟这个看牙有对立了,所以我最好是不看牙,我绕着这个事走,我不干这个事,我不就不起心不动念了嘛!我就躲过去了,是吧?能躲过去当然好啊,你直接躲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不说别的了,关键是你躲不过去啊!所以我们要随缘消业障,随缘念佛,这个牙是你的,你必须得有这个牙才能吃饭,你现在这个牙要出现问题了,你不看它,你不看它,你就不随你这个牙齿坏的这个缘,你是违这个缘,你是攀这个缘,这样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坏,那么我们在看牙的这个过程当中,整个这个种牙的过程是两个小时,你能不能一句佛号不间断,你能不能用你这句佛号把你的惊恐、慌张、紧张给压住,同时在整个这个治牙的过程当中,你能不能真正的落实我们说的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能不能真做到了不随境转。“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这是古大德的说法,万境本闲,今天看牙就是个境,万境就是所有的这些我们身外的这些环境,本闲,没事了,唯心自闹,是你心里有了分别,才把它这些本来是没事的这些境界变成了对立的,好的不好的,坏的好的,顺的逆的,这种对立的状态,“心若不生,境自如如”,那你在治牙的过程当中,能不能做到心若不生?真的就境自如如了吗?那么这就是对你的一个考验。我去年种了三颗牙,今年种了一颗牙,今年种这颗牙,我觉得我比去年好的多,稳定的多,不像去年那样还有紧张,手还出汗,有些时候大夫还老嘱咐我放松,嘴唇放松,舌头不要舔,这都是一种紧张的表现。

我们认为在念佛堂才是念佛吗?我们听老和尚讲经才是学佛吗?不是的。今天看牙那就是道场,今天看这个牙就是学佛,境界现前你能不能不被境转,能不能不起心、不动念,用心如如呢?那不就是考验吗?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好啊!今天这个事来了,这是真刀真枪啊,跟你平常自己在办公室里念佛拜佛那完全不一样了,那个地方没什么事啊,没有什么疼啊,没有什么针啊、线啊、刀子啊。而你今天在这个看牙的过程当中,这些东西都摆在你面前,我就想,如果今天不要命的这点小事我都紧张,我的佛号都丢,我都定不下来,那要到了我走的那天,那这个走的那天的事可比这看牙的事可大!而且我不一定有那么大的福报,寿终正寝,坐着或者睡觉走了,那么大的福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有那么大的福德吗?我有那么大的因缘吗?旁边有人帮我助念,我不一定,我可以肯定我没有那么大的福报,那就得随缘念佛了,因为我可能……像黄念祖老那么大的修行人,他在医院走的,比上如此,况我凡夫乎?像我胡小林这个凡夫,我能比黄念祖老居士走的更稳妥、更稳当、更从容吗?我觉得不可能。所以这个东西对我就提起了一个警觉,我连这点小事,一个牙齿还没要你的命呢,而且还给你打了麻药了,根本就不怎么疼,完全是那种声音,是那种氛围,就把你吓成这个样子。你哪有什么放下啊?你什么都没放下,你还会紧张。看完牙以后,脸也累,嘴也累,手也累,浑身都紧张,就和僵尸似的。

这个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功夫不得力。念了这么一段时间的佛了,也听了这么多年的经教了,你看境界一现前,被它拽走了。那怎么办呢?按照印光老和尚,按照我们的老和尚,当发勇心,勇猛,你不行啊,功夫不得力啊!你要是这样的话,你这个看牙这件事情就不是变成了一个鞭策你好好念佛的一个动力了吗?你就把这个境,原来是一个俗境,是一个人间的、世间的一个看牙这个世法,你不就变成了菩提道路上的一个动力了吗?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不就把境转了吗?转成一个好好念佛,我确确实实念佛功夫不得力,那么这两个小时看牙的过程当中,这个十念法我几乎没有一个是十念法能够念下来的,功夫何在?如果这种功夫,我能去西方吗?我去不了啊!肯定不行啊!佛号丢了。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愿,跟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人家这个愿的道有啊,我这个愿的道没了,感应道交啊,我这个道没了,他这个道有,交不上了。人家应的道有,我的感的道没了,感应道交。这次看牙,不就是对自己很好的一个鞭策吗?印光大师说,山河大地,六根所接触的所有的境界,这个色声香味,没有一个不是警策我们要好好念佛的。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个看牙是很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我们能不能把看牙这件事情变成我们修学的一部分,变成我们念佛的一部分,变成勘验我们修学境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净空老和尚说,要善学,要学会举一反三。陶行知校长在面对这样一个犯错误的孩子的这件事情当中,不起心、不动念。那你能不能把陶行知校长这样一种心行落实在你看牙当中呢?看牙也是一种境,学生拿砖头打同学也是一种境,面对这种境的时候陶校长是如如不动。你胡小林就不行了,就被拽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差距。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再念佛,我们那种生死心切才出的来。这样的一种状态,真到生死临头的时候,死而又未往生之前,我能去西方吗?我这么点一颗牙齿的事情我都过不来,那到生命结束的这个重要关头,我能看得破吗?我能有这种定力吗?这个对我们就是常常时常提起觉照。净空老和尚老跟我们说随缘、妙用、念佛,这不是随你看牙这个缘,大夫说你要看这个牙,否则你就没法吃饭了。妙用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用什么方法呢,就用念佛的方法,知道自己不行。这是给大家举的第二个故事,就是如何对治自己的习气。

下面给大家讲的第三个故事,就是我自己的故事,这不是我自己的故事,这是老和尚的故事。08年,老和尚到北京,我们当时在一起,看到这么一幕,我到今天还是非常记忆犹新的,对我的教育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对我的教育是越来越大,当时我没有品出来,我觉得师父有点和稀泥,我觉得师父有点好坏不分不管。一个年轻的中医,中医上有一些特长,人也很聪明,记性也很好,嘴也很能说,他来给老和尚看病,跟老和尚在一起住了几天,这个孩子就是不恭敬,没有恭敬心,这是我亲自看到的。他就躺在那个大沙发上,头枕在沙发的这一边,那是三人沙发,脚就跨在沙发的另外一端,电视上放的是老和尚的讲经,讲什么,忘记是讲《妄尽还源观》还是《认识佛教》,他在看盘。这时候老和尚就出来了,看着这个孩子,这孩子三十岁都不到,老和尚是一代高僧大德啊,你看我们见老和尚那都是不知道怎么恭敬了,他在那四仰八叉的,歪着身子咧着腿,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而且还是看老和尚的经教,你说你要是看个电视剧吧,咱也就算了。我们看老和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而且这孩子还特贫,你就赶快坐起来不就完了嘛,他不,他还躺着,“我说师父,你看我这样看经是不是不太恭敬啊?”他就犯贫跟师父,他也知道不恭敬,他也知道这样对待师父是不好,你想老和尚八十岁,他不到三十,要说是他爷爷这一辈的那不为过啊,是他爷爷的爸爸也不为过,对吧。但老和尚当时怎么说呢?一句批评都没有,连脸都没拉,师父当时说了一句话,特别特别,今天回想起来,简直是太高了,真是五体投地。他说,“恭敬不恭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悟”。您看,就这么一句带过,老和尚该干什么干什么,那孩子还躺在那看。

我就看到,这一个万人景仰、亿人景仰的老和尚和这么一个放荡不羁的孩子,就和陶校长跟拿砖头砸同学的孩子一样,形成鲜明的对照,陶校长怎么处理这个孩子,老和尚怎么处理这种场景的,对我们都是个教育,老和尚有批评吗?没有批评,有给脸色看吗?没有给脸色看。有不高兴吗?没有不高兴。但老和尚忽悠这孩子了吗?和稀泥,说,哎,孩子,没事,你躺着看吧,挺好的。就没说这句话,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就随便答,你看你的,没事没事。这学佛人不愿意跟别人搞对立怎么办?丧失原则。我们认为拿原则做交易,丧失原则抹稀泥就是学佛,不是啊。陶校长不是这么做的,舜帝不是这么做的,咱们的老和尚也不是这么做的,老和尚说这句话,一点忽悠都没有。恭敬不恭敬并不重要,关键在开悟,这对孩子是教育吗?什么问题?你没开悟啊!你开悟了你能不恭敬吗?你说一个开悟的人能这么躺着看这些东西吗?人间dafa,世出世间的无上dafa,你能这么躺着看,你还说什么?你没开悟。所以老和尚说恭敬不恭敬并不重要,我们仔细揣摩老和尚这句话,恭敬不恭敬那是形式。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关键在开悟,开悟是内,你真要是内开了悟,外边一定是恭敬的。换句话说,今天你不恭敬,说明你内里边没开悟,内外是一不是二。

当时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在旁边我还挺紧张,因为我跟这孩子关系也不错,我就希望他赶快坐起来。遇境逢缘,我就在那里紧张,我说你怎么能这样对待老和尚呢,你可太不像话了,一点事都不懂,没大没小,你不要说这么一个高僧大德,不要说在佛门当中,就是说一般在家里,你也不能这样对待人家,对不对?你上公共汽车还得让个座呢?你怎么躺着这儿看电视,而且看老和尚的讲经说法。我当时回想,三年前,满心都是对立,后来我还跟这孩子还发了脾气、不高兴、训斥他,我现在想起来我当年那种境界,我觉得我要教育他,我看不惯,我不满意,我觉得你丢人,师父对你这么好,给你起了名字,给你提了字,结果你这么对待师父,你太说不过去了。你看我这心里头,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再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胡小林的那种心情,那不就是因为自己不顺眼不高兴,看不惯,教育他。那么这种教育,我今天要问,我胡小林有多少是为这孩子好,而我在教育过程当中,我要甄别我自己有多少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说他,是因为自己看不惯而说他,是因为自己不舒服而说他,我真是为他好吗?没有,一点都没有。我觉得我在心里头有一个贪念,我希望他如理如法,我希望他对老和尚恭敬,我有这种要求,这就是《了凡四训》上说的“一毫觊觎,一毫将迎”,我有患得患失,我希望在我面前出现一个非常礼貌恭敬的孩子对待老和尚如理如法,这是我的希望。

希望就是欲望,就是攀缘,而老和尚随缘,看到这种情况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一丝毫的动念。老和尚太有资格说他了,按咱们一般来讲,他太应该批评他了,太应该教育了,一点都没有,“恭敬不恭敬不重要,关键在开悟”。那意思是说,你躺着开悟就行,躺着坐着不重要,他是这么理解的。哎呀!老和尚真灵活,不愧是学佛的,大德。你看他,咱们今天讲话,那叫恬不知耻,老和尚你看人家那是大乘佛法,你看人家多随缘,那说我躺着都不重要啊,没事,只要能开悟就行。我们就说,那这孩子,老和尚不跟他对立,他喜欢老和尚吗?喜欢。他跟老和尚在一起舒服吗?舒服。他和老和尚在一起自在吗?自在。他在舒服和自在跟他喜欢老和尚的这种状态下,老和尚能教育他?还是他讨厌老和尚跟老和尚对立,见老和尚就紧张,老和尚的教育他能听得进去呢?显然是前者,我们很多的妈妈爸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一见他面就紧张,数落、批评、指责、看不惯,久而久之孩子就跟我们离心离德。

我有个大儿子学电影,六岁就去了加拿大,中文不太好,不是不太好,是非常不好。这是我要跟大家讲的第三个故事,就是我怎么跟儿子一起看电影。因为他学电影的,学编剧的,他的世界是电影的世界,而且是个洋人的电影世界。我作为一个中国的爸爸,我的英文没那么好,平常对话英文都磕磕绊绊,都说不清楚,电影英文就更难了。他回到了北京,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中文,以后想在北京搞电影,他特别希望。因为他六岁就离开我,到二十八岁才回来,我们爷俩在一起没有共同生活过,有很多隔阂,很多习惯,语言上又沟通不了,感情上也没那么密切。我知道他心里很爱我,我觉的特内疚,我觉得一生当中,他最宝贵的童年时代,我作为一个父亲没有呆在他的身边,我觉得欠他很多,但是我就特别希望能跟孩子找到一个共同的交接的层面,能够共同展开我们父子之间的对话或者交流。但是我所喜欢这个佛法对他来说太难了,他连中文都不会,《弟子规》就更不用说了,对他太难了,又是古的东西,那他搞电影的,要按咱一般人说,那不全是贪嗔痴慢吗,电影里面今天这种镜头,都是我们认为不健康的、色情的、暴力的,这些东西,贪嗔痴慢的,里面出现脏话、打斗等等这些不健康的画面,我就不愿意看。我说的东西,他觉得根本理解不了,传统文化,我就想咱们学佛的人怎么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呢?

有一天,我儿子跟我讲,他说,爸,有一部特别好的电影。我心想我每天拿出三个小时来陪他,除非他不愿意让我陪,我就跟他人盯人,我就跟着他。爸,你睡觉去吧,别老跟着我,那我好我睡觉去。爸,你我看了一个好电影,这个电影我跟你讲,就是我在美国电影学院学的电影的故事结构这十四个点,你好好看,你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我来帮你分析。你就知道你儿子在美国电影学院这两年研究生学编剧,学的什么东西了。当时我说,儿子,今天爸这三百拜佛还没拜完呢,你先什么,你自己看,吃饭的时候叫爸,我知道你学的东西深,你可不得了,你也有本事了。你看学佛了就忽悠别人,其实心里根本看不上儿子这,你学这个有什么用啊,你有这功夫念念佛多好啊,而且你这个剧本,老看这些杀盗淫妄的东西,以后你造那么大业怎么办,全是这些忧虑、对立、不满、焦虑。后来,我就开始拜佛了,我拜着拜着,我说不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当然这个“亲”指的是父母。那按照佛法来讲,没有一个众生不是父母,今天这个儿子希望我能够跟他一块看这个电影,我为什么不能随这个缘,我如果把这个缘丢掉了,我怎么了解孩子,我怎么掌握他的生活,我怎么能够知道他的喜怒哀乐,我怎么能够知道他的感情。我如果不了解他,我怎么改变他,我跟他是二法,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我胡小林是学佛的,他是美国学电影的,这是二法,这个二法永远不沟通的话,我们在一起就是如隔靴搔痒,肯定就通不了,完全是两张皮,油和水一样,不能不相融,就像隔这个靴子挠这个痒痒,它不解决问题。我一想到这,不能这样,今天这个佛拜得是自私自利,这个佛拜得不清净,我赶快就跟儿子在一起。我说,儿子,爸今天不拜佛了,他说为什么呀?爸今天腿疼,我不能让儿子紧张,说因为爸爸刚才你让爸爸看电影。这儿子挺懂事,行了爸,你不想看就算了,人家实际上挺随爸爸的缘。我说,不不,今天腿疼,膝盖疼,拜得太多了,我得歇会,而且你这故事我挺感兴趣,这个电影我也没看过,你给我讲讲吧。

他就给我讲了,这俩钟头啊,这俩钟头他还得停,这电影不是光看完了就行了,一百二十分钟。

他说, “一般一分钟的电影,在他的编剧上就一张纸,one page one minute,一张纸就一分钟。”

我根本不了解,“哦,儿子,你写了九十张纸就是一个半小时,这是他们编剧的格式,同时有十四个点。我说这个编剧理论书名怎么叫救这只猫啊,save the cat,救这只猫,这是什么意思?”

你真的把佛给放下,真的把拜佛放下,真的把念经放下,好好跟儿子在一起享受他的世界。我说,“儿子这玩意,《GOD FATHER》,《教父》 美国的电影,那绝对是黑社会杀盗淫妄,他这个人怎么就这么慈悲呢?他救了一只猫。”

他说,“爸,你不知道吧,他说这个电影啊,每个电影,当它演反面人物的时候,它不能一味地说这个人不好,说这个人十恶不赦。(当然我是翻译成中文,不能完全说他是个坏人)所以呢,在美国的电影当中,他怎么来表现他有人性善的那一面呢?它就给他一只猫,黑社会老大怀里都揣着一只猫,这是什么意思,告诉人们他有仁的一面,不完全是冷血动物,他有人性温柔的一面,有他慈悲的一面,他喜欢动物。因为国外人一般认定,喜欢动物、喜欢孩子的人是善良的,是人的真的本性,没有说成年人不喜欢孩子,喜欢宠物那是一种爱心的表现,所以说美国人编剧那本书叫save the cat,救这只猫。”

他就给我讲,“镜头一出来,教父在藤椅上坐着,手里拿着枪,大雪茄烟叼着,一帮的马仔在他面前,全是戴着墨镜,卷着头发那种,但他怀里放着一只猫。爸,你看出这个味道来没有?”

“哦,你们这叫编剧,把这个情节编进去了。”

“啊,爸,你说多有意思啊,你得会看电影啊,你看到这一点,就知道他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每个人都有两面。”

“呦,每个人都有两面,这不就是《三字经》上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老和尚说,本性跟习性的关系。

他说,“爸,对啊,就是这样啊,他本性是个好人,后天他这个习性,他学坏了,他是因为开了这个公司,他不得已才这样做,实际上他本性特善。”

我说,“儿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说这个了吗?”

我说,“说了,‘人之初,性本善’。你看他爱猫,这不就是性本善吗?他有慈悲心,习相远,你看他后天的习气,杀人如麻,杀人不眨眼。”

“哦,你们这个都说过呀。”

“说过呀,三千年前就说,儿子,你们这美国三千年后才写这段,差多了你们这个。”

“呦,爸,照你这么一说,那中国传统文化挺伟大的,三千年前我们加拿大、美国什么都没有。”

我说,“可不是嘛,你们连人没有。那时候中国不得了啊,那时候文化太灿烂了。”

“呦,爸,你觉得我学这个传统文化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说,“对,儿子。这真的,你要学会了这个就掌握了人性,你就是知道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这么多麻烦,你正是知道世界这个麻烦,你才能把世界上的麻烦治好,对,你要知道病根在哪里。你这save the cat救这只猫,充分反映了人性本善这一面,人都是好人,后天学坏的,这世界上没有坏人。”

“哦,爸,照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怎么人人是好人。”

我说,“对,要见性,事上你看他有好人有坏人,有善人有恶人,其实性都是一个,都是佛菩萨,就展开了。”

“爸,行啦,这一段,咱们再往下看。”

又看一片子叫 SPIDER MAN,蜘蛛人,这也是美国研究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片,要搁我过去,我说这什么蜘蛛人啊,假的嘛,科幻嘛,还变来变去的,一点都不真实,你学点《弟子规》,学点《三字经》多好啊,爸爸教教你。你跟他看,我就看这个SPIDER MAN蜘蛛人,他这个镜子上有一条线,这边是红蜘蛛,到那边他就变成了一只黑蜘蛛,他是在黑和红之间来回转换。

我说“这不就是佛法吗?儿子。”

他说,“爸,你知道这票房卖的高,高在哪里呢?就说这个SPIDER MAN,你不能说他是个好人,你也不能说他是坏人,他是在好坏之间来回转变的,他是变化的。”

我说,“儿子这就是佛法,当中说一念觉就是一念佛,一念迷就是一念魔。”

“你们佛法有这么说吗?”

我说,“有啊,所以说‘心心提防过愆’,如果这个SPIDER MAN蜘蛛人念念都是善良的,念念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都是惩恶扬善的,都是打富济贫的,那他就永远都是红蜘蛛,对不对?”

“是啊,关键是有时候他就变成黑蜘蛛。”

“他为什么变成黑蜘蛛?”

他说,“外边那人引诱他。”

“对呀,内有贪嗔痴,外有杀盗淫,他不就过去了吗,就是遇境逢缘嘛,他里面的种子就起现形了,最后他就学坏了。学佛就是外边有境界,我能不能把内里面的贪嗔痴给熄掉、伏住,这就是爸爸老让你念佛的原因,你真能伏住它了,外边的境界再怎么变化,你都能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老是红色的蜘蛛,你老是红色的蜘蛛是不是你就顺利?是不是受红蜘蛛帮助的人就会喜欢他?那黑蜘蛛就不会给社会造恶。这里边有佛法,儿子。”

在这过程当中,陪儿子看电影的这个过程当中,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对我来讲,因为英文不好,我就抱本电子词典,英汉翻译的,它有字幕,字幕那些字咱都不懂。那要搁过去,我就打个哈嚏,是吧,一边打着电话,对对对行行行,不错儿子这电影好,真棒,你看吧儿子,就到头了。或者说,儿子,行啦,你自己看,爸去念会佛,或者是,儿子一会儿吃饭的时候叫爸爸,打发他,不能真正的推己及人。什么叫推己及人?儿子喜欢这个电影,你能不能设身处地跟他站在同一位置上跟他看这个电影,你要能够跟他推己及人,把你自己放在儿子这个位置上,用你的心把儿子的心换在你的心里面,他怎么喜欢你怎么喜欢,试着这么做,他什么感受你什么感受。运同体悲,行无缘慈,你跟儿子都不能同体,你怎么能理解他的感受呢?你理解不了他的感受,就是二法,你是二法就不通,不通你怎么帮他解决问题呢?你怎么帮他觉悟?换句话说,你不通,你自己都没觉悟,你自己还是糖尿病病人,你怎么能把对方的糖尿病治好呢?所以,我跟儿子看电影的这个过程当中,是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对我来讲是很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情,我觉得,传统意义上来讲,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情。

那现在就得耐下心来,这就是对治我胡小林的习气。哦,我觉得学佛好,陪儿子看杀盗淫妄的电影不好,那不就是二法吗?这不就起心动念了吗?万境本闲,哪有什么杀盗淫的电影,哪有什么学佛呀?在你心中有了这种分别和执着,把事情分成好的不好的,没别的,你跟儿子对立,你跟人对立。遇境逢缘,缘就是儿子,境就是他的电影,你对立,你跟人家对立,你能弘扬佛法吗?你能续佛慧命吗?你口口声声成天在佛菩萨面前求,我希望儿子写出符合传统文化的剧本,剧本很重要,一剧之本,有了剧本才能有电影。如果儿子不学佛法,成天写那杀盗淫妄的剧本,这个造业可就造大了,是吧,这造大了以后孩子可要下地狱啊,我不管可不行啊,这个可了不得呀,学了佛懂了这个道理。我老这么说,人家谁听的进去啊?人家正在兴头上呢,人家刚刚学完编剧,美国名牌大学毕业,拿到了硕士,壮志未酬,跃跃欲试,准备要开拓一番事业啊,你成天就说,儿子,你这是杀盗淫妄吧,一盆凉水,儿子你这是贪嗔痴慢吧,再来一盆凉水,儿子,你这玩意造业吧,祖上那点德都让你糟蹋完了吧,你以后下地狱去吧,儿子他不离家出走就算不错了。

所以,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特别是现今这个社会,你想看到一个如理如法的,为什么叫五浊恶世,三千年前就说了,三千年前哪有现在浊恶。那现在不知道要浊恶多少倍了,想要找到一个非常如理如法的,让你看着顺眼的,符合佛菩萨教诲的,那是痴心妄想。必须和光同尘,必须要跟他们在一起,才能把他们从火坑中救出来。我采取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我就拿字典给他查,他说,爸,这个电影分成两派,一个叫做几何线条主义,一个叫做印象主义,从画当中来的。我说,几何线条主义是什么意思?他是靠拼这个图像来引起视觉上的传递给你的信息,通过图像的几何结构。再一个,印象派是靠光,靠光线的渲染来让你理解故事的情节。他说这在电影当中有两大派,一种叫作几何线条主义,一种叫作印象主义。咱不懂,不懂没关系,咱们查,查好了词典,这叫印象主义,然后咱上网调,咱们秘书帮着调,调这个印象派电影制作方法和这个几何派制作方法,完了以后,中文咱们懂,中文懂了以后咱们再拿这两篇东西跟儿子讨论。

“儿子,我今天调出来看了看,爸爸这还有点问题不太清楚,为什么在描写这种剧情的时候,他就应该用几何线条主义的手段,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他就应该用光。”

他就特别高兴。我说,“为什么他这个时候就应该用印象派的光彩的渲染来描写故事的情节,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吗?有什么规律吗?”

“爸,这里面可有道理了,爸,你知道吗?这人对光和几何线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生理学上是怎么怎么回事,特别有兴趣。”

我们就变成好朋友了,我觉得他的世界很美丽。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什么意思呢?你对佛法有信心吗?大无不包,再大的法它也是佛法,佛氏门中,不舍一法,那编剧不是佛法吗?是佛法,那为什么我看不出佛法?因为你没有佛的眼睛,所以你看不出编剧是佛法。我就通过跟儿子讨论编剧,一个是西方的蒙太奇的舶来品,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三千年传下来的,一个是五十六岁的老头子,英文不怎么好,一个是六岁就去美国长了二十多年的一个儿子,中文不怎么好,我们两个在一起就乐融融,他特别喜欢跟爸爸在一起看电影,而且他每次写的电影影评都送给我看。

“爸,你觉得我这么评论这电影行不行?”

我说,“不行,你这里边没因果规律。对,没因果规律。你应该把因果规律给它写进去,这个电影完全符合因果规律啊,儿子,做好人、行好事、得好报。”

“爸,你说这因果规律怎么回事啊?我这个电影怎么就反映了因果规律呢?”

我就帮他分析,“你看这个人多善良,多厚道,这个傻弟弟,又不会赚钱,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你看这个姐姐,又精又奸,自私自利,你看最后就没人喜欢他。儿子,这电影讲了这个故事,你得会看。”

“爸爸,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看电影又深了一层。”

所以就变成他的朋友,每次写影评的时候,他说,爸爸,我觉得你是个哲学家,你老能站在哲学的角度上对我写的这个影评提出评判,而且你这三两句话,觉得特别有高度,我就像一个教授一样,我写的东西。他说哲学家,其实哲学家不是咱们,那是祖师大德,是佛菩萨,是中国传统文化,看这点东西,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剧本也是佛法,我们不抱这种对立的态度,跟孩子相处,我们就深入到他们的世界。

我们只有和光同尘,我们才知道光底下发生的什么事情,才知道尘当中有什么麻烦,我们才能把孩子从光和尘当中领出来,否则我们拒绝这个光,拒绝这个尘,我们不和光同尘,我们确确实实是没法和别人沟通,佛法也就没法续佛慧命,就变成了一张白纸,变成了空谈。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也就落空了。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我们真能做到和光同尘,我们就能弘扬佛法。为什么今天佛法衰,衰在就是我们这些修行人念佛人不能跟社会大众和光同尘,我们抱着一种对立的态度、不满的情绪能跟他们相处,让他们觉得我们这些学佛人挺怪的。噢,你们这叫学佛,算了吧。我经常遇到别人这么说我,所以我要在这里讲讲我亲身的经历。

我儿子现在跟他妈妈不怎么说话,什么事都跟他爸商量,为什么,他知道爸爸爱他,他跟爸爸有共同的感受。比如说,他在大学里头,刚来中国不到十天,九月一号开学,交了个女朋友,今天九月二十号还不到呢,他妈妈就训他,你到中国干什么去了,现在二十七岁你还谈恋爱,你放着好时间不认真学习,你坐失良机,你爸爸像你这岁数都挣了钱了,有了本事了,你准备怎么办,你在中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数落这孩子。孩子什么都不敢跟她说,那孩子跟我特别好,因为什么呢,他知道爸对他特别好,他知道跟他爸有共同语言,我们像朋友一样,他的感受我清楚。
胡小林《学佛的体会》第一集 胡小林学佛的体会文字

他说,“爸,你说我认识这女孩刚十天,你怎么看?”

我说,“儿子你二十七岁了,交个女朋友也很正常,人之常情。再说,你在学校学习也挺孤独,有这么一个女孩跟你在一起,吃吃饭,散散步,图书馆看看书,我觉得对你中文也是个帮助。而且你们互相之间有好感,这种动力练中文比你在教室练中文,那主动性大的多的多。你有动力,你喜欢这个女孩,对吧,你喜欢你就愿意说,愿意说中文就能进步。儿子,你交女朋友我一点都不反对,而且我觉得对你学习也有帮助,关键你要控制好,不要影响学习,而且她也是刚上大学的研究生,学西班牙语的,你还有很重要的任务,因为你这一年要把中文拿下来,你才能写中文的剧本,你英文的剧本能写了,中文不行,而且这孩子明年还要去西班牙去进修。”

我说,“儿子,你要真爱她,你爱她吗?”

“我特爱她。”

“你要真爱她,你得为她着想,你这方面不能自私自利,如果你这种爱夹杂了你的欲望,对自己有利、自己高兴、自己舒服、自己满意、自己充实,儿子,你不是真爱她。”

“爸,我明白了。”

“你要真爱她,你得鼓励她好好学习,她才二十三岁,你是二十八岁,你们俩差六岁。你要鼓励她学习,要学有所成,你要知道他的爸爸妈妈对她的期望是什么,你不能让她爸爸妈妈伤心,就和你不能让爸爸伤心一样。如果你这女朋友让爸爸伤了心,你会怎么想?你得讲道理,她有爸爸妈妈,她们养了这个女儿,把她送到这个语言大学学习西班牙语,她的爸爸妈妈希望她谈恋爱吗?希望她放弃学习,一门心思拿出很多的时间跟你在一起吗?就和爸爸妈妈一样,希望你这样做吗?”

“不希望。”

“对呀”。

我说,“儿子,这就是《弟子规》上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你们西方那种观点,男女孩子在一起玩玩乐乐,不认真,谈得了就在一起,谈不在一起就吹,那叫露水夫妻,早上相识,晚上住在一起,明天就谁都不认识谁了,这种做法,儿子,你觉得对她是伤害不是?儿子,你在西方长大,这种观念你能接受,中国的孩子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她不接受这种价值观,她是非常认真对待你,而你对她采取一种不认真的态度,你是爱她吗?你不是爱她!她愿意吃四川菜,你非得让她喝稀粥,你是爱她吗?”

“不是!”

那我就要问,他跟他妈妈生活了二十多年,一直跟他妈妈长大,为什么他内心的感受不跟他妈妈说呢?因为上来就是不满、上来就是批评、上来就是不高兴、上来就是对立,谁愿意跟你一个对立的人在一起,你愿意吗?这个桌子老是搁着你的腰,你就躲开这桌子。是不是?这屋子里热,你就愿意离开,到那凉快的屋子去,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我们跟孩子在一起,正是我们爷俩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他知道我很在意他,他知道我很希望他好,而且我们在一起有感情上的一种交流,他的事情我很感兴趣。他的事情你感兴趣,你认认真真研究他的事情,你认认真真过他的日子,这是因,他一定认认真真关心你,他一定认认真真地体会你的感受,有这个因就有这个果。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感受不认真,我们对孩子不管不顾,我们一味地抱着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原则跟孩子相处,你放心,孩子也不会关心你那些原则,也不会关心你的佛法,也不会关心你的传统文化,是一不是二,因即果,果即因。所以,我们关心孩子把他的生活变成我们的生活,把他的感受变成我们的感受,他才会把佛菩萨的感受变成他的感受,他才会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变成他的指导原则。我们要想把传统文化和佛菩萨的教诲传给孩子,没别的,你把孩子的生活和盘托出,全部接受,他就能全部接受你的。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障碍就是我们有我,有这种习气,这是我们一定要加以对治的。

我跟孩子,我们俩是大相径庭,差的很远,一个是岁数差这么大,二十多年没在一起,六岁就离开了我,到二十八岁回国,然后他又是学艺术的,我是做买卖的,然后我是学工科的,他是学艺术的,从价值观,从生活习惯,都不太一样,特别是我现在学了传统文化,跟现在社会上这些现象,这些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异,不是佛菩萨的生活,不是修行人的生活。我们怎么放下所谓修行人的生活,来进入到你们贪嗔痴慢的生活当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有这个基础,他才会把他实实在在心里的话告诉你,他才能听进去你的话。所以,我们《弟子规》上说这句话,可不能小看。我昨天跟老和尚说,我真的想有机会细讲一遍《弟子规》,就越琢磨越有味道。你看《弟子规》上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讲这个“善”字,就三个字,我们跟那些做的不对的人怎么相处,第一个三个字就是“善相劝”,这个“善”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囫囵吞枣,把这个“善”一笔带过,“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什么叫善?最高的善,就是我们净空老和尚说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最善,你要是这么个善法,你善到这种程度,你没有劝不过来的。什么叫善?这么多同学学《弟子规》,我问他什么叫善,好像是很多人都没走脑子,没走脑子,你都不知道什么叫善,你就去劝,那你会劝人吗?你不会劝,你不知道劝人的诀窍在哪里。劝人的诀窍在于没有自己,才能把别人劝过来,你有了自己,有了对立,你就不善了,那我们说了,自己是最大的恶。

《了凡四训》上说,为人者公,公则为真,为己者私,私则为假。假善,善有真有假,什么是真善?为人者公,公则为真。你是为孩子吗?那你这善是真善。为己者私,私则为假,那是假善。你为自己去劝孩子,你是自己看不惯,你觉着自己不行,这不是善,善相劝,你这样的劝,他一定回不了头,他一定不入耳,他不听。所以,我们千万千万不要小看《弟子规》,我们的老和尚扎让我们这个根,太重要太重要了。我们佛法非常浩瀚,非常博大精深,很多很多的教诲,老和尚讲经五十多年,著作等身,我们到底应该落实在哪儿?师父曾经跟我讲过,他跟中国三个很有学识的学者在一起说,这边是《四库全书》,天平的右端,天平的左端就这本《弟子规》,重量是一样的。当时我特别不理解,这怎么能一样呢?这《四库全书》得多少册呀?这一个弟子规就一千零八十个字,一册就那么薄薄的,一块钱人民币一本,就能跟这么多书相比吗?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老和尚教导我们,要真正落实《弟子规》,这个东西太重要太重要了。不要学那么多,不用背那么多,能把《弟子规》琢磨透、参透,能把弟子规落实,在落实的过程当中,再反过头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再反复的落实,这样循序渐进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把《弟子规》吃透,《弟子规》就是无上的世出世间dafa,就是三藏十二部,就是四十九年一代时教。

善相劝这个善,就是不能有自己,就是不能有自己的这个自私自利,不能有自私自利的目的,你不信你试试,你劝一下。陶行知校长怎么劝这孩子的,他没有自己,他没说我是校长,我得管你,你在学校里面干这种事,这不是给我抹黑吗?我的学校怎么能出现这种现象,你看我的学校,我是校长,你不是给我摸黑吗?没有。同时,陶校长也不像一般的学佛没学对的同修们,得了,我学佛了,不能跟人犯冲突,我也不能跟人搞对立,老和尚说了要从心里上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我见这事我绕着走,我让教务主任教育这孩子,我不管了,我让他班主任管他,我把麻烦推给别人,陶校长有这么做吗?没有。陶校长干嘛?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这好事,没有比教育人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从一个认识到错误改正,变成一个好孩子,没有比这个仁更仁的事了。面对这样一种仁的事,好的事出现的时候,我当仁不让,我不能让给别人,我要自己干,见义勇为啊,义是什么?他应该完成的这件事情啊,多勇啊,陶校长,一点不回避矛盾啊,一点不躲。

婷燕(音)早上跟我说,她跟孩子要不然每天骂一个钟头,要不然就算了算了,我不管你了,我眼不见我心不烦,你到美国去吧。这都不对你骂这孩子骂一个钟头,那叫自私自利,你不管他你以为就是学佛了吗?依然是自私自利,那是你的意思,不是缘分的意思,你是他妈妈,你有教育他的责任,你教育不好孩子是你的,问题,你怎么能不管孩子,把他放到美国呢?你认为你这样就是学佛了?我现在学佛了,我眼不见、心不烦,不能搞贪嗔痴了,我把孩子弄到美国就没有贪嗔痴了。你不对的,随缘消业障,你跟孩子是母子缘,你要随这个缘,消你的业障,什么是业障?孩子无债不来,你就欠孩子这顿教育,你就欠把孩子教育好,他给你出了这个课题,你要完成这个答卷,你得把孩子这个作业给完成,是你家庭作业。你们累生累世在一起,母子今天又相遇了。那老和尚不是讲一个寺院的下联嘛,孩子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那你今天什么意思?你把孩子送到美国,你不准备还了是吧?你不准备还没关系,下辈子还得见面,冤冤相报。所以,为什么要随缘呢,就是要把这个缘解决掉,所谓缘不就是账本吗,就是你命中注定的,你不随这个缘,你掐掉这个缘,这叫攀缘,攀缘是恶,随缘是功德。我们跟孩子在一起,一定要随孩子烦恼这个缘,随孩子不争气这个缘,随孩子搞贪嗔痴慢这个缘,我们才能最后把孩子从贪嗔痴慢当中解脱出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自己是父母,我有很多是父母的朋友和同修,他们经常提到这个问题,怎么跟孩子相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了八个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是因,随喜功德是果。你连恒顺众生都做不到,你怎么能够随喜他们的功德呢?他们哪来的功德呢?你恒顺了众生,他才能接受你佛菩萨的教育,才能把佛菩萨这种至善圆满的教育变成他们的行为,变成他们的生活,他们从而才产生功德,你才有随喜的目标。如果你不能恒顺他,他就跟佛菩萨没有这个缘,没有这个缘,他就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落实佛菩萨的教诲,怎么谈到功德呢?何功德之有?我们老说随喜你的功德,要恒顺众生,是挂在嘴皮子上的。就像印光老和尚说,学在一边,做在一边,我们从来不恒顺众生,我们恒顺自己的习气。我现在才明白老和尚经常跟我说的,学着不批评人,学着今年一个“不”字都不说。当时是2007年吧,我在北京,老和尚跟我说,今年要做到一个“不”字都不说,我当时说这倒好,哪能做到一个不字都不说,我又是董事长,管那么大一公司,家里有俩孩子,我能不说“不”字?今天,四年过后,随着自己修学,自己断恶修善这个历程,再回过头来看老和尚的这句话,四年前,当时我跟钟茂森博士,老和尚跟我们俩一块说的,今年的任务不批评任何人,学会一个“不”字都不说,我当时听了,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算了吧,您是出家大德,大家都对您恭敬,都顺着您,所以您不说“不”字可以,您说什么,大家听什么。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吗?老和尚有多少艰难?老和尚有多少险阻?老和尚有多少违心违愿的事情,对我们凡夫老来看,其实老和尚已经没有心没有愿了,人家都没意思了,对不对?今天看是这个境界,当时咱们确确实实不理解老和尚说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我们一定要恒顺众生,孩子是众生,员工是众生,爸爸妈妈是众生,我们要恒顺,恒顺是功德的前提,只有恒顺他才能觉得佛菩萨好,只有他觉得佛菩萨好了,他才能听佛菩萨的,这不就是自利利他了吗?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5665.html

更多阅读

《9自然之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初稿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9 自然之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初稿)解放小学 杨祖苗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要求认读的7个生字,会写14个要求读写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生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从关键句入手,根据事情发展顺序的特点(起因、经过、结果)把

8月20日晚21:27《男生女生向前冲》第一季大结局

【安徽卫视】8月20日晚21:27 《男生女生向前冲》第一季大结局 彩虹妹妹又来了安徽卫视《男生女生向前冲》的大结局——终极挑战即将上演,《男生女生向前冲》开播以来所有闯关成功的强者云集决战,《男生女生向前冲》史上最强悍冲关选手

声明:《胡小林《学佛的体会》第一集 胡小林学佛的体会文字》为网友栣吣荒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