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鸦片战争

2007年高考将是新课程高考与旧课程高考两种高考模式并存,其中以旧课程的高考模式为主。在这两种高考模式并行的过程中,旧课程高考命题思路渗透新课改理念已经成为共识。因此,需要教师对新课改倡导的“文明史观”有所了解,并适当地与复习相结合。

一、“文明史观”

1.文明的概念与划分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3.文明史观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的关系
  这三种史观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更多地强调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只是在这一阶段用现代化范式和整体范式来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运用上述三种史观重新理解高中历史五本教材要把握一个“度”:不宜太深、太难,能了解其主要的基本观点,能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认识教材中的重要的突出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即可。

二、例谈: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展现中国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

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近代化(现代化)专题复习

一、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③现代化的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4、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上: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④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三、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Ⅲ  全球化进程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相对封闭到开放,由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方兴未艾。

对同学们来讲,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最突出的应把握两点: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5540.html

更多阅读

全球著名GPS导航仪排行 汽车导航仪品牌排行榜

NO:1全球GPS导航仪巨擘之Gramin(佳明)传奇字号:T|T  在导航仪悠久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科技的创新不仅展示了新世纪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还展现了人类对于汽车、航空、户外休闲和航海等各个领域的传奇变革。其中,覆盖全球服务网络、全球第

对几种新史观的认识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对几种新史观的认识<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1.现代化史观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3.文明史史观4.社会史观5.生态史观1.现代化史观★主要观点(1)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

《全球通史》(一)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1节第一编 文明之前的人类本书的第一编论述人类在文明之前的200万年的历史,其余卷编论述不足60O0年的人类文明史。因此,本书显然是以最短的篇幅来论述人类进化过程中最

历史学科中有哪些原理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

声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鸦片战争》为网友戏剧牡丹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