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李世民 唐王李世民的陵开了没

李世民:混血世家济世才
唐王李世民 唐王李世民的陵开了没
唐太宗

  

英姿少年初露头角

  李世民出生于一个胡汉混血的贵胄世家。其父李渊,自称是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的后代。而实际上,李渊很可能是在自己的世系上做了手脚。李唐很可能是北魏弘农太守

李初古拔的后裔,而李初古拔应该是北方少数民族,其后代跟汉族通婚,到李虎时已经是胡汉混血。李虎是李渊的祖父,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初追封唐国公。李渊袭封唐国公,其母独孤氏与北周明帝独孤皇后、隋文帝独孤皇后均为八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女。李渊妻窦氏。独孤氏和窦氏(即纥豆陵氏),是胡族血统。所以出于这样的胡汉混血家族的李世民,有着明显的胡族的体貌特征:浓眉,眼睛较深,胡须微卷,脸部线条硬朗,身形矫健,英俊而不失勇武。

  窦氏共生四子,长子建成,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世民乃是次子,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别馆。史书称,该子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前后三日才离去。及生后四年,有一书生,自称善于察人面相,见到李渊,惊道:“公是贵人啊,且有贵子。”随后见到李渊四岁小儿,更道:“此小儿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貌,只须年近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这一句话非同小可,惊到了一向持重的李渊。书生许是料想李渊会起杀念,言罢便及时神秘消失。而李渊竟采“济世安民”之意,以“世民”名之。

  这李世民却也不负其名,自幼便显聪睿之资,思虑深远,遇事常能果断处之,平日里则不拘小节,而言行举止之间,有种不似常人的气度。

  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在雁门(今山西代县)被突厥围困。天子被围,事非小可,帝国各路军自然急去援救。当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内,站出一后生,虽是无名小卒,却也是少年英姿。该后生从容对云定兴道:“如今前去救援,必得大张旗鼓才行。”

  “嗯?此话怎讲?”

  “且说啊,始毕可汗举全国之师,竟敢围困我们天子,必是仗着仓促之间,我们无从救援。现在我们若大张军容,数十里之间幡旗相续,夜间则钲鼓相应,则必出乎突厥意料之外。突厥定会以为我们四方救兵已云集而至,惊惧之间,必然撤围而去。不然的话,敌众我寡,拼尽力气去打硬仗,恐怕我们终会力单不支啊。”

  云定兴并非刚愎自用之辈,稍加思索,利害立见。

  果然,帝国救兵大张旗鼓,军队进至崞县(今山西代县西南),突厥军队的侦察人员得知,惊而飞告始毕说:“隋朝大军来了!”突厥即时心虚,慌忙撤围而去。

  且说这个向云定兴建言的英姿少年,正是十八岁的李世民。少年李世民首次崭露头角,便显示了他不凡的军事眼光和英雄胆识。

  太原起兵中的李世民

  隋朝炀帝大业末年,外与高丽的战争欲罢不能,内则民众困乏,已是水深火热。当此之时,国内危机四伏,群贼蜂起,帝国形势一泻千里。风云骤变间,李渊亦被推到了举旗起兵的反路上。

  正史载,在隋炀帝南巡江淮、李密威逼东都的情势下,李世民与刘文静首谋起兵,以告李渊,李渊闻之大惊,只是迫于形势,亦不得不勉强从之。

  实际上,这一记载并不完全可信。这是一个历史谜团。李世民后来做了皇帝,而得位不很光明正大,所以人们便怀疑他在开国的历史纪录中做了手脚,有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建立开国伟业之君的形象。事实到底如何?后来他自称年十八举义兵,是否也是一种有意的时间误导?

               

  大约在大业十一年(615)底,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至十三年(617)建大将军府,引温大雅到其大将军府为记室参军,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乃李渊太原起兵的最原始记载。据其书所载,早在大业九年(613),李渊与宇文士及在涿郡(今北京)“密论时事”,是其心生反隋之念的最早迹象。不久隋炀帝的大功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起兵反隋,时李渊为弘化郡(郡治在今甘肃庆阳)留守,握有关右十三郡兵,其妻兄窦抗劝他起兵,李渊以时机尚不成熟而未从。

  杨玄感起兵被平息后,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由地方性的叛乱而迅速扩展到全国。大业九年(613)鱼俱罗处斩,大业十年(614)董纯处斩,二人皆隋炀帝宿将。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以李浑门族强盛,又因一句“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杀李浑及其宗族32人。李渊处于和李浑等人相似的处境,夏侯端又劝他起兵,李渊深然其言。至此其反隋之心已公开表露。他在等待时机。

  大业十二年(616)底,突厥乘李渊南下镇压起义军之机,攻取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派人囚捕李渊,李渊对李世民道:“隋朝气数将尽,我李家奉承天命,本该现在起兵,只是你们三兄弟尚未聚集。”当时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尚在河东,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也许是天助李渊,或许是考虑到东都形势的紧张,隋炀帝既而下令赦免李渊。

  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奇妙。不过,事已至此,李渊也别无选择。于是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二兄弟皆卑身下士,招揽人才。紧接着建成、元吉和李渊之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617)初,李渊让晋阳令刘文静诈为隋炀帝敕书,于太原、雁门、马邑诸郡征兵。二月,趁叛隋而起的刘武周南下进据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李渊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募兵。

  问题是两个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这二人实际上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角色,自然成为李渊起兵的障碍。这年夏天,李渊借口此二人勾结突厥,杀之。

  突厥,是当时北方一支比较强大的力量。隋末的许多起事者,都曾向突厥称臣,如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高开道等。一方面,不使突厥成为捣乱的敌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突厥壮大自己的声势。李渊也选择了对突厥的拉拢政策,他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李渊所用的联络人是晋阳令刘文静。

  李渊起兵,势不可挡。而不识时务者如西河郡(治今山西汾阳县)丞高德儒坚决反对。六月甲申,李渊命建成、世民两兄弟攻打西河,又命太史令温大有同行。临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兴兵大业的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言语之间,对两个年少儿子并未完全放心,却也满怀期望。一句“当以此行卜之”,可见李渊对这一行动的重视。

  李建成、李世民所带兵士,多是新近所募集,尚未得到训练。这样的军队,显然难称精锐。其可用者,必得高昂的士气和上下同心的凝聚力才行。建成、世民无愧于将门之后。两兄弟与众人同甘共苦,遇敌则身先士卒,甚能激励将士。又同时严肃军纪,可谓既赢得军心又赢得民心。

  西河城下,高德儒固守。进攻,激烈交战。己丑日,西河城破,执高德儒,带至军门,斩之。杀一人已足够。当时正急需用人之际,既胜,能安抚则安抚之。于是令其余不杀一人,又严格管束军士,入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使复旧业。号令所及,兵民闻之大悦。

  事定,返还晋阳。自发兵至返回,前后九日而已。李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用兵,足可横行天下!”

  按虚岁算,此时建成二十九岁,世民二十岁,皆是活力四射、矫健勇武。李渊看着两个年轻的儿子,心底漾起一股骄傲和自信。在父亲肯定和赞许的目光中,建成和世民会意,心中充溢着满足和自信!

  时机成熟。七月,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元吉年方十五。李渊亲领三万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帜,杂用绛白(因称臣于突厥,故旗帜上杂用突厥之白色),开向关中。同时发布檄文,宣布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西突厥阿史那部首领阿史那大奈率众配合李渊南下。

  数年经营,一朝举旗

  李家旗帜,响铮铮竖了起来。用王夫之《读通鉴论》的话说,“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而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镇静之也。”是天下乱势之中,李渊沉稳持重、深谋远虑,是太原起兵的主持者,是主角。而一直以来“阴结豪杰”、勇而有为的李世民,是得力的助手,是积极的配角,当无疑问。

  至于正史记载之背离事实,是李世民有意为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由次子而入继大统,这种行动不合乎法统和伦理,不足以垂范后世。因此,李世民称帝后便试图篡改史实。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大事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贬低高祖的作用。又把晋阳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李世民改写历史的努力结果,是五代修《旧唐书》,北宋修《新唐书》,皆为其误导,而《资治通鉴》亦巧妙地延续了两书的主要结论。

找回历史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篡改历史?(图)

http://www.qianlong.com/2006-10-25 09:19:16来源:中华读书报

  大业十二年(616)底,

·高血压绿色通道·新药速治--灰指甲
·千龙博客再现江湖·北京名片大家选
突厥乘李渊南下镇压起义军之机,攻取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派人囚捕李渊,李渊对李世民道:“隋朝气数将尽,我李家奉承天命,本该现在起兵,只是你们三兄弟尚未聚集。”当时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尚在河东,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也许是天助李渊,或许是考虑到东都形势的紧张,隋炀帝既而下令赦免李渊。

  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奇妙。不过,事已至此,李渊也别无选择。于是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二兄弟皆卑身下士,招揽人才。紧接着建成、元吉和李渊之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617)初,李渊让晋阳令刘文静诈为隋炀帝敕书,于太原、雁门、马邑诸郡征兵。二月,趁叛隋而起的刘武周南下进据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李渊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募兵。

  问题是两个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这二人实际上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角色,自然成为李渊起兵的障碍。这年夏天,李渊借口此二人勾结突厥,杀之。

  突厥,是当时北方一支比较强大的力量。隋末的许多起事者,都曾向突厥称臣,如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高开道等。一方面,不使突厥成为捣乱的敌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突厥壮大自己的声势。李渊也选择了对突厥的拉拢政策,他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李渊所用的联络人是晋阳令刘文静。

  李渊起兵,势不可挡。而不识时务者如西河郡(治今山西汾阳县)丞高德儒坚决反对。六月甲申,李渊命建成、世民两兄弟攻打西河,又命太史令温大有同行。临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兴兵大业的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言语之间,对两个年少儿子并未完全放心,却也满怀期望。一句“当以此行卜之”,可见李渊对这一行动的重视。

  李建成、李世民所带兵士,多是新近所募集,尚未得到训练。这样的军队,显然难称精锐。其可用者,必得高昂的士气和上下同心的凝聚力才行。建成、世民无愧于将门之后。两兄弟与众人同甘共苦,遇敌则身先士卒,甚能激励将士。又同时严肃军纪,可谓既赢得军心又赢得民心。

  西河城下,高德儒固守。进攻,激烈交战。己丑日,西河城破,执高德儒,带至军门,斩之。杀一人已足够。当时正急需用人之际,既胜,能安抚则安抚之。于是令其余不杀一人,又严格管束军士,入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使复旧业。号令所及,兵民闻之大悦。

  事定,返还晋阳。自发兵至返回,前后九日而已。李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用兵,足可横行天下!”

  按虚岁算,此时建成二十九岁,世民二十岁,皆是活力四射、矫健勇武。李渊看着两个年轻的儿子,心底漾起一股骄傲和自信。在父亲肯定和赞许的目光中,建成和世民会意,心中充溢着满足和自信!

  时机成熟。七月,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元吉年方十五。李渊亲领三万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帜,杂用绛白(因称臣于突厥,故旗帜上杂用突厥之白色),开向关中。同时发布檄文,宣布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西突厥阿史那部首领阿史那大奈率众配合李渊南下。

  数年经营,一朝举旗

  李家旗帜,响铮铮竖了起来。用王夫之《读通鉴论》的话说,“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而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镇静之也。”是天下乱势之中,李渊沉稳持重、深谋远虑,是太原起兵的主持者,是主角。而一直以来“阴结豪杰”、勇而有为的李世民,是得力的助手,是积极的配角,当无疑问。

  至于正史记载之背离事实,是李世民有意为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由次子而入继大统,这种行动不合乎法统和伦理,不足以垂范后世。因此,李世民称帝后便试图篡改史实。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大事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贬低高祖的作用。又把晋阳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李世民改写历史的努力结果,是五代修《旧唐书》,北宋修《新唐书》,皆为其误导,而《资治通鉴》亦巧妙地延续了两书的主要结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5533.html

更多阅读

《"王凤霞现象"的背后预示了什么?》 铁扇公主王凤霞

2006年2月上旬,辉县市公疗医院老干部科(内二科)内科主任王凤霞突然离职。原来早已有一个女儿的她,不知是头脑中那点封建思想萌芽,还是人类环境所逼迫,想要一个二胎男孩而计划外怀孕,严重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条例。在此之前,王凤霞采用欺骗

唐太宗李世民妃子墓葬被盗大案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

唐太宗李世民妃子墓葬被盗大案坐看云起时的BLOG (2011-12-0101:58:40)====================================================惊扰帝王妃的爆破唐太宗李世民的燕德妃娴淑文静、善良聪颖。这个祖籍涿郡昌平(今北京昌平)、隋朝名门之

李世民的杨淑妃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杨玉环

李世民父子夺去了大隋江山,作为战利品,李世民又把杨广的女儿纳入后宫,那杨妃身上虽有皇家的血脉,却很低调。毕竟是亡国之君的后人,她的一举一动都被文武大臣审视。杨妃很痛苦,史书中对其的记载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

声明:《唐王李世民 唐王李世民的陵开了没》为网友暴力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