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五行五色”、“七情六欲”、“七难八苦”之含义 七情六欲歌词

原文地址:“五行五色”、“七情六欲”、“七难八苦”之含义作者:北京-四合院

佛曰:人生有“七难八苦”:

八苦:

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和五阴炽盛。
其实原来只有四苦:生老病死。这个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后来佛教觉得这四苦不够归纳世上所有的痛苦,就又给加了四个: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于是成为八苦。《中阿含经》中把人生间的苦谛归纳为四苦八苦,所以只有八苦,没有七苦。

七难:
佛教中七难有多种说法,泛指各种灾难。具体来说,有说是: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也有说是:火难、水难、罗刹难、刀仗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还有说:人众疫疾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第四种说法是: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罗刹难、荼枳儞鬼难、毒药难。

各种七难说法分别代表什么,我们不是佛门中人,自然不必去深究。不过,虽然我们对七难不太熟悉,但是对它的反面七福却是很了解的。

佛经中曰: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佛经中虽说七福,但并没有说明什么是七福,这给了后人以想象的空间。

[转载]“五行五色”、“七情六欲”、“七难八苦”之含义 七情六欲歌词
佛教中还有一句话,叫做三途八难。三途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三道轮回:畜生、饿鬼、地狱。而八难,则是阻碍佛道修行的八个障碍,内容是三途再加上长寿天、北俱卢洲、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

于是,也有人用八难这个词来形容世间的灾难,还有人把八难引申为“饥渴寒暑水火刀兵”,只是这些用法都比较少见。

附录:八苦

一、生苦:在母胎中,若母亲吃热的食物,胎儿犹如处于火山内。

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儿却有冰冷之感觉,如置身于雪山之顶一般,若母亲吃饱,胎儿受迫犹如泰山压顶。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诉。

再有,住在子宫里,既无光明,又无空气,四邻上下,还紧紧的裹的是粪袋、尿囊、臭水、腥血,里面的环境甚是恶劣,好似地狱!

所以这一段的享受,就叫作胎狱。好歹挨到十个月,“刑期”满了,一个倒栽葱的式子,头向下脚向上,随着许多的血水冲流出来,这算得了释放,见了天日。虽说是得释放,但从那窄狭的"狱"门向外出的时候,犹如两山相压,已经挤塞的死去活来;那一具嫩肉,初经凉风,又好像刀割箭射,那样的疼痛难忍。

所以人一出生,就先哇的一声哭。哭的什么?细听字音,还不就是‘苦哇、苦哇’!

人的诞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伴随著生命的未来,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岁月无情,不知不觉中已是满头白发,年纪大了身体的机能减退,眼蒙耳聋,神智昏暗,又因牙齿残缺而味同嚼蜡,睡眠欠佳,又常生出许多病痛。

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三、病苦: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痛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一个人生了病,需要别人的照顾,非但自己痛苦,更增加别人的麻烦。

再有,常言说‘久病无孝子’,常年生病,虽孝子贤孙,也没有那么孝顺了。真正说,不管是父母病了,还是夫妻之间有人病了,能够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实在难得。还有一些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咏病的名句。

如宋朝有名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谁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

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之乐,但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景;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在病中无法看花。

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是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人生几十年,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最后还不是死路一条。可谁也不愿意死,但人从落地那天,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

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

像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再有,人生在世,争名夺利,可是一口气不来,一生成果:名誉、地位、财富、儿孙眷属,什么都没有!世间的所有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的一生是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纵有无量的财产也无法带走,虽然心中难割难舍,但这些财产也不可能跟随!

五、怨憎会苦: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谓的不如意者,多半就是怨憎相会所引起。

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

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到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吠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

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世间最亲爱的人:父母、儿女、夫妻、朋友,平常相聚在一起,如鱼得水,其乐融融。有时为了家庭生活,为了战乱,为了种种的意外,非分手不可,尤其是当一口气不来,死别,更是令人断肠、情何以堪。可是有生就逃避不了死。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死的生命。人生在世,不管如何恩爱,终有分别的一天,没有谁能例外。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世间哪有满足无求之人?名利福寿,凡所欲事,求之不得,则生愁苦或愤怨。如富贵无子,贫穷多累,读书落第,营商蚀本,诸如此类,欲求偏失。或者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等等

这些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埸;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赚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

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些也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虚妄的思想。)、分别(思量识别一切事理。)、执着(坚持或固执的意思。)像不会熄灭猛火一样的烧得非常的旺盛,我们的烦恼习气(坏习惯。)非常重,身心不安。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阴包括心理、生理、以及自己的认知等。人活着大都受生理和心理的煎熬,五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著痛苦,例如心情的烦燥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

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如《红楼梦》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阴炽盛大苦.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077415/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的关系七情六欲: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13/23/2052959_265519779.shtmlhttp://www.docin.com/p-599967924.html&key=中医/养生

阿弥陀佛!南无:读作“拿摩(nāmó)”,是皈依的意思。偈:读作“记”,也叫颂,或偈颂,是一种类似于诗的体裁,一般四句为一偈,每句字数固定,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不等。开经偈:是诵经讲法之前,讲听之人共同要诵的一个偈子,传说是武则天所作,即: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无上: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没有任何的法是可以超越其上,故叫无上法。甚深:佛法浩瀚无量,博大精深,如无边、无底,深广皆不可测量之大海。微妙:成佛之法极其微细、精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体验,是实证之法,从佛祖心中自然流出。阿弥陀佛:阿:无。弥陀:量。佛:觉。阿弥陀:无量。阿弥陀佛:无量觉。阿弥陀佛有另外两个名号: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光:表空间,也表智慧。无量光:表述宇宙,空间无量;也表一切众生皆本来具有无量的智慧,而十方诸佛,已经圆满证得一切智慧。无量寿:寿:表时间,也表寿命。无量寿:表述宇宙,时间无量;也表一切众生皆本来具有无量的寿命,而十方诸佛,已经彻底断除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成就了最究竟圆满的无量寿。众生由于无明,由于妄想执着,由于业力,未能脱离分段生死,只知道极其有限的时空,被有限的时空所局限,本来的无量变成了有量;本具的无量智慧,也没有能充分地开发利用。八地以上的菩萨虽然断除了分段生死,但仍然有不可思议的变异生死。唯佛二死永亡。二死:即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分段生死:即凡夫、外道、声闻、缘觉以及七地以前菩萨的生死,因为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还没有断尽;初地以上的菩萨虽然能“伏烦恼如阿罗汉”,但为了保留身体,常随佛学,毕竟故意留了一份烦恼以润来生。变异生死:八地以上大菩萨的生死,因为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断尽微细烦恼的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的随眠,第八识中的种子还有生灭;但由于已经断尽了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的现行种子,进入无功用行的修道阶段,不必起心动念,自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大神通,随众生心而变现身土,自在应现于十方世界,所以也叫不可思议变异生死。释迦牟尼:释迦:寂寞,指佛已经彻底解脱一切粗细烦恼,也指真心之本体本来就无任何烦恼,本来不与任何烦恼相应,本自解脱。牟尼:能仁,指佛已获得一切种智,能够慈悲救度一切众生。佛用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救度众生脱离六道轮回;用佛菩提,不但度众生解脱,还可进一步引导众生成佛。佛教只宣说两条道:解脱道,成佛之道。经:即经典,本义是贯穿,经中所说之义理,一以贯之,无可改易。关于空:佛法所说的空,有两种。一种叫空相,指世间的万事万物,由多种因缘和合而生,刹那变化,无有停止,最终必灭。一种叫空性,也叫真空,指能够产生万事万物的那个总根源。真空能够产生万事万物,所以真空本身其实并不空。所以佛法所讲的空和凡夫所说的、所想象的空是不一样的。凡夫所说的空,一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的空,其实只是众生的妄想,根本就不存在,那叫断灭空;主张断灭空的观点叫断灭论,正是佛法所批判的。二是感觉不到,感觉不到就认为空。如看到杯子里没有东西,就说是空杯子,看到房子里没有人,就说是空房子。其实杯子里虽然没东西,房子里虽然没有人,但还有空气存在。当然,在世间法的范围内,按照习惯,大家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把这种对空的理解用在佛法上,就会大错而特错。对佛法所说的空会误解,对佛法所说的有,也会误解。佛法所说的有:一叫假有,就是因缘和合所生的万事万物,因为不能长存,只存在一定的时间,而且还不断变化,只是一个过程,必然消失,只是暂时存在的一个假相,所以叫假有。正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境,不能说假相不存在,但决定没有任何真实性。二叫妙有,妙有的第一个意思,指能生万事万物的总根源空性,它才是一种真实的有,因为它能产生万事万物,能住持万事万物;其本身,其产生、住持万法的功能作用等等,极其微妙,所以叫妙有;妙有的第二个意思,它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虽然有生有灭,但生生不已,无有穷尽,不会因为生而增加,也不会因为灭而减少。如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从无始劫来,虽有无量众生已经成佛,众生界并不因此而减少,佛界也并不因此而增加。正如能量守恒,物质不灭一样,十分微妙。从万事万物本是空性的显现,本是空性的部分功能的角度来看,空性所生的万事万物,也是妙有。妙有的第三个意思,指无漏有为法。空性所生、所显的一切法,可分为三种,即有漏有为法、无漏有为法和无漏无为法。前二种是所生法,后一种是所显法。无漏有为法又有两种。一是第八识空性如来藏本具的有为功能,虽然众生“日用而不知”,但却时时、处处、事事都在分明显露,它才是众生身、口、意一切善、恶、无记业行的基础和支持者,若没有它的微妙作用,众生便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二是诸佛菩萨及修行者的清净业行。从最常见的念佛,到诸佛菩萨的神通智慧,都有不可思议的微妙作用。如一生作恶多端之人,临终前得遇善知识讲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忏悔业障,相信这个法门,并发心愿意到那里去生活修行,于阿弥陀佛名号,口中或心中能够十念乃至只有一念,便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花开见佛悟无生,三不退毕竟成佛。此类妙行,非世间之有为法,乃出世间之有为法,亦属妙有。不论有漏有为法还是无漏有为法,皆是有为法;既是有为法,便一定生灭不停,亦是如梦如幻。一切世间、出世间有为之法的相是存在的,但只是有生有灭、变化不停的假相,“有”的存在是物质或精神暂时的聚合,当这种暂时的聚合分散时,“有”的假相就不见了,就成了所谓的“无”,然而在这个时候,“无”其实并不等于原来的“有”的完全消灭,只是又成了另外一种假相。如水被分解,原来的水不见了,变成了氢气和氧气;原来的众生相不见了,通过修行,已经变成了佛相。佛法不是医学,但不离医学,而超越医学;佛法不是科学,但不离科学,而超越科学。佛法与各门学科的关系都如此,所以佛法不是世间法,但不离世间法,而超越世间法。世间的一切法,只是现象,而佛法,正是要为众生揭示一切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是对现象和本质及其微妙关系的体证,是对一切现象中最根本的生命现象的最深广、最真实的表述,是使一切生命能够彻底解放,并发挥其最大潜能的方法,即是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方法。佛:佛是觉义,有觉悟、觉者、觉行圆满三义。觉悟:觉悟就是觉醒,真正从人生的大梦中彻底醒过来。正如梦中人认为梦境一切真实,醒来才知道梦境都是虚假一样,真醒悟的人,就知道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其实都只是假相,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实在性,都不能永久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种过程,只是一个名字;而名字,也还是一个假相,只是暂时使用的一个符号。但是,所有未醒的人都妄想抓住那些根本抓不住的假相,都在做白日梦,都在梦里生活。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觉者:就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觉者有种种不同的层次,最初的层次是证得真见道的七住明心的菩萨,彻底圆满觉悟了的众生,就改名叫佛。觉行圆满:觉也是智慧之义,圆满的智慧,即佛的智慧,叫一切种智,其包括阿罗汉、辟支佛的一切智及菩萨的道种智。行指修行,主要指福德和智慧两方面,菩萨修行的法门主要是六波罗蜜,简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其前五度,是修福德,修最后一度,是修智慧。但六度的前五度,也是有般若贯穿的。般若,特指成佛的智慧。佛的另外一个名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其中阿:无。耨多罗:上。三:正。藐:等。菩提:觉。三菩提:正觉,即正确的觉悟、正确的智慧,指小乘的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即解脱的智慧。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即菩萨的觉悟与智慧,其觉悟当与佛的觉悟相等,只是还未圆满。菩萨的觉悟与智慧,即道种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即佛的觉悟,最高、最广、最深,无复其上者,故名无上,乃是最究竟圆满的智慧,即一切种智。觉的意思,在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里,还有三种说法,即本觉、始觉和不觉:1:本觉:是凡夫、外道,乃至不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所不了解的“第八识”本身所具有的觉知,是本来就有的觉性,不靠修得,不离修得。2:始觉:就是通过参禅找到了本觉,开始具有了对这个本觉的正确的认知和体证。禅就是本觉,参就是找,参禅就是找第八识,找到就叫破参,也叫开悟。开是开示,即佛为众生开发演示佛之知见,悟是悟入,即众生听闻了佛法,依教奉行,如理作意,如法修行,悟入了佛之知见,开始与佛智相应。开了悟的菩萨就叫始觉菩萨。3:不觉:没有开悟的众生所具有的觉知全部叫不觉,因为都是建立在对梦幻泡影的不实妄想基础上的。关于第八识:第八识是根本心,也叫禅,本识、本觉、如来藏、异熟识、无垢识、阿赖耶识、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等等。断除分段生死之前,即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或大乘的七地满心菩萨在证得有余涅盘之前,其第八识都叫阿赖耶识。阿赖耶,含藏之义,故阿赖耶识也叫含藏识,由于阿赖耶识含藏分段生死的种子过重而有此名。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或大乘的七地满心菩萨在证得有余涅盘之后,由于已经灭除了分段生死的种子,所以第八识不能再叫阿赖耶识,只能叫作异熟识了。此名其实涵盖阿赖耶识;因为直到成佛以前,第八识中的种子都有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变异而熟的特点。异时而熟的意思是,众生所造善业或恶业的种子,成熟的时间并不是同时,好比一棵果树种下去,要几年以后才能结果;众生所造之善恶业,可能要几个月以后、几年以后,也可能要到下一世或者更多世以后,才渐渐由于因缘成熟而受报。异地而熟的意思是,造业与受报不在同一地。众生生存的环境共有三界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即欲界一地,色界四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无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比如在欲界修得初禅,下一世可能得生初禅天,受报的时候已经不在欲界地了,而到了初禅地了。变异而熟的意思是,因和果很复杂,不但有异时、异地而熟的情况,还常常是变异而熟,比如人身造善业,却得到了天身,人身造恶业,却得到了畜生身、饿鬼身甚至地狱身。为什么有时好人不得好报?或好心不得好报?首先、人们对好人、好心的概念很模糊。好人的最低标准,应该是受持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为受持五戒是得人身的基本条件。因此世人所谓的好人、好心未必就真好。比如杀生,宰杀鸡、鸭、鱼、猪、牛、羊等,在世间人看来没什么,自己饲养,杀了吃肉,或招待客人,或卖掉,没什么过错;但在佛教看来,这都是大恶业;因为只要犯了杀生一条,又不懂用忏悔、念佛等法去补救,就一定会失去人身,堕入三恶道去受报。再如好多人从事的职业,都违犯五戒的原则,诸如屠宰、打猎、捕鱼、造杀生器具、造酒、卖酒等等,如此国法允许的合法的职业,自认为有理而造作的恶业,一生中不知有多少,所以,不懂修行的世间人,下一世能够再得人身的机会极其稀少,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而失人身者则如大地土。其次、一些修行人,其出发点无可非议,但由于入错了门道,跟随了“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邪师,跟着诽谤佛法僧三宝,或诽谤大乘了义正法,或诽谤讲说正法的出家或在家的菩萨,把毁法当成护法,结果,一生勤苦,却有意无意造下了大恶业,来世必入三恶道受报。再次、一些人,或由于前世的善根,或由于得遇外道师,或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等,有一点不太平常的小本事,或能知过去事,或能预知未来事,或能看到人的内脏及其病变,或能看见鬼怪神灵等等,就为人卜凶问吉,趋利避祸,除病禳灾等,全然不懂不该干预因果,时间一长,自己身上便发生种种怪事,其实是邪魅入心;不知惊醒,反以为奇特,受人财物或尊敬,久之与鬼魅相应,一朝失去利用价值,鬼魅离身,羸弱昏聩,无能所为,死后必落鬼道。此事在《大佛顶首楞严经》里有很详细的描述。佛地第八识中的种子,因为已经全部成为最极清净的纯善法种,不会再有任何变异,所以又改名叫无垢识。所以修行的全部过程,就是净化第八识内的染污种子的过程。怎样转化呢?就是要先找到本来清净的、不生不灭的、一切众生皆具的、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的第八识本体——如来藏;就是说要先开悟,然后再转依这个清净本识。只有找到,才谈得到转依;只有转依,才谈得到净化种子。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有四遍,即遍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遍一切地(九地)、遍一切处(十二处)、遍一切界(十八界)。加起来,其实就是遍一切时空,无所不在。为什么?因为时空及时空中的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第八识所出生、所住持的。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它没有开始,也永远没有消失的时候,甚至没有一刹那停顿不工作的时候,所以它永远年轻,永远健康,无需看医生,无需吃药;它灵明不昧,其了知的内涵(根身、器界、种子、七识心行等),恰恰是第六识所不了知的;在第六识中断不行的五种情况(眠熟、闷绝、正死、无想定、灭受想定)下,它都继续工作,它永远不累、不睡、不吃、不喝;它的智能,它的能力,是本具的,无需学习,也无须保持,永远不会丢失、不会变异。由于众生无明烦恼的覆盖,它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但从来也没有失去,如明镜蒙尘,一旦尘垢去除,便立即照天鍳地。而第六识所了知的,在众生位,也恰恰是第八识所不了知的。所以,颠倒梦想、生死烦恼的是第六识,第八识则没有任何颠倒梦想,没有任何生死烦恼,它本来就解脱,本来就自在,本来就是天真佛。但本来佛、天真佛还不是究竟佛、圆满佛,因为只是第八识的本体清净而已,本体中还含有染污的种子。世间法、出世间法,从有无漏失(漏或漏失,指烦恼,是烦恼的异名)或有为无为(为是作用的意思,有为就是有作用,无为就是无作用)、可以概括为三种法,即有漏有为法,无漏有为法和无漏无为法。世间法都是有漏有为法,后二者是出世间法。所以第八识中含藏的法种,大致也有三种:有漏有为法种,无漏有为法种,无漏无为法种。(注意:既没有“有漏无为法”,也没有这样的种子)辅导梁武帝学佛的傅大士有首偈子中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每个人、每个众生都有一尊天真佛相随,这就是我们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平常人由于不知道这个真心,他们所说的真心,其实都是妄心。我们生生世世,因真心而出生,我们的生命,因真心而存在。因为有真心永不消失,我们才会有下一世;因为有真心保存我们修行的种子,所以我们此世修行的任何功德利益,才都绝对不会丧失,才都功不唐捐。所以我们不必害怕生死,甚至不必害怕隔阴之谜,我们可以生生世世继续不断地学习,继续不断地修行,直至成佛。有你的佛为你站岗,为你看护,累了,你可以尽管放心去睡觉,不必担心醒不过来;有病,你可以尽管放心去做全麻手术,既可以无痛,也不用担心醒不过来;修禅定,你也不必怕入了定出不来。你的天真佛,它忠诚无比,永远跟着你,绝不会离弃你,决不会背叛你。即使你死了,它也不会抛弃你,它一定会再出生一个你,但它绝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灵魂。你只是一世又一世“因缘”的聚和;有聚就有散,聚的时候叫生,散的时候就叫死,然而它却不会死,生生世世,它永存不灭。这个第八识真心、天真佛,在修行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名字,所以又叫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我们的心,有无量无边的功能作用,这些功能作用,潜伏在第八识中的时候,就叫做“种子”,种子是比喻的说法;种子活动、起作用的时候,就叫“现行”,也叫“业”。业,按其产生的处所有三种,即身业、口业、意业。按其性质,也有三种,即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业是大量的,无记就是无法说它是善,还是恶。如我们平常的衣食住行,说写读看,眨眼呼吸等等。关于第七识:第七识名叫末那识,在十八界中,叫意根。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六识,以顺序,眼识是第一识,耳识是第二识……意识是第六识。注意:十八界中有第七识,叫末那识,即意根;但第八识不在十八界中,不被十八界所摄,它是产生十八界的总根源。十八界都是可生可灭的法,而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法。第七识唯有无余涅盘一种情况可断灭,但毕竟是可以断灭的法,既然可断灭,就并不是常住法。故唯有第八识是真正永恒不灭的常住法。第八识在七地以前叫阿赖耶识,成佛以前都可叫异熟识,成佛后叫无垢识。一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是识别、分别、了别、知道的意思。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意识了别法尘。前五识只能各自了别五尘的粗相,或叫总相,而第六识,不但能了别全部五尘的总相,还能了别五尘的细相,或叫别相,以及了别五尘上所生的法尘。其实第六识对前五尘总、别相的了别,也还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的,它不像前五识一样能直接了别前五尘,但也正是因为它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的,所以它不但能了别全部五尘的总相,还能了别五尘的别相。第七识虽然也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一切的,但它的了别,既不同于前五识面对面地直接对五尘的总相进行了别,也不同于第六识能作精细的了别,而是另有特点。第七识的特点主要有三:恒、审、思量。恒,指第七识在大乘法中,由于菩萨虽证无余涅盘,而绝不入无余涅盘,所以,同第八识一样,也是恒常存在,无有灭时,无有间断之时(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也是真心,因为它毕竟是可灭的,而第八识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灭的)。审,指第七识虽能了别所有五尘上所生的法尘,但由于它只能和五别境心所的慧心所相应,而且其慧单独运作时极其羸劣,所以只能透过法尘了别五尘有无重大变化。但它对意识所了别结果的审查,却极其敏锐。当它发现五尘有重大变化的时候,它就会叫意识来帮它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准确的了别。故能地刹那刹那审查。思量,就是作主、做决定,这是第七识的一个重大功能,而且唯有第七识才有这个功能。众生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发出一个词语,每一个大大小小的行为动作,都要靠第八识中相应的种子现行才可以,而第八识中相应的种子要现行,就必须有一个发布命令者,因为第八识是一个被动心体。这其中,第六识是为第七识提供具体情报者,第七识是根据情报或业力发布命令者,而第八识,则是执行命令者。当然,有的时候,第七识并不一定依第六识所提供的情报作决定、发命令,而是依俱生我执的习气来做决定、发命令的,所以才会有所谓理智与感情的冲突。理智,属于第六识根据实际情况的清醒思维,而感情,则多属累世形成的驾轻就熟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性格。第七识恒与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相应,故曰我执识。因为初地菩萨的见道位的修行已经圆满,开始进入修道位,所以初地菩萨的知见和佛的知见一样,叫“见与佛齐”。菩萨修行成佛一共有五十二个位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五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两个位次。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经典,又把这五十二个位次分为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中从初信到第五住,是资粮位;第六住位,是加行位;从第七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每一地都又有三位区别,即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是见道位。见道位又有两种,即真见道、相见道。第七住,是真见道;从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是相见道。从初地的住地心到等觉,是修道位。妙觉,是究竟位。三转法轮和五时说法都是对释迦牟尼佛说法内容或时间的划分。五时说法:1、华严时:佛成道后,于最初二十一天,上天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度大菩萨,是为华严时。2、阿含时:即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是为阿含时。3、般若时:继阿含时后,度菩萨乘人,也为使小乘人回小向大,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讲大乘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是为般若时。4、方等时:方等经即是大乘经典的总称,也叫方广经。继般若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经》、《胜鬘经》等唯识系列的经典,讲大乘般若道种智和一切种智,是为方等时。5、法华涅盘时:再后八年,说《法华经》,会三乘于唯一佛乘;将入灭时,于一日一夜,说《涅盘经》,显佛地究竟涅盘之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是为法华涅盘时。三转法轮:和三会说法类似,表示释迦牟尼佛说法,有三个大的时期,所说佛法,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度化对象。1、初转法轮:也叫初会说法,以弘演声闻、缘觉所修的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道为主,总名二乘菩提,所度部众为声闻部。2、二转法轮:也叫二会说法(二会也叫般若会),以弘演大乘般若中道、法界实相般若之总相智与别相智为主,所度部众为三贤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众。3、三转法轮:也叫三会说法(第三会也叫方等会),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为主,即是方广经所说诸地菩萨应修证之一切种智究竟了义妙法,乃是唯识增上慧学,所度部众为登地以上之菩萨。佛法有五乘之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乘,即车,是运载工具。人天乘是世间法,余四乘则是出世间法。《法华经》中还有四车之说,即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羊车即声闻乘,鹿车即缘觉乘,牛车即菩萨乘,大白牛车即佛乘。如何汇同五时、五乘和三转三会?1、第一会初转法轮即阿含时,包括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2、第二会二转法轮即般若时,菩萨乘。3、第三会三转法轮即华严时、方等时、法华涅盘时,佛乘。声闻乘修四谛法门,四谛即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简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或苦集灭道。声闻乘所证,有四果,初果名须陀洹,二果名斯陀含,三果名阿那含,四果名阿罗汉(也简称罗汉)。阿罗汉已经彻底灭除了分段生死的见思烦恼,见烦恼即我见,思烦恼即我执。众生所执之自我犹如一张皮,烦恼好像皮上的毛,皮没有了,毛就没有地方可以长了。所以要想证解脱果,首先要断的就是我见。须陀洹是小乘的见道位,小乘的见道位要断三缚结(我见结、疑见结、戒禁取见结)。小乘开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识到根本没有自我,断除我见。我见是众生错误的想象。我见也叫身见。若我见、身见并用的时候,身见偏指错认五蕴中的色蕴即色身为自我,我见则偏指五蕴中的其它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即精神作用为自我。而五蕴都只是因缘暂时聚合所生起的现象,因缘若散即灭,只是过程,并无实质,所以无我。苦:佛法所说的苦有三种或八种。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纯粹的受苦,如被打,牙痛等皮肉之苦以及精神上受煎熬等等。2、坏苦:指的就是凡夫所认为的乐,因为其乐并不能常保,所谓乐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过去之后又是苦。所以真正不变的永恒的乐,在世间是不存在的。世间往往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乐参半。比如有爱、能爱是乐,但对所爱的人、事的思念就又是苦,和所爱人、事的分离也是苦。再如吃美味佳肴感到快乐,但吃得太多了,享受过后生病了,就是苦。看见了好东西起了欣赏的念是乐,可转念一想得不到又变成了苦。3、行苦: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刹那变化,无有停止,统统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就像一场场戏一样,演过就没有了,永远抓不住、留不住,最终一定会消失。因此,所有的事物,包括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其实都只是一种不停变化的现象,都为行苦所摄。一般人只能感觉到大的变化,而对于刹那间的那种微细的变化是感觉不到的。众生无明,都是以苦为乐。佛法,就是教人从根本上离苦得乐的方法。什么叫真乐?在小乘来说,没有分段生死的烦恼就是真乐;在大乘来说,直到成佛,连变异生死的烦恼也彻底去除得干干净净,才是究竟真乐。小乘修行的目的仅是自觉,使自己从无明烦恼中觉醒过来,离苦得乐。大乘修行的目的,不仅是自觉,还要觉他,使一切众生也都能从无明烦恼中觉醒过来,离苦得乐。这种自觉觉他的大愿什么时候圆满?要到成佛的时候才圆满。菩萨还没有圆满,还在逐渐圆满、走向最后圆满的过程中。我们所在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就是平常人所说的银河系。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娑婆的意思是堪忍,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苦为乐,极能忍受痛苦,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好多人一直忍受多年的病痛,即使到了临终,还是不愿意放弃生命。从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往西,再过十万亿个世界,那里有另外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那里的教主,正在那里教化众生。那是一个无苦的世界,一切所需,自然而有,无需劳作,所以那里的人有充分的时间听闻、思维、修习佛法;那里的人都从莲花中化生,长得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十分庄严;那里的人没有烦恼,所以也不生病,不会死亡,永远年轻,永远健康,无需医院、无需医生、无需药物;那里没有女人,所有的女人往生到那里,就都变成了男子,所以那里也没有家庭,没有家庭所带来的一切痛苦烦恼;那里黄金为地,地平如掌,池树皆七宝所成,微风吹动,有百千种美妙音乐自然响起,也有无数美丽的小鸟飞翔鸣叫,都在音乐声中演说佛法;七宝池中有各色莲花,大如车轮,放出各种光色,光中有佛化出,无量菩萨围绕着佛,听佛说法;宝树之间有宝网相连,宝网上有无数宝珠,互相辉映,于宝网上可以看到一切想看的事物,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当然也知道自己必然成佛;那里有无量的大菩萨,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所以那里的修行人,永远不会退转,直至成佛……详细情况,当讲净土经典时再说。阿弥陀佛有两大助手,一名观世音菩萨,一名大势至菩萨。他们都有大慈悲、大愿力、大智慧、大神通,不但在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也在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有缘的念佛众生到极乐世界去生活、修行。佛法分为三个时期,共12000年,其中正法时期1000年,像法时期1000年,末法时期10000年。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一千年中。佛法中表示时间极长的单位叫劫,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之分。表示劫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方法说,人寿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增长一岁,一直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叫一个增劫;再从八万四千岁起,每一百年人寿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叫一个减劫。这一增一减为一劫。(84000-10)×100×2=16798000,一小劫约为1680万年;20个小劫为一个中劫,为335960000万年;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为1343840000万年。无量个大劫是一个阿僧祇劫。阿僧祇的意思是无量,是印度的一个大数字,并不是我们平时的概念。佛法中表示时间极短的单位叫刹那,一弹指就有60个刹那。事物的生灭极其迅速,肉眼看不到,心也感受不到,现代的仪器也测量不到,因为一刹那中就有900个生灭,所以人们不知道是假相。就如电影,大家看到银幕上的形象都是连续运动的,其实原本是一张一张的单张胶片,因为人的眼睛跟不上一张一张胶片的转换,所以感觉是连续的。可见人的感觉,其实都是错觉,人都是在错觉中生活而不自知,不知真实,故曰无明。爱因斯坦说:“物质是人的错觉”。他的结论与佛法很接近。为什么是错觉?因为人的感觉器官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即使有现代科学仪器的帮助,也还是太有限了。如光谱,我们只能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而此七色,在两头都无限的光谱中,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假相,真相永远也看不到。但论其究竟,所有的相其实都是假相,真相是没有形象的。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其父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住世八十年,示现涅盘至今已有2560年。我们现在所在的劫,名叫贤劫。这个劫中,共有千佛出现。第一尊名拘留孙佛,第二尊名拘那含佛,第三尊名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未来的弥勒佛将是第五尊佛。弥勒佛,现在其实还是菩萨,住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欲界的第四天,叫兜率天。兜率天分内外院,其外院住一般的天众,其内院则是弥勒净土,住修行的菩萨们,弥勒菩萨在那里为其它菩萨讲解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系列经典,等待因缘成熟,56亿7千万年以后,下到人间示现成佛。天,在佛法中,是六种生命形式的一种。其生存环境叫天界,简称天;其中生活的众生叫天人,也简称天。六道众生生存的客观环境,大的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都有男女之别,都有男女欲望,故名欲界。欲界共有六天,也叫六欲天。从下往上,依序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天的天人,身体已是微细物质构成,一重比一重的高大,平常人是看不见的。色界的众生已无男女欲望,故亦没有男女之别。由此也可见,并非只是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相,即使娑婆世界的色界也已经没有男女的区别了。其实三界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才有男女相和男女的欲望,其它两界都没有。色界众生处于禅定之中,以禅悦为食,无需饮食,故无大小便利,亦无生藏熟藏。没有鼻根、舌根之胜义根,无香尘、味尘,故亦无鼻识、舌识。十八界中只有十二界了。色界共有十八天,其中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共九天。四禅则共有九天,其中包括圣人居住的五不还天。色界的最高顶,色究竟天,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为地上菩萨讲说如何成佛的一切种智的地方;已经登地的菩萨,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学习,也可以发愿往生色究竟天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色界天人的身体更加微细,一重比一重更加高大,色究竟天天人的身体最为高大,大到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无色界的众生则已没有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所以十八界中,只剩下意根、法尘、意识三界了。既然没有身体,当然也没有男女相以及男女的欲望。无色界天共有四重,依序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真正的学佛人,并不发愿往生无色界天,因为没有身体,并且长劫住在四空定中,无法闻思修学,无法实践佛法,更无法弘扬佛法,自利利他,增长福德和智慧,徒耗生命,浪费时间而已。佛法虽然也有世间法的人天善法,但它的主法是出世间法,其人天善法的目的,还是引导众生修学出世间法。除佛法之外的任何宗教所宣扬的法都只是世间法,而世间法不论多么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烦恼法、生死法、轮回法。中国的儒教,宣扬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世间法,其实道教修身养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世间法,纵然能升天,仍在六道轮回之中。其它的各大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等,也只不过宣说升天的法门而已,而且由于他们不修禅定,不可能生到色界天,只能生到欲界天而已。道教、印度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由于修禅定,倒有可能生到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但纵然生到色界、无色界天,仍然在轮回之中,不能脱离生死。但是,这里有个大问题,就是其它宗教的人到底能不能升天,去享天福?论其实,绝大部分的人,不但不能升到天上,连人身也未必能保住。为什么?因为不能受持五戒故,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获得人身的起码条件,如果连人身都保不住,怎么可能升天呢。所以外教所说的升天法门,并不真实。五戒是:第一、戒杀生,第二、戒偷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饮酒。这是再次获得人身的五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那么,试试看,究竟有几个人能五条都做到呢?所以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佛教基础常识大全;http://wh.zgfj.cn/ChangShi/2011-09-15/21186.html

佛教经典知识大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727/17/631999_226805823.shtml

中国文化常识大全:http://www.qydj.gov.cn/yc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399

数字成语大全:

一心一意、一分为二、不三不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四通八达、 五光十色(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五花八门、半斤八两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 
(2)十全十美(
十万火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千军万马千载难逢)、万紫千红(万水千山

一目十行 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刀两断 一言为定 一字千金 一朝一夕 一字之师 一叶知秋 一路平安 一路顺风 一箭双雕 三心二意 三长两短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五颜六色 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 五花八门

五谷丰登 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万众一心 成千上万 万古流芳 万紫千红 五马分尸 万人空巷 万马奔腾 一言九鼎 五十步笑百步

1. 绝大多数是表示非确指的,只有极少数是表示确数,如:
一字之师、二竖为虐、三纲五常三足鼎立三元及第三从四德三皇五帝三姑六婆、四时八节、四大皆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窍生烟七擒七纵八仙过海九鼎大吕十恶不赦,等等。

2. 有的是表示“多”的意思,以含有“三、五、百、千、万”的部分成语最有代表性,如接二连三、三番五次、
三令五申九死一生百炼成钢、百孔千疮、千方百计、千夫所指、千头万绪、万变不离其宗、亿万斯年,等等。

3. 有的是表示“少”的意思,以含有“一”的部分成语最有代表性,如一丝一毫、
一毛不拔、一点一滴、一朝一夕、一针一线、一知半解一鳞半爪、三三两两、三言两语九牛一毛,等等。

4. 有的是表示“繁杂、凌乱”的意思,以含有“七、八”的部分成语最具有代表性,如七零八落、横七竖八、
七上八下、乱七八糟、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杂七杂八、七折八扣、五花八门、五光十色、千头万绪,等等。

5. 有的是表示强调突出,如一模一样、一丝一毫、独一无二、一清二楚、一干二净、一刀两断、一落千丈、
五大三粗九九归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战百胜、千真万确、万无一失,等等。

6. 有的明显地含有贬义,以含有“三、四”的大部分成语最具有代表性,如说三道四、
不三不四、低三下四、丢三落四、朝三暮四、推三阻四、颠三倒四、欺三瞒四、调三窝四,等等。这些成语中的数字多少含有一点“是非好坏”或“这样、那样”等意思。

从这类成语的语法结构来看,其中的数字可以充当各种成分:

1. 作主语,如:
一了百了、一之谓甚、万无一失;

2. 作谓语,如:言行不一、气象万千、人一己百;

3. 作宾语,如:举一反三、
杀一儆百、略知一二;

4. 作定语,如:
八面玲珑百家争鸣万象更新

5. 作状语,如:
耳目一新势不两立、三思而行;

6. 作
补语,如:低三下四、推三阻四、行百里者半九十

另外,成语中的数字还有一定的修辞作用,它们可以构成多种
修辞格。例如: 1. 摹形;十字街头、八字打开; 2. 夸张:入木三分垂涎三尺; 3. 紧缩:三姑六婆三纲五常; 4. 衬托:千钧一发,一本万利; 5. 镶嵌:四平八稳,一干二净; 8. 叠词:三三两两,千千万万; 6. 顶真;一而再再而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7. 同语:一物降一物,一是一,二是二;等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5523.html

更多阅读

最新藏地密码10 第八十二章4 众生之门--绝密五色 众生之门

绝密五色 通道又窄又长,虽然很高,却给人极度压抑的感觉,若不是一阵阵清新的风从外向内灌,仅仅是这条窄窄的通道就能令人发疯。而那全部相似又各不相同的人像,无论是凹面还是凸面,不同的人最后都变成了同一种心情——怪异!就好像他们在绕圈

134篇康熙青花的极致——墨分五色 康熙青花瓷器鉴定

人们称誉康熙青花,必谓之“墨分五色”,这指的是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在绘画中区分事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这种青花,一改元明两代青花传统平涂的单调画风,使青花发色深浅不一,如同绘画中的“墨分五色”,故康熙青花又有“

声明:《转载 “五行五色”、“七情六欲”、“七难八苦”之含义 七情六欲歌词》为网友弥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