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九龙仓和武汉的恩怨

个人前言:2000年的全国高校合并浪潮中,武汉市政府初拟将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与武汉大学合并,以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但合并便意味着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历史(在武汉,名字当然得改成武汉大学)。这遭到华中理工大学创始校长在内的多名重量级院士教授的强烈反对,并联名上书教育部阻止该方案通过。以免将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拱手让人。最终该方案未能通过,但华科与武大的恩怨远未结束,为了争夺全国最知名的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两校再次争锋相对,最终花落华中理工……后来武汉便有了华中科技大学与武大—……下文是这一事件始末

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现在我们可以说,尽管当时面对同济领导层和教职工中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但主要是两个人决定了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谁合并。第一位应该是裘法祖院士(于今年病故),第二位是时任党委书记黄光英,因为只有这两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九龙仓和武汉的恩怨
作为武汉大学在华中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华中理工大学,在明白了大学合并之势不可逆转后,选择了与武汉大学争夺同济医科大学并不惜代价(其实它并未付出什么代价)取胜的策略。其时任领导层(时任校长是周济。合并完成不久调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后转任教育部部长)的积极主动和强力争取是获胜的主要原因。

陈立功事件,是在1998年到2000年中国高等院校大合并浪潮中,湖北省数所高校历经多次更改合并方案后,最终形成现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段插曲,是2000年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也是相关高校校史研究尤其是并校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的事件之一。时至今日,其影响依然可见。

1998年5月4日,江(网上不让写这个名字,没办法只好加点插曲)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中国国务院及教育部决定与部分省市共同投资优先建设九所知名大学[1](在此之前有共建十所的说法),让它们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武汉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决定,即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参与竞争全国第十所优先建设的知名大学席位。湖北省内高校最初的合并方案,是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为基础,联合其它高校,实行强强联合。然而,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方的一些高层领导和几名院士向中国教育部签名上书,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参与任何形式的合并,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后更改校名,否则将主动离职。与此同时,部分华中理工大学师生(以学生为主)则发起“保校运动”,也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反对该校卷入合并,拒绝该校更改校名。最终此合并方案因华中理工大学内部(尤其是高层)的意见不统一而流产。

1999年8月,湖北省政府作出了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的新方案,并上报了中国教育部。由于当时的中国卫生部并未就同济医科大学的主管权是否下放做出明确表态,同济医科大学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因而这个方案亦未能实现。最初合并方案涉及的高校列表:院校名称院校性质主管部门 进入“211工程”名单武汉大学公立 中国教育部 是华中理工大学 公立 中国教育部是同济医科大学 公立中国卫生部不是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公立 中国国家电力公司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公立 中国国家测绘局

是2000年2月15日下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贾志杰,谈到武汉高校合并时称:虽然中央答应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给湖北留一个席位,但这个承诺并非不可收回。只有把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强强联合,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最大限度地强化新武汉大学的实力,才能与外地高校竞争全国高校优先建设的前十名席位。[2]同济医科大学是1950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3]内迁武汉与原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的产物。自1980年代以来,同济医科大学就与武汉大学保持着紧密联系。同济医科大学的部分医学基础课(与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相关的部分学科)由武汉大学相关院系代授,上课地点也设在武汉大学校内。[4]因此,同济医科大学的师生校友大多认为,如果要和武汉的某所高校合并,选择联姻武汉大学是非常合适的。然而,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发展2000年2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陈立功,在华中理工大学官方的白云黄鹤BBS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声音——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的长文,详细阐述了他对当时湖北省内数所高校合并的个人观点(大意如下)[2]: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华中理工大学另起炉灶,不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于是武汉地区将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国家优先建设的前十名。武汉大学拒绝保留“同济”的品牌,及其在人、财、物、外事[5]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是导致同济医科大学不愿与武汉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与之前已完成的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相比,同济医科大学放弃联姻综合大学,而选择工科院校,可能“损失是远期的,但却非常惨重”(原文如此)。《我们的声音》一文发表后,立即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很快,该文被转载到了武汉大学官方的珞珈山水BBS、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官方的凌波水榭BBS、北京大学官方的北大未名BBS等国内BBS,和以在欧美亚太地区留学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未名空间BBS等国外中文BBS上。此后短短数日,各相关高校的师生、校友在多个互联网中文论坛上展开了激烈辩论。与此同时,该文的影响范围迅速突破互联网的局限。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高校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处的布告栏上,出现了《我们的声音》一文的打印稿,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看点评。同济医科大学教师陈立功发表的《我们的声音》一文,指责武汉大学在合并事宜上不尊重同济医科大学,导致两校未能成功合并。

而武汉大学校方则认为,《我们的声音》一文对武汉大学的指控完全不符合事实,遂马上发表公开声明,就合并真相做出澄清(大意如下)[2]:武汉大学拒绝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的问题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济医科大学从未就有关合并体制的事宜与武汉大学进行过任何协商。《我们的声音》一文损害了同济医科大学领导人的形象。由此,各相关大学校方开始陆续介入此事.2000年2月29日,迫于多方压力,陈立功在白云黄鹤BBS发表了《我的检讨》(大意如下)[2]:出于维护母校的荣誉,发表了《我们的声音》一文,为此感到遗憾和愧疚。公开发表撤回《我们的声音》一文的声明,并向“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兄弟院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道歉,以挽回不良影响。今后将“加强政治学习,认真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我的检讨》发表后,一片哗然,很快再次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并被迅速转载到了国内外多家中文BBS。这篇检讨不但没有减退当时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旷日持久的大讨论的热度,反而火上加油,使得当时互联网中文论坛上的相关讨论一直延续了数十日之久。尾声2000年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6月1日,同济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保留“同济”名号,并享有诸多独立管理权。而当初以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卷入合并、保留该校校名为由,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的该校部分师生校友,不得不尴尬的接受华中理工大学校方不但主动参与合并,且自愿更改校名的现实。

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合并后经过校内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医学部诞生。至此,武汉地区合并组建的两所新高校都无法争得优先建设的大学席位,从而也就失去了中央许诺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留给湖北的一个席位。后续对当时合并谈判内幕的探讨陈立功的文章中,指出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拒绝保留“同济”品牌,及其在人、财、物、外事[5]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是导致同济医科大学不愿与武汉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此后武汉大学校方立即公开作出澄清,称同济医科大学从未就有关合并体制的事宜与武汉大学进行过任何协商,根本不存在拒绝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的问题。由于双方说法相互矛盾,此后中文网络论坛上关于当时合并谈判内幕的探讨不断出现,并有多位自称知晓内幕的神秘人物“爆料”。

较常见的解释有三种:部分同意陈立功文章的观点。认为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要求合并后各院系按照学科重新整合,即选择彻底融合的方式,不愿在校内出现“独立王国”。但是,在是否保留“同济”品牌问题上,目前仍无统一看法,有人认为武汉大学校方并未一口回绝,因为当时很多知名医科院校合并时都保留了自有品牌。倾向于武汉大学校方公告的观点。认为陈立功文章中对武汉大学校方的指责与事实不符,是当时同济医科大学部分高层领导向同济医科大学校内释放的“烟雾弹”。一种较为中立的观点。认为在合并谈判时,同济医科大学校方与武汉大学校方各有两手准备:一方面,当时的同济医科大学校方在谈判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合并后的高校必须更名。由于武汉大学校方认为该校有百年历史,校名是重要的无形资产,[6]而合并后的高校必须更名的要求过于苛刻,无法接受,导致两校合并失败。而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校方愿意放弃该校校名,[7]并接受同济医科大学校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最终合并成功。从此,华中理工大学不复存在,合并后的华中科技大学横空出世。另一方面,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考虑到武汉地区有同济医科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两所医科大学,且两校都与武汉大学合作较多,可从中选择一所合并。故在与同济医科大学的合并谈判过程中以无法接受武汉大学必须更名的理由拒绝,转而与要求不多的湖北医科大学协商合并事宜。早在陈立功发表《我们的声音》一文前,就有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提前披露了武汉大学将与同济医科大学或者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的消息,是当时武汉大学校方已有两手准备的蛛丝马迹.同城出现竞争对手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决定与华中理工大学等校合并后,武汉大学为了恢复失去50年的医学院,考虑邀请位于武汉的另一所医科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加盟。

与同济医科大学类似,湖北医科大学与武汉大学也有较多合作。但两校的区别也很大: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而同济医科大学是中国卫生部直属高校。合并前,湖北医科大学除口腔医学等少数专业位于全国前列外,临床医学实力明显不及同济医科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就在武汉大学旁边,而同济医科大学在长江对岸的汉口,相距较远。经过再三权衡后,武汉大学向湖北医科大学伸出橄榄枝,后者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一同并入武汉大学。合并后,武汉大学医学部诞生。这是陈立功的文章中没有预料到的重要变数之一,即武汉大学与同济医科大学两校由2000年前的合作伙伴,转变为2000年后的竞争对手。由于武汉大学有与医科大学长期合作的基础和经验,能够大力扶持学校在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湖北医科大学的师生校友愿意融入合并后的武汉大学,学校也与武汉大学校区毗邻,整合后的武汉大学医学部发展较快。考虑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临床医学领域实力较强,武汉大学医学部结合自身特点,着重加强了在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学科的扶持力度,一定程度上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形成错位竞争。2004年,以武汉大学为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报的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这是目前湖北省内唯一涉及医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因为武汉大学与法国高等教育界关系密切,武汉大学医学部与法国同行开展了频繁的合作交流。2006年10月27日,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及夫人,和由法国外交部长、财政部长、设备交通部长、外贸部长、前总理、法国驻华大使、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等组成的政府代表团以及法国企业家和法方记者等随行人员共约200人,在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湖北省省长罗清泉等官员以及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等校方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位于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园内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参观中法两国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学合作项目。希拉克总统亲自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竣工剪彩,并为中法两国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国家级合作项目——武汉大学中法肝胆疾病研究院奠基。[8]这是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四大常任理事国(英、法、苏或俄、美)的在任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首次访问武汉,海内外众多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此次外交访问被看作武汉大学医学部在错位竞争六年后,终于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开始正面竞争的标志。而湖北省有武汉大学医学部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良性竞争,有利于该省在医疗卫生领域整体实力的上升,从而惠及当地居民。

“同济”品牌之争起初,同济医科大学曾经试图迁回上海与同济大学合并,但未能如愿。2000年,位于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等校合并后,同济医科大学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位于上海的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等校合并后,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成为同济大学医学院[3]。于是,中国出现了两个使用“同济”品牌的医学院,品牌之争就此开始。这也是陈立功的文章中没有预料到的重要变数之一。从历史看,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同济”血脉比新成立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为正宗。1984年10月,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到武汉访问时,就曾专门参观当时的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前身)。从地理和经济上,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占后发优势。这种特殊情况,使得短短数年内,“同济”品牌之争从开始时的平淡逐渐演变成目前的激烈。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都申报了建设中德友好医院作为延续“同济”品牌、加强中德合作的计划。2005年11月10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德两国政府同意在上海建设中德友好医院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9]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则未能如愿。但在整体科研实力上,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仍占有优势。“去同济化”由于很多不了解同济医科大学历史的人,一听到“同济”,往往以为是上海的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方逐渐认识到,在宣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同济”品牌时,却面临着帮同济大学及其医学院做宣传的尴尬。另一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享有人、财、物、外事[5]等独立管理权,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感到不易统一管理,阻力较大,学校合并后长期处于磨合状态。因此,华中科技大学校方逐渐开始整合同济医学院。此举被同济医科大学的部分师生校友形象的比喻为“去同济化”。在合并五年后的2005年6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屈伸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田玉科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等文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领导班子作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在1999年-2000年期间放弃联姻武汉大学、选择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并要求保留“同济”品牌和一系列独立管理权的同济医科大学元老们,被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免职或冷落。而在合并谈判过程中同济医科大学一直要求保留的、并得到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方承诺的一系列独立管理权,在合并五年后被华中科技大学校方部分收回。附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两所医院从医学院中脱离出来,改为与同济医学院平级。自此,同济医科大学的元老们已被架空。但“同济”二字依旧保留。

2006年9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同济医学院机关和部分单位归口合并到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和单位及有关干部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设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及其干部任职的通知》等文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彻底的机构改组。此次改组后,华中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已取消“同济”二字),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校方2005年重大调整后得以部分保留的一系列独立管理权,终于被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完全收回。同济医学院从此彻底虚体化,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整合同济医学院成功。

陈立功事件,是2000年前后中国高校大合并浪潮里,为数极少的发源于互联网中文论坛并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一定影响的历史事件。由于医疗卫生领域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特殊性,该事件所涉及到的从1998年至今的一系列变化,折射出中国的部分普通高等医科院校在是选择单独发展还是与其它高校合并,与什么类型的高校合并,以及合并后是选择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还是彻底融合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心态。无论如何选择,都有利有弊。单独发展:利:拥有完全的自主性,无需考虑合并后的各种限制和羁绊。弊:不易进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10]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能较少,难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与其它高校合并:利:较易进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10]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能较多,容易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弊:没有完全的自主性,需要考虑合并后的各种限制和羁绊。合并后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利:自主性较高。弊:合并后的磨合期较长。合并后彻底融合:利:合并后的磨合期较短。弊:自主性较低。

目前,继续单独发展的普通高等医科院校有: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不含军医院校)。合并后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的高等医科院校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为主体)、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为主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为主体)、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为主体)、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为主体)、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华西医科大学为主体)等。合并后彻底融合的高等医科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为主体)、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为主体)、山东大学医学院(原山东医科大学为主体)、武汉大学医学部(原湖北医科大学为主体)、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为主体)等。2006年9月5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由中国教育部、中国卫生部共建,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紧密合作办学,但并未合并。[11]这是至今出现的第四种普通高等医科院校办学模式。该模式更加灵活,但由于具体方案的细节较为模糊,不确定性也很大。注释1↑这九所知名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2 2.0 2.1 2.2 2.3参见于2000年发表的《我们的声音——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和《我们应该从容思考》两文。目前《我们的声音》和《我们应该从容思考》的原始文章现都已无法查询到,但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于2000年5月27日保留了《我们应该从容思考》的大部分内容,其中亦包含《我们的声音》的主要内容,其它一些论坛也有相似的网页档案存在。

3^ 3.03.1同济大学历史上有两个医学院。第一个医学院于1950年迁入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此后逐渐演变为同济医科大学。从1951年到1999年,同济大学都没有医学院建制。直到2000年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并入同济大学后更名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才有了第二个医学院。

4 ↑当时,中国卫生部和中国教育部协商后同意,中国卫生部直属医科院校的部分医学基础课(与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相关的部分学科),由附近的综合大学代授。位于北京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的部分医学基础课由北京大学承担。位于湖北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与位于湖南长沙的湖南医科大学的部分医学基础课由武汉大学承担。如此类推。

5 ^ 5.0 5.1 5.2 同济医科大学在合并前与德国同行有一定的联系。6 ↑1928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直到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并沿用至今。7 ↑1988年,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8 ↑参见《希拉克总统勉励医务工作者——让疾病后退让希望重来》,《湖北日报》,2006年10月28日;以及《希拉克参观武汉大学称树立中法教育合作典范》,新华社,2006年10月28日。9↑ 《胡锦涛主席和德国总统克勒出席我校中德友好医院项目签字仪式》,同济大学新闻网,2005年11月11日。10.0 10.1合并前,同济医科大学没有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11 ↑参见中国教育部网站的《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网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5334.html

更多阅读

根叔演讲2009-2013 华中科技大学根叔演讲

牵挂:李培根校长在2009届华中科大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亲爱的09届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好!四年前,我迎来了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在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征途的前夕,我想对你们说两个字, 那就是“牵挂”。今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

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公开信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就《中国刻不容缓——拯救我们的道德》在出版发行过程中发生的众多咄咄怪事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公开信尊敬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各位领导:我是《中国刻不容缓——拯救我们的道德》一书的作者。此书是一本致力于吹响当前时代道

声明:《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九龙仓和武汉的恩怨》为网友凌波痕湮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