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案例采集二
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好玩的石子
2013年09月
-一、案例: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幼儿,我在一边观察着忙忙碌碌分工而又合作的孩子,一边等待着需要帮助的幼儿,好及时给他们指导。
这时只见单靖贻趴在桌子上,一副懒懒的样子,“怎么了单靖贻,不舒服吗?为什么不跟小朋友一起玩?”“老师,我不想玩,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你可以到搭建区玩积木,科学区玩磁铁、玩水……。”我建议着,但丝毫提不起她的兴趣,我忽然想起前几天我们捡的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石子还没被投放到区域中,也许这形状不一的石头能吸引起她的兴趣,这时我将石子投放到区域中并带单靖贻来玩,我说:“石子可分大小,现在它们都混在一起,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分一分吧!”单靖贻开始给这些石头分类了,小的石头放一堆,大的石头放一堆。接着,我又提出了问题:我们还可以将石头分类呢?这事,引起了单靖贻极大的兴趣,也引来了其他孩子,孩子们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最后总结出还可以按颜色、形状、轻重等分类。
二、分析:
区域活动不但培养了幼儿玩的兴趣,还能获得不少知识
小班区域活动:跟着孩子走
一、背景:
小班的孩子经验少,动手能力差,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设了几个简单的区域供幼儿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操作区,每次该区总是人满满的,玩具都被充分利用起来。
二、案例
一次活动时,我看到性格内向的雨欣想到操作区玩,但里面没有位置又退了回去。
此时我觉得,操作区该扩大了,孩子们喜欢的应该是最好的。我把想法告诉了孩子们,他们都拍手赞成。于是我们一起动手把大部分地盘都变成了操作区。
现在孩子们在里面可以尽情玩了,搭建高手黄志鸿搭了一座又高又大的楼房,云豪正绘声绘色地跟小朋友介绍插得坦克和飞机,就连平时不爱讲话的鸿儒也投入的叫着:“大吊车开来了”博城和建永各拿自己的手枪和机关枪在玩枪战,我示意他们拿着自己的武器到外面玩。
现在我们又将操作区与角色区连起来了,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孩子们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到角色区与同伴进行表演,如果想换武器可以重新回操作区创作。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意想不到的,总能带给我惊喜。
现在我将操作区的玩具分几个组,孩子们可以交换玩,并且定期到别的班级借一些玩具来玩每次换了新玩具孩子们都异常的投入,总有一些新的创作出来。
三反思、
我觉得在整个区域活动中,孩子是主导,他们是我的指挥,我要做的是做孩子最坚定的支持者和追随者
中班教育案例:成长中的媛媛
2013年09月
-媛媛是我班一个文静的小女孩,虽则话不多,但脾气是很犟的,认定了怎样就待是怎样的,有时我们老师也束手无策,在家是家里人围着她转。一次早上来园时,我坐在钢琴旁看着孩子们在玩积木,正在吃早饭的天扬忽然对我说:“徐老师,彭诗媛来了!”我说:“知道了”。因为在平常孩子们对于与自己坐在同一桌的同伴的到来总是万分的高兴,甚至走过去迎接,因此今天我对于媛媛还没进教室的事也不当他一回事。可过不了一会儿,天扬又这么说了,肯定有事,我的直觉告诉我,于是我起身往外走去,走到门口,发现媛媛正哭泣着死命地紧抱妈妈的脖颈,不肯放手站地上。于是我上前询问:“媛媛,怎么啦?”通过她妈妈的讲述和我对她的询问,弄清了事件的缘由,原来班里的佳毅小朋友欺负她了,昨天推了她一下,今天她就不想来上学了,因此就上演了门口这一幕。我抱过媛媛,对她说:“别哭,待会我来批评佳毅,让他跟你道歉,他不跟你做朋友,我们大家都不跟他做朋友了。”哭声渐小,于是我又说:“咱们还告诉他的爸爸,让他的爸爸也批评他,好吗?”她点点头,于是我抱着她一起看同伴玩积木,待到佳毅来了,我俩就按商定的方法处理。佳毅的爸爸也很配合,就这样事件平息了,我对佳毅进行了教育,又在晨间谈话时对孩子间的团结友爱进行了相关教育,同时对媛媛和集体幼儿说,:“谁如果欺负你了,一定要立刻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那个不乖的孩子的,我不喜欢的孩子,大红花也不喜欢他的”。
时间飞快,转眼到了期末,一次在媛媛身上又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媛媛立即就告诉了我,我问孩子们:“小朋友间应怎样相处?”“做好朋友,拉拉手、抱一抱”。“今天他又不乖了,管不住自己了,怎么办?”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小法官,纷纷表示着对打人的小朋友的宣判,这个说:“今天别让他回家了,把他留这儿”。那个说:“让彭诗媛打回去,他打一下,让彭诗媛打两下。”也有说:“让他跟彭诗媛道歉。”还有的说:“别给他吃饭,让他没力气打人”……正是众说纷纭,纷纷表示着对打人者的不满,打人者低着头,一副后悔不已的样子,作为仲裁者的我最后请当事人媛媛自己表态,选择一种处理方法。媛媛选择的也就是我想选择的,那就是请打人者道歉,打人者道过谦后,我又对他说:“今后你再这样做,那我就采用刚刚小朋友说过的方法,知道了吗?”他点点头。
同样的事件先后不一的发生在媛媛的身上,可媛媛的处理方式有着明显的进步,让我感觉媛媛长大了,懂事了。学会用正确方法处理与同伴间的纠纷了,真是太好了,在这一事件中,媛媛以自己的大度包容了同伴的犯错,给同伴一个改正的机会,同时也让全班幼儿得到了一个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大班案例: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
2013年09月
-案例实录:午餐后,孩子们陆续离开座位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两两结伴坐在走廊上,与同伴尽情闲聊,享受着温暖阳光下的无限惬意;有的把玩着橡皮泥,体验着泥塑制作的快乐;有的拿着画笔在纸上尽情挥洒无限的想象;有的结伴做起了游戏……我如往常一样徘徊于室内室外,时刻关注着孩子们。
忽然我看到鑫磊小朋友一直在一个柜子旁把弄着什么,于是我就走了过去。看着我的到来,鑫磊的眼里顿时露出了笑容,急忙问我:“老师,我可以玩拼板吗?”。这时,我一下明白了他的心思,原来他对塑胶拼板产生了兴趣,这种拼板单块的面积较大,平时多数用来拼接平铺在地上做孩子们活动的垫板用,不怎么组织孩子们玩。我想着随即同意了他的想法:“好啊,当然可以啊。”于是他就把柜子里的塑胶板全部拿了出来,他的举动引来许多孩子纷纷收拾好画笔、橡皮泥等陆续加入其中。三下两下拼板就被孩子们分成了好几堆。还有几个孩子把放在一旁角落里的拼板也一同取了出来,不一会时间就被瓜分玩了起来。有拿到了厚厚一堆的、有只拿到了三四块的、有索性手里一块也没有分到的。只见孩子们有的找了伙伴合作玩了起来,有的找了个空地独自玩着,有的走来走去看着……这时有几个孩子跑到我跟前唧唧喳喳的告起状来“老师,陆江辉他有好多拼板,我只有四块玩不了”、“老师我一块也没有,我也想玩”……我装作无奈的告诉他们:“哎呀,今天拼板就这么多,老师可没办法了,你们自己想办法玩吧?相信你们能行的。”看着得不到老师帮助,几个孩子就分散着离开只好自己想办法。只见涛涛跑到晓林跟前说“你的拼板可能拼起来不够,我这边有几块,我们一起玩好吗?”晓林爽快地答应了。没有拼板的加伦小朋友来到思怡跟前着急地说“哎呀,你看,你搭的楼房快要倒了,让我帮你一起搭吧!”思怡看了看有些歪歪扭扭的楼房,同意了加伦的加入。室外的孩子也陆陆续续地进来,加入玩拼板的行列。
不一会儿活动室内,这边一堆,那边一群,满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我走入孩子们中间,时而成为孩子们的玩伴,时而为孩子们的丰富联想投去惊叹的目光,时而为孩子们的成功送去喝彩。不一会儿,一座座“楼房”、一个个“山洞”、一条条“马路”……在孩子们的想象和合作中,一一呈现。看着活动室内一派秩序井然、欢乐的景象,顿时一股温馨、快乐的暖流涌上心头。
分析:
“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是蒙氏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其前提要了解儿童。教师以观察者和引路人的身份,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教会儿童一些知识。其中活动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来自于幼儿本身。蒙台梭利说,教师要相信儿童、热爱儿童。生命的成长必须有“爱”的感觉,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得来的。儿童正是因为爱他的周围环境才产生了一种压制不住的冲动,通过爱来吸取外界事物并且建构自己。正是这种爱,使儿童对周围环境有那样的热情和细致的观察态度。蒙台梭利还反复强调教师对儿童要有信心,相信儿童迟早会表现出真正的天性。她号召:“要体验从儿童那里得到更大的精神快乐”,这就是教师的最高报酬。蒙台梭利认为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儿童。教师不应当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应当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活动。儿童需要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当然,对于儿童的有害的表现,应毫不犹疑地去制止。
在上述的活动中,从午饭后孩子们起初的“自由活动”到后来孩子们“玩拼板”的活动,我始终以观察者和引路人的身份为孩子们准备着自由、主动、灵活的学习环境。起初的“自由活动”时间,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个别孩子的活动意愿,随即顺应其个体需求,并引发了群体的活动意愿,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我想孩子们对于“拼板构造”活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正是因为此活动来自于幼儿实际生活,来自幼儿本身。活动中,我始终为幼儿营造了充满关爱、信任、平等的环境,时刻细致地关注着孩子的表现。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做到耐心等待,不急于干涉他们,更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孩子们的智慧,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投去信任的目光。当孩子们建构成功时,我又及时成为孩子们的伙伴,为他们鼓劲喝彩,充分展现了对儿童的热爱。正是因为这种溢满关爱和尊重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积极、主动地创造,学习与同伴协商、交往、合作与共享,并使幼儿能集中心志,内化秩序感,让意志力和活动自然结合,在体会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孩子们的这份喜悦和自信同时也感染着我,从孩子们那里细细品味那份精神快乐。
学习日志——吃饭的故事
2013年09月
-在生活中成长着·····教育有两中形式,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生活教育,让孩子回到了生活中,回到现实世界中体验和感受,这是我们新《纲要》中运用最多的词汇,也是我们伟大的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提出了教育的理念
吃饭的故事
我班有31小朋友,孩子刚来幼儿园时,每到吃饭时间,我就头疼,有哭着不肯吃的,有吃的满地满桌都是的,有吃饭吃上半个多小时都吃不完的很慢的。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摄取丰富营养是保证身体健康发育的前提,让每一个孩子生活有规律,定时定量的进餐是我们老师所希望的,同时也是每一味家长的希望。
案例一、小雅肯吃饭了
每次吃饭小雅就大哭,就好像别人掐了她一下那种哭,很可怜又很无助。我们决定给她两周的时间来学会自己吃饭,第一周每天喂饭,并不断鼓励她:小雅吃的最乖,小雅的小手真能干。渐渐的让她自己也试着拿起调羹吃一吃。第二周我们决定让孩子自己动手,没有老师喂了小雅她哭的很伤心,我们却没有理她,其实就是对她冷处理,她哭的累了,就停了,也许是她发现哭没用,哭了还是没人给她喂饭,就自己吃了起来,这时我们再上去鼓励她:小雅今天会自己吃饭了,真乖,就这样她慢慢懂得吃饭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吃饭是很能干的表现。
案例二、吃饭麽功夫的康康
康康会自己吃饭,就是喜欢麽功夫,一口饭吃上半天还是含在嘴里,后来才知道他在家是爷爷开着电视边看边喂或者边玩边喂,我们跟爷爷沟通爷爷也发现了孩子的小缺点,爷爷在家配合教育,先把电视关掉,然后慢慢让康康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在幼儿园也不断的鼓励康康吃饭眼睛看着饭和菜,让他学着专心吃饭。老师在边上不断提醒把饭咽下去,慢慢的康康吃饭的速度变快了。
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吃饭是每个孩子一部长长的成长史啊!
户外活动——以幼儿的兴趣创生课程资源
2013年09月
-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一群男孩子无意间在花坛中发现了几只黑灰色的小虫子,一碰它们就蜷缩成一团,像个小西瓜。就此孩子们产生并提出许多问题,“西瓜虫”成为他们每天关注的热点。每次课间休息,班里的帅帅和小尔小朋友总是忙着收集各种各样的西瓜虫,大的小的,还给他们去了好多名字,任凭老师怎么劝,他们对抓西瓜虫的兴趣有增无减,有时候他们还会把西瓜虫踩死。
虽然我知道幼儿天生对昆虫的好奇与喜爱,研究西瓜虫不是坏事,可是虫子毕竟是虫子,我怕玩虫引起幼儿的卫生问题,于是我想,如果为孩子们揭开西瓜虫的秘密,让他们了解这种虫子并不再觉得神秘,那么他们也许就不会抓来玩了,这恰好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契机。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ppt,放入一些西瓜虫图片,从“潮湿虫”这个名字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等大家讨论后不知道潮湿虫长什么样子时,我再播放西瓜虫的图片,此时孩子们一下子都兴奋起来,特别是男孩子,都抢着告诉我在哪里找到了西瓜虫,我接着让几个平时观察研究西瓜虫的孩子上台来为大家介绍西瓜虫的外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把西瓜虫的特征都讲的一清二楚,甚至还讲到西瓜虫的装死性本领——碰到危险身体卷成一个球,看来这帮小家伙平时玩西瓜虫时观察得也很仔细嘛!
西瓜虫的悬念一一解开了,我接着问:“西瓜虫吃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吃西瓜,有的说吃蔬菜,有的说吃泥土,还有的说吃蚂蚁,甚至有的孩子说吃人,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忍俊不禁,看来这个秘密还没被他们发现,我接着播放图片,哦,原来它喜欢吃油菜、小白菜、番茄、黄瓜、南瓜、大豆、豇豆、空心菜、莴苣等叶片及蘑菇等啊!孩子们恍然大悟:它不是我们的朋友,它是害虫。知道了西瓜虫是害虫后,几个男孩子嚷嚷着要杀死西瓜虫,几个女孩子马上反驳:“西瓜虫也有妈妈的,她死了妈妈要难过的.”有的孩子:“它要吃蔬菜的,是坏东西.”孩子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我,在决定西瓜虫生死时刻的事情上,轶晨的一句话让我很震惊:“它也是有生命的。”我听了笑着对孩子们说:“她说的对,它也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轻易地把它们踩死,它们的亲人也会很难过的。那我们以后还要不要抓他们?”孩子们的目光马上流露出同情.帅帅叫到:“那我们以后就看看吧,别抓了!”其他小朋友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关于小小西瓜虫讨论,使孩子们在最后有了珍惜生命的意识,我开心地笑了,看来西瓜虫事件可以暂告段落了。
绘画活动案例:走进孩子的绘画世界
2013年09月
一、案例背景:在幼小的孩子的心中,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会把自已想做的,想说的,甚至有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做不到的事情,统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绘画技能的提高,我发现最近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总喜欢创造出各种奇形怪状的事物或者用自己的方式来尝试和探索,而且会觉得很有满足感、成就感。
二、案例描述(一)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拿出小朋友从家中带来的蜗牛请他们观察,随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小蜗牛的范画,说:“今天老师带蜗牛出来散步,蜗牛可高兴了……”我边说着边示范蜗牛的绘画方法,接着我请幼儿动手也来画画小蜗牛,并要求幼儿在画面上添画背景来构建作品的情节,比如你带蜗牛来到了什么地方等等。幼儿都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作画了,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阳阳并没有按照我的提示在做,而是在画面上涂成了一块褐色,一开始,我看了很不解,还用指责的语气说:“阳阳,你这是做什么?你的小蜗牛呢?”“老师,我的小蜗牛都躲到石头下面去了。”“为什么小蜗牛要躲到石头下面去呀?”阳阳的想法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接着他的回答我继续询问他。“因为小朋友们老是要去抓它、摇它,所以我叫它躲起来。”想不到阳阳的回答尽如此简单,但却是来自他的生活经验。
案例描述(二)
在一次吹画活动中,吉吉在纸上滴了一滴颜料,俯下身去吹,可是吹了好几次,看着画面上只有自己吹得太用力而留下的唾液,而这滴颜料却没有动,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又去用勺子去舀了一勺,小心翼翼地滴了几滴,又开始了短而有力的吹气,这下颜料滴开始吹动了,吉吉看着画面上随之产生的变化,脸上露出了微笑,于是,她又不停地加颜料滴上去,或许是因为颜料一下子加得太多,或许是为了省力,吉吉开始尝试将纸的一端抬起,并顺势吹起来,使颜料很快地向四周散开,不久,就听到她大声地喊着,老师,我好了,快来看呀!为了不让她失望,我很有兴致地走近她,她开始兴奋地告诉我,她先吹出了一棵树,后来它变成了一个妖怪,我觉得不好看,又给它吹成了孔雀的尾巴。老师,你看,像不像孔雀的尾巴!我伸出大拇指夸奖她“真像!”
三、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的眼里绘画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同一回事,他们可以让自已生活到虚拟的世界中,也可以让虚拟世界中的美好事物满足自已的需要,而且孩子在绘画时把自已对事物的看法,自已的情感都融入到了作品里面。
案例一中的阳阳,虽然没像其他孩子一样听话来画蜗牛,但是他有自已的思想,他能够联系生活中小朋友们经常抓、摇小蜗牛的情形,替小蜗牛感到担心,他用自已的方式帮助小蜗牛,画一块石头叫小蜗牛赶快躲起来,这一块小小的石头表现出了孩子的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德。
案例二中的吹画对于吉吉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吹画的过程中,吉吉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从第一滴颜料到借助斜坡顺势吹,在不断地尝试着。我也注意到,有一个动作贯穿了吉吉吹画的整个过程“不停的加墨”,她这样做可能基于她的某种生活经验,而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挥想象、建构智慧。比如在吹画的过程中,边吹边想象,当吹出像妖怪一样时,自己觉得不满意、不好看,最后吹出孔雀尾巴就急着告诉老师。
四、案例反思
1、情感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
2、关注孩子“做的过程”
3、对事物的看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总得说来,看待一个孩子的绘画,除了技能上的评价以外,更重要是要解读童心,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美术不单单是美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在孩子身上更多的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体验的方式。
走近孩子,能使教师明白“和谐成长”的意义,从而真诚地、宽容地对待每个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平心静气地去感受孩子、去解读孩子。
中班案例《闻一闻、尝一尝》
2013年08月
-行为记录:活动开始了,我在桌上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杯水,“请每位小朋友来闻一闻水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说:“没有味儿”。“那我们怎么样把水变得有味道呢?”小赵第一个举手回答说:“在水里加些果珍,水会变得甜甜的,我妈妈在家经常给我泡果珍喝,很好喝。”其他的幼儿也跟着说:“老师我在家里也喝过的。”我出示了准备好的材料(糖、盐、果珍),老师准备了一些可以让水变得有味道的材料,一会请你试试看放进这些材料后,水会变成什么味道?我讲完操作的要求后,幼儿就开始试验了。只见小赵拿着自己的杯子先来到了装果珍的杯子前,放了两勺果珍,他喝了一口说:“好甜啊”。他换了一杯水,来到装盐的杯子前,他没有马上实验,而是站在旁边的朋友实验,他走过去问笑笑:“好喝吗?”笑笑说:“不好喝,好咸啊。”听了笑笑的话后,他开始实验,用勺子装了一点点盐放到自己的水杯中,他慢慢的喝了一小口,尝了尝说:“有点咸,是盐的味道。”他转过头来告诉后面的小奕:“这个要少放点,有点咸。”小奕说:“咸的,我不要喝。”他又去尝试其它的实验了。
行为分析:
这是一节小班的科学活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水变味道的秘密,鼓励幼儿大胆去尝试、探索,白开水里加了什么会变成什么味道。活动中,幼儿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很高。活动中的小赵在实验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实验,如:果珍他在家里品尝过味道,因此,实验时他毫不犹豫的放了两勺,他品尝到了甜甜的味道。当实验在白开水里放盐的时候,由于他没有经验,他没有马上实验,而是主动的去询问同伴的意见,然后自己尝试着去放盐。这些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对于自己了解的他会毫不犹豫的实验,而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他能够询问别人来帮助,在自己实验后他还会把自己对实验的和感受与同伴一起分享,很棒!
引导幼儿学会学习案例
2013年08月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万物复苏,许多植物发出了新芽,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也出来了。周围的一切对于孩子来说都非常的吸引他们,他们总是喜欢问老师:“这是什么?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老师千万不要觉得烦,这正是孩子发现问题的表现,老师要积极的给予一定的引导,这样孩子会收获许多。最近,我们班级里新来了一位小客人,它就是孩子们喜欢的小蝌蚪,可别小看它,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乐趣。
小蝌蚪的来班级的第一天,孩子们看到小蝌蚪就马上围过来看看,景金灏说:“老师你看它圆圆的头,真好玩。”常乐说:“老师,我在乡下的小河里看到过它。”旁边还有一些孩子围在旁边说:“我也要看看,我也要看看。”我随机问到:“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说是:“黑的”。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说?有一个孩子说:“蝌蚪是黑黑的,有尾巴。”怎样的尾巴呢?一个孩子说:“细细的尾巴,扭来扭去的。”我马上表扬了孩子,我和周围的孩子一起说:“蝌蚪是黑黑的,细细的尾巴扭来扭去的。”我又说:“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会变成什么吗?有的小朋友说青蛙,有的看了看别人,好像不知道。我先肯定了孩子的说法:是的,那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孩子们没有声音了。我说:“那我们一起去书上,电脑里找找看吧,你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来帮忙,好吗?”孩子们说:“好的”。看过之后,我们就把蝌蚪放到了自然角里。餐后的一段时间,我找来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讲给孩子们听,目的想加深幼儿对蝌蚪的理解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对小蝌蚪的兴趣变得更加的浓了。晚上我回家在电脑上找了一些蝌蚪变青蛙的图片打算第二天给孩子看,便于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第二天,我早上来到幼儿园,一些孩子就对我说:“老师我找到了,找到了蝌蚪怎么变青蛙了。”我说:真棒,我也找到了,一会我们看看吧!我利用早晨来园的时间收集了幼儿找到的图片,利用晨间谈话的时间与幼儿一起来了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我先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找到的,虽然孩子们说的不是很完整,但还是将大概的意思表达清楚了。最后,我再将自己的找到的图片与大家一起分享,孩子们很感兴趣,一些幼儿说:“原来蝌蚪是这样变成青蛙的。”
这是教学生活中生成的一个小的活动,我感觉很有意义。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它们更加喜欢探索自己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孩子收获了许多,已经从认识小蝌蚪的名字、特征升级为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了。在这个小活动中,我不仅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还逐步引导幼儿用完整的、好听的词语来描述小蝌蚪的样子,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将生活中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生成一些小活动,从而不断地丰富孩子的经验。现在提倡引导幼儿学会学习,这个活动案例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表现啊。
小班娃娃家游戏案例与分析(游戏课题组研究案例选)
2013年08月
观察对象:参加娃娃家游戏的幼儿 阶段一:案例表现:Ø观察背景:娃娃家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幼儿对该游戏非常感兴趣,每天都有许多幼儿来到娃娃家,经常会有争抢角色的现象,发现幼儿对角色的经验还有所缺乏。
Ø 观察实录:
游戏开始了,小渔、文翰、乐乐、阿龙一起来到“小猪家”,他们争先恐后地拿炉子、锅等游戏材料。小渔说:“是我先来的,我是妈妈。”乐乐说:“我没看见,是我第一个到的。”“不,不是你,是我!”小渔反驳道。乐乐说:“我就要当妈妈!”在一旁的文翰和阿龙也在争吵,拼命抢着娃娃,都说自己是爸爸,互不相让。
Ø 分析与思考:
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对娃娃家游戏是非常感兴趣的,都想当爸爸、妈妈。通过他们的对话,反应出小班幼儿在遇到角色之争时,还不知道该怎样解决,他们采取的是互相争吵,但无济于事。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游戏材料的隐性指导方式来帮助幼儿解决角色之争。
Ø 实施措施:
A:提供一些角色的标志性服饰——妈妈的长发、爸爸的眼镜,或是围裙、报纸等物,帮助幼儿确定角色身份,解决角色之争。
B:组织幼儿进行谈话活动,说说自己家里有哪些人,帮助幼儿拓展娃娃家游戏的角色经验。
阶段二:
案例表现:
Ø 观察背景:
自教师提供了一些角色的标志性服饰后,幼儿之间的角色逐步消失。教师对“娃娃家”游戏材料的提供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观察。
Ø 观察实录:
娃娃家成员都在各自忙碌着,“妈妈”拿起一瓶果奶喂给娃娃喝。而后,又家中的玩具筐里取出一条鱼,放进锅里烧,烧好后,和“爸爸”一起分享。吃完后,又下了一碗馄饨,喂给娃娃吃。“爸爸”抱来玩具筐,里面放着5、6把勺子、2、3把刀……爸爸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这种现象维持了两、三天了,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Ø 分析与思考
初看这一游戏场景,并不觉得存在什么问题,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矛盾。但是,自始至终,游戏成员之间没有什么对话,大家都非常安静、认真地操作材料。“妈妈”和“爸爸”总是在自己的家中活动,没有与其他游戏交往,如果一直是这种状况并不是好事,肯定不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材料的提供上出现了问题。娃娃家的现成材料太多,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根本不需要外出购物,而且,玩具筐中的勺子和刀数量也太多。
Ø 实施措施:
A:将多余的勺子和刀去掉,每个娃娃家只留一套餐具,减少幼儿重复摆弄的机会。
B:可以为幼儿设置一些“障碍”——试着将果奶、鱼、馄饨等材料调整到超市,将娃娃家的材料减少到最基本状态,促使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到超市购买,或带孩子到小吃店去品尝,为幼儿之间的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
阶段三:
案例表现:
Ø 观察背景:
对娃娃家的材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保留了最基本的材料,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和需要,合理运用材料的情况。
Ø 观察实录:
在小兔家,“妈妈”和“爸爸”坐在桌子旁边,“妈妈”抱来了娃娃,用奶瓶给他喂奶,一边喂一边嘱咐“爸爸”:“你去超市买些菜来,中午我们要烧。”“爸爸”到超市买来了青菜、鱼、茄子一大堆菜。双手捧着,才走几步,好些菜就掉下来了,他又蹲下来捡,好不容易把菜全捡起来,飞快地跑回家,把菜一股脑儿堆放在桌上。
Ø 分析与思考
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从一开始单纯地操作游戏材料,到已经有了交往的意识,说明他们愿意离开娃娃家,与别的游戏接触。但是,从案例中可以发现,“爸爸”在买菜的过程中,由于菜太多,造成了菜总是掉在地上,给幼儿的游戏带来了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游戏材料上进行调整。
Ø 实措施:
A:增加一个背包或拎包。即可以促使幼儿主动与外界交往,特别是对于一些内向的幼儿,“包”对他们起了一定的暗示作用,又能解决幼儿因物品购买得太多而带来的携带不便,增加幼儿游戏的兴趣。
B:讨论如何结合自己的需要购买物品,让幼儿知道不要一次买很多物品。
阶段四:
案例表现:
Ø 观察背景:
幼儿在一次次的游戏中,情节不断深化,幼儿根据平时的经验,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反映出来。
Ø 观察实录:
“妈妈”对“爸爸”说:“宝宝五岁了,我们给宝宝过生日吧!”“爸爸”说:“好的!” “妈妈”说;“没有生日蛋糕怎么办?”“爸爸”说:“那就假假的吧!“”好,我们给宝宝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妈妈”说。“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妈妈”和“爸爸”一边拍手,一边唱着。唱完后,还假装吃蛋糕……
Ø 分析与思考
在小班的游戏中,出现了给宝宝过生日的情景,是非常让人兴奋的,说明幼儿有这方面的经验,平时他们自己在过生日的时候,都是爸爸、妈妈操办,所以在游戏中,幼儿便会不由自主地再现出来。教师应抓住这一闪光点,不能让它转瞬即逝。
Ø 实施措施:
A:与幼儿共同收集废旧的蛋糕盒,或用泡沫、油泥,自己亲手制作蛋糕,使过生日的情节继续深入发展下去。
B: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
中班娃娃家游戏案例与分析
2013年08月
-观察对象:参加娃娃家幼儿的幼儿阶段一:案例表现:Ø 观察背景:刚刚进入金秋十月,有的孩子家中有亲戚结婚,有的孩子则和父母一起参加朋友的婚礼,不少孩子对结婚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有的孩子在娃娃家中开始玩起结婚的情节。
Ø 观察实录:
在娃娃家游戏中,女生甲对男生乙说:“我们结婚吧,我来当新娘子好吗?”,男生乙听了说:“你才不像新娘子呢,头发上没有花,有没有穿裙子。”说完就到超市去了。女生甲听了就对旁边娃娃家的孩子说:“我们玩结婚游戏吧。”旁边的孩子兴致很高,两个人就开始找东西打扮自己了。
Ø 分析与思考:
娃娃家在中班阶段一般都还是角色游戏的中心。在这里,幼儿有机会把他们看到的和经历过的人和事结合在一起并表现出来,如妈妈、爸爸、孩子、兄弟姐妹、伯叔、姑姨、祖父母、消防队员、售货员、婴儿保姆、小动物、去看医生、搬家、参加葬礼或婚礼、去教堂或参加一个家庭聚会、购物、给邻居打电话、参加一个晚会等。装扮成他们经历过的情景中的人物能帮助幼儿理解成人的世界。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喜欢做自己能做的事。
Ø 实施措施:
A:小朋友间相互介绍一些看到别人结婚的经过,知道结婚时可以做什么事。
B:在孩子提出这个新的情节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花、长的白纱等丰富其操作内容,满足孩子的兴趣。
C:设立百宝箱,放入各种布、纸等物品,让孩子自由选择,继续为丰富孩子的游戏情节做准备。
阶段二:
案例表现:
Ø 观察背景:
在娃娃家里提供了纸质花、白纱等材料后观察孩子的游戏情况。Ø 观察实录:
在提供这些材料的前几天,几乎天天发生争吵情况。女孩子一到娃娃家就先把花抢到手,然后开始用白纱做婚纱打扮自己,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管了,打扮好自己后还争着去教室里照镜子,男孩子也不时的跟着跑。一周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Ø 分析与思考:
出现争抢材料的情况是很正常,大家都觉得好玩,都想把自己好好打扮一下。但这种争抢现象肯定不能一直延续下去,因此引导幼儿自己讨论这种现象并自己制定规则是必要的,而中班阶段孩子的规则意识也逐渐萌发。幼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还是有遵守的自觉性的,并且大多数幼儿在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会要求别人,最终可以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常规。
Ø 实施措施:
A:引导孩子共同讨论,制定规则,如轮流结婚当新娘子、当了新娘子后可以做什么……
B: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为游戏增添新的玩具和材料,能根据玩具以及废旧材料的颜色、形状的特点以物代物。
阶段三:
案例表现:
Ø 观察背景:
娃娃家中玩新娘子游戏已经快两周了,孩子的兴趣开始回落,兴趣又开始转移了。
Ø 观察实录:
娃娃家开始后,甲对乙说:“你来当新娘子好吗?”,乙看看甲手上的花说:“我不想玩了,花都坏了。”说完乙就去找爸爸到超市了,甲看看自己手上的花,嘴里嘀咕着:“你不当新娘子就算,我也不和你玩了。”说完把手上的花一扔跑了。
Ø 分析与思考:
这时的幼儿对游戏的一种模式已经开始生厌了。他们对于游戏的情节和材料已经太过于熟悉了,由最先的感兴趣抢着玩,到现在的越来越少的幼儿选择玩。这时的游戏已经需要新的兴趣点了。而且游戏已经在他们的谈话中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花坏了所以就不愿当新娘子了。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孩子讨论引出新的兴趣点。
Ø 实施措施:
A:与幼儿讨论花坏了可以怎么办?
B:提供各种纸张、吸管、浆糊、剪刀引导孩子来做花。
C:可以专门开一个花店,鼓励花店与娃娃家之间的交往。
阶段四:
案例表现:
Ø 观察背景:
各色的纸张等材料已经提供一周了,孩子们愿意参加到新的游戏中吗?两个游戏中有交往吗?
Ø 观察实录:
花店的营业员在忙着做花,不时把做好的花插在花瓶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也不时到花店来买花。一位爸爸对妈妈说:“今天宝宝过生日,我们买些花回家吧!”妈妈开心的选择了一些花带回了家。
Ø 分析与思考:
由于花店的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的兴趣,不少娃娃家的孩子都愿意到花店买花。这个时候增加的新材料,扩大幼儿的兴趣面,并引出新的游戏,使孩子的游戏情节进一步丰富。
Ø 实施措施:
A:组织孩子讨论,什么时候需要买花?
B:花店可以再增加一些小篮子、花瓶等,丰富花的造型。
C:娃娃家的孩子可以去花店买花。
大班娃娃家游戏案例与分析
2013年08月
-阶段一:案例表现:Ø观察背景:娃娃家是创造性自主游戏中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我们从小班开始到大班一直在开展着这个游戏。幼儿进入大班,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为了了解娃娃家游戏的开展情况,对其进行了两周的观察。
Ø 观察实录:
娃娃家的妈妈一手抱着娃娃一手拿着勺子,给娃娃喂水。爸爸则在一边摆弄着桌子上的锅、碗。这时,妈妈说:“哎呀,家里没有菜了,我要去买点菜。”爸爸在一旁听到了,丢下手上的东西就往外跑,边跑边说:“我去买菜,我去吧。”过了一会儿,爸爸买好菜回来了,但他菜全是散着拿在手上。买得太多了,手上的菜掉了一地,于是又去捡,就这样边捡边掉,等菜拿到家时,地上还是掉了一些。妈妈看见了,说:“你是怎么回事呀!”
Ø 分析与思考:
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娃娃家中的游戏情节也在不断丰富。他们能够迁移生活中买菜的经验。但幼儿去买菜时都是空手去的,菜场也没有装菜的东西,有时多买两种菜手就不够拿了,于是就发生了上述的情况。
Ø 实施措施:
A:与幼儿共同讨论,让幼儿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拓展谈论,游戏中还会预见什么问题?并鼓励幼儿积极动脑自己解决问题。阶段二:
案例表现:
Ø 观察背景:
通过上次活动的讨论,孩子们觉得应该找个东西来装这些买来的菜。于是,在娃娃家投放了两个小篮子,在菜场中投放了一些塑料袋,在百宝箱中也放了一些塑料袋。
Ø 观察实录:
娃娃家的宝宝睡在床上,妈妈拿了一个小被子盖到娃娃的身上。坐下来拿了一个锅,放到煤气灶上,用小铲子铲了几下,爸爸看了说:“你在烧什么?”妈妈说:“烧饭。噢,要去买点菜了,说完就往外走。”这时,爸爸喊:“哎,你不拿篮子呀?”妈妈说:“哦!说着拿起了篮子,走了。”妈妈拿着篮子到银行,对银行的人说:“我要取钱。”“拿多少”“十块”。银行的人给了十元钱妈妈。妈妈拿着钱到菜场,指着菜说:“我要这个,嗯,还有这个这个”菜场的人把菜放到秤上秤了一下,把所有的菜放到一个塑料袋里,给了妈妈。妈妈把袋子接过来,放到自己的篮子里。
Ø 分析与思考:
显然,娃娃家的篮子和菜场的塑料袋都起了一定的作用。让幼儿不会发生以前东西买了,却拿不起来的事情。幼儿都能使用工具,也让幼儿更乐意外出去购物,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游戏中的交往。但往往也正因为幼儿更乐意去购物了,造成了大家一起往外跑的现象,家中往往只剩下娃娃一个人在。
Ø 实施措施:
A: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按需购物”,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将需要买的东西先想好并记录在纸上,再去买,培养做事情的条理性。
B:组织讨论:娃娃家里可以留娃娃一人在家吗?并制定一些合理的规则。
阶段三:
案例表现:
Ø 观察背景:
在娃娃家中提供了购物纸和笔,使幼儿能在出门买东西前记录下所要买的东西,观察幼儿如何进行记录。
Ø 观察实录:
娃娃家的妈妈坐在桌子边,拿了纸和笔,在购物纸上的青菜、矿泉水上打了一个勾。对爸爸说:“我先去买点东西,你在家里。”爸爸说:“你买什么?”妈妈拿着购物卡说:“我去买点青菜,还有矿泉水。”说着,妈妈拿着包包,走了。妈妈到了菜场,拿着购物卡说:“我买点青菜。”说着拿了一个青菜放到秤上,服务员说:“3块钱。”妈妈拿了5块钱给服务员,服务员看了,说:“5块呀,嗯,我找你2块吧?”说着,服务员拿了2块钱给妈妈,妈妈接过钱,走了。娃娃家的妈妈直接回到了家,到了家里,妈妈把菜放到桌子上,这时,她看到自己的购物卡上还有一个矿泉水没有买,又站起来说:“我还有矿泉水没有买呢!”说着,又往外跑。
Ø 分析与思考:
幼儿能通过记录卡清晰地记录自己所要买的东西。这对幼儿来说,也是游戏情节的丰富,所以孩子们还是愿意进行记录。同时,这种做法还有助于培养幼儿做事的条理性。但目前来讲,记录的方法太过于单一,可以拓展其他的记录方法,甚至可以在买过东西后进行记帐,同时练习计算能力。
Ø 实施措施:
A:鼓励娃娃家中每个幼儿轮流去买东西,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记录。
B:引导幼儿用其他方法进行纪录。
Ø 特别提示:
这里提供的三个案例主要展现了娃娃家游戏与超市游戏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教师通过材料的提供不断深化游戏情节的经过。大班幼儿游戏交往的频率不断提高,幼儿在游戏中会涌现出各种新的游戏愿望。游戏材料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愿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案例二、三中提到的培养幼儿做事情条理性、练习计算能力。)值得教师重视的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必须具有可创造性,并鼓励幼儿积极动脑,逐步学会与同伴共同解决问题。
中班教育案例:孩子变得自信了
2013年08月
-案例背景:奕奕,女孩,五岁。她乖巧文静,性格内向,平时在园不善言辞,很少主动参加游戏活动。每天来园时,在父母的多次提醒下才会轻轻说出“老师好”三个字。上课从来不主动发言。在多次与父母的交谈中了解到,奕奕在家非常活泼,能说会笑。那是什么原因使她在群体中不能自如表现呢?她真是那么胆小吗?为了弄清楚原因,我对她进行了观察,我想通过个案观察和个别教改善奕奕的不良性格。
案例描述:
一、上课时,她总是安静地坐着,从不主动举手,我用目光暗示了她好几次,她似乎理解了我的用意,慢慢地站起身子,说话的声音非常轻,压在喉咙底下,满脸通红。开学初的一次语言活动中,我组织孩子相互说说祝福的话,小朋友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奕奕却例外。我发现,好多次我的目光与她对视时,她咬咬指甲但没有回避,反而像在等待我说些什么似的,紧紧地看着我。于是我趁机笑着对大家说:“奕奕也想好了祝福的话,我们请她上来说说吧!”这次,她倒是爽快地站了起来,慢悠悠地说了一段话:“我祝——快乐!祝——开心!”语句断断续续地,由于她说地很轻,大家都没听清楚,于是我把奕奕招呼到身边,搂着她,对她说:“奕奕最勇敢了,小朋友好想听你说,再大声说一遍行吗?”就这样,她在我的鼓励下,逐渐缓减了紧张胆怯的情绪,用自然的声音说:“祝小朋友学习进步,快快乐乐,祝老师身体健康,每天都开心!”虽然满脸通红,但她的发言赢得了一片掌声。奕奕不开口,大家都以为她不会说,她一开口可真是一语惊人呢!
二、前段时间,正好幼儿园要进行语言和音乐课程测评。班里的孩子一起进入了紧张的复习状态。在进行奥尔夫音乐〈〈小枕头〉〉的演练时,开始我们发现奕奕的注意力总也集中不起来,唱歌表演时常常会走神。我试着用眼神提醒她,但没有好的效果。好几次我喊了她的名字,她才恍然大悟似地回过神来。此时,她会因为自己的动作、节奏与同伴不合拍而面露难色,有时又会出现以往那胆怯、尴尬的状态。这种情况多次重复出现,奕奕越发不自信了。为了帮助奕奕改变此种心理行为,我把“妈妈”的角色分给她单独扮演,让她真的抱着小枕头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在角色意识的伴随下,集中注意力担任了“妈妈”,增强了表演的自信心。果然,奕奕很重视这个角色,也表现地非常出色。
案例分析与教育策略:
从观察的情况来看,奕奕在学习活动方面缺乏主动和勇气,而对教师的点头、拥抱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在说说祝福语活动中,她实际上很会动脑筋,既考虑到祝福小朋友,又考虑到祝贺老师。她是有话想说,可是她不敢大胆说出来。正是老师的及时鼓励让她蛤蟆瑟吉欧到了老师的关爱,小朋友的关注,使她放下不敢说的顾忌大胆地面对小朋友。
性格内向的奕奕,在我积极的引导下与不断赏识鼓励中开始变得自信起来。课程测评前音乐活动出现的问题,表明奕奕其实很有表现力,她在抱着枕头唱:“小枕头,软绵绵,中间睡着一个小神仙——”时,脸上洋溢母爱的表情,一副进入角色的样子,声音唱得特别柔和。显而易见,她的情绪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并产生情绪反应。而此时老师如果没能充分理解孩子,分析她走神的原因,一味的责备,可能会导致奕奕放弃克服缺乏信心的诱因,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相反,教师在适当实际采用让她担任“妈妈”角色的做法,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使她变得更加有信心,不仅改变了她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态度,还敢于表现自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我经常鼓励奕奕参加游戏活动,如:〈〈请你猜猜我是谁〉〉、〈〈传话〉〉和一些民间游戏,如〈〈丢手绢〉〉〈〈荷花荷花几月开〉〉等,鼓励奕奕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尽情地说,放松地玩,忘记胆怯和腼腆。你瞧,她玩的多开心!(如图2)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给人欢乐、自由和满足。”这也充分说明了游戏对孩子个性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效果与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教育,奕奕现在能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说话和表演节目了。在冬季冬季趣味运动会的集体舞表演中,她排在了最亮眼的位置,自信得展示了自己的舞姿。最近,在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中,奕奕大方的表现,生动地讲述了故事:〈〈小乌龟看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奕奕的转变,我想最离不开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的作用,也离不开赏识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当我们面对一位在园不爱说话,在家却能言善词的孩子时,我们应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不要吝啬我们的赏识”,为孩子创设一个鼓励、支持的学习环境,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这一案例中体现出来。今后我将不断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全面关注幼儿,使每一位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问题能给幼儿一个思考、质疑的机会
2013年08月
-午睡起床孩子们正在穿衣服,飞雪突然走过来说:“老师,你看我的鞋子漂亮吗?这是我妈妈网购的。”我说:“什么叫网购?”小雪说:“就是用电脑在网上买东西。”我问:“为什么在网上买东西呢?”小雪说:“老师,网上的东西很便宜的,所以妈妈就给我买了。”旁边的融融听见了说:“老师,我妈妈也在网上给我买东西,网上买东西还要邮费呢?”我说:“为什么要邮费呢?”融融说:“要把你的买的东西邮寄过来的,不是马上拿到的。我说:哦,原来是这样。我接着问:“可以在网上买些什么呢?”旁边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说:“可以买玩具、买衣服、买吃的、买用的东西、还可以买家电,我爸爸妈妈就经常在网上给我买东西。我说:“原来可以在网上买这么多的东西,现在科技多发达啊。”我接着说:“你们觉得在网上买东西好,还是直接到店里买好呢?”有的孩子说:“网上买便宜,在家里就可以选择要买的东西,觉得网购好。”有的孩子说:“直接到店里买好,因为我们可以直接拿到,我还可以试一试呢?我又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在网上买呢?”孩子们又有不同看法,有的说:“吃的东西,在网上买,可能会不新鲜。有的说:“汽车不能在网上买,我爸爸说买汽车要花很多钱,一定要自己去看一看的。”我说:“所以要根据你买的东西不同,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购买。”
在经济发展很快的今天,网购已经变成了一种消费习惯,这种习惯也慢慢的被孩子们所了解。案例中的孩子们能提出了网购这一关键词,说明孩子们对于现代消费方式的一种关注,我感觉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挖掘。但孩子们对于网购有多少了解了,我还是不知道。因此,案例中,教师以一个不了解网购人的心态与孩子对话,从中去发现孩子对网购的了解,为孩子创设更多说的机会,也为教师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做好一些铺垫。发现孩子们还是能说出一些网购的好处和特点,还是有初浅的了解的。但发现孩子们的想法是感觉网购就是最好的购物方式。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对的,怎样让孩子自己去意识到这种想法的不是完全正确的呢?老师直接告诉孩子,这种做法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想到大班孩子可以培养他们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因此,我转变话题,提出质疑的问题。引发幼儿去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在网上吗?在网上购物好,还是到店里直接购物好?目的是培养幼儿质疑问题的能力,提出这样的问题给幼儿一个思考、质疑的机会。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孩子们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样的讨论中,让孩子慢慢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要在思考和质疑中找出合适的方式。
幼儿的质疑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去思考、去判断,从而更好的解决各种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让幼儿大胆说话——家园共育
2013年07月
案例由来: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能主动与别人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也有些孩子,他们在家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所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到了幼儿园来,他们就会变得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
观察片段一:教师大多与家长联系在晨间接待和下午放学时,但我们班的特点是爷爷奶奶来接的比较多。因此,与家长的正面联系并不多,爷爷奶奶们又不会说普通话,孙子孙女们就跟着学,到了大班说的话还是半句方言半句普通话,弄得笑话百出。陈之栋就是典型例子。
观察片段二:陈之栋有时候说话会“语无伦次”,语句颠来倒去叫人听不懂。跟他奶奶沟通后才发现原来他奶奶不会说普通话,一紧张也开始“语无伦次”。
观察片段三:小朋友们经常会到老师这里来告状:“老师老师,陈之栋又骂人了!”陈之栋总是对着小朋友说“笨蛋”“去死”之类粗俗的话。通过家长联系册才发现原来他家里是做生意的,他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家里说这些话,潜移默化的孩子也就脱口而出了。
原因分析:环境对幼儿口语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其中也包括家长的重视程度。有些家长生气批评孩子时粗话就脱口而出,这不但伤害了孩子,也可能成为孩子的负面教材。家长虽然有时是不经意的,但耳濡目染,孩子慢慢也就习惯成自然。古有“孟母三迁”,家长应充分认识到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虽然我们很难改变社会大环境,但完全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的家庭环境。这首先离不开家长的榜样带头作用,否则,孩子难免也会受到“污染”。其次,教师的正确引导也必不可少。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以引导:
采取措施:
(一)小广播
《纲要》语音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核心是教幼儿学会正确说普通话。大班幼儿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播报科学小广播。幼儿说新闻活动,既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又符合幼儿喜欢模仿成人活动的心理特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有必要让幼儿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注广播及身边的新闻,并大胆地用语言进行表达。而且播报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关,只有清晰的表达才能让听的幼儿感觉既学到了知识也听到了悦耳的声音。
(二)语言要规范化
我们班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的说北方话,有的说南方话。因此,要让幼儿们规范语言。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的言语在发音上必须正确,吐字要清楚,着不仅能为幼儿做出良好的示范,还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三)言语修养
言语交往的修养,是指讲话态度方面的要求。从幼儿掌握口语开始,就要要求他们在言语交往中,讲话态度要平静、自然,有礼貌,不允许撒娇和粗暴的讲话。这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不要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孩子幼小的心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如果父母们可以管住自己的嘴不说粗话,孩子的可塑性很大,相信只需要不长的一段时间,孩子一定可以杜绝讲粗话。
取得成效:
通过及时与家长的沟通,不但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也让家长了解到自己对幼儿存在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位家长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优势、强项,而且当代幼儿家长大都文化程度高、素质好,有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主观意识。因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介入幼儿的学习,让家长深入教育过程,并将其与改善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家园合作显示出连续性、整体性,从而既游戏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又促进了幼儿园教育,特别是推进了家园共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