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
王文献
那年秋天,我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城市公干,住在当地十分著名的龙城大酒店里。
我在城里奔波了一整天,黄昏时,终于将事情办的差不多了。我急于要拦一辆出租车,尽快回酒店休息。可站在路边,拼命的挥手,也没有一辆出租车停下来。正赶上下班时间,车租车太难拦。
终于有一辆车缓缓的在我脚边停下来了。我如遇救星,一个箭步冲上去,拉开车门落座后对司机说:“龙城大酒店,请快点!”
“龙城大酒店?”司机歪着头想了一下,“很远哪!”
“这倒奇怪了,别处的出租车司机都希望越远越好,怎么你这里涉远求近啊?”我十分不解。
司机欲言又止,末了,他终于下定决心,发动车子说:“那就走吧。”
我庆幸自己碰到一位温文尔雅好说话的司机。这位司机衣着整齐,藏青色的西装十分挺括,雪白的衬衫,淡蓝色的领带,搭配的相当得体,不像一般的出租车司机衣着随便、风尘仆仆的样子,到像去赴一场豪门夜宴似的。
龙城大酒店果然很远,车子开得很快,半个钟头后终于抵达了。这半个钟头里,我累得连一句话也不想说,只是闭上眼睛假寐。车到目的地,我掏出钱包准备付钱,却发现这两出租车没有计价器。
“这辆出租车不仅没有计价器,而且是免费的。”司机微笑者调侃。
“啊—?”我哪里肯信。
司机敏捷的跳下车,一边帮我拿东西,一边微笑着说:“亏你还戴着眼镜儿。再仔细看看,这哪是车租车,这是我的私家车呀!”
“我原本要去你在门前等车的那家酒店吃晚饭,,哪知道还没停稳,你就拉开车门进来了,命令我去龙城大酒店。我看你实在太着急了,只好送你过来了。今晚看来我得在龙城大酒店吃晚饭了。”
天哪,这叫什么事,我想我实在是累昏了头,这辆车有没有车租车标志都没有辨识清楚,就不由分说地逼着人家当了一回车租车司机,还奚落人家。
天边的晚霞飘散着,我的脸一定红透了。
1、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说明其作用。
答题要点:本文设置了多出伏笔。①黄昏傍晚,“我”劳累不堪,无精力仔细看车。为“我”错认私家车为出租车提供了依据,为后文打下伏笔;②司机言行。“歪着头想”说路“很远”。暗示司机并不太熟悉到龙城大酒店的准确路程。“欲言又止”“最终下定决心”。暗示这个司机并不是真正出租车司机。③司机穿着打扮。暗示这个司机形象和平常的出租车司机形象不同,为后文伏笔。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主人公形象。
答题要点:本文的主人公是“出租车司机”。他心地善良(热心肠)、乐于助人(急他人之所急或有爱心)、幽默风趣、温文尔雅。比如表现他的心地善良:“司机语言又止,末了,他终于下定决心,发动车子说:‘那就走吧’”。表现他的幽默风趣:“‘我这辆出租车不仅没有计价器,而且是免费的。’司机微笑着调侃。”
3、你是如何看待出租车司机行为的?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简要阐述你的观点。答题要点:示例1:我认为不应该提倡。“出租车司机”在“我”一上车时就应该告诉“我”这不是出租车;非出租车是没有营运资格的,要是载客就是犯法的,他应该拒载。出于道义,非要载人不可,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先讲明这是义务,免得万一出现问题,要自己承担责任。比如,江苏南京的彭宁案,好心救了老太太,却由于无法证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承担了责任。
示例2 :我认为应该肯定和赞扬。因为,社会倡导和呼唤人文关怀,需要更多这样的人;其次,要建设和谐社会,就需要倡导互相关心、乐于助人的风尚;第三,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比如,今年雪灾时由贵阳交通广播电台发起的公益活动“绿丝带市民互助活动”,逐步扩展成为包括慰问抗灾一线、救助困难户等内容的爱心人行动,给老百姓带来了多大的帮助啊。
设题: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出租车司机》这篇小说,结尾才告诉读者是私家车,而不是出租车。看似突然,其实前文至少有四处“暗示”——伏笔:“黄昏时,终于将事情办的差不多了。我急于要拦一辆出租车,尽快回酒店休息。”为我错认私家车为出租车提供了依据,伏笔一;“‘龙城大酒店?’司机歪着头想了一下,‘很远哪!’”,一般出租司机载客是路越远越好,他却舍远求近,反常,伏笔二:“司机欲言又止,末了,他终于下定决心,发动车子说:‘那就走吧。’”从司机的犹豫看出与一般出租车司机的不同,伏笔三;“这位司机衣着整齐,藏青色的西装十分挺括,雪白的衬衫,淡蓝色的领带,搭配的相当得体,不像一般的出租车司机衣着随便、风尘仆仆的样子,到像去赴一场豪门夜宴似的”,服饰与一般司机不同,伏笔四。有此四处伏笔,结局就在情理之中了。
伏笔的作用:四处伏笔为后文结局作“暗示”,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四处伏笔,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的情节波澜,突出了小说人物的助人为乐的个性,深化了主题。
知识储备:伏笔
什么是伏笔?
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举例说明: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对结尾处“项链是赝品”这一结局在前文有三处“暗示”:弗莱思节夫人把项链放在很明显的地方,并且在玛蒂尔德提出借这串项链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看出这串项链并不那么特别,并不那么贵重;在赔项链过程中,找到那家商店,老板说,只售出过匣子,未售出过项链;在还项链情节中,玛蒂尔德战战兢兢还项链,生怕主人发现项链是替换品,弗莱思节夫人看都没看就收了起来,也看出那串项链并不如之前他们想象的那么贵重。这三处的“暗示”,使后面“项链是赝品”的结局,显得合情合理,这种“暗示”,我们就叫它伏笔。
伏笔的表达效果?
①伏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红楼梦》前八十四回有无数的伏笔,对后四十回的续写提出了很多的限制。人们不满高鹗的续文,原因之一就是其情节的安排、人物命运的安排,没有照应前八十四回预埋的伏笔。可见伏笔能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②伏笔还能营造一种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正是《项链》前文的三处伏笔,使其结局在出人意料之后,读者细细咀嚼,发现这个结局又在情理之中,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增添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使情节发展峰回路转、跌宕多姿,又能引人深思,深化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