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中,“太平燕”堪称举国无双,神州一绝。同利肉燕老铺始创于清光绪年间(1876)年,是福州一家创业逾百年,至今仍独家经营的正宗“百年老字号”。
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要说“太平燕”,需先说“燕皮”的来历,没有“燕皮”,遑论“太平燕”?据传,明嘉靖年间,闽北山区与江西接壤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他家居山区,虽有山珍可享,但吃多了,便流于平淡。于是,那家中的厨师便出了一个新花样,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槌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肉(馄饨),煮熟配以高汤,弄了一碗点心端给主人。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得滑嫩清脆,淳香泌人,连呼“太妙”,忙问:“这叫什么点心?”那厨师做点心本来是想讨主人的欢心,哪来的名字?好在厨师脑筋能够急转弯,见碗中的扁肉形同飞燕,便信口说叫“扁肉燕”。由此推演,才有了“燕皮”一说。原先,这“燕皮”本为大户人家独享,后来,这打燕皮的手艺逐渐传开流入福州,燕皮成为商品,食者日众,反倒成了福州家喻户晓,最负盛名的闽味名吃。
太平燕也叫“小长春”,那是因为扁肉形似长春花的缘故,“燕”、“宴”谐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那么,“太平”二字因何而起?原来太平燕里有完整的鸭蛋,在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了,福州人去海外谋生众多,行舟之时“浪”也被压下去了,当然也就“太平”了。
故以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要取一个“太平”、“平安”,这“太平燕”是必吃的。况且“肉”“燕”两个字在福州方言中十分吉利,“肉”,福州人常说“儿肉”,是宝贝儿子的意思,蕴含着无限怜爱;而“燕”字的含义也非常美,每年燕子南来总是选择家业兴旺的人家梁上筑巢,燕子北归,总是带领儿女同回,象征平安吉祥,富贵团圆,兴旺发达。如此说来,这“燕皮”又与民情民俗有关,于是购买肉燕馈赠亲友是富贵平安的象征,是传递吉祥,连结乡情之佳品,远游的福州人特别钟情肉燕一类小吃以解乡愁,便是很自然的了。
AMMA在福州的时候带回了一盒干燕皮,回北京试着包了一下,味道还真是不错!
打开包装盒,我愣住了,明明是煎饼,怎么包燕皮????
这厚厚的干饼真是无法和好吃的肉燕划等号,我晕!
按照说明书,把“煎饼”慢慢揭开来,切成8*8厘米的方块儿。
然后用水打湿“煎饼”朝上的一面,等待几分钟。
几分钟后燕皮就软了,就可以包了。陷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事先调好备用。
包肉燕的方法很简单,3岁孩子就会,信不?在被水打湿的那面中心放少量的馅子,跟钱袋子一样把周围的燕皮捏起来就是一个肉燕。
小贴士:陷子一定要少放。
就包成这样就好了.AMMA包的摸样跟人家同利燕皮差远了,不过不妨碍吃。
肉燕最好是用鸡汤或者骨头汤煮,这样味道会更好。
AMMA正好煮的乌鸡汤,用来煮肉燕想是再美味不过的啦。煮肉燕的时候可以同时煮一些青菜,荤素搭配营养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