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
吴 蕾
摘 要:通过阐述情绪调节的概念和类别,结合中学生心身发育特点及中学生情绪表现的特点,帮助中学生提高对自我情绪调节的认识和掌握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生自我情绪调节
美国的一名中学生枪杀祖父母和多名同学后自杀的事、马加爵的案件,真可谓怵目惊心。引起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脾”、“优伤肺”、“恐伤肾”。 “在生命过程中,情绪变化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良好的情绪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更有益于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形成。
1、加强中学生自我情绪调节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走向成熟的中间阶段。然而这个时期又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危险期”。中学生们的生理特征具有突变性,表现为形体形态、内分泌等一系列心理现象要发生一个迅速而巨大的变化。随着生理的变化,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在心理发展上产生了许多的特点。中学生的生长发育阶段,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是错综复杂的(2)。也就决定了中学生的情绪表现上有三个特点:不稳定性、强烈性和自控能力差。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社会适应不良。在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遭到挫折,很容易引起情绪反应,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甚至会诱发一系列的疾病。研究表明,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情绪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方法,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关注中学生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知识技能的掌握,创新意识的培养。
2、情绪调节的相关知识
2.1情绪是人们在受到某种刺激以后而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包含情绪表现(表情)和情感体验(情感)两个方面。从情绪的作用讲,一些学者将愉快、满意、幸福、欢喜、眷恋、骄傲等情绪称为积极情绪;将悲伤、忧愁、惊恐、仇恨、嫉妒、急躁、厌恶等情绪称为消极情绪。情绪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自从心理学家系统研究人类行为以来,情绪调节就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课题。近十几年来,随着个体社会化研究的深入和心理教育研究的兴起,情绪调节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为心理学家所重视。
2. 2 情绪调节的类别
情绪调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情绪心理学家对情绪调节的涵义的界定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可称之为“适应性界定方式”,即强调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原情绪和行为反应。情绪调节是以一种社会可以容忍的方式,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发展要求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缓反应的能力。第二类可称之为“功效性界定方式”,即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个人目的。情绪调节是一种服务于个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与之相应,人们调节自身情绪反应的内外过程,尤其是它的强度和久暂性特征,与实现或达到个人目的有关。第三类可称之为“特征性界定方式”,即从情绪调节的某一特征或特性着手,对之加以界定。从其操作过程着手,认为情绪调节是激发一种活动以调节(减弱、增强或改变)另一种活动的过程。强调情绪调节的动力特性,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个发生在意识内外的、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从一个或多个方面(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适应特定情境。从情绪调节在人的智能结构中的地位入手,情绪调节是情绪智能的主要成分之一,并将之视为社会智能结构中的一个亚成分。(3)
2. 2中学生在情绪表现上的特点
中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发生突变:内分泌机制完善,加速了青少年生理上的突变;生理机能逐步增强,大脑发育趋向完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提高;第二性征出现。与之相比,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未成熟,中学生在情绪表现上,会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不稳定性。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中,最突出的是不稳定性。上午还兴高采烈的,中午也许会垂头丧气,等到下午又兴奋不已。一天之中,情绪会有很大的变化,情绪表现的反差很大。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微小刺激都可能引起情绪上的变化,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情绪就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称之为“无名火”。②强烈性。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不仅变化性强,而且变化的幅度大,呈现一种强烈性。情绪高涨时,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势不可挡;情绪低落时,又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点动力。学习、生活中的微小刺激能够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常有夸大的倾向。③自控能力差。因为中学生生长发育还不健全,心理正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再加上认识上模糊,致使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容易成为情绪的俘虏,受到情绪的困扰。这不仅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且影响人际交往。甚至有些中学生不能摆脱情绪的干扰,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多变的情绪,不能使我们专心做事;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使我们冲动;自控能力不足会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后果。
3、学会调控情绪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教师应该让学生逐步掌握自我情绪调节。第一、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知道好的情绪要与人分享,糟的情绪要与人分担,这有助于我们增加对情绪的敏感度并加深自我认识和把握。第二、要学着引导过度情绪。及时感觉并学习为情绪找一个恰当而安全的宣泄渠道,例如痛苦时要找人诉说,让情绪及时得到缓解。第三、不在情绪冲动时决策。因为情绪冲动时人很难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当然,情况紧急时只能例外,而且对有的人来说,急中还能生智。 第四、遇到问题时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因为情绪先行,情绪缓解或变好了,对问题的思考才能周密。第五、对自己处理不了的情绪,要懂得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尽快走出情绪的低谷。
4、中学生的自我情绪调节可行方法
为了方便中学生掌握,自我情绪调节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发泄情绪法、自我控制情绪法。
4.1注意力转移法:首先要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焦点。当你遇到挫折感到苦闷、烦恼、情绪处于低潮时,就暂时抛开眼前的麻烦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烦恼的事,而注意力转移到较感兴趣的活动和话题中去。多回忆自己感到最幸福、最愉快的事,以此来冲淡或忘却烦恼,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可以自觉地改换环境。如外出散步、旅游参观,调换居住地点等。这样通过新的环境,冲淡、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
4.2、合理发泄情绪法。所谓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法,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这有以下几种方式。1、哭泣。当你遭到突如其来的灾祸,精神受到打击心里不能承受时,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放声大哭。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排遣紧张、烦恼、郁闷、痛苦情绪的方法。2、倾诉。当你心中积满苦闷、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无法疏散时,可以向父母、老师、同学、知心朋友尽情倾诉,发发牢骚,吐吐委屈。这样使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后,精神就会放松,心中的不平之事也会渐渐消除。3、活动。当你的消极心理使情绪极度低落时,越不愿参加活动,情绪就越低落。而情绪越低落,又越不愿意参加活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不良情绪加重。如果参加一些适当有益的活动,或跑跑步、打打球、干干体力活,或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使郁积的怒气和不良情绪得到发泄,这样,原本十分低落的情绪就可以改变。
4.3自我控制情绪法 人不仅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智。如果失去理智,感情也就成了脱缰的野马。在陷入消极情绪而难以自拔时,应有意识地用理智去控制,这又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自我暗示。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当你参加一些紧张的活动如重要的考试或竞赛前,要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沉住气,别紧张,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就能增强自信心,情绪就会冷静,就能遏制冲动,避免不良情绪造成不良后果。第二、自我激励。这是用理智控制不良情绪的又一良好方法。恰当运用自我激励,可以给人精神动力。当一个人在困难面前或身处逆境时,自我激励能使你从困难和逆境造成的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名言,但是在失败后一味消沉,不采取自我激励的方法振作精神,那么失败只能永远是失败,而不会成为成功之母。第三、心理换位。这也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所谓心理换位,就是与他人互换位置角色,即俗话所说的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通过心理换位,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思想。这样就有利于消除和防止不良情绪。如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时,自己心里有气,这时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老师、家长,遇到此类情况会怎样呢?这样,往往就能理解家长、老师、对自已的态度,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第四、升华转化。就是要发掘调动思想中的积极情绪,抵制和克服消极情绪。将痛苦、烦恼和忧愁等消极情绪升华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动。
应注意的是:除了保持积极的情绪,也应该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消极情绪。在自我情绪调节中:适度的情绪反应,可以使心脏活动增强、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引起热情、兴奋、快乐、愤怒等机体激活状态,增强机体活力,产生人的生理和心理动力。如恐惧可以动员体力、智力,而使思维机敏、行动迅速精确,从而转危为安;经常保持乐观向上、开朗进取的性格,会使思维敏捷、效率倍增。临床观察也发现,快乐的人要比忧愁的人易于恢复健康、永葆青春活力。(4)
对于中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是可以做到的,也能做好的。
2005年4月18日
参考文献:
1、“调节情绪对生命系统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中的运用”,黄萍,《针灸推拿文化论坛》,2004年第1期
2、易法建等编著,《实用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3、“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乔建中、 饶虹,上海学前教育网
4、解亚宁、耿仁文主编,《青少年心理保健》,金盾出版社,2001年1月
附:据《2004昭通年鉴》统计,2003年我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有233347人,在有关部门开展的“昭通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放了随机抽样的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1份,其中经常会因消极情绪引起的不良行为表现的情况不容乐观。
长期体验消极情绪的中学生分析表一
消极情绪诱发的 心理倾向 | 长期体验消极情绪的学生 | 行为表现 |
自责倾向 | 15.73 % | 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 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 |
恐惧倾向 | 13.17% | 表现为胆小, 其中以怕黑暗地方者居多。 |
抑郁倾向 | 11.87% | 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 疲劳等症状。 |
冲动倾向 | 11.81% | 坐立不安, 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情绪波动大。 |
焦虑倾向 | 6.91% | 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等。 |
孤独倾向 | 2.12% | 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 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情绪低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