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华清池是最佳的古装戏的背景——古香古色的唐式建筑,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远山上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间三三两两的游人——这也是千年前曾有的景象。这里曾是周幽王的烽火台,秦始皇的骊山,也曾是唐玄宗杨贵妃的华清池……
1
杜牧有诗描写盛唐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山是骊山,如今仍苍黛葱郁如千年之前;妃是杨贵妃,其人其笑却早已碾落成尘。
从西安东行30公里,到临潼,远远可看到骊山。远望骊山,宛若一匹苍黛色的骏马。华清宫即建于骊山北麓,这座史上最恢宏的皇家温泉宫殿,曾以浪漫闻名。
尽管历史上有关华清宫的传说,大都是围绕唐玄宗和杨贵妃展开,但是它的历史远不止此。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上演过史上著名儿戏——烽火戏诸侯,当年这对不靠谱的鸳鸯把社稷当做焰火的地方就在骊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考古,在此地发掘出土商周时期的陶管道,说明早在商周时期这里的温泉已经被人们所利用,由此可见民间传说周幽王曾在此修建汤泉宫殿是有根据的,这样历史便解释得通周幽王为啥选择在这里点烽火了。
好地方当然人人向往,西周以来帝王们纷纷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后花园。《三秦记》记载:“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加修饰焉”,秦皇汉武都曾在此营造宫殿。北周天和四年(569),周武帝令大冢宰宇文护在此造皇汤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又在骊山上列植松柏数千株,修屋建宇。
但骊山温泉行宫的规模到唐代才达到鼎盛,也正是在唐代它才拥有了“华清宫”这个名字,开始具有了行都的性质。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诏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阎立德,在此地建宫室楼阁,赐名“汤泉宫”。《册府元龟》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戊戌,帝如温汤。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因为温泉治好了李世民长年征战所得的风湿病,这位英才皇帝不但制碑示群臣,还破例为骊山温泉写了《温泉铭》。这段历史再次证明就连皇帝也不过是一具臭皮囊,所谓的真命天子不过是自欺其人的谎言罢了。
不过,让这池泉水在历史上声名大噪的却是他的后辈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大规模扩建骊山行宫。天宝六年(747年),新宫落成,取名“华清宫”。
也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召见了她。她由寿王妃蝶变成了杨贵妃。“华清”二字,取自道教,意喻使人得道成仙。李隆基自小信奉道教,就连他为她写的那首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其内容都充满了道教“逍遥游”的浪漫主义气质。此后,这凄美浪漫故事的发生,就一直和华清宫紧密紧密相连。
从汤泉宫到华清宫,唐也从贞观之治走向开元盛世。李隆基时代的大唐,国家基础雄厚,民富国安。在唐朝强大的国力和李隆基的浪漫情调中,渗透了历史和现实的建筑也迎来它最为辉煌的岁月。
此时,华清宫占地已达近万亩,成为帝王的临时办公场所,也成了唐玄宗时代的临时政治中心。其地位相当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清代圆明园和颐和园,其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是明清故宫的两倍。
然而,它并没有像故宫一样,幸运地留在大地上,供后人观瞻。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隆基携杨玉环从这里仓皇出逃。欢笑变成泪水,浪漫血渍成传奇,第一次变成最后一次,杨玉环再也没能回来。建筑也和它的主人一样,慢慢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
2
千年之后。
1982年,人们在骊山脚下基建施工时,意外地挖出了一些古建筑遗迹,像是洗澡用的池子,这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极大注意。经考证,这里正是唐代华清宫的建筑遗存。随后考古队成立,华清宫的考古发掘工作,从此开始,前后持续了14年。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最为恢宏的温泉宫殿,在消失了1000多年后,重现在世人面前。
一般认为,华清宫是唐代帝王过冬的离宫,所以其主要殿舍皆以温泉为中心。以泉池为轴,构成了华清宫的核心。考古发掘也主要集中在华清宫的核心部分。
首先挖掘出的是洗好了唐太宗风湿病的御汤。同时,考古人员还在汤池群中,发现两处温泉遗迹,是汤池的泉水源头。
之后,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温泉总源北部发掘出一个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深1.5米,轮廓呈莲花瓣形的浴池遗址,池底及四周均用青石铺砌,池内有两层台,池底南有两个圆形水口。专家根据史籍记载华清宫的御池方位、形制、规模和现在发现的浴池四周的大殿基址和柱础等遗迹,认为这就是唐玄宗专用的九龙殿莲花汤。
1984年10月在紧挨莲花汤西北不远处,又发掘出一个保存完好的海棠花形状的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深1.26米,用青石砌成,池内也有二层台阶,池底正中有一圆形水口,做工考究,雕刻精细。
这两座汤池的主人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一是它们的位置和形状符合宋代游师雄《长安图志》(该书对唐代部分建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里面的记载;二是这两座汤池相隔不远,符合皇帝和宠妃的身份;三是两汤位置与天象当中的帝星和妃子星的位置吻合;四是在海棠花形状的浴池砂石壁上发现了一个“杨”字。经考证,这些古建筑遗存与史书记载完全吻合,是一组较完整的唐华清宫建筑遗址,也是华清宫的中枢所在。
史书记载,华清宫内当时有汤池十八所。之后,太子汤、大臣汤以及小汤等汤池也相继成功发掘。
考古发掘向我们描绘出这样一种景象。以陶管相联的汤池群,从两处温泉始,形成两个体系。一个是自星辰汤始,流向太子汤、小汤等汤池;一个是自莲华汤始,后入海棠汤。十八个泉池池池相联,泉水涛涛汩汩,不绝于缕。这种流向,不仅是因地形而制,更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在玄宗时代,太宗的御汤被重新命名为星辰汤,意味着皇权神授。那处于皇帝汤池之下的大大小小的汤池,其沐浴者都会切身体会到这温暖的泉水来自上游的皇帝。氤氲的蒸汽包围着的是一个个美轮美奂的池子,蒸腾着一个盛世唐朝。
史书记载星辰汤“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莹澈如玉,面皆隐起鱼龙花鸟之状,四面石坐阶级而下,中有双白石莲,泉眼自瓮口中涌出,喷注白莲之上”。《明皇杂录》载“玄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石梁石莲花以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悦,命陈于汤中,乃以石梁横亘其池上,而莲花才出水际,上因幸。解衣将入,而鱼龙凫雁皆若奋麟举翼,状欲飞去。上甚恐,遽命撤去,而石莲花至今犹存焉”。
以这些汤池为核心,华清宫充分利用了山势地形,向山上和山下展开。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布设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楼阁亭榭,同时还有荔枝园、芙蓉园、梨园、东花园等分布其间,最后整个宫城以缭墙环绕。清乾隆《临潼县志》称:“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有了这些建筑,唐玄宗等于把首都长安的政府机关搬到了骊山,以至于竟然以华清宫为中心形成了临潼新的城市布局。从清乾隆《临潼县志·唐华清宫图》等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临潼县分为三个部分,地势最高处为宫城区即华清宫宫殿群,中间为随行官员生活居住区,地势最低处才是临潼县城。这种依山而建的城市规划对我国历代帝都建筑布局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这座史上最恢宏的皇家温泉宫殿,在唐玄宗时代达到顶峰,记录着盛唐的气象、财富和实力,当然还有一段“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帝王浪漫史。
3
唐玄宗悉心营建起如此宏大的离宫,他也把这里当成了温柔富贵乡,每年十月他几乎都要到此游幸,第二年春天才回到长安,故有“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之名句。清代《临潼县志》载: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四十年间,唐玄宗先后出游华清宫36次,有时一年去两次,至于临时起意轻车简从小住几天更是无法计算。其游幸规模很大,唐诗云“千乘万旗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饮暮有赐”。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七夕月夜盟誓的爱情故事,长生殿就是宫城区中区建筑群中的一座。
长生殿盟誓的传说首先来源于《长恨传》,“天宝十载,杨贵妃待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时夜半休,侍卫于东西厢。元宗凭贵妃肩而立,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碧鸡漫录》里说得更具体:“元宗幸骊山,贵妃生日,小部张乐长生殿,会忠州递进荔枝,开笼香满一室,供奉李龟年撰荔枝香曲进之,时天宝四载夏也”。
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旧唐书》记载天宝元年(742年)“新成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唐会要》里的记载与此相同。《长安志》还记载:“长生殿,斋宫也,有事于朝元阁即斋沐此殿”。由此推测,长生殿是一座用来祭祀的宫殿,其位置位于华清宫中区山腰处,离两人的寝宫飞霜殿并不太近,李杨二人在此盟誓应该不是心血来潮。只是华清宫是皇帝过冬的行宫,《两唐书》记载,玄宗每岁十月幸华清宫,并没有夏天到骊山的记录,而且相关史书对盟誓之事说法不一,且记录此事的多为杂史野史,看来此事大概只能是传说罢了。
与长生殿齐名的还有梨园。梨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梨园弟子的地方,位于小汤西面。唐玄宗、杨贵妃都精通音律,史书记载他们在长安大内和华清宫都设有专门的音乐教习场所。《旧唐书·礼乐志》载: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曰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所以后来人都把唐玄宗奉为演艺行业的鼻祖,演员便美其名曰梨园弟子、剧场被称为梨园了。
唐代诗人陆龟蒙《温泉》诗云“暖殿流汤数十间,玉渠香细浪回还。上皇初解云衣浴,珠擢时敲琴瑟山。”可以想见,当年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是何等的琴瑟和谐,只是在这种歌舞升平、酒池肉林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极为宠信、被杨贵妃收为义子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率兵在范阳反叛,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东都洛阳。第二年六月攻占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护驾兵士在马嵬坡发生兵变,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兵士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自行登基,唐玄宗成为太上皇。
4
和传说中阿房宫的命运不同,安禄山进入长安后并没有一把火烧掉离长安仅几十里之遥的华清宫,史书上也没有战火蔓延到骊山附近的记载。华清宫在战乱当中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
公元757年十二月长安光复,758年唐玄宗再一次回到华清宫,只是这一次他是一个人回去的,而他的爱妃已经碾落成尘。
唐代诗人崔橹写道“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经历了安史之乱,华清宫早已人去楼空,尽管多情的明月依旧寒光高照,但空山寒殿已经今非昔比了。762年,在“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中辗转反侧的唐玄宗终于孤独地死去,去另一个世界实现他“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了。从此以后华清宫迅速衰落,唐朝以后各代皇帝已很少出游华清宫。
纵观华清宫的前生今世,唐以前国家的政治统冶中心,秦汉隋唐均在西安或西安附近,华清宫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被历代帝王青睐,随着唐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的到来,它的繁荣也到达了顶峰。
随着大唐帝国的衰落,此后各代政治中心移离西安,华清宫失去皇家护佑,像迟暮的美人也随着败落。唐代以后,由于久经战火与岁月风雨的剥蚀,华清宫开始淡出了文人墨客的视线,关于华清宫的记录亦相对减少。
后晋天福年间,晋高祖把破坏的华清宫“改曰灵泉观”;北宋时,华清宫“汤所馆殿,鞠为茂草”,建筑物已破烂不堪,但宋人却能根据华清宫的遗迹,“刊故宫图于石”,让后人知道了唐代华清宫的全盛风貌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赵志古等人组织民间力量以15年的时间整修华清宫,曾建起三清殿等八座大殿,朝元、冲明二阁和九龙、芙蓉等汤池(据乾隆本《临潼县志》),元末又逐渐萧条;清康熙四十二年(1702)冬十一月西巡时也重修过华清池(原华清宫),他曾“驻跸温泉”。民国时期,也有过几次整修,可是华清池及骊山所存古建,大约就是清初重建后所保留下的格局,到解放前已是汤池寥落,宫殿萧疏,一片破败景象。到了民国时期,华清宫只剩下清代光绪年间修建的五间厅等20多间房屋与部分园林景观。
5
如今的骊山桃红柳绿,碧水悠悠,间或还有“梨园弟子”的歌声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切都那么生动。“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朝元阁是华清宫中的一座重要宫殿),春风依旧,只是青史已然成灰。关于大唐盛世的记忆,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的一再咏叹都只能停留在笔墨间了,华清宫—这座中国历史上最为恢宏的皇家温泉宫殿就这样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