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①蚕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②张俞——宋代诗人。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著有《白云集》。③市——做买卖,买卖货物。这里是指卖出蚕丝。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⑤遍身——全身上下。⑥罗绮(qí)——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张俞,一作张愈(《宋史》),字少愚,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史书上说他“隽伟有大志,游学四方,屡举不第”,仁宗宝元初(1039),曾上书朝廷论边防事。因人推荐,经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但他把官职让给父亲,自己却愿在家隐居。益州长官文彦博特别优待他,为出资买得青城山自云溪唐人杜光庭故居安置,他因此号称“白云先生”。“喜弈棋,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疑,买石载鹤以归。杜门著书,未就,卒。妻蒲氏名芝,贤而有文,为之诔曰:‘高视往古,哲士实殷,施及秦汉,余烈氛氲。挺生英杰,卓尔逸群,孰谓今世,亦有其人。其人伊何?白云隐君。……’”(《宋史·隐逸传》)确如蒲氏所言,像张俞这样古风强烈的士人到宋代已是不多了,宋初柳开、张咏、寇准、石延年以至范仲淹等人犹见余习。蜀中因地处盆地,那里的士人身上保留的古风也相对多一些。“三苏”中的老苏与大苏那豪迈高逸的风概也有这种古士之风的影子。

北宋大诗人张俞为了宣传县籍三位杰出学者(即严君平、扬雄、李仲元),常借成都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中兴寺宝地,宣讲儒佛道相济相通的思想。寺庙住持也对张俞的宣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应住持之邀,张俞书写了三人的选诗相赠,上世纪90年代仍供奉在寺内。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

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从这两句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中,真正的劳动者过着的是穷苦的生活,连自己亲自做的罗绮都不能穿。而那些达官贵族却穿着绫罗绸缎。这一点表明了在当时平民与达官贵族之间,生活物品的相差和欺压的平民的现象。

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完全诉诸形象——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泪满巾”了。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既深,构思也巧,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个身份及其不平等的社会,人分为三六九等。端坐于社会上层,靠父辈庇荫的寄生虫更是多多(看看相隔千年,人类为平等、自由付出千年后,我们社会进步了多少呢)。一生劳动,看到素质、人品不如自己的所谓社会名流官宦显要等等(就是认识几个字,这样做起坏事来方便,坏心眼子的36计也能看明白)锦衣玉食。而勤劳之人反被轻视,在城市中找不到自己自尊,回来伤心有何不可?

其实话又说回来,这也是一种分工和合作,如果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论是养蚕的还是种茶叶的或种稻谷的,都能心安理得,安然,无忧,高兴的享受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和收获,这就是一种不错的生活啦。

该诗在书本里出现,至少起到警示社会的作用:从古到今,尽管大家追求正义的分配,但是至今还没有实现。那么:昨日入一汽,归来泪满巾,出入奥迪者,不是造车人。 昨日去政府,归来泪满巾,身居高位者,不理咱穷人。昨日吃海鲜,归来泪满巾,鱼翅鲍鱼者,不是打鱼人。 昨日去征婚,归来泪满巾,刊登启示者,都是已婚人。昨日入网巴,归来泪满巾,整天聊天者,没有成年人。 昨日住宾馆,归来泪满巾,身睡套间者,不是出差人。昨日去理发,归来泪满巾,走进发廊者,不是剃头人。 昨日去唱歌,归来泪满巾,左拥右抱者,都只是情人。昨日跑长途,归来泪满巾,拦路收费者,都是官家人。 昨日去公园,归来泪满巾,不买门票者,都是公家人。昨日去见工,归来泪满巾,负责面试者,都要找情人。 昨日看广告,看完泪满巾,当托骗钱者,都是有名人。昨日看足球,看完泪满巾,连进八球者,不是中国人。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其实,仿佛魔咒一样,大多数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命运,都享受不到自己直接劳动成果。

我早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我终于懂得,在辛勤地耕种、灌溉和施肥,大树结出的果实,园丁不一定有缘采食。

曾在蚕农家看到的情景让我对这首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家人再加上亲朋好友的帮忙,个个手脚不停、汗流夹背,他们家里家外、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为了保证蚕不断食,再大的风雨,人也得进地采桑,蚕上架吐丝时,人得夜间看守,他们就这样蓬头垢面、胼手胝足的劳作一年下来并没有多少收入,仅能维持生计,有的蚕农可能还入不敷出,但他们勤劳朴实的精神让人深深感动,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他们身上依旧炯然闪烁,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

缟白纤弱的蚕缕缕吐出的丝线,根根在阐释着这个产业的纯洁与神圣。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遍身罗绮者”在享用绫罗绸缎的同时,也应顾及“养蚕人”的苦辛,至少不要打白条、乱摊派或者“多收了三五斗”反而丰收成灾。

如果现在的你是养蚕人,那么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养好蚕;如果现在的你是遍身罗绮,那么请别忘记了养蚕的人。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除去制度因素,经济规律也决定了只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是很难走上富裕之路的!

产粮大省河南不能甘心做“粮食基地”,而要想方设法因地制宜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向粮食深加工,品牌化发展。

在电影《2012》中,导演将拯救人类命运的“一部分”任务(苦力活)交给了中国农民工,结果造船的农民工没有资格躲进方舟避难。真让人心酸,看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啊!

现在有的干部,自认为是人民的“父母官”,不对,完全错了;官绝不是人民的父母,相反,人民确实是官的衣食父母。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是非常清楚这点的。张俞写的《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梅尧臣写的《陶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还有李绅写的《悯农》、范仲淹写的《江上渔者》、白居易写的《观刈麦》等等。一切都是从人民血汗中出来的,自己是属于人民的。属于人民,就应该为了人民,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且,要为了人民,那就应该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于千万年之中,于千万人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遇上了你!如果有一天你走的太倦,只要一转身,我的祝福就在你身边,不管离多远,不管多少年,化这祝福为蓝星点点,闪在晨曦,闪在日暮,闪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空间,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3555.html

更多阅读

钟茂森: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这是讲做了好事很想让别人看见,很想别人知道,所做的善事也就不善,这个人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善人。从事上来讲,这个善事有阴阳之分,有阴善、有阳善。了凡先生在他的家训里面就说得很明白,他说,“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声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为网友哥贱到你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