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 课题博览 - 海门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海门市教育局门户网站 办公系统 邮箱登陆 用户名:密码:教育网邮箱





首页

政务公开

网上办事

互动交流

教育之窗

文章标题 文章摘要 关键字 作者



基础教育

|科研导航

|职成教育

|招生考试

|教学研究

|教育装备

|勤工俭学

|教工天地

|党建工作

|民办教育

|校园传真

|教育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之窗

>>科研导航

>>课题博览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09-12-12 16:05 查看数: 441[打印][大 中 小]

本课题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由海门市教育局承担,许新海副局长主持,已于2009年10月13日通过专家开题论证。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主持人 许新海

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申报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FB090588)。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全面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研究缘由

(一)课题提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长远发展看,需要在区域之间(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从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内部,特别是在县域范围内,加快建立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率先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5年9月,海门市教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小学区域教育研究共同体建设,2006年向初中发展,一种新型校际合作的横向与纵向双轨制教育发展平台应运而生。首先,以分享合作为宗旨,构建了市区学校协作发展平台,城乡联动发展平台,并形成共同体的组织网络;其次,以学科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对话;再次,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展开了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以促进校际优质信息的对流,从整体上提升区域教育品位;另外,以实践反思为方式,建立了“教育在线——海门区域教育共同体”网络平台,为学校、教师拓展对话空间,为师生提供新型成长平台。2006年“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和研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经过近两年研究,取得的成果有:论文《建设区域教育共同体,推动区域教育和谐发展》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7期;论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路径》发表于《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4期;通讯《走近海门“教育共同体”》发表在《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2008年4月2日第1、2版;《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专栏策划了《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等系列研究论文。由于成果显著,海门市于2008年12月获“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由江苏省教育厅颁奖。多年来,海门市一直注重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特别是在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信息化装备等方面,都达到了江苏省一类标准,基本做到硬件条件校校一个样,这一系列工作为课题《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申报和实践奠定了物质基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队伍与教学水平的不均衡,还有教育行政管理过于官方和基层学校各自为阵缺乏沟通等突出问题,因此,“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根植于海门教育的现实土壤,把教育行政的“官方”优势与基层学校的“民间”优势得以互补与整合,引领着海门教育的长远发展,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校长到教师都对该课题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和研究热情。希望通过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共同的愿景,合理调配和共同享有教育资源,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区域内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均衡发展。

(二)文献综述

“共同体”一词源自1887年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的经典之作《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11schaft)一书。在20世纪20年代,滕尼斯的Gemeinschaft一词被美国的社会学家译为英文词汇community,并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划分了人类群体生活的两种类型:共同体与社会。他用共同体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的、联系紧密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他认为只要人类关系的“结合”是基于直接的相互肯定,即建立在本质意志之上的,它们就是共同体;而只要这种“结合”是基于理性化了的,即由选择意志确定的,它们就是社会。共同体是一种真正的共同生活,融亲密情感、默认一致、共同理解、共同参与和享受为一体,亲密情感与共同信仰是联结的真正纽带,个体生活于共同体中并通过共同体实现自身的存在。对实践共同体研究影响最大的莱夫和温格通过对人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总结了共同体的特点,即:“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包括共同的目标、协商的意义、实践;互相依赖的系统;再生产循环;通过循环,新来者能成为老手,共同体也因此得以维持。”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关于community的注解分别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

在教育领域里,对“共同体”进行理论探索的渊源可追溯到杜威的学校概念。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活”,他说“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在他看来,学校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而是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互动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可以依“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的形式展开。博耶尔(Ernest L. Boyer)认为有效的学校教育首要的且最重要的要素是: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为了真正地将学校建立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指出,学校必须有共同的愿景,能够形成彼此交流的良好氛围,人人平等,有规则纪律约束,关心照顾学生,等等。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提出了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构想。在他看来,“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儿童们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们作为教育专家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还是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作为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的构想,是展望21世纪学校未来的产物。我们确信,基于这种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本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为此,我们可以从“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出发来寻求理解教育共同体的基本途径。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共同体”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并有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不仅关注学校层面,而且关注社会层面的一切学习者如何构建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共同体环境。其中,“实践共同体”的研究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的学习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学习是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是对不断变化的实践的理解和参与,是在社会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个体可以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获得自我的发展。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共同体是指在同一种教育范式中的教育工作者群体,包括从事理论研究、模式建构、应用推广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工作人员。”

当今的中国基础教育界正在发生着一场“教育共同体运动”。这一点,可以以“新课程改革”“新基础教育”和“新教育实验”为例证。全国许多地区也实行了教育共同体的研究。如成都市武侯区在四川省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12所乡(镇)小学与城区小学一对一地“捆绑发展”,明确规定城区学校承担帮扶责任,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管理,形成了12个各具特色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捆绑”发展,武侯区城郊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整体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了既“造峰”又“填谷”的良性发展态势。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探索农村教育发展新路,城乡教育共同体就是城区各中小学分别与农村中小学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如人员制约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弱势群体帮扶机制,以确保城乡教育共同体不是形式与表面的结合,而是一种实质性的融合,双方在学校管理与发展诸方面结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基于发展的“区域性教育共同体”“区域性学校共同体”。

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新教育共同体”的集体行动。打造“新教育共同体”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理想。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把全国属于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单位的“新教育人”凝聚在一起,围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立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等“六大行动”,利用“教育在线”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研究范式。“新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为我们研究区域教育共同体提供了范式。我们力图借用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在使区域教育共同体成为实践共同体的同时,亦成为科研共同体。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1.共同体:是由某种共同的特质维持或形成的,其成员间因某种共识而达成协议的特定群体,其根本特征就是其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以共同的价值追求、伦理规范、生活方式等等社会因素为表征。实际上,共同体往往并非是一个具体明晰的实体,而只是人们意念想象的产物,或者说是学术研究中必要的虚构,往往通过他者的感觉和认识才能够表现出一种整体性来。

2.教育共同体:就是不同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交往共同体,其规模、范围和性质依赖于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发生范围。它既可以指具有共同意志和共同行为特征的一群人。又可以表征不同主体的交往过程和交往方式。目前,“教育共同体”这一概念,已经引起了众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应该说它是“教育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新课程改革”以及“校本科研制度建设”的必然结果。

3.区域教育共同体:指在一个县市,或者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以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分享合作,均衡发展”为基本问题,打破各自为政、自成一统的办学格局,整合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互动、合作、分享的教育互助组织、教育协作组织、教育发展组织,从而在区域内达到教育的均衡、持续、高效发展。

海门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构成形态有五种类型:一是市区学校协作发展共同体;二是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三是学科项目共同体;四是校长俱乐部;五是名师工作室。这是一种行政推动与民间行动相结合的模式,这些形态的共同体既有自然情感的因素,又有一定的理性因素,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是在比较清晰的目标引领和组织架构下运行的载体。

(二)研究价值

课题“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除了促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目标以外,还有更上位的目标追求,那就是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和项目来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模式,更强调合作基础上的学校之间的互动与发展,强调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之改造,其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缩小学校之间差距,还在于寻求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更高位的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的发展。

(三)研究假设

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能全面推动区域内学校的均衡、整体、和谐、高位互动式发展,从而改善教师的行走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实现整个区域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创新之处

1.区域教育共同体是素质教育研究的具体化和行动化、现实化,它符合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整体性、主体性和长效性的特征。

2.区域教育共同体体现出鲜明的“破壁”功能:它打通了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校际优质教育资源,交流校际优秀管理理念与经验。

3.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不是某些地区实施的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贫富”,以削弱城镇学校的优质资源来“均衡”薄弱的农村学校,而是希冀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的每一个个体发展个性,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改造我们的教育生活。

4.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组织和实践,形成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的基本范式和普遍规律,以此为辐射,达到更大区域范围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一)研究目标

1.以课题“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为依托,建构起比较成熟的海门教育发展共同体,使之成为全市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全市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平台,全市各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平台,全市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努力将海门区域教育共同体打造成在中国有影响力的海门教育品牌。

2.通过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组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性研究活动。建立“教育在线论坛——海门教育共同体”网络社区,进行校际对话合作交流,改善教师的行走方式,致力学生的个性发展,着重学校的特色建设、文化建设,全面推动区域内学校的均衡、整体、和谐、高位互动式发展。

3.以分享合作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以实践反思为方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强化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研究,从而建构起具有共同教育愿景的区域教育共同体新的生活世界,探索一条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二)研究内容

1.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结构体系与形成机制研究

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结构体系,使之行动科学化。为此,应对城乡各学校进行全面组合,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研修,以打通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校际优质教育资源,交流校际优秀管理理念。具体研究以下五种实践形态共同体类型的结构体系,一是市区学校协作发展共同体;二是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三是学科项目共同体;四是校长俱乐部;五是名师工作室。从而使每一类共同体都形成比较完整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同时,开展共同体形成机制研究,探讨教育行政和基层学校分别在共同体形成中的角色定位,如何把行政的要求与群众的自愿有机结合,促进教育行政部分职能的转变,以及专业身份的确立;如何进一步提高基层学校的主体参与热情与能力,探讨共同体内部合作分享机制的形成,项目推动与研发机制的确立,以及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从而,形成比较理想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形态和运作机制。

2.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内容与实践路径研究

(1)共同生活形态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共建“公民生活”、共居“阅读生活”、共度“运动生活”、共享“艺术生活”、共创“实践生活”等五大共同生活形态。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开展“每月一事”项目,落实“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的教育理念,让热爱生命成为师生的生活态度;如何通过海门市“书香童年、少年计划”的实施,落实“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阅读理念,让热爱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如何通过球类俱乐部活动与体育文化节等载体,落实“人人都是运动员,个个都有得冠军的体验”的思想,让热爱运动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如何通过主题性综合艺术课程的改革,落实艺术向生活、向经典、向文化、向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个性发展充分开放的思想,让热爱艺术成为师生的生活追求;如何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踏进复杂的社会,让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社会中学社会,用“大主题引领、多课程整合”思想,为海门的学生创造新生活的实践舞台,让热爱实践成为师生的生活特质。

(2)有效实践路径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儿童阶梯阅读”、“打造理想课堂”、“球类俱乐部”“、“校长俱乐部”、“名师工作室”等项目与平台的搭建,并不断拓展新的实践路径,以促进教师行走方式的改变,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学校发展模式的改变,真正构筑起理想的五大生活形态。“儿童阶梯阅读”项目致力于研究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为每一所学校营建起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打造理想课堂”项目致力于研究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建立以学为中心理想课堂教学范式,并通过学科共同体来加速推动乡镇学校教师的备课、上课等专业能力的迅速提升,从而使共同体学校之间教育教学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中,以整体提升区域内教师课程实施水平与研究能力。 “球类俱乐部”平台致力于如何“让每一个师生喜爱运动”,共同开发以球类为主的体育活动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市级、校级、班级俱乐部联赛制,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参加一支球队,形成完善的俱乐部联赛制度,使师生真正享受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合作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为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打下基础,使之终身受益。“校长俱乐部”平台致力于研究如何精心打造卓越的校长群体,让俱乐部里的每一位校长从经验型、管理型走向智慧型、文化型,通过沙龙、论坛、专题研修、学习考察等活动方式,碰撞思想,通过选择校长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研究项目,组织校长进行协同攻关,在全市上下可以迅速形成整体联动的良好氛围。“名师工作室”平台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名师效应,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群体,通过名师工作室,凝聚具有共同教育理想、研究兴趣和个性特长的老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深度研究,让更多的老师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与主张,为海门培养一批又一批名教师。

3.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评价研究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使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扎实而有效,在考核制度上需要进行大胆改革,将原来对每所学校的单独考核改为对共同体的考核。这就需要对考核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研究,以促进城乡学校成为真正的“利益共享、荣辱共担、携手协作、共同发展”的紧密实体。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评价研究,评估各方面的工作与原先是否有明显的进步,同其它兄弟市县有没有明显的差别等等。

4.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个案研究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是靠一个又一个的共同体活动案例积累起来的,在理清“公民生活”“阅读生活”“运动生活”“艺术生活”“实践生活”等内容的操作要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实际进行有效的探索,扎实地开展共同体行动研究,积累具有特色的个案,加以整理总结,形成教育共同体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的基本范式和普遍规律,最终通过教师专业成长案例、学科建设案例、地方课程案例、主题文化案例、课程故事案例加以深度研究,并成为可以推广的示范性案例。

5.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研究

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和研究,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追寻特定背景下特定区域内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更主要的在于探索常态情境下,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组织和实践,形成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的基本范式和普遍规律,以此为辐射,达到更大区域范围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最为根本的目的在于重新审视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构、内容及其本质特征,反思教育共同体生活世界的异化现象,为缺乏哲学思考的教育实践活动注入理论的素养,进而在批判现实教育世界种种弊端的过程中探寻构建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探讨教育共同体如何才能拥有一种审慎、明辨的生活,或者说,探讨如何才能让教育活动过程中所有的人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保护和帮助每一个孩子,使其在一个美好的生活世界里健康成长;保证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和业余生活都充满幸福和快乐;让所有的父母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教育意义,并在教育的过程中重新认识生活;让每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都在“书斋”和“田野”之间自由快乐地行走;让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人都有机会参与教育、畅所欲言,而不是冷漠、袖手旁观或忍气吞声;家庭学校化、学校家庭化、社会学习化,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终身教育的理念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实践。同时,还要探讨共同体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研究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打造每一所学校的独特文化,还要探索如何形成普遍意义上的共同体学习文化、合作文化,研究如何处理共同体的同质与异质的关系,以充分体现“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研究如何实现海门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追求与新教育实验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接轨。

我们认为,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可以让所有的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为,学校教育本来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人生中共同度过的最美好、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这种生活不仅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是两者共同营造的。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教育的意义就是为其提供一种有别于家庭和社会的特殊生活,帮助其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对于教师而言,作为其全部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本来就是其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来就是其人生的一段特殊经历。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那它就应该对寓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具有一种人文的关怀,使其绽放出生命的色彩。另外,通过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我们还要让所有关心教育发展、参与教育改革、与教育有关的人过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生活,过一种自身所理想的生活。

因此,我们将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与研究,来改造我们的教育生活,追求教育的普世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调查数据的分析,让每一位课题研究者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在专家的指导下,加强学习同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并借鉴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这一组织载体,进一步理清“公民生活”“阅读生活”“运动生活”“艺术生活”“实践生活”等内容的操作要点,研究儿童阶梯阅读、打造理想课堂等项目与平台的具体实践路径,结合本区域实际进行有效的探索,扎实开展行动研究,积累具有特色的个案,最终通过案例、论文集、课堂展示、学生活动、经验分享等形式加以推广,逐步形成教育共同体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的基本范式和普遍规律。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使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与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有机统一。管理采取课题负责人制,设立课题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子课题的分解指导与管理,帮助解决子课题开展中的具体困难。在研究形式上,积极探索“网络研究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不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而且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及时交流研究动态,沟通信息,并利用网络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

五、研究步骤安排

2008--2009年:学习有关“教育均衡发展”和“新教育实验”基本理论,学习外地“教育共同体”构建的成功经验;对区域内教育现状进行切实的调研和分析,找准研究的问题和实践途径;组织课题组人员讨论,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分解和落实课题研究任务。确定各子课题研究方案,推进儿童阶梯阅读、打造理想课堂项目,组织校长俱乐部、名师工作室、球类俱乐部等平台,研发综合主题文化课程,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组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性研究活动等。

2009年:修正研究方案,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各项改革措施,重点进行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机制与行动策略研究。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2010--2011年:重点进行区域教育共同体运行模式研究,逐步形成市区学校“协作发展平台”“城乡联动平台”“学科项目平台”“校长俱乐部平台”“名师工作室平台”等区域性的实践共同体和科研共同体的基本运行方式。通过举办大型教科研活动、开展学科项目建设与课程研发、区域共同体专题研讨等系列活动,推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的意见。科学检测各项措施实施以后的效果。收集、整理并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资料,出版项目研发成果,发表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

2012年:撰写完整的研究报告,出版论著《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组织研究成果的鉴定工作。

六、课题组织机构

1.顾问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把握研究的方向与进展情况。

朱永新 民进中央副主席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彭 钢 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成尚荣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国家督学

何 新 海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 局长

2.课题组:负责实施并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组 长:

许新海 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 博士 特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

吴 勇 海门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王领琴 海门市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 中学高级教师

陆瑞杰 海门市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 中学高级教师

成 员:

张永林 海门市教育局人事科副科长 中学高级教师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 课题博览 - 海门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丁建强 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特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徐 强 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李志军 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张万冲 钱 珏 海门市教育局教科室教科员 均为中学高级教师

沈 荣 施 伟 诸葛智 许东明 钱 瑾 张晓蓓 王蔚华

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均为中学高级教师

张炳华 海门市东洲中学总校长 特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滕玉英 海门市东洲中学副总校长 本部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张 健 海门市海南中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陈 健 海门实验学校初中部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毛晓华 海门市能仁中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姜岳威 海门市育才中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杨川美 海门市实验小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顾云辉 海门市海师附小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祝 禧 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 特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顾徐达 海门市育才小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陈 瑜 海门市通源小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卞惠石 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 特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顾卫兵 海门市海南小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朱仲初 海门市天补教育基地负责人 小学高级教师

陈永达 海门市三厂教育基地负责人 中学高级教师

赵 剑 海门市悦来教育基地负责人 中学一级教师

陆昌华 海门市四甲教育基地负责人 中学高级教师

钱少洪 海门市包场教育基地负责人 小学高级教师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一)子课题负责人

1.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结构体系和形成机制研究:王领琴 陆瑞杰 张永林

2.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内容与实践路径研究:丁建强 徐 强 李志军

3.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评价研究:陆瑞杰 王领琴 张永林

4.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个案研究:张万冲 沈 荣 施 伟

5.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研究:吴 勇 钱 珏

(二)课题资料负责人:张万冲 诸葛智

(三)课题信息收集:钱 瑾 张晓蓓 许东明 王蔚华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

形式

负责人

1

2008-2009

《走在成长的路上》

系列丛书

吴 勇

2

2009-2010

《区域教育共同体学科建设成果集》

案例集

丁建强

徐 强

3

2009-2011年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系列——主题文化课程》

系列丛书

施 伟

张晓蓓

4

2009-2011年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系列——地方课程》

系列

资源包

诸葛智

王蔚华

5

2009-2012年

《区域教育共同体课程故事》

案例

沈 荣

许东明

6

2009.3

教育在线——海门区域教育共同体

网站

李志军

钱 瑾

7

2011.7

区域教育共同体研究系列资料

资料集

王领琴

陆瑞杰

张永林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

形式

负责人

1

2012年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集

论文

吴 勇

钱 珏

2

2012年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许新海

张万冲

3

2012年

《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论著

许新海

九、经费管理

(1)资料费(购买与搜集相关的文件、资料)2.5万。

(2)调研差旅费4万元。

(3)小型会议费(进行方案论证、专家座谈等)2.5万元。

(4)印刷补助费(出版成果集印刷补助)4万元。

(5)开题、结题鉴定论证费2万元。

以上5个科目经费预算合计为15万元。由于该项目属国家非资助项目,故经费来源:

(1)教育局资助5万元。

(2)教育学会资助5万元。

(3)市区共同体学校协作承担5万元。

相关文章

2009-10-14 10:29·全国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教育共同 2010-04-16 14:21·四甲片小学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理想课堂” 2009-06-12 13:48·“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的实践研究”开题 2009-12-14 13:39·《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校本研究》开 2009-04-04 13:46·《农村小学社区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2008-08-26 11:04·《中学艺体学科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开题

我要评论

已有 0位网友发表了评论查看所有评论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通知公告

·关于组织2010年申请教师资 ·招标公告 ·2010年海门市民办非学历教 ·2010年教师资格网上报名公 ·海门市体育中考加分公示 ·资源中心登录办法公告 ·查询海门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和 ·神舟电脑维修电话



教育质量上台阶工程 教育局机关效能革命 海门市教育工作会议 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 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 特色学校创建 初中信息技术会考 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 海门市名师发展中心

热门下载

·网络基础知识 ·HP交换机培训PPT ·博达路由器ios ·多媒体培训资料 ·天之骄配置程序 ·SONY、日立投影机控制参数 ·小学生必背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RRS订阅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门市教育局地址:海门市海门镇公园巷33号苏ICP备08119311号



南京多邦软件 DB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hmjy.com.cn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3106.html

更多阅读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后感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在全世界范围内,旧城更新仍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而言。虽然人们有必要适当调整视角以寻求新问题的新答案,但在有关旧城更新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死与生》中的许多观点仍然有无可替代的启发作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ppt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有幸聆听了听了潘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深有感触。下面就结合刚刚听到的潘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

声明:《《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 课题博览 - 海门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为网友撩妹大队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