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太极生死依之
——记杨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
·蒋家骏·
这些年,我在国内参加各种太极拳盛会,遇到许多人,他们的名片上都赫然写上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并冠以太极大师、太极名师的头衔,而真实水平如何,却不敢恭维。其实在当今太极拳界,真正当得起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这个光荣称号的并不多,而我认识的人当中,一代杨氏太极拳名师李雅轩先生的嫡传人——杨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先生可称得上是第五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太极情缘
陈龙骧是四川成都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与李雅轩先生是挚友,两家住地相隔仅一条小街,因而过从甚密。一日,雅轩先生到陈家。见小龙骧正与一小男孩在院内玩耍。小龙骧长得清秀瘦弱,几次都被比他高出一头的长得虎头虎脑的壮实小男孩摔抱在地。雅轩先生笑对其父说:“龙骧聪明清秀,只是太瘦,如让他跟我学学拳,以后就不怕别人欺负。”其父大喜。从此以后,时年8岁的小龙骧就追随李师学习太极拳术,直到其师1976年去世。近二十年间,未尝离其左右,得李师衣钵真传,一生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露头角
陈龙骧自幼勤奋好学,在学校读书时年年品学兼优,在练拳中也是异常刻苦。不管春夏秋冬,每天天没亮就起来,背着书包先到体育场,在路上一边走一边背书。到了体育场后放下书包,见了老师先行礼,然后就开始练拳,练完后赶去上学。晚上做完作业后又开始练。其师对他十分钟爱和严格,他也十分听话,对老师教的一招一式,如果没有做到家,做得尚未合乎标准就决不停止,因此他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1960年,他刚满12岁,就代表成都市参加四川省武术比赛,荣获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1963年,15岁时,在成都市武术比赛中荣获太极拳、械的冠军。一直到“文革”前夕,雅轩先生总是带着他参加成都市举行的各种武术表演,由于他天资聪慧,领悟力强,身手快捷,他和雅轩师表演的推手活步大捋、武当对剑、三才对剑,不仅得到其师的夸奖,也得到武术界的好评。
十年磨一剑
中国当时正值“文革”,使陈龙骧过早地离开了学校,17岁时被招到现名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当铣床工人。厂里离家二十多里,往返骑车要两个多小时,而且是三班倒,十分辛苦。为了能常在老师身边练太极拳,陈龙骧上白班时,每天下班骑车回家。随便吃点饭,匆匆赶到体育场练拳,雅轩老师就在那里等着他,一直练到晚上10点才回家,第二天早上5点就起来,又赶到体育场练拳,练上一个多小时就急忙骑车再赶一小时的路,7:30分准时上班。上夜班就更辛苦,特别是“文革”中工厂军事管制期间,大二班从下午一直到凌晨3点,这期间,特别是夏天,凌晨3点下班后他只睡1—2小时的觉,5点多就起来练。他说此时最凉快,晚了烈日当空就找不到阴凉处了。每次练后汗透衣裳。穿的工作服一拧汗水就滴滴嗒嗒地往下淌。练太极拳的步法一走就是几小时。练太极拳的腿法一踢就是几百腿。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管是月白风清的夜晚,还是寒风凛冽的早晨,体育场内总会看到他练拳舞剑的身影。陈龙骧正是凭着对太极拳艺的痴迷和苦练精神,感动了老师。获得了雅轩师的特别器重,雅轩老师才把他一生珍视的太极拳、推手、散手、大枪、剑术等精微奥妙的精髓悉数传与他。陈龙骧说:“文革”这十年是他功夫增进的十年,这十年是雅轩师教他最多的十年。“文革”中武斗盛行,雅轩师告诫他的弟子不准参加武斗,但又担心他的弟子们在那个不讲理的岁月里吃亏,于是将太极拳中的散手、劈剑、空手入白刃等绝技都传给了陈龙骧。一次,陈龙骧正在体育场和一师兄推手,忽来一外地口音人,上前要切磋,声称自己不会太极拳,但会推手。那人分明是来挑衅的,说话中明显看不起太极拳。他和陈龙骧一搭上手,则被陈龙骧连连发出。当推手停止后。他又说太极拳不会用腿,还说我如用腿……忽然上手一扬,下边一个扫堂腿想把陈龙骧扫倒在地。真是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陈龙骧右腿一抬,让过扫腿,飞起一个右分脚将那人踢出丈外。那人捂着腹部蹲在地上半天站不起来。陈龙骧说:“太极拳的腿法你觉得如何?练拳本是强健身体,你搞突然偷袭,太不道德,你如不服,可以再来。”那人满面羞愧而去。1974年,他们公司组建了武术队,选陈龙骧为队长,队中有几位练长拳的同志心里不服,拿着花枪对陈龙骧说,你会练枪么?言下有轻视之意。陈龙骧说我们平时练的是大枪,因为携带不便,也不常练。那位练长拳的同志就说,就用我的试试吧。陈龙骧说,恐怕太细,抖断了怎么办?他们说,断了不要你赔,这可是我们已传了三代的白蜡杆枪。陈龙骧见推辞不过,知道他们对他当队长还不服气,于是便从他们手中接过枪,运丹田内力,一个太极前刺枪刺出后,只见枪尖猛颤,突然向下—个退枪,只听咔嚓一声,一杆花枪被他抖断成两截,然后又拿过另一杆枪也是一抖,便又折断。当要拿第三杆枪时,另一队员连忙上前拦住说:“算了,今晚还有表演,如都断了,就表演不成了。”
事后他们说:“太极大枪的威力真是名不虚传!”陈龙骧以他的太极真功,得到了大家的承认。雅轩师对陈龙骧寄予了厚望,对他的长进十分高兴。一次他对陈龙骧的父亲说:我入川近40年,我感觉有两大收获,一是交上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二是教了龙骧这样一个学生,有此两大收获,余愿足矣,愿我们两家永远好下去……
辛勤太极园
1976年,李雅轩先生逝世了。当时“文革”尚未结束,陈龙骧在悲痛之余,牢记先师临终遗训:“要多思多想,要保持杨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不要打变了样。”陈龙骧把微薄的工资全部拿出来,买成胶卷,请师兄何其松帮助摄照,将所学的太极拳、剑、刀、枪、推手、三才对剑、武当对剑等全部拍成照片,总共摄下千余张,遵循先师的教导和留下的拳照,反复对照、比较,学神态,找差距。每天对着穿衣镜练,不断改正。他说。既然是李雅轩先师的弟子,打的拳就要有雅轩师的神韵,如打的拳不像雅轩师的样子,形似都不像,哪还来神似?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陈龙骧演练的太极拳、剑、刀、枪,酷有乃师风格。1986年,他代表四川省到徐州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比赛,当时老一辈的评委们都不知道他是李雅轩先生的学生和女婿,而当他演练完了太极拳、太极刀、太极大枪后,却一致认为他的演练体现了当年李雅轩的神韵,深得李雅轩先生太极拳艺的神髓,从而获得大会比赛的“雄狮奖”。
1978年,成都市恢复成立了武术协会,陈龙骧和其妻李敏弟双双被聘为成都市武术协会委员。他俩夫唱妻随,在这片广阔的太极园里辛勤耕耘,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培育太极之花。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多次参加成都市、四川省武术比赛,多次荣获太极拳、械的冠军。1983年陈龙骧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1985年陈龙骧代表四川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首届全国太极拳邀请赛,这是陈龙骧首次把在四川封闭了数十年的李雅轩所传的杨氏太极拳带出了四川。在哈尔滨,陈龙骧认识了来现场采访的《武林》杂志现任副主编梁伟明先生。梁伟明慧眼识英雄,认为陈龙骧具有很深的太极拳底蕴,《武林》杂志从此开始刊载介绍李雅轩先生生平及所传技艺的系列文章,使李雅轩的大名及技艺重新享誉海内外。梁伟明和陈龙骧都认识到应该把太极拳作为一种事业来发展,在他们两人的策划和努力下,由《武林》杂志社和陈龙骧所在单位成都飞机公司于1986年12月在成都联合成功地召开了全国首届太极拳研讨会,开了全国太极拳理论研讨的先河。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亲临大会并讲了话,陈龙骧作为大会的特邀代表,他所写的《浅谈太极拳推手》论文,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被收入《全国太极拳研讨会论文集》。
从80年代后期至今,陈龙骧作为李雅轩先生的嫡传弟子,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的太极拳名家研讨会,被聘为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新加坡李雅轩太极拳学院荣誉院长,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武术七段称号,陈龙骧在这块广阔的太极园里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应该是出成果的时候了。
太极事业兴
陈龙骧的义务教拳,可追溯到60年代初期。那时其师李雅轩先生一直在成都市体育场义务教拳,陈龙骧一直追随在他的左右,一边练,一边协助老师教学。1965年后陈龙骧被分配到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当工人。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是一个拥有两万多职工的大厂,有很多人喜欢太极拳,跟着陈龙骧学。后来他调到公司疗养院当专职太极拳教师,最后到公司工会当专职体育干部。在这三十多年中,举办了无数次的太极拳骨干培训班,从学者不下数千人,培养了大批的太极拳骨干。公司太极拳武术队在他的带领下,多次参加市、省、全国、国际太极拳比赛,他的众多弟子取得了很多奖牌。在市内,他于1996年成立的“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的弟子和学员们也逾千人。在国内、国际的太极拳比赛中也是成绩斐然,捷报频传。天津、大连、抚顺、鞍山等地的弟子们都是千里迢迢地来成都拜师学艺后,再回到本地开展太极拳的义务教拳活动。在新加坡,原新加坡明东太极拳协会总教练黄汉诚闻陈龙骧名,数次专程来成都向陈龙骧学习并正式拜师,回新加坡后成立新加坡李雅轩太极拳学院。在新加坡传授李雅轩派太极拳,陈龙骧夫妇多次应邀赴新加坡讲学,使其师李雅轩所传拳艺在新加坡扎根、开花、结果。新加坡国术总会陈玉和先生、台湾高雄太极拳协会总教练鞠鸿宾先生、美国环球太极拳社社长罗邦桢先生、澳大利亚神龙太极拳协会会长吴国忠先生等,这些海外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都率团来成都和陈龙骧见面交流。陈龙骧说:“苟利太极,生死依之。”他正是凭着这种信念,在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为弘扬太极拳事业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开创出现在的这种可喜局面。
著述传真谛
陈龙骧自幼受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酷爱读书和书法,有很好的文化素养。他的书法是左右手都能写,1999年赴新加坡讲学时,送给新加坡静山区议员林俊龙先生的一幅数千字的嵇康养生论条幅小字就是他用左手写的。为了将他平生向李雅轩先生所学的太极拳艺昭示后人,多年来除在《武林》、《武术健身》、《精武》、《中国太极拳》、台湾《太极拳》、新加坡《武坛》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外,他又写出了《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杨氏太极剑法精解》、《杨氏太极刀枪精解》、《三才剑法精解》、《武当剑法精解》等专著,在海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得到了一致的好评。特别是他所写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解》。书中整理刊出的其师雅轩先生的太极拳精论和拳照更是弥足珍贵,可称是习拳的指南,太极拳著作中的精品。上海的瞿世镜教授在《武林》2001年第七期上发表的《“三轩”高足门弟翘楚——杨门弟子素描》一文中这样评价:“雅轩师伯在四川广授门徒,相对完整地保存了杨家太极拳、剑、刀、枪及推手、散手等技艺……”陈龙骧、李敏弟编写的《杨氏太极拳械汇总》包括拳法精解、剑法精解及刀枪精解各一册,90年代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一再重版添印,备受海内外拳友赞赏。陈龙骧可谓著述传真谛,有益于当代,为太极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与龙骧弟所练并非同一流派太极拳。自从1986年在徐州相识,可谓一见如故,彼此倾心。十多年来,多次在全国太极名家联谊会上见面,共同探讨太极拳的发展,交流拳理,切磋拳艺,精神契合,心心相印。龙骧弟为人雅量高致,有真才实学,不矜不伐,谦虚谨慎,恂恂如儒生。从不像时下一些人妄自抬高身价,瞎吹乱捧,鱼目混珠,以假乱真。所以我将我知道的一些情况写成此文,并愿与龙骧弟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