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奴隶都剃短发,贵族士大夫蓄长发,所以,头发的长短也是社会地位尊卑的象征。“接舆髡首兮”,高士做奴隶打扮,正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立独行。
说到头发胡须,很自然地就会联想起两个有名的故事: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曹操)尝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扶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新唐书·李勣传》载:勣既忠力,帝谓可托大事,尝暴疾,医曰:“用须灰可治。”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帝曰:“吾为社稷计,何谢之。”
![顽石:“割发代首”与“剪须和药”](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23350t0109503766cd3ab543.jpg)
这就是“割发代首”与“剪须和药”的来源。
罗贯中将“割发代首”的情节写入《三国演义》是要表现曹操奸雄的性格特点,今人则多以“割发代首”来调侃特权人物为逃避处罚而作秀。而顽石认为,“割发代首”既表现了曹操以身作则的风范,又彰显了一个统治者非同凡响的智慧。
“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曹操马踏麦地(非故意)而不受处罚,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在那样的时代,谁也不会认为不合规矩,事实上也没有谁敢妄加议论。可曹操认为“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于是做出表率,毫不犹豫地处罚自己,以此严明军纪,统一号令。曹操治军能令行禁止,从“割发代首”这个事件便可看出端倪。开篇已经说到,古人是不可以轻毁发肤的,作为统帅,曹操虽然没有被处死,但割发也算是很严厉的处罚了。
发生在唐太宗身上的“剪须和药”故事,同样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李勣随李世民南征北讨,出将入相,为大唐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的形成立下了赫赫功勋,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不仅没有像许多昏君一样忌惮李勣功高震主,反而在李勣暴病的时候“自剪须以和药”,尤其那句“吾为社稷计,何谢之”更是凸显了一代明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和可贵品质。
曹操和李世民为什么能成为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只要看看“割发代首”与“剪须和药”这样的小事就能探寻到其中的原因。相对于他们叱咤风云的一生来说,“割发代首”与“剪须和药”简直微不足道,但从这些小事上,我们就能看出他们能成大事的可贵品质。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个统治者是否英明,不用去看他有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不用去看他是不是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从对一些小事的处理就可以看出他的气度与情操、智慧与胆略、理想与追求。后世统治者当有以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