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韵吧。构成韵的条件古今是没有变的,但是,韵部的区分却在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所以,有的人读古诗,觉得不押韵,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斜”字,“枝”字,“儿”字等等,读音都变了,韵部当然也就变了。
从《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中原音韵》直到《现代诗韵》(当然,还有别的韵书)都是在语言发展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所以,在写诗的时侯,我们不能老是抱着一个平水韵的表就趾高气扬,去嘲讽别人。那个东冬江支的表谁都会查,我们不要因为点得出平水韵的表网,就否定其他韵书的实践总结。
再一点就是,不仅在写格律中要点得出收藏的平水韵,你还应该懂得“十三辙”,13辙的名称是:1发花,2梭波,3乜斜,4姑苏,5衣期,6怀来,7灰堆,8遥迢,9由求,10言前,11人辰,12江阳,13中东。这个十三辙,是以实践为基础总结出来的,比平水韵宽一点的系统,也是韵部系统比较合理的运用。把汉语中的“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之间的互补,表现得清清楚楚。举个例吧: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峰(feng) 同 (tong ) (中zhong)
这里的峰字就在平水韵的二部(二冬),同,中两字在一部(一东),你能说苏东坡不懂韵吗?其实,它是很押韵的,如果按有的人一查,不在一个韵部!哈哈!一定会说苏东坡是外行。
再就是曹雪芹的一首风筝歌诀:
新燕至秋羽初丰,貌似少年弱冠容。
黄口犹存童稚意,春拎已具成人形。
神凝两目澄秋水,气贯双眉耸剑峰。
世事未烟谙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
清晨戏蝶翻花圃,黄昏逐幅入云层。
邀集新雨觅仙境,会同故友访武陵。
奋翼千仞冲霄汉,展翅万里乘长风。
字内翱翔无所羁,明春北返忆归程。
这里面的容,形,峰,雄,层,陵,风,程这八个韵脚,在平水韵里存于几个韵部。也会被只会查平水韵表的人评为不押韵。但是,用十三辙去看,那是非常押韵的。
所以,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这种押韵情况是很正常的。不能把一首诗的韵脚,只拿进平水韵的表里去对照。当然,能都在平水韵的一个韵部里,那也是对的。
因此,我们写诗,我提倡平水韵和十三辙并用,十三辙是这样的:(我在每个韵后举一个例字)
一发花,就是与发,花同韵的字。声母我们不管它,只要韵母是 a,(杀) ua(
挂),都在这个韵部。
二梭波,也就是与梭,波同韵的字。韵母中含 e,(车) uo。(多)
三乜斜,韵母中含 ie(皆), ue(靴)。
四姑苏,韵母中含 u(粗)。
五衣期,韵母中含 i(低), -i (子) ü (鱼)
六怀来,韵母中含 ai(开), (槐)uai。
七灰堆,韵母中含 ei(会),ui(uei) (岁)
八遥迢,韵母中含 ao(岛) ,iao(教)
九由求,韵母中含 ou(逗) ,iu(iou)(丢)
十言前,韵母中含 an(丹) ,uan(钻) ,ian(前)。 üan(渊)
![(2)引用 平水韵表有什么实际作用 平水韵表](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22644t0119a24c608405404e.jpg)
十一人辰,韵母中含 en(分) ,in(今) ,un(问) , ün (晕)
十二江阳,韵母中含 ang(张) ,iang (强),uang(装)。
十三中东,韵母中含 ong (松), iong(穷) ,eng(声) ing(清)
这个简单的排列,是想初学的人不要把押韵看得很神秘,你只要按同韵的字去作韵脚,就是押韵了,不要管它是平水韵不平水韵。有人用平水韵来说你不押韵,你就用这个十三辙来说你很押韵就是了。当然,两者都懂,那就更全面了。这对教汉语拼音的小学老师来讲,一看就懂。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入声韵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荐践问题。入声,本身就是押韵的。你随便拿一首入声韵的《念奴娇》,《满江红》的词来看看,韵脚不都在一个韵部,但,它是押韵的,比如: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物,壁,雪,杰,灭,发,月,都的入声。按字典,韵母大不一样,但是,在古汉语里那是很押韵的,它押的是入声韵。
再看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色,彻,鳖,说,雪,截,国,热,都是入声韵,但是,按韵部,也多数不在一个韵部。但我们不能说那不押韵,它押的也是入声韵。
也就是说,一首诗词的仄声韵脚都是入声,那就是一首押韵的诗词。说实话吧,我为了掌握入声韵,是吃过不少苦头的。经过一两年的比较和外出实习,才知道读的短促,立即收声的读音就叫“入声”,相应的,读作入声的字的韵母我们叫它入声韵母,因为这些韵母和一般的非入声韵母是有区别的。现在,我对入声字一看就能分出,并不是没有经过努力,因为那不是在网上就能完全掌握的。牢记是可以的,但要弄清现在它归于哪个音,为什么激昂,清越,老出现在《满江红》,《念奴娇》以类抒怀的壮烈的词牌中,对这个问题,我以后还可以整理一下思路慢慢和诗友们交流。不过,我也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呢(摘自“水珠儿”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