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牛人对西游记的解读--佩服之至 西游记暗黑解读版

一、《西游记》的探究方式

任何小说都是作者智慧幻想情感知识的结晶,小说是作者写的,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作者定的,它的一切都由作者做主,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当小说为大众普及时,作者的话未必能让所有读者心服,读者更乐于和普通的其他读者们交流和讨论。

所以,小说既是作者的,也是大众的。小说的探究和讨论也分为两面,其一是意识的,思维的,作者的;其二是物质的,表象的,读者的。这第一种探究方式是对文学作品科学和严谨的解读,剖析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是一种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抽像,研究者们是完全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和领悟小说所要表达的意义。可以说众多的文学研究专家和学者正是这样一种研究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专家视角”或是“学术视角”,说直接一些,这种研究成果就是一种学术。而第二种研究方式,就是属于表象的读者的讨论,合情合理,充满趣味。但可能却背离了作者的本心,作者可能并没想到很多读者讨论出的结果。比如很多论坛喜欢讨论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喜欢研究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和武功,由此得出的结论有的是金庸先生想到的,有的是金庸先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但读者的探究却甚是合理。所以小说本就是更多的属于大众,所以这第二种研究方式可以称之为“平民视角”或是“草根视角”,这种讨论和研究是快乐的,希望专家们让我们保留这份快乐的权利,不要用“误读”加以斥责。

一个牛人对西游记的解读--佩服之至 西游记暗黑解读版
回到《西游记》中,我们先用“专家视角”大致看一下小说。小说是作者思想和情怀的艺术表现,吴承恩先生受王阳明心学思想影响很大,整部西游,作者着力描写一个“心”字!作者称悟空为“心猿”,称白龙马为“意马”,称真假悟空为“二心”。书中有诗“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意,紧缚拴牢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这首诗的深意值得研究。还有,孙悟空的授业恩师菩提祖师,菩提这个名字本就是指本心,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即是本心悟道,老吴以菩提为悟空师名,应有此意。菩提的洞府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和“三星”都是“心”字,而又有“灵台清明”和“方寸大乱”的成语,故“灵台”和“方寸”也是指心。所以悟空的师父应是其本心,当然在小说中不可能这么说,否则就乱了,那就成了佛经不是小说了,这应是作者心中的一点情怀寄在书中。菩提祖师既会说道又会说佛,而悟空确实是前半生为道,后半生为佛,亦道亦佛,半道半佛,不合其本心吗?在“专家视角”的研究中,主要就是对“心”的研究。

可见,这种“专家视角”的研究很深奥,也略微有点枯燥,我们普通读者毕竟学术功底甚浅,如此的研究西游,恐怕乐趣会减去不少,适合我们平民读者的,那当然是“草根视角”。网上有很多网友对西游记的感悟和看法,都是属于这种方式,表像的,主观的,但又是非常有意思的。不同的切入点不同,就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有从情感上分析的,有从政治上分析的,还有从管理学,社交学上分析的,总之是花样百出,非常有趣。我后面所写的东西全部都是“草根视角”,也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二,《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关系

明清时期有很多部神魔小说问世,《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是影响最大的两部。由于影响深远,且有许多人物形像横跨两书,最重要的是封神中有很多改自西游记的诗词,这使得现在有很多朋友喜欢将两部小说拿到一起来研究讨论,硬生生的把封神当成西游的前传,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曾经就犯过这种错误,以前写过不少文章都是两书联合起来研究的,现在想来确实是很荒谬。我在这里提一些,希望大家可以参详一下。 但凡两部小说能够联系到一起来研究和考证,一定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两书的人物过度自然,故事传承紧密

很明显,封神对西游来说不具备这个条件。虽然说有些人物,比如老君,观音,燃灯这些人物在两书中都有出现,但那些是神话公众人物,每个作家都有权利放到作品当中。而西游中其它的人物和故事呢,丝毫和封神没有一点自然的传承,简直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神话架构和故事情节。比如两书里,哪吒重生,金吒木吒的师父,孔雀明王的身份和性别,李靖宝塔的来源,邓辛张陶等雷将在两书中姓名等等描写皆完全不同。可以说封神中的情节和人物与西游没有很自然的过渡关系,它不满足这第一个条件。当然,仅满足这第一个条件也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有人写了《倚天屠龙记》后传,叫《九阴九阳》,人物和故事都传承的很好,请问用《九阴九阳》的东西来研究《倚天屠龙记》科学吗?另外,我们古代那些名著都是有“正牌”的后传的,像《续西游记》,《反三国志》,《水浒后传》,这些个小说无论在人物上,还是故事情节上都和原作传承的非常自然,故事过渡的很好。可是有谁承认这些“续作”和原作的关系呢?有研究者联合《续西游记》和《西游记》来考证西游吗?最终,这些都被认为是伪作。相比封神,它们在人物和剧情上和原作更为贴近,连它们都不能用来考证原作,何况封神呢?所以除了故事人物要有明显传承外,还要有第二个条件。

2,两书必需是一个作者

这点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神雕侠侣》才能和《射雕英雄传》联合起来研究,而《西游记》就不能和《续西游记》联合起来研究。大家想像一下,一个作者写了一部小说,里面的秘密伏笔人物身份剧情变化都是作者定下的。这些东西怎么能让后人后世的小说说了算呢?比如你写了一部小说,里面塑造了一个正人君子的形像。但我随即也写了一部小说,情节大翻新,但里面延用了你小说中的那个好人,但我把他重新塑造成了一个阴险小人。请问,我能否说“某某小说中的那个君子,其实是一个阴险小人,有我的书为证。”这显然是笑话。如果人人都有权对别人的小说内容进行修改,而后反过来指导分析原小说的话,那可就天下大乱了。所以封神和西游不是一个系统,故事更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至于两书中有很多相似的诗,这很正常,中国古典小说浩如烟海,很少有诗词全是作者原创,有很多都是摘抄修改前人小说中的诗词。封神抄袭西游的也有很多,比如火云洞,北海就是抄袭西游中的武当山,方寸山,还有哪吒上天时的一段天宫描写也是抄悟空上天时看到的,另外在人物上,准提抄菩提,接引抄如来,孔宣抄唐僧,这些都是直接抄袭,是根本不能作为证据的。假如抄诗就可以定身份的话,我们大家都可以写小说,随意把前人小说中的人物的诗抄一遍,难道前人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就是你小说中的人物,这显然笑话。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虽然我们是“草根视角”,但这并不等于可以胡说,我们要有证据支撑观点,要充分尊重小说的作者,如果胡乱恶搞的话就和日本改编我们名著的漫画差不多了(虽然我不排斥它,但从情感上讲,我确实不喜欢这样,希望各位动漫爱好者谅解)。希望大家好好想想,两书联合确实不科学,它们都是优秀的小说,分开来谈,分开来研究,岂不是更有意思。所以我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探究是不掺杂《封神演义》相关内容的。

三,《西游记》的作者问题

《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吴承恩?这在学界有很多争论,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认为是吴承恩,有人认为是邱处机,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吴承恩的说法值得怀疑,但仅是个人看法。

《西游记》的文法和吴承恩其它的著作,比如《禹鼎志》文法大相径庭,根本不像出自一人之手。《西游记》如此长篇,作者必然写上多年,根据吴承恩的生平来看,吴承恩没有时间来写作《西游记》。他青少年时忙于科举,壮年时忙于著述《禹鼎志》,据其序言,是下了很多年的决心,并且“日与懒战”才写出来的。而且说他胸中的块垒已消,再也没有创作此类杂记的愿望了,更不要说创作洋洋八十万言的《西游记》小说了。

吴承恩对佛道有了解但肯定不会很深,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道家丹派的东西实在是太专业了,姹女,黄婆,金公,木母,这样的词语太多了。有不少道士就说西游记蕴含丹派的修炼大法,如果不是对全真丹派有很深的了解,应该不会达到这个地步。而且《西游记》中直接引用了十余首金丹派全真南宗开山祖师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诗词,其中几首竟然出自悟空之口!这若不是有意为之,实在不会是这么巧合。假如是吴承恩这样一个儒家知识分子写的神魔小说,作者可能对佛道理论会有所了解,但不会太过精深。假如里面丹派术语只是作者信手拈头,为小说增色倒也无可厚非,但里面的诗词也是丹派的诗词就不太像是巧合了,分明是有意为之。再加上书的回目名称,诸如“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 ”还有很多类似的回目,吴承恩一介书生,干吗起这样怪怪的回目名称?这些就更加不像是一本普通神话小说该有的样子了。

我到不太赞成把《西游记》当成是金丹证道的小说,但是种种迹像表明,它的作者应是一位极其熟悉道教金丹派的人物,甚至可能是一个全真丹派道士。因为西游中的“三教合一”思想很浓厚。孙悟空是一个三教合一的角色,而教授他本领的师父(不管是谁),也是一个三教合一的角色,这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倾向,他完全可以把菩提塑造成一个纯粹是道士或和尚,小说中悟空对车迟国王说的话也可以应证这一点。要知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正是丹派祖师张紫阳所极力推崇的,而《西游记》书中偏偏有那么多丹派术语和张紫阳本人的诗词,其关联可见一斑。

吴承恩作者说的维护者自言宗于学界的泰山北斗胡适和鲁迅。胡适先生只是否定了邱处机说,并没有确切的说作者是谁,鲁迅先生也仅仅是总结了前人的学说,也是含糊其辞,后世学者就以为鲁迅仔细考证,并且郑重地提出了吴承恩作者说。吴承恩为作者之说,从明至清从未有人承认,只是民国时,鲁先生和胡先生两位泰斗说了一下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结果就成为传到至今了,我总觉得仅凭他们两位的话实在难以服众。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

四,中国神话世界里的常见名词

中国神话体系分为上古神话体系,道教佛教经典体系,民间俗神体系,神魔小说体系四大类。其中上古神话体系浪漫而纷乱,只有散乱的一个个小故事;道教佛教经典体系太过复杂和专业;民间俗神体系太过凌乱。只有神魔小说体系最为完整,民间影响也最大。《西游记》的神话体系正是一个已经儒家化的神魔小说神话体系,我来简单谈谈《西游记》中的神话世界,在此之前先说说几个中国神话小说中常见的几个名词。

首先谈妖与怪,这个词在西方常称为怪物,一般指容貌恐怖的动物或兽人,而在东方常合称为妖怪,妖怪是一个笼统的贬义词,泛指一切有超能力或是法术的非神非仙非人非鬼的由动植物修炼的已经幻化出人形(有的未必幻化成人)的物体。其中妖以动物修炼而成的居多,例如蛇妖,免妖;而怪以植物修炼而成的居多,比如树怪,但这也不是绝对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动植物们在修炼过程中如果一心向善悟道的话,是完全有资格修炼成仙的,妖与怪是动植物们修炼方向向邪恶这一面发展的不良结果,在修炼过程中(也就是未成妖怪或仙,但已有部分法力之前),这些动植物们常被称为精,比中免精,人参精等,比称妖怪略有善意,但也可一概称为妖怪(注意并非本质意义上的妖怪),妖怪白天晚上皆可活动。

其次谈谈魔,魔从狭义上来说和妖基本相同,但有两个区别,其一是魔在法力上是远比妖要强大的多的,一般的神仙都不一定是其对手,是资深的妖怪,且经常带有一点反政府性质。其二是魔有可能是仙和神误入邪道而堕落成的,妖则一般是动植物土生土长的。魔白天晚上皆可活动。

再谈谈鬼,很多朋友将鬼与妖,魔并谈,认为他们差不多,这是极其错误的!在神话世界里,鬼为至阴之物,一般俗称为鬼魂,言下之意就是阳寿尽了,阳间的躯体没了,只剩下了蒙胧的非实体的单元。鬼绝大多数由人死后,魂离体而化成,只能在阴间活动,如果回了阳间也只能在夜晚出来,由于人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变成纯阴之体,自然多了一点超能力,但极其微弱。所以说鬼的力量很弱的。鬼的出路一般有三,其一是投胎转世为人或动植物,其二是在地狱里受苦,这两条最为常见,还有一条是尸解成神,一般来说是人在阳间或多行善事,或修道,或受高人指点,或受敕封,但却没有机缘肉身化仙只能在死后尸解飞升为神的人。其实这些人并没有直正的当过所谓的鬼。鬼只能晚上活动,白天是绝对不可能的。

说完了神话体系中的妖魔鬼怪等反面阶层名词,我再只来谈谈正面阶层。正面阶层无非是三个,仙,佛,神。

首先说说仙,仙这个概念是纯粹的宗教性质的,言下之意,是道教的专有,无论是不是道士,成仙的人或物总是和道教是息息相关的。仙是肉身成圣,功德圆满之人,所有的物体皆可成仙,成仙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被动成仙,无论是人,动物,植物甚至是非生物,都可以被动成仙。比如受仙人点化,或被仙人仙气感染,或服食道家仙丹灵药,或生长环境吸天地灵气,都可以使物体成仙,即使不能成仙也能修成人形,再图主动修仙。第二种是主动修仙,《西游记》中曾言“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所以只有人和少量动物可以修仙,当他们信奉道教,主动修炼道门正宗法术,其中的有缘人就可以修成仙道。但必需是修炼正宗法术,如果修炼了旁门,即使有成,也成不了仙道,只能是妖魔。成仙以后,如果没有受到天庭承认,只能算是散仙,虽未入真流,已得逍遥长生之体。如果受到天庭承认,就成为真仙。此时可以选择在天庭为官,也可以不去,毕竟是自己修的仙,不服玉帝管。此时可以找一方仙山名岛,自在逍遥,终日下棋喝酒访友,没事去听听天尊们讲经,不问世事,真可谓至乐也!在《西游记》中有“五仙”的说法,即“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这是广义的说法,只是天仙,地仙才是我们这里提到的仙,而神仙,鬼仙则是后面要说到的神。

再说说佛,这里的佛指的是广义的,包括佛,菩萨,罗汉等佛门称谓。佛的概念和仙一样,也是纯粹的宗教性质的,是佛教的专有,成佛的人一定是和尚尼姑或是与此相关,这一点和仙也是类似的。

最后说说神,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神是后世的神,和上古神话中的女娲,共工,祝融等等那些大神们不是一个概念,莫要混淆。与佛和仙不同,神是个信仰概念,是个制度概念,这点要详细注意。神是人死后受到敕封而到天上或地府做事的人,请注意是死后,言下之意就是,神肯定是由魂魄归天后而成的,没有带走自己阳间的肉身,而且一般在天上工作,诸如《封神演义》中封神榜最后封的皆为神。成神的人不需有宗教背景,不需要学习修炼相关宗教经典,更不需要是道士或是和尚。只要你有缘份,或是阳间十分优秀的人,或是多行善事的人,或是受人间百姓尊敬的人,都有可能在死后被天庭封为神,分在天上或地府当官任职,说白了就是公务员。比如后世的包拯,文天祥,关羽等人,他们都不信奉道教佛教,更没有进行过修炼,只因阳世影响太大,为人优秀,死后就被天庭吸收为神了。所以神这个概念并不是单纯道教的概念,这和仙佛是有区别的,但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五,《西游记》中的天庭政府制度

几个概念清楚了,我们来看看《西游记》中的天庭政府是什么样的。在正宗的道教神仙谱中,三清的地位高于六御,玉皇大帝是六御之一。但是这个说法遭到了人间帝王和儒家们的反对,他们不允许在神话世界中有比皇帝更高的人,于是玉帝的地位被拔高了,成为名符其实的三界皇帝。虽然在西游中玉帝对老君极为尊崇,甚至要下阶相迎,但掩盖不了君臣的关系,老君就是称玉帝为“陛下”,并为他炼丹,由此可见虽然玉帝对三清这样级别的仙人是充分尊重的,但他仍然是三界的最高执政者。《西游记》开篇中提到“盘古开天,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分四大部洲”,可见整个三界都是在天庭政府的管理之下,玉皇大帝是名符其实的三界最高领导。

玉帝本是一个道教概念,是道教世界里的三界管理者,但随着佛教道教和民间传说的融合,老百姓们代代相传,再加上小说家们的描述,中国的神话世界逐渐变成了儒释道合为一体的神话体系,所以中国的神话具有强烈的宗教融合性,不能简单的认为玉帝是道教中人,所以玉帝领导的天庭政府只能管道教的天下,佛门不在其统管之下,因为中国的神话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在《西游记》的描述中,整个三界的架构就是在“盘古开天,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分四大部洲”之下的,也就是说是整个三界。玉帝统管四大部洲,而灵山就在西牛贺洲,玉帝曾对凤仙郡进行过惩罚,而凤仙郡却在天竺境内,所以《西游记》中的玉帝是整个三界的领袖,不论佛门中人还是道门中人,或是凡间各国百姓,都是在其管辖之下的。

天庭实际上是一个由神占绝大多数,吸收部份道教佛教的仙佛们,一起组成的以玉帝为领袖的联合政府。当仙佛神三界一起组成天庭政府后,玉帝被推为皇帝治理天庭,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道祖还是佛祖名义上都是玉帝的臣下,这在西游中有明显的表现,如来观音在提到玉帝时,都称奉旨,救驾。天庭的主体是神,阳间很多优秀的人在死后,就可以被天庭吸收到天上来做官,成为神,他们未必是道士和和尚,仅是天庭官员,向玉帝和天庭政府负责。天庭政府的官员还可以是佛门中人或是道教仙人,比如四大天王,真武大帝,应该说天庭政府掌管三界,是神仙佛的联合政府。玉帝是共推的天庭领袖,既是道教的仙,也是神界的领袖。但需要注意的是,神是完完全全的公务员,直接臣属于玉帝,而仙佛则未必,他们大可以不在政府中任职,天天逍遥快乐,比如元始天尊,蓬莱八仙等等,他们对玉帝不是直接的下级。这就仿佛政府总理指派命令于国家公务人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是一个系统的上下级,但指派命令一个科学家,文学家,公司经理,那就不太合适了,他们不是一个系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所有的仙佛神人都是间接臣属于玉帝的。因为政府本就是用来制定各种规章,协调和管理国家中的各种事务的,无论是什么,只要存在于三界之内,自然要受制于三界的政府。比如无论是文学界,科学界,艺术界,从根本上来说都要听政府的话,受国家主席领导,都要臣属于政治界。

《西游记》中的神话世界架构就是如此,玉帝是三界的皇帝,统管佛道两教,三界万物,但是玉帝对佛道两教的教派领袖还是充分尊重,礼遇有加的。切不可认为玉帝只是道教的玉帝,和佛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从宗教层面上说是不同的,但在小说中,在中国神话中,玉帝已不单是道教的玉帝了,而是名正言顺的三界最高领导者。他所领导的天庭政府由神仙佛组成,掌管天上人间万事万物。

六,《西游记》的宗教观

简单谈谈《西游记》的宗教观,大部份读者包括电视剧都认为西游记是扬佛抑道的作品,仅从表面上来看,的确如此。比如悟空大闹天宫无人能敌,如来佛祖轻松降伏,而且最后悟空也归了佛门。但书中也不乏对佛门的抑笔,我个人认为西游记不是扬佛抑道,也不是扬道抑佛,而是对佛道都有褒贬,并且寄予作者三教合一的美好愿望。

若是扬佛抑道,书中为何还要写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之祖?完全可以不写嘛,因为中国老百姓的心中都是认为盘古开天辟地,作者这样一写,明显是在为老君说好话。而且书中大部分厉害的法宝都是道教之物。还有就是道门中最厉害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作者始终没有做正面描写,这是一个撒手锏呀!所以书中虽然有抑道,但并不是完全的抑道,故而不是完全的扬佛。

书中提到太上老君“化胡为佛”,这对扬佛观点来说是一个硬伤。书中提到这个词,肯定表达了作者抑佛的思想,想想朱元璋当皇帝后还怕别人提起以前当乞丐的事情,像这样从本源上矮人一头的事情,即使你以后成就再高,都是不愿回首和承认的东西。其实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朱元璋由乞丐当皇帝这更是比李渊赵匡胤的官员身份当皇帝要厉害的多,传奇的多,本该大大肆书写一番,可是当时哪个敢呢!这是原则问题,面子问题。可见即使如来以后成就极高,法力极大,作者如果心中扬佛都不可能写下“化胡为佛”四个字。有人可能会说徒弟超过师父,写出来是光荣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想想历史上佛教徒对“化胡为佛”的批驳,一听到这个就极为震怒,展开辩论,一心要把这个说法给抹掉、没有一个佛教徒希望这个说法是真的,没有一个佛教徒会为如来作为老君的晚辈后来能力超过老君而高兴和自豪。所以,对于扬佛的人来说,“化胡为佛”四个字绝对是个忌讳,是不可能说出来的。既然作者敢在书中写出这个词,可以肯定他绝对不是在扬佛。

所以《西游记》一书不可能是完全扬佛的,自然也不是完全扬道,都是有扬有贬。作者的真实思想我前面早就说了,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书中有大量金丹派祖师张伯端的诗词,而张紫阳正是一位主张“三教合一”的道士。从菩提三教合一的身份,到悟空三教合一的身份,再到整个取经都是儒释道三教合作的。其实书中早有揭示,孙悟空对车迟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可见,《西游记》小说确实是宣扬“三教合一”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扬佛抑道”。

七,《西游记》中菩提的身份探寻

孙悟空的授业恩师菩提祖师在《西游记》小说中是一个神秘的人物,这自然引来不少人的研究,于是各种观点都相继出现。在这其中以“菩提是准提”观点影响最深,信者最众。这个观点有一个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是《封神演义》中描写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的诗词与《西游记》中如来佛祖和菩提祖师的诗词是相似的,于是乎“如来是接引,菩提是准提”的观点迅速在网上被人传播。但是大家只要细细一想,两书不是一个作者,并不是上下部的关系,里面的神话人物大都是公众人物,仅凭几首相似诗是无法得出什么结论的,否则我们大可以把明清所有的神魔小说都混合到一块,这样显然就乱完了。我们从诗入手,很显然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封神演义》抄袭《西游记》太多的诗词了,比如写景诗就有火云洞,北海抄袭西游中的武当山,方寸山,而写人诗有接引,准提,孔宣抄袭如来,菩提,唐僧。假如就抄诗定身份的话,我们大可以得出“孔宣是唐僧”的奇怪结论来。而且在《西游记》中,如来的那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赤脚大仙献枣梨的场景,而《封神演义》居然也把这句抄来了,真是可笑之至,所以这只是明显的抄袭,是不可以定身份的。《封神演义》中的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从名字上来说,作者的本意是想指代接引佛(即阿弥陀佛)和准提菩萨,这两位在佛教中辈分很高,也极尊贵,在《封神演义》小说中年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土,作者杜撰了佛教的前身西方教,并把佛教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接引佛借来作为西方教的教主,这才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接引不可能是如来。总之一句话,用封神来分析西游是不合理的,两部小说没有必然的联系。

对于其它关于菩提祖师身份的观点还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证据最多,最有价值的无疑是三个学说,即须菩提说,如来说和老君说,其中老君说就是我的观点。对于其它两种观点,都是取自《西游记》小说,都有自己的一套证据,百家争鸣当然是好事,这样“草根视角”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所以我充分尊重别人的观点,下面我只谈我的观点,不对其它观点进行点评。

1,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身是惊天动地的,它孕育自一块“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天产灵石。提起石头,我们也很自然的能想起在上古神话中,女娲炼石补青天的故事。我们知道,上古神话传说和后世神魔小说不是一个系统的,两者的故事和人物体系是无法合理的交织的。但是,文人们在写神话小说时,总是喜欢引用附会一些上古传说,然后加上自己的描写,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比如《西游记》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在《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中,银角大王提到太上老君当年曾经“解化女娲,炼石补天”,这很显然是作者对“女娲补天”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进行的一次自我艺术加工,从而使补天的壮举和太上老君这个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孙悟空孕自一块天产神石,而小说中却又提到一个更为有名的“炼石补天”的石头故事,作者有什么目的吗?我认为是有的。作者借银角大王之口,把补天灵石和太上老君联系在了一起,这原本是没有必要的,《西游记》的神话世界架构完全不同于上古传说,这样多余的提到补天的故事不合时宜,唯一的目的可能就是在暗示,孙悟空和太上老君有很深的渊源!有的朋友可能会有更深的猜想,孕育孙悟空的灵石会不会就是当年太上老君解化女娲炼石补天留下的石头?有这个想法很正常,可是毕竟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不多,也只能作为大家“美好的猜测”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是有意将孙悟空,灵石,太上老君这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再看原文对灵石的描写,“按九宫八卦”,这显然是道教的名词,可见孕育孙悟空的这块灵石真的是“道气十足”。而与灵石有关的太上老君,正是道教之祖,孙悟空这个“自然之子”和太上老君这个“自然之祖”可见必有很深的缘分。

2,孙悟空后来道心开发,想到去寻仙访道,以求长生不死,于是找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见到了菩提祖师。在此之前,悟空曾见到一位樵夫,樵夫口念《黄庭》,很显然说明菩提祖师是一个道士。从悟空学成的地煞数变化术,筋斗云,以及菩提及其弟子的装束和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说菩提是一个道士。可是作者却把一首描写佛门人物的诗和称号给了他,这也就给我们一个大大的疑问,菩提究竟是道是佛?很多朋友老是想把菩提定为道的身份或是佛的身份,但为什么不能顺水推舟,认为他是一个“亦道亦佛”的人物呢?这是完全可以的。菩提是个亦道亦佛的人物,他精通诸子百家,懂儒道佛三教,道门佛门有如此本事的人怎么会默默无名呢。他在方寸山授徒传道,从他教悟空的本领来看,他的本事应是很高,可他教了那么多学生,全没出息。他们就算达不悟空的境界,但也应有些名声,为何默默无闻? 悟空的出现才体现了他的价值,那如果悟空不出现呢,他是不是这么大本事,就在人间办学校培养垃圾了?可见菩提绝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有人幻化的,他预知到悟空要到的那个地方,于是到那里变身菩提,他的徒弟垃圾也无所谓了,可能都是他变出的,都是暂时的。孙悟空后来大闹天宫,三界之内人所共知。菩提若真的是长住在哪里,而且真的不断的收弟子的话,不会没有人知道孙悟空做出这样的大事来,也一定会传出去,最终会给透露传出师承来历的。但孙悟空大闹天宫,他的师兄弟没有一个透露出来。只能是一个原因了,就是当年菩提只是在哪里暂住,是高人幻化,只为教导孙悟空而来。

3,西游原文中,当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观看二郎神斗孙悟空时,老君曾对观音介绍金刚琢时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请注意这句话的重要性!老君当时是在对观音菩萨这样的佛门重要人物说话,既然他说了“化胡为佛”,观音又没有异议,可见此确为事实。虽然化胡说在历史上和宗教上被否定了,但鉴于只是讨论小说,一切以小说为准,就像三国演义太多不符历史,拍成电视照样依照小说。如此我们可知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具有双重身份,他本身是道祖,又化过胡,可见与佛门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菩提亦道亦佛的身份与老君相辉映,遍观西游一书只有老君一人符合。再说大一点,菩提还会教儒家的东西,是三教合一的人,而老君除了道佛两重身份外,还在天庭担任重要顾问,天庭是皇帝领导的政府,他自然有儒家的身份,如此也是三教合一,更是和菩提相辉映。如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作者苦心塑造的一位“亦道亦佛”的菩提祖师其实就是在暗示本书中另一位唯一的“亦道亦佛”的人物太上老君。

4,西游原文中,孙悟空在东海求武器时,龙婆对龙王说“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大家知道,法宝是由仙人注入一定的思维和法力而形成的。它的灵气,是由制造者注入和感化。定海神珍本身不是生物,不具备灵性,所以定海神珍见到悟空的异常情况应是其制造者发出的,那么定海神珍的主人是谁呢?西游原文“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可见定海神珍是太上老君所炼,所以应具有老君的灵气和思维,换言之,老君可以驾驭和操纵它。从龙婆的话中我们得知,定海神珍开始异变,好像与悟空有缘,这难道不是老君在幕后操纵吗?可见棒子是老君冥冥之中赠于悟空的。要知道金箍棒可是悟空唯一贴身的东西,是唯一属于悟空的,作者把这样一个东西的主人让老君担当一定有其深意。

5,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看似无敌,其实从后面的故事我们知道,天上很多如元始天尊,真武大帝等高人当时根本没出手,就是普通的一员天将王灵官已经可以纠缠住悟空了,当时很多普通天将是没有尽全力的,比如下界后在失了内丹并且酒醉的情况下仍然和悟空打的不分胜负的奎木狼,这是很奇怪的。后来悟空打不过青牛上天庭查人,玉帝要派将帮他,悟空曾说那些人连自己都不打过,如何打得过青牛,当时许旌阳天师说了一句“此一时,彼一时,大不同也。”可见当时天上的神仙是故意放水的,至于是什么原因,会不会是他们已经会意了悟空师父的身份,还是有点可能的。

6,孙悟空和二郎神打的不分胜负,当观音对太上老君说她的瓶子可能将悟空砸死,欲要出手时,急忙被老君拦住,老君用他的镯子“救”了悟空一命。当时老君的理由也很好笑,是担心观音菩萨的瓶子是瓷器,可能会找摔碎,这可能吗?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老君以前有很多次出手的机会,比如孙悟空刚与天将交手时,未请二郎神时,与二郎神不分胜败时,老君都可以出手,而且完全可以拿到“头功”,但他一直不出手,直到旁边有人要出手时才出手,可见绝对不是“抢功”。而且当时他还不出能至悟空于死地的葫芦等,只是用镯子砸了下。

7,而后太上老君主动要求锻烧悟空,孙悟空被抓后,即被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如此,猴子无法施法自救。而老君炼猴子时,是放了穿琵琶骨之器的。他为什么要去掉呢,连人带勾子一起炼岂不是更安全。太上老君难道不知道仙人罪犯的琵琶骨如果勾了就任人宰割,如果去了可能会生出事端,让他逃去。那此时老君为何要去呢?唯一的解释是不让他死,让他自救活命。那么就可看出老君并不想杀他炼丹。实际是在秘授他铜头铁背,火眼金睛之术。试想老君如果故意要杀他的话,何须如此费力。这可以由悟空后来的话得知,“当年因大闹天宫时,被老君放在八封炉中,锻过一番,他幸在那巽位安身,不曾烧坏,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他煼做火眼金睛。”“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炉中炼了四十九日,炼成个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他说此往事皆有感激之意,可见悟空明白老君并无杀他之意,即使悟空并不知道老君是他的恩师菩提祖师,也明白老君是在帮他。试想红孩儿的火都可以让悟空几乎殒命,更何况是老君,大家不会认为道祖比不过一个小毛孩吧。何况要他死的方法很多,他的葫芦一收就行了,然后盖子堵上,悟空则必死。

8,再接着看后文,在收金角银角时,老君现身后,原文描写“悟空慌的进身行礼”。试想一个曾对你痛下杀手的人,你会如此吗?气愤鄙视还来不及,怎会如此谦卑,更何况是一向自大目中无人的悟空,可见悟空明白,老君当年是为他好。孙悟空自被困五百年后,已懂人情,他对唐僧恭敬,一是出于救命之恩,二是由于他是如来选中的人,他当然得尊敬。他对如来尊敬,是由于如来太过强势,悟空有自知之名,已然服气,对着干于己无益,当然依礼。至于观音也是如此,观音比悟空法力大,悟空知之,且观音会念紧箍,悟空也怕这个。再说老君,书中未写他如何如何厉害,亦未明显提到他降伏过悟空,连炉子也被悟空打破了。悟空假如真是不明事理,看老君不过如此,乃自己败将,为何对他恭敬呢?

9,再看后文,至乌鸡国时,悟空为救一凡人向老君求丹。假如老君没有佛道双重身份,不是悟空的师父,一个和己毫不相干且为佛门办事的人,老君作为道祖干吗给他珍贵的九转还魂丹,要知道当年孙悟空可是“害惨了他”。悟空已经说了要到别处讨药,老君拉住了他给了他一粒,理由是怕他来偷,不如做个人情送他一粒。试想老君若是真不给,随身带那葫芦,悟空怎能偷去。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磨他几个时辰,老君不急,悟空必急,故老君当是真心赠药。由此可见老君对孙悟空的疼爱之情。

10,悟空资历尚浅,且西去一路多有杀伤无辜好人,但取经到灵山后,竟被封为佛。像悟空这样有失庄严的人竟然入了佛门,且轻而易举被封为佛,自然受到很多人的不满,比如传经的阿傩伽叶给悟空的就是无字经书,我个人认为是觉得不公平才这么做的。但这事让人泄露出去了,这人是谁?就是燃灯古佛。作者写这明显是有用意的,为什么偏偏是燃灯古佛看到了这件事并指点了悟空他们,为什么不能是其他佛和菩萨呢?灵山上佛门人物众多,作者完全可以写是文殊,普贤,弥勒,灵吉等书中以前提到的熟人看到然后告知悟空。即使不写出场过的熟人,写一个新人也是可以的,书后提到的众佛菩萨有很多,随便写一个什么什么佛看到此事,告知悟空,也是可以的。可作者偏偏写是燃灯看到的,他会不会是个内部知情人,作者写燃灯应该是有深意的。我们翻阅前文就会出现,燃灯前一次出场就是在和太上老君开会呢!为什么是燃灯看到了无字经书,又为什么燃灯偏偏和老君在开会?不能是别人,比如元始,灵宝,太乙等仙人吗?偏偏是一个书中仅出场两次,一次和老君秘密开会的人揭穿无字经书的事情,我想这不太应该是巧合吧!果然是草蛇灰线,早有伏笔!

其实大家换个角度来看,悟空的不死身是由于老君的仙丹,铜头铁背和火眼金睛是由于老君的八卦炉,唯一的贴身武器金箍棒是老君造的,可以说悟空的一切都和太上老君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这些东西都是通过其它手段甚至是相反的手段得成的,但却是来自同一个人,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呢?当然了,这个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大家不必介怀,欢迎讨论交流。

八,《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实力小探

我们来认识一下我探究出的孙悟空师父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道教之祖,三清之一,可见是一位法力无边,地位尊贵的天尊。但是很可惜,因为电视剧的巨大影响,使得很多很多的人以为太上老君是一个无能之辈,只是在天上炼炼丹的小角色,还被猴子欺负个够呛,这是极其错误的。我将稍微引用原书中的一些描写,看看他究竟实力如何。

1,孙悟空对战南山大王时曾说,“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在这里,悟空亲口说老君是开天辟地之祖,并把他摆在如来佛祖的面前。

2,太上老君曾对观音介绍他的镯子时说“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在这里,老君是对观音说的,观音没否认,可见老君化过胡,从辈分上说,算是佛祖之师。

3,原文介绍葫芦时曾说过“自清浊初开,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太上道祖解化女娲,补完天缺。”看看老君当年的壮举,岂是所谓的小角色!

4,书中的金钢镯,幌金绳,芭蕉扇,七星剑,紫葫芦,羊脂瓶,紫金铃,金箍棒,九齿耙,这些东西全是老君造出来的,这些都是超牛的法宝或是武器,尤其是金钢镯连佛祖都忌惮,主人的实力可想而知。

5,老君会炼九转还魂丹,这个可以使人死而复生呀!如果人人都可以炼,为什么别人炼不出呢?这就仿佛一群学生用一样的课本,一样的电脑,请一样的老师教,结果有的考上清华,有的连中学都毕不了业,难道考上清华的学生不厉害吗?

6,很多人都说悟空曾推倒老君,借此说老君无能,这不准确。如来佛祖也被蝎子精蜇过,是否能说明如来无能呢?当然不是。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会有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张飞睡觉被人害死肯定不能说明张飞武力低下。比如眼看公交车就要关门了,情急之下冲上去被夹了手,这仿佛是老君的情况;只顾跟别人说话,没在意公交车门关了被夹了手,这仿佛如来的情况。这一动一静都是突发事件,是一个样的,不能说明能力。

7,收金银角大王时,金银角大王早已在葫芦里化成脓水清气,老君用手一指,立马活蹦乱跳,这是书中唯一一次侧面对老君法力的描写。

由上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太上老君是一个极其厉害的人物,决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窝囊无用,千万不要把太上老君理解为兜率宫里烧锅炉的。

九,《西游记》中的取经内幕分析

我一直认为西天取经的原因不是因为如来佛祖要历练他的二徒弟金蝉子,更不是因为唐太宗的一趟地府魂游,而是另有隐情的,其实取经只是一个突然计划,全是为了拯救和成就孙悟空。首先,孙悟空大闹天宫绝不是一个可以预料到的事情,完全是一个突发行为。虽然法力高强的神仙们可以预知未来,但那仅限于一些天地大劫或是眼前的一点小人小事,对于一个人以后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是不可能算到的,否则神仙们都知道彼此以后会做什么,那还不人人自危?可见悟空大闹天宫是算不到的,发生这个事情只是由于悟空的性格等等原因造成的。此前悟空有过小打小闹,甚至犯了不小的罪,但是天庭不但赦其无罪而且还封了高官显爵,对比天蓬元帅,卷帘大将和西海龙太子的结果,这是很奇怪的,所以悟空是朝里有人好做官。但是最后事情闹大了,悟空竟然不知死活的大闹蟠桃会,偷仙丹,盗御酒,既然犯下叛国罪,天庭岂能容他!在这里我插一句,玉帝可不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整天享受歌舞的无能昏君。一开始悟空出生,惊动天庭,玉帝垂恩不追究。后来悟空大闹地府,龙宫,这可是悟空犯法在先,天庭政府可没惹他呀,结果呢,玉帝还是不追究。甚至后来与政府对战了,玉帝后来还是没追究!可见玉帝对孙悟空还是仁慈的,一直给悟空机会,只是悟空太不懂事了,硬去一次次的犯法,这次犯了叛国罪,玉帝自然不能容他。于是浩浩荡荡的剿猴行动开始了,三下五除二,经过一番周折,悟空被拿下了,结果送到八卦炉里也没处理掉,出炉后便大闹了起来。从老君对悟空的暗中保护可以看出,他情急之下拉悟空可能是想让他别把事情闹大,否则局面不好处理,但是悟空已经狂暴哪里肯听,推了老君一下,便去大闹天宫了。

悟空大闹天宫真的是无敌吗?虽然他此时打的很漂亮,但通过取经路上的故事我们知道,他的本事很平常的,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下界后在失了内丹的情况下都能和悟空不分胜负,更不要说此时的众天将了。其实此时普通的天将王灵官已经和悟空不分胜负了,这就是悟空的真实本事。那么多众将大多数会意到悟空有后台,有的就算不知道也不愿意当出头鸟,就这样悟空变成了无敌的人。后来玉帝便请了佛祖来,在佛祖的手下,悟空便败了,请注意玉帝是惊动后去派人传的旨,可不是电视上的钻桌子,电视这个处理太过份了!

悟空然后就被压到了五行山下,而取经的最初计划由此产生,因为如来临走时留下一句话“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如来说这话是很奇怪的,其一,悟空是叛国罪,他的结果和生死理应由天庭决定,如来佛祖只是效命降妖,他有权力定悟空的未来吗?其二,我前面说过神仙们是无法准确预知一个人的以后将要发生什么事的,可见如来说这话不是预见,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将要实行的计划,那就是五百年后救了孙悟空,让他参与取经。为什么要救悟空?为什么要取经?到哪里去取经?让谁去取经?这些如来都不知道,呵呵,是真的不知道。你想想,一个犯了叛国罪的人,并且在你手下被降伏,而且你们二人是第一次见面,而且对方还在你的手下撒了尿,这是对佛门的不敬呀!这样一个有失体统,与佛门庄严格格不入的,和自己第一次见面的,犯了大罪的猴子,如来为什么要救他?我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你们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受人之托!可以想见在安天大会前后,道祖密会佛祖,道祖说:“如来佛呀,这个悟空我很是喜欢呀,其实他是我的小徒弟呀,你看,他这次闹大了,天庭是不容他了,我也不好开口求玉帝饶他,既然是你抓的,那你磨炼他五百年,然后到你那成就正果吧。”于是取经大计成矣!然后如来便着手他的取经计划,于是这个五百年前就定下的计划在五百年后实行了,可怜的金蝉子上课走个神,这取经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肩上。金蝉子往哪投胎?经要送到哪?去救哪里人?当然是大唐了!为啥?那是太上老君的故乡呀!那皇帝姓李呀!于是这么大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其实在后来,玉帝也清楚了事情的真相,要不然他也不会任由一个曾犯叛国罪的猴子这样轻易的获释,并且一路上不停的上来烦他。可以说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就是玉帝,如来,老君这儒释道三家共同打造的“整人”杰作,因为这些妖怪什么的全是他们安排的,所有情况他们都计划到了,什么青牛下界呀,金银二童子呀,文殊普贤观音的坐骑呀,全是!如果仅是佛门一家搞的,青牛,金银角,九灵元圣怎么办?难道佛门为了自己的事情这样劳烦道家为他们积极搭桥?显然不可能,更能说明八十一难是三家共同制订的就是五庄观一节。五庄观观主是什么人?地仙之祖镇元大仙!这个人可以准三清级的牛人,只拜天地呀!元始天尊什么时候请他开会不行,偏偏等悟空他们到了五庄观的时候去请,明显有问题。而且这一难要折损镇元子的N个人参果,这可是一万年才有30个的极品呀!如果八十一难仅是佛门制定的,镇元会同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八十一难是儒释道三家共同制定的。

目的嘛,很简单,让悟空脱苦海并成正果,让大唐万民受益万代,如此则三家都有好处。老君的好处是救下了悟空,悟空得成正果,虽然成的是佛门正果,根总是道教的。就像段延庆知道段誉是自己的儿子后,想到以后的大理皇帝是自己的儿子很开心,根本不会在乎别人知不知道,只要自己知道就行了。而且就从西游原书来说,“化胡为佛”一词可不是盖的!如来的好处更大,佛门的威信和名望大了起来。玉帝也有好处,凡间受到了教化,君臣子民敬天礼神,大治呀。

十,《西游记》中悟空的简单剖析

我简单谈谈《西游记》中最中心的人物孙悟空。悟空出生以后,生活自由自在,而后学成一身本事,并没有受到所谓的“封建专制压迫”,可以说是非常的逍遥快乐。天庭不惹他,他却来惹天庭,他在龙宫的表现就非常的恶劣,拿了人家宝贝不说,还威胁龙王性命让他赠送全套甲胄,临走时还骂了四海龙王。后来偷蟠桃,盗仙丹等,应该算是“贪污渎职”吧,最后反下天宫竟然是因为天庭开宴会没有请他!后来孙悟空与官兵相斗,不顾友军伤亡,竟然以“非我族类,被捉不管”自居。最后天庭调来如来佛祖将其抓获,其间悟空曾对如来说要让玉帝让位于他,他自己来做皇帝,私心可见一斑。

仔细看看悟空的所作所为,他能和“反封建”扯上边吗?想想历史上的那些占山为王的草寇,他们当然不是反封建,不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很显然是想自己当皇帝,这和悟空差不多,但他们还是比悟空强一些,因为山大王们毕竟大多是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压迫,生活不济才会反对他们。而孙悟空呢?放着自由的生活不过,屡次践踏三界法律,这样的人叫“反封建的斗士”?!那些称悟空是反封建斗士的学者专家们,他们总是称赞大闹天宫时的悟空是多么多么的英雄,而对取经后的悟空却不加颂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这样一个“反封建英雄”最后失败到被统治阶级利用。

其实,这些专家真的错了,大闹天宫前后的悟空是值得批评的,那是一个不顾大局,自私自利的暴徒罢了,而取经以后的悟空才是值得赞扬的。多了忠心,真诚,义气等可贵的品质,那是一个逐渐长大,逐渐成熟,不再自私,懂得为百姓着想的人,每每看到孙悟空对车迟国国王最后说的话,心中都涌起由衷的敬佩。

十一,莫以香火论佛道成败

我发现很多朋友在探究西游,封神乃至中国神话故事的时候,总带着一种偏见,就是“道不如佛”。理由很明显,就是道教势微,无论信徒,香火,民众好感度,民间影响,都大大的不如佛教。所以很多人都带着一种“道不如佛”的观点来看问题,具体的表现在对待小说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会牵入一些政治上的,社会上的斗争,比如“佛道相争”了,“天庭联合佛门打击道门”了,等等。尤其是在西游记中,很多朋友都当作是佛道之间的暗中较量,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而因为香火问题,影响问题,很多人自然得出所谓道教在较量中最终“失败”的结论。

以香火论佛道,其实这是很有问题的。仿佛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普通员工,你不能以所谓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双方的能力,品质,社会价值。也许富翁生活的很累很郁闷,而员工却天天快快乐乐。更重要的是,也许那个员工压根就不在乎钱!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套到这里不太恰当,却也可以说明问题。一个人根本不在乎钱的多少,你硬用钱来衡量他的一切,这不很好笑吗?

而道教就是如此。

先说说香火问题。香火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用现代通俗的说法,那就跟现代送礼送钱差不多,当然要多一点虔诚和善意。香火实际上起一个心理契约的作用,也就是说,我给你烧了香火,你应该答应我的要求,我想健康你应该给我健康,我想发财你应该让我发财,仅此而已。我们为什么要送香火呢?送香火给谁呢?就此引出香火的受众。

在我们现实社会里,送礼送钱的受众无非是两种,一是管着你的人,二是帮着你的人。第一种比如政府单位,他们完全掌控你生活工作环境的一切,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种比如在你遇到困难或是有什么想法的时候,有能力帮你解决困难,完成心愿的人。我们把这个情况映射到神话世界,很显然第一种人就是身为天庭政府公务员的神,而第二种人就是佛。

天庭政府掌管三界众生众物,各种民生杂事,这可是和我们凡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想下雨,要拜龙王;想健康,要拜药王;想爱情,要拜月老;想发财,自然要拜财神;想保家宅地方平安,要拜土地,城隍,灶王;想保江山稳固四海升平,帝王们还要祭天地,拜社稷。很显然,我们拜神是因为他们掌控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不能得罪的,倘若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苦果,所以,“神”,或者说是天庭政府公务员,他们是管着我们的人,我们自然是要拜的。

而佛呢?自然是可以帮着我们的人了。佛门章程上有最高宗旨,他们的教义就是要普渡众生,救苦救难。他们的义务和工作本来就是来帮凡人解脱苦难的,凡人有苦恼了,有要求了,自然会想到佛这个大好人。佛教说了,“我可以帮你们”,我们有苦难也自然会想到他们,所以,“佛”,他们是可以帮我们的人,我们自然也是要拜的。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神佛我们是要拜的,因为他们管着我们或是帮着我们,我们自然要给他们好处,那就是信仰他们,尊崇他们,宣传他们,最重要的是给他们香火。

而道教呢?为什么信众少,香火少,影响低呢?很显然,是道教的宗旨和教义决定的。做道士的人都是一心想脱离红尘苦恼,向往逍遥自在生活的人。他们成仙的目的就是要脱离红尘这个苦难的源泉地,一朝成仙以后,终日快乐逍遥,纵情山水,与众道友下棋抚琴,饮酒作乐。试问,仙人和我们凡人的生活工作有关系吗?毫无关系!他们成仙的初衷就是脱离红尘这个是非地,又怎么会来大发慈悲,救苦救难,为我们凡人们的财富,健康,生活,工作等种种困难而徒增烦恼呢?肯定不会!既然如此,我们凡人们有困难时会去拜像西游记中整日喝酒下棋不问世事的瀛洲九老这样的仙人吗?人家仙都说了,“我们不问世事,只求自己逍遥”,哪个凡人还会去拜他们呢!

很多老百姓都有过出资建寺庙,比如城隍,土地,财神,龙王,药王,还有各种佛门寺庙。你看过哪里的老百姓出资建了一座广成子大仙观,东华帝君观,元始天尊观?因为这些仙不管人间事,老百姓自然不会建寺观给香火,老百姓只会建那些能帮他们做事的神佛的寺观,给他们香火。

然而,没人拜,没香火,很丢人吗?显然不丢人。如果认为丢人,那又落入世俗,或者说儒家的思维之下了。道士们成仙的目的就是要脱离世俗,追求逍遥,又怎么会在乎世俗的评价,香火的多少呢?有还是无,多还是少,对仙人们来说根本没有区别,完全和他们无关,想想“道在尿溺”,就知道仙人们是多么的洒脱了。这就仿佛是隐于山林的一位大贤,他不愿入仕为官建功立业,他就是喜欢乐于山林,我们怎么能用世俗的偏见,来说他失败,无知,或者对他不愿做官而抱以惋惜呢?也许在他眼里他比帝王将相要崇高的多。

其实道教也一样,他们的教义就是不问世事,逍遥自在,我们怎么能用世俗的眼光去苛求他们为百姓造福,为百姓消灾呢?难到他们不救苦救难,就是低劣,错误的吗?这是什么逻辑!分明是儒家的观点,世俗的观点。

诚然,佛门是伟大的,他们的教义可以温暖我们这些凡人的心,可以解决我们凡人的困难,我们自然要供他们香火。然而并不能就香火的多少来推出道教的“失败”。这种“成功”或是“失败”是一种完完全全凡人的观点,世俗的观点,人家仙人根本不会在乎。我们不能像用世俗上的“人气”,“信众”的多少来衡量政治斗争的成败一样去衡量佛教和道教的成败。因为这种所谓的“成败”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带有世俗的偏见的。

就此,我们最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香火的多少完全是由行为决定的。神的行为是管理三界杂事,自然有香火。佛的行为源于其教义,其教义就是要普渡众生,救苦救难,自然佛也有香火。而仙的行为却是和凡人们无关的,其教义是追求独自的长生和逍遥,自然香火极少。所以,香火只能反映凡人对神仙佛的礼遇和崇尚程度,不能作为什么“成功”或“失败”的证据。

然而,我们细细一想,天上有掉下来的陷饼吗?现实中,我们并不奢望政府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好处,有时候更多的是在祈求一种最低限度的公平和公正。我们拜神也一样,神在掌管我们凡人民生杂事的时候,也同时会给予我们想不到的灾难,我们的跪拜和祈求,我们供应的香火,有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哀求。而佛门虽然伟大慈悲,救苦救难,但是“信我者,可得享极乐”的背后也暗含着“不信我的人,只能受苦受难”,这是否是种变相的心理威胁呢?

所以,好处不是绝对的,始终有一条暗线在牵扯。这暗线是什么?就是香火。香火,说的露骨一点,就是一纸契约,它承载着双方利益的交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1356.html

更多阅读

牛人对《普罗米修斯》详解 对普罗米修斯的评价

牛人对《普罗米修斯》详解,看完你会觉得这电影剧本真的很用心点顶的都有15分钟首先得说,这部鸿篇巨制的《普罗米修斯》,虽有着商业片那气势磅礴的镜头与高端3D效果,但它更多的闪光点在于哲学层面上,对人类的追本溯源。对造物者和造物进行

人对时间长度的感受主要受什么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周不润的回答(437票)】:谢邀,时间是一个神秘的玩意儿,人对时间的感知也是。时间对每个人来说几乎是不变的(排除重力等因素的微弱影响),但人们往往对时间产生错觉,有时候过得快,有时候又很慢。与人类常规的视觉、听觉、触觉这类感知不同,时

转载 转载 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5 华夏文明起源

原文地址:[转载]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5作者:邪神独孤无名 文始真经  宇  宇者,道也。  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

对艺术管理的解读 解读伦勃朗的艺术语言

对艺术管理的解读董 峰(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摘要]本文针对艺术管理学科建构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艺术管理的相关语词进行了区分,对艺术管理的词源进行了考察,对艺术管理已有概念进行了评判,进

转载 转载 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2 我的世界华夏文明mod

原文地址:[转载]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2作者:邪神独孤无名◎诈降  一日众诈降,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清兵相顾惊喜,报良佐。良佐曰:“未可信也,须察其守城人剃发否。”众探之,始知为诈。  ◎议和  贝勒使人缓言陈说,第拔去大

声明:《一个牛人对西游记的解读--佩服之至 西游记暗黑解读版》为网友无暇弄红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