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头歌诀白话解全 汤头歌诀白话解(全)txt



作 者:李庆业等著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内容推荐

该书为清代著名医家汪昂编著,共选名方205首,分门别类,将组成、功用、主治等,用韵语编成诗歌赋体,言简意赅,读之朗朗上口,便于使用记忆,深受广大中医学春的欢迎。近人严云又在原著基础上增补常用方剂近百首,作为增辑,使其内容更加完整丰富。但由于文体所限,原著使人难以深悟,故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白话解本,一经刊行,深受欢迎,已先后修订3版。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本书进行第4版修订。

本次修订后使之更臻完善,对每首方剂均说明出处,然后分歌诀、注释、组成、用法、功能、主治、方析、附方8个部分论述。内容全面、丰富、实用。功用、主治更为规范准确。方义按君臣佐使详加分析,揭示了组方用药规律。适当增补的附方,拓宽了主方的应用范围,使方剂增至445首。

《汤头歌诀白话解电子板》 ( 第 1 节)

一、补益之剂

补益之剂,即补益剂。是以补益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虚证。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包括气、血阴、阳等各种虚损。根据“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原则,补益剂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区别,应当注意辨证选用。

l.四君子汤  助阳补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四君子①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②

除却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③

【词解】①四君子:古代称有地位,并具冲和之德的人为君子。本方参、术、苓、草四味药皆为补气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为四君子。

②饵:饵(ěr),音耳。即服用。

③使:即使用。

【组成】人参(10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虚缓无力。

【方析,】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脾胃气虚为其主证。脾失建运,易生湿邪,为其兼证。方中以人参大补脾胃之气,为君药。白术助君药燥湿健脾,为臣药。茯苓淡渗利湿,使从小便出,则脾不为湿邪所困,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附方】(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各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四君子汤加陈皮等分。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7分,食前,温,量多少与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胸脘痞闷,或呕吐泄泻。

(3)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水煎服。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气滞。纳呆嗳气,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泄泻。

按: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歌中助阳一词当从气属阳来理解,因方中四味药均无助阳作用。加入陈皮为异功散,以加强健脾理气之功。再加半夏为六君子汤,加强化痰止呕作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重在理气止痛。临证时随症加减,变换巧妙,当细心领悟。

2,升阳益胃汤(李东垣)  升阳益胃。

(《脾胃论》)

【歌诀】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组成】黄芪二两(20克) 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各10克)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各6克) 陈皮四钱(4克)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各3克)黄连二钱(1.5克)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三钱(3克),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兼感湿邪。症见怠惰嗜卧,饮食无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或见恶寒,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3.黄芪鳖甲散(罗谦甫)劳热(1)。

(《卫生宝鉴》)

【歌诀】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词解】①劳热:指虚劳发热。主要由气血亏损,或阳衰阴虚所致。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为常见病症。

【组成】黄芪鳖甲天冬各五钱(各15克)地骨皮秦艽 茯苓 柴胡各三钱〔各9克) 紫菀半夏知母生地白芍 桑皮 炙甘草各三钱半(各10.5克) 人参桔梗肉桂各一钱半(4.5克)

【用法】每次一两(30克),加生姜煎服。

【功用】益气阴,清虚热。

【主治】气阴两虚,虚劳内热。症见五心烦热,日哺潮热,自汗或盗汗,四肢无力,饮食减少,咳嗽咽干,脉细数无力。

【方析】本方主证为气阴两伤之劳热。咳嗽为肺肾阴虚所致的次要症状。方中黄芪益气固表,天冬滋肾清肺,鳖甲滋阴除蒸,共为君药。人参助黄芪大补元气;生地、知母助天冬滋阴清热;秦皮、地骨皮助鳖甲清虚热,共为臣药。半夏、茯苓、桔梗健脾化痰,宣降肺气;紫菀、桑白皮下气止咳;柴胡、白芍舒肝养血,调畅气机;少用肉桂以促阳生阴长,并防阴药过于滋腻,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4.秦艽鳖甲散(罗谦甫)  风劳①。

(《卫生宝鉴》)

【歌诀】

秦艽鳖甲治风劳  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词解】(1)风劳:指感受风邪治不及时,以致内传化热,消耗气血,日久成劳。

【组成】鳖甲地骨皮柴胡各一两(各10克)秦艽当归知母各半两(各6克)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6克),加青蒿5叶,乌梅5个同煎,临卧空心各一服。

【功用】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主治】风劳病。症见骨蒸劳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咳嗽,脉细数。

【方析】本方主治风劳病,阴虚内热为其主证。方中鳖甲、地骨皮滋阴清虚热,为君药。秦艽、柴胡、青蒿助君药解肌退热,为臣药。当归、知母滋阴养血;乌梅敛阴止汗,为佐药。诸药共用,滋阴养血,散收并用。若汗出过多,再加黄芪益气固表。

5.秦艽扶羸汤 (杨士瀛)肺劳(1)。

(《杨氏家藏方》)

【歌诀】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③

半夏人参炙甘草肺劳蒸嗽服之谐④

【词解】(1)瀛:瀛(léi),音雷,瘦弱。

②肺劳:虚劳的一种,肺脏虚损所致。症见消瘦乏力,潮热自汗,声音嘶哑,咳嗽吐血,胸闷气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③偕:偕(xié),音邪,一同。

④谐:谐(xié),音谐,和谐。

【组成】柴胡二钱(6克)秦艽人参当归炙鳖甲地骨皮各一钱半(各4.5克)紫菀半夏炙甘草各一钱(各3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清虚热,止劳嗽。

【主治】肺劳。症见消瘦乏力,潮热自汗,声音嘶哑,咳嗽吐血,胸闷气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析】本方肺伤内热,气阴两伤为其主证。气阴亏耗,肺燥劳嗽,为其次要症状。方以柴胡、秦艽解肌热,退骨蒸,为君药。鳖甲、地骨皮补阴血,除虚热,为臣药。佐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紫菀、半夏除痰止嗽;姜、枣益气血,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本方与秦艽鳖甲散均以清虚热为先,故现在多归入清热剂中。

6.紫菀汤(王海藏)劳热久嗽。

【歌诀】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茯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组成】紫菀阿胶知母贝母各二钱(各6克)桔梗人参茯苓甘草各五分(各1.5克)五味子十二粒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润肺化痰,清热止嗽。

【主治】肺气大伤,阴虚火旺。症见久嗽不止,咳血吐痰,少气懒言,胸胁逆满,以及肺痿变成肺痈。

【方析】本方肺伤气损,阴虚有热,咳痰吐血为其主证。方以阿胶、紫菀润肺补虚,消痰止嗽,为君药。知母、贝母清肺泻火,润燥消痰,为臣药。人参、茯苓补脾益肺;五味子滋肾敛肺,助止久嗽,共为佐药。桔梗载诸药上行入肺;甘草助人参益气,并调和诸药,为使药。

“肺痿”是指肺叶枯萎,而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的慢性虚弱疾患。多由燥热伤津,久咳伤肺,枯萎不荣所致。若治不及时,肺热渐盛,肺阴愈伤,有可能变生“肺痈”(即肺脓疡),症见口中干燥,咳吐腥臭浊痰,胸中隐隐作痛等,因病机与本方相合,故亦可用本方治疗。

7.百合固金汤(赵蕺庵)肺伤咳血。

(《医方集解》)

【歌诀】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组成】生地黄二钱(6克)熟地黄三钱(9克)麦冬钱半(5克)百合芍药当归贝母生甘草各一钱(各3克)元参桔梗各八分(各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析】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为本方主证。肺受火灼,气失宣降,故见咳嗽气喘,为次要症状。方中百合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二地黄滋补肾阴,清心凉血,重用甘寒为君药。麦冬、玄参助君药滋养肺肾,增液止咳,为臣药。贝母、桔梗润肺化痰,清利咽喉,载药上行;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保肺止咳,同为佐药。生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肺肾同补,虚火自平,痰清咳止,实为治本为主的良方。

8.补肺阿胶散(钱仲阳) 止嗽生津。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①宁

【词解】①哽:哽(gěng),音梗,有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

【组成】阿胶一两半(9克)黍粘子(牛蒡子)二钱五分(3克)甘草二钱五分(3克)马兜铃五钱(6克) 杏仁七个(6克)糯米一两(6克)

【用法】水煎,食后温服。

【功用】养阴补肺,清热止咳。

【主治】小儿肺虚有热。症见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喉中有声,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析】本方阴虚肺热为其主证。阴虚热盛,灼津为痰,气逆不降,故咯痰不爽,为兼证;咳嗽气喘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阿胶,既可滋阴补肺,又可养血止血,为君药。马兜铃、牛蒡子助阿胶清肺化痰,为臣药。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糯米补脾益肺,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标本兼顾,为治肺虚久咳有效方剂。

9.小建中汤(张仲景)温中散寒。

(《伤寒论》)

【歌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①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②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③

【词解】①瘥:瘥(chài)音猜。病愈。

②疴:疴(kē),音苛。病。沉疴:重病。

③哦:哦(é),音鹅。吟咏。

【组成】芍药六两(l8克)桂枝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4枚)饴糖一升(3O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症见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析】本方所治诸虚,皆以脾胃虚寒,阴阳两虚,为其主证。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由此化生,中焦虚寒,化源不足,血不养心,故虚烦心悸;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治当温中补虚,调和阴阳。方中重用饴糖,补脾益气,和里缓急,为君药。白芍酸甘益阴,养血缓急,较桂枝汤中加倍使用;桂枝辛甘化阳,温阳祛寒,共为臣药。生姜温胃止呕,大枣补脾养血,合用调营卫,共为佐药。炙甘草既助饴糖配桂枝辛甘养阳,又合芍药酸甘化阴,并可调和诸药,

为使药。本方具有平补阴阳,调和营卫,建立中气的作用,故名建中。

按:本方在(方剂学)多归属温里剂,而就本方君药重用饴糖而论,其作用在于补脾益气,调和阴阳。而桂枝、生姜二味温中之力不如干姜,故将其归为补益剂确有其道理。

【附方】(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小建中汤加黄芪—两半(4克),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2)十四味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炙黄芪 肉桂附子半夏麦冬苁蓉14味组成,各等分研成细末,每次三钱(9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功用: 补益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 阴证发斑。症见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现稀疏淡红色斑点,高出皮肤,如蚊虫叮咬状。

10.益气聪明汤(李东垣)聪耳明目。

(《东垣试效方》)

【歌诀】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组成】 黄芪人参各五钱(各15克)葛根蔓荆子各三钱(各9克) 白芍黄柏各二钱(各6克)升麻一钱半(4.5克) 炙甘草一钱(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中益气,助升清阳。

【主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症见目内生障,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等。

【方析】本方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为其主证。并兼心火亢盛之证。方中黄芪、人参温补脾阳,意在治本,为君药。葛根、升麻、蔓荆子鼓舞清阳,上行头目;白芍养血平肝;黄柏清热泻火,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中气得补,清阳得升,肝肾受益,耳目聪明,故名为益气聪明汤。

增辑

1.独参汤  专补元气。

(《伤寒大全》)

【歌诀】

独参功擅①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

【词解】 ①擅:擅(shàn),音善,长于;善于。

【组成】 人参

【用法】 浓煎取汁。

【功用】 大补元气。

【主治】元气欲脱。症见突然出血不止,大汗出,面色光白,气短脉微等。

【方析】人参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凡一切气、血、津液不足,或暴脱之症皆可用之。人参专补脾肺之气,元气充沛,一身之气得,脱症自除。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本方亦可用于大失血之救急。人参用量宜大,每次30一60克浓煎。

2.龟鹿二仙胶(王肯堂)大补精髓

(《证治准绳》)

【歌诀】

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寺延年实可珍

【组成】 鹿角十斤(5kg) 龟板(2.5kg) 枸杞子三十两(1.5kg)人参十五两(500克)

【用法】每晨取3克,清酒调化,淡盐温水送服。

【功用】 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症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痉软,久不孕育。

【方析】本方以阴阳精血不足为其主证。方中鹿角温肾阳,益精血,善通督脉;龟板补阴精,益气血,善通任脉,二药同用,可峻补阴阳,补益精髓,化生气血,为君药。人参补益脾肺;枸杞子滋养肝肾,为臣药。本方药性平和,补阴益阳,能益寿延年,生精助孕。

3.保元汤(魏桂岩)温补气虚。

(《博爱心鉴》)

【歌诀】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①妙难言

【词解】 ①三气:指肺气、胃气、肾气而言。

【组成】 黄芪三钱(9克)人参一钱(3克) 炙甘草一钱(3克)肉桂5分(1.5克)(原书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

【用法】 加生姜1片,水煎服。

【功用】 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症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方析】本方以元气不足为主证。阳气偏虚为兼证。方以黄芪补气升阳,托毒生肌,为君药。人参补益脾肺,大补元气,为臣药。肉桂少量,温暖元阳,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调和诸药,为使药。此方温补元气,气充体壮,虚损自复。本方偏于温补,故阴虚血少者慎用。

按:本方是魏氏从李东垣黄芪汤借治痘证发展而来,因加官桂以助药力,故名为“保元”。

4.还少丹(杨炎)温肾补脾。

(《场氏家藏万》)

【歌诀】

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淮苓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香枸远志菖蒲味枣丸

【组成】熟地黄二两(12克)山药牛膝枸杞子各一两半(9克)山茱萸茯苓杜仲远志五味子楮实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各一两(各6克)石菖蒲五钱(3克)红枣一百枚(5枚)

【用法】炼蜜为九如梧桐子大,每日服2次,每服三钱(9克),淡盐汤送下。

【功用】 温肾暖脾,阴阳并补。

【主治】脾肾两虚。症见身体瘦弱,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饮食无味,健忘怔忡,遗精白浊,阳痿早泄,牙齿浮痛等。

【方析】脾肾阳虚,精血不足,为本方主证。健忘怔忡,遗精白浊,为心肾不交之兼证。方以苁蓉、巴戟天温补肾阳;熟地、枸杞子滋补肾阴,阴阳并补,为君药。小茴香、楮实助苁蓉、巴戟天散寒补火:杜仲、牛膝补肾强腰膝,为臣药。山药、茯苓、大枣健脾益气:山茱萸、五味子固肾涩精;菖蒲、远志交通心肾以安神,为佐药。此方水火平调,脾肾双补。服药后影响食欲者,可加砂仁、木香、陈皮理气健胃,增强药力。

5.金匮肾气丸(张仲景)治肾祖方。

(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茱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大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归芍参麦各分途

【组成】 干地黄八两(24克)薯蓣(即山药)山茱萸各四两(各12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克) 桂枝附子各一两(各3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日2次,每服9克。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虚损。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胖,脉虚弱等。

【方析】肾阳不足为本方主证。方中干地黄滋补肾阴,少加桂、附助命门之火以温阳化气,乃“阴中求阳”之意,重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共为君药。山茱萸、山药补肝益脾,化生精血,为臣药。泽泻、茯苓利水渗湿,并可防地黄之滋腻;丹皮清泄肝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为佐药。诸药相合,不燥不腻,振奋肾阳,气化复常,诸症自愈。

【附方】 (1)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即本方加车前子、牛膝而成。

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主治:肾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即本方减桂、附。

功用:滋补肾阴。

主治:小儿先天阴虚,及男妇肾阴不足,腰酸足软,自汗盗汗.咳嗽发热,耳鸣咽干,以及失血失音等症。

(3)麦味地黄丸(原名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麦冬而成。

功用:滋补肺肾。

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若去麦冬,名“都气丸”,治肺虚劳嗽,甚至喘不得卧。

(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竣痛,遗精等症。

(5)杞菊地黄丸(《医级》)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功用:滋养肝肾。

主治: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症。

(6)归芍地黄丸(《症因脉治》)即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而成。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相火内动,头眩耳鸣,午后潮热,或两胁攻痛,手足心热等。

(7)参麦地黄丸(验方)即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而成。

功用:滋补肾阴,益气补肺。

主治:肺肾两亏,咳嗽气喘,内热口燥等。

按:肾气丸与寄生肾气丸均俱温补肾阳作甩,但后者加用车前子、牛膝,其利水消肿作用增强,多用治阳虚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六味地黄丸是宋.钱乙在肾气丸基础上,减附、桂而成,为治疗肝肾阴虚祖方。以下六方均由此方加减而来,均俱滋补肾阴作用。其中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杞菊地黄九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之证;归芍地黄丸偏于滋肾阴,养肝血,适于头眩耳鸣,两胁攻痛之证;参麦地黄丸偏于滋补肾阴,益气补肺,适用于肺肾两虚,咳嗽气喘之证。

6.右归饮(张景岳)温补肾命。

(《景岳全书》)

【歌诀】

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淮山枸杞子便溏阳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除易龟麦

【组成】熟地二、三饯(9~30克)炒山药二钱(9克)枸杞子二钱(9克)山茱萸一钱(6克)炙甘草一、二钱(3克)肉桂一、二钱(3-6克)杜仲二钱(9克)制附子一、二、三(6-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主治】肾阳不足。症见气怯神疲,腹痛腰痠,肢冷脉细,舌淡苔白,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等。

【方析】本方主证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方以附子、肉桂温养肾阳,为君药。熟地、枸杞子培补肾阴,取其“阴中求阳”,助君药化生肾气,为臣药。山药、山茱萸补脾益肝,收敛涩精;杜仲强壮益精,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从肾气丸化裁而成,属“益火之源”的方剂。

【附方】左归饮(《岳景全书》)由右归饮减附子、肉桂、杜仲,加茯苓而成。

功用:补益肾阴。

主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见腰痠遗精,口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按:本方源于六味地黄丸,为纯甘壮水之剂,重在补左肾肾阴,故称“左归”。右归饮则源于肾气丸,重在补右肾命门之火,以“益火之源”,故名为“右归”。

景岳原方,左归饮药味比右归少桂、附、杜仲,无龟板、麦冬,有茯苓,与歌诀有异,今据原书改正。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 2 节)

7.当归补血汤(李东垣) 血虚身热。

(《内外伤辫惑论》)

【歌诀】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

【组成】黄芪一两(30克),当归二钱(6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症弘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方析】本方主证为血虚发热。本方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意在“阳生阴长”,补气以生血,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血为臣药。

按:本方主证血虚发热与白虎汤证相似,应加区分。白虎汤证属实热,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特点;本方则属虚证,身虽热而无汗,脉虽大而重按无力。

【附方】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六两(12克)白术、防风各二两(各4克)。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8.七宝美髯丹(邵应节)补益肝肾。

(《医万集解》)引

【歌诀】

七宝美髯①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肝精血虚

【词解】 ①髯:髯(rán),音然,胡须。

【组成】何首乌大者赤白各一斤(各18克)菟丝子牛膝当归枸杞子茯苓各半斤(各9克)补骨脂四两(6克)

【用法】上药碾细,炼蜜丸,每丸重lOg,早、晚各服1丸,淡盐温水送服。

【功用】补肾水,益肝血,乌须发。

【主治】肝肾不足。症见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痠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

【方析】本方主证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方中重用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须发,为君药。枸杞子、菟丝子、当归助君药益肝肾,补精血,为臣药。牛膝、补骨脂温肾阳,强筋骨,固肾精;茯苓渗湿运脾,使诸补药不碍气机,补而不滞。本方以补益精血为主,但又兼顾其阳,使其“阳生阴长”,常服此方,则肝肾强壮,精血充足,须发秀美,故有“美髯”之名。

9.天王补心丹   宁心益智。

(《道藏》)

【歌诀】

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劳心思虑过耗真

【组成】 生地四两(12克)柏子仁炒枣仁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各一两(各9克)人参元参丹参桔梗 远志茯苓各五钱(各5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朱砂为衣,每服9克,温开水送T。亦可水煎服。(一方无五味子,有石菖蒲四钱(4克))。

【功用】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症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析】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为本方主证。失眠健忘,为血不养心,是次要症状。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清热,生津除烦,为君药。天冬、麦冬、元参助君药养阴清热,为臣药。当归、人参益气养血;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茯苓、远志交通心肾;五味子益气敛阴;丹参清心活血;朱砂镇心安神,兼顾其标,共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入心,为使药。本方滋阴治本为主,治标安神为辅。

若用菖蒲去五味子,而取其通心气,与远志配合有助于交通心肾。

10.虎潜丸(朱丹溪)脚痿。

(《丹溪心法》)

【歌诀】

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陈地锁阳

龟板姜归知芍柏再加羊肉捣丸尝

【组成】 熟地黄三两(90克)龟板四两(120克)知母黄柏各三两(各90克)虎胫一两(30克)牛膝陈皮白芍各二两(各60克)锁阳当归各-两半(各45克)干姜一两(30克)(春夏秋不用)

【用法】共研细末,用羯羊肉(被阉公羊)煮烂,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淡盐汤送下。

【功用】 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火旺,筋骨痿弱。症见腰膝痠痛,筋骨痿软,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

【方析】本方主证为阴虚火旺,肝肾不足。方用熟地、龟板滋阴养血,生精补髓,为君药。黄柏、知母滋阴降火,以防重伤阴精,是本方特点所在,为臣药。当归、白芍、羊肉养血补肝;虎骨、牛膝、锁阳益精润燥,健骨强筋;陈皮健脾理气,以防滋腻;干姜温中健脾,以防寒凉太过,共为佐药。诸药合用,益肝补肾,滋阴降火,标本兼顾,筋骨健强。

【按语】虎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方中虎骨用豹骨、狗骨代替,用量宜大,一般为1.5一2倍量。

11.河车大造丸(吴球)大补真元。

(《诸讧辫疑》)

【歌诀】

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冬杜柏从

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弱此方宗

【组成】 紫河车一具牛膝淡苁蓉天门冬黄柏五味子锁阳当归各七钱(各21克)熟地黄二两(60克)生地黄枸杞子各一两五钱(45克)杜仲一两(30克)

【用法】共研细末,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补气养血,滋阴益阳。

【主治】真元虚弱,精血衰少,虚损劳伤。

【方析】气血精气不足为本方主证。阴阳两虚为其兼证。方用紫河车(即胎盘)补气、养血、益精,为君药。熟地黄、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为臣药。天门冬、枸杞子清肺滋阴;杜仲、锁阳、牛膝、苁蓉温补肾阳,强壮筋骨,五味子滋肾涩精,敛肺止咳;黄柏清泻相火,为佐药。诸药相合,益气养血,阴阳双补,寒热并用,为大补真元之良方。

12.斑龙丸补益元阳。

(《医统》)

【歌诀】

斑龙①丸用鹿胶霜苓柏菟脂熟地黄

等分为丸酒化服玉龙关下补元阳

【词解】①斑龙:鹿又名斑龙。

【组成】鹿角胶鹿角霜茯苓柏子仁菟丝子补骨脂熟地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末,用酒将鹿角胶溶化,和药作九,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6一9克),温酒送下。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元阳虚损,肾亏阳痿。

【方析】肾虚阳痿为本方主证。兼见肾精不足。方中鹿角胶、鹿角霜益肾助阳,补精养血,为君药。补骨脂、菟丝子助君药补火壮阳,涩精止遗,为臣药。熟地黄滋补肝肾;柏子仁养心补脾;茯苓渗湿健脾,养心安神,为佐药。常服本方则元阳充盛,精神倍增。阴虚火旺之人忌服。

二、发表之剂

发表之剂,即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表证。表证,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人体体表,而出现的以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疼痛,舌苔薄,脉浮等为主的证候。根据病因的寒热不同,体质的虚实差异,表证还有表寒、表热、表实、表虚,及虚人外感的区别。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解表剂又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种,在分析方剂时应注意区别。

1.麻黄汤 (张仲景)寒伤营无汗。

(《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组成】麻黄三两(9克) 桂枝二两(6克) 杏仁七十个(6克)甘草一两(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弘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析】本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因风寒外束,汗孔收引,肺失宣降,故见喘,为其主要症状。方用麻黄辛温发汗,开宣肺气,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汗,助麻黄发汗之力,使之成为发汗峻剂,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宣降并用,增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防止麻、桂发汗太过,损伤正气,为使药。本方发汗力强,不须啜热稀粥。

2.桂枝汤(张仲景)风伤卫有汗。

(《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方功

【组成】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 大枣12枚(3枚)

【用法】水煎服。少顷,饮热稀粥以助药力,使其微微汗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弘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析】风寒表虚为本方主证,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其辨证要点。方中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表,为君药。白芍益阴敛营,助桂枝调和营卫,为臣药。生姜助君药发表散邪,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生津,助白芍益血养营,姜枣相合,助桂、芍调合营卫,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助桂枝辛甘以化阳,合芍药酸甘以化阴,为使药。本方为治疗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重在调和营卫,发汗力缓,药后需喝热稀粥助药力,有扶正解肌之功。

按;桂枝汤与麻黄汤虽同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但桂枝汤用桂枝配白芍,意在助卫和营,解肌发表,适用于外感风邪偏重,汗孔开泄,汗出而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而麻黄汤则以麻黄与桂枝相合,意在发汗散寒,为辛温解表重剂,适用于外感寒邪为主,汗孔关闭,无汗而喘,脉浮紧的表实证。

【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桂枝一两十六铢(4.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一两(各3克)大枣四枚(2枚)杏仁二十四枚(3克)。水煎服。

功用: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病,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等症。

3.大青龙汤(张仲景)风寒两解。

(《伤寒论》)

【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方良

【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6克)炙甘草二两(6克) 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

【方析】外感风寒表实重证为本方主证。风寒不解,卫阳闭郁,始见化热,为其兼证。方中重用麻黄六两,为麻黄汤之一倍,可见发汗力增,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助麻黄发汗,为臣。石膏佐助麻黄兼清里热,又可制约其发汗之力,使之辛温有度;生姜,大枣益气和中,顾护正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较麻黄用量加倍,既可调和药性,又可缓和麻黄峻烈之性,为使药。从中可以看到仲景在重用麻黄的同时,又配用了清热大寒的石膏,同时用姜、枣,重用甘草保护胃气,面面俱到,实为学习的典范。

本方发汗力强,风寒表虚自汗者,切不可用。

4.小青龙汤(张仲景)太阳行水发汗。

(《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①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词解】①哕:哕(yuē),音约,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各9克)半夏半升(9克)五味子半升(6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方析】外感风寒表实为本方主证。痰多而稀,痰饮喘咳,舌苔白滑,为内兼痰饮之证。方中麻黄为君,桂枝为臣,意同麻黄汤,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与细辛相合,以散收并用;白芍酸寒敛阴,使麻桂发中有收,发汗有度,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散中有收,宣中有降,外解风寒,内去痰饮,诸证自除。

5.葛根汤(张仲景)太阳无汗恶风。

(《伤寒论》)

【歌诀】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组成】葛根四两(12克)麻黄三两(9克)桂枝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芍药二两(6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濡润筋脉。

【主治】外感风寒,筋脉失养。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方析】外感风寒,经气不利为本方主证。本方证较麻黄汤多项背强几几,而无喘症,方中重用葛根解表祛邪,濡润筋脉,为君药。麻黄、桂枝助葛根发汗解表,为臣药。芍药助桂枝调和营卫,并可缓和麻黄之性;姜、枣和中益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6.升麻葛根汤(钱仲阳)阳明升散。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疼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①与阳斑豆疹已出慎勿使

【词解】①时疫:某一时令流行的某种传染病,

②阳斑:即阳证发斑,症见头面胸背四肢出现红色斑点,高出皮肤,轻者各自分清,重者连成一片,

【组成】升麻干葛芍药甘草各一两(各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头痛,无汗口渴,以及阳斑、发疹和时疫初起等。

【方析】麻疹初起,疹发不畅,为本方主证。方用升麻升散阳明,解毒透疹,为君药。芍药和营泄热,为佐药。炙甘草与芍药,酸甘以化阴,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若疹出顺畅者禁用此方。

7.九味羌活汤(张元素)解表通利。

(《此事难知》引)

【歌诀】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钱半(各5克)细辛五分(1.5克)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钱(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痕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薄白微腻,脉浮。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湿邪重浊,故肢体酸楚疼痛;火性上炎而伤津,内有蕴热,故口苦而渴,均为兼证。方用羌活散寒除湿,发汗解表,为君药。防风、苍术助羌活发汗祛湿,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除各部位头痛,并助君药解表;黄芩清上焦在里之蕴热;生地黄清热生津,既可清血分之热,又可防止方中燥药过多伤损津液,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既可散寒,又能除湿,并可清泄里热。

8.神术散散风寒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②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方良

【词解】①太无:即罗太无,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

②海藏:即王海藏,名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先生。

【组成】苍术二两(6克)川芎白芷羌活藁本细辛炙甘草各一两(各3克)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声重,身体疼痛,咳嗽头昏,以及大便泄泻等。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外邪阻滞经脉,不通则痛,故头身疼痛,为次要症状。余症可随主证而解。方中重用苍术芳香燥烈,外可解表发汗,内可健脾燥湿,故泄泻可止,为君药。羌活助苍术散寒祛湿止痛,为臣药。细辛入少阴经,川芎入少阳经,藁本入膀胱经,白芷入阳明经,合而用之可除诸经头身疼痛,又可助君药解表;生姜、葱白通阳解表,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本方用药与九味羌活汤相近。而本方纯用散寒祛湿解表,用苍术为君,可兼治脾虚泄泻;九味羌活汤除解表祛湿外,又内兼里热,故用黄芩、生地清气凉血之品,二方同中有异,用药变化灵活准确。

【附方】(1)太无神术散(〈医方考〉)苍术厚朴各一钱(各3克)陈皮二钱(6克)炙甘草一钱半(4.5克)(上4味即平胃散)菖蒲藿香各一钱半(4.5克)。水煎服。

功用:祛湿解表,理气和中。

主治:时行不正之气所引起的憎寒壮热,周身疼痛,或头面轻度浮肿。

(2)海藏神术散(《阴证略例》)苍术防风各二两(6克)炙甘草一两(3克), 加葱白、生姜同煎服。

功用:散寒除湿。

主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恶寒无汗等。本方较麻黄汤发汗力缓。

(3)白术汤若将上方白术换苍术,不用葱白,名为“白术汤”,内治伤冷饮,外感风邪,发热有汗之症。因苍术可发汗,白术能止汗,用时酌情选用。

9.麻黄附子细辛汤(张仲景)少阴表证。

(《伤寒论》)

【歌诀】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①能康

【词解】①曷:曷(hé),音何,何时。

【组成】麻黄二两(6克)附子一枚(9克)细辛二两(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方析】外感风寒为本方主证。少阴阳虚为兼证。少阴病本为阳气虚寒证,应不发热,今反发热,为外有表邪之象。但表证脉又应浮,今反见沉脉,知病在少阴。方用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细辛入少阴肾经,能解少阴风寒,为臣药。附子顾护肾阳。诸药相合,发中有补,使表解,而阳气不受损害,可见仲景之匠心。

10.人参败毒散(朱肱)  暑湿热时行。

(《类证活人书》)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  加入消风治亦同

【组成】人参 羌活 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 茯苓各一两(各98) 甘草五钱(5g)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

【功用】发汗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疫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咳痰胸闷,为兼痰邪;脉按之无力,为兼气虚。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风寒湿,为君药。柴胡、川芎发散解肌,行气散风,为臣药。桔梗、枳壳并用宣降气机;前胡、茯苓化痰止咳;人参扶正祛邪,散中有补;薄荷、生姜助解表透邪之九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用治四时感冒有良效。

【附方】(1)败毒散:若病人体质不虚,可减去人参,名为“败毒散”。

(2)消风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与消风散(弘祛风之剂)同用,名为消风败毒散,主治基本相同。

11.再造散(陶节庵)阳虚不能作汗。

(《伤寒六书》)

【歌诀】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①

【词解】①谙:谙(dn),音安。熟悉。

【组成】黄芪二钱(6克)人参桂枝芍药熟附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各一钱(各3克)甘草五分(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助阳益气。

【主治】阳虚虚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析】本方虽见阳虚气弱,但外感表寒应是主证,外邪除后方可扶正,此时解表为先。阳气虚弱当为兼证。方中羌活、细辛、桂枝散寒解表,为君药。川芎、防风助君药散风解表,活血行气,为臣药。黄芪、人参、附子补气助阳,鼓邪外出,并防阳随汗脱,此时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煨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气血,资助汗源,为佐药。甘草益气安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扶正不留邪,发汗不伤正,恰到好处。

12.麻黄人参芍药汤(李东垣)内虚感寒。

(《以脾胃论》)

【歌诀】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夂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组成】人参麦冬各三分(1克)桂枝五分(2克)黄芪当归身麻黄炙甘草白芍各一钱(各3克)五味子五粒(1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散寒解表,益气养血。

【主治】脾胃虚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或见吐血者。

【方析】外感风寒表证为本方主证。气血不足,内有郁热,皆为兼证。方以麻黄发汗散寒,为君药。桂枝助麻黄通达营卫,发汗祛邪,为臣药。人参、黄芪补中益气;当归、白芍补血敛阴;麦冬、五味子滋阴生津,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益气养血,滋阴清热,外散表邪,扶正解表。

13.神白散(朱端章)一切风寒。

(《卫生家宝万》)

【歌诀】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

一切风寒皆可服妇人鸡犬忌窥探

肘后单煎葱白豉用代麻黄功不斩

【组成】白芷一两(9克)甘草五钱(3克)淡豆鼓五十粒(6克)生姜三片(3克)葱白三寸(6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方折】本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轻证。外邪束表,经输不利,故弘头痛,为次要症状。方以白芷散风止痛,为君药。葱白、淡豆豉通阳解表,助君药外散风寒,为臣药。生姜散寒和胃,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至于歌中“妇人鸡犬忌窥探”一句,纯属旧时对妇女的蔑视,为无稽之谈。

【附方】葱豉汤(《肘后备急方》)葱白一握(6克),淡豆豉一升(6克),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

主治:伤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等症。

14.十神汤 时行感冒。

(《太平惠民和剂局万》)

【歌诀】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效堪夸

【组成】葛根十四两(12克)升麻陈皮炙甘草川芎 紫苏叶白芷麻黄赤芍药香附各四两(各6克)

【用法】加生姜5片,连须葱白3茎,水煎温服。

【功用】解肌发表,理气和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加,无汗头痛,囗微渴,心烦,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方析】感冒风寒化热为本方主证。外邪不解,兼见肝胃气滞,症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方用葛根、升麻解肌发表,升津除烦,为君药。麻黄、苏叶、白芷散表邪,止头痛,为臣药。香附、陈皮疏肝理脾:赤芍药清热和营;姜、葱通阳解表,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凉为主,兼清里热,调畅气机,配合巧妙。

增辑

1.银翘散(吴鞠通)温邪初起,

(《温病条辩》)

【歌决】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仁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组成】银花连翘各一两(各15克)苦桔梗牛蒡子 薄荷各六钱(各6克)荆芥穗四钱(4克)淡豆豉甘草各五钱(各5克)

【用法】鲜芦根煎汤,水煎服。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析】外感风热表证为本方主证。无汗,或汗出不畅,为兼寒邪之象,寒主收缩,毛窍开阖不利而致。风犯上首,首先犯肺,故咽痛咳嗽,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牛蒡子助君药疏散风热,利咽止咳,为臣药。荆芥穗、淡豆豉开汗孔,透毛窍,散表邪;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桔梗载药L行,宣肺化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桔梗利咽,共为使药。

若肺热痰多,气逆咳嗽,可加杏仁、贝母降气化痰。热盛津伤,而口渴者,可加天花粉清热生津。热邪入里,可加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上述加减用药临床上可因证而用。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备注:X 符号前面的字没找到输入的字,请指教!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 3 节)

2.桑菊饮(吴鞠通)风温咳嗽。

(《温病条辩》)

【歌诀】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组成】桑叶二钱半(8克)菊花一钱(3克)杏仁二钱(6) 连翘一钱五分(5克)薄荷八分(2.5克)桔梗二钱(6克)生甘草八分(2.5克)苇根二钱(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症见但咳,身不甚热,口微渴,脉浮数。

【方析】外感风热轻证为本方主证。温邪犯肺,失于宣降,故咳嗽较为明显,为次要症状。方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为君药。连翘、薄荷助君药清热利咽,为臣药。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生甘草助桔梗利咽化痰,并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为辛凉轻剂,既可疏风清热,又可止咳。

若肺胃热盛,可加知母、石膏清肺胃热。

按: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可用治风温初起,组成中同有连翘、薄荷、芦根、桔梗、甘草5味药。但前者用银花、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透邪,清热解毒力强,称为辛凉平剂;而后者有桑叶、菊花、杏仁宣肺止咳之功略强,各有侧重。

3.防风解毒汤(缪仲淳)风温痧疹。

【歌诀】

防风解毒荆薄荷大力石膏竹叶和

甘桔连翘知木枳风温痧疹①肺经多

【词解】①痧疹:即风痧,因其形似“沙子”而得名。冬春季流行,多见小儿。初起类似感冒,轻度发热,咳嗽,特殊皮疹细小如沙,预后良好。

【组成】防风荆芥薄荷大力子(牛蒡子)生石膏竹叶甘草桔梗连翘知母木通枳实(原书无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透疹,清热泻火。

【主治】大人小儿一切风温痧疹初起表证重者。

【方析】风温痧疹初起表证重者为本方主证。热邪内侵肺胃为其兼证。方用荆芥、防风透疹,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连翘助君药辛凉透疹,疏风解毒,为臣药。石膏、知母内清肺胃;竹叶、木通清心利尿;桔梗、枳实宣降气机,化痰利咽,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透疹解表为主,兼清里热,以防温邪逆传心包。

4.竹叶柳蒡汤(缪仲淳)小儿痧痨。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歌诀】

竹叶柳蒡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

【组成】西河柳五钱(6克)荆芥穗干葛牛蒡子各一钱五分(各4.5克)蝉蜕薄荷知母甘草各一钱(各3克) 玄参二钱〔6克〕麦冬三钱(9克)淡竹叶三十片(1.5克) 甚者加石膏五钱(15g)粳米一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躁烦,咽喉肿痛等。

【方析】麻疹初起,风寒外束,疹出不畅,为本方主证。邪热内侵为其兼证。方中重用西河柳入血分,善透疹;牛蒡子、竹叶清泄上焦为君药。荆芥、葛根、薄荷、蝉蜕助君药散风热,开腠理、透疹邪,为臣药。玄参、石膏、知母、麦冬清里热,生津液;粳米加强石膏和胃清热之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方中西河柳发泄力强,用量不宜大,疹点已透则不可用。

5.华盖散 风寒致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组成】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各一两(3克)炙甘草半两(l.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症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者。

【方析】外感风寒,肺失宣降,为本方主证。痰气不利,为兼痰邪。喘咳为次要症状。方用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桑白皮、苏子、杏仁泻肺降气,止咳平喘;陈皮、赤茯苓健脾理气,渗湿化痰,为佐药。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肺为诸脏之华盖,故名为“华盖散”。

【附方】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石去节否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水煎服。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感冒风邪。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 四肢拘倦, 咳嗽痰多,胸满气短等。

三、攻里之剂

攻里之剂,即泻下剂。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消积的作用,用以治疗里实便秘证的方剂。便秘是一种症状,指排便困难,,和排便时间延长于正常。由于致病因素不同,有热结便秘、冷积便秘和虚性便秘的区别。根据“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泻下剂又有泻热通便(寒下)、温阳通便(温下)、润肠通便(润下)的不同分类。泻下剂易伤胃气,故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1.大承气汤 (张仲景)胃腑三焦大热大实。

(《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组成】大黄四两(12g)厚朴八两(24克)枳实五枚(12克)芒硝三合(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若便通则停服第二次。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症见身热汗出,心下痞塞不通(痞),胸腹胀(满),大便干燥(燥),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其气臭秽(实),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等。

【方析】阳明腑实,胃肠热结为本方主证。燥屎不通,腑气不畅,故见痞、满,为次要症状。此时当急下热结,以救阴液。方中大黄苦寒泻热,荡涤通便,以祛其实,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助君药润燥通便,以除其燥,为臣药。厚朴苦温下气,消除胀满;枳壳苦辛破结,导滞消痞,为佐药。四药配合,荡涤与润燥相伍,除痞与消满相合,泻下行气并重,共凑峻下热结之效。本方急下热结,使之不再伤耗阴液,故有“急下存阴”之说。《伤寒论》有数条讲此用法。

2.小承气汤(张仲景)胃腑实满。

(《伤寒论》)

【歌诀】

小承气汤朴实黄谵狂痞硬上焦强

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风闭实可消详

【组成】大黄四两(12克) 厚朴二两(6克)枳实三枚(9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若便通停服第二次。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谵语潮热,脘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方析】阳明腑实证为本方主证。痞、满仍为热结不通阻塞气机而致的次要症状。较大承气汤证本方无燥坚现象。故方用大黄泻热通便,为君药。佐以枳实、厚朴行气导滞,消除痞满。而不用软坚润燥的芒硝。

【附方】三化汤(《活法机要))本方加羌活组成。水煎服。

功用:通便散风。

主治:类中风外无表证、内有二通不通者。但体壮之人方可服用。

3.调胃承气汤(张仲景)胃实缓攻。

(《伤寒论》)

【歌诀】

调胃承气硝黄草  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好

【组成】大黄四两(12克)  芒硝半升(10克)  炙甘草二两(6克)

【用法】水煎温顿服。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恶热口渴,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咽痛等。

【方析】阳明腑实为本方主证。本方只见燥实,而无痞满之现。故方用大黄攻积泻热,为君药。芒硝软坚润燥,为臣药。甘草与大黄同煎,既可调和药性,又可保护胃气,为使药。

按:以上三方俗称“三承气”,均用大黄荡涤结热为君,主治阳明腑实证。而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俱备,方中芒、黄、枳、朴同用,功在峻下;小承气汤仅有痞、满、实三症,故减去芒硝,功为轻下;调胃承气汤有燥、实而无痞满,故硝、黄并用,而大黄、甘草同煎,其功缓下。“三承气汤”虽然均可用治阳明腑实证,但由于症状的细微变化,而随之增减药物,使其攻下作用有峻缓之别。

4.木香槟榔丸(张子和)  一切实积。

(《儒门事亲》)

【歌诀】

木香槟榔青陈皮  枳柏茱连棱术随

大黄黑丑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  泻痢食疟①用咸宜

【词解】①食疟:疟疾的一种,由饮食不节,营卫失和所致,症见善饥不能食,食后支满,腹大善呕,寒热交作等。

【组成】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茂(莪术) 黄连各一两(各3克) 黄柏 大黄各三两(各6克) 香附子 牵牛各四两(各10克)

【用法】上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6克),食后生姜汤下。

【功用】攻积泄热,行气导滞。

【主治】痢疾、食积。症见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方析】饮食积滞内停,生湿蕴热,肠胃热结,或痢疾,为本方主证。大便不通,气机阻滞,故脘腹胀痛,或里急后重,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大黄、黑丑攻积导滞,泄热通便,为君药。黄连、黄柏清热泻火,燥湿止痢,为臣药。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香附行气导滞,消除胀满或里急后重,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气滞,共为佐药。诸药配合,攻下、清热、行气、活血并用,共奏泄热攻积,行气导滞之功。

5.枳实导滞丸(李东垣) 湿热积滞。

(《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  湿热积滞力能攘①

若还后重兼气滞  木香导滞加槟榔

【词解】①攘:攘(rǎng音壤) 排除。

【组成】大黄一两(9克) 枳实神曲各五钱(各9克)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三钱(各6克)泽泻二钱(6克)

【用法】研为细末,用蒸饼泡成糊,和药末做成梧桐子大药丸,每服五十至九十丸(6—9克). 温水送下。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食积。症见脘腹胀满,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方析】湿热食积,阻滞肠胃,为本方主证。积滞内停,气机壅滞,故脘腹胀痛,为次要症状。食积不化,湿热内停,也可见泄泻下痢。方中大黄攻积泻热,使积滞从大便出,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臣药。枳实行气导滞,消除胀满;神曲消食化滞;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共为佐药。诸药配合,攻积导滞,清热祛湿,诸证自愈。本方泄泻、下利,为“通因通用”法。

【附方】木香导滞丸:枳实导滞丸加木香、槟榔而成,可治兼有后重气滞的湿热积滞证。

6.温脾汤(孙思邈)温药攻下。

(《备急千金要万》)

【歌诀】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组成】大黄五两(15克)当归干姜各三两〔各9克)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症见便秘腹痛,脐下绞痛,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析】寒积停滞为本方主证。脾阳不足,难达四末,故见手足不温,为兼证。方用附子温补阳气,祛除寒邪;大黄攻积泻下,二药相合,共成温下之功,为君药。干姜助附子温中祛寒,芒硝助大黄泻下攻积,共为臣药。当归、人参益气养血,顾护正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为攻下冷积之良方。

7.蜜煎导法(张仲景)胃腑实满。

(《伤寒论》)

【歌诀】

蜜煎导法通大便或将猪胆灌肛中

不欲苦寒伤胃腑阳明无热勿轻攻

【组成】食蜜七合(140克)

【用法】将蜂蜜放在铜器内,用微火煎,时时搅和,不能发焦,等煎至可用手捻作时取下,稍候,乘热做成手指粗,两头尖,长二寸左右的锭状物。用时塞入肛门。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津液不足,大便燥结。

【方析】津伤便秘为本方主证。一味蜂蜜润肠通便。对于内无热邪之虚性便秘,可用此法,免伤胃气。

【附方】猪胆汁导法,是将大猪胆一枚,和醋少许,另用一细竹管修削干净,并将一端磨滑,插入肛门,然后将已混合好的胆汁灌入肛中,可润燥通便。

增辑

1.芍药汤(张洁古)痢下赤白。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芍药芩连与锦纹①桂甘槟木及归身

别名导气除甘桂枳壳加之效若神

【词解】①锦纹:大黄之又名。

【组成】芍药一两(5克)当归黄连黄芩各半两(各9克) 大黄三钱(6克)木香槟榔甘草各二钱(各5克)官桂一钱半(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调纠气血。

【主治】湿热痢。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弦滑数。

【方析】湿热壅滞肠中为本方主证。积滞不通,气机不畅,故里急后重;湿热熏蒸肠中,气血不和,故下痢赤白,均为次要症状。方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苦寒止痢,治湿热成痢之本,为君药。臣以大黄泻热祛积,清肠除瘀,为“通因通用”之法,助君药止痢。芍药调和气血,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调气以除后重;当归、肉桂行血则脓血自愈二共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湿热祛,气血和,积滞除,痢疾自愈。

按:本方为清肠止痢常用方,故现在《方剂学》中多归入清热剂中。

【附方】导气汤(《证治准绳》)是本方去甘草、肉桂,加入枳壳三钱(9克)而成。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导滞。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里急后重,便脓血,脘腹作胀弋滞较重者。

2.香连丸(杨士瀛)赤白痢。

(《兵部手集方》)

【歌诀】

香连治痢习为常初起宜通勿遽①尝

别有白头翁可恃秦皮连柏苦寒方

【词解】①遽: 遽(jàu),音距,急,仓猝。

【组成】黄连(用吴茱萸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二十两(600克) 木香四两八钱八分(145克)

【用法】共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或按比例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脓血相兼,里急后重

【方析】大肠湿热,积滞内停,为本方主证。方用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君药。木香行气止痛,为佐药。

【附方】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二两(15克)黄柏黄连秦皮各三两(各12),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3.更衣丸 津枯便秘。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更衣利便治津干芦荟朱砂滴酒丸

脾约别行麻杏芍大黄枳朴蜜和团

【组成】朱砂五钱(15克)芦荟七钱(21克)

【用法】滴好酒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钱(3-6克),温水送服。

【功用】泻火通便。

【主治】肠胃津伤。症见大便不通,心烦易怒,睡眠不安。

【方析】肠胃燥结为本方主证。肝火偏旺,故心烦易怒,为其兼证。方用芦荟苦寒润下,兼泻肝火,为君药。朱砂性寒下达,清心安神,为臣药。

【附方】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二升(20克)芍药半斤(9克)枳实半斤(9克)大黄—斤(l2克)厚朴一尺(9克) 杏仁一升(9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功用: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 脾约证。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四、涌吐之剂

涌吐之剂,即涌吐剂。是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方剂,用于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证。涌吐剂主要使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从口中吐出,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涌吐剂作用迅猛,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年老体弱、孕妇产后当慎用。

1.瓜蒂散(张仲景)痰食实热。

(伤寒论)

【歌诀】

瓜蒂散中赤小豆或入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虚者参芦一味勾

若吐虚烦栀子豉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一切积滞功能奏

【组成】瓜蒂一分(1克)赤小豆一分(l克)

【用法】将二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一3克,用豆豉9克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症见胸中痞硬,懊侬X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方析】痰涎、宿食停于上脘为本方主证。方用瓜蒂味苦,善吐痰涎宿食,为君药。赤小豆味酸,祛湿除烦,为臣药。佐以豆豉煎汤调服,宣解胸中邪气,并可和胃。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

若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必须涌吐时,可用人参芦一、二钱(3—6克)研末,开水调服催吐。

【附方】(1)三圣散(《儒门事亲》)防风瓜蒂各三两(5克)藜芦或一两,或半两,或一分(3克),研成细末,每次用热水煎服五钱(l克) 取吐。还有一方瓜蒂、郁金共研细末,用韭汁调服后,再用鹅翎探吐。

功用: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失音闷乱,口眼歪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浮滑实者。

(2)栀子豉汤(《伤寒论》)栀子香豉各三钱(9克)水煎服。

功用:清热除烦。

主治:身热懊浓X,虚烦不眠,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者。

(3)乌附尖方乌头和地浆水(在土地上掘一坑,将水倒入,搅拌后澄清,取上层清水即得,有解毒作用)煎服。

功用:涌吐痰涎。

主治:寒痰食积,壅塞上焦者。

(4)烧盐方(《备急千金要方》)食盐。将盐用开水调成饱和盐汤,每服2000ml,服后探吐,以吐尽宿食为度。

功用:涌吐宿食。

主治:宿食停滞,或干霍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心烦满者。

2.稀涎散(严用和)吐中风痰。

(《济生方》)

【歌诀】

稀涎皂角白矾班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仆当先服此通其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吹鼻得嚏保生还

【组成】猪牙皂角四挺(15克)白矾一两(30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2--3克温水调下。

【功用】开关涌吐。

【主治】中风闭证。症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发,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歪,除滑实有力者。

【方析】中风痰厥为本方主证。方用皂角辛能开窍咸能软坚;白矾能化顽痰,二药合用,具有显著稀涎作用。

【附方】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用皂角、细辛共研细末,吹入鼻中。

功用:通关开窍。

主治:突然昏倒,气闭不通的实证。

五、和解之剂

和解之剂,即和解剂。是采用调和方法,用以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病证的方剂。和解剂原为张仲景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时,不可发汗,不可泻下,不可涌吐,而只可用和解一法表里同治而得名。后世认为肝脾不和与寒热错杂证,用药治疗必须多方面照顾,故也归入和解剂。中

医有“疟属少阳”之说,故治疟方也纳入本剂。

和解剂虽然用药较为平和,但终为祛邪而设,辨证认病有一定标准,切不可盲目使用本类方剂。

1.小柴胡汤(张仲景)半表半里和解。

(《伤寒论》)

【歌诀】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组成】柴胡半斤(12克)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各9克)半夏半升(9克)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弘少阳证者。

【方析】邪入少阳为本方主证。胆热犯胃,失于和降,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为次要症状。方用柴胡疏邪透表,轻清升散,为少阳经专药,为君药。黄芩苦寒泻火,善清胆经,与君药相配,一治半表之邪,一清半里之热,为臣药。人参、生姜、大枣益胃气,和营卫,扶正祛邪,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胃,为使药。诸药合用,清透同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是一首代表方剂.

2.四逆散(张仲景)阳症热厥。

(《伤寒论》)

【歌诀】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扶

【组成】炙甘草柴胡芍药帜实各十分(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证热厥,手足厥逆,但上不过肘,下不过膝,久按则有微热,脉弦。

(2)肝脾不和,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方析】热厥乃由热邪入里,阳气被郁,不达四肢而致。或肝气内郁,阳气不得发越,亦可成气厥,症见手足厥逆。本方也常用于肝脾不和,泄利下重之证。方用柴胡升阳透邪,舒肝解郁,为君药。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同用以升降气机,调和肝脾,为臣药。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用,照顾肝之本性“体阴用阳”,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合,去邪解郁.肝脾调和,清升浊降,气血畅达。

3.黄连汤(张仲景)升降阴阳。

(《伤寒论》)

【歌诀】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组成】黄连炙甘草桂枝各三两(各3克)人参二两(3克)半夏半升(9克)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热平调,和胃降逆。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析】胸中有热,胃中有寒,为本方主证。胃失和降,故见呕吐,为次要症状。方中黄连泻胸中之热,为君药。干姜、桂枝温胃中之寒,与黄连同用,使寒热调和,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人参、大枣益气和中,升降复常,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使寒散热消,升降复常,诸证自愈。

4.黄芩汤(张仲景)。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伤寒论》)

【歌诀】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

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兼呕此能平

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组成】黄芩三两〔9克〕芍药甘草各二两(各 6克)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肠止痢。

【主治】泄泻或下痢脓血,身热不恶寒,心下痞,腹痛,口苦,舌红苔腻,脉弦数。

【方析】湿热痢疾为本方主证。湿热阻滞,气血不和,故心下痞,腹痛,为次要症状。方中黄芩清热燥湿,为君药。白芍、大枣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为治疗热痢腹痛之良方,有“治痢祖方”之称。

【附方】(1)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是本方加半夏三钱(9克)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清热止利,降逆止呕。

主治:黄芩汤症兼见呕吐痰水者。

(2)芍药甘草汤(《伤寒论》)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

功用:缓急止痛。

主治:胃气不和腹中痛,或误汗后脚挛急等。

5.逍遥散散郁调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劳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 当归芍药白术柴胡各一两(各9克) 炙甘草半两(4.5克)

【用法】加烧生姜一块切破, 薄荷少许,水煎服。亦有丸剂,每日2次,每次6一9克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脾虚血虚。症弘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囗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方析】肝郁血虚为本方主证。脾虚不运,故神疲食少,脉虚无力,为兼证。方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与柴胡配用,补肝体养肝血,助肝用行气郁,共为臣药,白术、茯苓、烧生姜健脾益气;薄荷助柴胡散肝郁,透郎热,共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肝郁得疏,肝血得养,肝脾同调,气血兼顾,

【附方】加味逍遥散:本方加丹皮、栀子名“加味逍遥丸”,或“丹栀逍遥丸”,临床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以及经期吐衄等。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 4 节)

6.藿香正气散(丸)辟一切不正之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万》)

【歌诀】

薷香正气大腹苏甘陈苓术朴洱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风瘴并能驱

【词解】岚瘴:岚瘴(lná zhàng)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各5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各10克) 藿香三两(15克)炙甘草二两半(12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如作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1)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胸脘痞满闷胀,舌苔白腻。

(2)霍乱以及感受不正之气。

【方析】暑季感寒为本方主证。内伤湿滞,脾胃不和,故胸脘痞闷,苔腻,为兼证。方中重用藿香辛温解表,芳香化湿,升清降浊,为君药。紫苏、白芷既助君药表散风寒,又可理气化湿,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半夏曲、陈皮、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和胃止呕,畅中除满;桔梗宣利肺气,载药上行;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解表化湿,升清降浊,为夏季常用方剂。

7.六和汤调和六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

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组成】缩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炙甘草各一两(各5克) 赤茯苓藿香叶白扁豆木瓜各二两(各10克) 香薷厚朴各四两(各15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祛暑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暑湿外袭,脾胃失和。症见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闷,头目昏痛,身体困倦,恶寒发热,口微渴,舌苔白滑者。

【方析】暑湿感寒为本方主证。湿伤脾胃,故胸膈痞闷,霍乱吐泻,为兼证。香薷为“夏季麻黄”,辛温发汗,芳香化湿,方中重用,可见暑季伤寒较重,为君药。藿香、厚朴化湿和中,外散表邪,为臣药。半夏、砂仁和胃止呕;人参、白扁豆补气健脾;赤茯苓、木瓜去湿渗湿;杏仁宣肺利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药性,为使药。

按:六和汤与藿香正气散均为化湿和中,解暑发表之剂,现在方剂学多归入祛湿剂中。

8.清脾饮(严用和)阳疟。

(《济生方》)

【歌诀】

清脾饮用青朴柴苓夏甘芩白术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热多阳疟此方佳

【组成】青皮厚朴柴胡黄芩半夏茯苓白术 草果甘草各等分(各6克)

【用法】加生姜3片,于发作前2小时水煎服。

【功用】健脾祛湿,化痰截疟。

【主治】疟疾湿痰内遏。症见热重寒轻,口苦心烦,胸膈满闷,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滑数。

【方析】疟疾痰湿内遏,热重寒轻,为本方主证。痰湿内遏,气机不行,故胸膈满闷,为次要症状。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除往来寒热,为君药。草果既能化湿痰,又是截疟要药,为臣药。青皮、厚朴理气宽胸;半夏、生姜、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治生痰之源,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燥湿化痰,调和肝脾,和解少阳。

9.痛泻要方(刘草窗)痛泻。

(《景岳全书》)引

【歌诀】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泻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更错

【组成】白术三两(9克)白芍二两(6克) 陈皮一两半(4.5克)防风二两(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泻肝。

【主治】痛泻。症弘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两关脉弦而缓。

【方析】肝郁脾虚为本方主证。白术健脾燥湿止泻,为君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胃,防风升清止泻,为佐药。四药相合,健脾燥湿,柔肝缓急,痛泻自愈。

增辑

1.何人饮 (张景岳)虚疟。

(《景岳全书》)

【歌诀】

何人饮治久虚疟参首归陈姜枣约

追疟青陈柴半归首乌甘草正未弱

若名休疟脾元虚参术归乌甘草酌

四兽果梅入六君补中兼收须量度

更截实疟木贼煎青扑夏榔苍术着

【组成】何首乌三钱至一两(9-30克) 当归二、三钱(6-9克) 人参三钱至一两(9克-30克) 陈皮二、三钱(6-9克) 煨生姜3片

【用法】疟发前二小时水煎服。

【功用】益气养血,治疗虚疟。

【主治】气血两虚。症见疟疾发作日久不愈。

【方析】气血两虚之久疟为本方主证。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截虚疟,为君药。人参、当归助君药益气补血,为臣药,陈皮、煨生姜健脾理气,温散中寒,以防补药腻膈,为佐药。诸药配合,补气养血,扶助正气,为治虚疟专方。

【附方】(1)追疟饮 ((景岳全书)) 何首乌一两(30克)当归三钱(9克)甘草三钱(6克) 半夏三钱(9克)青皮三钱(9克) 陈皮三钱(9克) 柴胡三钱(9克)。水煎服。

【功用】:养血截疟。

主治:久疟不止,气血不甚虚弱者。

(2)休疟饮(《景岳全书》)何人饮去陈皮,加白术三钱(9克) 甘草一钱(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养血,治疗虚疟。

主治:疟疾使用发散剂过多,以致脾气虚弱者。

(3)四兽饮(《易简方》)是六君子汤加乌梅、草果、生姜、大枣组成。水煎服。

功用:补脾祛痰截疟。

主治:脾虚痰湿之久疟。

(4)木贼煎(《景岳全书》)方用木贼厚朴各三钱(各9克)苍术一钱(3克) 半夏五钱(12克) 青皮五钱(9克) 槟榔一钱(3克)。水煎服。

功用:散风解郁,燥湿化痰。

主治:体质强壮,多湿多痰之实疟

2.奔豚汤 (张仲景)腹痛气上冲,

(《金匮要略》)

【歌诀】

奔豚汤治肾中邪气上冲陶腹痛佳

芩芍芎归甘草半生姜干葛李根加

【组成】李根白皮一升(l5克)葛根五钱(15克)甘草 川芎当归芍药黄芩各二两( 6克)半夏四两(12克)生姜四两(l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心气,平冲逆。

【主治】奔豚。症见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方析】心气虚、肾中寒、气上冲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李根白皮,为治肾水犯心奔豚之专药,为君药。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为臣药。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专下逆气;葛根生津止渴;黄芩清泻肺热,清水之上源,为佐药。诸药配合,降冲逆,补心血,为治奔豚的专方。

3.达原饮(吴又可)瘟疫初起。

(《温疫论》)

【歌诀】

达原厚朴与常山草果槟榔共涤痰

更用黄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删

【组成】常山槟榔各二钱(各6克)厚朴知母 黄芩、菖蒲、青皮各一钱(各3克) 草果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水煎,午后温服。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症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苔垢腻者。

【方析】达原饮原治温疫初起,邪伏膜原的要方。所谓膜原,是指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附近于胃,表里之分界,半表半里之处。痰湿阻于膜原为本方主证。烦躁,脉数,为兼热邪之象;痰湿阻碍气机,故胸闷呕恶亦为兼证,方中常山、草果宣可去壅,善开痰结,为截疟要药,为君药。槟榔、厚朴助君药行气化痰,燥湿化痰,为臣药。菖蒲、青皮清上焦膜原;黄芩、知母清温疫之热,又可防方中香燥药物伤阴,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原书达原饮又名“达原散”,由槟榔三钱(9克) 厚朴知母 芍药 黄芩各一钱(3克) 草果、甘草各五分(1.5克),7味药所组成。今歌中多常山、青皮、菖蒲,无芍药,与原方有出入,故附注说明。

4.蒿芩清胆汤(俞根初)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重订通俗伤寒论》

【歌诀】

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

赤芩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

【组成】青蒿钱半至二钱(4.5-6克) 黄芩钱半至三钱(4.5-9克) 半夏 枳壳 陈皮各钱半(各4.5克) 竹茹赤茯苓碧玉散各三钱(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热盛,胆热犯胃。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方析】少阳热盛为本方主证。胆热犯胃,气逆不降,故吐苦吞酸,呕黄粘涎,干呕呃逆,为次要症状。方中青蒿清透少阳,黄芩清泄胆热,共为君药。半夏、陈皮、赤茯苓、枳壳、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和胃降逆,宽胸畅膈,清利湿热,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少阳得清,胃逆得平,痰湿祛除,气机调畅。

六、表里之剂

表里之剂,即表里双解剂。凡以解表药配合泻下、清里、温里的药物为主组成,用治表里同病的方剂。在临床对于表证未除,而里证又急者,若仅用解表,则里邪难除;若仅治其里,则表邪不解,里证难愈,或变生他证。因此,就有必要使用表里双解剂,兼顾表里,使内外同消。表兼里证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表里俱虚、表里俱实,千变万化,当仔细辨证,认真选方用药。

1.大柴胡汤(张仲景)发表攻里。

(《金匮要略》)

【歌诀】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芒硝义亦尔仍有桂枝大黄汤

【组成】柴胡半斤(15克)黄芩芍药各三两(9克)枳实四枚(9克)大黄二两(6克)生姜五两(l5克) 大枣十二枚(5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X块,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方析】少阳、阳明合证为本方主证。阳明热结,腑气不通,胃热上逆,故心下痞块,呕不止,为次要症状,.方中柴胡、黄芩为和解少阳要药,为君药。大黄、识实泻阳明热结,除心下痞鞘X,为臣药。芍药缓急止痛;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大枣和生姜调和营卫,为佐药。诸药配合,外解少阳,内泻热结,表里双解。

【附方】(1)柴胡加芒硝汤(《伤寒论》)由小柴胡汤的三分之一加芒硝三钱(9克)组成。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小柴胡汤证,而有腹中坚,大便燥结之症。或治大柴胡汤证误用泻下,肠津已伤,而里实未解者,

(2)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桂枝汤加重芍药三钱(9克)大黄二钱(6克)组成。水煎服。

功用:外解太阳,内泻热结。

主治:太阳病误下后,邪陷太阴,表证未罢,腹满疼痛,大便燥结者。

2.防风通圣散(刘河间)表里实热。

(《宣明论方》)

【歌诀】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草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组成】防风 荆芥 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 黑山栀 大黄 芒硝、白术各五钱(各15克) 石膏黄芩 桔梗各一两(各30克) 甘草二两(6克)

【用法】为粗末,每次9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次6克,日服2次。或作汤剂,按原方用量比例,水煎服。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症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方析】外有风寒化热,内有里热结实,为本方主证。方中防风、荆芥、麻黄发汗解表,使邪从汗解;石膏清泻肺胃;大黄泻热通便,共为君药。薄荷、连翘助君药疏风解表;黄芩、栀子助石膏清上焦热;芒硝助大黄破结通便;共为臣药。川芎、当归、白芍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桔梗载药上行,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汗不伤表,攻不伤里,内外分消,表里并治。

3.五积散发表温里。

(《太平息民和剂局才》)

【歌诀】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芎

枳桔桂姜甘茯朴陈皮半夏加姜葱

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

温中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用各充

【组成】白芷 川芎 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各三两各(90克) 陈皮枳壳麻黄各六两(各l80克) 苍术二十四两(720克) 干姜四两(l20克) 桔梗十二两(360克) 厚朴四两(120克)

【用法】研成粗末,每服三钱(9克),加生姜3片,葱白三茎同煎热服。或按用量比例水煎服。

【功用】解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症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气血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

【方析】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而得名。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为本方主证。痰湿内停,气血不和,故胸满恶食,呕吐腹痛,或月经不调,均为兼证。方中麻黄、白芷、苍术发汗祛湿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共为君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燥湿健脾,理气化痰;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调经止痛;桔梗与枳壳同用,升降气机,消除痞满,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

【附方】熟料五积散:若将前方中去肉桂、枳壳、陈皮,余药炒成黄色,研为粗末,叫做“熟料五积散”,更具温散之性。

4.三黄石膏汤(陶节庵)发表清里。

(《伤寒六书》)

【歌诀】

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宣

【组成】石膏一两(30克) 黄连黄柏黄芩各二两(各6克) 香豉一升(9克) 栀子十枚(9克) 麻黄三两(9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细茶叶一撮,水煎服。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方析】表证未解,三焦热盛,为本方主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石膏、黄芩清热除烦,为君药。黄连、黄柏、栀子助石膏、黄芩清三焦实火;香豉助麻黄祛除表邪,为臣药。生姜、大枣、细茶调和营卫,益气和中,为佐药。

5.葛根黄芩黄连汤(张仲景)太阳阳明解表清里。

(《伤寒论》)

【歌诀】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

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

【组成】葛根半斤(15克) 炙甘草二两(6克) 黄芩三两(9克) 黄连三两(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清热。

【主治】表证未解,热邪入里。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方析】表证未解,里热已炽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葛根既可解表清热,又能升阳止利,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6.参苏饮(王海藏)内伤外感。

(《易简方》)

【歌诀】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参前若去芎柴入饮号芎苏治不差

香苏饮仅陈皮草感伤内外亦堪施

【组成】人参 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各七钱半(各6克) 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各五钱(各4克)

【用法】加姜3片,枣3枚,水煎服。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方析】虚人外感风寒为本方主证。内兼痰饮,故咳嗽痰白,胸膈满闷。方中苏叶、葛根外散风寒,解肌透邪,为君药。半夏、陈皮、茯苓、前胡、桔梗、枳壳化痰理气,升降气机;木香醒脾畅中;人参益气扶正祛邪,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附方】(1)芎苏饮(《澹寮集验秘方》) 本方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用姜枣同煎。水煎服。

功用:理气解表,散风止痛。

主治:感受风寒,外有发热头痛恶寒,内有咳嗽吐痰等。

(2)香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附紫苏叶各四两(各l2克)炙甘草一两(3克)陈皮二两(6克)。加姜葱水煎服。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暧气,不欲饮食等。

7.茵陈丸(王寿)汗吐下兼行。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茵陈丸用大黄硝  鳖甲常山巴豆邀

杏仁栀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

时气毒疠①及疟痢② 一丸两服量病调

【词解】①时气毒疠:具有急性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②疟痢:指疟疾和痢疾两种疾病。

【组成】 茵陈芒硝鳖甲栀子各二两(各6克)大黄五钱(1.5克) 常山杏仁各三两(90克) 巴豆一两(30克)豆豉五合(60克)

【用法】研成细末,用白蜜做成梧桐子大丸剂,每服一丸。药后或吐,或下,或汗,即停服;若服后无效,可酌加用量。

【功用】攻下涌吐,泄热荡实,发表散邪。

【主治】时行黄疸、疟疾、赤白下痢等,属里实兼表证者。

【方析】湿热内停,实热内结,外兼表邪,为本方主证。方中茵陈利湿清热,是治黄疸要药;常山引吐截疟;芒硝、大黄攻下实热,共为君药。杏仁、豆豉解肌发汗,为臣药。鳖甲滋阴,退阴血热,合常山可截疟;巴豆攻除脏腑冷积;栀子和豆豉可配常山吐疟痰,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汗吐下兼备,尤以涌吐、攻下为甚。本方药力峻猛非实证者慎用。

8.大羌活汤(张元素)伤寒两感。

(《此事难知》)

【歌诀】

大羌活汤即九味己独知连白术暨①

散热培阴表里和伤寒两感③差堪慰

【词解】①暨:暨(ji),音既,与、及、和之意。

②伤寒两感:既伤寒阴经与阳经同时俱病,实为表里同病。

【组成】防己独活羌活黄连苍术炙甘草 白术防风细辛黄芩各三钱(各9克)知母川芎生地各一两(各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养阴。

【主治】风寒湿邪外感,兼有里热。症见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其主证。入里化热伤阴,故口干烦满而渴,为其兼证。方中羌活、独活同用,散寒祛湿,为君药。防风、苍术、防己、细辛、川芎助君药发汗解表,为臣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知母、生地清热滋阴;白术健脾益气,顾护中焦,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表里同治,汗不伤正,燥不伤阴。

七、消补之剂

消补之剂,即消导剂。是以消导药为主组成,治疗饮食停滞, 癓积痞块的方剂。由于食积痞块有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有因脾胃素虚,失其健运所致;或积滞日久,耗伤正气,故消补之剂有消重于补,或补重于消,或消补并重,或以消为补,或以补为消的区别,应用时应根据具体证候选用。

1.平胃散利湿散满。

(《火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①调胃诸方从此扩②

或合二陈或五苓硝黄麦曲均堪③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词解】①瘴岚:瘴(zhèng),音丈。岚(lán),音兰。瘴岚,又称山岚瘴气,瘴毒、瘴气。即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产生的一种病邪。

②此扩:此,指平胃散。扩,即扩充、扩展。

③堪:堪(kān)音看,即可以。

【组成】 苍术五斤(15克) 姜制厚朴陈皮各三斤二两(各(9克) 炙甘草三十两(4克)

【用法】上4药共研细末,每次服用二钱(6克),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去姜枣,饭前服。或生姜、大枣煎汤送下;或6味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泄泻,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懒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常服可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分析】湿滞脾胃为本方主证。宿食不消,痰饮,或感受风寒瘴岚四时非节之气均为其兼证。故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药。厚朴助君药燥湿运脾,且行气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苍术、厚朴之功;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助脾健运,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按:本方在(方剂学)中多归属祛湿剂,为治湿滞脾胃的主方。临床许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易宿食不消。服用本方可燥湿健脾,以助脾运,消化宿食,故将其放入消补之剂。

【附方】(1)平陈汤(《病因脉治》)即本方合二陈汤(见祛痰之剂),水煎服。

功用:燥湿健脾,理气化痰。

主治:痰湿中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咳嗽等。

(2)胃苓汤 (《丹溪心法》)即本方合五苓散(见祛湿之剂),水煎服。若做成丸药就叫“胃苓丸”,每次服6~9克,每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湿,停饮夹食,浮肿泄泻的实证。

(3)加味平胃散 (《丹溪心法》) 即本方加麦芽、神曲,水煎服。

功用:燥湿散满,消食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宿食不消,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若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芒硝。

(4)柴平汤(《景岳全书》) 即本方合小柴胡汤,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疟疾夹有湿邪的病证)。症见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等。

(5)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本方加藿香、半夏,等分为末,每次服三钱(6一9克),用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同煎,去滓,食前稍热服。

功用:行气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 (感受四时不正之气。),腰背拘急,咳嗽痰涎,霍乱吐泻等证。

按:平陈汤原书名为“二陈平胃散”。

2.保和丸(朱丹溪)饮食轻伤。

(《丹溪心法》)

【歌诀】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

曲糊为丸麦汤下亦可方中用麦芽

大安丸内加白术消中兼补效堪夸

【组成】 山楂六两(180克)神曲二两(60克) 半夏 茯苓各三两(各90克) 陈皮 连翘炒 莱菔子各一两(各30克)

【用法】上7味研成细末,用神曲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八十丸(6-9克),用炒麦芽煎汤送下。也可将麦芽一两(30克) 研末,和在丸药内。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十分之一即可。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一切食积。症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分析】食积内停之脘痞腹胀,恶食嗳腐,舌苔厚腻,脉滑为本方主证。若舌苔黄,为食积化热,是本方兼证。呕吐吞酸,大便泄泻为本方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山楂,以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君药。神曲消食健脾,善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长于消谷面之积而下气,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因食阻气机,胃失和降,故用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又食积易于生湿化热,用茯苓渗湿健脾,和中止泻,连翘清热而散结,共为佐药,用麦芽煎汤送服,则又增强健脾消食之功。

按:本方为治疗食积的通用方。此病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由于本方药力较缓,故适用于食积轻证。

【附方】大安九(《丹溪心法》)即本方加白术二两(60克)。用法如保和丸。

功用:消食健脾。

主治:饮食不消,气虚邪微,以及小儿食积兼脾虚者

按:大安丸较保积丸多白术一味,消中兼补,即消食中兼有健脾之功,适用于食积兼有脾虚者,对于小儿食积用之尤宜。而保和丸但消不补,宜于食积内停,正气未伤者。

汤头歌白话解电子板(第 5 节)

3.健脾丸补脾消食。

(《医才集解》)

【歌诀】

健脾参术与陈皮枳实山楂麦蘖①随

曲糊作丸米饮②下消补兼行胃弱宜

枳术丸亦消兼补荷叶烧饭上升奇

【词解】①麦蘖:蘖(nièe),音聂。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麦蘖,即麦芽。

②米饮:即米汤

【组成】 人参 土炒白术 陈皮 炒麦芽各二两(各60克) 山楂一两半(45克) 炒枳实三两(90克)

【用法】上6味共研细末,用神曲煮糊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钱(9克) 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健脾消食。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症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体倦少气。

【分析】脾胃虚弱,饮食内停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人参益气健脾,以补脾虚;用麦芽消食积,健脾开胃,共为君药。以白术助人参益气健脾;山楂、神曲助麦芽消食化滞以消食积,共为臣药。又佐以陈皮理气健脾和胃;枳实行气导滞,消积除痞。诸药相合,共成消补兼施之剂,使脾健食消。因本方君药有人参,故又叫“人参健脾丸”。

【附方】枳术丸(《脾胃论》)引张洁古方)枳实一两(30克) 白术二两(60克) 二药同研为极细末,用荷叶裹包陈米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五十丸(6~9克),白开水送下。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症见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按:本方亦为消补之剂,乃补重于消,寓消于补之中。用荷叶烧饭为丸,是取其养脾胃而升发清气,助白术健脾益胃,增强消化功能。荷叶与枳实相配,一升清,一降浊,清升浊降,使脾健积消。

4.参苓白术散补脾。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薰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人参 茯苓 白术 陈皮 山药炙甘草各二斤(各1000克) 白扁豆一斤半(750克) 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各一斤(各500克)

【用法】上11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6克),用大枣煎汤送下。本方做成丸药(水丸)即“参苓白术丸”,每次服6一9克,每日2次,用枣汤或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补肺。

【主治】脾胃虚弱夹湿。症见饮食减少,四肢乏力,便溏,或泻,或吐,形体消瘦,胸脘闷胀,舌苔白腻,脉细缓或虚缓等。

【分析】脾胃虚弱为本方主证,夹湿为本方兼证。故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健脾为君药。白术、茯苓、山药助君健脾益气,且白术可燥湿,茯苓渗湿,使湿有去路,共为臣药。莲子肉、白扁豆补脾止泻;薏苡仁渗湿健脾止泻;砂仁、陈皮醒脾和胃,行气化滞,且补气而不壅;桔梗为手太阴肺经引经药,配入本方可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祛湿,又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气,所以方歌说“桔梗上浮兼保肺”。用大枣煎汤送服,也是因它有补养脾气的功能,均为方中佐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按:本方在(方剂学)中归属补益剂,为补气的代表方剂。其组成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陈皮、桔梗而成。方中无一消导药,而重在益气健脾,是以补为消,脾胃一强,饮食自然正常。由于本方兼有渗湿止泻及补肺之效,故适用于脾胃气虚挟湿之证,亦可用治兼有肺气虚,短气咳嗽者,为“培土生金”法中常用方剂。

5.枳实消痞①丸 (李东垣)补脾消痞①。

(《兰室秘藏》)

【歌诀】

枳实消痞①四君②全麦芽夏曲朴姜连

蒸饼糊丸消积满清热破结补虚痊③

【词解】①痞:痞(pǐ),音匹。是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本方所消之痞,乃是心下痞满(即胃脘部堵闷不舒)。

②四君:即指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③痊:痊(quán),音全。即痊愈。

【组成】枳实 黄连各五钱(各15克) 半夏曲人参各三钱(各9克)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麦芽各二钱(各6克) 干姜一钱(3克) 厚朴四钱(12克)

【用法】上10味共研细末,用汤浸蒸饼成糊与药末和匀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七十丸(6一9克),温开水送下,日二次。亦可做汤剂,水煎服。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症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调等。

【分析】中脘气滞痞满为本方主证。常因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无形之寒热中阻,则气壅湿聚,痰食交阻而成。故方中以枳实行气消痞为君。厚朴行气燥湿除满为臣。君臣相配,加释消痞除满之效。黄连清热燥湿而除痞;半夏曲温胃化痰,散结和胃;干姜温中祛寒;三药相合,辛开苦降,调其寒热,助枳、朴行气消痞。麦芽消食去滞;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兼有调和诸药之用。制丸用蒸饼,乃因其是用面发酵后制成的,能养脾胃,助消化。诸药相合,有消积除满,清热破结,补虚的功效。

按:本方所治之痞满,乃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于寒,实多虚少之证。故方中枳实、厚朴用量独重,意在行气消痞。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临证可依据虚实寒热程度不同,酌情调整用量。

因方中枳实、厚朴用量大,气滞是主证,故有的(方剂学)将本方归入理气剂,是有一定道理的。

6.鳖甲饮子(严用和)疟母①。

(《重订严氏济生方》)

【歌诀】

鳖甲饮子治疟母①甘草芪术芍芎偶

草果槟榔厚朴增乌梅姜枣同煎服

【词解】①疟母:疟疾久久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于胁下,出现结块(多见于左胁下),名为疟母。类似久疟后脾脏肿大的病证。

【组成】醋炙鳖甲 土炒白术 川芎酒炒白芍槟榔煨草果 厚朴 陈皮 甘草各一钱(各3克) 炙黄芪一钱半(5克)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乌梅少许。

【用法】水煎服。

【功用】软坚散结,行气活血,祛湿消癥。

【主治】疟母。症见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结块,胁腹胀痛。以及癓积结于胁下,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疲乏无力等。

【分析】疟母为本方的主证。由于本证因疟邪久留不去,正气日衰,气血运行不畅,寒热痰湿与气血搏结,聚而成形,留于胁下所致。故气血亏损,正气不足为本方兼证。方中以鳖甲为君,咸寒入肝,软坚散结消癥,又滋阴补虚清热。用川芎行气活血;槟榔行气攻积;草果燥湿散寒,除痰截疟;陈皮、厚朴燥湿除满,下气消痰,共为臣药。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使气旺以促血行;白芍益阴养血柔肝;加姜、枣调补脾胃,以助生化之源,少许乌梅,与芍药、甘草相配,可酸甘化阴,又能引药入肝,以除瘀结,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气畅血行,湿去痰消,攻邪而不伤正,扶正以助除疟母。

7.葛花解酲①汤(李东垣)酒积。

(《兰室秘藏》)

【歌诀】

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陈

神曲干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

【词解】①酲:酲(chéng),音程,即喝醉了神志不清。解酲,能解除酒醉。

【组成】葛花 砂仁 白豆蔻仁各五钱(各15克) 木香白茯苓 猪苓 人参 陈皮各一钱五分(各5克) 青皮三钱(9克)白术 神曲 干姜 泽泻各二钱(各6克)

【用法】上13味共研极细末和匀,每次用白开水调服三钱(9克)。

【功用】分消酒湿,温中健脾。

【主治】饮酒过度,湿伤脾胃。症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饮食减少,身体疲倦,小便不利,或泄泻。

【分析】饮酒过度,酒湿停积为本方主证。脾胃虚寒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甘平无毒能解酒的葛花为君药,使燥热从肌表而出。用神曲解酒消食;砂仁、白蔻仁行气醒脾和中、开胃消食;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湿热从小便去,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使酒湿从内外分消。又佐以陈

皮、木香、青皮理气化滞;干姜温中;人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

按:本方善治脾胃虚寒,中阳不振,饮酒过度之证。故方歌说:温中利湿酒伤珍″。若湿热盛而见面赤烦热,口渴饮冷等证,又当减去辛燥之品,改用清热祛湿之品。

八、理气之剂

理气之剂,即能调理气机,治疗各种气病的方剂。

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行全身,温养内外,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若因情志失常,或寒温不适,或饮食失调,或劳役过度等因素,均可使气机升降失常,而产生各种气病。概括归纳常见的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等证。其治疗分别运用补气、行气、降气、升陷、开闭等方法治之。气虚证的治法与方剂,已见于补益剂中,理气之剂多以理气药为主组成,治疗气滞、气逆等证。因此,理气剂主要分行气和降气两大类。

1.补中益气汤(李东垣)补气升阳。

(《脾胃论》)

【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①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

【词解】①内伤:伤于饮食劳役七情六欲为内伤。

【组成】黄芪(病甚,劳倦热甚者一钱(15~20克) 炙甘草各五分(5克) 人参 白术各三分(9克) 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6克) 当归身二分(9克)

【用法】上8味药切碎,水煎一次,去渣,空腹稍热服。亦可照本方做成蜜丸或水丸,即“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一9克,每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胃气虚。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光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发热。症见身热,自汗,渴喜温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等。尚可见头痛恶寒,动即气喘。

(3)气虚下陷。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便血崩漏等。

【分析】脾胃气虚,气虚发热及气虚下陷均为本方的主证。头痛恶寒,气喘为本方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为君药。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助君药补脾益肺固表,共为臣药。当归身补血:陈皮理气健脾,且使补气不壅,共为佐药。使以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炙甘草益气调药。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诸证自除。

按:本方在(方剂学)中归属于补益剂。为补气的代表方剂,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气虚弱而致发热,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口渴多汗及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证均有较好的疗效。如果是阳气虚弱的人感受了外邪,可以在本方中加入适当的解表药,乃有益气解表之功。方歌中言:“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即是此意。

本方为李东垣“甘温除热”之方,此热就是气虚发热,时发时止,通过甘温益气可解除。

【附方】调中益气汤(《脾胃论》)即本方去白术、当归身,加木香6克.苍术9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调中祛湿。

主治:牌胃不调,胸满短气,饮食减少,四肢倦怠,口不知味,以及食后呕吐等症。

按:本方加木香可升可降,善行脾胃气滞,兼能健脾消食;苍术燥湿健脾,故更适于脾胃气虚,湿阻中焦、气机阻滞者。

2.乌药顺气汤(严用和)中气①。

(《济生方》)

【歌诀】

乌药顺气芎芷姜橘红枳桔及麻黄

僵蚕炙草姜煎服中气厥逆②此方详③

【词解】①中气:中(zhongˋ),音众,作中伤解。中气,此指因怒动肝气,气逆上行所致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急,身体四肢逆冷等症。

②厥逆:即四肢逆冷。

③详:即周密完备。

【组成】乌药 橘红各二钱(各6克) 麻黄去根节川芎白芷 炒枳壳 桔梗各一钱(各4克) 炮姜僵蚕炙甘草各五分(各2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顺气、祛风、化痰。

【主治】中气证。症见突然昏厥,不知人事,牙关紧急,四肢逆冷,脉沉伏等。或中风而见遍身顽麻,骨节疼痛,步履艰难,语言謇涩,口眼喁斜,喉中气急有痰者。

【分析】中气证(大怒引动肝气上逆))为本方的主证。中风有痰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乌药通调气逆,为君药。陈皮、枳壳助君药理气,以调顺逆气;麻黄、桔梗宣通肺气,与枳壳相配,升降并用,调畅气机,共为臣药。白芷散风;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气逆会生痰,故用僵蚕祛风化痰散结;炮姜温经通阳;生姜大枣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顺气祛风化痰之功。

按:严用和所著《济生方)》中未见此方。而《和剂局方)》有载,各药用量有不同。

3.越鞠①丸(朱丹溪) ) 六郁②。

(《丹溪心法》)

【歌诀】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又六郁汤苍芎附甘苓橘半栀砂仁

【词解】①越鞠:鞠(ju˙),音居,同“郁”。越鞠,即发越郁结之气。

②六郁:指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

【组成】川芎 苍术 香附 栀子 神曲各等分

【用法】上5味药共研细末,用水做成丸药如绿豆大,每次服三钱(6一9克),温开水送下。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药量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

【分析】气郁为本方主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均为本方兼证。故方中以香附行气开郁,以治气郁,为君药。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气活血,即助香附行气解郁,又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郁,为臣药。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共为佐药。痰郁多由气郁而湿聚痰生,亦与气、火、湿、食

诸郁有关,诸药合用,气机流畅,五郁得解,痰郁自除。

按:本方为治郁证之大法。临证应用时,可根据六郁的偏重灵活加减。如气郁甚的,可再加木香、槟榔。食郁甚的可再加山楂、麦芽、砂仁。血郁甚的再加桃仁红花。痰郁甚的可加南星、半夏、瓜萎。火郁甚的可再加青黛、黄芩。湿郁甚的可再加茯苓。若兼有寒者,也可加干姜、吴茱萸祛

寒。

【附方】 六郁汤(《医学正传》卷二引丹溪方) 川芎醋炒香附 赤茯苓 橘红 制半夏 山栀各—钱(各 3克)苍术 砂仁 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诸药切细,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祛湿化痰。

主治:与越鞠丸相同。

4.苏子降气汤降气行痰。

(《太平惠民和剂局才》)

【歌诀】

苏子降气橘半归  前胡桂朴草姜依

下虚上盛①痰嗽喘 亦有加参贵合机②

【词解】①下虚上盛:又称下虚上实。下虚,是指肾阳虚乏;上盛,是指痰涎上壅于肺。

②合机:即符合病机

【组成】紫苏子 制半夏各二两半(各9克) 川当归 橘红各一两半(各6克) 前胡 厚朴各一两(各6克) 肉桂一两半(3克) 炙甘草二两(6克)

【用法】上8味药共研成细末,每次用二、三钱(6~9克), 加生姜三片同煎温服。照本方制成的水丸,即“苏子降气丸”,每次服3一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症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软,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分析】上实(痰涎壅肺,肺气上逆)为本方主证。下虚((肾阳虚乏)为本方兼证。故方中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降逆化痰;厚朴、橘红、前胡皆可下气消痰,降逆除满,4药合用,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以治上实,共为臣药。肉桂温肾壮阳,纳气平喘;当归养血补肝,同肉桂以温补下虚,《本草经》又谓当归“主咳逆上气”;加生姜可散寒祛痰止咳,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诸药相配,上下兼顾而以治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喘咳自平。阳气太虚者,可加入人参以大补元气,但量宜小。

5.四七汤(陈言)开郁化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四七①汤理七情气②半夏厚朴茯苓苏

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纾③

又有局方各四七参桂夏草妙更殊

【词解】①四七:方由四味药组成,用以治疗七情病,所以叫四七汤。

②七情气:即由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影响而致的气郁。

③纾:纾(shu˙),音书,即缓和,解除。

【组成】制半夏五钱(15克)姜制厚朴三钱(9克) 茯苓四钱(12克) 紫苏叶二钱(6克)

【用法】4药切碎,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降逆化痰。

【主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

【分析】气郁为本方的主证。痰涎结聚为兼证。或咳或呕或喘均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结开郁,且又可和胃止呕,厚朴下气除满,两药共为君药。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助半夏化痰祛湿,为臣药。苏叶质轻辛温,芳香疏散,可宽中散邪解郁,与君药相配,则升降并用,有利于气机条畅,更增强宽胸畅中,行气解郁之功。加生姜可助半夏降逆和胃止呕,辛散化痰结。大枣可助茯苓健脾,且又可养血柔肝,皆为佐药之用。

【附方】局方四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肉桂 炙甘草各一两(30克) 制半夏五两(150克)

用法:共研粗末,每次服三钱(9克),加生姜三片同煎温服。

功用:温中解郁,散结化痰。

主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虚冷上气。症见心腹绞痛,不思饮食,膨胀喘急等。

按:本方原名“七气汤”,以治七情气郁证,故名之。因气郁日久,正气不足,故用人参、补气健脾;肉桂辛热,散寒疏气止痛;郁久生痰,半夏、生姜辛散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又助人参补气健脾,所以本方更适合郁结偏寒兼有气虚的证候。若绞痛过甚的,可加延胡索同煎,疗效更好。

6.四磨①汤(严用和)七情气逆。

(《济生才》)

【歌诀】

四磨亦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实者②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词解】①四磨:方中四味药非久煎不能出性。但煎煮过久,又会使芳香的气味散失而疗效减弱,因此采取四味药先磨浓汁再和水煎沸的方法,故名四磨汤。

②实者:指身体壮实人。

【组成】人参 乌药槟榔沉香各等分。(各3克)

【用法】四药磨浓汁后和水煎三四沸,温服。

【功用】行气疏肝,降逆宽胸,兼益气。

【主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逆不降。症见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等。

【分析】肝气郁结,气逆不降为本方的主证。病人体弱气虚为本方兼证。故方中乌药行气疏肝解郁,为君药。沉香顺气降逆以平喘;槟榔行气化滞以除满。沉香、槟榔都能降气,配合君药调逆气,共为臣药。又恐三药耗损正气,又佐以人参益气扶正,使郁结散而正气不伤。

按:本方是以行气降逆为主,兼以益气扶正,是邪正兼顾,治疗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横犯上逆诸证。若为体实气足的人,可不用人参而用枳壳,以加强行气降逆之功。此即方歌所言“实者枳壳易人参”。

【附方】五磨饮子(《医便》)即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实各等分(3克), 用白酒磨汁服。

功用:行气降逆。

主治:大怒暴厥(即因大怒而致气闭假死的“气厥证” ),或七情郁结等。症见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

按:本方与四磨汤均能行气降逆,主治气滞气逆证。但四磨汤有人参益气扶正,兼顾其虚。本方全用行气破结之品,力猛势峻,故仅适于体壮气实而气结较甚之证。

7.旋覆代赭汤(张仲景)痞硬①噫气②。

(《伤寒论》)

【歌诀】

代赭旋覆用人参半夏甘姜大枣临

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词解】①痞硬:此指胃脘部胀闷难受,如有物堵住。

②噫气:噫(yi˙),音衣。噫气,又称“嗳气”。即饱食之息,其症状为胃中似有气上冒,微有声响。

【组成】旋覆花三两(9克) 代赭石一两(6克) 人参二两(6克) 半夏半升(9克) 炙甘草三两(6克) 生姜五两(12克)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代赭石打碎先煎(20分钟),再放入余6味药,旋覆花布包煎,用水煎服,分3次温服。

【功用】降气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舌苔白滑,脉弦而虚等。

【分析】痰浊内阻,胃气上逆为本方的主证,胃气虚弱为兼证。故方中旋覆花性味咸温能下气消痰涎,降逆以除噫,软痞硬为君药。代赭石苦寒,体重而沉降,善镇逆气上冲,助君降逆面止呕噫;生姜、半夏温胃化痰消痞,和胃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而补虚,共为佐药。炙甘草又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合用,使痰浊得消,胃虚得补,气逆得降,则心下痞硬得除,噫气自止。

按:本方又名“旋覆代赭汤”。

8.正气天香散(罗知悌)顺气声经。

(《绀珠经》)

【歌诀】

绀珠①正气天香②散香附干姜苏叶陈

乌药舒郁兼除痛气行血活经自匀

【词解】①绀珠:绀(ganˋ),音干。绀珠,即罗知悌所著(绀珠经)的简称。

②天香:天,指天台乌药(天台为产地,天台产者为佳)。香,即香附。因本方的君药为乌药与香附,故方名“正气天香散”。

【组成】香附八两(240克)乌药二两(60克) 紫苏叶 干姜 陈皮各一两(各3克)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每次服五、六钱(15一l8克),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主治】女子肝郁气滞,郁气上冲心胸之间。症见胁肋刺痛,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

【分析】肝郁气滞,郁气上冲为本方主证。血行不畅,月经不调为兼证。方中重用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乌药行气散郁止痛,为君药。陈皮助君药理气解郁,为臣药。紫苏助香附理血分之气;干姜温中散寒,通经活血止痛,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气行郁解,气行则血行,月经也就恢复正常。

按:本方以行气为主,兼有温胃散寒之效,故适用于气滞寒凝诸痛。

9.根皮竹茹汤(严用和)胃虚呃逆①。

(《济生方》)

【歌诀】

橘皮竹茹治呕呃参甘半夏枇杷麦

赤茯再加姜枣煎方由金匮此加辟

【词解】①呃逆:因胃气上逆而发出的呃声。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作声,连续不断的症状。

【组成】橘皮 竹茹 半夏 枇杷叶 麦冬赤茯苓各一两(各30克) 人参 甘草各半两(各15克)

【用法】上8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12克),加生姜5片,大枣3枚同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降逆止呃,清热和胃。

【主治】胃虚有热。症见口渴,干呕呃逆等。

【分析】胃热呃逆为本方主证。胃虚为本方兼证。方中用橘皮理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降逆止呕,共为君药。枇杷叶助竹茹清降胃热,降逆止呕呃;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呃(生姜为呕家圣药),共为臣药。麦冬养胃阴,清虚热;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虚和胃;赤茯苓降心火而清虚热,共为佐药。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药之用。

按:本方是严用和在《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生姜、大枣、人参、甘草)的基础上加枇杷叶、麦冬、赤茯苓、半夏而成。二方均可治疗胃虚有热,胃气上逆之呃逆证。但《济生》橘皮竹茹汤更适用于胃中气阴俱虚之胃热呕呃证,临床多治久病虚赢,虚火上逆之呕逆。若是虚寒性和实热性干呕呃逆,均不宜使用。

10.丁香柿蒂汤(秦景明)病后寒呃。

(《证因脉治》)

【歌诀】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戕①

济生②香蒂仅二位或加竹橘用皆良

【组成】丁香(6克) 柿蒂(9克) 人参(3克) 生姜(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降逆,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寒。症见呃逆不已,胸痞脉迟等。

【分析】胃寒呃逆为本方的主证。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丁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柿蒂性温而苦涩,善降逆气,止呃逆,二药相配,温中降逆,为治胃寒呃逆之君药,所以用作方名。臣以生姜温胃散寒,降逆和胃。再佐以人参益气补虚。四药相合,使胃寒去,逆气降,胃虚复,则呃逆自止。

按:本方对胃气虚寒之呃逆有良好效果。临床上凡久病的人(尤其是老人、产妇),以及平日脾胃气虚的人,见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征象,必须注意辨清是虚寒还是虚热,以选择恰当的方剂治疗。

【附方】(1)柿蒂汤(《济生方》)丁香柿蒂各一两(30克) 仅两味药组成。

用法:两药共研末,每次服四钱(l2克),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温中降逆。

主治:胃寒气郁,呃逆不止。

(2)丁香柿蒂竹茹汤(《医方考》)丁香三粒(3克)柿蒂竹茹各三钱(各9克) 陈皮一钱(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降逆,化痰和胃。

主治:胃寒气郁有痰之呃逆。

按:丁香柿蒂竹茹汤即柿蒂汤加竹茹、橘红而成。二方均可治胃寒气郁之呃逆,都有良好的效果。不同点在于丁香柿蒂竹茹汤兼有化痰之功,故对气郁有痰之呃逆更为合适。

11.定喘汤(张时彻)哮喘①。

(《摄生众妙方》)

【歌诀】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肺寒膈热②喘哮尝

【词解】①哮喘即是呼吸急促,升多降少,喉间有痰声象青蛙叫一样。

②肺寒膈热:指素体多痰(膈间有痰),又外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即肺寒),痰不得出,郁结生热(即膈热)。

【组成】白果二十一枚(9克)麻黄款冬花 半夏 桑白皮各三钱各9克) 苏子二钱(6克) 杏仁黄芩各一钱五分(各6克) 甘草一钱(3克)

【用法】上9味水煎服。

【功用】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症见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气逆哮喘为本方主证。痰热内蕴为本方的兼证。咳嗽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为君药。白果涩收苦降,敛肺气定痰喘,与麻黄相配,一散一收,既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与麻黄相伍,则宣降并用调畅气机,共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泻膈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肺中风寒解散,壅塞宣通,痰热得清,,则哮喘可平。

按:本方主要用于素体痰多,气不通利,又感受风寒,致肺气壅闭,痰不得出,气逆而喘之证,且痰随气动而有声为哮。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不宜使用本方。

增辑

1.苏合香丸 脏腑中恶①,小儿客忤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薰陆③气同芳

犀冰白术沉香附衣用朱砂中恶尝

【词解】①中恶:指因触冒不正之气或卒见怪异而大惊恐,忽然呈现手足厥冷,面色发青,精神恍惚,头目昏晕,或错言妄语,甚则口噤、昏厥等症。

②客许:忤(wǔ),音午。客忤,指小儿突然受外界异物、巨响,或见到陌生人的惊吓后气乱而致的昏厥。

③薰陆:指薰陆香(即乳香)。

【组成】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冰片各一两(30克)麝香研安息香用无灰酒(即好黄酒)一升熬膏青木香丁香乌犀屑 白术 沉香 香附 白檀香各二两(各60克) 朱砂研.水飞二两(60克) 薰陆香别研一两(30克) 原书还有荜茇诃子各二两(各60克)

【用法】上15味药研为细末,再和研匀(朱砂另研),将安息香膏和蜜与药末和匀,制成丸药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次服四丸(3克),温开水化服送下,老人、小儿可服一丸,温酒化服也行(现均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每次一丸,温开水化服。小儿减半)。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温中。

【主治】中恶客忤,中寒气闭。症见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关紧闭,苔白脉迟,或心腹卒痛,甚则昏厥,或痰壅气阻,突然昏倒等。

【分析】本方所治诸证,多因秽浊之气或寒湿痰浊阻滞气机,气郁闭阻,蒙蔽神明所致。故气郁闭阻,蒙蔽神明为本方的主证。气闭不行,则血行不畅,所以血滞、寒、湿、痰浊均为本方的兼证。方中苏合香辛散温通,芳香辟恶,通窍开郁;麝香、安息香均辛温芳香,辟恶开窍,行气解郁,三药共为君药。冰片芳香走窜,助君药开窍醒神;白檀香、木香、沉香、香附、丁香行气解郁,芳香辟秽,散寒止痛,共为臣药。乳香活血化瘀止痛:荜茇辛热,温中散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化浊;犀角清心解毒;朱砂镇心安神;诃子收涩敛气,防诸香药辛散走窜,耗散正气,共为佐药。诸药相合,是治疗脏腑中恶气闭的有效方剂。

按:本方配伍是以芳香开窍药为主,配伍大量辛香行气之品,是治疗寒闭证的常用方。故在(方剂学)中,将其归入开窍剂中论述,是温开的代表方,适应病证较广,凡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疫之气,属于寒闭证者均可用之。脱证禁用。

2.瓜蒌薤白汤①(张仲景)胸痹②。

(《金匮要略》)

【歌诀】

瓜蒌薤白治胸痹益以白酒温肺气

加夏加朴枳桂枝治法稍殊名亦异

【词解】①瓜蒌薤白汤:原书名为:瓜蒌薤白白酒汤。

②胸痹:痹(bì),音闭。胸痹:指因胸阳不振,胸中痰阻气滞所致胸中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咳唾等。

【组成】瓜蒌实一枚(12克)薤白半升(12克)白酒(即现时黄酒) 七升(适量)。

【用法】三味药同煮,分二次服。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症见胸部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分析】胸痹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瓜蒌理气宽胸,涤痰散结,为君药。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为臣药。两药相配,一祛痰结,一通气机,为治胸痹之要药。佐以辛散温通的白酒,行气活血,助药力上行,且温肺气,增强薤白行气通阳之功。三药合用,共奏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效。使胸中阳气宣通,痰浊消而气机畅,则胸痹证可除。

【附方】(1)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瓜蒌实一枚(12克) 薤白三两(9克)半夏半升(12克)白酒一斗(适量)。

用法: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用黄酒适量,加水煎服。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胸痹而痰浊较甚。症见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不得安卧等。

(2)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枳实四枚(12克) 厚朴四两(12克)薤白半升(9克)桂枝一两(6克)瓜蒌一枚(l2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三次温服。

功用:通阳散结,下气祛痰。

主治:胸痹,气结在胸。症见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上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均可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胸中的胸痹证。但具体症状有别,所以治法亦稍有不同,方药略有增减,方名也就各异了。其中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为主,适用于胸痹而痰浊较轻的,以胸痛、喘息、短气为主要表现;瓜蒌薤白半夏汤较上方增加半夏一味,则祛痰散结之力较大,适用于胸痹而痰浊较盛者,症见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且不能安卧;枳实薤白桂枝汤是瓜蒌薤白白酒汤去白酒,又增加枳实、厚朴、桂枝而或,枳实、厚朴下气除痞散满,桂枝通阳而平降冲逆,因其善长下气降逆,消痞除满,故适用于胸痹而气结较甚者,症可见胸中痞满而痛,气从胁下上抢心等。

3. 丹参饮心胃诸痛妇人更效。

(《时万歌括》)

【歌诀】

丹参饮里用檀砂心胃诸痛效验赊①

百合汤中乌药佐专除郁气不须夸

圣惠②更有金铃子酒下延胡均可嘉③

【词解】①赊:赊(shē),音奢。即长远。这里指疗效可靠持久。

②圣惠:即(太平圣惠方)。

③嘉:即赞美,嘉奖。此处指疗效显著。

【组成】丹参一两(30克)檀香砂仁各一钱半(各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气血瘀滞互结的心胃诸痛。

【分析】血瘀为本方的主证。气滞为本方的兼证。故方

中重用丹参活血祛瘀,为君药。檀香、砂仁行气宽中而止

痛,为佐药。三药合用,使瘀去气行,气血通畅,则疼痛自

止。

按:本方重用活血祛瘀的丹参为君药,故名“丹参饮”。

在(方剂学)教材中归属于理血剂,为活血祛瘀的代表方

剂。

【附方】(1)百合汤(《时方歌括》)百合一两(30克)乌药三钱(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气止痛。

主治:气郁所致心胃疼痛。

(2)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金铃子延胡索各等分〔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服9克,酒调下。

功用:行气舒肝,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有热。症见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按:百合汤中百合可清润心肺,益气调中,乌药舒理胸腹气滞,行气止痛,所以专治气郁而致心胃疼痛。原书云: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属气痛。可见本方更适用于气郁偏热的胃痛。金铃子散中金铃子苦寒,可疏肝泄热,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用酒调下,可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故对肝胃气滞血瘀诸痛属热者有很好疗效。

九、理血之剂

理血之剂,即是调理治疗血分病证的方剂。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濡养四肢百骸。一旦受某种内、外因的影响,造成血液耗伤,或血行不畅,或离经妄行,或瘀蓄某处,均可导致血分病证。常见的如血虚、瘀血和出血的证候。因此,理血之剂是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补血、活血祛瘀和止血的作用,以治疗血虚、血瘀和出血证的方剂。故理血剂又有补血、活血祛瘀和止血之分。但很多方剂书均将补血归入补益剂中论述,学者可相互参照。

1.四物汤 养血通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

十全除却①芪地草加粟②煎之名胃风

【词解】①却:即去。

②粟:指粟米(即小米)。

【组成】熟地黄 当归白芍川芎各等分(9克)

【用法】上四味药研为粗末,每次三钱(9克) 水煎去渣,空腹热服。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唇爪无华,妇女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质淡,脉细弦或细涩。

【分析】血虚为本方的主证。血滞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熟地滋阴补血为君药。当归助君药补血,且能活血而行滞,是妇科调经的要药,为臣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共为佐药。四药合用,既可补血,又能行血,使补而不滞,行而不破,补中有散,散中有收,共成补血调血的良方。

按:本方在(方剂学)中,归属于补益剂。是补血的基本方,也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凡一切血虚证,及月经不调证,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原书4药等分,未分主次,其义示人以大法。故使用本方时,应视病证而定君药。若取补血,当重用熟地为君;若作调经,应以当归为主,加大剂量;若用于活血,可重用当归、川芎为君,且白芍易赤芍。临床使用时,可随证加减。

【附方】(1)八珍汤(《正体类要》)即本方合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制成蜜丸,即“八珍丸”,每次服三钱(9克),每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2)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八珍汤再加黄芪、肉桂而成。人参(8克) 白术(10克) 茯苓(8克) 炙甘草(5克) 熟地(15克) 当归(10克)白芍药(8克) 川芎(5克) 黄芪(15克)肉桂(6克)各等分。

用法:10味药制为粗末,每次服二钱(6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同煎,不拘时候温服(制成蜜丸,即“十全大补丸”,每次服三钱(9克),每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气血双补,助阳固卫。

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腰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3)胃风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十全大补汤除去黄芪、熟地、炙甘草,加粟米(即小米)百粒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温胃祛风。

主治:胃肠虚弱,风冷乘虚侵入,客于肠胃。症见大便泄泻,完谷不化,或大便下血等。

2.人参养荣汤 补气养血。

(《太平惠民和剂局才》)

【歌诀】

人参养营即十全①除却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词解】①十全:即“十全大补汤”。

【组成】白芍药三两(90克) 当归一两(3克) 陈皮一两(30克) 黄芪一两(30克) 桂心一两(30克) 人参一两(30克) 白术一两(30克) 炙甘草一两(30克) 熟地黄七钱半(20克)五味子七钱半(20克) 茯苓七钱半(20克) 远志半两(15克)

【用法】上12味药共为粗末,每次用四钱(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同煎,去渣温服。照本方制成蜜丸,即“人参养荣丸”,每次服三钱(9克),每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积劳虚损,脾肺气虚,营血不足。症见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体倦肌瘦,身热自汗,毛发脱落等。

【分析】脾肺气虚,营血不足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补脾气益肺气;白芍补血敛阴,两药相合,益气补血,共为君药。黄芪助人参补脾益肺,且又固表止汗;白术助人参健脾益气,且又可燥湿,使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当归、熟地助白芍补血,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脾,使补血不滞,补气不壅;茯苓健脾渗湿,且又宁心安神;五味子敛阴止汗,配合参、芪可益气固表,加强补肺养心的作用;远志养心安神;桂心补阳活血,与方中补气、补血药相伍,可温化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生姜、大枣调补脾胃,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且调和诸药,有佐使之用。

按:本方即由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陈皮、远志、生姜、大枣而成。其功用不仅益气补血,兼可养心安神。去掉行气活血的川芎,则使补血作用更显。补气药中配少量行气药陈皮,使补气不壅,更增强补气之效。在(方剂学)中,本方归属于补益剂(气血双补)。

3.归脾汤(严用和)引血归脾。

(《济生方》)

【歌诀】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①健忘俱可却肠风②崩漏③总能医

【词解】①怔忡即患者感到心跳剧烈。

②肠风:此指脾虚不能统摄而致便血。

③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的一种出血证。崩是出血量多而来势急剧,漏是出血量少,但持续不断,其病势较缓。

【组成】白术一两(30克) 人参半两(l5克) 黄芪一两(30克) 当归半两(15克) 炙甘草二钱半(8克) 茯神一两(30克) 远志半两(15克) 酸枣仁一两(30克) 木香半两(15克) 龙眼肉一两(30克)

【用法】上10味药切碎,研成粗末,每次用四钱(l2克),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去滓温服。本方制成蜜丸,即“人参归脾丸”。每次服三钱(9克),每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虚不能统血。症见便血、崩漏,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等。

【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及脾不统血均为本方的主证。脾虚生湿,湿浊下注之带下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人参、黄芪补脾益气,使气旺生血,气旺统血,共为君药。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白术健脾燥湿,与参、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共为臣药。酸枣仁、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气补血不壅滞,不碍胃;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以资生化,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但以益气健脾为主,使脾健气血生化有源,统血摄血有权。因生血、统血都归脾,故名归脾汤。

按:本方在《方剂学》中归属于补益剂,方中气血并补,且以补气为主,但确为补血的代表方剂,意在补气生血,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健血生,血足则心有所养,怔忡健忘可消除。脾气旺就能统血摄血,所以凡肠风、崩漏诸证属心脾两虚者均能治疗。

4.养心汤(杨士瀛)补血宁心。

(《仁斋直指方论》)

【歌诀】

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

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组成】炙甘草四钱(12克) 炙黄芪白茯苓茯神川芎 当归 半夏曲各半两(各15克) 人参柏子仁远志肉桂五味子 酸枣仁各一分(各0.3克)

【用法】上13味药共为粗末,每次用三钱(9克)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补血养心。

【主治】心虚血少。症见心神不宁,怔忡惊惕等。

【分析】心虚血少,心神不宁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当归补血养心,为君药。人参、黄芪补益心气,且益气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则心血虚得补;酸枣仁、柏子仁补血养心安神,共为臣药。茯苓、茯神补益心脾,宁心安神;远志安神益智;半夏曲去痰涎;川芎行气活血;五味子收敛心气,防止心气耗散;肉桂与参、芪、当归等补气补血药相配,可温化阳气,鼓舞气血生长,加强补血养心之功,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血宁心之功。

5.当归四逆①汤 (张仲景)益血复脉。

(《伤寒论》)

【歌诀】

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

再加大枣治阴厥②脉细阳虚由血弱

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

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词解】①四逆:此指手足原冷,只是手从指至腕,足从指至踝不温。

②阴厥:即寒厥。此是因阳虚血弱,又受寒邪,寒凝经脉,四末失其温养,而致手足原冷。

【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 芍药三两(9克) 细辛三两(1.5克) 炙甘草二两(5克) 木通二两(3克) 大枣二十五枚(8枚)

【用法】上7味药水煎,分3次温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复脉。

【主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亦可治寒入经络而致腰、股、腿、足疼痛。

【分析】阳虚血弱,经脉受寒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当归辛甘温,补血和血,畅通血行;桂枝辛甘温,温阳散寒,温经通脉,以祛经脉中的寒邪,共为君药。芍药酸苦微寒,养血和营,与当归相合,以补血虚;细辛助桂枝温经散寒,共为臣药。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血虚得补。且甘草合桂枝,又辛甘化阳,加强桂枝温阳散寒之力,甘草合芍药,则酸甘化阴,加强芍药补血养阴之效;木通通血脉,利关节,又防桂枝、细辛辛燥伤阴,共为佐药。甘草兼有调药使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按:本方所治阴厥与四逆汤(见祛寒之剂)所治阴厥大有区别。本方证是因为阳虚血弱,经脉受寒所致,只限手足厥寒,其肢厥程度较四逆汤为轻,并见舌淡脉细等血虚之象。而四逆汤证是肾阳衰极,阴寒内盛所致,其原逆严重,肢冷上过肘,下过膝,并见全身虚寒征象,临证须注意辨别。在《(方剂学》中,均将本方放在温里剂中论述,乃是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

【附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本方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而成。

用法:水酒各半煎,分五次温服。

功用:养血通脉,温中散寒。

主治:平素胃中有寒,阳虚血弱,经脉受寒。症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等。

按:如果患者内有久寒(即平素胃中有寒,又见到脉细欲绝的阴厥,就须在当归四逆汤中加吴茱萸、生姜以温中单寒,姜与桂枝、细辛相合,又可发散在表之寒。

附子、干姜均为大辛大热之品,可助阳散寒治阴厥。但辛热太过易灼伤阴血,本方证虽有阳气不足,然肝血亦虚,所以不用。

6.桃仁承气汤 (张仲景)膀胱蓄血①。

(《伤寒论》)

【歌诀】

桃仁承气五般奇甘草硝黄并桂枝

热结膀胱少腹胀如狂蓄血①最相宜

【词解】①蓄血:病证名。指邪在太阳(表证)没有解除,病邪随经传入膀胱化热,与血相搏结于下焦所致的蓄血证(即血瘀于下焦)。

【组成】桃仁五十个(l2克)炙甘草二两(6克) 芒硝二两(6克)大黄四两(12克) 桂枝二两(6克)

【用法】上5味,水煎,分三次温服。芒硝宜溶服。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症见少腹急结,(即感拘急胀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谵语烦渴,甚则其人如狂,脉沉实或涩等。

【分析】(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随经入膀胱腑化热,与血结于下焦所致。故血热互结而致下焦蓄血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桃仁破血下瘀;大黄下瘀泄热,二药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泄热,使瘀热从大便而去,共为臣药。炙甘草益气调药,缓诸药峻烈之性,使祛瘀而不伤正,为佐使药。5药相配,使蓄血去,瘀热清,诸证自平。

按:如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再用本方。

7.犀角地黄汤(孙思邈)胃热吐血。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

斑黄阳毒①皆堪治或益②柴芩总伐肝

【词解】①斑黄阳毒:即阳毒发斑。阳毒,指热邪较重,热壅于上。斑,指发于肌肤表面的片状斑块,抚之不碍手。此乃因胃热盛,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则发斑成片。热毒甚则斑色紫黑。

②益:即增加。

【组成】犀角—两(1.5~3克) 生地黄八两 (30克) 芍药三两(12克) 牡丹皮二两(9克)

【用法】上4味药。水煎(犀牛为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猎,临床上犀角用水牛角代替,用量为犀角的10倍,全稿同),分三次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1)伤寒温病,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谵语,昏狂发斑,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溲血(尿血),舌红绛,脉数等。

(3)蓄血留瘀。症见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分析】热入血分,迫血妄行为本方的主证。离经之血,留而为瘀,或热与血结成瘀,此蓄血留瘀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犀角咸苦寒,入心、肝、胃经,善清心、肝,胃三经血分实热而凉血解毒,为君药。生地甘寒,凉血止血,清热养阴,为臣药。芍药(以赤芍为宜)、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使血止而不留瘀血,且化斑。4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

按:若郁怒而致肝火盛出血者,可用本方加柴胡、黄芩以清泻肝火。

8.咳血方 (朱丹溪) 咳嗽痰血。

(《丹溪心法》)

【歌诀】

咳血方中诃子收①瓜蒌海石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②化咳嗽痰血服之瘳③

【词解】①收:即指诃子味酸涩收敛,以敛肺止咳。

②噙:噙(qín),音芹,即含在口,中。

③瘳:瘳(chōu),音抽,即病愈。

【组成】青黛(6克) 诃子(6克) 瓜蒌仁(9克) 海石(9克) 炒山栀(9克)(原书未著分量)

【用法】上5味药共研细末,用白蜜和生姜汁做成丸,含在口中化服。

【功用】清肝宁肺,化痰止咳。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症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分析】本方证由肝火上逆,火热灼肺,肺络受损而致咳血。故肝火犯肺为本方的主证。肺津受灼为痰是本方的兼证。方中青黛清肝泻火凉血;栀子清泻心肺之火,凉血除烦,且导热下行,二药共为君药。痰不除则咳不止,又臣以瓜蒌仁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海浮石清肺降火,软坚化痰。诃子敛肺气止咳,又能下气降火,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肝火得清,火不犯肺,肺润痰化,咳嗽痰血自愈。服时采取噙化方法,意在使药力徐徐入肺,更好地发挥作用。

按:本方证病位在肺,病本在肝,虽治咳血,方中却没有止血药,而是清肝火,化痰热,治病求本,而达到止咳止血的目的。

汤头歌白话解电子板(第7节)

p105

9.秦艽白术丸(李东垣)血痔①便秘。

(《兰室秘藏》)

【歌诀】

秦艽白术丸东垣归尾桃仁枳实攒②

地榆泽泻皂角子糊丸血痔便艰难

仍有苍术防风剂润血疏风燥湿安

【词解】①血痔:此指便血明显的痔疮。可分内痔和外痔二种。

②攒:攒( cuàn),即聚。

【组成】秦艽桃仁皂角子烧存性各一两(各30克)白术 当归尾枳实泽泻各五钱(各15克)地榆三钱(9克)

【用法】上8味药共研细末,和桃仁泥研匀,煎熟汤打面糊为丸,如芡实大,每次服五十至七十丸(9一12克),空腹白开水送下。

【功用】疏风活血,润燥通便,止血。

【主治】血痔、痔漏。症见有脓血,大便燥结,痛不可忍等。

【分析】血痔便秘为本方的主证。多因湿热风燥蕴积肠胃,气血不和,以致浊气瘀血滞留肛门所致。血热腐败,则脓血不断。方中秦艽散风除湿,兼能利二便,导湿热从二便而去;桃仁活血祛瘀,又润肠通便,二药共为君药。皂角子润燥滑肠通便;当归尾助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地榆清热凉血止血,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枳实下气破结,通大便,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有助活血祛瘀消痔;泽泻渗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去。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疏风活血,润燥通便,止痛止血之功。

【附方】(1)秦艽苍术汤(《兰室秘藏》)秦艽桃仁皂角子各一钱(各3克) 苍术 防风各七分(各2克) 黄柏五分(1.5克) 当归尾 泽泻各三分(各1克) 槟榔一分(0.3克) 大黄少许(0.5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水煎服。

功用:疏风祛湿,活血止痛。

主治:痔疮、痔漏,大便秘结疼痛。

(2)秦艽防风汤(《兰室秘藏》)秦艽防风当归身白术各一钱五分(各4.5克) 炙甘草泽泻各六分(各ι.8克)黄柏五分(1.5克) 大黄 橘皮各三分(各1克) 柴胡升麻各二分(各0.6克) 桃仁30个(6克) 红花少许(3克)

用法:共为粗末,水煎服。

功用:疏风清热,活血止痛。

主治:痔漏,大便时疼痛。

按:秦艽白术丸、秦艽苍术汤、秦艽防风汤三方均有疏风活血,清热燥湿,通便止痛之功。皆可治痔疮、痔漏、便秘、便时疼痛等证。而秦艽苍术汤为秦艽白术丸除白术、枳实、地榆,加苍术、防风、黄柏、大黄、槟榔,故其燥湿清热通便之力较强。更适用于痔漏便秘湿热偏盛者。秦艽防风

汤为秦艽白术丸除皂角子、枳实、地榆,加防风、升麻、柴胡、陈皮、大黄、黄柏、红花、炙甘草而成,故其清热行气活血作用较强。

10.槐花散 (许叔微)便血。

(《本事方》)

【歌诀】

槐花散用治肠风①侧柏黑荆枳壳充

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词解】①肠风:前人认为便前下血,下血新鲜(鲜血),直出四射者为肠风。此乃因风邪热毒壅遏于肠胃血分,损伤血络,血渗肠道而致。

【组成】槐花(12克) 侧柏叶(12克) 荆芥穗(炒黑6克)枳壳(6克)(原书分量各等分)

【用法】上4药研成细末,用清米汤调服二钱(6克),饭前空腹服。若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下气。

【主治】肠风脏毒下血。症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脏毒下血则晦暗),舌红,脉数等。

【分析】肠风便血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槐花苦寒入大肠经,专泻热清肠,凉血止血,为君药。侧柏叶助槐花凉血止血;荆芥穗炒黑,疏大肠之风并入血分而止血,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肠,使大肠风热下行,为佐药。4药合用,既能凉血止血,又能宽肠疏风下行。用米汤调服可养脾胃生津。使凉血清肠不伤脾胃。

11.小蓟饮子(严用和)血淋①

(《济生方》)

【歌诀】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词解】①血淋:淋证之一。即小便淋涩不畅,尿时痛而有血。又有血虚、血冷、血热、血瘀之分。本方所治血淋是瘀热结于下焦所致。

【组成】小蓟 藕节 蒲黄木通滑石 当归 炙甘草 栀子炒黑 淡竹叶各半两(各15克) 生地黄四两(l20克)

【用法】上10味药研成粗末,每次用四钱(l2克),水煎,去渣温服,饭前空腹服用。

【功用】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下焦热结之血淋、尿血。症见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等。

【分析】下焦热结之血淋、尿血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小蓟凉血止血为君药。生地凉血止血,养阴清热;蒲黄、藕节凉血止血,并能消瘀,使血止而不留瘀血,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加强凉血止血之功。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尿通淋;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从小便去;当归养血和血,能引血归经,且防诸药寒凉太过,和生地相合,又防利尿伤阴,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诸药相合,于凉血止血中寓以化瘀,泻火通淋中寓以养阴,用治下焦热结所致的血淋、尿血,其效甚佳。

12.四生丸 (陈自明)血热妄行

(《妇人良万》)

【歌诀】

四生丸用三般叶侧柏艾荷生地协

等分生捣如泥煎血热妄行止衄惬①

【词解】①惬:惬(qie),音妾,即满意,称心。

【组成】生侧柏叶(12克) 生艾叶(9克) 生荷叶(9克)生地黄(12克)各等分

【用法】上4味药捣烂做成鸡子大的丸药,每次用一丸,水煎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症见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等。

【分析】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衄出血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从侧柏叶凉血止血,为君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助君药加强凉血止血之效,并能养阴生津,兼防血热伤阴,为臣药。生荷叶凉血化瘀,使止血不留瘀;生艾叶辛温而不燥,可止血祛瘀,与荷叶相配,既可增强本方止血之功,又可避免血止留瘀之弊。四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作用,使血清血宁,吐血、衄血可止。

按:方中四药俱生用,故名“四生丸”,意在增强凉血止血作用。然只可暂用,中病即止,若多服、久服,寒凉太过,容易造成瘀滞的不良后果,不可不加注意。

13.复元活血①汤(李东垣)损伤积血。

(《医学发明》)

【歌诀】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

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法

【词解】①复元活血:本方有活血祛瘀之功,能祛除积在胁下的瘀血,使瘀血去,新血生,气调畅,血脉通,则胁痛可自平。故名叫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半两(15克) 天花粉三钱(9克) 当归三钱(9克)穿山甲炮二钱(6克) 桃仁去皮尖50个(9克) 红花二钱(6克) 大黄酒浸一两(30克)甘草二钱(6克)

【用法】上8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一两(30克),水酒煎(水和酒比例为3:1),去滓,温热服。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症见胁肋疼痛不可忍。

【分析】因损伤而瘀血留于胁下,胁下痛不可忍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柴胡归肝经,疏肝调气,使气行血活,且引诸药入肝经,与大黄相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更增加攻散胁下瘀血之功,共为君药。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穿山甲破瘀通络;天花粉能入血分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润燥(因血瘀久化热),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加酒煎服能增强活血祛瘀之效。

增辑

l.黄土汤(张仲景)便后血。

(《金匮要略》)

【歌诀】

黄土汤将远血①医胶芩地术附甘随

更知赤豆当归散近血②服之效亦奇

【词解】①远血:即是先下便后下血,血色暗黑,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

②近血:即是排便时先下血后大便,血色多鲜红,其出血部位接近直肠或肛门,故名。多见于肠风、痔疮下血。

【组成】灶心黄土半斤(30克)阿胶黄芩干地黄白术 附子炮 甘草各三两(各9克)

【用法】先将灶心黄土水煎取汤,再煎余药,分二次服。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远血证。症见先便后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亦可治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等。

【分析】因本方所治诸证乃因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去统摄所致。故脾阳不足,脾气虚寒所致远血证为本方的主证。中气虚寒,则阴血生化不足,且便血量多,每易耗伤阴血,所以阴血不足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灶心黄土(即伏龙肝)温中涩肠止血,为君药。附子、白术温阳健脾以摄血,共为臣药。生地、阿胶滋阴养血,并能止血;黄芩苦寒,防止附,术温燥太过动血,共为佐药。甘草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配合,寒热并用,标本兼治,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对便血、吐、衄、崩漏因脾阳虚所致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附方】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赤小豆三升(60克)浸令芽出,晒干当归十两(30克)

用法:二药共研细末,每次用浆水(即炊粟米熟,浸冷水中至味酸。或用秫米和曲酿成,如醋而淡)调服方寸匕(6克),日三次.

功用:清利湿热,养血活血。

主治:近血证。症见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舌红、脉数等。

按:本方证因湿热蕴结肠中,灼伤血络所致。故方中用赤小豆清热利湿解毒,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当归养血活血;浆水清凉解毒,其功偏清热凉血以止血,因此适用于近血证。而黄土汤功偏温阳健脾以止血,所以适用于脾阳虚不能统血之远血证。

2.黑地黄丸 (刘河间)便血久痔。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黑地黄丸用地黄还同苍术味干姜

多时便血脾虚陷燥湿滋阴两擅长

【组成】熟地黄苍术各一斤(各500克) 五味子八两(240克) 干姜一两(30克)(春季七钱(21克),夏季五钱(l5克)

【用法】上4药共研细末,枣肉和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OO丸(9克),米汤送下。

【功用】滋阴补血,燥湿温中。

【主治】便血久痔,脾胃虚弱。症见多时便血,面色青黄,神倦无力等。

【分析】本方证乃因脾胃虚寒,脾不统血而致。多时便血,阴血耗伤,脾胃虚弱,生化无源,则阴血更亏,所以阴血不足,脾虚不能统血为本方的主证。脾虚失运生湿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以滋阴补血。苍术燥湿健脾;干姜温中健脾,二药相合,使湿去脾健,统血有权,共为臣药。佐以酸温之五味子益气滋肾涩血;大枣既可补脾,又可益阴血。诸药相合,共成滋阴养血,燥湿温中,健牌止血之剂。

3.癫狗①咬毒汤 泻疯狗毒。

(《象山县验方》)

【歌诀】

癫狗咬毒无妙方毒传迅速有难当

桃仁地鳖大黄共蜜酒浓煎连滓尝

【词解】①癫狗:即疯狗。

【组成】桃仁去皮尖七个(6克)地鳖虫七个(6克)活去足,酒醉死 大黄三钱(9克)

【用法】上3药共研细末,加白蜜三钱(9克),陈酒一碗煎,连滓服。

【功用】破血逐瘀排毒。

【主治】被疯狗咬伤。

【分析】疯狗为中毒之病犬,咬伤人体后,其毒进入人体血分,发展迅速有危险,故毒滞留血分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地鳖虫破血逐瘀而排毒;大黄荡逐瘀血毒邪,二药共为君药。桃仁破血行瘀,为臣药。白蜜益气补中,解毒,且缓三药峻烈之性,使逐瘀不伤正;陈酒行气活血,促进血行,助君臣去恶血,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破血逐瘀排毒,使毒瘀从二便排出,以免毒气攻心。

按:被疯狗咬伤,毒入血液,无有妙方治疗。本方是仿《金匮要略》“下瘀血汤”之意,以破血逐瘀排毒。所以服后大便中有鱼肠、猪肝样的秽物,小便如苏木汁一般,是瘀毒从二便排出。服用本方不拘剂数,以服后二便如常,为毒气已尽,而止服。

4.血府①逐痪汤(王清任)胸中瘀血。

(《医林改错》)

【歌诀】

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劳

【词解】①血府:王清任认为膈以上胸腔为血府。

【组成】生地黄三钱(9克) 当归三钱(9克) 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 枳壳二钱(6克) 牛膝三钱(9克) 川芎—钱半(5克) 柴胡一钱(3克)赤芍二钱(6克) 甘草一钱(3克)桔梗一钱半(5克)

【用法】上11味药,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仲,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等。

【分析】胸中血瘀,血行不畅为本方的主证。气滞阻滞,气郁化火,瘀久化热均为本方的兼证。头痛、干呕,饮水即呛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为君药。川芎、赤芍、当归助君药活血祛瘀,当归又补血,使祛瘀不伤好血,共为臣药。佐以柴胡、枳壳、桔梗、牛膝升降并用,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行,助君臣活血祛瘀。桔梗不仅开宣肺气,又可载药上行至胸中;牛膝通血脉,祛瘀血,且引胸中瘀血下行;生地清热凉血养阴,合当归使祛瘀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各药互相配合,使瘀去气行热清,诸证自愈。

5.少腹逐瘀汤(王清任)少腹瘀血

(《医林改错》)

【歌诀】

少腹逐瘀芎炮姜元胡灵脂芍回香

蒲黄肉桂当没药调经止痛是良方

【组成】川芎—钱(3克)炮姜二分(3)元胡—钱(3克)炒五灵脂二钱(6克) 赤芍二钱(6克) 小茴香七粒(1.5克) 蒲黄三钱(9克)肉桂一钱(3克)当归三钱(9克)没药一钱(克)

【用法】上10味药,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疫少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经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

【分析】少腹瘀血为本方的主证。少腹气滞有寒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五灵脂、蒲黄以活血祛瘀,止痛止血(瘀血不去,可出血不止)为君药。川芎、赤芍、没药、元胡、当归助君活血祛瘀止痛。当归又补血,与祛瘀药合用,使瘀血去而不伤好血,共为臣药。因少腹有寒,血得温则行,故又佐小茴香散寒理气;肉桂、炮姜温经散寒,以行瘀止血。诸药相合,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

按:方歌云:“调经止痛是良方”,此月经不调是指少腹有瘀血偏寒的痛经、崩漏者服用本方有良效。

6.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医林改错》)

【歌诀】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组成】赤芍一钱半(6克) 川芎一钱(3克) 当归尾二钱(6克)地龙—钱(3克) 黄芪四两(12克) 桃仁一钱(3克) 红花一钱(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而致中风后遗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等。

【分析】气虚血滞为本方的主证。瘀血阻络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有祛瘀不伤好血之妙,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活血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对气虚不能行血而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有一定疗效。

十 祛风之剂

祛风之剂,是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能治疗风病的方剂。

风病的范围很广,概言之,可分“外风”和“内风”二大类。外风病是指六淫中的风邪侵入人体,留X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筋脉拘急,口眼歪斜,语言X謇涩等证候,一般称为“真中风”。或者出现眩晕头痛,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肌肤瘙痒等症。内风病即内生之风,多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营血虚乏,血不养筋,或邪热亢盛,灼伤阴血,肝木失养所致。其临床见症因发病机理不同,亦各有异。如阴虚阳亢,气血

上逆,可见头目眩晕,脑中热痛。甚者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此又称“类中风”。如热极生风,常见高热不退,四肢抽搐等症。根据外风宜散,内风宜熄的治则,祛风剂又分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大类。此外,尚有外风引动内风,或内风兼挟外风者,临证当辨证施治,内外兼顾。

1.小续命①汤(孙思邈)风痉②通剂。,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

黄芩防己兼甘草六经③风中此方通

【词解】①续命:患者正气虚弱,被外风侵袭,突然不知人事,半身不遂,语言困难等症出现,病证危急,服用本方能扶正祛邪,转危为安,故名叫小续命汤。

②风痉:风,此指外受风邪侵袭而致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半身不遂等症,又叫“真中风”,即外中风邪。痉,病名。以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口噤、手足抽搐等为主要见症。痉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风、寒、痰、湿、火壅滞经络所致。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所致。根据病因不同,痉又有刚痉、柔痉、风痉、痰火痉、虚痉等名称。古人认为伤风有汗为柔痉,伤寒无汗为刚痉。

③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组成】桂心(《保命集》作桂枝) 川芎 麻黄 人参芍药 杏仁 黄芩 甘草 防己各一两(各3克) 附子一枚(3克)防风一两半(6克) 生姜五两(lO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祛风散寒,扶正除湿。

【主治】六经中风。症见不省人事,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X謇涩(即语言困难,说话不流利),或神气溃乱等,即刚柔二痉、风湿痹痛等证。

【分析】六经中风(外风侵袭)为本方的主证。感受外风,每因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且常夹寒、夹热、夹湿、诸邪侵犯人体,故正气不足、夹寒、夹湿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防风辛温散风,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药,且能胜湿解痉,为君药。麻黄、生姜、桂枝发散肌表,疏散风寒,以通经络,共为臣药。防己祛风除湿止痛;杏仁能散能降,可疏散肺经风寒痰湿;人参、甘草益气补中;川芎、芍药补血和营;附子助阳散寒,既增强补益扶助正气之功,又增强发表散邪之效;黄芩清热,兼防温燥药伤阴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具有辛温发散,扶正祛邪的作用,所以凡六经被风邪所中的病证,均可以用本方加减治疗。

按:方中桂心善于温肾助阳,桂枝则长于散太阳经风寒,温通血脉,临证可随病情需要选用。

2.大秦艽汤(朱丹溪)搜风活血降火。

(《丹漠心法》)

【歌诀】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组成】秦艽 石膏各二两(各60克),羌活独活防风川芎 白芷 黄芩 生地黄 熟地黄 当归 白芍 茯苓炙甘草 白术各一两(各30克)细辛半两(15克)

【用法】上16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一两(30克),水煎服。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症见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口眼歪斜,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分析】风邪初中经络为本方的主证。由于风邪多乘人体正气虚而入,且风邪易化热,所以气虚、血虚、内热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秦艽祛散一身的风邪,通行经络,为君药,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均为辛温之品,能祛风散邪。其中羌活散足太阳膀胱经风邪,细辛、独活散足少阴肾经风邪,白芷散足阳明胃经风邪,防风随诸药搜逐各经风邪,诸药助君药祛散一身风邪,共为臣药。由于诸风药多燥,易伤阴血,且言语和手足运动的障碍与血虚不能养筋有关又配伍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和血柔筋,防辛燥药伤阴血;川芎行气活血,又善散足厥阴肝经的风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黄芩、石膏清热降火,生地清热凉血养阴,乃为风邪化热而设,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组成一个既能搜逐各经风邪,又有益气养血,活血降火作用的方剂。

3.三生①饮卒中②痰厥③。

(《太平惠民和剂局才》)

【歌诀】

三生饮用乌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听

加参对半扶元气卒中痰迷④服此灵

星香散亦治卒中体肥不渴邪在经

【词解】①三生:方中川乌、附子、南星三味药皆生用,取其力峻而行速,故名三生饮。

②卒中:卒(cǜ)音促,同“猝”,忽然。中(zhòng)音众。卒中,即中风,突然发生昏仆,不省人事等症。

③痰厥:厥证之一。指因痰盛气闭而引起的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证。本方证乃因寒痰壅盛所致。

④痰迷:即痰迷心窍(痰蒙心包)。主要症状有意识模糊,喉有痰声,胸闷,甚者昏迷不醒,苔白腻,脉滑等。

【组成】生川乌 生附子各五钱(各15克) 生南星一两(30克)木香二钱(6克)

【用法】上4味药研成粗末,每次服半两(l5克),加生姜15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散风除痰,助阳祛寒。

【主治】卒中痰厥。症见突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四肢厥逆,语言X謇涩等。

【分析】本方证因阳气衰微,风邪入中,寒痰上壅,胸中清阳之气为浊阴蔽塞不通所致。故中风、寒痰上壅为本方的主证。阳气衰微,气机阻滞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生南星辛苦温,善祛风化痰,为君药。生川乌大辛大热,散风逐寒,通经络,且又补阳;生附子辛热燥烈。补阳温脾,祛风散寒,通行经络,共为臣药。木香理气,使气顺则痰行;煎加生姜十五片,取其辛温发散风寒,辛散化痰涎,且又可制约乌、附、南星之毒,均为佐药。诸药相配,成为散风逐痰,

助阳祛寒,通经络之峻剂。

按:《医方集解》所载“三生饮”中无生姜(煎时不加生姜),而是每次服三生饮一两(30克) 要加人参一两(30克)同煎,此即“加参对半扶元气”之意。人参大补元气,扶正以祛邪。若病人平素元气虚弱而突然中风痰迷的,煎服本方,能获得较好效果。

【附方】星香散(《医方集解》)胆星八钱(24克)木香二钱(6克)

用法:共研末服。

功用:化痰调气。

主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按:天南星为燥痰之品,其燥烈有毒。胆星为南星用牛胆汁浸制而成,其燥烈之性大为减弱,善息风化痰热,且牛胆汁可益肝胆(肝胆属风木)。原书云:“中风体虚有痰者,宜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调下此散”。方中也可加全蝎以息肝风。因本方证中风痰盛,体肥不渴,宜燥湿化痰息风为宜。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8节)

4.地黄①饮子(刘河间)喑厥②风痱③。

(《黄帚素问宣明论方》)

【歌诀】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棼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虚阳归肾阴精足

【词解】①地黄:本方以熟地黄滋养肾阴为主,所以用地黄作为方名。

②喑厥:喑(yin),音因。指失音不能说话(舌强不能言语)。厥,是手足厥冷。

③风痱:痱,(tei) 音肥。指四肢痿废,不能运动。风痱,即中风后出现瘫痪,足废不能行。

【组成】熟地黄 山茱萸 石斛 麦冬五味子石菖蒲 远志 茯苓肉 苁蓉 肉桂炮附子巴戟天各等分(各6克)

【用法】上12味药,研成粗末,每次服三钱(9一l2克),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薄荷五、七叶,水煎服。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等。

【分析】本方证是因为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故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为本方的主证。痰浊上泛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用熟地黄滋补肾阴,使真阴得补,阳有所依,为君药。巴戟天、肉苁蓉温补肾阳,益肾精,强筋骨;山茱萸、石斛助君补肾阴而养肝;麦冬、五味子补益肺肾之阴,且金旺生水;附子、肉桂亦温补肾阳引虚阳于肾中,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寓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意,以阴阳并补。菖蒲、运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水能生木,木不生风;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以助脾胃运化、升降;少量薄荷以舒郁散风,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下元得补,虚阳归肾,则喑厥风痱都可治疗。

5.独活汤 (朱丹溪)瘼疯①昏愦②。

(《医方集解》引青溪方)

【歌诀】

独活汤中羌独防芎归辛桂参夏菖

茯神远志白薇草瘈疭昏愦力能匡③

【词解】①瘼庶:瘦(chê),音掣。是筋急挛缩,屈而不伸。疭(zòng),音纵。是筋缓纵伸,伸而不能屈。瘈疭,是形容手足时伸缩抽动不止的状态。

②昏愦:愦(kui),音溃。昏愦,即神识昏乱,不明事理的症状。

③匡:匡(kuang),音筐。即纠正。

【组成】独活 羌活 防风 川芎 当归细辛桂心人参 半夏 菖蒲 茯神 远志 白薇各五钱(各15克) 炙甘草二钱半(7.5克)

【用法】上14味共研粗末,每次用一两(30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疏风散邪,补肝宁心,兼开窍。

【主治】肝虚受风(即肝虚外风乘虚而侵入)。症见瘈疭,神志昏愦,或恶寒发热等。

【分析】肝受风邪侵入为本方的主证。肝虚、心虚(心为肝之子,母虚受邪可影响子)、或夹痰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独活、防风疏散风邪,为君药。羌活助君散风:细辛、桂心散风寒,温经脉,共为臣药。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补肝血虚),并且又能辛散疏风,血活则风散(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半夏除痰;蒲蒲除痰开心窍,人参益气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以补心、肝之虚;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白薇咸寒以清热(风郁易化热),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煎加姜枣意在和营卫,补脾胃,亦为佐药之用。诸药相配,使风静火息,血活神宁,则瘈疭昏愦者服用能使其恢复正常。

按:《妇人大全良方》用本方治风虚昏愦,手足瘈疭,坐卧不能,或发寒热,及中风自汗等。而在丹溪医书中未查到此方。

6.顺风匀气⑦散(方贤)喁僻②偏枯③。

(《奇效良方》)

【歌诀】

顺风匀气术乌沉  白芷天麻苏叶参

木瓜甘草青皮合  歪僻偏枯口舌喑④

【词解】①顺风匀气:本方证乃因气虚,分布不匀,又外受风邪所致。而服此方后,使气匀运行正常,风邪得散,诸证消除,故名之。

②喝僻: 喁( wai ),音歪;僻(pi),音辟。喁僻,即口眼歪斜。

③偏枯:即半身不遂。

④舌喑:即舌强不能说话。

【组成】白术二钱(6克) 乌药一钱半(4.5克) 沉香白芷苏叶 木瓜 炙甘草 青皮各三分(各1克) 天麻人参各五分(各1.5克)

【用法】上10味药。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顺风匀气。

【主治】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等。

【分析】风伤经络为本方的主证。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气血运行不畅,气分布不匀,所以气虚、气滞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白芷、苏叶疏散风邪,苏叶又可理气宽中,共为君药。肝藏血属风木,风气通于肝,配天麻平肝息风;白术、人参益气补脾,扶助正气,使气足则气血运行正常,分布均匀,又有助疏散外风,共为臣药。乌药、青皮、沉香调畅气机,以行滞气,使气行血行,血脉周行全身;木瓜味酸入肝,平肝伸筋舒络,共为佐药。炙甘草既可

益气补脾扶正,又可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疏之,补之,行之,使风散,气足,气血运行正常,则口眼喁斜,半身不遂,口不能言的证候可除。

7.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朱丹溪)治上中下痛风①。

(《金匮钩玄》)

【歌诀】

黄柏苍术天南星桂枝防己及威灵

桃仁红花龙胆草羌芷川芎神曲停

痛风湿热与痰血上中下通用之听

【词解】①痛风:即风痹。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肢节,其中又以风邪为甚的痹证。症见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等。

【组成】酒炒黄柏苍术天南星各二两(各60克)桂枝威灵仙羌活各三饯(各9克) 防己半钱(l.Sg)桃仁白芷各五钱(各1.5克) 龙胆草五分(1.5克) 川芎二两(60克) 炒神曲一两(30克) 红花一钱半(4.5克)

【用法】上13味药共研细末,用神曲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一百丸(9克),白开水送下。

【功用】疏风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止痛。

【主治】痛风证。症见上中下周身骨节疼痛。

【分析】痛风一证,以外受风邪为主,每多挟寒、挟热、挟湿、挟痰或瘀血阻络等病因,本方可通治各种原因所致痛风证。方中重用苍术祛风散寒,燥湿健脾;天南星辛苦温,燥湿化痰散风,共为君药。白芷、羌活、桂枝助君疏散风邪(白芷祛头面之风,羌活去骨节之风湿,桂枝去手臂之风);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络,共为臣药。黄柏龙胆草均苦寒,清热燥湿;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为血中气健脾、理中焦之气滞,诸药相配,能疏散风邪于上,泻热利

湿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中,故上中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痛风可通治。

按:有说痛风有多种,或寒,或热,或湿,或痰,或瘀血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如无瘀血,可去桃仁、红花;若湿热不重,可去龙胆草、黄柏。总之,根据病情,灵活运用。

8.独活寄生汤(孙思邈)风寒湿痹。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若去寄生加芪续汤名三痹古方珍

【组成】独活三两(9克)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川芎 当归 干地黄 芍药 肉桂心 茯苓 杜仲人参 甘草各二两(各6克)

【用法】上15味药,水煎分三次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风寒湿痹,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

【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是风寒湿三气痹着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所致。故风寒湿痹着日久为本方主证,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独活疏散伏风,善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通络舒筋;细辛能散少阴肾经风寒,温通血脉而止痛,共为臣药。桑查生祛风湿,强筋骨、养血;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地黄、芍药、川芎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肉桂补阳祛寒,通利血脉,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相配,既能祛邪,又能扶正,标本兼顾,使风寒湿除,气血足,肝肾得补,诸证则缓解。故对风湿乘虚而入,痹着日久,肢节屈伸不利的顽固痹证,用之能使肢节屈伸自如。

【附方】三痹汤(《妇人良方》)本方系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而成。

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祛风胜湿,益气养血。

主治:风寒湿痹及气血凝滞,手足拘挛等。

9.消风①散 消风散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消风散内羌防荆芎朴参苓陈草并

僵蚕蝉蜕藿香入为末茶调或酒行

头痛目昏项背急顽麻②瘾疹③服之清

【词解】①消风:本方有消风散热之功,故名消风散。

②顽麻:即经久不愈的麻木证(患处不痛不痒,肌肉内有如虫行,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多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或风、热、湿、寒、痰、瘀留于脉络所致。

③瘾疹:瘾(yin),音隐。又名“风瘾疹”。多因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症见疹出色红(属风热),或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者成块成片,瘙痒,时隐时现。

【组成】羌活 防风 川芎 人参 茯苓僵蚕蝉蜕藿香各二两(各60克) 荆芥 厚朴陈皮炙甘草各半两(各l5克)

【用法】上12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6一9克),用茶水调下,或者用酒调下。

【功用】消风散热,理气健脾。

【主治】风热上攻。症见头痛目昏,项背拘急,鼻嚏声重,以及皮肤顽麻,瘾疹瘙痒等。又治妇人血风。

【分析】风热上攻为本方的主证。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邪流窜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肌肉经脉失养,故正气不足为本方的兼证。鼻嚏声重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中用防风、蝉蜕疏散风热,蝉蜕又能止痒,共为君药。活、荆芥、僵蚕助助君药疏散风邪,以止痛止痒,因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藿香散邪辟秽,共为臣药。川芎行气活血止头痛,又能辛散疏风;人参、甘草、茯苓益气健脾,以助脾运,生化有源,茯苓又可渗湿;厚朴、陈皮行气散满,使风邪无留壅,共为佐药。甘草兼有调和诸药及使药之用。服时用茶调下,可防止升散太过耗伤肺气,且茶叶苦寒则有助于清风热:用酒调服可加速血行(血行风自灭),可助祛风,均为佐药之用。诸药相配,消风散热,理气健脾。

按:本方可治诸风上攻而致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痛,皮肤顽麻,瘙痒隐疹等症。

10.川芎茶调①散头目风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正偏头痛悉能康

方内若加僵蚕菊  菊花茶调用亦臧②

【词解】①川芎茶调:本方君药有川芎,服时用清茶调下,故名川芎茶调散。

②臧:臧(zang),音脏。即善、好。

【组成】川芎 荆芥各四两(各12克) 防风一两半(4.5克) 细辛一两(30克) 白芷 炙甘草 羌活各二两(各60克) 薄荷八两(240克)

【用法】上8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6克), 饭后清茶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头昏,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等。

【分析】外感风邪头痛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川芎辛温,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原阴经头痛(头顶痛或两侧头痛);荆芥轻扬升散,温而不燥,善疏散风邪,既散风寒,又散风热,两药相合,疏散上部风邪而止头痛,共为君药。防风、白芷、羌活、细辛均能疏风止痛。其中白芷善治足阳明胃经头痛(前额部);羌活善治足太阳膀胱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细辛善治足少阴肾经头痛。薄荷用量较重,能清利头目,消散上部风热,俱为臣药。用时以清茶调下,是取茶叶的苦寒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诸风药的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按:本方药物以辛温之品为多,故主要适用于风寒头痛,对于风热头痛亦可加减应用。

【附方】菊花茶调散(录自《医方集解》)本方由川芎茶调散加菊花、僵蚕而成。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二钱(6克), 饭后清茶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等。

按:本方在川芎茶调散的基础上加菊花、僵蚕以疏散风热,故对偏正头痛及眩晕偏于风热者较为合适。

11.请空①膏(李东垣)风湿热。

(《以兰室◇藏》)

【歌诀】

清空芎草柴芩连羌防升之入顶巅②

为末茶调如膏服正偏头痛一时蠲③

【词解】①清空:此处指头。因为头是阳气交会的地方,叫做清空之处,而本方专治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的偏正头痛,服时用茶少许调成膏状,故名清空膏。

②巅:巅(dian),音颠,此指头顶。

③蠲:蠲(juan),音捐,免除。

【组成】川芎五钱(15克)炙甘草一两半(45克)柴胡七钱(21克)黄连 羌活 防风各一两(各30克)黄芩三两(90克)

【用法】上7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匕(3一6克`),用茶少许调成膏状,抹在口中,再用少许白开水送下。

【功用】祛风除湿,清热止痛。

【主治】风湿热上壅。症见正偏头痛,年深不俞(即头风),或脑苦痛不止等。

【分析】风湿热上壅所致头痛头风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羌活、防风辛散上升,祛风胜湿,二药均善治太阳经头痛,为君药。柴胡升散,疏风清热;川芎辛散祛风,且又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善治少阳胆经头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与升散药同用,就能上至巅顶去湿热,共为臣药。甘草益气补中,兼能调和辛温与苦寒并用的药性,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祛风除湿,清热止痛之效。

12.人参荆芥散 (陈自明)妇人血风劳①。

(《(妇人良方》)

【歌诀】

人参荆芥散熟地防风柴枳芎归比

酸枣鳖羚桂术甘血风劳作风虚②治

【词解】①血风劳:即指妇人血脉空虚,感受风邪,而致寒热盗汗长期不愈,成劳病(即虚劳)。

②风虚:指虚人(气血俱虚)受风。

【组成】人参 荆芥 熟地黄 柴胡枳壳炒酸枣仁炙鳖甲 羚羊角 白术各七分(各2.1克) 防风 川芎 当归桂心 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上14味药,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散风清热,益气养血。

【主治】妇女血风劳。症可见遍身疼痛,头昏目涩,寒热盗汗,颊赤口干,月经不调,面黄肌瘦,腹痛等。

【分析】感受风邪为本方的主证。肝血虚,脾气虚及血虚生热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荆芥、防风疏散风邪,荆芥能疏散血中之风热,共为君药。柴胡疏风清热;羚羊角清肝热明目,且又平肝熄风(肝血虚有热易生风),共为臣药。熟地黄大补阴血;鳖甲滋阴清热;当归、川芎养血和血调经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枳壳行气,调畅气机;桂心温通经脉;酸枣仁补肝养心敛汗,共为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相配,有疏风清热,补肝健脾之功。

增辑

l.资寿解语汤(喻嘉言)中风脾缓,舌强不语。

(《医门法律》)

【歌诀】

资寿解语汤用羌专需竹沥佐生姜

防风桂附羚羊角酸枣麻甘十味详

【词解】①脾缓:即指手足肢体缓弱。因脾主肌肉四肢,脾虚中风,肢体失于濡养,故肢体缓弱。

【组成】羌活五分(1.5克) 防风 附子酸枣仁天麻各-钱(各3克) 肉桂羚羊角各八分(各2.4克)甘草五分(1.5克)

【用法】加竹沥二匙,生姜汁二滴,共10味药,水煎服。

【功用】祛风化痰,扶正解语。

【主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

【分析】脾主肌肉四肢,舌通于脾,胃为水谷之海,若脾胃虚弱,又被风邪所中,则肢体、舌本失养。又脾虚则生湿,湿聚为痰,外风引动内风,肝风内动,夹痰上扰,阻塞窍道而致舌强不语。所以中风为本方的主证。脾虚生痰,气血不足为本方的兼证。方中防风疏散外风,为君药。羌活助君疏散风邪;附子辛热,温暖脾胃,除脾湿散风寒;羚羊角、天麻平熄内风,共为臣药。竹沥滑痰,为痰家圣药,与生姜汁相配,能行经络之痰,两者相须为用;酸枣仁养肝血

宁心;肉桂温通血脉,合附子又温肾暖脾,共为佐药。甘草内风得息,脾得健运,湿痰得除,血脉通畅,舌本得养,则舌强不语可解除。

2.小活络①丹中风不仁②。

(《圣济总录》)

【歌诀】

小活络丹用二乌地龙乳没胆星俱

中风手足皆麻木痰湿流连一服驱

大活络丹多味益恶风③大症此方需

【词解】①活络:本方有祛风除湿,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故名之。

②不仁:即指手足麻木无感觉。

③恶风:恶(è),音饿。凶狠。恶风,是指凶恶的风邪伤人,病情较重。

【组成】川乌炮草乌炮胆星各六两(各180克)乳香 没药各三两三钱(各100克)

【用法】上6味药共研极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3—5克),冷酒送下。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中风,手足麻木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痰湿死血,腿臂间忽有一、二点作痛。亦治风寒湿痹。症见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等。

【分析】风邪注于肢节,及风寒湿邪留滞经络为本方的主证。邪气滞留,影响气血运行,津液凝聚为痰,血行不畅成瘀,故湿痰、瘀血、气滞为本方的兼证。方中川乌、草乌均为辛热之品,善于祛风散寒除湿,温通经络而止痛,为君药。胆星能化顽痰;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化痰通络,使气血通畅;共为佐药。地龙湿土所生,善于走窜,为入络之佳品,通经活络,并可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佐使药。用酒送服,可加速血行,以助药势。诸药合用,风寒湿邪与痰浊、瘀血均能祛除,经络疏通,诸证可愈。

按:本方药力较峻烈,以体实气壮者为宜,阴虚有热及孕妇慎用。

【附方】大活络丹(《兰台轨范》)由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 两头尖俱酒浸 草乌 天麻煨全蝎去毒首乌黑豆水浸龟板 炙麻黄 贯众 甘草炙 羌活 官桂 藿香 乌药 黄连 熟地黄 大黄蒸木香沉香用心各二两(各60克)细辛 赤芍药 没药去油 丁香 乳香去油 僵蚕天南星姜汁制 青皮 骨碎补 白豆蔻仁 安息香酒熬黑附子制黄芩蒸 茯苓 香附酒浸焙 玄参 白术各-两(各30克) 防风二两五钱(75克)葛根虎胫骨炙当归各一两五钱(各45克)血竭七钱(21克)地龙炙 犀角麝香松脂各五钱(各15克)牛黄 冰片各-钱五分(各4.5克)人参三两(90克)50味药组成。

用法:共研细末,加蜜调和作丸,如桂圆核大,金箔为衣,蜡壳封固,每服一丸,陈酒送下。

功用:祛风扶正,活络止痛。

主治:中风瘫痪,痿痹,痰厥,阴疽,流注等证。

按:本方以小活络丹为基础又增加了很多味药,除祛风散寒通络药外,还配伍了补气、补血等扶正药,故适用于邪实正虚之证,属标本兼顾之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顽痰恶风,热毒瘀血,入于经络,非此方不能透达,凡治肢体大症,必备之药也。”歌中“恶风大症此方需”即是此意。

3.羚羊钩藤汤 (俞根初)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通俗伤寒论》)

【歌诀】

俞氏羚羊钩藤汤桑叶菊花鲜地黄

芍荩茯芩川以菇凉肝增迪◇风方

【组成】羚羊角—钱半(4.5克) 双钩藤三钱(9克)霜桑叶二钱(6克) 滁菊花三钱(9克) 鲜地黄五钱(15克) 生白芍三钱(9克)生甘草八分(2.4克) 茯神木三钱(9克) 川贝母四钱(12克) 淡竹茹五钱(15克)

【用法】上10味药,水煎服(羚羊角与鲜竹茹先煎代水,钩藤后入)。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症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数等。

【分析】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为本方的主证。然肝经热盛,最易伤阴;邪热亢盛,又易灼津为痰。故阴血耗伤、热痰均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熄风解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助君药清热凉肝熄风,为臣药。鲜生地、白芍、生甘草三药相配,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清热凉血,柔肝舒筋;竹茹、川贝母清热化痰;因热扰心神,茯神木以宁心安神,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功。

按:本方又名“羚角钩藤汤”。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当配合紫雪、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同用,或先开窍。

4.镇肝熄风汤(张锡纯)镇肝熄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张氏镇肝熄风汤龙牡龟牛制亢阳

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陈川楝麦芽襄

痰多加用胆星好尺脉虚浮萸地匡①

加入石膏清里热便溏龟赫易脂良

【词解】①匡:匡(kuang˙),音筐,即纠正。

【组成】生龙骨生牡锯生龟板各五钱(各15克)怀牛膝—两(20克) 生代赭石一两(30克) 天冬元参生白芍各五钱(各15克) 生甘草一钱半(4.5克)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各二钱(各6克)

【用法】上12味药,水煎服(生龙骨、生牡婚、生龟板、生赭石均打碎先煎)。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等。

【分析】肝肾阴亏,肝阳上亢,阳亢动风为本方的主证。时常噫气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怀牛膝以引血下行,并能补益肝肾,为君药。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降逆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因病本是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所以用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补肝肾之阴,以制阳亢;又因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纯用重镇之品以镇肝,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用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条达肝气,以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麦芽相配,能和胃调中,防止重镇太过伤胃气,为佐使之药。诸药合用,成为镇肝熄风的良剂。本方配伍标本兼

顾,但以治标为主。

按:原书方后有加减法:“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山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即便溏)去龟板,持石,加赤石脂一两。”加生石膏以清里热;加胆星以清热化痰;加熟地、山萸肉以补益肝肾之阴;加赤石脂以温中固下。

一般高血压病,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如头脑胀痛,可加夏枯草l5克,则疗效更好。

8.咳血方 (朱丹溪) 咳嗽痰血。

(《丹溪心法》)

【歌诀】

咳血方中诃子收①瓜蒌海石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②化咳嗽痰血服之瘳③

【词解】①收:即指诃子味酸涩收敛,以敛肺止咳。

②噙:噙(qinˊ),音芹,即含在口,中。

③瘳:瘳(chou˙),音抽,即病愈。

【组成】青黛(6克) 诃子(6克) 瓜蒌仁(9克) 海石(9克)炒山栀(9克)(原书未著分量)

【用法】上5味药共研细末,用白蜜和生姜汁做成丸,含在口中化服。

【功用】清肝宁肺,化痰止咳。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症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分析】本方证由肝火上逆,火热灼肺,肺络受损而致咳血。故肝火犯肺为本方的主证。肺津受灼为痰是本方的兼证。方中青黛清肝泻火凉血;栀子清泻心肺之火,凉血除烦,且导热下行,二药共为君药。痰不除则咳不止,又臣以瓜蒌仁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海浮石清肺降火,软坚化痰。诃子敛肺气止咳,又能下气降火,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肝火得清,火不犯肺,肺润痰化,咳嗽痰血自愈。服时采取噙化方法,意在使药力徐徐入肺,更好地发挥作用。

按:本方证病位在肺,病本在肝,虽治咳血,方中却没有止血药,而是清肝火,化痰热,治病求本,而达到止咳止血的目的。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9册)

十一、祛寒之剂

祛寒之剂,即温里剂。是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而立温里之法。由于里寒证有脏腑经络之别,轻重缓急之异,故温里剂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不同,临证运用时,须辨证清楚,方能准确施治。

I.理中①汤 (张仲景)寒客中焦。

(《伤寒论》)

【歌诀】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词解】①理中:指本方有调理中焦脾胃的作用。

【组成】炙甘草 人参 白术 黑干姜各三两(各 9克),

【用法】上4味药,水煎,分三次温服。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一丸.日服二、三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牌。

【主治】中焦虚寒(中焦阳气虚有寒)。症见呕吐、下利,腹痛,口不渴,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或白滑,脉迟缓等。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分析】寒客中焦为本方的主证。中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大辛大热的干姜为君,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为佐使药。四药相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脾胃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浊阴降,运化健,则诸证除。

【附方】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干姜人参白术 炙甘草 附子各一两(各9克)

用法:5药为细末,炼蜜和丸,一两作十丸。每次服一丸(6—9克),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乱吐泻,四肢拘急等。“

按:附子理中汤(或丸)即理中汤加附子而成。辛热的附子能温肾散寒,回阳救逆,故本方比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之力更强,适用于脾胃阳虚寒盛的重证。

2.真武汤① (张仲景)壮肾阳。

(《伤寒论》)

【歌诀】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苔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②瞤X惕③保安康

【词解】①真武:传说真武为北方的水神。因本方主治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服后可温壮肾阳,驱除在里的阴寒

②悸眩:悸,指心下悸,乃水气上凌于心所致。眩,即头眩,清阳不升原故。

③X瞤惕:X瞤(chun),音淳,指目跳动。这里指身体肌肉跳动。惕,作恐惧解,这里指筋跳动。

【组成】茯苓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芍药三两(9克)炮附子—枚(9克)生姜三两(9克)

【用法】上5味,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等。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症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X瞤动,振振欲擗地。

【分析】肾阳衰微,水气内停为本方的主证。伤寒太阳病发汗太过,既伤阳又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散寒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运化水湿,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共为臣药。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助术、苓温散在里的寒水;芍药敛阴养阴,既补已伤之阴,又使利水而不伤阴,还可柔肝缓急止腹痛,养阴舒筋以止筋惕肉X瞤,尚能利小便而行水气,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温阳利水之功。因本方能温壮肾中阳气,驱散在里的阴寒水气,故对肾阳虚(歌中少阴即是足少阴肾),寒水内停而致腹痛、小便不利及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水泛诸证,治疗都有良好效果。

3.四逆①汤(张仲景)阴证厥逆②,

(《伤寒论》)

【歌诀】

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阴③厥逆太阳沉

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

【词解】①四逆:四肢温和为顺,不温为逆。本方能治肾阳衰微,阴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汤。

②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此属阴证厥逆。

③三阴:即指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

④太阳沉:指太阳证脉沉者亦用此方。

【组成】干姜—两半(6-9克)附子—枚(5-10太)炙甘草二两(6克)

【用法】上3味,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阳虚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等,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者。

【分析】肾阳衰微,寒邪内盛为本方的主证。呕吐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亦辛热之品,可温脾阳散里寒,为臣药。附子、干姜合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炙甘草甘温,既益气温ψ,调和诸药,又可解生附子之毒,且缓姜、附辛热燥烈之性,以防伤阴及虚阳暴散,为佐使药。三药相合,回阳救逆,对阳虚阴寒内盛之厥逆可救治。

【附方】通脉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大者—枚(10克) 干姜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附子先煎一小时)。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症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等。

按:本方与四逆汤药味全同,只是加重附子、干姜用量,因而温阳驱寒的力量更强,能使阳回脉复,其主治证除四肢厥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故原书方后注明:若见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是取其宣通上下之阳气;腹中痛者,去葱白,加芍药二两(6g),是取其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二两(6g),取其和胃降逆止呕;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g),是取其利咽开结;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6g),是取其益气生津,固脱复脉。歌中云:“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皆是指通脉四逆汤的随证加减。

4.白通①加猪胆汁汤 (张仲景)阴盛格阳②。

(《伤寒论》)

【歌诀】

白通加尿猪胆汁干姜附子兼葱白

热因寒用妙义深阴盛格阳厥无脉

【词解】①白通:即“白通汤”,由葱白四茎干姜—两生附子一枚3味药组成。

②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在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简称“格阳证”。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两(3-6g)生附子一枚(5-10g) 人尿五合(1Oml) 猪胆汁一合(20g)

【用法】用水先煎附子一小时,再加入葱白、干姜同煎,取汁,放入猪胆汁、人尿,分二次温服。

【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反佐。

【主治】阴盛格阳。症见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干呕心烦,无脉等。

【分析】肾阳衰徵,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于外(实为格阳于上)为本方的主证。因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根,真阳虚衰,真阴亦衰竭,且下利不止也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干呕而烦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用大辛大热的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助君温阳散寒;葱白辛温,宣通上下阳气,以通阳散寒,共为臣药。阴寒太盛会格拒阳药,所以又佐以苦寒猪胆汁、咸寒人尿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此为反佐之用(即是热因寒用妙义深)。除此,两药咸寒苦降,可滋阴和阳,引虚阳下入阴中,共为佐药。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热药为主,佐以少量寒凉药。共奏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反佐之功。

按:本方系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而成。因方中葱白通阳气,故名“白通”。白通汤主治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症见四肢厥逆,利,面赤,脉微等。若戴阳证服白通汤下利仍不止,且见厥逆无脉,干呕而烦,是病重药轻,阳药被阴邪所格拒,故仍主以白通汤,更佐加咸寒苦降猪胆汁、人尿,以引阳入阴,避免再发生格拒。所以白通加猪胆汁汤是为戴阳证,发生格拒而设。

5.吴茱萸汤(张仲景)吐利寒厥①。

(《伤寒论》)

【歌诀】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词解】①寒厥:因阳气虚衰又有寒而引起的四肢逆冷。

【组成】吴茱萸一升(6g) 人参三两(9g)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4味药.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阳明虚寒)。症见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3)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等,均见舌淡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

【分析】胃中有寒为本方的主证。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少阴肾寒、厥阴肝寒也为本方的兼证。胸膈满闷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味苦辛,性大热的吴茱萸为君药,既可温胃散寒止呕,又能温肝降逆,还可温肾止吐利。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以助君药温胃散寒,下气降逆之功,为臣药。人参、大枣能补脾益气,以复中虚,共为佐药。四药相合,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6.益元①汤(朱肱)戴阳②烦躁。

(《活人书》)

【歌诀】

益元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

姜枣葱煎入童便内寒外热名戴阳

【词解】①益元:本方有补元阳(即肾阳)的作用,故名之。

②戴阳:即是肾阳衰微,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于上,出现下虚寒而上假热(即内寒外热),症见面赤,身热,烦躁假热表现。

【组成】艾叶 炮附子 干姜 麦冬 五味子知母黄连 人参 炙甘草各3g

【用法】上9药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葱白三茎用水煎,煎好去滓,再加童子小便一匙冷服。

【功用】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

【主治】戴阳证。症见面赤身热,烦躁不安,欲裸衣入井,坐到水中,但又要加厚衣被,饮水不入口等。

【分析】肾阳衰微,阴寒内盛,阴盛格阳,即虚阳被阴寒逼迫上越,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附子为君药,温壮肾阳,散寒回阳。干姜、艾叶温中逐寒,通经络,助君药补阳散寒回阳,为臣药。人参、甘草益气补中,合君臣又辛甘化阳,加强温补阳气的作用;麦冬、五味子补肺、肾之阴,使阳有所依,麦冬又可清心,五味子敛气,使阳气不致耗散,合人参又益气生脉;黄连清上越虚火,知母滋阴降火;葱白宣通上下阳气;生姜、大枣调补脾胃,入童便冷服,有反佐

之意,防止药入口即吐,又可滋阴降火,引无根之火下行归肾,均为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有使药之用。诸药相配,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所以对戴阳证有很好疗效。

按:《活人书》中未见此方,而《伤寒六书》中有载。

7.回阳,救急汤(陶节庵)三阴寒逆①。

9《伤寒六书》)

【歌诀】

回阳救急用六君②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词解】①三阴寒逆:指寒邪直中三阴经(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真阳衰微而出现四肢厥冷。

②六君:即“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6味药组成。

【组成】人参(6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5g) 陈皮(6g) 半夏(9g) 肉桂(3g 熟附子(9g)干姜(6g) 五味子(3g) (共10味药,原书无药量)

【用法】上10味药加生姜三片水煎,临服时加麝香三厘(0.lg)调服。

【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分析】三阴寒厥内盛,真阳衰微为本方的主证。脾胃气虚,有痰湿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熟附子峻补元阳,祛寒救逆,为君药。肉桂、干姜助君药温壮元阳,祛寒救逆,为臣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即六君子汤)补气健脾,固守中州,兼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饮;五味子收敛微阳,以免发生虚阳散越的危险,五味子与人参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生姜温中散寒,助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麝香通十二经血脉,能引导阳气迅速布达周身,与酸收的五味子相伍,则发中有收,不会造成阳气耗越,共为佐药。炙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回阳救急,益气生脉之功。

按:原书还注明:“无脉加猪胆汁”,是因为阴寒太盛,真阳更加衰微,为防止拒药,加苦寒的猪胆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以防阳脱之变,是为反佐之用。用本方治疗三阴寒厥原的重证,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因其是辛热竣剂,不宜过量,中病即止(手足温和即止)。方中麝香,更是不可多用,原书只用三厘,以免阳气耗越。

8.四神①丸 (王肯堂)肾虚脾泻。

(《証治准绳》)

【歌诀】

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扶

【词解】①四神:本方用四味药治脾肾阳虚有寒的五更泻有神效,故名四神丸。

【组成】破故纸四两(120g) 吴茱萸一两(30g) 肉豆蔻二两(60g)五味子二两(60g)

【用法】上4药共研细末,用生姜八两(240g).大枣百枚同煮,煮熟取枣肉和药末捣匀做成丸药,每次服6—9g,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症见每日五更天明时大便泄泻,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分析】脾肾阳虚有寒,五更泄泻为本方的主证。脾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辛苦大温的补骨脂(即破故纸)以补命门之火,温肾暖脾,为君药。吴茱萸温中暖肾散寒,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共为臣药。五味子补肾涩精止泻;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中益气,合生姜调补脾胃,共为佐药。诸药相伍,成为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方,治疗五更泄泻(又名“肾泻”“鸡鸣泻”)甚效。

9.厚朴温中汤 (李东垣)虚寒胀满。

(《内外伤辩惑论》)

【歌诀】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组成】厚朴姜汁陈皮各一两(各30g)炙甘草 茯苓草豆蔻 木香各五钱(各1.5g) 干姜七分(2g)

【用法】上7味药共研粗末,合为粗散,每次服五钱匕(10g), 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温服。忌一切冷物。或作汤剂,加生姜三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伤于寒湿。症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等。

【分析】脾胃伤于寒湿,气机阻滞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厚朴辛苦温燥,能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为君药。陈皮辛苦温,助君行气宽中,燥湿除满;草豆蔻辛温,温中散寒,且又燥湿,共为臣药。干姜、生姜温脾暖胃以散寒;木香行气宽中;茯苓健脾渗湿,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使寒湿除,气机畅,脾胃健,则腹痛、虚寒胀满自解。

按:因本方证是寒湿伤脾胃,且以寒为主,组方重点在于温中,故归类于祛寒剂是有一定道理。由于寒凝气滞,湿阻气机,脘腹胀痛明显,方中理气药较多,且以厚朴为君,所以也有将其归入理气剂。笔者认为,归于理气更为合适。

10.导气汤寒疝①。

(《医方集解》)

【歌诀】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苗香与木香

吴茱萸以长流水②散寒通气和小肠

【词解】①寒疝:指寒邪侵于厥阴肝经而致阴囊冷痛,牵引睾丸作痛等痛证。俗称“小肠疝气”。

②长流水,即是河中长年流动的水。

【组成】川楝子四钱(l2g) 小茴香二钱(6g) 木香三钱(9g) 吴茱萸一钱(3g)

【用法】上4味药,用河中长流水煎服。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疝。症见阴囊冷痛,结硬如石,或引睾丸而痛等。

【分析】古人有“诸疝皆归肝经″,“治疝必先治气”之说。本方证乃因寒侵肝经,气机阻滞所致。故寒凝气滞之寒疝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川楝子入肝经,行气疏肝,小茴香暖下焦而散寒邪,尤善散肝经寒邪,二药共为君药。木香辛苦温,可升可降,通理三焦,使气机调畅而止痛;吴茱萸辛苦热,疏肝下气,散寒止痛,共为臣药。四药之中,除川楝子苦寒,余皆为温热之品,如此相配,可减川楝之寒性,存其行气疏肝之用。又虑肝内寄相火,气郁久生热,用川棵子可

防止暖肝散寒而动相火,还能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便而出。用长流水煎,既干净又引药下行。

11.疝气汤 (朱丹溪)寒湿疝气①。

(《丹溪心法》)

【歌诀】

疝气方用荔枝核栀子山楂枳壳益

再入吴茱入厥阴长流水煎疝痛释

【词解】①寒湿疝气:指由寒湿之邪侵犯肝气所致的疝气痛。症见阴囊寒冷,疼痛,痛引睾丸等。因阴囊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寒凝气滞,湿阻气机,气不通则痛。

【组成】荔枝核 栀子 炒山楂枳壳吴茱萸各等分(各6g)

【用法】上5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河中长流水煎服二钱(6g)。

【功用】散寒除湿,理气止痛。

【主治】寒湿疝气。症见疝气疼痛,或引睾丸而痛等。

【分析】寒湿侵犯肝经,气机阻滞为本方的主证。气郁生热及血行不畅致瘀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荔枝核甘温,入肝肾经,善理气散寒止痛,为君药。吴茱萸辛热,入肝经散寒燥湿,疏肝调气;枳壳行气破结,共为臣药。山楂散瘀消积;栀子苦寒,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去,共为佐药。5药相配,共奏散寒除湿,理气止痛之功。煎服能使疝气疼痛消散。

按:原书无方名,方中有枳实十五片,而无枳壳。治诸疝,定痛速效。

l2.橘核丸 (严用和)癫疝①.

(《济生万》)

【歌诀】

橘核丸中川楝桂 朴实延胡藻带昆

桃仁二木酒糊合癫疝痛顽盐酒吞

【词解】①癫疝:,癫(tui),音退, 癫疝,古病名,是疝的一种。症见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或麻木不知痛痒等。是由于寒湿内侵,留滞厥阴肝经,气血郁滞向致。

【组成】炒川楝子 橘核 海藻 海带昆布桃仁各一两(各30g) 厚朴 炒枳实 炒延胡索 桂心 木香木通各半两(各15g)

【用法】上12味药共研细末,用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丸(9g), 空腹用盐汤或温酒送下。

【功用】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癫疝。症见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等。

【分析】本方证病位在肾(睾丸为外肾),而病变在肝。因肝脉络于阴器,上抵少腹,寒湿客于肝脉,肝经气血郁滞所致癫疝为本方的主证。寒湿气滞郁久化热为本方的兼证。方中橘核苦平,主入肝经,理气散结止痛,是治寒疝腹痛专药,故为君药。川楝子、木香助君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入原阴血分而活血散瘀,延胡索并善行气止痛,共为臣药。肉桂温肾暖肝而散寒;厚朴、枳实下滞气而破坚,厚朴尚可燥湿;木通通利血脉而除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悔藻、昆布、海带软坚散结,共为佐药。盐汤送下可引药下行,还能软坚;用酒可加速血行,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诸药相合,能行气活血,散寒除湿,软坚散结。癫疝顽痛服之有效。

按:本方配伍是以理气药为主,故在《方剂学》中多归属于理气剂,乃为行气的代表方。

3.缩脾①饮 温脾消暑。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

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

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所谓

大顺杏仁姜桂甘散寒燥湿斯为贵

【词解】①缩脾:本方以缩砂仁为君,有温脾消暑之功,故名“缩脾饮”。

【绍成】缩砂仁 草果 乌梅炙 甘草各四两(各1120g) 葛根 白扁豆各二两(各60g)

【用法】上6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l2g),水煎冷服。

【功用】温脾消暑,除烦止渴。

【主治】感受暑湿,湿伤脾胃。症见呕吐泄泻,烦躁口渴,以及暑月酒食所伤等。

【分析】感受暑湿,暑热内伏,湿困脾胃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砂仁辛温芳香,醒脾和胃,理气化湿,为君药。扁豆专清暑化湿;草果温脾燥湿,使湿去暑消;葛根即可解散暑热,又可鼓舞胃气上升而生津止渴;乌梅除热生津止渴,共为臣药。炙甘草健脾和中,以助脾运化,且又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暑热,除烦渴,温脾止泻之功。

按:暑病有阳暑、阴暑之分。阴暑为夏月过于吹风纳凉,饮冷无度所致,由于静而得病,故名阴暑。且暑多挟湿,易伤脾胃,耗气伤津,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古人治被暑邪寒湿所致的阴暑证多用温药,本方就是一个例子。歌中云:“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所谓”,就是此意。

【附方】大顺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干姜肉桂杏仁去皮尖各四斤.甘草三十斤。

用法:先将甘草用白砂炒至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再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肉桂,一起捣罗为散,每次用二钱(6g),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温中祛暑,散寒燥湿。

主治:感受暑邪,热伏于里,又加饮冷过多,脾胃受湿,升降失常,脏腑不调。症见食少体倦,呕吐泄泻,水谷不分,脉沉缓等。

按:本方证属阴暑,为夏月暑邪与寒湿伤人所致。故方中重用甘温甘草益气健脾,以助脾运,升清降浊;杏仁苦温散寒利气,通调水道;干姜、肉桂皆辛热,散寒燥湿,使湿去伏热得以散。此也是古人治暑多用温药的代表方。

4.生脉①散 (李东垣)保肺复脉。

(《内外伤辫惑论》)

【歌诀】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②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③

【词解】①生脉:本方有益气保肺,养阴生津敛汗之功,使气充津生而脉复,故名之。

②淫:淫(yin).音银,即过多,过甚。这里所说的暑淫是指暑热太过而伤人。

③斟:斟(zhen),音针,此处指往杯子里倒煎好的药汁。

【组成】麦冬五分(9g)五味子七粒(6g)人参五分(I2g)

【用法】上3味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养阴保肺。

【主治】(1)暑淫耗伤气阴。症见气短体倦,多汗口渴,咽干,脉虚细等。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症见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脉虚数或虚细等。

【分析】暑淫伤人,耗气伤阴为本方的主证。呛咳少痰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用人参益气生津,大补肺气,为君药。麦冬甘寒,滋阴润肺,清心热,为臣药。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收敛耗散的肺气,为佐药。三药相合,一个补肺气,生津液;一个补肺阴,清心火;一个敛肺气止汗,所以有保肺清心之功。如病情危重,见脉微欲绝者,当急用本方煎汤服。

按: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即克肺),故当以保肺为主,又暑气通于心,当清心,此方补肺清心,则气充脉复,益气而祛暑,所以本书将其归于清暑之剂。但因本方的君药是人参,因而在《方剂学》中将其归人补益剂,为补气的代表方,更适用夏日汗出过多,损气伤津之证。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10节)

5.六一散 (刘河间)清暑利湿。

(《伤寒直格》)

【歌诀】

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

统治表里及三焦热渴暑烦泻痢保

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词解】①六一:本方由六份滑石,一份甘草组成,故名“六一散”。

【组成】滑石六两(180g)甘草—两(30g)

【用法】上2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三钱(9g),和白蜜少许,冷水或灯芯汤调服,每日三次。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感受暑湿。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等。

【分析】感受暑热为本方主证。小便不利、泄泻为兼证(兼有湿)。故方中重用甘淡性寒、质重体滑的滑石为君,以清解暑热,且行水利湿,止烦渴。甘草清热和中,与君药相合,甘寒生津,为佐使药,本方药虽二味,但却为治疗感受暑湿的常用基础方,能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在表则发热,在里则泄泻,在上则烦渴,在下则小便不利)。

按:本方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后人通称为“六一散”。因其既含方剂用量比例,又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

【附方】(1)益元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辰砂(即朱砂),灯芯汤调服。

功用:清心祛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见心悸怔仲,失眠多梦。

(2)碧玉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轻碧色。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薄荷叶一分(7.5g)。

功用:疏风祛暑。

主治:暑湿证兼见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

利湿之剂,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不为湿之积,湿聚为水。水湿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由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雾露,正不胜邪而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生冷,或过饮酒酪,或素体脾虚,失其健运而致水湿内停者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多病在脏腑。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亦可相兼并见。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三焦为水道,膀胱

为水腑,故水湿为病,与此脏腑都有密切关系。如脾虚则湿生,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等。由于水湿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兼,人体有虚实强弱之别,病位有上下表里之分,病情有寒化、热化、轻重缓急之异,因此,祛湿剂又有利水渗湿、攻逐水湿、清热利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燥湿化浊的区别。所以治疗水湿病证要密切联系相关脏腑,辨证施治。

1.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

(《伤寒论》)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①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②便闭渴呕宁

【词解】①太阳腑、膀胱为太阳之腑。此指膀胱蓄水证。乃因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

②疸黄:指湿热蕴结的黄疸。

【组成】白术十八铢(9g) 泽泻—两六株(15g) 猪苓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6g)

【用法】上5药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即米汤)调服方寸匕(6g),日三次。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中暑烦渴,身重等。

(3)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喘等。

【分析】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方歌云:五苓散治太阳腑”即是此意。所以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为本方的主证。表邪未解及中暑均为本方的兼证。咳、喘、头眩等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猪苓、茯苓均淡渗利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按: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可用于水湿壅盛于里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以及中暑烦渴等。使水湿、暑湿从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实大便。若方中用宫桂,则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可助利小便之功。本方为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附方】(1)四苓散(《明医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溏泻,口渴等。

(2)猪苓汤(《伤寒论》)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术,加入阿胶、滑石而成。五味药各一两(各9g)。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分三次温服。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又可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满等。

按=四苓散证没有寒热,只见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故去掉桂枝,功专利水渗湿。猪苓汤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又佐滑石清热利尿,阿胶养阴,使水去阴不伤,组成利水清热养阴

之方。

2.小半互加茯苓汤 (张仲景)行水消痞。

(《金匮要略》)

【歌诀】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消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惊厥① 茯苓甘草汤名彰

【词解】①悸厥:悸,此指心下惊。即胃脘部悸动不宁。厥,指寒厥。皆因水饮停于心下所致。

【组成】半夏—升〔9g)茯苓三两(9g)生姜半斤(lOg)

【用法】上3药用水煎,分2次温服。

【功用】行水消痞,降逆止呕。

【主治】膈间停水。症见突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口不渴等。

【分析】膈间停水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甘淡寒之茯苓为君,健脾渗湿行水,使膈间之水从小便而去。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既可辛散水饮,又和胃降逆止呕;半夏辛温,行散水湿,和胃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三药合用,使水行胃和,呕吐痞满也就自然消除。

按: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两味药组成,为止呕方之祖。若再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附方】茯苓甘草汤(《伤寒论》) 茯苓二两(l2g) 桂枝二两(6g) 生姜三两(9g) 炙甘草一两(3g)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水饮停心下。症见心下悸,口不渴,四肢厥逆等。

按:茯苓甘草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汤除去半夏、加桂枝、甘草而成。桂枝通阳化气,炙甘草补脾和中,助茯苓健脾利水,兼调诸药。本方治疗水停心下的心下悸,或四肢厥逆的证候。因无呕吐及心下痞满之症,故去半夏。

3.肾着①汤 (张仲景)湿伤腰肾。

(《金匮要略》)

【歌诀】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黄芪防己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②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词解】①肾着:指肾着病。本方主治疗肾着病,故方名为“肾着汤”。肾着病是肾为寒湿之邪所伤,以腰重冷痛为主要见症。

②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表虚不固,外受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滞体内,郁于肌腠所致。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身重,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组成】甘草二两(6g)干姜四两(12g)茯苓四两(12g)白术二两(6g)

【用法】上4药,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脾祛湿。

【主治】肾着病。症见身体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口不渴,饮食如故,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等。

【分析】腰重冷痛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辛热的干姜温脾散寒,为君药。白术甘苦温以健脾燥湿;茯苓健牌渗湿,共为臣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又能补气健脾。四药相合,使寒去湿消,则腰重冷痛自除。

按:因本方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四味药组成,故又名“甘姜苓术汤”。本证实为寒湿之邪痹着于腰部,未伤及脏腑,因腰为肾之府,所以用“肾着”名。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附方】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一两(l2g)黄芪一两一分(15g)白术七钱半(9g) 甘草半两(6g)

用法:上四药研为细末,每次抄五钱匕(9g),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等。

按=方歌云:“黄芪防己”汤即是本方。由肾着汤除去干姜、茯苓,加生姜、大枣、黄芪、防己而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防己祛风行水,两药配伍,祛风不伤正,固表不留邪,且又行水气,共为君药。所以方名为防己黄芪汤。加生姜、大枣既可调和营卫,又助白术、甘草健脾助运。用此方煎服治疗风水和风湿证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等都有良效。

4.舟车①丸 (刘河间)燥实阳水②。

(《医方集解》引河间方)

【歌诀】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

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词解】①舟车:舟即船,走水道;车走谷道。本方逐水之力极峻,服后能使水热壅实之邪,从二便畅行而出,如顺水之舟,下坡之车,故名舟车丸。

②阳水:凡水肿见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口渴面赤腹胀坚实,脉沉数有力等属热属实证的为阳水。

【组成】黑牵牛炒四两(l20g)大黄酒浸二两(60g)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皮各一两(各30g) 木香五钱(15g)轻粉一钱(3g)

【用法】上9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五分(1.5g),早晨天明时用温开水送下,以大便下利三次为恰当。若仅一、二次,且不通利,第二天早晨再服,用六、七分(1.8—2.lg),渐渐加到一钱(3g),总以大便通畅下利为止。假使服后大便下利四、五次,或服后因下利而致精神萎靡不振,可减到二、三分(0.6—0.9g)。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到水肿水胀减轻为止。并忌食盐酱100天。

【功用】逐水消肿

【主治】阳水证。症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等。

【分析】本方证乃因水热内壅,气机阻滞所致。邪实而正未虚,亦称热(燥)实阳水。这燥实阳水即为本方主证。故方中用黑牵牛苦寒以通利二便,下气行水,为君药。大黄助君药荡涤肠胃,泻热通便;甘遂、大戟、芫花攻逐积水,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使水湿从二便分消而去。青皮、橘皮、木香疏畅气机,使气行则水行;轻粉走而不守,通窍利水,协助诸药,使水湿分消下泄,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行气逐水消肿之功。

5.疏凿①饮子 (严用和)阳水。

(《济生方》)

【歌诀】

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

赤豆艽羌泻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词解】①疏凿:指本方能上下内外分消,其势犹如夏禹疏江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消,故名疏凿饮子.

【组成】槟榔 商陆 茯苓皮 大腹皮椒目赤小豆秦艽 羌活 泽泻 木通各等分(各9g)

【用法】上10药共研细末,每次服四钱(9一l2g).加生姜皮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行水退肿,疏风祛湿。

【主治】阳水证(水湿壅盛)。症见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胸腹胀满,脉沉数等。

【分析】阳水为本方的主证。喘,胸腹胀满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苦寒之商陆以通利二便,行水退肿,为君药。椒目苦寒,助君行水消肿;赤小豆、泽泻、木通利水去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能行皮肤中水湿;秦艽、羌活疏风发表,使水湿从肌表而去;槟榔行气利水,共为佐药。

6.实脾饮 (严用和)虚寒阴水①。

(《济生才》)

【歌诀】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词解】①阴水:凡因脾肾阳虚,不能化水运湿而致的水肿,称为阴水。临床表现多见下肢先肿,按之凹陷,肢冷神疲.口不渴,大便溏泻,舌苔白或白腻,脉沉迟等。阴水属虚、属寒、属里。

【组成】茯苓白术木瓜木香大腹皮草豆蔻附子炮干姜厚朴各一两(各30g)炙甘草五钱(15g)

【用法】上10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12g).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服。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虚寒阴水)。症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等。

【分析】虚寒阴水即为本方的主证。胸腹胀满为次要症状。故方中以干姜温补睥阳,助脾运化水湿;附子温肾暖脾、助气化以行水,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共为臣药。大腹皮下气宽+,行水消肿;木香、厚朴行气散满,使气行则水行;草豆蔻燥湿健脾,温中散寒;加生姜、大枣意在调补脾胃,助脾运化,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又补脾气,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效。

按: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胜,使脾实则能治水,故以“实脾”名之。对脾阳虚有寒不能行水而造成的阴水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7.五皮饮 脾虚肤肿①。

(《中藏径》)

【歌诀】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①此方司①

【词解】①肤肿:多由脾虚湿重,水溢皮肤所致,亦称“皮水”。症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小便不利等。

②肤胀:是指寒湿留滞在皮肤之内而出现肿胀的病证。症可见全身浮肿,腹部膨大,按之肿有凹陷,皮厚而色泽无异常变化等。

③司:即主管。

【组成】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各9g)

【用法】上5药共为粗末,每次用三钱(9g),水煎,去渣,温服。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皮水,脾虚湿盛。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等。

【分析】脾虚湿盛,溢于肌肤而致肤肿为本方主证。心腹胀满,上气喘急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茯苓皮淡渗利湿,行水消肿,为君药。生姜皮、大腹皮助君行水消肿,为臣药。三药相合,能去皮肤中的停水。又佐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利水消肿,且泻肺平嚼;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胃,使气行水行。方中五药皆用其皮,则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专治皮水。

按:本方作用平和,利水消肿还能健脾,故治疗稗虚水肿轻证有奇效。亦可用治妊娠水肿。原书名为…五皮散”,

【附方】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本方即上方去桑白皮,换五加皮而成。其功用、主治与上方基本相同。

按:五加皮亦有利水去湿之功,但性偏温,而桑白皮甘寒,这是二方不同之处。

8.羌活胜湿汤 (李东垣)湿气在表。

(《内外伤辫惑论》)

【歌诀】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

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

【组成】羌活 独活各一钱(各6g) 川芎炙甘草藁本 防风各五分(各3g) 蔓荆子三分(2g)

【用法】上7药水煎服。

【功用】祛风胜湿。

【主治】湿气在表。症见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都痛,有轻微寒热,苔白脉浮等。

【分析】风湿在表,头、肩、腰背重痛,苔白、脉浮为其主证。故方中用羌活祛上半身风湿;独活祛下半身风湿,二药相合,能散周身风湿,利关节而通痹,共为君药。防风、藁本祛风胜湿止痛,与君药相配,辛温升阳,发汗解表,使湿气随汗而解,共为臣药。佐以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胜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以辛温发散、祛风胜湿药为主,因其能鼓舞人体阳气上升,服后当微发其汗,使在表之湿气随汗而出。清阳升,浊阴自降。这和用行水渗湿的方法治疗里湿不同。

按:(局方)未见到此方,而(内外伤辨惑论)有载。

【附方】羌活除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本方系羌活胜湿汤除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加升麻、苍术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按:本方又名“除风湿羌活汤,原方中还有柴胡。

9.大橘皮汤 (方贤)水肿泄泻。

(《奇效良方》)

【方歌】

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①六一②二方缀③

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泻泄

【词解】①五苓:即五苓散。

②六一:即指六一散。

③缀:缀(zhui),音坠。即连结

【组成】茯苓一钱半(4.5g) 猪苓泽泻白术各-钱(各3g) 官桂半钱(1.5g) 滑石四钱(12g) 甘草三分(1g)橘皮三钱(9g木香 槟榔各一钱(各3g)

【用法】上10味药,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理气行水。

【主治】湿热内盛。症见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及水肿等。

【分析】湿热内盛为本方的主证。气机阻滞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重用滑石为君药,清热利湿。赤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助君药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健则可运化水湿;肉桂温阳化气,使气化水行;槟榔行气利水;橘皮、木香理气行气,使气行则水行,气行湿亦化,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可利小便而实大便,水湿从小便面去,则水肿、泄泻可消除。

按:本方即五苓散和六一散,再加橘皮、木香、槟榔而成。而五苓散原方是用桂枝,本方则用肉桂,以更好温阳化气。

1O.茵陈蒿汤 (张仲景)黄疸。

(《伤寒论》)

【歌诀】

茵陈蒿汤治疸黄①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②大黄栀子入阴黄③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词解】①疸黄:即黄疸.此是阳黄。

②阳黄: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因湿热内蕴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熏蒸肝胆,胆热液泄,溢于肌肤所致。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伴有口渴,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赤(如浓茶色),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③阴黄:多因寒湿内郁所致。症见皮肤黄色晦暗,伴有神疲身倦,手足不温,胃呆腹胀,大便不实,舌苔白滑或腻,脉沉细迟等。是黄疸两大类型之一。

【组成】茵陈六两(18g)栀子十四枚(9g)大黄二两(6g)

【用法】水煎,分三次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腹微满,冂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分析】湿热黄疸为本方的主证。腹微满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茵陈苦寒,善清热利湿退黄,是治黄疸的要药,重用为君,并用它作方名。以栀子为臣,清热泻火,通利三焦,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引湿热从大便出。三药合用,使湿热瘀滞下泄,小便通利,黄疸自消退。

按: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寒责之于寒湿。本方为治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凡属阳黄证服本方后小便通利,颜色象皂角汁一样,色正赤,经一宿后腹胀就减,黄从小便而去。若治寒湿内郁属阴黄者,可将本方去栀子、大黄,加附子、干姜各(6g),以温里散寒,利湿退黄。如再

加炙甘草(6g),即为茵陈四逆汤。(茵陈与四逆汤合用)

【附方】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十五枚(9g) 黄柏二两(6g) 炙甘草一两(3g)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按:茵陈虽是治黄疸的要药.也有不用它的。如栀子柏皮汤,只用栀子、黄柏清热利湿;炙甘草甘缓和中,以防苦寒药伤胃。本方与茵陈蒿汤均治湿热黄疸。但本方清热之力大于利湿,故适用于热重于湿的黄疸(阳黄而有发热的证候)。而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并重,适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

11.八正①散 淋②痛尿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③

【词解】①八正:方由八味药组成,以泻膀胱之热(本证为湿热结于膀胱,故泻之),此为正治,故名八正散。

②淋:病证名。通常指小便淋漓不畅,急迫、涩、痛等。

③蠲:蠲(juan),音捐。即免除。

【组成】木通车前子扁蓄大黄滑石甘草梢瞿麦栀子各一斤(各500g)

【用法】上8味共研粗末为散,每次用二钱(6g),加灯心草同煎,去滓,温服。

【功用】利水通淋,清热泻火。

【主治】湿热淋证,尿血。症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小便浑赤,小腹胀急,甚者癃闭不通,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分析】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热淋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扁蓄、瞿麦除膀胱湿热,利水通淋,为君药。木通、滑石、车前子助君药清热利湿通淋,为臣药。栀子清泻三焦湿热,导湿热从小便去;大黄泄热降火;煎时加灯芯草可增强诸药清热利尿之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为使。若用甘草梢可直达茎中止尿道涩痛。诸药相配,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则淋痛、尿血也就祛除了。

12.萆薢分清饮 (杨倓)膏淋①白浊②。

(《杨氏家藏方》)

【歌诀】

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

【词解】①膏淋:此指由下焦虚寒,湿浊不化所致淋证。症弘小便频数,白如米泔,或如胎膏之物,尿出不畅等。

②白浊:病证名。指小便白而混浊。

【组成】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 益智仁各一两(30 g) 甘草梢五钱(15g)

【用法】上5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12g),加盐一捻煎服。

【功用】利湿化浊,温暖下元。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症见小便频数,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等。子大,每次服二、三十丸(9g)清茶或温酒、米汤送下。

【功用】润燥通便,搜风顺气。

【主治】中风风秘、气秘。症见大便秘结,小便不畅,周身虚痒,脉浮数等。亦治肠风下血,中风瘫痪。

【分析】风热壅于大肠,津液不行,大便秘结为本方的主证。热伤血络而致肠风下血,及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之瘫痪均为本方的兼证。周身虚痒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苦寒大黄泻燥结,清瘀热,其经九蒸九晒后则性能比较缓和;大麻仁润燥通便,二药共为君药。郁李仁助麻仁润肠通便;竖◇L貉洹堃敫◇皿◇共为臣药。I=◇◇◇2;枳壳、槟榔下气宽肠,破滞顺气,使大肠风热从下而去;山药补气养阴,以助润燥;山茱萸、菟丝子补益肝肾,益阴壮阳;Jt史笙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又可引者◇忑◇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搜风顺气,润燥通便,补益肝肾之功。

8.消渴方 (朱丹溪)胃热消渴①。

(《升溪心法》)

【歌诀】

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牛乳研

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津益血痊

【词解】①消渴:病证名。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又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如渴而多饮为上消,是肺热;多食善饥为中消,是胃热;渴而小便多有膏为下消,是肾有虚热。

【组成】天花粉末黄连末藕汁生地黄汁牛乳(原书未著剂量)

【用法】将花粉末、黄连末和入藕汁、生地黄汁、牛乳中调匀服。或再加入生姜汁、蜂蜜做成膏,噙化(即将膏含

【分析】下焦虚寒所致膏淋、白浊为本方的主证。乃因肾虚受寒,肾失封藏,膀胱失约,败精渗入尿道而致。故方中用川萆藓利湿化浊,为治白浊的要药,为君药。石菖蒲通心窍,化浊除湿,助君分清化浊,为臣药。乌药调气,温肾逐寒;益智仁温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共为佐药。使以甘草梢调和诸药,且直入茎中,增强利湿分清之功。加盐煎服,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也为使药。诸药相合,利湿化浊,通心固肾,则病自除。

按:一方加入茯苓、可增强利湿分清之功。

【附方】缩泉丸(《妇人良方》)益智仁乌药各等分。用法:二药研为细末,再用酒煮山药成糊,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粒(6—9g),用盐酒或米汤送下。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

按:缩泉丸用山药为糊,意在增强健脾补肾缩尿之功。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11节)

13.当归拈①痛汤 (李东垣)脚气②疮疡。

(《兰室秘藏》)

【歌诀】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词解】①拈:拈(nian).即用手指搓捏东西。此指服用本方后疼痛顿时去掉,如同用手指搓捏东西一样利索。

②脚气:此指湿热脚气。乃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症见脚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

【组成】当归身 防风 猪苓 泽泻知母黄芩各三钱(各9g)羌活 茵陈 炙甘草各五钱(各l5g)升麻 葛根苍术 苦参 人参各二钱(各6g) 白术—钱五分(4.5g)

【用法】上15味药共研粗末,每次服一两(30g).水煎服。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症见遍身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一身疼痛,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脓水较多,舌苔白腻微黄,脉滑数等。

【分析】湿热相搏而致肢节沉重疼痛,脚气肿痛等为本方主证。脓水较多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羌活祛风胜湿,止周身重痛;茵陈清热利湿,共为君药。臣以猪苓、泽泻利小便而渗湿;知母、黄芩、苦参清热燥湿,共为臣药。佐以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湿邪得以运化;防风宣透关节间风湿,与升麻、葛根一起升发脾胃清阳,以发散肌肉间风湿;当归养血活血,防苦燥渗利之品伤阴血;人参益气健脾,扶正祛邪。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利湿清热,上下分消,使血气通利,经脉和畅。对湿热相搏所引起全身关节疼痛.脚气、疮疡等,服后都有良效。

增辑

1.五淋散五淋①。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

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

【词解】①五淋:指五种淋证。即膏淋、气淋、血淋、石淋、劳淋。

【组成】生甘草 当归各五两(各150g) 山栀子仁赤芍药各二十两(各600g) 赤茯苓六两( l80g)

【用法】上五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6g),水煎,空腹服。

【功用】泻火通淋。

【主治】五淋。症见尿频、尿急,淋沥不畅,脐腹急痛,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如砂石,或冷淋如膏等。

【分析】本方证多因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气化不利,水道不通所致。五淋即为本方的主证。久淋不愈,耗伤正气,阴血亏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苦寒栀子仁泻三焦之火而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为君药。赤茯苓渗利膀胱湿热,助君利水道泻热;赤芍清热凉血,又可利小便,共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补益肝肾,防利尿伤阴血,为佐药。生甘草泻火和中调药,为佐使药。五药相配,有泻火通淋之功。凡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三仁汤(吴鞠通)湿温①。

(《温病条辫》)

【歌诀】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②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词解】①湿温:病名。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性病。多因感受时令湿热所致。症可见发热持续,头重身疼,胸脘痞闷,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等。

②甘澜:即甘澜水,又称“劳水”。是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可扬百遍),使水面上起无数水泡沫,取泡沫水便是。此水质轻不助邪,还可益脾胃。

【组成】杏仁五钱(15g)白蔻仁二钱(6g)生薏苡仁六饯(18g)厚朴二钱(6g)半夏五钱(l0g) 白通草二钱(6g) 飞滑石六钱(18g)竹叶二钱(6g)

【用法】上8味药,用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次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分析】湿温初起,邪在气分为本方的主证。胸闷不饥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以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以畅中焦气机;生苡仁甘淡寒,利湿清热而健脾,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三仁相合,宣上畅中渗下,共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共为臣药。佐以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消痞除满。诸药相合,使湿去热清,诸证自除。

按:本方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者。本证禁汗、禁下、禁滋阴。

3.甘露消毒丹(叶天士)湿温时疫。

(《续名医类棠》引叶天士方)

【歌诀】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词解】①时疫:病名。通常指温疫病证,具有季节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此多发生于夏令暑湿季节。

【组成】白蔻仁 藿香 连翘 射干薄荷各四两(各120g) 绵茵陈十一两(330g)飞滑石十五两(450g) 石菖蒲六两(180g)木通川贝母各五两(各150g)淡黄芩十两(30Og)

【用法】上11味药生晒,共研细末,每次用开水调服三钱(9g),日服二次。也可用神曲糊丸,如弹子大(9g),每次用开水化服一丸。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四肢酸楚,小便短赤,颐肿(颐指面颊、腮),咽肿口渴,吐泻淋浊,身目发黄,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等。

【分析】湿温、时疫之邪留在气分为本方主证。胸闷腹胀,颐肿,咽肿为次要症状。故方中重中滑石、茵陈、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合用,清利湿热之功尤强,共为君药。臣以木通清热利尿,导湿热从小便去;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浊,祛湿开胃。热毒上壅,咽颐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薄荷解毒利咽散邪;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白豆蔻芳香悦脾,行气祛湿,使气畅湿行,胸闷腹胀则除。

诸药相合,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的作用。

按: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但适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者。

4.鸡鸣①散(王肯堂)脚气。

(《证治准绳》)

【歌诀】

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

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③

【词解】①鸡鸣:原书规定在五更鸡鸣时服药,故名鸡鸣散。

②脚气:病名。古名缓风。本方证为湿脚气,由寒湿毒邪,下着两足所致。症可见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不能行走等。甚者可见胸闷泛恶等邪毒上攻之症。

③彰:彰(zhang);音张。明显,显著。此指疗效显著。

【组成】苏叶三钱(9g) 吴萸三钱(6g) 桔梗生姜各半两(各15g)木瓜橘皮各一两(各30g)槟榔七枚(l5g)

【用法】上?味药研成粗末,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药汁倒出,药渣再加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合,安置床头,至次日五更鸡鸣时作二、三次冷服(冬天可略温服)。

【功用】温化寒湿,行气降浊。

【主治】湿脚气。症见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不能行走,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亦可治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分析】寒湿之邪,下着两足所致湿脚气为本方的主证。恶寒发热为本方兼证。胸闷泛恶为本方次要症状。故方中以槟榔质重下达,利水化湿,为君药。木瓜酸温,下冷气化湿,舒筋通络,为臣药。佐以生姜、吴茱萸散寒祛湿,且和胃降逆;苏叶、桔梗宣通气机,外散表邪;陈皮燥湿健脾,更能理气畅中。诸药相配,开上,畅中,导下,共奏温化寒湿,宣通散邪,行气降浊之功效。服后久着之寒湿从大便而去.肌表之邪从微汗而解,因此治疗湿脚气疗效显著。

按:原书规定在鸡鸣时服药,是取空腹则药力易行的意思,再者五更时自然界阳气始升,人体阳气亦始升动,此时服药则得阳助,更易收效。

5.中满分消汤(丸) (李东垣) 中满寒胀。

(《兰室秘藏》)

【歌诀】

中满分消汤朴乌归萸麻夏荜升胡

香姜草果参芪泽连拍苓青益智需

丸用芩连砂朴买夏陈知泽草姜俱

二苓参术姜黄合丸热汤寒治各殊

【组成】川乌 当归 麻黄 荜澄茄 柴胡生姜干姜 人参 泽泻 黄连 青皮各二分(各 O.6g) 吴茱萸厚朴 草果 黄芪 黄柏各五分(各1.5g升麻木香半夏

茯苓益智仁各三分(各O.9g)

【用法】上21药水煎,食前热服。

【功用】散寒利湿,消胀除满。

【主治】脾肾虚寒,清浊不分。症见中满寒胀,大小便不通,四肢厥逆,腹中寒,心下痞,食入反出,以及寒疝、奔豚等证。

【分析】脾(胃)肾虚寒,湿浊内郁为本方的主证。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及湿郁化热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以助脾运化水湿;吴茱萸味辛大热,入肝脾肾经,散寒燥湿,温助脾肾之阳,二药共为君药。草豆蔻(原书是草豆蔻,非草果)散寒燥湿,温中之呕;毕澄茄既能暖脾胃而行滞气,又可温肾与膀胱;川乌散寒除湿;益智仁温暖脾肾散寒;茯苓、泽泻渗利湿浊,使湿浊从小便而去,俱为臣药。君臣相配,除湿散寒,暖脾胃温肾,利小便

作用尤强。青皮、陈皮、厚朴理气燥湿,消痞除满;人参、黄芪补气健脾,以助脾运;升麻、柴胡升清气,清升则浊降;麻黄开毛窍,使寒湿从汗而出;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当归和血;生姜温胃散寒,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去湿郁之热,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寒得散,虚得补,气得顺,湿从上下分消,则中满寒胀自除。

【附方】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炒黄连枳实半夏各五钱(各15g)炒黄芩一两二钱(36g)砂仁干生姜白茯苓各二钱(各6g) 厚朴—两(30g) 陈皮泽泻各二钱(各9g)知母四钱(12g)炙甘草 猪苓 人参白术姜黄各一钱(各3g)用法:共研细末,汤浸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0丸(6一9g)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利湿,消胀除满。

主治:湿热内蕴而致中满热胀、二便不利及气胀、水胀等。

按:本方重用黄芩、黄连以清热泻火燥湿;猪茯、茯苓、泽泻利湿清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枳实、厚朴行气散满除胀;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干姜温脾助运;知母清热泻火,且滋阴润燥;砂仁醒脾开胃,行气和中;姜黄行气破血;人参、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助脾健运。诸药相配,标本兼顾。与前方比较,虽都治中满证,但前者功偏散寒利湿,适用于中满寒胀之证。而后者功偏清热利湿,对中满热胀更为适宜。

6.二妙丸(朱丹溪)湿热骨酸。

(《丹溪心法》)

【歌诀】

二妙丸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①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词解】①痿痹:即指痿证、痹证。痿证,又称“痿躄(bì辟)”,是肢体萎弱废用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尤以下肢痿软,足不能行较多见。痹,痹阻不通之意。此痹证是指湿热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而引起足膝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病证。

【组成】黄柏苍术各等分(各15g)(原书未著分量)。

【用法】上2味药同炒,共研细末,姜汁泛丸,每次服三钱(6一9g)。亦可作散剂,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视病情酌定。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气盛或湿热下注。症见全身骨酸,股膝无力,足踝痿弱(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

【分析】湿热内盛及湿热下注为本方主证。故方中以黄柏为君,取其寒以清热,苦以燥湿,善祛下焦湿热。苍术苦温,善能燥湿健脾,为臣药。二药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功,使湿去热清,诸证自除。

【附方】三妙丸(《医学正传》)黄柏四两(120g)苍术六两(l80g) 川牛膝二两(60g)。

用法:三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五、七十丸(6一9g).空腹服,姜、盐汤送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痿、痹等证。症见下肢痿软无力,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按: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而成。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且又能引药下行,故专治下焦湿热的痿、痹等证,见两脚麻木,疼痛、痿软无力等。但由于湿热之邪不易速除,所以可以久服多服,使湿热全部除去,病才可愈。

十四、润燥之剂

润燥之剂,即治燥剂。是以滋润药为主组成,治疗燥证的方剂。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系外感秋令燥邪所致。由于秋令气候温凉有异,故外燥又有凉燥、温燥的不同。内燥多由脏腑津液亏损所致,从发病部位来说,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根据“燥者润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燥证当用润燥法治疗。其中外燥宜轻宣润燥,若为凉燥宜温宣,温燥宜清宣,内燥宜滋阴润燥。所以治燥剂有轻宣外燥和滋润内燥的区别。但临床上每多内外相兼,上下互见,治宜随证而施。

1.炙甘草汤 (张仲景)虚劳肺痿①。

(《伤寒》)

【歌诀】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火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词解】①虚劳肺痿:指因虚损劳伤而致阴虚肺伤,肺叶枯萎的慢性虚弱疾患。临床表现咳唾涎沫,形瘦气短,口干舌燥,脉虚数等。

【组成】炙甘草四两(12g) 人参二两(6g) 生姜三两(9g)桂枝三两(9g) 麦冬半升(10g) 生地黄一斤(30g)大麻仁半升(l0g)大枣三十枚(5-l0枚)阿胶二两(6g)

【用法】上9药用清酒和水先煎煮八味药(留下阿胶),去滓取汁,内放阿胶烊化消尽,分三次温服。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

【主治】①阴血不足,阳气虚弱。症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虚劳肺痿。症见咳唾涎沫,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或盗汗,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脉虚数等。

【分析】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而致心动悸,脉结代及虚劳肺痿均为本方的主证。虚烦大便干结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为君药。阿胶、麦冬助君滋阴养血,以养心血,滋心阴,充血脉,润肺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共为臣药。麻仁润燥通便兼补虚;桂枝、生姜、酒皆是辛温之品,以通阳复脉,与滋阴益气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又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之功。

按:本方又叫“复脉汤”。在《剂学》中习惯归属于补益剂中。由于本方可治阴虚肺燥之肺痿证,且又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润肺燥,故归入本门也有一定道理。

2.滋燥养营汤《孙一奎》血虚风燥。

(《赤水玄珠》)

【歌诀】

滋燥养荣两地黄芩甘归芍及艽防

爪枯肤燥兼风秘火燥金伤血液伤

【词解】

①滋燥养荣:本方有滋阴润燥养营血之功,故名之。

②风燥:指风热和燥邪相合,灼伤阴血。

③风秘:证名。由于风搏于肺脏,传于大肠,而致大肠津液干燥,大便燥结,排便艰难,称风秘证。

【组成】生地黄 熟地黄 酒炒黄芩当归炒芍药秦艽各一钱(各3g) 甘草 防风各五分(各í.5g)

【用法】上8味药水煎服。

【功用】润燥养血。

【主治】火灼肺金,血虚外燥。症见皮肤干燥皱揭(即粗燥而褶纹明显),爪甲枯槁,筋脉拘急,肌肤瘙痒,大便燥结等。

【分析】肺合皮毛,肝主筋爪,今火热伤肺,灼伤肺阴,肝血不足,则筋爪肌肤失养,而诸症皆见。故火灼肺阴,血虚外燥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当归润燥为君。生地黄、熟地黄滋阴补血,润肺补肝;芍药养肝血,兼泻肝热,为臣药。由于兼有风热,所以又佐黄芩清肺热;秦艽、防风以散风(二药皆为风药中的润药),秦艽又能通络舒筋。甘草泻火调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组成一个滋阴润燥养血,兼以清热散风之剂。

3.活血润燥生津饮(朱丹溪)内燥血枯。

(《医方集解》)引丹溪方)

【歌诀】

活血润燥生津饮二冬熟地兼瓜萎

桃仁红花及归芍利秘通幽善泽枯

【词解】①通幽:幽,即指幽门,是胃之下口。通幽,即指胃肠滋润,大便通畅。

【组成】天冬 麦冬 瓜蒌各八分(各2.5g) 熟地黄当归 白芍各一钱(各3g) 桃仁红花各五分(各1.5g)

【用法】上8味,水煎服。

【功用】润燥生津,活血通便。

【主治】内燥血枯。症见津液枯少,大便秘结,皮肤干燥,口干等。

【分析】内燥血枯为本方的主证。血枯必血行不畅,易生瘀滞,故血瘀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润燥,当归又活血,且润肠通便,共为君药。白芍助君益阴养血润燥;天冬、麦冬、瓜蒌滋阴润燥,兼能生津,润肠通便,共为臣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桃仁又可润肠通便,共为佐药。诸药合用,能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活血通便,对内燥血枯,皮肤枯槁的病证,有润泽之功。

4.韭汁牛乳饮 (朱丹溪)反胃①噎膈②

(《丹溪心法》)

【歌诀】

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

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

【词解】①反胃:病名。亦称胃反,翻胃。症见食下即痛,不久吐出,或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二时而吐等。

②噎膈:病名。又名噎塞。症见饥欲得食,但饮食噎塞难下,未至胃中即返出。亦有称此为反胃者。尚有医家解释为食下胃脘痛,一会吐出,其病位在贲门,胃的上口,属上焦名噎。若食下良久吐出,病位在幽门,胃之下口,此中焦名膈。

【组成】韭菜汁牛乳各等分

【用法】上二汁相合,时时小口地喝。有痰阻者,加入姜汁。

【功用】滋燥养血,散瘀润肠。

【主治】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症见食下胃脘痛,翻胃便秘等。

【分析】本方证系胃脘有瘀血阻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久血枯燥热,胃肠干燥所致。故血枯胃燥为本方的主证。有痰瘀则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牛乳甘温,润燥养血,为君药。韭汁辛温,益胃消瘀为臣药。二药合用,使胃润得降,肠润便通,瘀血去,胃无阻,食得下。

【附方】五汁安中饮(《汤头歌诀》)引张任候方) 本方系韭汁牛乳饮再加姜汁、梨汁、藕汁而成。

【用法】少量频服。

【功用】润燥养血,消瘀化痰。

【主治】胃有寒痰瘀血或胃燥血枯。症见食下作痛,反胃噎膈,大便艰涩,口干咽燥,胸膈痞闷隐痛等。

按:本方加生姜汁温胃散痰;梨汁能润燥消痰;藕汁能益胃化瘀。临证时须根据病情加减应用,假使没有寒痰可不用生姜汁,没有燥痰可不用梨汁。

5.润肠①丸(李东垣)风秘②血秘③。

(《脾胃论》)

【歌诀】

润肠丸用归尾羌桃仁麻仁及大黄

或加艽防皂角子风秘血秘善通畅

【词解】①润肠:本方有润肠疏风,活血通便之功,故名润肠丸。

②风秘:由风邪搏于肺脏,传于大肠,致大肠津液干燥,引起大便秘结,或素有风病者,见大便燥结。

③血秘:即由亡血血虚,津液不足而致大便秘结。

【组成】当归尾 羌活 大黄各五钱(各15g) 桃仁大麻仁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五药捣研极细末,用白蜜炼和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五十丸(6-9g),白开水送下。

【功用】润肠通便,疏风活血。

【主治】风秘、血秘。症见大便秘涩,不思饮食等,以及脾胃有伏火之便秘。

【分析】脾胃有伏火,必伤其津液,而致肠胃干燥,津液不足。风传于大肠,易化热伤津,血虚津亏则肠燥,故血虚肠燥,津液不足为本方的主证。风热留滞,血行不畅,血虚多滞,也易生瘀,均为本方的兼证。不思饮食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中用大麻仁润燥滑肠通便,兼能补虚,为君药。桃仁助君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大黄泻肠胃伏火燥热,通便逐瘀;当归尾养血活血,润肠通便,共为臣药。羌活疏散风邪,为佐药。五药合用,使血和风疏,肠胃得润,大便

自然通利。

按:一方有防风,意在加强疏风之功。若风挟湿,可再加秦艽、皂角子,以加强祛风除湿通便之功。

【附方】活血润燥丸(《兰室秘藏》)本方系润肠丸加防风、皂角子而成。其用法及功用、主治同润肠丸。唯其祛风通便作用更强,且能胜湿。

6.通幽汤 (李东垣)噎塞便秘。

(《脾胃论》)

【歌诀】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有加麻仁大黄者当归润肠汤名殊

【词解】①通幽:本方治疗幽门不通(即胃的下口)之噎塞便秘,故名通幽汤。

②濡:此指濡养、滋润之意,因“血主濡之”。

【组成】生地黄 熟地黄各五分(各1.5g) 桃仁研红花 当归身 炙甘草 升麻各一钱(各3g)

【用法】上7味药,水煎温服。

【功用】养血润燥,活血通幽。

【主治】幽门不通而上攻,吸门不开(吸门即会厌)。症见噎塞,气不得上下,大便艰难等。

【分析】幽门不通上攻为本方的主证。此证多由瘀血内停幽门所致,因此,血瘀气滞为本方的兼证。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津液阴血则不足,血枯不润,大便难。故方中用当归身、生地黄补血滋阴,润燥通便,为君药。熟地黄助君滋阴补血润燥;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共为臣药。升麻为阳明引经药,可引诸药入胃,且又可散郁热,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以加强通幽通便之功,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药,为佐使之药。诸药相配,共奏养血润燥,活血通幽之功。

【附方】当归润肠汤(《兰室秘藏》)本方即通幽汤加麻仁、大黄而成。其功用、主治同通幽汤,润肠通便之力较通幽汤强,更适用于大肠燥热,大便秘结不通者。

7.搜风顺气丸 风秘肠风。

(《太平签惠才》)

【歌诀】

搜风顺气大黄蒸郁李麻仁山药增

防独车前及槟枳菟丝牛膝山茱仍

中风风秘及气秘①肠风下血总堪凭

【词解】①气秘:即因气滞或气虚所引起的便秘。

【组成】大黄九蒸九晒五两(150g) 郁李仁火麻仁山药 车前子 怀牛膝 山茱萸各二两(各60g) 防风 独活槟榔 炒枳壳 菟丝子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12药共研细末,和白蜜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二、三十丸(9g)清茶或温酒、米汤送下。

【功用】润燥通便,搜风顺气。

【主治】中风风秘、气秘。症见大便秘结,小便不畅,周身虚痒,脉浮数等。亦治肠风下血,中风瘫痪。

【分析】风热壅于大肠,津液不行,大便秘结为本方的主证。热伤血络而致肠风下血,及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之瘫痪均为本方的兼证。周身虚痒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苦寒大黄泻燥结,清瘀热,其经九蒸九晒后则性能比较缓和;大麻仁润燥通便,二药共为君药。郁李仁助麻仁润肠通便;竖◇L貉洹堃敫◇皿◇共为臣药。I=◇◇◇2;枳壳、槟榔下气宽肠,破滞顺气,使大肠风热从下而去;山药补气养阴,以助润燥;山茱萸、菟丝子补益肝肾,益阴壮阳;Jt史笙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又可引者◇忑◇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搜风顺气,润燥通便,补益肝肾之功。

8.消渴方 (朱丹溪)胃热消渴①。

(《升溪心法》)

【歌诀】

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牛乳研

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津益血痊

【词解】①消渴:病证名。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又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如渴而多饮为上消,是肺热;多食善饥为中消,是胃热;渴而小便多有膏为下消,是肾有虚热。

【组成】天花粉末黄连末藕汁生地黄汁牛乳(原书未著剂量)

【用法】将花粉末、黄连末和入藕汁、生地黄汁、牛乳中调匀服。或再加入生姜汁、蜂蜜做成膏,噙化(即将膏含在口中)。

【功用】泻火生津,益血润燥。

【主治】胃热消渴。症见善消水谷,多食易饥,口渴欲饮等。

【分析】胃热消渴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苦寒的黄连清泻胃热,又泻心火;天花粉甘寒,生津止渴,清热润燥,共为君药。生地黄滋阴清热,尤善滋肾水;藕汁降火生津;牛乳补血润燥,共为臣药。或加入生姜汁和胃降逆,鼓舞胃气;蜂蜜清热润燥,且可调和诸药,有佐使之用。诸药合用,有泻火生津,益血润燥的作用,能使胃热消渴痊愈。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12节)

p197

9.白茯苓丸 肾消①。

(《太平圣惠方》)

【歌诀】

白茯苓丸治肾消花粉黄连萆薢调

二参熟地覆盆子石斛蛇床膍胵②要

【词解】①肾消:即下消。多因肾水亏竭,蒸化失常所致。症见腰脚无力,饮一溲二,溲似淋浊,如膏如油等。

②膍胵: 膍(pi),音鼻; 胵(chi),音汁。鸡膍胵,即鸡内金。

【组成】白茯苓 天花粉 黄连 萆薢人参玄参熟地黄 覆盆子各-两(各30g) 石斛蛇床子各七钱五分(各22g) 鸡膍胵 (即鸡内金) 三十具微炒

【用法】上11药共研细末,和白蜜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9g),用磁石煎汤送下。

【功用】补肾清热,生津润燥。

【主治】肾消。症见两腿渐细,腿脚无力,口渴多饮,小便频数,尿浑如膏脂,味甘等。

【分析】本方证乃因胃热失治,灼伤阴津,肾阴耗伤,蒸化失常所致。故肾阴亏虚,、胃有积热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白茯苓补脾益胃,助脾健运,使阴津生化有源,且又淡渗利湿,导热从小便去,二药共为君药。玄参助熟地滋补肾阴,并清虚热;石斛甘寒,养胃阴,生津液,滋肾阴,清虚热;黄连、天花粉又能生津止渴,共为臣药。人参益气补脾,生津止渴;萆薢清热利湿去浊;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蛇床子温肾壮阳,以助气化;鸡膍胵运脾健胃,消食除热,且止小便数;共为佐药。用磁石煎汤送下,取其色黑重坠,引诸药入肾,补肾益精,有佐使之用。

10.猪肾荠X苊汤(孙思邈)解毒治肾消。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猪肾荠苊参茯神知芩葛草石膏因

磁石天花同黑豆强中②消渴此方珍

【词解】①荠苊:即甜桔梗,又名杏叶沙参。

②强中:指阴茎挺举,不交精自流出。此多因误服,久服壮阳的金石药,热毒积在肾内,消灼肾阴,造成消渴并见强中。

【组成】猪肾一具荠苊石膏各三两(各9g) 人参茯神 知母 黄芩 葛根 甘草磁石天花粉各二两(各6g) 黑大豆—升(30g)

【用法】上十二味药,用水先煮猪肾、黑大豆取汁,用汁煎诸药,分三次服。

【功用】补肾生津,泻火解毒。

【主治】肾消强中。症见小便频数,唇焦口渴,多饮,并见强中,或发痈疽等。

【分析】本方证多因久服壮阳的金石药,热毒积在肾中,消灼肾阴所致。故肾阴耗伤,热毒蕴积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猪肾、黑大豆补肾益阴;荠苨甘寒,解毒生津大豆相配,能解金石药的热毒,三药共为君药。葛根、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磁石补肾益精潜阳;石膏、黄芩、知母清热泻火,知母又能滋阴润燥,共为臣药。人参、茯神、甘草益气健脾,使肾阴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甘草又调和诸药,为使药之用。诸药相配,有补肾生津,解毒泻火之功。

11.地黄饮子(王贶)消渴烦躁。

(《易简方》)

【歌诀】

地黄饮子参芪草二地二冬枇斛参

泽泻枳实疏二腑躁烦消渴血枯含

【词解】①二腑:即指大肠和膀胱二腑。

【组成】人参 黄芪 炙甘草 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 枇杷叶 石斛 泽泻 枳实各等分(各6g)

【用法】上11药共研粗末,每次用9g,水煎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滋阴补血,除烦止渴。

【主治】消渴证。症见咽干口渴,多饮,烦躁,面赤,小便频数量多等。

【分析】本方消渴乃因阴虚血枯有火所致。故阴虚有火、血枯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以润燥,生地又可清热,共为君药。天冬、麦冬、石斛滋养肾胃之阴,且又清热,共为臣药。人参、黄芪、炙甘草益气补脾,使阴血生化有源,补气以生血,气旺能生水;枇杷叶清降肺胃之热;泽泻疏利膀胱;枳实疏利大肠,使火热从下而去。诸药合用,使阴血得补,内热得清,则烦躁消渴可除。

12.酥蜜膏酒(孙思邈)气乏声嘶②。

(《千金要方》)

【歌诀】

酥蜜膏酒用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

杏枣补脾兼润肺声嘶气惫酒喝尝

【词解】①酥:指牛羊奶乳所熬之油,有润燥调营的作用。

②声嘶:即声音哑。

【组成】酥 白蜜 饴糖 百部汁生姜汁杏仁研枣肉各一升(各6g)

【用法】上药用微火缓缓煎熬如膏,每次用酒细细咽下方寸匕(一汤匙)

【功用】补脾润肺。

【主治】阴虚肺燥,气乏声嘶。症见气短乏力,声音嘶哑,咽喉干燥,或见咳喘,吐涎沫等。

【分析】本方证乃因脾肺气虚,肺阴不足,肺失清肃所致。故肺燥阴不足为本方的主证。脾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所以方中以酥、蜜为君药,补脾润肺燥。百部、杏仁润肺止咳,宣利肺气;饴糖润肺止咳,补脾益气,使气阴生化有源,共为臣药。姜汁、大枣调补脾胃,以培土生金,生姜汁且又散寒化痰饮,使润肺补脾不敛邪,合为佐药。诸药合用,使肺气阴得补,肺得濡润,宣降正常,则声嘶气惫可治愈。用酒辛散温行,能助药力上行于胸膈之间,又使滋补不

腻。

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未见到此方。而(外台秘要)有载,方中尚有橘皮末。原治肺虚寒,又受历风所伤失治,导致阴虚肺燥,气乏声嘶之证。

13.消燥汤 (李东垣) 燥金受湿热之邪。

(《脾胃论》)

【歌诀】

清燥二术与黄芪参苓连柏草陈皮

猪泽升柴五味曲麦冬归地痿①方推

【词解】①痿: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症,尤其以下肢痿软瘫痪,足不能行为多见,故亦称“痿躄”。

【组成】苍术—钱(3g) 白术五分(1.5g)(4.5g)人参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各1g) 黄连 黄柏柴胡各一分(各0.3g)炙甘草 猪苓 神曲麦冬当归身

生地黄各二分(各0.6g)陈皮泽泻各五分(各ì.5g)五味子九粒(lg)

【用法】上18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五钱(l5g),水煎服。

【功用】清肺润燥,健脾祛湿。

【主治】肺金受湿热之邪。症见痿璧喘促,胸满少食,色白毛败,头眩体重,口渴便秘等。

【分析】湿热之邪伤肺,则肺金被灼,致肺热叶焦,金不能生水,则肾阴亏虚(肾主骨,肝主筋),而产生痿躄诸证。故湿热熏蒸,肺伤而燥为本方的主证。胸满少食,头眩为本方次要症状。经曰:“治痿独取阳明”,方中麦冬甘寒,滋养肺胃之阴,兼清肺热;黄芪补脾气益肺气,以补土生金,金能生水,共为君药。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五味子益气生津保肺,又能下滋肾水;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人参大补元气,益脾肺,以资生化之源,共为臣药。苍术、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茯苓、猪苓、泽泻利湿清热,导湿热之邪从小便去;升麻、柴胡以升清气,清阳升则湿浊降,兼可清热;陈皮理气健脾燥湿;神曲消食化滞,共为佐药。炙甘草补中调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使肺中湿热得清,肺燥得润,肺复清肃,以滋肾水,诸证可除。

按:本方主要是治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的痿证。其病机为湿热伤肺,肺肾之阴津受损。增辑

1.沙参麦冬饮(吴鞠通)秋燥伤肺。

(《温病条辫》)

【歌诀】

沙参麦冬饮豆桑玉竹甘花共合方

秋燥耗伤肺胃液苔光干咳此堪尝

【组成】沙参三钱(9g) 生扁豆一钱五分(4.5g)冬桑叶—钱五分(4.5g) 玉竹二钱(6g) 生甘草一钱(3g) 天花粉一钱五分(4.5g) 麦冬三钱(9g)

【用法】上7药水煎分二次服。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秋燥伤肺,肺胃阴伤。症见咽干口燥,或身热,或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分析】燥伤肺胃阴津为本方的主证。实为邪少而虚多(即外邪已解,燥热不甚,以肺胃津伤为主)。故方中用甘寒入肺胃经的沙参、麦冬为君药,以清肺热,养肺阴,且养胃阴,生津液。桑叶质轻性寒,清宣肺中燥热;花粉、玉竹滋养肺胃之阴,清热生津止渴,共为臣药。扁豆、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为调药、使药之用。诸药相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2.消燥救肺汤(喻嘉言)滋燥清火。

(《医门法律》)

【歌诀】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芝麻

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

【组成】人参七分(2g) 甘草一钱(3g) 枇杷叶—片(3g) 石膏二钱五分(7.5g) 阿胶八分(3g) 杏仁七分(2g)麦冬—钱二分(4g) 黑芝麻一钱(3g) 桑叶经霜者三钱(9g)

【用法】上9味水煎热服。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心烦,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分析】温燥伤肺为本方的主证。头痛,胸膈满闷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以桑叶为君,清宣肺中燥热。石膏助君清肺经之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以补燥热所伤之阴津,共为臣药。阿胶、胡麻仁(即黑芝麻)助麦冬养阴润肺;杏仁、枇杷叶降泄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因燥热伤肺,致气阴两伤,又用人参、甘草益气补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诸药相伍,使燥热得宣散,肺郁得解除,气阴得恢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

按:本方适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证。若是外感凉燥,切勿误用。

3.琼玉膏(朱丹溪)干咳。

(《医万集解》引申先生方)

【歌诀】

琼玉膏中生地黄  参苓白蜜炼膏尝

肺枯①干咳虚劳症 金水相滋②效倍彰

【词解】①肺枯:即指肺阴津亏虚,肺失濡润。

②金水相滋:金指肺,水指肾。根据五行学说,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两者在生理上互相滋生,又称“金水相生”。

【组成】生地黄四斤(2000g) 人参六两(180g) 茯苓十二两(360g) 白蜜二斤(1000g)

【用法】四味药,先将生地黄熬汁去渣,入白蜜炼稠,再将人参、茯苓研细末,与蜜和匀,装入磁罐封好,隔水煮成膏,每次用开水冲服二汤匙(6一9g)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虚劳干咳。症见干咳无痰,口干咽燥,甚则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等。

【分析】本方主治之虚劳即肺肾阴亏,而以肺阴亏损为主。由于肺肾阴亏,虚火灼津,而致肺枯干咳。故肺肾阴亏之干咳为本方的主证。脾气虚弱为本方的兼证。咯血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所以方中用甘寒生地黄滋肾壮水,且清虚火,为君药。白蜜养肺润燥,为臣药。二药合用,有金水相生之义,壮水制火之功。人参、茯苓益气补脾,可使土旺金生,共为佐药。四药相配,滋肾润肺,补土生金;金水相生,故对肺枯干咳疗效显著。

4.黄连阿胶(张仲景)热伤少阴①。

(《伤寒论》)

【歌诀】

黄连阿胶鸡子黄  芍药黄芩合自良

更有驻车归醋用  连胶姜炭痢阴伤

【词解】①少阴:即足少阴肾。肾阴为热邪所伤而致亏虚。

【组成】黄连四两(l2g)阿胶三两(9g)鸡子黄二枚 芍药二两(6g) 黄芩二两(6g)

【用法】上五味药,宜先煎黄连、黄芩、芍药,然后去滓,放入阿胶烊化尽,再放鸡子黄,搅令相得。

【功用】滋肾阴,清心火。

【主治】热伤肾阴,心火偏盛。症见心烦,失眠,舌红绛,苔黄,脉细数等。

【分析】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均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阿胶滋阴养血;黄连直泻心火,共为君药。芍药、鸡子黄助胶滋阴补血;黄芩助黄连泻火除烦,共为臣药。五药相合,有滋阴补血,泻火除烦之效。

【附方】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黄连六两(í80g)干姜二两(60g) 当归 阿胶各三两(各90g)

用法:除阿胶外均研成细末,再用醋八合(适量)烊化阿胶,与药末和匀作丸,如大豆许,每服三十丸(6一9g),米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寒热并调,养阴补血。

主治:冷痢肠滑,下痢脓血,日夜无节,痢久伤阴。

按:方中当归、阿胶滋阴养血;黄连清热而坚肠;干姜适。

5.滋肾通关丸 (李东垣)癃闭①。

(《兰宜◇猿》)

【歌诀】

滋肾通关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医

大补阴丸除肉桂地龟猪髓合之宜

【词解】①癃闭:癃(long),音龙。癃闭,即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的病证。又名癃。

【组成】肉桂五分(1.5g) 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一两(各30g)

【用法】三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9g),空腹白汤送下。

【功用】滋肾通关,降火燥湿。

【主治】一湿热蕴结膀胱,耗伤肾阴。症见小便癃闭,点滴而下,甚则不通,口不渴等。

【分析】湿热蕴结下焦,肾阴被耗为本方的主证。肾阳不足,气化失常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苦寒质润之知母以滋润肾阴,且又降火;黄柏苦寒,泻下焦湿热而坚阴,二药共用,滋阴降火,清热燥湿之力尤强,为君药。配少许肉桂以温养命门真阳,蒸水化气,使小便通利,为佐药。三药合用,使下焦湿热得清,肾阴得补,气化正常,癃闭自除。

【附方】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知母四两(120g)黄柏四两(l20g) 熟地黄六两(180g) 龟板六两(180g)猪脊髓(适量)。

用法:前四药共研细末,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每次服70丸(6一9g).空腹淡盐水送服。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症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痿软,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按:本方乃滋肾通关丸除去肉桂,加熟地、龟板、猪脊髓、蜂蜜而成。方中熟地、龟板滋补肾阴,潜阳降火;猪脊髓、蜂蜜均为血肉甘润之品,以填补精髓养阴;知母、黄柏用量亦大,故其滋阴降火之力较滋肾通关丸强,所以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

6.增液①汤(吴鞠通)温热便秘②

(《温病条辨》)

【歌诀】

增液汤中参地冬鲜乌或入润肠通

黄龙汤用大承气③ 甘桔参归妙不同

【词解】①增液:本方有滋阴增液润燥之功,故名之。

②温热便秘:即指温热病的便秘。乃因温热邪气损伤津液,不能濡润大肠,无水舟停所致。

③大承气:即指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4味药组成。

【组成】玄参一两(30g)细生地八钱(24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用法】上三味药,水煎服。

【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细无力等。

【分析】津液不足,大便秘结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重用玄参为君药,其咸苦寒,以滋阴生津,润燥滑肠。麦冬、生地皆甘寒滋润养阴之品,助君药增液润燥,共为臣药。三药合用,养阴增液,润燥通便,兼可清热,以“增水行舟”。

按:本方所治之大便秘结,为热邪伤津,无水舟停所致。若便秘甚者,可加鲜何首乌一两(30g),以增强养血润肠通便之功。

【附方】黄龙汤(《伤寒六书》大黄(12g) 芒硝(9g)厚朴(l2g)芒硝(9g) 甘草(3g) 人参(6g) 当归(9g)(原书不著分量)

【用法】先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煎之后,再入桔梗一撮煎,温服。

【功用】泻热通便,补气益血。

【主治】里热实证而见气血虚弱。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即热结旁流),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口舌干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等。

按:本方用大承气汤泻下热结,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人参、甘草益气;当归补血;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再加少量桔梗意在宣肺气,以通肠腑(肺与大肠相表里),诸药合用,而成攻下扶正之剂。

泻火之剂,即清热剂。是以清热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里热证。热,随其程度不同有温、热、火之分,温盛为热,热极为火。里热证成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有病因、病位、病情的差异。根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脏腑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虚热等六类,应用时需分清虚实,辨明脏腑。

1.黄连解毒汤(孙思邈)三焦实热。

(《千金要万》)

【歌诀】

黄连解毒汤四味  黄柏黄芩循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  吐衄①斑黄②均可使

若云三黄石膏汤  再加麻黄及淡豉

此为伤寒温毒盛  三焦表里相兼治

栀子金花加大黄  润肠泻热真堪倚③

【词解】①吐衄:吐,即吐血。衄(nu),音女,去声,即鼻孔出血。

②斑黄:斑,即发斑,指血溢肌肤形成的瘀斑。黄,即黄疸。

③倚:倚yi,音乙,即倚重。

【组成】黄连三两(3~9g) 黄芩黄柏各二两(各6◇g栀子十四枚(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症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分析】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为本方主证。热毒内盛,迫血妄行致吐衄发斑,热扰心神致错语不眠为本方次要症状。方用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为君药。黄芩泻肺及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共为臣药。

【附方】(1)三黄石膏汤(《伤寒六书》) 黄连三两(10g)黄柏 黄芩各二两(6g) 栀子二两(6g) 麻黄淡豆豉一两(各3g),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解表透邪。

主治:伤寒温毒盛。

(2)栀子金花丸(《医方集解》) 黄连三两(3~9g)黄柏 黄芩各二两(各6g) 栀子十四枚(9g) 大黄(3g)研细末做成水丸,每次服二钱(6g)。

功用:泻热润肠通便。

主治:三焦实热,大便不通。

按:黄连解毒汤为热毒壅盛三焦而设。加麻黄、淡豆豉为三黄石膏汤,以解表透邪,表里双解。加大黄为栀子金花丸,以加强泻火之功,使热从大便而出。

2.附子泻心汤(张仲景)伤寒痞满

(《伤寒论》)

【歌诀】

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①

痞②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治相当

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

【词解】①维阳:维,维系。维阳当解为助阳。

②痞:痞塞不通。

【组成】大黄二两(6g)黄连、黄芩各一两(各3g)附子一两(3g)

【用法】水煎服,附子另煎。

【功用】泻热除痞,助阳固表。

【主治】热痞兼表阳虚。症见心下痞塞不通,按之柔软不痛,心下或胸中烦热,口渴,而后恶寒汗出,苔黄,关脉浮盛。

【方析】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气窒不通致心下痞为本方主证。表阳虚,恶寒汗出为兼证。主用大黄、黄连、黄芩味薄气轻,清泄上部邪热而消痞,为君药。附子辛热醇厚,温经扶阳,为佐药。本方寒热并用,各奏其功。

【附方】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三两(9g)附子二两(6g)细辛一两(3g)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按:附子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上承《伤寒论》159条,当有该条心下痞见症及舌脉;兼见恶寒汗出,非表邪,实为阳虚腠理不密所致。大黄附子汤用以治疗虚寒积滞相并,既用苦寒的大黄泻结,又用辛热的附子、细辛散寒,与附子泻心汤寒热并用意义相同,即用温药配合寒药,彼为清

法,此为下法,与单纯苦寒攻下不同。

3.半夏泻心汤(张仲景)误下虚痞。

(《伤寒论》)

【歌诀】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①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②阴

【词解】①和:调和,即调和诸药。

②和:使阴阳升降相和谐,上下相交通。

【组成】半夏三两(9g)黄连一两(3g)黄芩干姜炙甘草 人参各二两(各6g)大枣四枚(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热散痞,健脾益气。

【主治】误下虚痞。症见胸中痞满,发热而呕,饮食不下。

【方析】寒热互结之痞证为本方主证。因误下,脾胃之气被伤,饮食不下为本方次要症状。方用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干姜、半夏辛温散痞,共为君药。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为佐药。

4.白虎汤(张仲景)肺胃实热。

(《伤寒论》)

【歌诀】

白虎汤用石膏偎①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组成】石膏—斤(30g) 知母六两(9g) 炙甘草二两(3g)。)粳米六合(◇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大汗恶热,苔黄,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分析】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为本方主证,属气分阳明热盛。方用石膏辛甘大寒,专清肺胃邪热,解肌透热,生津止渴,为君药。臣以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气分实热,并治已伤之阴。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止石膏大寒伤+,为佐药。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石膏—斤(30g)知母六两(9g) 炙甘草二两(3g) 粳米六合(9g) 人参二两(3g),水煎服。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但汗多而脉大无力,气津两伤之证;及暑病气津两伤,症见汗出背微恶寒,身热而渴等。

5.竹叶石膏汤(张仲景)肺胃虚热,

(《伤寒论》)

【歌诀】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

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烦热渴脉虚寻①

【词解】①寻:找,搜求,引申为选用。

【组成】竹叶二把(15g)石膏—斤(30g)制半夏半升(9g)麦冬一升(15sg) 人参二两(5g) 甘草二两(3g)粳米半升(1s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虚羸少气,脉虚数,舌红苔少。

【方析】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为本方主证。心胸烦闷,气逆欲呕,虚烦不寐,均为次要症状。方用石膏、竹叶清阳明余热而除烦,为君药。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和中养胃为使药。

6.升阳散火汤(李东垣)火郁。

(《脾胃论》)

【歌诀】

升阳散火葛升柴羌独防风参芍侪①

生炙二草加姜枣阳经火郁发之佳

【词解】①侪:侪chai,音柴,同辈。

【组成】葛根 升麻 羌活 独活人参白芍各五钱(各15g) 柴胡八钱(24g)生甘草二钱(6g) 炙甘草三钱(9g)防风二钱半(7.5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升脾胃阳气,散中焦郁火。

【主治】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火郁脾土。症见四肢发热,肌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

【方析】阳经火郁为本方主证。方用柴胡以散少阳之火为君。臣以升麻、葛根发散阳明之火,羌活、防风发散太阳之火,独活发散少阴之火。均为味薄气轻,上行升散之药,使三焦舒畅,阳气升腾,火郁得解。佐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白芍敛阴清热,姜、枣调和脾胃,酸敛甘缓,散中有收。

7.凉膈散膈上实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组成】芒硝大黄炙甘草各二十两(各20g)黄芩薄荷 栀子各十两(各10g) 连翘四十两(40g)

【用法】加竹叶七片、白蜜少许,水煎服。

【功用】泻火通便。

【主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症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胸膈烦热,咽痛吐衄,便秘溲赤,舌边红,苔黄,脉数;及小儿急惊,痘疮黑陷等。

【方析】上中二焦热邪炽盛为方主证。胃火发斑,小儿急惊、痘疮黑陷均为兼见证。方中连翘清热解毒,轻清上浮,用量独重为君。臣以黄芩清心肺郁热,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引热下行;薄荷、竹叶清疏心胸之热。佐以大黄、芒硝荡涤结热,导泻下行。甘草与硝、黄同用,即调胃承气汤,加白蜜缓和峻下,以下为清,为使药。全方使上焦之热从外而清,中焦之实由下而泄。

8.清心莲子饮心火淋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清心莲子石莲参地骨柴胡赤茯苓

芪草麦冬车前子躁烦消渴及崩淋

【组成】石莲子人参赤茯苓炙黄芪各七钱半(各22g)地骨皮 柴胡 炙甘草麦冬车前子各五钱(各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阴,清心火,止淋浊。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肾阴不足,则口舌干燥,烦躁发热。

【方析】气阳不足为本方主证。心肾不交为虚火内动,膀胱复有湿热为本方兼证。方用人参、黄芪、甘草补益阳气而泻虚火,助气化为君。臣以地骨皮清肝肾虚热,佐以柴胡散肝胆相,黄芩、麦冬清心肺之火,茯苓、车前子利下焦湿热,石莲子清心火,而交心肾。合方虚实兼顾,使气阴恢复,心火清宁,心肾交通,湿热分清,诸症自除。去猪苓,减三石一半,加人参、干葛、藿香、木香,加强补虚降逆以治伏暑脉虚水逆。

10.清胃散(李东垣)胃火牙痛。

(《兰室秘藏》)

【歌诀】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

【组成】升麻一钱(6g)黄连(3~6g) 当归(6g)生地(12g)各三分丹皮五分(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有积热。症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方析】胃有积热为本方主证。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胃积热为君。臣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散瘀。佐以当归养血和血,消肿止痛。使以升麻生散火毒,引诸药达阳明经。若胃中热盛,可再加石膏清热。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13节)

11.泻黄散(钱乙)胃热口疮。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组成】甘草三两(18g)防风四两(24g)石膏五钱(3g)栀子一钱(1g)藿香七钱(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热在肌肉。症见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舌红脉数,及脾热弄舌等。

【方析】脾胃伏火为本方主证。方以石膏清胃热,泻脾经伏火;栀子清利三焦,使热从小便出为君。臣以防风疏散郁火。佐以藿香芳香醒脾,理气和中,助防风疏散脾火。使以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按:本方与清胃散均可清胃火,但本方泻脾胃伏火,主要用于脾热弄舌;清胃散则清胃凉血,主要用于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

12.钱乙泻黄散(王肯堂)脾胃郁火。

(《证治准绳》)

【歌诀】

钱乙泻黄升防芷芩夏石斛同甘枳

亦治胃热及口疮火郁发之斯为美

【组成】升麻防风白芷黄芩枳壳各一钱半(各4.5g) 半夏一钱(3g) 石斛—钱二分(4g) 甘草七分(2.1g)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发散脾胃郁火。

【主治】脾胃风热郁火。症见口唇燥裂,或生口疮。

【方析】脾胃风热郁火为本方主证。方用升麻、白芷散胃经风热,防风祛风而散脾火,为君。臣以黄芩泻中上二焦之热,枳壳利中上二焦之气,石斛清热养胃,甘草泻脾火。佐以半夏、生姜调和胃气。

按:本方原名泻黄饮,钱乙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即前一方泻黄散,原书有误,今校正之。

13.泻白散 (钱乙)肺火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

【组成】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各30g) 甘草—钱(3g)粳米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肺清热,平喘止咳。

【主治】肺热气壅。症见咳嗽或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盛,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析】肺有伏火,肺气壅盛为本方主证。方中桑白皮清肺化痰,泻肺平喘为君。臣以地骨皮清肺中伏火,并除虚热,与君药相合加强清肺平喘之功。佐以粳米、甘草和中益气,补土生金。

【附方】(1)加减泻白散(《医学发明》)(30g)地骨皮七钱(21g) 甘草 陈皮 青皮五味子人参各五钱(各15g) 茯苓三钱(9g),水煎服。

功用:泻肺清热,平喘止咳,益胃止呕。

主治:肺热咳嗽,喘急呕吐。桑白皮一两五味子人

(2)加减泻白散(《卫生宝鉴》) 桑白皮—两(30g)知母 陈皮 桔梗 地骨皮各五钱(各15g)青皮甘草黄芩各三钱(各9g),水煎服。

功用:泻肺清热,平喘止咳,行气利膈。

主治:咳嗽气喘,烦热口渴,胸膈不利。

14.泻青丸 (钱乙)肝火

(《小儿药垃直诀》)

【歌诀】

泻青丸用龙胆栀下行泻火大黄资

羌防升上芎归润火郁肝经用此宜

【组成】龙胆草 山栀 大黄 羌活 防风当归川芎各等分

【用法】为末,和蜜为丸,每服三钱(9g),小儿酌减,竹叶煎汤同砂糖化下;或水煎服。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肝火郁结。症见不能安卧,烦躁易怒,目赤肿痛,尿赤便秘,脉洪实;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

【方析】肝火郁结为本方主证。方用龙胆草泻肝胆实火为君。大黄泻热通便,栀子清三焦利小便,助君药引热从二便而出为臣。川芎活血散风,当归养血柔肝,共为佐药。蜂蜜、砂糖调和诸药为使。

15.龙胆泻肝汤 肝经湿热。

(《医宗金鉴》)

【歌诀】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龙胆草 生地 车前子各三钱(各9g) 栀子(8g)黄芩(9g) 柴胡(6g) 泽泻(12rg) 当归(3g)各二钱 木通(9g)甘草(6g)各-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14.泻青丸 (钱乙)肝火

(《小儿药垃直诀》)

【歌诀】

泻青丸用龙胆栀下行泻火大黄资

羌防升上芎归润火郁肝经用此宜

【组成】龙胆草 山栀 大黄 羌活 防风 当归 川芎各等分

【用法】为末,和蜜为丸,每服三钱(9g),小儿酌减,竹叶煎汤同砂糖化下;或水煎服。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肝火郁结。症见不能安卧,烦躁易怒,目赤肿痛,尿赤便秘,脉洪实;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

【方析】肝火郁结为本方主证。方用龙胆草泻肝胆实火为君。大黄泻热通便,栀子清三焦利小便,助君药引热从二便而出为臣。川芎活血散风,当归养血柔肝,共为佐药。蜂蜜、砂糖调和诸药为使。

15.龙胆泻肝汤 肝经湿热。

(《医宗金鉴》)

【歌诀】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龙胆草 生地 车前子各三钱(各9g) 栀子(8g)黄芩(9g) 柴胡(6g) 泽泻(12rg) 当归(3g)各二钱 木通(9g)甘草(6g)各-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

【方析】肝胆实火炽盛为本方主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为兼湿热下注之证。方以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君。黄芩清热燥湿;栀子泻三焦火,利尿除湿,共为臣。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邪有出路;生地滋阴生津;当归、柴胡养血疏肝,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16.当归龙荟丸 (刘河间)肝火

(《宣明论方》)

【歌诀】

当归龙荟用四黄龙胆芦荟木麝香

黑栀青黛姜汤下一切肝火尽能攘①

【词解】①攘:攘rang,音让,上声,排除,抵御。

【组成】当归 龙胆草 黄连 黄柏黄芩栀子各—两(各30g) 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各15g) 木香—分(O.3g) 磨香半钱(1.5g)

【用法】共研细末,白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9g),生姜汤送下。

【功用】清热泻肝,攻下行滞。

【主治】肝胆实火之头痛面赤,目赤目肿,胸胁胀痛,便秘尿赤,形体壮实,脉象弦劲,躁扰不安,甚或抽搐。

【方析】肝胆实火为本方主证。方以龙胆草、青黛、芦荟直入肝经而泻火为君。臣以大黄、黄连、黄柏、黄芩、栀子通泻上中下三焦之火。佐以木香、麝香走窜通窍以调气,使诸药清热泻火力更迅猛;当归和血补肝防苦寒太过为制。

17.左金①丸 (朱丹溪)肝火。

(<丹溪心法》)

【歌诀】

左金茱连六一②丸肝经火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一般

【词解】①左金:指据“实则泻其子”而制方,心火为肝木之子,黄连泻心火,则不刑肺金,金旺则能制木。

②六一:指二药用量比例为6:1。

【组成】黄连六两(180g) 吴茱萸一两(30g)

【用法】研细末,水泛成丸,每服五分至一钱(1.5一3g);或水煎服。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经火旺,肝火犯胃。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析】肝经火旺为本方主证。嘈杂吞酸,呕吐嗳气为肝火犯胃,胃失和降之兼证。方中重用黄连泻心胃之火,降逆止呕为君。佐以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疏肝解郁,与黄连相配辛开苦降,泄肝和胃

【附方】(1)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吴茱萸 芍药各五两(各l00g),研末为丸。

功用:疏肝和脾。

主治:肝脾不和。症见胃痛吞酸,腹痛泄泻,九及热泻、热痢等。

(2)连附六一汤(《医学正传》) 黄连六钱(l8g) 附子—钱(3g),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清泻肝火。

主治:肝火太胜,肖既1◇吧哇◇7胃脘痛,呕吐酸水。

按:连附六一汤配用附子是防黄连苦寒,格拒不入,为寒因热用。

18.导赤散 (钱乙)心、小肠火。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组成】生地 木通 甘草梢各等分

【用法】加竹叶适量,水煎服。

【功用】清心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症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及口舌生疮,或心热下移小肠,小溲赤涩刺痛。

【方析】心经热盛为本方主证。小便赤涩刺痛为心移热于小肠之兼证。方用生地清心凉血,下滋肾水为君。臣以竹叶清心除烦,引热从小便而出。佐以木通上清心火,下利小肠。甘草梢清热解毒,止茎中痛,并可调药为使。

19.清骨散 (王肯堂)骨蒸劳热。

(《证治准绳》)

【歌诀】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符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①

【词解】①虞:虞yū,音愚,作忧字讲。“保无虞”,即保无忧。

【组成】银柴胡—钱半(5g) 胡黄连秦艽炙鳖甲地骨皮 青蒿 知母各-钱(各3g)炙甘草五分(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虚劳骨蒸,或低热日久不退。症见唇红颧赤,形瘦盗汗,舌红少苔,两脉细数。

【方析】虚劳骨蒸为本方主证。方用银柴胡甘微寒,善退虚热而无苦泄之弊,为君药。知母滋阴润燥,泻肺肾虚火;胡黄连清血分之热;地骨皮清泄肺热,除有汗骨蒸;青蒿、秦艽善透伏热,使从外解;诸药配合内清外透,共为臣药。佐鳖甲滋阴潜阳,并引诸药入阴分。少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20.普济消毒饮 (李东垣)大头天行。

(《东垣试效方》)

【歌诀】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①

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

【词解】①咀;咀ju,音举,嚼。

【组成】黄芩 黄连各五钱(各15g) 玄参甘草陈皮各三钱(各9g)板蓝根 马勃 连翘薄荷牛蒡子各一钱(各3g) 升麻僵蚕各七分(各2g)柴胡桔梗各二饯(各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主治】大头瘟。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煊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析】外感风热疫毒,壅于上焦,攻冲头面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泄上焦热毒为君。牛蒡、薄荷、连翘、僵蚕辛凉宣泄,疏散风热为臣。玄参、板蓝根、马勃、桔梗、甘草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陈皮理气散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辛凉散热,升阳散火,为“火郁发之”,并可协诸药上达头面为使。若体虚加人参,便秘加大黄。

21.清震汤 (刘河间)雷头风。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清震汤治雷头风升麻苍术两般充

荷叶一枚升胃气邪从上散不传中

【组成】升麻苍术各五钱(各15g) 全荷叶一个

【用法】水煎服。

【功用】升清解毒,健脾燥湿。

【主治】雷头风。

【方析】风热外攻,痰火内郁为本方主证。方用升麻升清气,解百毒;苍术燥湿健脾,发汗解肌;共为君药。荷叶升胃中清气,助辛温升散之药上行而发散,并保护胃气,使邪不传里。

按:据本方组成及功用应置于解表或祛风剂中。

22.桔梗汤 (严用和)肺痈,咳吐脓血。

《(济生方》)

【歌诀】

桔梗汤中用防己桑皮贝母瓜蒌子

甘枳当归薏杏仁黄芪百合姜煎此

肺痈吐脓或咽干便秘大黄可加使

【组成】桔梗 防己 桑白皮 贝母瓜蒌子枳壳当归 薏苡仁各五分(各1.5g)黄芪七分(2.1g) 杏仁百合甘草各三分(各1g)

【用法】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清热补肺,利气除痰,消痈排脓。

【主治】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心神烦闷,咽干多渴,两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

【方析】肺热气壅,化腐成脓为本方主证。方用桔梗、祛痰止咳,消肿排脓为君。臣以桑白皮泻肺,薏苡仁消痈,百合、瓜蒌子、贝母、杏仁润肺清火,降气除痰。佐以黄芪补肺气;当归和血;防己散肿除风,泻湿清热;枳壳利气;甘草与桔梗相配能清利咽膈;便秘可加大黄。

按:本方应置痈疡剂中。

23.清咽太平丸 (汪昂)肺火咯血

(《医万集解》)

【歌诀】

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风

犀角蜜丸治膈热早间咯血颊常红

【组成】薄荷—两(30g) 川芎 柿霜甘草防风犀角各二两(各60g) 桔梗三两(90g)

【用法】共研细末,和白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功用】清热止血,清利咽喉。

【主治】肺火咯血,咽喉不清利,两颊泛红等。

【方析】膈上有热,肺燥阴伤为本方主证。方用犀角清热凉血为君。臣以川芎升清散瘀而调血气;薄荷、防风消散风热;桔梗、甘草清咽利膈。佐以柿霜生津润肺。白蜜调和诸药为使,并能润燥。

24.消斑青黛饮(陶节庵)胃热发斑。

(《伤寒六书?杀车槌法》)

【歌诀】

消斑青黛栀连犀  知母玄参生地齐

石膏柴胡人参草  便实参去大黄跻①

姜枣煎加一匙醋  阳邪里实此方稽②

【词解】①跻:跻ji˙音基,原作登字讲,此处作加字讲。

②稽:稽jiˇ,音几,作凭据讲。

【组成】青黛 栀子 黄连 犀角 知母玄参生地石膏 柴胡 人参 甘草

【用法】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加醋一匙服。

【功用】泻火解毒,凉血化斑。

【主治】温病或伤寒化热,邪入营分,身热不退,皮肤斑疹,色红而深,口渴烦躁,舌质红,苔干少液。

【方析】热邪入营为本方主证。方用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清心安神;生地清营凉血,滋阴生津,共为君药。臣以石膏清胃火,青黛清肝火,黄连泻心火,栀子清三焦之火。佐以玄参、知母清热养阴;柴胡引邪透达肌表;姜枣调和营卫;人参、甘草益气和胃。斑已外见,不宜再用升散,本方在用大量寒药的同时,用一味柴胡,清透并用,免毒邪内陷,又加醋酸敛以防柴胡过散,又能引药入肝经血分为使。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以通结泻热为佐。

25.辛夷散 (严用和)肺热鼻瘜。

(《济生方》)

【歌诀】

辛夷散里藁防风白芷升麻与木通

芎细甘草茶调服鼻生息肉此方攻

【组成】辛夷藁本防风白芷升麻木通川芎细辛甘草各等分

【用法】研细末,每服三钱(9g),清茶调下。

【功用】利窍生清,散热除湿。

【主治】肺虚又感风寒湿热之气,鼻肉壅塞,涕出不止;或鼻生息肉,气息不通,不闻香臭。

【方析】肺虚感风寒湿热之气为本方主证。方用辛夷、升麻、白芷引胃中清阳上行于脑为君。臣以防风、藁本上入巅顶以祛风燥湿清热;细辛散热通窍;川芎散郁而助阳气上行。以上均为上行升散,清热通窍之品,恐辛燥太过,故佐以木通泻火下行,甘草甘缓,绿茶降火,升降并用。

26.苍耳散 (严用和)风热鼻渊。

(《济生方》)

【歌诀】

苍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

葱茶调服疏肝肺清升浊降鼻渊瘥①

【词解】①瘥:瘥chai,音差,去声,病愈。

【组成】苍耳子二钱半(7.5g)薄荷叶辛夷各半两(各15g) 白芷一两(30g)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二钱(6g),葱茶调服。

【功用】清热疏风,通利鼻窍。

【主治】鼻渊,流黄浊鼻涕,鼻塞不通。

【方析】风热上扰脑+,清阳不升,浊阴上逆为本方主证。方用苍耳子疏风散湿,上通脑顶;辛夷散风热,通九窍;为君。臣以白芷上行头面,祛风通窍,协辛夷通利之功;薄荷疏肝泄肺,清利头目,助苍耳上达之力。佐以葱白升阳,清茶降浊。

按:原书本方作者误为陈无择。

27.妙香散(王荆公)惊悸梦遗。

(《杂病源流犀烛》)

【歌诀】

妙香山药与参芪甘桔二茯远志随

少佐辰砂木香麝惊悸郁结梦中遗

【组成】山药二两(60g) 人参 黄芪茯苓茯神远志各一两(各30g) 甘草辰砂(即朱砂,另研)各二钱(6g)桔梗三钱(9g) 木香二钱半(7.5g) 麝香—钱(3g)

【用法】研极细末和匀,每服二钱(6g),酒送下。

【功用】安神宁志,涩精止遗。

【主治】忧思郁结,惊悸不安,梦遗失精。

【方析】心气不足为本方主证。方用山药益阴清热,固涩精液为君。臣以人参、黄芪补益心气;远志、茯苓、茯神清心宁神。佐以桔梗开肺气,木香舒肝脾,磨香解郁结,辰砂镇心神。使以甘草调诸药,并补脾气。

按:本方应置安神剂中。

增辑

1.絮雪丹烦热发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磁寒水滑和膏

丁沉木麝升玄草更用赤金法亦超

【组成】石膏 寒水石滑石磁石各三斤(各114g)犀角屑 羚羊角屑各一斤(各45g) 青木香沉香各一斤(各15g) 玄参 升麻各一斤(各48g) 甘草八两(24g) 丁香—两(3g) 朴硝十斤(480g) 硝石四升(96g) 麝香一两二钱半(3.6g) 朱砂三两(9g) 黄金一百两

【用法】制成散剂,每服0.9一l.5g,日一至二次,冷开水调下。

【功用】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及小儿热盛惊厥。

【方析】气营两儒为本方主证。痉厥为兼肝热生风证。方用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犀角(水牛角代)清心凉血,解毒安神;羚羊角凉肝熄风止痉厥;麝香芳香开窍;共为君药。臣以元参、升麻、甘草清热解毒,元参并能养阴生津;朱砂、磁石、黄金重镇安神;青木香、丁香、沉香宣通气机;芒硝、硝石泄热通便。

2.至宝丹 神昏谵语

(《太平惠民和剂局才》)

【歌诀】

至宝朱砂麝息香雄黄犀角与牛黄

金银二箔兼龙脑琥珀还同玳瑁良

【组成】生乌犀角 生玳瑁 琥珀朱砂雄黄各一两(各30g) 龙脑 麝香各一分(各0.3g)牛黄半两(15g) 安息香—两半(45g)金箔(半入药半为衣) 银箔各五十张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一丸(3g),小儿减半,日一次,研碎开水和服。

【功用】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主治】中暑、中风及温病痰热内闭,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及小儿惊厥属痰热内闭者。

【方析】痰热内闭,蒙蔽心窍为本方主证。方中麝香、安息香、冰片芳香开窍,辟秽化浊,共为君药。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犀角清营凉血,透包络邪热;玳瑁镇心平肝,熄风定惊;雄黄劫痰解毒;共为臣药。朱砂、琥珀、金银箔镇心安神为佐药。

按:原用人参汤化服,加强益气扶正,宜于正气虚弱者;另有用童子便合生姜汁化服一法,增强祛痰止呕,滋阴降火之功,宜于热闭而脉实者。

3.万氏牛黄丸 (万密斋)邪人心包,神识昏迷。

(《痘疹世医心法》)

【歌诀】

万氏牛黄丸最精芩连栀子郁砂并

或加雄角珠冰麝退热清心力更宏

【组成】牛黄二分五厘(l0g)朱砂一钱五分(60g) 生黄连五钱(200g)黄芩 山栀各三钱(各l2Og) 郁金二钱(80g)

【用法】炼蜜为丸,蜡封,每服一丸(潮重),小儿酌减,研碎开水和服。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主治】温邪内陷,热入心包,神昏谵语,身热,烦躁不安;及小儿惊原,中风窍闭等。

【方析】热邪内陷心包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牛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熄风定惊为君。臣以黄连、黄芩、山栀泻火解毒,导热下行,助君药清心包之火;郁金开窍醒神。佐以朱砂镇心安神。

【附方】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黄连黄芩山栀朱砂雄黄犀角各一两梅片麝香各二钱五分珍珠五钱金箔,共为极细末,炼蜜为丸,金箔为衣,或不用,蜡护,每服一丸(3g),或鼻饲,小儿减半。

功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强语謇肢厥;及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按:万氏牛黄丸较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之力较弱,宜于热闭轻证。紫雪丹、至宝丹及二牛黄丸均应置开窍剂中。

4.玉女煎 (张景岳)养液清胃。

(《景岳全书》)

【歌诀】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

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①

【组成】熟地三五钱或一两(9-30g)麦冬二钱(6g) 知母 牛膝各钱半(各4.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滋阴。

【主治】胃热阴虚。症见烦热干渴,牙痛,头疼,齿松。牙衄,舌红苔黄且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方析】胃热阴伤为本方主证。方以石膏清泻胃火,生津止渴为君。熟地补肾滋阴,壮水制火为臣。佐以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胃止渴,麦冬助熟地滋阴润燥。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导热引血下行为使。若为温热病气血两伤而有虚火上扰者,可去怀牛膝,熟地易为生地,增强清虚热之力。

5.清瘟败毒饮 (余师愚)时行瘟疫。

(《疫疹一得》)

【歌诀】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

犀角玄翘知芍桔瘟邪泻毒亦滋阴

【组成】生石膏大剂六至八两(180一240g).中剂二至四两(60~120g) 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24--36g)小生地大剂六钱一两(18--30g〕,中剂三至五钱(9一15g),小剂二至四钱(6一12g) 乌犀角大剂六至八钱(l8一24g),中剂三至五钱(9一l5g).小剂二至四钱(6一l2g) 真川连大剂四至六钱(l2一18g)中剂二至四钱(6一l2g).小剂一至一钱半(3-4.5g)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各适量

【用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主治】一切火热证。证见大热烦燥,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而数,或浮大而数等。

【方析】热毒充斥,气血两燔为本方主证。方由白虎、犀角地黄、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重用石膏、知母、甘草,以清阳明经热为主。辅以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加元参清热养阴,竹叶清心除烦为佐。桔梗、连翘载药上行为使。

6.化斑汤 (吴鞠通)温邪发斑。

(《温病条辩》)

【歌诀】

化斑汤用石膏元粳米甘犀知母存

或入银丹大青地温邪斑毒治神昏

【组成】石膏—两( 30g)知母四钱(12g)甘草元参各三钱(各9g) 犀角二钱(6g)粳米五钱(l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主治】温病发斑,高热口渴,神昏谵语。

【方析】温毒入里,营血热炽为本方主证。方用石膏清阳明经热;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为君。臣以知母清热护阴,元参滋阴凉血解毒。佐以甘草、粳米益胃护津。若再加银花、大青叶泻心胃热毒,生地助元参滋阴,丹皮助犀角凉血散瘀,效果更好。

7.神犀丹 (王孟英)谵语发斑。

(《温热经纬》)

【歌诀】

神犀丹内用犀芩元参菖蒲生地群①

豉粉银翘蓝紫草温邪暑疫有奇勋

【词解】①群:聚在一起。

【组成】犀角(磨汁) 石菖蒲黄芩各六两(各l80g)鲜生地(绞汁)一斤(480g) 金汁连翘各十两(各300g) 板蓝根九两(270g) 豆豉八两(240g) 元参七两(210g)天花粉紫草各四两(各120g)

【用法】各研细,用犀角汁、生地汁和捣为丸,每丸三钱(9g),日二丸,小儿减半,凉开水化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主治】温热暑疫,耗液伤阴,逆传内陷。症见痉厥昏狂谵语,斑疹色紫,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苔;及痘疹后余毒内炽,口糜咽痛,目赤神烦等。

【方析】温热毒邪内陷为本方主证。方用犀角清心凉血解毒为君。臣以紫草、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黄芩、连翘泻火;生地、元参、天花粉养阴生津;菖蒲开窍;豆豉宣郁,引内陷之邪热外透。佐以金汁镇心神。

按:制丹时单用药汁和药,不易粘合,切勿加蜜以免甘缓延迟药力发作,可用豆豉煮烂捣和作丸。

8.青蒿鳖甲汤 (吴鞠通)养阴透热。

(《温病条辫》)

【歌诀】

青蒿鳖甲知地丹  阴分伏热此方攀

夜热早凉无汗者  从里达表服之安

【组成】青蒿知母各二钱(各6g) 鳖甲五钱(l5g) 生地四钱(12g)丹皮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析】温病后期,阴液已伤,余邪未尽为本方主证。方以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透引邪外出为君。生地滋阴清热生津,知母滋阴降火,助鳖甲养阴退热;丹皮辛苦微寒,助青蒿透泄阴中伏火,共为臣药。

十六、除痰之剂

除痰之剂,即祛痰剂。是以祛痰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痰的成因很多,内伤外感皆可生痰。根据其适应证,祛痰剂可分为燥湿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等五类,运用时应分清寒热虚实,辨明标本缓急。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14节)

1.二陈汤 一切痰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

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驯①

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

润下丸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

【词解】①驯:驯xún,音寻,使顺服。

【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各15g) 白茯苓三两(9g)炙甘草一两半(5g)

【用法】加生姜3g,乌梅一个,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析】湿痰停聚为本方主证。方用半夏健脾燥湿,降逆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臣以襦红理气燥湿。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逆化痰,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散收相伍。使以甘草调诸药,润肺和中。

【附方】(1)导痰汤(《妇人良方》) 半夏二钱(6g) 南星 枳实 茯苓 橘红各-钱(各3g)甘草五分(l.5g)生姜十片,水煎服。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恶心,饮食少思,及肝风挟痰,呕不能食,头晕口干,不时吐痰,甚或痰厥。

(2)温胆汤(《三因方》)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各6g)陈皮三两(9g)炙甘草一两(3g) 茯苓一两半(5g)加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饮不眠,或呕吐呃逆,及惊悸不宁、癫痫等。

(3)润下丸(又名二肾散,即(证治准绳?类方)二贤散)陈皮八两(240g) 炙甘草二两,(60g)共研细末,用蒸饼泡成糊做丸。

功用:利气祛痰。

主治:膈中痰饮,积块少食。

2.涤痰汤 (严用和)中风痰症。

(《济生方》)

【歌诀】

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

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组成】姜制半 夏胆星各二钱半(各8g) 橘红枳实茯苓各二钱(各6g) 人参 菖蒲各一钱(3g) 竹茹七分(2g)甘草五分(2g)

【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方析】中风痰迷心窍为本方主证。方用橘红、半夏、胆星利气燥湿而化痰为君。臣以菖蒲开窍通心,竹茹清化热痰,枳实破痰利膈。佐以人参、茯苓、甘草补益心脾而泻火。共使痰消火降,经络通利。

3.青州白丸子 风痰惊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青州白丸星夏并白附川乌俱用生

晒露糊丸姜薄引风痰瘫痪小儿惊

【组成】生天南星三两(9g) 生半夏七两(210g) 生白附子二两(60g) 生川乌半两(15g)

【用法】研极细末,盛绢袋中,用井水摆出粉,手搓以尽为度,将药置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日换清水搅之,春五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晒干,糯米糊丸如绿豆大。初服五丸,加至十五丸,姜汤下。瘫痪每服二十丸,温酒下。小儿惊风每服二、三丸,薄荷汤下。

【功用】燥湿散寒,祛风化痰。

【主治】风痰壅盛。症见呕吐涎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瘫痪,及小儿惊风等。

【方析】风痰壅盛为本方主证。方中半夏、南星燥湿散寒,祛风逐痰为君。臣以川乌、白附子温经逐风。四药浸而晒之用沉淀,是杀生药之毒,化刚为柔;半夏与乌头相反,是取其相反相成。全方借星附之醒豁,乌半之冲激,可以奋起一身机能。生姜、薄荷和胃利清窍为佐。

按:本方为治风痰上药,热痰迷窍不宜。

4.清气化痰丸 顺气行痰。

(录自《医方考》)

【歌诀】

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

芩苓姜汁为糊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组成】胆南星 半夏各一两半(各4.5g) 瓜蒌仁 陈皮 黄芩 杏仁 枳实 茯苓各一两(各3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内结。症见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膈痞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析】痰热内结为本方主证。方以胆南星清热化痰,治实痰实火之壅闭。臣以黄芩、瓜蒌仁降肺气,化热痰,以助胆星之力;枳实、陈皮下气开痞,消痰散结。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利肺气,半夏燥湿化痰。

5.项气消食化痰丸 (沙图穆苏)酒食生痰。

(《瑞竹堂》)

【歌诀】

顺气消食化痰丸青陈星夏菔苏攒①

曲麦山楂葛杏附蒸饼为糊姜汁抟②

【词解】①攒:攒cuanˊ,音窜,聚在一起。

②抟:抟tuan~,音团,把东西揉成球状。

【组成】胆星半夏各一斤(各480g)青皮陈皮生莱菔子 炒苏子 炒神 炒麦芽 炒山楂杏仁制香附各一两(各30g)

【用法】研细末,用姜汁和蒸饼煮糊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

【功用】消食化痰,通顺气机。

【主治】酒湿食积生痰。症见痰多而粘,胸膈胀闷,早晨咳嗽等。

【方析凵酒食生痰为本方主证,方用胆星、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臣以苏子、莱脓子、杏仁降气,青皮、陈皮、制香附行气。佐以葛根、神曲解酒,山楂、麦芽消食。使湿去食消,痰除气顺,诸症自消。

6.礞石滚痰丸 (王隐君)顽痰怪病。

(《丹溪心法附余》)

【歌诀】

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沉水香

百病多因痰作祟① 顽痰怪症力能匡②

【词解】①祟:祟sui音岁,指鬼怪或鬼怪害人。

②匡:纠正。

【组成】大黄黄芩各八两(各240g)礞石焰硝各一两(各30g) 沉香半两(15g)

【用法】水泛小丸,每服5一9g,日1一2次;或水煎服。

【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惊悸;或怔仲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噎塞烦闷,大便秘结,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方析】实热老痰为本方主证。方以硝煅礞石燥悍重坠,善攻逐陈积伏匿之老痰。臣以大黄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佐以黄芩泻火,清上焦气分之热;沉香降气。

按:本方为攻坠实热老痰之峻剂,体虚及孕妇不可轻投。

7.金沸草散 (朱肱)咳嗽多痰。

(《类证活人书》)

【歌诀】

金沸草散前胡辛半夏荆甘赤茯因

煎加姜枣除痰嗽肺感风寒头目颦①

局方不用细辛茯加入麻黄赤芍均

【词解】①颦:颦pin,音频,原指忧愁,此处作痛字讲。

【组成】旋覆花(即金沸草的花) 前胡细辛各-钱(各3g) 荆芥一钱半(4.5g) 半夏五分(1.5g)炙甘草三分(1g)赤茯苓六分(2g)

【用法】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消痰降气,发散风寒。

【主治】中脘停痰,又感受风寒。症见咳嗽痰多,发热恶寒,头目昏痛,鼻塞声重等。

【方析】中脘停痰为本方主证。发热恶寒、头昏痛、鼻塞为复感风寒兼证。方用旋覆花消痰降气为君。臣以前胡、半夏化痰止咳。佐以荆芥发汗散风寒;细辛温经散寒;赤茯苓行水;姜枣和胃。甘草和中调药为使。

【附方】《局方》金沸草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 前胡各三两(各9g) 荆芥穗四两(12g)甘草半夏赤芍各一两(各3g), 加生姜三片,枣一个,水煎服。

功用:宣肺发表,消痰止咳,凉血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喘满,痰涎不利。

按:《局方》金沸草散不用细辛、赤茯苓。加麻黄宣肺发表;赤芍凉血清热,既防辛温发汗太过,又解风寒郁经之邪热。故其适应证以风痰为主;而朱肱的金沸草散则宜于原有寒痰,复感风寒而发者。

8.半夏天麻白术汤 (李东垣)痰厥头痛。

(《脾胃论》)

【歌诀】

半夏天麻白术汤参芪橘柏及干姜

苓泻麦芽苍术曲太阴痰厥头痛良

【组成】半夏 麦芽 陈皮各一钱半(各4.5g) 白术炒神曲各一钱(各3g) 天麻 苍术 人参黄芪白茯苓泽泻各五分(各1.5g) 黄柏 干姜各二分(各1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化饮,定风止晕。

【主治】痰厥头痛。症见头痛欲裂,咳痰稠粘,眼黑头眩,恶心烦闷,身重如山,四肢厥冷等。

【方析】脾胃二经素有湿痰,又冒受风寒,湿痰厥逆上冲为本方主证。方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升清降浊,定风除眩;共为君药。臣以人参、黄芪、白术、苍术补气健脾,燥湿除痰;茯苓、泽泻利水通小便而除湿。佐以干姜温中逐寒;黄柏泻下焦之火;神曲、麦芽消食助胃,陈皮理气调胃而除痰。

9.常山饮 痰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常山饮中知贝取乌梅草果槟榔聚

姜枣酒水煎露之劫痰截疟功堪诩①

【词解】①诩:诩xǔ,音许,夸张。此处作赞许讲。

【组成】常山二钱(6g) 知母 贝母草果槟榔各一钱(各3g) 乌梅二个 生姜三片 大枣—枚

【用法】水酒各半煎,露一宿,空腹服。

【功用】劫痰截疟。

【主治】疟疾。

【方析】疟痰作疟为本方主证。方用常山祛除疟痰;槟榔下气破积,消食行痰为君。臣以贝母助君除痰。佐以知母滋阴清热,乌梅生津清热,草果温脾除寒,姜枣调和营卫。

10.截疟七宝饮 (王贶)劫痰截疟。

(《易简》)

【歌诀】

截疟七宝常山果槟榔朴草青陈伙

水酒合煎露一宵阳经实疟服之妥

【组成】常山—钱(3g) 草果 槟榔厚朴炙甘草青皮 陈皮各五分(各1.5g)

【用法】水酒各半煎,露一宿,空腹服。

【功用】劫除疟痰,截止发作。

【主治】三阳经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

【方析】肝风夹痰为方主证。方用常山、槟榔破除积痰食积为君。臣以厚朴除满,青皮疏肝,陈皮理气。佐以甘草和胃,佐常山以吐疟痰。

按:本方七味药相合截疟效果很好,故称“七宝”。本方与常山饮均只宜治疗实证,久疟不已而属虚者不宜。

增辑

1.三子养亲汤(韩柔)痰火咳嗽。

(《韩氏医通》)

【歌诀】

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外台别有茯苓饮参术陈姜枳实尝

【组成】白芥子(6g) 苏子(9g) 莱菔子(9g)各一钱

【用法】三药捣碎,酌量包煎,频服。

【功用】降气消食,温化痰饮。

【主治】痰壅气滞。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方析】老人中虚,痰壅气滞为本方主证。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三药合用能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临证观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

【附方】茯苓饮(《外台秘要》) 茯苓人参(或党参)白术 陈皮 生姜各三钱(各9g) 枳实二钱〔6g),水煎服。

功用:健脾除痰。

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涎,气满不能食。

2.指迷茯苓丸 (朱丹溪)停痰伏饮。

(《丹溪心法》)

【歌诀】

指迷茯苓丸最精风化芒硝枳半并

臂痛难移脾气阻停痰伏饮有嘉名

【组成】半夏四两(l20g) 茯苓二两(60g) 枳壳—两(30g)风化朴硝半两(l5g)

【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姜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主治】痰停中脘,流于四肢。症见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析】痰停中脘为本方主证。方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臣以茯苓健脾渗湿,既消已成之痰,又绝生痰之路。佐以枳壳理气宽中,俾痰随气行;风化硝软坚润下,使结癖停痰易消;姜汁制半夏之毒,且能化痰散饮。

按:原书本方作者误为孙思邈。

3.紫金锭 (万全)祛痰辟秽。

(《片玉心书》)

【歌诀】

紫金锭用麝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

太乙玉枢名又别祛痰逐秽及惊风

【组成】山慈菇五倍子各三两(各90g红大戟—两半(45g) 千金子霜 雄黄 朱砂各一两(各30g) 麝香三钱(9g)

【用法】为末,用糯米粉压制成锭,阴干。每服0.6~1.5g,日二次;外用醋磨,调敷患处。

【功用】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瘟疫时邪,神昏瞀闷,脘腹胀闷疼痛,呕吐泄泻,小儿痰厥。外敷疔疮疖肿。

【方析】感受秽恶痰浊,气机闭塞为本方主证。方中山慈菇清热消肿,千金子行水破血,大戟攻水行瘀为君。臣以麝香芳香开窍,行气止痛;雄黄辟秽解毒,朱砂镇心安神。佐以五倍子酸敛并降火化痰,以防攻窜太过。

按:本方又名“太乙玉枢丹”。应置于开窍剂中。

4.小陷胸汤(张仲景)治小结胸。

(《伤寒论》)

【歌诀】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周

邪深大陷胸汤治甘遂硝黄一泻柔

大陷胸丸加杏苈项强柔痓①病能休

【词解】①痓: 痓zhì,音治,风病的一种,症见口噤,角弓反张,抽搐。发热有汗为柔痉,发热恶汗为刚痉。后人以“痉”代“痓”。

【组成】黄连—两(6g) 半夏半升(l2g) 瓜蒌实—枚(3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症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析】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为本方主证。方以瓜蒌实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为君。臣以黄连泻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结;二者辛开苦降,助君药清热涤痰,散结开痞。

【附方】(1)大陷胸汤(《伤寒论》) 大黄二两(12g)芒硝—升(30g)甘遂—钱匕(2g), 水先煎大黄,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大便快利后停服。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结胸,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心下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烦躁,日晡所小有潮热,脉沉而紧,按之有力。

(2)大陷胸丸(《伤寒论)大黄半斤(30g) 葶苈子芒硝杏仁各半升(各15g)研末捣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加甘遂末一钱匕(2g),白蜜二合(6g),水煎连渣服。

功用: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结胸项亦强,如柔痉状。

5.十枣汤 (张仲景)攻泻伏饮。

(《伤寒论》)

【歌诀】

十枣汤中遂戟花强人①伏饮效堪夸

控涎丹用遂戟芥萃苈大枣亦可嘉

【词解】①强人:素体强壮之人。

【组成】大枣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用法】每次以枣汤调服药粉五分至一钱(l.5一3g),日一次,空腹服。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胁下有水气,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腹胀属实证。

【方析】水饮壅盛于里为本方主证。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为君,能攻逐脏腑胸胁积水。佐以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

【附方】(1)控涎丹(又名妙应丸;(《三因方》)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研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至十丸,临卧姜汤送下。

功用:祛痰逐饮。

主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头痛不可忍,或神昏嗜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

(2)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葶苈子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先煮大枣,去枣,入葶苈,水煎顿服。

功用:泻痰行水,下气平喘。

主治:肺痈,浊唾痰涎,咳喘胸满不得卧,或面目浮肿等。

按:十枣汤又名三圣散(《圣济总录》),《丹溪心法》改为丸剂,名十枣丸,力量较本方缓和。如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又:十枣汤及控涎丹应置于泻下剂中。

6.千金苇茎汤 (孙思邈)肺痈。

(《千金要方》)

【歌诀】

千金苇茎生董仁瓜瓣桃仁四味邻

吐咳肺痈痰秽浊凉营清气自生津

【组成】苇茎(可芦根代)二升(30g) 薏苡仁半升(30g) 瓜瓣(即甜瓜子;可冬瓜子代)半升(24g) 桃仁三十枚(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症见咳嗽,有微热,甚则咳吐腥臭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胸胁肌肤甲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析】痰热内结为本方主证。方中苇茎甘寒轻浮,清泻肺热为君。臣以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桃仁活血化瘀,散结消痈;薏苡仁清肺排脓,渗湿利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按:本方应置于痈疡剂或清热剂中。

7.苓桂术甘汤 (张仲景)痰饮和剂。

(《伤寒论》)

【歌诀】

苓桂术甘痰饮尝和之温药四般良

雪羹①定痛化痰热海蜇荸荠共合方

【词解】①羹:羹geng˙,音更,原指用肉、菜做的汤。此处因海蜇漂淡,色白如雪,故用雪羹作方名。

【组成】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9g) 白术炙甘草各二两(各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析】痰饮中阳不足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茯苓健脾渗湿为君。臣以桂枝温阳化气,化饮利水,且平冲降逆。君臣相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尤宜。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使以甘草益气和中。共收饮去脾和,湿不复聚之功。

【附方】雪羹汤(《绛雪园古方选注》)荸荠四个,水煎服。

功用:泄热止疼,消痰化结。

主治: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海蜇一两(30g)

8.金水六君煎 (张景岳)肾水成痰。

(《景岳全书》)

【歌诀】

金永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

别称神术丸苍术大枣芝麻停饮珍

【组成】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各6g) 熟地二至五钱(6-l5g) 陈皮一饯半〔4.5g) 炙甘草一钱(3g)

【用法】加生姜三至七片,水煎空腹服。

【功用】温补肺肾,利水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症见咳嗽呕恶,喘逆多痰,痰带咸味。

【方析】肾虚水泛为痰为本方主证。方用熟地滋养肺肾;半夏健脾燥湿,降逆化痰为君。臣以陈皮理气燥湿,当归养血和血。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逆化痰,制半夏之毒。使以甘草调诸药,润肺和中。

【附方】神术丸(《本事方》) 苍术—斤(500g)芝麻五钱(15g)大枣十五枚,和匀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三钱)。

功用:燥湿,健脾,滑痰。

主治:脾虚停饮成癖,呕吐酸水,吐已复作。

9.止嗽散 (程仲龄)祛痰止嗽。

(《医学心悟》)

【歌诀】

止嗽散中用白前  陈皮桔梗草荆添

紫菀百部同蒸用  感冒咳嗽此方先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各960g)甘草十二两(360g)陈皮一斤(480g)

【用法】共为末,每服6g,食后临卧服;或水煎服。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症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方析】风邪犯肺为本方主证。恶寒发热,苔薄白为兼风寒表证。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为君。臣以桔梗、陈皮宣降肺气,止咳消痰。佐以荆芥祛风解表。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配能清利咽喉。

按:本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可用于治疗多种外感咳嗽。

十七、收涩之剂

收涩之剂,即固涩剂。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气血精液滑脱耗散证。气血精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宝贵物质,若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失养,正气虚极不能固密,便可见各种滑脱不禁证。根据“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及“十剂”中“涩可固脱”的原则,滑脱证当用固涩法治疗,可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应用时常与补益药配合以标本兼顾。

1.金锁固精丸 梦遗滑精。

(录自《医方集解》)

【歌诀】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蒺藜牡蛎需

莲粉糊丸盐酒下涩精秘①气滑遗无

【词解】①秘:秘bi,音必,使固密。

【组成】沙苑 蒺藜芡实莲须各二两(各60g)龙骨牡蛎各一两(3g)

【用法】莲子粉糊丸,每服9g,空腹淡盐汤下;或入莲子肉,水煎服。

【功用】补肾涩精。

【主治】肾虚精亏,精关不固。症见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痠软,腰痠,耳鸣等。

【方析】肾虚不固为本方主证。方以沙苑蒺藜补肾止遗为君。臣以莲肉、芡实固肾涩精,益心宁心。佐以龙骨、牡蛎收涩止遗,固下潜阳;莲须尤为涩精要药。

2.茯菟丹 遗精消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茯菟丹疗精滑脱菟苓五味石莲末

酒煮山药为糊丸亦治强中①及消渴

【词解】①强中:症名,症见阴茎勃起不衰,精自流出。

【组成】菟丝子十两(300g)五味子八两(240g)石莲肉各三两(各90g)山药六两(180g)

【用法】先酒浸菟丝子,余酒煮山药为糊,和余药末为丸,每服三钱(9g),日二、三次。遗精用淡盐汤下;白浊用茯苓汤下;赤浊用灯心汤下;消渴及强中证用米汤下。

【功用】固肾涩精,镇益心神,渗湿止浊。

【主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症见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强中消渴。

【方析】肾水亏,心火亢为本方主证。方用菟丝子强阴益阳,补肾益精为君。臣以五味子涩精生津,石莲肉清心止浊,山药健脾涩精,茯苓淡渗利湿,通心气于肾。

3.治浊固本丸 (虞抟)湿热精浊。

(《医学正传》引李杰垣方)

【歌诀】

治浊固本莲蕊须砂仁连柏二苓俱

益智半夏同甘草清热利湿固兼驱

【组成】莲须黄连猪苓各二两(各60g)砂仁黄柏益智仁半夏茯苓各一两(30g)炙甘草三两(9g)

【用法】为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三钱即9g),空腹温酒下。

【功用】清热利湿,健脾温肾。

【主治】胃中湿热,渗入膀胱。症见小便下浊不止。

【方析】湿热下渗膀胱为本方主证。方用黄连、黄柏清热利湿为君。臣以茯苓、猪苓淡渗利湿;半夏除痰。佐以砂仁、益智仁利气益脾固肾,防湿热郁滞所伤;莲须收涩止浊。使以炙甘草调诸药,防苦寒伤胃。

按:本方炙甘草用三两,合90g,恐太过滋腻,使湿热之邪沾滞不去。

4.诃子散 (李东垣)寒泻脱肛。

(《兰室秘藏》)

【歌诀】

诃子散用治寒泻炮姜粟壳橘红也

河间木香诃草连仍用术芍煎汤下

二者药异治略同亦主脱肛便血者

【组成】煨诃子七分(2.lg)炮姜六分(l.8g)◇粟壳橘幻:各五分(各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涩肠止泻,固肾收脱。

【主治】虚寒泄泻,肠鸣腹痛,米谷不化,脱肛不收,或久痢,便脓血。

【方析】肾虚不固,虚寒泄泻为本方主证。方用诃子酸涩止泻收脱,罂粟壳固肾涩肠为君。臣以炮姜温中散寒而补脾阳;橘红升阳调气,以固气脱(泄泻),亦收形脱(脱肛)。

【附方】河间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诃子—两(半生半煨,3og)木香五钱(15g)甘草一钱(3g)黄连三钱(9g),为末,每服二钱(6g),用白术、芍药汤调下。

功用:涩肠止泻。

主治:泻久腹痛渐已,泻下渐少。

按:诃子散与河间诃子散均能治久泻不止而脱肛,前方有炮姜,不能用于湿热下痢,纯是脓血;后方无炮姜而有黄连,可用于湿热下痢脓血证。

5.桑傈蛸散 (寇宗寅)便数健忘。

(《本草衍义》)

【歌诀】

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

菖蒲远志及当归补肾宁心健忘觉

【组成】桑螵蛸 远志 菖蒲 龙骨 人参茯神当归 龟甲各一两(各3g)

【用法】为末,睡前党参汤调下6g;或水煎服。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心神恍惚,健忘,或遗尿遗精,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析】心肾两虚为本方主证。方用桑螵蛸补肾固精,收涩止遗为君。臣以龙骨涩精安神;龟板养血滋阴,益肾养肝。佐以人参、当归双补气血,资助化源;茯神养心安神;菖蒲、远志交通心肾。

6.真人养脏汤 虚寒脱肛久痢。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组成】人参(6g) 当归(9g)白术(12g)各六钱 肉豆蔻半两(12g)肉桂(3g)炙甘草(6g)各八钱 白芍—两六钱(25g) 木香一两四钱(9g) 诃子一两二钱(12g) 粟壳三两六钱(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主治】脾肾虚寒,久泻久痢。症见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脐腹疠痛,倦怠食少。

【方析】泻痢日久,脾肾虚寒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肉桂温肾暖脾为君。诃子、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共为臣药。佐以当归、白芍养血和阴;木香醒脾理气。使以甘草健脾和中,合芍药缓急止痛。

按:原书本方作者为罗谦甫,一说出处为《世医得效方》,今取最早收载者。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白话解电子板(第15节)

p255

7.当归六黄汤 (李东垣)自汗盗汗。

(《兰室秘藏》),

【歌诀】

当归六黄治汗出芪柏芩连生熟地

泻火固表复滋阴加麻黄根功更异

或云此药太苦寒胃弱气虚在所忌

【组成】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倍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有火。症见盗汗发热,面赤口干,心烦唇燥,便难尿赤,舌红脉数。

【方析】阴虚有火为本方主证。方中当归、生地、熟地养血增液,育阴清火为君。臣以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除烦。佐以黄芪益气固表,合当归、熟地以养血益气,气血充则腠理密而汗不易泄,合三黄以扶正泻火,火不内扰则阴液内守而汗可止。如加麻黄根止汗,引诸药走肌表而固腠

理,功效更好;胃弱气虚者应慎用,以免苦寒伤胃气。

按:本方应置于清热剂中。

8.柏子仁丸 (许叔微)阴虚盗汗。

(《普济本事方》)

【歌诀】

柏子仁丸人参术麦麸牡蛎麻黄根

再加半夏五味子阴虚盗汗枣丸吞

【组成】柏子仁二两(60g)人参 白术牡蛎麻黄根 半夏五味子各一两(各30g)麦麸五钱(15g)

【用法】为末,◇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三钱即9g),空腹米汤送下,日二、三次。

【功用】养心宁神,清热收敛。

【主治】阴虚火旺。症见夜寐不安,盗汗。

【方析】阴虚盗汗为本方主证。方中柏子仁养心清热安神为君。臣以牡蛎、麦麸咸寒,清热收敛;五味子酸敛涩收。佐以半夏和胃燥湿;人参、白术补气。麻黄根专走肌表,引人参、白术以固卫气为使。

9.牡蛎散 阳虚自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

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骨牡蛎扪①

【词解】①扪:扪mén,音门,按;摸。此处作用粉扑。

【组成】黄芪 麻黄根 牡蛎各-两(各30g)

【用法】入小麦30g,水煎服。

【功用】固表敛汗。

【主治】诸虚不足。症见体常自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质淡红,脉细弱。

【方析】体虚卫外不固为本方主证。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为兼心阴受损之证。方中牡蛎咸寒敛汗,益阴潜阳为君。臣以黄芪补益肺气,实卫固表;麻黄根专于止汗。佐以浮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热。

【附方】(1)扑法牡蛎川芎藁本各二钱半糯米粉—两半,共研极细,盛绢袋中,扑周身。功用:止汗。主治:自汗不止。

(2)扪法牡蛎龙骨糯米粉各等分,研极细末,扑周身。功用、主治同上。

按:牡蛎散为自汗而设,亦可用于盗汗。

增辑

1.桃花汤 (张仲景)少阴利属虚寒者。

(《伤寒论》)

【歌诀】

桃花汤用石脂宜粳米干姜共用之

为涩虚寒少阴利热邪滞下切难施

【组成】赤石脂—斤(30g) 干姜一两(9g) 粳米—升(3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涩肠。

【主治】久痢不愈,下痢便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脉迟弱或微细,舌质淡苔白。

【方析】脾肾阳虚之久痢为本方主证。方以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臣以干姜温中散寒,通瘀化脓。佐以粳米养胃和+,助君、臣药厚肠胃。本方以温中涩肠止泻治标为主,补虚治本之力不足。

按:本方为虚寒性下利而设,虚甚者酌加人参;热痢初起,切莫误用。

2.威喜丸 阳虚带浊。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威喜丸治血海寒梦遗带浊服之安

茯苓煮晒和黄蜡每日空心嚼一丸

【组成】黄蜡茯苓(用猪苓一分,同煮二十余沸,取出晒干,去猪苓)各四两(各120g)

【用法】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腹嚼下。

【功用】行水渗湿,收涩补髓。

【主治】元阳虚衰,精气不固,小便余沥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淫等。

【方析】阳虚带浊为本方主证。方中茯苓补脾宁心,行水渗湿为君。臣以猪苓利水渗湿,加强导湿浊下行之力;黄蜡收涩补髓,使精不下流。一行一收,清浊自分。

按:本方治标有余,治本不足,症状消除后,需用温补剂填虚益损以免复发。

3.济生乌梅丸 (严用和)治便血。

(《济生方》)

【歌诀】

济生乌梅与僵蚕共末为丸好醋参

便血淋漓颇难治醋吞惟有此方堪

【组成】乌梅肉—两半(45g)僵蚕—两(30g)

【用法】共研细末,好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二钱即6g),空腹醋汤送下。

【功用】敛肺涩肠,消风散结。

【主治】肠风便血,淋漓不止。

【方析】肠风便血为本方主证。方中乌梅味酸,敛肺涩肠,入肝止血为君。臣以僵蚕消风散结;醋助乌梅涩肠止血,又能散瘀而无留瘀之弊。

4.封髓丹 (董宿)梦遗失精。

(《奇效良方》)

【歌诀】

失精梦遗封髓丹砂仁黄柏草和丸

大封大固春常在巧夺先天服自安

【组成】砂仁—两(30g) 黄柏三两(90g) 炙甘草七钱(21g)

【用法】共研细末,蜜和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淡盐汤送下。

【功用】降心火,益肾水。

【主治】遗精梦交。

【方析】心火旺,肾水不足为本方主证。方用黄柏坚肾清火为君。砂仁温健脾运,引五脏六腑之精归藏于肾为臣。佐以甘草益脾气,并调和黄柏、砂仁之寒温。合方使水火既济,相火不再妄动。

一十八、杀虫之剂

杀虫之剂,即驱虫剂。是以驱虫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人体寄生虫常见的有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多由误食沾染虫卵的食物而致。驱虫法应用时应根据体质差异及虚实寒热而配伍用药。

1.乌梅丸 (张仲景)蛔厥。

(《伤寒论》)

【歌诀】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

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

【组成】乌梅三百枚(30g) 细辛(6g) 附子(15g)桂枝(12g) 人参(12g)黄柏(12g)各六两干姜十两(l5g)黄连十六两(8g)当归(12g)蜀椒(10g)各四两。

【用法】乌梅用醋浸一宿,去核,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一至三次,空腹服;或水煎服。

【功用】温脏补虚,泻热安蛔。

【主治】蛔厥证。症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痢,久泻。

【方析】肠寒胃热蛔原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乌梅安蛔止痛为君。臣以蜀椒、细辛温脏祛寒,辛可安蛔;桂枝、附子加强温里散寒之力;黄连、黄柏苦可下蛔,上清胃热。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为佐。蜂蜜为丸,调和诸药为使。

2.化虫丸 肠胃诸虫。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化虫鹤虱及使君槟榔芜荑苦楝群

白矾胡粉糊丸服肠胃诸虫永绝氛①

【词解】①氛:气氛,此处指虫积肠胃的样子。

【组成】鹤虱 槟榔苦楝根皮胡粉(即铅粉)各—两(各30g) 使君子 芜荑各五钱(各15g) 白矾二钱半(7.5g)

【用法】共研细末,用酒煮面糊作丸,据年龄酌量服,一岁小儿用五分(1.5g)。

【功用】驱杀肠中诸虫。

【主治】肠中诸虫。发作时腹痛,往来上下,呕吐清水或吐蛔。

【方析】虫积为本方主证。方中鹤虱驱诸虫,苦棵根皮能杀蛔虫、蛲虫,槟榔能杀绦虫、姜片虫,枯矾、铅粉均具杀虫之效,使君子、芜荑杀虫消疳,使君子还能通大便,使虫由大便排出。

按:《医方集解》加使君子、芜荑两味。

增辑

集效丸 (陈无择)杀虫。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集效姜附与槟黄芜荑诃鹤木香当

雄槟丸内白矾入虫啮①攻疼均可尝

【词解】①啮:啮nie音聂,用牙咬。

【组成】大黄一两半(45g)干姜 附子槟榔芜荑诃子肉鹤虱木香各七钱半(各21g)

【用法】蜜和作丸,每丸二、三钱(6或9g),食前乌梅汤送下。

【功用】杀虫,温中。

【主治】虫啮腹痛,作止有时,或岗起往来,四肢常冷。

【方析】虫积夹寒为本方主证。方用诃子肉、乌梅酸以伏虫;干姜、附子温以安虫;共为君药。臣以槟榔、芜荑、鹤虱苦以杀虫。佐以木香调气,大黄泻下,使虫有去路。

【附方】雄槟丸(《医方集解》)雄黄槟榔白矾各等分,为末,饭和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分(1.5g)

功用:杀虫止痛。

主治:虫痛。

按:二方均能杀虫止痛,集效丸有干姜、附子温中,适于虫积挟寒者;雄槟丸杀虫效力不及集效丸。

十九、痈疡之剂

痈疡之剂,即痈疡剂。是以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外科疾患的方剂。体表痈疡可分为阳证及阴证,阳证来势暴急,红肿焮痛,易溃易消;阴证来势缓慢,平塌漫肿,难溃难消。治疗原则,阳证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散结;阴证宜温补和阳,通滞化痰祛瘀。外可用薄贴围药渗药及刀针手术等。内在脏腑痈疡应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1.真人活命饮 (陈自明)一切痈疽。

(《校注妇人良方》)

【歌诀】

真人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节加

贝母天花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嘉

一切痈疽能溃散溃后忌服用毋①差

大黄便实可加使铁器酸物勿沾牙

【词解】①毋:毋wu,音吴,不要。

【组成】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归尾 甘草 节皂角刺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各一钱(各13) 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方析】疮疡肿毒初起为本方主证。方以银花疏散透达,清热解毒,清气凉血为君。臣以防风、白芷疏风散邪,用治痈疡初起;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散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佐以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穿山甲、皂角刺溃坚排脓。甘草清热解毒,加酒活血消肿,协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大便燥结可加大黄。

按:用本方脓未成可消,脓已成可溃,但已溃者切不可用:阴证疮疡忌用;脾胃虚、气血不足者慎用。本方煎煮时不可用铁器及接触酸味物品,更不可服食酸物,因酸性收敛,使疮不易消散。

2.金银花酒 (齐德之)痈疽初起。

((《外科精义》)

【歌诀】

金银花酒加甘草奇疡恶毒皆能保

护膜须用蜡矾丸二方均是疡科宝

【组成】鲜金银花五两(150g)甘草—两(30g)

【用法】水、酒各半煎,分三次服。

【功用】消肿散瘀,托毒止痛。

【主治】一切痈疽恶疮,及肺痈肠痈初起。

【方析】热毒痈疽恶疮为本方主证。方以金银花甘寒为君,甘能养血补虚,寒能清热解毒,为痈疮圣药。臣以甘草解毒扶胃。佐以酒性走散。

【附方】蜡矾丸(《景岳全书》)黄蜡二两(60g)白矾一两(30g)先将蜡熔化,少冷,入矾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百丸,酒送下,日二、三次。

功用:护膜托里,使毒不攻心。

主治:金石发疽,痈疽疮疡,肺痈乳痈,痔漏肿痛,及毒虫蛇犬咬伤。

3.托里十补散 补里散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托里十补参芪芎归桂白芷及防风

甘桔厚朴酒调服痈疡脉弱赖之充

【组成】黄芪 当归 人参各二钱(各6g) 川芎肉桂白芷 防风 甘草 桔梗 厚朴各一钱(各3g)

【用法】为细末,每服二钱(6g),加至六钱(l8g),热酒调服。

【功用】益气和血,温通消散。

【主治】痈疡初起,毒重痛甚,形体羸瘦,脉弱无力。

【方析】痈疡体虚为本方主证。方用人参、黄芪补气,当归、川芎和血为君。臣以肉桂温通血脉,白芷,甘草解毒,防风散风,桔梗排脓。佐以厚朴散满。合为补里散表,消散、内托并用之方。

4.托里温中汤 (罗谦甫)寒疡内陷。

(《卫生宝鉴》)

【歌诀】

托里温中姜附羌茴木丁沉共四香

陈皮益智兼甘草寒疡内陷呕泻良

【组成】炮姜羌活各三钱(各9g)炮附子四钱(12g)木香一钱半(4.5g) 茴香 丁香 沉香 陈皮 益智仁 炙甘草各一钱(各3g)

【用法】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温中托毒,散寒消痞。

【主治】疮疡属寒,疮毒内陷,脓汁清稀,心下痞满,肠鸣腹痛,大便溏泻,食则呕逆,时发昏愦等。

【方析】寒性疮疡内陷为本方主证。心下痞满为疮气内攻,聚而为满;胃寒则呕吐呃逆,不下食,便溏;邪扰清窍则昏愦:均为次要症。方用附子、干姜温中助阳,祛寒托毒为君。臣以羌活透利关节;炙甘草温补脾胃,行经络,通血脉。佐以益智仁、沉香、丁香温胃散寒以平呕逆;木香、陈皮、茴香散痞消满。

按:原书本方作者孙彦和,现据《医大辞典.方剂分册》(1983年)改。

5.托里定痛汤 (顾世澄)   内托止痛。

(《疡医大全》)

【歌诀】

托里定痛四物兼   乳香没药桂心添

再加蜜炒罂粟壳   溃疡虚痛去如拈①

【词解】①拈:拈nian,用两三个手指头夹;捏。此处

形容很轻松。

【组成】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乳香没药肉桂

罂粟壳

【用法】水煎服。

【功用】托里充肌,消肿止痛。

【主治】痈疽溃后不敛,血虚疼痛。

【方析】痈疽溃后血虚为本方主证。方用四物汤补血调

血,托里充肌为君。臣以乳香、没药透毒消肿,罂粟壳收敛止痛。佐以肉桂温通血脉。

6.散肿溃坚汤 (李东垣)消坚散肿。

(《兰室秘藏》)

【歌诀】

散肿溃坚知柏连花粉黄芩龙胆宣

升柴翘葛兼甘桔归芍棱莪昆布全

【组成】黄芩八钱(24g) 知母 黄柏天花粉龙胆草 桔梗 昆布各五钱(各15g) 黄连—钱(3g) 柴胡四钱(12g)升麻 连翘 炙甘草 三棱 莪术各三钱(各9g) 葛根 当归尾 芍药各二钱(各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火散结,消肿溃坚。

【主治】马刀疮,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于肩上,或于胁下;及瘰疬遍于颏,或至颊车,坚而不溃;或上二证已破流水者。

【方析】肝胆三焦相火与痰湿风热结聚为本方主证。方用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知母泻肝胆三焦相火;柴胡、连翘清热散结;共为君药。臣以升麻、葛根解毒升阳;天花粉、桔梗清肺排脓;归尾、芍药润肝活血;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昆布化痰软坚;甘草化毒和中。桔梗还载药上行,柴胡引药入肝胆经络为使。

按:瘰疬生于颈项两侧,小者为瘰,大者为疬,连贯如串者为瘰疬。形长如蛤翊,色赤而坚,痛如火烙者为马刀。

增辑

l.醒消①丸 (王洪绪)阳痈。

(《外科全生集》)

【歌诀】

醒消乳没麝雄黄专为大痈红肿尝

每服三钱陈酒化醉眠取汗是良方

【词解】①醒消:用陈酒送药,以微醉为止,睡卧取汗,酒醒痈消,故名之。

【组成】乳香 没药各一两(各30g) 雄黄五钱(15g) 麝香一钱半(4.5g)

【用法】为末,黄米饭一两(30g),捣为丸,莱菔子大,每服三钱(9g),陈酒送下。

【功用】活血散结,解毒消痈。

【主治】痰湿阻滞而致的痈疽肿毒,坚硬疼痛,未成脓。

【方析】痈肿初起,痰湿阻滞为本方主证。方用雄黄豁痰解毒去瘀为君。臣以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消瘀散肿而止痛;麝香解毒通络。酒性走散协诸药以消痈为使。

按:原书出处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1983年)改。

2.小金丹 (王洪绪)  阴疽痰核。

(《外科全生集》)

【歌诀】

小金专主治阴疽  鳖麝乌龙灵乳储

墨炭胶香归没药  阴疮流注乳癌除

【组成】白胶香 草乌 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钱(各150g)乳香 没药 归身各七钱五分(各75g) 麝香三钱(30g) 墨炭一钱二分(l2g)

【用法】为细末,糯米粉打糊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陈酒送下,覆盖取汗。

【功用】化痰祛湿,祛痰通络。

【主治】寒湿痰瘀,阻滞凝结。如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等。

【方析】寒湿痰瘀阻滞凝结致阴证疮疡或阴疽为本方主证。方以草乌逐寒湿,通经络,开顽痰为君。臣以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当归、麝香、地龙温经养血,开通经络;白胶香调气血,消痈疽;木鳖子祛痰毒,消结肿;墨炭消肿化瘀。佐以糯米养胃气。使以酒助药势,协诸药速达病所。

3.梅花点舌丹 (王洪绪)疔疮发背。

(《外科全生集》)

【歌诀】

梅花点舌用三香冰片硼珠朱二黄

没药熊葶蟾血竭一丸酒化此方良

【组成】熊胆 冰片 雄黄 硼砂 血竭葶苈子沉香 乳香 没药各-钱(各3g) 珍珠三钱(9g) 牛黄 麝香蟾酥 朱砂各二钱(各6g)

【用法】蟾酥用人乳化开,余药为细末,药汁为丸,绿豆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入葱白打碎,陈酒送服;或用醋化开外敷。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疔毒恶疮,无名肿痛,红肿痈疖,乳蛾,咽喉肿痛。

【方析】痈疽疔毒,诸疮肿痛属阳为本方主证。方用蟾酥散热消肿,解疔疮之毒为君。臣以乳香、没药、血竭行瘀活血止痛;冰片、朱砂、雄黄清热解毒消肿;硼砂散瘀解疮毒;磨香、珍珠止疔毒疼痛,托里消肿。佐以石决明镇肝散血热;沉香行气化结;葶苈子利水泻热;牛黄、熊胆清心肝烦热,凉血解毒。

4.保安万灵丹 (陈实功)阴疽鹤膝风。

(《外科正宗》)

【歌诀】

万灵归术与三乌  辛草荆防芎活俱

天斛雄麻全蝎共  阴疽鹤膝湿痹须

【组成】苍术八两(240g) 麻黄 羌活 荆芥 防风细辛 天麻 全蝎 川乌 草乌 石斛 生首乌 朱砂 当归 川芎 甘草各一两(各30g) 雄黄六两(180g)

【用法】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朱砂六钱(18g)为衣,每服一丸。

【功用】散风祛湿,活血解毒。

【主治】湿痰流注,外受风寒引起:风寒湿痹,阴疽,疔疮,对口发颐,附骨疽,鹤膝风,破伤风,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皮肤紫斑,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方析】阴寒痰湿凝结为本方主证。方用麻黄辛温发汗,通腠理,调血脉为君。臣以羌活、荆芥、防风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细辛通窍,疗风湿痹痛,痰饮咳逆;天麻熄风镇痉,疗中风瘫痪,麻木不仁,偏正头痛;全蝎性温善走,疗中风不语,祛风解毒,又能散结消肿;川乌、草乌温散寒湿,祛风通痹;生首乌解毒疗疮止痒;朱砂清热解毒,安神镇怯;雄黄燥湿杀虫,辟秽解毒。佐以苍术健脾燥湿;石斛清热养阴;当归、川芎和血活血,消肿止痛。甘草调诸药为使。

5.蟾酥丸 (陈实功)疔疮

(《外科正宗》)

【歌诀】

蟾酥丸用麝蜗牛乳没朱雄轻粉俦①

铜绿二矾寒水石疔疮发背乳痈瘳②

【词解】①俦:俦chou,音绸,原作同伴讲,此为顺口押韵,即同、合之意。

②瘳:瘳chou,音抽,即病愈。

【组成】蟾酥 雄黄各二钱(各6g) 轻粉五分(1.5g) 枯矾 煅寒水石 铜绿 乳香 没药 胆矾 麝香各一钱(各3g) 蜗牛二十一个 朱砂三钱(9g)

【用法】为末,先将蜗牛研烂,同蟾酥和研稠粘,再入各药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用葱白五寸嚼烂后,包药在内,热酒一盅送下,盖被取汗;或外敷用。

【功用】解毒消毒,止痛消肿。

【主治】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臂腿等疽,及各种恶疮,不痛或麻木,或呕吐,甚至昏愦。

【方析】各种恶疮为本方主证。呕吐、昏愦为次要症,因疮毒风痰上泛或上蒙清窍而致。方中蟾酥内服能治疔毒发背,外用则止痛去腐肉,为君药。蜗牛内服清热解毒,外用消疮肿;铜绿去风痰而治恶疮;枯矾、胆矾、雄黄去痰解毒;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轻粉劫痰通经络;麝香解毒而通经络;均为臣药。寒水石清热解毒,兼解诸石之毒为佐药。

6.一粒珠 (谢元庆)痈疽发背。

(《良方集腋》)

【歌诀】

一粒珠中犀甲冰珍朱雄麝合之能

痈疽发背无名毒酒化一丸力自胜

【组成】穿山甲二十四两(75g) 牛黄珍珠各三钱(各1.5g)朱砂 麝香 冰片 雄黄各四钱(各1.5g) 蟾酥一钱二分(0.45g)

【用法】共研为细粉,人乳拌糊丸,每服1.6g,人乳化开,陈酒冲服。

【功用】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痈疽疮疖,乳痈乳癌,一切无名肿毒,红肿疼痛。

【方析】痈疽疮疖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穿山甲消肿排脓,下乳通经,散瘀通络为君。臣以牛黄、麝香、冰片清热解毒,消肿开窍;珍珠、朱砂安神定惊,清热解毒;雄黄、蟾酥解毒,消肿,祛痰。佐以人乳补虚润燥。使以陈酒升散。

按:可治小儿惊风,用胆南星一分,钩藤、橘红各三分煎汤化服;闷痘初起,用芦根煎汤化服。另,一方有乳香、没药各6g。

7.六神丸 (雷允上)疫喉。

(《雷允上诵芬堂方》)

【歌诀】

六神丸治烂喉痧每服十丸效可夸

珠粉腰黄①冰片麝牛黄还与蟾酥加

【词解】①腰黄:雄黄的上品。

【组成】珍珠粉 犀牛黄麝香各一钱五分(各4.5g) 腰黄 冰片 蟾酥各一钱(各3g)

【用法】制成小水丸,每服十粒,日二次,将药放在舌心噙化,徐徐咽下,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烂喉丹痧,乳蛾喉痹,水浆不下,口舌腐烂,腮项肿痛,痈疽疮疖,无名肿毒,舌尖红,脉浮数等。

【方析】肺胃热盛壅阻致各种痈疽疮疖,尤其在口腔咽喉部者为本方主证。方用牛黄清热豁痰为君。臣以麝香芳香开窍,辟秽化浊,消肿止痛;珍珠解心肝二经之热,益阴潜阳解毒;雄黄辟秽解毒;蟾酥拔毒攻毒,辟恶通窍;冰片散郁火,解热毒。

8.阳和汤 (王洪绪)一切阴疽。

(〈《外科全生集》)

【歌诀】

阳和汤法解寒凝外症虚寒色属阴

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草相承①

【词解】①承:承担,此处因顺口而用。

【组成】熟地一两(30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二钱(6g)肉桂 生甘草各一钱(各3g) 炮姜炭麻黄各五分(各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由阳虚寒凝所致。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疽证者。其症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等。

【方析】虚(本)寒(标)阴虚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肝肾,滋阴养血为君。鹿角胶补肾填精,强壮筋骨为臣,与君药相配取“阳生阴长”之意。麻黄发越阳气,白芥子去痰除湿,二药合用使气血宣通,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滞;姜炭、肉桂温经散寒;共为佐药。使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二十、经产之剂

经产之剂即治疗妇女特有的经、带、胎、产等疾病的方剂。

经即月经,月经病包括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的改变。治宜分清寒热虚实及发病先后,以确定调经及治疗其他疾病的主次。

带即带下,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之分,常见白带、黄带、赤带三种。同样治分寒热虚实,虚证适当伍以升提及固涩。

胎即怀胎,特殊的生理变化往往可致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肿胀、小产等妊娠病。治宜护胎为原则,去病为目的。

产即因生产引起的各种疾病,或预防难产等。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痉、血晕、恶露不净、缺乳等。治疗除寒热虚实一般原则外,产后气血耗损,选方用药必须照顾气血,使补不助邪,攻不伤正,散寒不过用温燥,清热不过用寒凉。
汤头歌诀白话解(全) 汤头歌诀白话解(全)txt

此外,绝经前后诸症的治疗方药也在此列。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16节)

p274

l.妊娠六合汤 (王海藏)妊娠伤寒。

(《医垒元戎》)

【歌诀】

海藏妊娠六合①汤四物为君妙义长

伤寒表虚地骨桂表实细辛兼麻黄

少阳柴胡黄芩入阳明石膏知母藏

小便不利加苓泻不眠黄芩栀子良

风湿防风与苍术温毒发斑升翘长

胎动血漏名胶艾虚痞朴实颇相当

脉沉寒厥亦桂附便秘蓄血桃仁黄

安胎养血先为主余因各症细参详

后人法此治经水过多过少别温凉

温六合汤加芩术色黑后期连附商

热六合汤栀连益寒六合汤加附姜

气六合汤加陈朴风六合汤加艽羌

此皆经产通用剂说与时师好审量

【词解】①六合:本组方均以四物汤为主,根据六经辨证分别加入两味适当的药,故称六合。

【组成】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各一两(各30g)。

(1)表虚六合汤: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钱(各21g)。

(2)表实六合汤:加麻黄、细辛各半两(各15g)。

(3)柴胡六合汤:加柴胡、黄芩各七钱(各21g)。

(4)石膏六合汤:加石膏、知母各半两(各15g)。

(5)茯苓六合汤:加茯苓、泽泻各半两(各15g)。

(6)栀子六合汤:加栀子、黄芩各半两(各15g)。

(7)风湿六合汤:加防风、制苍术各七钱(各21)。

(8)升麻六合汤:加升麻、连翘各半两(各15g)。

(9)胶艾六合汤:加阿胶、艾叶各半两(各15g)。

(10)朴实六合汤:加厚朴、炒枳实各半两(各15g)。

(1~附子六合汤:加炮附子、肉桂各半两(各15g)。

(12)大黄六合汤:加大黄半两(15g),桃仁十个(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胎,分别兼以解肌止汗;发汗解表;清热生津;利水通小便;清三焦虚热;散风燥湿;清温(热)解毒;暖宫止血;消痞散满;散寒回阳;泻结破瘀。

【主治】妊娠而病伤寒,分别择重于:

(1)伤风,表虚自汗,头痛项强,身热恶寒,脉浮缓。

(2)伤寒,表实无汗,头痛身热,恶寒,脉浮紧。

(3)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胁满痛,脉弦。

(4)阳明经证见身热不恶寒,有汗口渴,脉长而大。

(5)足太阳膀胱腑病见小便不利。

(6)发汗或攻下后,虚烦不得眠。

(7)感受风湿,四肢骨节烦疼,头痛发热而脉浮。

(8)下后过经不愈,转为温毒发斑如锦纹。

(9)发汗或攻下后,血漏不止,胎气受损,胎动不安。

(10)发汗或攻下后,心下虚痞,腹中胀满。

(11)少阴证见脉沉而迟,四肢拘急,腹中痛,身凉有微汗。

(12)阳明、太阳本病见大便色黑而硬,小便色赤而畅,腹胀气满而脉沉数(蓄血)。

【方析】妊娠伤寒为本方主证。分别有上述兼证。故方以四物汤养血安胎为君。分别佐以上述十二组药以针对不同证候。

【附方】(1)温六合汤 (黄芩六合汤):熟地 白芍当归 川芎 黄芩 白术各一两(各30g)水煎服。

功用:清阳凉血,健脾统血。

主治:气虚血热,月经过多。

(2)连附六合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各一两(各30g) 黄连 香附,水煎服。

功用:养血调经,清热行气。

主治:气滞血热,月经后其色黑不畅。

(3)热六合汤: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各一两(各30g) 黄连 栀子,水煎服。

功用:养血调经,清热凉血。

主治:血虚有热,月经妄行,发热心烦,不能睡卧。

(4)寒六合汤:熟地 白芍 当归,川芎附子 干姜各一两(30g),水煎服。

功用:养血调经,温阳散寒。

主治:虚寒脉微自汗,气难布息,清便自调。

(5)气六合汤: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厚朴 陈皮各一两(各30g),水煎服。

功用:养血调经,理气开郁。

主治:气郁经阻,月经不畅,腹胁胀痛。

(6)风六合汤: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秦艽 羌活,各一两(30g)水煎服。

功用:养血和血,祛风止眩。

主治:产后血脉空虚,感受风邪而发痉厥。

按:四物汤是妇科通用方,加减法甚多,以上仅为较常用者,供临证参酌,药量也须随证酌用。

2.胶艾汤 (张仲景)胎动漏血。

(《金匮要略》)

【歌诀】

胶艾汤中四物先  阿胶艾叶甘草全

妇人良方单胶艾  胎动血漏腹痛全

胶艾四物加香附方名妇宝调经专

【组成】川芎甘草各二两(各6g)阿胶二两(9g) 艾叶当归各三两(各9g) 芍药 生地各四两〔各12g)

【用法】水(酒)煎去滓,入阿胶烊化,温服。

【功用】补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沥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

【方析】冲任虚寒,血失统摄为本方主证。方中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二药为调经安胎,治崩止漏要药,共为君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血调血,止血防瘀,共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加清酒温散行瘀,共为使药。

【附方】(1)胶艾汤(《妇人良方》)阿胶(蛤粉炒)五钱(15g)炖化, 艾叶五分(1.5g)煎汤冲服。

功用:止血安胎。

主治:胎动不安,腹痛漏血。

(2)幻妇宝丹(经验方) 熟地(12r) 白芍 川芎 当归阿胶 艾叶 香附(各9g)分别用童便、盐水、酒、醋各浸三日炒。

功用:养血和血,行气调经。

主治:血虚有寒,月经不调。

3.当归散 (张仲景)养血安胎。

(《金匮要略》)

【歌诀】

当归散益妇人妊术芍芎归及子芩

安胎养血宜常服产后胎前功效深

【组成】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各480g)白术半斤(240g)

【用法】研细末,用酒调服方寸匕(6一9g),日二次。

【功用】清热去湿,养胎安胎。

【主治】妇人妊娠,血少有热,胎动不安,及曾经数次。半产者

【方析】血少有热,胎动不安为本方主证。方用当归养血和血,黄芩清热凉血安胎,共为君。臣以芍药、川芎养血活血;白术健脾利湿。

按:常服本方可养血安胎,使临盆易产;本方还可治疗产后病。

4.黑神散 消瘀下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黑神散中熟地黄归芍甘草桂炮姜

蒲黄黑豆童便酒消瘀下胎痛逆①忘

【词解】①逆:方向相反,不顺利,此处与痛互意,即疼痛。

【组成】熟地 归尾 赤芍 蒲黄 肉桂 干姜 炙甘草各四两(各l2Og) 黑豆半升(15g)

【用法】为散,每服二钱(6g),温酒调下。原方用酒和童便各半盏同煎后调服。

【功用】消瘀行血,下胎。

【主治】产后恶露不尽,或攻冲作痛,或脐腹坚胀撮痛,及胞衣不下,胎死腹中,产后瘀血等。

【方析】血瘀不行为本方主证。方用蒲黄、黑大豆去瘀行血为君。熟地、归尾、赤芍养血和血,肉桂、干姜温通血脉,共为臣药。佐以甘草甘缓益气,童便散瘀而引血下行。酒引药入血分而通经络为使。

按:本方为通用预防性药,对一般产后体虚颇为实用。如出现寒热虚实的其它病变,应随症加减,不可拘泥于一方而治万病。

5.清魂散 (严用和)产后昏晕。

(《济生万)》)

【歌诀】

清魂散用泽兰叶人参甘草川芎协

荆芥理血兼祛风产中昏晕神魂帖①

【词解】①神魂贴:用于安神定魂的迷信符咒,此处喻本方疗效灵验。

【组成】泽兰叶人参各一钱(各3g)炙甘草各三分(1g,—方无甘草) 川芎五分(3g) 荆芥三钱(9g)

【用法】为末,每服一至二钱(3一6g), 温酒热汤各半盏调服。同时可用醋喷在炭火上,取烟熏鼻。

【功用】益气血,散外邪。

【主治】产后恶露已尽,气血虚弱,感冒风邪,忽然昏晕不知人事。

【方析】产后气血虚弱致血晕为本方主证。方中人参、甘草补气,川芎、泽兰养血,共为君。臣以荆芥疏散风邪。使以清酒引药入血分。

6.羚羊角散 (严用和)子痫①。

(《济◇才》)

【歌诀】

羚羊角散杏薏仁防独芎归又茯神

酸枣木香和甘草子痫风中可回春

【词解】①子痫:病名,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名妊娠风痉,儿风,子冒。

【组成】羚羊角—钱(3g) 独活 防风 川芎 当归炒酸枣仁 茯神 杏仁 薏苡仁各五分(各1.5g) 木香 甘草各二分半(各O.75g)

【用法】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清热镇痉,活血安胎。

【主治】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筋脉挛急,言语蹇涩,痰涎不利,或抽搐,不省人事的子痫证。

【方析】妊娠肝旺生风为本方主证。方用羚羊角平肝熄风,镇痉为君。臣以枣仁、茯苓宁心安神,当归、川芎活血安胎,独活、防风散风邪。佐以杏仁、木香清肺和胃,薏苡仁、甘草调脾胃而舒筋挛。

按:(1)原书将出处误作许叔微《本事方》,该书另有同名异方,今订正之。

(2)一方有五加皮。

7.当归生姜羊肉汤 (张仲景)褥劳。

(《金匮要略》)

【歌诀】

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1r劳匡

亦有加入参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

【组成】当归三两(9g) 生姜五两(15g) 羊肉—斤(48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祛寒止痛。

【主治】妇人产后腹中焮痛,及产后气血皆虚,发热自汗,肢体疼痛的褥劳证。

【方析】产后血虚有寒或气血两虚为本方主证。方用当归养血调营为君。生姜温气散寒;羊肉辛热,大补气血;共为臣药,

【附方】(1)当归羊肉汤(《济生方》)黄芪一两(6g) 人参 当归各七钱(各5g) 生姜五钱(3g) 羊肉一斤(100g).水煎服。

功用:补益气血,祛寒止痛。

主治:褥劳。

(2)千金羊肉汤(《千金要方》)干地黄五钱(15g)当归 芍药 生姜各三钱(各9g) 川芎二钱(6g) 甘草肉桂各一钱(各3g),水煎服。

功用:养血补虚,散寒止痛。

主治:产后身体虚羸,腹中绞痛,自汗出。

按:本方还可治气滞寒凝之寒疝,腹中痛,胁痛里急。

8.达①生散 (朱丹溪)   易②生易产。

(《丹溪心法》)

【歌诀】

达生紫苏大腹皮参术甘陈归芍随

再加葱叶黄杨脑孕妇临盆先服之

若将川芎易③白术紫苏饮子子悬宜

【词解】①达:诗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达,即小羊,其生甚易。此处指难产服本方后能使生产顺利。

②易:即使之容易。

③易:即更换。

【组成】当归 芍药 人参 白术 陈皮 紫苏各一钱(各3g) 炙甘草二钱(6g)大腹皮三钱(9g)

【用法】为粗末,加青葱五叶,黄杨脑子(即叶梢)七个,或加枳壳,砂仁,水煎服。

【功用】补气养血,顺气安胎。

【主治】气血虚弱,胎产不顺。

【方析】气血虚弱为本方主证。方用人参补气,当归养血为君。白术、甘草、芍药助君补益气血为臣。佐以紫苏叶、大腹皮、陈皮、葱叶疏利壅滞,黄杨木顺产。

【附方】紫苏饮(《普济本事方》) 当归三钱(9g) 芍药 大腹皮 人参 川芎 陈皮各半两(各15g) 紫苏—两(30g) 炙甘草一钱(3g),水煎服。

功用:顺气和血,安胎止痛。

主治:子悬胎气不和,胀满疼痛;兼治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下。

按:达生散又名束胎散。随症加减如:夏季加黄芩;春季加川芎;气虚倍参、术;气滞加香附,倍陈皮;血虚倍当归,加地黄;形实倍紫苏;湿痰加滑石、半夏;食积加山楂;腹痛加木香、肉桂。

9.参术饮 (朱丹溪)妊娠转胞。

(《以升溪心法》)

【歌诀】

妊娠转胞参术饮  芎芍当归熟地黄

炙草陈皮兼半夏  气升胎举自如常

【组成】当归 人参 白术 甘草 熟地 川芎 白芍陈皮 半夏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功用】补益气血,升气举胎。

【主治】妊娠转胞,脐下急痛,小便频数或不通。

【方析】孕妇气血虚弱为本方主证。痰饮壅滞,胎位压迫胞室(即膀胱)致脐下急痛,小便不利为次要症。方用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臣以白术健脾燥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佐以川芎活血行气,陈皮、半夏消痰化饮。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使气得升降,胎位正常,胞室不受

压迫。

按:本方即八珍汤去茯苓补益气血而不引气下行,再加陈皮、半夏而成。原方未著剂量。

10.牡丹皮散 (陈自明)血瘕①。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牡丹皮散延胡索  归尾桂心赤芍药

牛膝棱莪酒水煎  气行瘀散血瘕削

【词解】①瘕:瘕i,音甲,腹中积块。

【组成】牡丹皮 延胡索 当归尾 桂心各一两(各30g) 牛膝 赤芍 莪术各二两(各60g) 三棱一两半(45g)

【用法】为粗末,每次三钱(9g),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化瘀行滞。

【主治】血瘕,心腹间攻冲走注作痛,痛时见硬块,移动而不固定。

【方析】瘀血凝聚为本方主证。方以丹皮活血散瘀为君。臣以赤芍、归尾养血活血,三棱、莪术、元胡消瘀散结并行气,牛膝活血并引血下行,桂心温通血脉。使以酒引药入血分。诸药合用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使气血周流,经脉通畅,瘀血可散。

11.固经丸 (李梃)经多崩漏。

(《医学入门》)

【歌诀】

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樗皮香附群

黄芩芍药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①

【词解】①殷:殷yan,音烟,赤黑色。

【组成】黄芩 白芍 龟板各一两(各30g) 椿根皮七钱(21g) 黄柏三钱(9g) 香附二钱半(7.5g)

【用法】为丸,每服9g,食前温开水送服;或水煎服。

【功用】滋阴清热,止血固经。

【主治】阴虚内热,迫血妄行。症见经行不止,崩中漏下,血色深红,兼夹紫黑瘀块,心胸烦热,腹痛溲赤,舌红,脉弦数。

【方析】阴虚内热,迫血妄行为本方主证。夹紫血瘀块,腹痛,脉弦为兼肝郁证。方用龟板、白芍滋阴养血,潜阳降火;黄芩清热泻火以止血;共为君药。黄柏、椿根皮助黄芩清热止血固经为臣药。佐以香附舒肝解郁而调血。

按:原书出处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参《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1983年)及(《方剂学》)(五版教材)改。

12.柏子仁丸 (陈自明)血少经闭。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柏子仁丸熟地黄牛膝续断泽兰芳

卷柏加之通血脉经枯血少肾肝匡①

【词解】①匡:匡kuang,音框,纠正。

【组成】柏子仁 牛膝 卷柏各五钱(各15g) 泽兰 续断各=两(各60g) 熟地—两(30g)

【用法】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9g),空腹米汤送下。

【功用】养心安神,补血通经。

【主治】女子血少神衰,形体羸瘦,月经停闭。

【方析】阴血不充为本方主证。血脉不充,血行迟缓而致瘀为兼证。方用柏子仁养心安神为君。臣以熟地、牛膝、续断补肝肾益冲任。佐以卷柏、泽兰活血通经。

增辑

1.交加散 (陈自明)调和气血。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交加散用姜地捣二汁交拌各自炒

姜不辛散地不寒产后伏热此为宝

【组成】生姜十二两(360g)生地黄—升(30g)

【用法】各捣取汁,再将生姜汁拌生地渣,生地汁拌生姜渣,焙干研末,每服三钱(9g),温酒调下。

【功用】滋阴清热,温中去寒,调和气血。

【主治】妇人气血不和,腹痛结瘕,及产后血虚,伏热不解。

【方析】气血不和或血虚伏热为本方主证。方用生地清热凉血,滋阴;生姜温散去寒;互相拌制,则生地滋阴清热而不寒,生姜温中去寒而不辛不燥;均为君药而互为佐制。

按:《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九另载同名方组成为当归、荆芥各等分,治瘛疭振颤等。

2.天仙藤散 (陈自明)子气。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天仙藤散治子气香附陈甘乌药继

再入木瓜苏叶姜足浮喘闷此方贵

【组成】炒天仙藤炒香附陈皮炙甘草乌药各等分

【用法】,为末,每服三钱(9g),加木瓜,苏叶、生姜各三片,水煎服。

【功用】调气活血,疏表除湿。

【主治】子气。症见妇人妊娠足肿,喘闷妨食,甚则脚趾出黄水。

【方析】冲任二经有风气,水道不利为本方主证。水气上泛肺胃见喘闷妨食为次要症。方用天仙藤疏气活血,除血中风气为君。臣以香附、陈皮、乌药调畅郁气,气畅则水道自利;木瓜除湿利筋骨。佐以甘草和中益气;紫苏、生姜疏表散风,兼以和胃。

3.白术散 (王贶)子肿。

(《全生指迷方》)

【歌诀】

白术散中用四皮  姜陈苓腹五般奇

妊娠水湿肢浮胀  子肿病名此可医

【组成】白术—钱(3g) 生姜皮 陈皮 茯苓皮 大腹皮各五分(1.5g)

【用法】研细末,米汤送下。

【功用】健脾化湿,行气利水。

【主治】子肿。症见妇人妊娠后期,面目四肢浮肿。

【方析】脾虚水湿泛滥为本方主证。方用白术健脾制水以治本为君。生姜皮、陈皮行气疏表使水从毛窍而出;大腹皮、茯苓皮下气行水使水从小便而出,治标而共为臣药。

按:子肿为脾虚不能制水,水湿泛滥致面目四肢俱肿;子气为冲任风气,水道不利而致,仅见足肿。临证当区别。

4.竹叶汤 (王肯堂)子烦。

(《乜治准绳》)

【歌诀】

竹叶汤能治子烦人参芩麦茯苓存

有痰竹沥宜加入胆怯闷烦自断根

【组成】人参五分(l.5g) 麦冬一钱半(4.5g) 茯苓、黄芩各一钱(各3g) 淡竹叶十片(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心除烦,泻火安胎。

【主治】子烦。症见妇人妊娠心惊胆怯,终日烦闷。

【方析】心胆火旺为本方主证。方用竹叶清心除烦为君。臣以黄芩泻火安胎,茯苓宁心,麦冬凉肺。佐以人参补气。若挟痰,可见呕吐涎沫,为兼证,可佐以竹沥少许化痰清热。

按:子烦因停痰积饮,阻滞胸膈而致者,当用二陈汤或温胆汤,本方不宜。

5.紫菀汤 (陈自明)子嗽。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紫菀汤方治子嗽  天冬甘桔杏桑会

更加蜂蜜竹茹煎  孕妇咳逆此为最

【组成】紫菀天冬各一钱(各30) 桔梗五分(15g) 炙甘草 杏仁 桑白皮各三分(各9g) 淡竹茹二分(6g)

【用法】加蜂蜜,水煎服。:

【功用】清火润肺,降气止嗽。

【主治】子嗽。症见妊娠咳嗽,津血不足,失于濡润。

【方析】肺失濡润,郁火上炎为本方主证。方用紫菀润肺下气,消痰止咳为君。臣以天冬清肺抑火,滋阴润燥;,竹茹清热消痰;桑白皮清泻肺火;桔梗祛痰止咳;杏仁降气除痰;白蜜润肺。使以甘草调诸药。

6.失笑散 血瘀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失笑蒲黄及五灵晕平痛止积无停

山楂二两便糖入独圣功同更守经

【组成】蒲黄五灵脂各等分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二钱(6g),黄酒或醋冲服;或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之心腹剧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或产后血晕。

【方析】瘀血停滞为本方主证。方中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行血止血;共为君药。佐以醋及黄酒活血通络,行散药力,加强止痛。

【附方】独圣散(《医宗金鉴》)山楂二两(6g)水煎,加童便、砂糖服。

功用:去胞中瘀血。

主治:产后心腹绞痛。

7.如圣散 (王肯堂)止涩崩漏。

(《证治准绳》)

【歌诀】

如圣乌梅棕炭姜三般皆煅漏崩良

升阳举经姜栀芍加入补中益气尝

【用法】乌梅 棕榈各一两(各30g) 干姜一两半(45g)

【用法】煅成炭,研末,每服二钱(6g),乌梅汤送下。

【功用】敛血止血,止崩漏。

【主治】崩漏不止,血色淡而无血块。

【方析】冲任虚寒为本方主证。方中棕榈涩能止血,乌梅酸能收敛,共为君药。臣以干姜温能守中。烧成炭能止血,故均煅黑。

【附方】升阳举经汤(《医方集解》引李东垣方) 黄芪—钱五分(4.5g) 炙甘草五分(1.5g) 人参 陈皮 升麻 柴胡 白术各三分(各0.9g) 当归三分(0.6g) 白芍 黑山栀生姜 大枣,水煎服。

功用:升阳补气,和营清火。

主治:劳伤脾弱,气虚不能摄血之崩漏,并见身热、自汗、短气、倦怠、懒食等。

按:如圣散为崩漏急救治标用,血止后当辨病因而施治。

8.生化汤 (傅青主)产后祛瘀。

(《傅青主女科》)

【歌诀】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炮姜良

倘因乳少猪蹄用通草同煎亦妙方

【组成】当归八钱(25g) 川芎三钱(9g) 桃仁十四枚(6g) 干姜 炙甘草各五分(各2g)

【用法】水煎服;或酌加黄酒适量同煎。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析】产后血虚受寒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引血归经为君。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为臣药。炮姜走血分,温经散寒,黄酒温通血脉,童便益阴化瘀,引血下行,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附方】猪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猪蹄一只通草五两(150)水煎服。

功用:通经下乳。

主治:产后乳少。

9.保产无忧方 (傅青主)安胎保产催生。

(《傅青主女科》)

【歌诀】

保产无忧芎芍归荆羌芪朴菟丝依

枳甘贝母姜蕲艾功效称奇莫浪①讥

【词解】①浪:孟浪,有唐突、鲁莽之意。

【组成】当归 川芎各一钱半(各4.5g)荆芥 穗炙 黄芪各八分(各2.4g) 艾叶 厚朴各七分(?.lg) 枳壳六分(1.8g) 菟丝子一钱四分(4.2g) 川贝—钱(3g) 白芍—钱二分(3.6g) 羌活 甘草各五分(各1.5g)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理气安胎。

【主治】胎动不安,腰酸腹痛,及胎位不正,难产等。

【方析】气血不和致胎动不安或胎位不正为本方主证。方用川芎、当归、白芍和血,厚朴、枳壳理气,黄芪补气,共为君药。臣以荆芥、羌活泻肝经气血,贝母寒润并化痰,生姜温中,艾叶暖宫。合方看似杂乱,但安胎催生效甚佳。

10.泰山磐石饮 (张景岳)安胎保产。

(《景岳全书》)

【歌诀】

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茯加芪芩断联

再益砂仁及糯米妇人胎动可安痊

【组成】人参一钱(35g) 黄芪一钱(l5g) 当归一钱(9g) 川断 黄芩各一钱(各6g) 白术二钱(9g) 川芎八分(5g) 芍药八分(6g) 熟地八分(9g) 砂仁 炙甘草各五分(5g) 糯米一撮(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妇人气血两虚,胎动不安,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滑无力,或沉弱。

【方析】气血虚弱,冲任失养,胎元不固为本方主证。方中人参、黄芪、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臣以白术健脾燥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续断补益精血,滋养肝肾。佐以川芎活血行气,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安胎,糯米平补脾胃。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按:本方即八珍汤减肉桂、茯苓,加续断、黄芩、砂仁、糯米而成。方中肉桂其性辛热,易温燥动血;茯苓淡渗下行;均对养胎不利,故去之。

11.抵当丸 (张仲景)蓄血。

(《伤寒论》)

【歌诀】

抵当丸用桃仁黄  水蛭虻虫共合方

蓄血胞宫少腹痛  破坚非此莫相当

【组成】桃仁二十五个(l2g) 大黄三两(9g) 水蛭二十枚(9g) 虻虫二十个(9g)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四丸,每服一丸,水煎服;蓄血不下,再服一丸,以下为度。

【功用】攻逐瘀血。

【主治】下焦蓄血。症见少腹满痛,而小便自利,身黄如疸,精神发狂,大便易而色黑,脉沉结。

【方析】下焦胞宫蓄血为本方主证。方中水蛭逐恶血,破血痛积聚;虻虫逐瘀血,破血积癓瘕;共为君药。臣以桃仁活血化瘀,大黄荡涤热邪,导瘀血下行。

按:本方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与抵当汤基本相同,水蛭、虻虫用量较抵当汤轻,汤分三次服,丸分四丸,分四次服,故药力较汤为轻,病情虽重而病久势缓者可用丸。条文中言及小便自利,以鉴别非气分有热。

12.安胎饮子 预防小产。

【歌诀】

安胎饮子建莲先青苎还同糯米煎

神造汤中须蟹爪阿胶生草保安全

【组成】莲子肉 青苎 麻根(包)糯米各三钱(各9g)

【用法】水煎,去苎麻根,每早连汤服一次。

【功用】预防小产。

【主治】胎动不安,小产。

【方析】相火妄动,胎气不固为本方主证。方用莲子肉清君相之火而固涩为君。苎麻根清瘀热而通子户为臣。佐以糯米补脾。使火清胎固,故能预防小产。

【附方】神造汤(《千金方》) 蟹爪—升(30g) 生甘草二尺(9g) 阿胶三两(l2g),烊化,水煎顿服。

功用:破胞堕胎,除宿血而下死胎。

主治:胎死腹中不下。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白话解电子板(第17节)

p293

13.固冲汤 (张锡纯)血崩。

(《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固冲汤中芪术龙  牡蛎海蛸五倍同

茜草山萸棕炭芍  益气止血治血崩

【组成】白术一两(30g) 生黄芪六钱(18g) 龙骨 牡粝萸肉各八钱(各24g) 生五倍子末五分(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冲脉不固,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或虚大。

【方析】气不摄血而致崩漏下血为本方主证。方中得用白术、黄芪为君,补气健脾,固冲摄血治其本。臣以山茱萸、白芍补益肝肾,敛阴养血。佐以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棕榈炭、五倍子收敛固涩治其标;配用茜草活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按:本方与归脾汤均可治脾不统血之崩漏。但归脾汤补益心脾为主,偏于治本;而本方健脾与收涩止血药相配,标本兼顾,止血力更强。

附:(一)便用杂方

1.望梅丸 (汪韧庵)生津止渴。

(《医方集解》)

【歌诀】

望梅丸用盐梅肉  苏叶薄荷与柿霜

茶末麦冬糖共捣  旅行赉①服胜琼浆

【词解】①赉;赍lgi,音赖,给,此处作赠送讲。

【组成】盐制梅肉四两(120g) 紫苏叶五钱(15g)薄荷叶 柿饼霜 细茶叶 麦冬各一两(各30g)

【用法】共研极细末,加白糖四两(l20g),共捣作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含口中。

【功用】生津止渴,提神。

【主治】旅行中口渴。

【方析】耗失津液,失于濡润为本方主证。方中梅肉生津止渴为君。臣以紫苏发汗解热,理气宽胸;薄荷清利咽喉;柿霜甘凉,能清热润燥;茶叶清头目,除烦渴;麦冬滋阴润燥。

2.骨灰固齿散 固齿。

【歌诀】

骨灰固齿猪羊骨腊月腌成煅碾之

骨能补骨咸补肾坚牙健啖①老尤奇

【词解】①唤:啖dan,音旦,吃。

【组成】腊月腌制的猪骨或羊骨

【用法】火煅,研极细末,每晨用牙刷蘸药末擦牙。

【功用】坚固牙齿,使牙洁亮。

【主治】年老脱齿。

【方析】年老肾衰齿不固为本方主证。猪骨或羊骨均能补肾,强筋骨,固齿,治牙齿疏活疼痛为君。用盐腌制引药入肾为使。

3.软脚散 远行健足。

【歌诀】

软脚散中芎芷防细辛四味碾如霜

轻撒鞋中行远道足无箴疱①汗皆香

【词解】①箴疱:箴zhen,音针,疑同针,此处指针刺样感觉;疱pao,音泡,皮肤上长水泡样小疙瘩。箴疱即远行使足生水泡或茧子等。

【组成】川芎 细辛各二钱半(各7.5) 白芷 防风各五钱(各15g)

【用法】共研极细末,撒少许于鞋袜内。

【功用】活血舒筋,止痛除臭,并能润滑。

【主治】远行足底生泡,脚臭。

【方析】远行足部疲劳为本方主证。方中川芎行气活血为君。臣以细辛、白芷、防风散风胜湿,解痉止痛。撒药粉于鞋袜内,可减少摩擦。

附:(二)幼科

1.回春丹 (《验方》)

【歌诀】

回春丹用附雄黄冰麝羌防蛇蝎襄①

朱贝竺黄天胆共犀黄蚕草钩藤良

【词解】①襄:襄xiang,音香,帮助。

【组成】白附子 雄黄 羌活 防风 全蝎 朱砂 天麻 僵蚕各三钱(各9g) 冰片 麝香各一钱五分(各4.5g) 蛇含石八钱(24g) 川贝 天竺黄各一两(各30g) 胆星二两(60g) 犀牛黄—钱(3g)

【用法】各研细末;再用甘草一两(30g),钩藤二两(60g),水煎;和蜜为丸,如花椒大,晒干后蜡封。1一2、3一4、>10岁分别每服二、三、五粒,钩藤、薄荷煎汤送下;周岁以内小儿,可用一粒化开,搽乳头上吮下。

【功用】清热安神,镇惊熄风,化痰开窍。

【主治】急慢惊风、抽搐、瘛疭、伤寒邪热、斑疹烦躁、痰喘气急、五痫痰厥等证。

【方析】风痰壅盛为本方主证。方中白附子、胆星祛风痰,镇痉;天麻、全蝎、僵蚕、钩藤平肝熄风,镇痉化痰;犀牛黄开窍豁痰,熄风定惊,清热解毒;为君药。朱砂、蛇含石镇惊安神;冰片、麝香清热通窍;川贝、天竺黄清热化痰;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羌活、防风散风解痉;均为

臣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按:方中纯是祛风、化痰、镇惊熄风、清热安神、开窍醒脑之品配合而成,服量虽小,药力颇猛,非重证急病不用。

2.抱龙丸 (罗谦甫)化痰镇惊。

(《卫生宝鉴》)

【歌诀】

抱龙星麝竺雄黄加入辰砂痰热尝

琥珀抱龙星草枳苓淮参竺箔朱香

牛黄抱龙星辰蝎苓竺腰黄珀麝僵

明眼三方凭选择急惊风发保平康

【组成】胆南星四两(120g)麝香一钱(3g) 天竺黄—两(30g) 雄黄 辰砂各五钱(15g)

【用法】各研细末,煮甘草膏和丸,如皂角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送下。

【功用】清热化痰,镇惊安神。

【主治】急惊,痰厥,高热抽搐。

【方析】痰热内蕴为本方主证。方中胆星祛风痰,镇痉为君。臣以天竺黄清化热痰,雄黄祛痰解毒;麝香开窍;辰砂安神。佐以薄荷清利头目。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附方】(1)琥珀抱龙丸(《幼科发挥》)琥珀 人参天竺黄 茯苓 檀香各一两五钱(各45g) 生甘草三两(90g) 枳壳 枳实 胆星各一两(30g) 朱砂五钱(15g) 淮山药—斤(500g)。各研细末,和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二丸,百日内小儿服半丸,薄荷汤下。

功用:清化热痰,镇惊安神,兼以扶正。

主治同抱龙丸。

(2)牛黄抱龙丸(《医学入门》) 牛黄五分(1.5g) 胆星—两(30g) 辰砂 全蝎各一钱五分(4.5g) 茯苓五钱(l5g) 天竺黄三钱五分(l6.5) 腰黄(即好的雄黄) 琥珀各二钱五分(7.5g) 磨香二分(0.6g) 僵蚕三钱(9g)。各研细末,将胆星烊化和药末为丸,每丸潮重四分(1.2g),金箔为衣;每服一、二丸,钩藤汤送下。

功用:镇惊熄风,化痰开窍。

主治:同抱龙丸。

按:三方主治虽同,但第一方无祛风药,以化痰为主,宜于痰热内闭,将欲动风证;第二方也无祛风药,但有人参、山药、茯苓、琥珀等,故安神中兼以补正,宜于小儿体质较虚而痰热不重证;第三方加入全蝎、僵蚕,祛风豁痰之力最猛,不仅可治小儿风动痉厥,一切中风痰迷,温热内闭,神昏谵语均可服用。临证应细辨虚实缓急,酌情选用。

3.肥儿丸 (吴谦)脾疳。

(《医宗金鉴》)

【歌诀】

肥儿丸用术参甘麦曲荟苓查二连

更合使君研细末为丸儿服自安然

验方别用内金朴苓术青陈豆麦联

槟曲蟾虫连查合砂仁加入积消痊

【组成】人参 芦荟各二钱五分(各7.5g) 白术 胡黄连各五钱(各15g) 黄连二钱(6g) 茯苓三钱(9g) 麦芽神曲山楂肉各三钱五分(各10.5g) 炙甘草一钱五分(4.5g) 使君子肉四钱(12g)

【用法】为末,黄米糊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米汤化下。现改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3g),每服一、二丸。

【功用】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主治】脾疳。症见面黄消瘦,身热,困倦嗜卧,心下痞硬,乳食懒进,好食泥土,肚腹坚硬疼痛,头大颈细,有时吐泻烦渴,大便腥粘等。

【方析】脾虚虫疳为本方主证。方中使君子、芦荟驱虫消积为君。臣以黄连苦寒清热下蛔,故黄连清热除湿消疳。佐以人参、白术、甘草、茯苓补脾,山楂、麦芽、神曲消积导滞。

【附方】验方肥儿丸:鸡内金 厚朴 茯苓各四两( l2Og ) 炒白术六两(l8Og) 青皮 陈皮各二两(60g) 炒扁豆炒麦冬 炒山楂各八两 (240g) 槟榔—两五钱(45g)干蟾十一只六神曲十二两(360g) 五谷虫胡黄连砂仁各三两(90g),共研细末,蜜和作丸,每丸重二钱五分(7.5g);每服一丸,米汤送下。

功用:杀虫消积。

主治:脾疳。

按:二方均治脾疳,验方肥儿丸用槟榔、干蟾、五谷虫等杀虫,鸡内金、六神曲等消积,厚朴、青陈皮、扁豆、白术燥湿除满,故杀虫消积力较强,但无人参等健脾,故临证小儿体虚用第一方,体实用第二方。

4.八珍糕补虚健脾。

【歌诀】

八珍糕与小儿宜参术苓陈豆薏依

淮药芡莲糯粳米健脾益胃又何疑

【组成】党参三两(90g) 白术二两(60g)茯苓 扁豆薏苡仁 淮山药 芡实 莲子肉各六两(各l80g) 陈皮—两五钱(45g) 糯米粳米各五升(150g)

【用法】共研细粉,加白糖十两(300g),蒸制成膏,开水冲调,或作茶点吃。

【功用】补虚健脾。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症见消化不良,形瘦色黄,腹膨便溏。

【方析】脾胃虚弱为本方主症。方中党参健脾益胃为君。臣以白术、茯苓、扁豆、薏苡仁健脾利湿;淮山药、芡实、莲子肉健脾止泻;糯米、粳米健脾强胃。

按:本方制成糕,并加白糖,变药物为食品,利于小儿服食。

5.保赤丹 痰涎壅滞。

(《古个医方集成》)

【歌诀】

保赤丹中巴豆霜朱砂神曲胆星尝

小儿急慢惊风发每服三丸自不妨

【组成】巴豆霜三钱(9g) 朱砂 胆星各一两(各30g) 神曲一两五钱(45g)

【用法】各研细末,用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二、三粒,开水调化送下。

【功用】清热导滞,化痰镇惊。

【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及胎火内热积滞,停食停乳引起痰涎壅盛,肚腹胀满,身烧面赤,烦躁不安,大便秘结等。

【方析】内热积滞,痰涎壅盛为本方主证。方中巴豆霜荡涤积滞,祛痰开结为君。臣以胆星祛风化痰定惊,神曲健胃消食化滞,朱砂镇静安神。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等。

备注:X 符号前面的字没找到输入的字,请指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1282.html

更多阅读

小米盒子越狱破解教程图文全解 ipad如何越狱图文教程

小米盒子越狱破解教程图文全解——简介很多人拥有了小米盒子后不会越狱破解!现在为大家讲解小米盒子越狱破解!下面是小米盒子越狱破解教程图文全解小米盒子越狱破解教程图文全解——方法/步骤小米盒子越狱破解教程图文全解 1、很多朋

robots协议详解 robots.txt协议

robots协议也就是robots.txt,网站通过robots协议告诉搜索引擎哪些页面可以抓取,哪些页面不能抓取。Robots协议是网站国际互联网界通行的道德规范,其目的是保护网站数据和敏感信息、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不被侵犯。因其不是命令,故需要

汤头歌诀白话解下 汤头歌诀白话解

十一、祛寒之剂(一)祛寒之剂,即温里剂。是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歌诀 | e京网、汕头第一网 汕头市e京网

中药歌诀&#160;一 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第一类,十五味药有麻黄桂枝胡荽西河柳,白芷香薷葱生姜细辛辛夷紫苏叶,羌活藳本荆芥防单味歌一、辛温解表药麻黄辛温归肺膀,发表镇咳平喘良感冒发热头身痛,痰饮咳嗽风肿瘴桂枝辛温心肺膀,发表解肌温通

我喜欢的寂寞 有时也是一种浪漫 寂寞是毒也是解药txt

寂寞的名言,与孤独相比,它更强调内心的感触。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拥吻过寂寞:一个人遥望着城市的夜空,霓虹灯映红的天边,桥下穿梭的钢铁甲壳,林立的钢筋水泥森林,喧嚣中的寂寞,让我想起那遥远的夜空——异端的城市。我常常梦见:一个人站在城市

声明:《汤头歌诀白话解全 汤头歌诀白话解(全)txt》为网友男人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