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培育技术》 杨树的种植技术及管理
联系我们
添加到收藏夹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基地简介
农神竹柳
文冠果
工厂化育苗
地方政策
社会关注
公司公告
联系我们
杨树科学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竹柳网>>林业百科>>杨树科学>>正文
《杨树培育技术》
第一章 杨树无性系选择技术
杨树是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易于更新的特点,是世界中纬度平原地区栽培面积最大、林材产量最高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杨树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育苗造林。在自然状态下,杨树的生殖特点在不同种和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差异。在平原生态系统中杨树不仅可以通过种子繁殖,还可通过枝条,树桩或树根进行无性繁殖;在丘陵地区生态系统中,杨树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和萌芽更新来完成,杨树一般在6-10年到达成熟年龄,开始开花结实。
第一节 杨树特点
一、树种
杨树是我国的主要树种之一,也是苏北平原地区四大用材树种——杨、柳、榆、槐当中居于首位之树种,可见其重要性。
杨树是杨柳科(Salicacae)杨属(PopulusL)。世界上有杨树100多种,单在中国就有53种之多,中国是杨树起源中心,因此,中国有杨树之乡的称号。
杨树栽培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诗经》中即有“东门之杨,其叶肺肺”之句,战国时期《惠子》一书也有杨树繁殖记载,1300多年前《晋书》中《关陇之歌》有“长安大街,夹树杨槐”的描述,可见年代之早。相比之下,西欧的杨树栽培只有不到300年历史,1745年才第一次出现杨树栽培的文字记载。目前我国各地区栽种的杨树除原有本地树种之外,从60年代开始引进不少欧美杨无性系试栽,取得良好的进展和成绩。
中国杨树丰产林栽培始自1958年,迄今为止,已有300余万公顷的面积(合4500万亩)。杨树分布广泛。它的自然分布主要在北半球的温带及寒带,从北纬22到北纬70,从低海拔到海拔4800米均有分布,仅有2种原产非洲。南半球的智利、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已开展杨树人工林的营建工作。世界天然林中杨树为优势种的林分面积2000多万公顷。
杨木的工业用途非常广泛,杨木不仅是包装箱的重要用材,旋切为单板,可以做胶合板,也是刨花板、纤维板、人造丝和纸浆工业的重要原料。从发达国家的杨木利用看,法国75%的杨树用作包装材(啤酒箱、一次性水果和蔬菜包装盒);意大利50%的杨木用于制造胶合板,20%用作锯材,纸浆原料的50%为杨木;瑞典50.6%的杨木用于造纸;美国80%的杨木用于造纸;整个欧洲25%的杨木用于造纸。因此,国际杨树委员会主席M.Viart先生认为,“杨树是一个能迅速解决木材问题的树种”。
当前世界各国杨树发展的总趋势是: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本国劳动力昂贵,种植杨树的经济效益不如从邻近较不发达的东欧国家进口杨木更为合算,因此杨树造林面积逐年萎缩或保持平衡。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杨木胶合板厂关闭,有的工厂在向国外出口工业设备。杨树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造林面积保持增长。除我国之外,亚洲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及土耳其和东欧各国,杨木都有很好的市场,每立方米价格在50—100美元之间。在这些地区杨木主要用于制造胶合板、锯材、包装材和纸浆材等。
“2004年首届中国杨树产业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国内知名一些林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杨树产业的发展将进入“黄金时期”。
我国2001年启动实施以森林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国家级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以来,中国的杨树产业飞速发展。目前,杨树无论在基因资源分布上,还是在杨树品种的数量以及人工林的面积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统计,我国现有杨树人工林面积约800万公顷,超过了其他国家杨树人工林的总和,居世界第一。杨树无论在国土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还是在工业用材林建设方面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现木材年需求为1.5亿立方米左右,缺口达8000万立方米,1991年我国的木材进口量仅占全国木材消耗的9%,到2001年上升至32%。到2015年,我国木材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3亿—3.4亿立方米,供需缺口将达到1.4亿—1.5亿立方米。这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杨树速生用材林基地的建设,缓解这一矛盾,而解决木材供需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大全国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以较短的时间提高木材供给能力。杨树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材质优良及易于更新等特点,为最适合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经营的树种。
杨树产业效益明显,用途广阔,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江苏省近两年内新建杨树基地林面积188万亩,全省已有杨树成片林面积588万亩,以杨树为主的各类加工企业6600多家,产值260多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全省仍存在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杨木加工利用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协调,积极稳妥地推进。亦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作用;正确处理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的关系,合理布局产业基地,积极开展木材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利用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活化发展机制。
二、特征
(一)杨属的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树干通常端直;树皮光滑纵裂,常为灰褐色。枝有长(包括萌枝)短枝之分。有顶芽(胡杨无),芽鳞多数,常具粘脂,具光泽。单叶互生,常卵形、长卵形、三角形或卵圆形,在不同的枝上常为不同的形状,齿状缘或齿芽状缘;叶柄长,侧扁或圆柱形,先端有或无腺点。花单性,雌雄异株:柔黄花序下垂,常先叶开放;雄柔荑花序稍早开放;雄花有雄蕊4—多数,着生于花盘内,花药常为暗红色,花丝较短,离生;子房花柱短,罕无,柱头2--4裂。蒴果2.-4(5)瓣裂。种子细小,具毛,多数;子叶椭圆形。
杨属世界共分五派,即白杨派、大叶杨派、青杨派、黑杨派、胡杨派,我国均产。
(二)杨树的生物学特性
杨树一般在6-10年到达成熟年龄,开始开花结实。杂种有时开花较早,如山杨与毛白杨杂种三龄时就可开。小枝的顶芽为叶芽,体积较大,鳞片数亦较多;短枝上的侧芽为
花芽,体积较小。1年生枝,徒长枝不着生花芽。花序为柔荑花序,风媒花,开花先于放叶。开花时,一般由花序下部的小花先开,也有少数由花序中部的花先开。
杨树花期随不同种及其分布区不同而不同。种子很小,山杨类种子极小,胡杨种子更小,而黑杨类种子略大,每个蒴果1-15粒种子,也有达1000粒以上者。
不同杨树种的果实成熟所需时间的长短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①特长类——需65天;②长类——需65-45天;③中类—5-35天,④短类——25-35天。
(三)杨树的生态特性
生态条件是杨树栽培科学依据的理论基础。由于地理环境的要求及杨树本身的特性差异很大,因此,杨树各派的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不同,对环境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
杨树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理、生态特性和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同一个种、种源所产生的无性系,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总体上是相似的。
1、光照 杨树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强度,要求较强的光照条件,在生长期间太阳日照不应少于1400小时。光合作用强度、叶面积大小和生长期长短,是决定树木生产力高低的3个重要因素。由于杨树非常喜光,如若侧方或上方遮阴,它的生长和发育就要受压抑,在设计栽植密度和确定间伐强度时,要注意满足杨树对光照条件的需求,如林地上株数太稠密,光能不足,这时林木的树冠发生对光的竞争,林木会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影响单位面积产量。
2、温度 杨树都喜欢温暖的气候条件,不抗寒,对早霜和晚霜敏感。由于它们的生长期长,秋季仍有较大的生长量,越冬小枝含水量高,在严寒低温条件下小枝容易失水而干枯,扦插生根能力不如北方种源。江淮地区的温度条件对南方型杨树的生长是适宜的,但如果再向北推移,北方的最低温度将是限制杨树栽培的关键因子。北方秋冬季节和早春季节的温差变化大,在寒流影响下,忽冷忽暖,霜害和寒流构成急剧的季节变温,会对南方起源的无性系造成致命的创伤。
3、氧气 杨树有很高的根系呼吸率,其快速生长靠的是能给根系活动提供足够的氧气,根系发育需要的氧气是从土壤中的空气得到的,因此,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是杨树生长的必要条件,最理想的土壤是沙质壤土。在粘重的土壤上栽培杨树,要注意深翻耕作,打碎表层,改善其结构。
杨树根系也可借溶于地下流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滞留的死水或土壤孔隙中水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根系的呼吸并影响树木的生长,有效的办法是开挖深沟排水并结合松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土壤容重表示土壤孔隙度的大小,它能反应土壤的通气状况,一般讲,土壤容重小于1.3时,杨树生长正常;容重大于1.7时,杨树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
4、水分 杨树属需水量大的树种,土壤湿度是影响杨树生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土壤水分供应条件是十分敏感的,在生长季节,如若土壤干旱,含水率下降到10%以下,树木的生长就会变缓直至停止。
栽植杨树的理想地点是河流、渠道两岸湿润的立地,或者是地下水位适中的平原地区(约1-2米)。深栽使杨树的根部尽量靠近地下水位。相反,若地下水位距地表近,必须开沟排水,使水位降低到50厘米以下,以便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使根系得以发育。在杨树的生长季节,降雨量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常不能满足树木正常生长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灌溉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干旱年份,如能灌溉几次水,可以显著增加该年树木的生长量,同时因为水分有些积蓄,也有利于下一年的速生高产。
5、土壤肥力和盐碱 杨树生长迅速,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对土壤肥力反应敏感,水、肥管理是杨树栽培的两项重要措施。正如农谚所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很低的沙荒地,如不改善肥力条件,则很难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杨树是喜氮、喜钙的树种,只有在肥沃土壤条件下才能发挥其速生特性。氮肥对促进杨树生长的作用最为明显,磷肥次之,某些金属阳离子,如钾、钙等都参与构成树木活组织,对于铜、铁和硼等微量元素,尽管需要量极少,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某种矿物元素数量不能满足杨树需要时,会出现生理失调现象,失调的信号一般是叶子改变颜色,如缺氮,叶子从绿色变成黄绿色,叶片小,植株生长率下降;如缺钾,叶脉和叶缘之间出现黄绿色,叶停止生长并枯萎。科学合理地施肥,应因树、因地、因时制宜,一般地说,杨树以施氮肥为主,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用农家肥作基肥,再追施氮、磷肥,会明显促进杨树生长。
土壤盐分对杨树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盐分的种类与含量上。土壤溶液中盐分浓度过大,如超过0.1%,渗透压提高,从而影响到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所需的水分与养分,并引起叶色异常,枝叶萎蔫,影响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在杨属中,南方型杨树最不耐盐碱,最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6.5-7.5(pH值6.5-7.5),如土壤pH值低于6高于9以上时,则不宜栽植。
三、生长条件
杨树在江淮平原生长发育过程的年周期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动期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气温逐渐上升,旬平均气温达12℃时,叶芽开始萌动,芽苞逐渐增大伸长,4月上旬至下旬,增大的芽苞开放展叶,成年树花芽开放,花序形成,主茎和侧枝嫩梢随着放叶开始生长,雄花序逐渐凋谢。
(二)春季营养生长期(第1次生长高峰期)
展叶后迅速进入生长旺盛期。初展的嫩叶叶片小而薄,随着嫩梢生长,嫩梢上逐渐展放新叶,且单叶面积迅速增大。与嫩叶生长过程相吻合,当旬平均气温达17℃时,进入第1个生长盛期(5-6月),此阶段生长速度迅速提高,叶面积显著增大,胸径生长不显著,成年树5月底至6月上旬种子成熟,蒴果开裂,吐絮散种。
(三)夏季营养生长期
随着气温升高和日照增强,夏季(7-8月)是营养生长高峰期。此时气温变化在19-28℃之间,嫩枝继第1个生长高峰期后逐渐加速生长,胸径增长加快,当年新梢(含主茎、侧枝)木质化逐渐由下部向上部转移,植株生长量的增长主要靠这个时期的积累,在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林地的水肥管理。
(四)越冬准备期
夏末秋初(8月下旬至12月上旬),树冠下部枝条开始进入封顶期,向上逐渐扩展到树冠顶部的侧枝,主枝封顶最晚,即侧枝生长期较主枝短,下部侧枝较中上部侧枝生长期短。封顶后,枝条长度生长停止,芽加速发育,木质化加速,含水量降低,这种变化有利于枝条休眠越冬和来年的发育,全年生长期为240天左右。
(五)休眠期
从落叶后到次年芽萌动前为休眠期,当秋季气温降至12℃时开始落叶,降到9.5℃时大量落叶,即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落叶后即进入休眠期,但是其生命活动并未停止。
(六)根系的生长发育
杨树地上部分生长和根系的生长发育是平衡的,树木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协调生长保证了这种平衡得以实现。深栽的杨树,下层根用于吸收地下水和支撑树体,在地表树干与土壤接触部分会不同程度地长出水平根,如土壤结构不好、干旱或积水,水平根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水平根随着树龄增长而伸长,10年生树可达10-15米。对吸收水分和矿物营养吸收起主导作用的是有活性的细小须根,它们密集分布在0-20厘米的土壤表层。
四、区划范围
杨树在全世界处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候带,即温暖气候带和干湿度气候带,所有的气候区都是在这两种气候交叠下形成,并与森林植被自然分布相一致。把温暖指数和干湿指数组合起来,便能判别影响杨树发育的生态气候环境的区划格局。
(一)中国杨树主要有以下三个气候带栽培:
1、温带:(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气候区域;(2)温带草原的气候区域;(3)温带荒漠的气候区域。
2、暖温带落叶阔叶的气候区。
3、亚热带常绿阔叶的气候区。
(二)杨树生态区划单位系统如下:
1、寒温带杨树生态区域。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杨树生态区
2、温带杨树生态区域。
(1)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山地杨树生态区
(2)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杨树生态区
(3)松辽平原杨树生态区
3、暖温带杨树生态区域。
(1)华北山地杨树生态区
(2)海河平原杨树生态区
(3)黄淮平原杨树生态区
(4)黄土高原杨树生态区
(5)渭河平原杨树生态区
4、亚热带杨树生态区域。
(1)江淮平原杨树生态区
(2)两湖平原杨树生态区
5、温带草原杨树生态区域。
(1)内蒙古高原杨树生态区
(2)阿尔泰山地杨树生态区
6、温带荒漠杨树生态区域。
(1)河西走廊杨树生态区
(2)北疆河谷杨树生态区
(3)伊犁河谷杨树生态区
(4)南疆河谷杨树生态区
7、青藏高原高寒杨树生态区域。
(1)青海高原杨树生态区
(2)川西山地杨树生态区
南方型无性系引种区划
①年平均气温;②日均温≥10oC以上积温;③极端最低气温;④寒冷指数;⑤年降水量;⑥无霜期。
南方型杨树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引种区划范围
Ⅰ.最适引种区S<7.00;
Ⅱ.适宜引种区7.00<S<13.00
Ⅲ.尚适宜引种区13.00<S<17.00
Ⅳ.不适宜引种区S》17.00
杨树栽培区区划
1区 松嫩及三江平原区
2区 辽河平原区
3区 海河平原及渤海沿岸区
4区 黄淮流域区
5区 江淮流域区
6区 内蒙古高原区
7区 黄土高原区
8区 渭流域区
9区 河西走廊区
10区 青海高原区
11区 北疆区
12区 伊犁河谷区
13区 南疆区
南方型杨树栽培区划分为:
丰产区、亚丰产区、低产区。
第二节 品种介绍
杨属共约100余种,我国约61种,其中国产53种,分布于北纬25°-53°34′,东经80°-134°的范围。杨属五个派中,以青杨派资源最多,黑杨派次之,胡杨派最少。
一、黑杨派Sect.Aigerros Duby
杨树资源主要有:欧洲黑杨、美洲黑杨、加利福尼亚杨、阿富汗杨、德克萨斯杨、中东杨等。其中,美洲杨与欧洲杨所产生的杂种欧美杨及其无性系,在世界上,尤其在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及亚洲广泛栽培。中国江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农区栽培的黑杨派南方型杨树无性系占绝对优势。
(一)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s Barry):是北美洲的重要森林树种。本种有3亚种,中国均有引栽。
(1)棱枝杨(SSP.Angulata Alt)
(2)密苏里杨(SSP.Monilifera Ait.)
(3)念珠杨.(SSP.Monilifera AiL)
(二)欧洲黑杨(Populusnigral):主要分布于欧洲1/3的南部地区。其变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光亮黑杨(var.Candina Tenore)
(2)那坡里黑杨(Var.neapolitanaTenore)
(3)箭杆杨(Var.therestinaOode)Bean)
在中国广泛栽培的有:钻天杨和箭杆杨及新引栽的加龙杨(Pnigral cv.‘Blancde Garonne’)。
(三)欧美杨(加杨):是美洲黑杨X欧洲黑杨及其杂种的总称。因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材质优良,广泛栽培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
目前,中国引种栽培的黑杨派杨树无性系很多,约有300个左右,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有:沙兰杨、健杨、I—72/58杨、I-69/杨、I-63/51杨等。
二、青杨派Sect.TacamahacaSpach
青杨派是杨属中最大的一个派。主要分布于东亚和北美洲,欧洲没有原产种的分布。
中国杨属青杨派杨树资源非常丰富。据初步统计有43种、X变种、7变型,其中青杨、滇杨、冬瓜杨、五瓣杨、昌都杨等,均为中国特有杨树种。
毛果杨和香脂杨,中国60年代初有引种栽培。
甜杨分布也很广,从土耳其东部边界扩展到俄罗斯的堪察加,直至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的各山区,甚至河南的太行山、伏牛山北坡也有零星分布。
三、白杨派Sect.Leuce Duby
1905年,L.A.Dode将杨属组成—个分类系统,首次从白杨派中分出:白杨亚派(Subsect.TrepidaeDode),并得到植物分类学家的承认;1988年,洪涛等将毛白杨、河北杨从白杨亚派中分出,加立毛白杨亚派(Subsect.TomentosaeT.HongeILZhang)。
四、胡杨派 Sect.Turanga Bge. ·
胡杨派杨树主要分布于中亚、西亚、地中海等地。从北纬45°01′,到赤道,(肯尼亚胡杨P.denhardtiorum)西至西班牙(西班牙胡杨P.illicitana)和摩洛哥均有分布。土耳奇、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均有胡杨天然林分布。中国新疆、内蒙古自治区也有大面积天然胡杨林分布。
五、大叶杨派 Sect.Leucoidae Spach.
本组杨树主要分布于中国陕西中、南部、湖北北部与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鄂西山区,川藏高原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也有分布。因居高山地带,目前,很少有人研究。
北美洲原产的异叶杨(P.heterophylla L.),主要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各洲,与美洲黑杨分布区相重叠,树体高大,生长快,因其繁殖困难,尚未开发利用。
六、杨树新无性系
杨树在20世纪20年代,江苏引进加拿大杨及美国白杨,建国后大量推广,在徐州、淮阴地区及沿海大面积造林。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定树种在省内多数地区生长滞缓、早期落叶、心腐、枯梢,造林逐步停止。
1972年原林业部副部长梁昌武参加世界林业大会,从意大利杨树研究所和罗马农林试验中心带回意大利杨树优良无性系214杨、63杨(哈佛杨)、69杨(鲁克斯杨)、72杨、45杨、加龙杨等种条。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培育。1975年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提供苗木和试验方案,泗阳提供试验场地和管理人员进行区域试验。也是江苏省营造最早的意杨林。1976年江苏省科技技术委员会将意杨引种试验列入省科研计划,下达了“优良杨树引种试验”项目,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泗阳县多种经营管理局、泗阳县林苗圃共同承担。经过5年引种试验,筛选出I-63、I、69、I-72、I-214四个无性系,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引种。1981年列为全省平原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至1990年全省有杨树成片林5.04万公顷,四旁植树近亿株。优良无性系杨树已成为本省造林绿化面积大、数量多的主栽树种之一。
(一)南林无性系新品种
(1)NL--80105,NL--80106和NL--80121
品种来源:美洲黑杨X小叶杨 F1无性系
品种特性:生长快,与速生母本1--69杨相比,生长量具有明显的超亲优势,6年生时材积生长的超亲优势率达11.09--27.34%;生根能力强,造林成活率高,达96%以上;抗褐斑病和抗水泡性溃疡病强,明显超过亲本I---69杨和小叶杨;抗旱抗寒性强,具有较强的超亲(母本I--69)优势;材质优良;干形好。
适宜推广地区:可在黄淮河平原以及江淮平原地区推广。
(2)NL—80205,NL—80213
品种来源:美洲黑杨X欧洲黑杨F1无性系。
品种特性:生长快,6年生时的生长量与欧美杨标准品种I--214相比,材积生长分别超过56.96%和59.88%;抗褐斑病强;造林成活率高;适应性广;干形圆满通直;材质优良。尤其是该两品种的冠型窄,分枝细,分枝角小,群体生产力高,是农田林网的理想品种。
适宜推广地区:可在黄淮海平原江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推广。
(3)NL--80303,NL--80351,NL--85366,NL--80367,NL--80370和NL—80375。
品种来源:美洲黑杨群体及美洲黑杨种内杂交种。
品种特性:生长快,到12年主伐时,平均单株胸径40cm,树高30m,单株材积可达1.25m3;分枝细;抗病能力强;干形圆满通直,节子少。
适宜推广地区:适宜于江淮平原及长扛中下游地区推广。
(4)正在推广品种,895,1388,447,797
品种来源;美洲黑杨X欧美杨F1无性系
品种特性;生长快,个别单株在较好的立地胸径年最高生长量达8cm,与对照母本I--69杨相比,具有明显的超亲优势;抗褐斑病强;材质好;是胶合板材的理想品种。
适宜推广地区:适宜于江淮平原及长江下游平原地区推广。
(二)中国林科院引进的杨树新品种—欧美杨107杨,108杨
品种来源:意大利杨树研究所从美洲黑杨与欧州黑杨杂种群体中优选的无性系。
品种特性:树体高大通直,树皮较粗糙,分枝角度小,叶小而密。树冠窄,无性繁殖容易。生长快,胸径年生长量3.5-4cm,比欧美杨标准品种I--214杨大70%;树高年生长量2.8-3m,比I--214杨高30%。其纤维长度长,木材密度大,分别比1--214杨高出135%和101%,抗病虫害能力强;造林成活率高。
适宜推广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南部,华东北部平原地区推广。
(三)江苏林科院引进杨树新品种—35杨,74杨
品种来源:意大利杨树研究所选育的美洲黑杨无性系35杨、欧美杨无性系74杨。
品种特性:35杨:雄株,美洲黑杨自由授粉子代。树冠开展,树干较直,扦插和造林成活率中等;枝条较稀疏、粗细均匀;生长量显著优于对照1--72杨;尤其是早期速生,4年生时平均胸径超过25cm,平均单株材积0.3256m3,超过对照1--72杨25%,抗黑斑病强。
74杨:雌株,为1973年欧美杨人工杂种。冠型窄,树干通直圆满,无粗大侧枝,分枝角50%左右;扦插和造林成活率很高。生长量显著优于对照1--72杨,早期速生,4年
生平均胸径超过24cm,单株平均材积达0.303m3,超过1--72杨16.4%,抗黑斑病能力强,是短轮伐期、超短轮伐期和农田林网的理想品种。
适宜推广地区:江汉平原、江淮、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推广。
(四)北京林业大学选育的杨树品种—三倍体毛白杨
品种来源;毛白杨天然三倍体
品种特性:叶大毛厚;育苗当年出圃,1年生苗地径可达3cm,苗高3.5m;早期速生,前期不蹲苗;5年生时每亩木材蓄积量可达5.0-7.5m3;抗病性强;造纸性能好。
适宜推广地区:华北平原、黄淮平原、华东北部平原地区推广。
第三节 品种选择
营造杨树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主要采用无性系造林。据美国、加拿大对众多杨树无性系的观察研究表明,同一立地上不同的无性系,其生物量生产相差约40%左右,最大的可相差4倍;比重和纤维长度变异可达60%(方升佐等,1993)。因此,做到适地适无性系是杨树胶合板材定向培育中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在同一地区,可能有几个或几十个杨树无性系或品种能够生长,但由于无性系间的遗传基础不同,则势必造成生长和产量上的差异。10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无论在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在南方地区,以I-72杨、I-69杨及I-63杨3个无性系的生长速度较快,12年生树高可达30m,胸径在45-51cm,单株材积达1.8-2.3m3,每公顷年材积生长量高达25- 30m3,明显高于I-214杨的生长量。
在无性系选择上,杨树胶合板材定向培育不仅要考虑生长快、产量高,而且其木材特性要达到胶合板材的要求。据对美洲黑杨无性系I-69、I-63及欧美杨无性系I-72杨和I-214的研究表明,从单板的光洁度、裂隙度、厚度变异以及干燥、胶合性能等方面综合比较结果看,以I-69和I-63两个无性系最优,I-72杨次之,I-214杨最差(张济生,1982)。李大纲从与胶合板质量有关的木材性状,如木材密度、胶质纤维出现机率,心边材在pH值,总缓冲容量及脲醛树脂胶固化时间的差异等,对4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认为,用作胶合板材适宜性的顺序是I-69>I-63>I-72>I-214(李大纲,1993),与张济生的研究结果一致。
由此可见,在南方地区建立杨树胶合板材基地时,I-69杨和I-63杨为首选无性系,I-72杨次之,I-214较差。随着杨树选育工作的广泛开展,新的杨树无性系不断涌现(如南京林业大学培育出的NL-80351,就是一个适于在南方栽植的优良胶合板用材无性系),但必须从产量和木材材性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为本地区选出最优的适于作胶合板的杨树无性系。
一、胶合板方向
胶合板材。胶合板需要大径材,干形通直圆满、无疤结,木材硬度适中,旋切、干燥、胶合性能好。目前,作为胶合板普遍存在应拉木、假心材,内部腐朽、PH值偏高以及一些树种导管内含有侵填体等,是对胶合板生产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待在育种和营林中加以克服。适于培养胶合板材的主要是黑杨派的优良品种,如极尔杨、I-69、I-63/51、I-214、I-72、L323、L324、中菏1号,T26,T66,中林46杨等。
二、密度板方向
密度纤维板是纤维板中品质优良、发展迅速的木质人造板材。可利用的杨树的梢头、枝桠及工厂的下脚碎料都是纤维板的好原料。由于杨树木材密度低、材色浅,可以制作低密度、高强度、表观美丽的刨花板。
适于培养密度板材的主要杨树品种为沙兰杨、毛白杨、绿海杨、I-69杨,I-72杨,L323,L324,L35,中菏1号,中林46,I-107,中林23杨等。
三、抗病虫害方向
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绿化、工业用村树种之一,我国杨树人工造林面积达667万公顷。但杨树病虫害十分严重,其中天牛虫害和溃疡病是制约杨树人工林发展的不利因素。杨树溃疡病病原菌侵入树体后能否使树木感病取决于树木的抗病性强弱,不同杨树对杨树溃疡病的抗性不同。目前,对于造成这种抗性差异主要树种单一, 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窄,往往经不起病虫、风、雹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其二病虫害种类繁多,严重威胁着杨树的正常生长;其三栽培管理粗放。杨树产业仍存在病虫害严重和某些栽培管理环节薄弱以及主观原因造成单位区域内造林品种不够多样化等问题,所以培育出更多适合不同地区生长的杨树新品种,特别是抗虫杨树新品种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气候分区、立地条件应选择多树种、多品种的栽植。
1、丹红杨、南杨:美洲黑杨,干性好、速生、抗桑天牛,适栽区域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不适合寒冷地区栽培。
2、欧黑抗虫杨12号:欧洲黑杨,具抗虫、速生等优良特性,主要特点为高抗食叶害虫舞毒蛾、杨尺蠖,能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叶片损失率,杀虫经达72.7%。
3、健杨抗虫杨:欧美杨,速生、树干通直,对舞毒蛾、杨尺蠖抗生很高,杀虫率在70%以上,对舟蛾也表现出明显的抗性。
4、南新杨:欧美杨,具速生、易生根、抗虫特性,对舟蛾科昆虫有抗虫能力,可大幅度降低食叶害虫的危。
5、北抗杨:美洲黑杨,抗光肩星天牛、易繁殖、耐寒性强的杨树优良新品种。
6、创新杨:美洲黑杨,干通直、速生、高抗光肩星天牛,且耐寒的新品种。
7、绿海杨:美洲黑杨,干通直,侧枝纤细,是纤维板材的最佳资源。
8、桑迪杨:速生、抗桑天牛、主干明显、侧枝纤细,桑天牛感虫率仅为4%,且在该品种上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9、桑巨杨:速生、抗桑天牛、干直、侧枝粗大。桑天牛感虫率仅为9%,且在该品种上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10、南抗杨1-4号:抗虫性高、干形通直,木材洁白,无黑心,抗云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
11、巨霸杨:干形通直、速生,耐桑天牛,感虫率仅为4.8%。
12、毛白杨三倍体对桑天牛、云斑天牛具有一定的抗生。
13、黑龙江省以613、美黑3号、黑小2号,为优良杨树抗溃疡病品种。
14、吉林省以白城2号、白林3号,为优良杨树抗溃疡病品种。
15、辽宁省以辽宁杨、辽河杨、盖杨,为优良杨树抗溃疡病品种。
四、适地适树种
适地适树种使杨树的造林树种的生态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杨树的生长潜力,达到最高的经济价值。
(一)适地适树种的分析
1、树种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主要掌握温度、光照、水。
2、树种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主要因素是水分、养分、PH值。
3、树种对地形条件的要求
杨树属阳性树种。
(二)适地适树种的途径
1、选树适地或选地适树
选择一个杨树的品种应适合立地条件的生长。
2、改树适地
选择杨树新品种进行培育驯化,改变树种的特性,逐渐适应立地条件的生长。
3、改地适树
进行土地复垦、施肥、灌溉等土壤管理,改变造林地上的生长环境,适合于原来不适树种的生长。
(三)杨树造林树种的选定
主要是了解地种树的特性基础上,妥善处理好以下几方的问题:
1、抓信关键因子
主要是土壤的立地条件和某些灾害因子及树种因子。
2、乡土树种为主引种为辅
引种必须试验和栽植。
3、择优选用
以最适生、最高产、经济价值等为主的造林树种。
4、重点与一般结合
选定几个重点发展的树种与适选树种搭配。
5、因树因地制宜
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栽植经济价值高的树种。
6、经营目的
根据造林主要目的,选择不同的造林地。
第二章 苗木繁育技术
苗木是造林的物质基础,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苗木的品种、质量好与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和林木生长的快与慢。优良品种苗木造林后扎根早、生长迅速,对杂草、干旱、霜冻、病虫害的抵抗力强,适应性强,有利于促进林木生长,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第一节 苗圃整理
一、选择圃地
苗圃地的经营条件和自然条件,直接影响苗木的产量、质量和育苗成本。因此,在建立苗圃时,如果不认真慎重的选择圃地,往往给以后的育苗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难纠正。尤其是对使用年限较长,面积较大的固定苗圃更为重要。
(一)经营条件:
苗圃一般应选设在造林地区的中心或靠近造林地。这样可以使培育的苗木能适应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同时,又可能避免因长途运输而造成苗木干枯和机械损伤,影响苗木的成活和生长,降底造林成本。
苗圃应尽量选设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紧靠公路两侧。如离交通要道较远,则应修建能通行大型车辆的间易公路。以便育苗所需要的物质材料能及时供应,而且也方便所培育的苗木能在短时间内运到造林地。
苗圃应尽可能选设在靠近居民点,以保证劳动力的供应。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一般固定苗圃最好选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平地或1-3度的缓坡地上。因为,坡度太大,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同时,也不利于圃地灌溉和机械化作业。
如山地丘陵地区,因条件所限,选设苗圃应尽量在山脚下的缓坡地,如坡度较大则应修筑带状水平梯田。
苗圃地切忌选设在易于积水的低洼地,寒流汇集、风害严重的风口,光照很弱的山谷,密林间的小块空地以及山区雨季易发生山洪、泥沙堆积的地段和平原雨季易遭受雨水淹没或过水地带。因为上述地形通常是温度低、昼夜温差变化大、光照弱、通风透气不良,而且又易遭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插穗生根和幼苗的生长发育,因此,一盘不宜设置苗圃。
2、坡向:山地育苗时,坡向对苗木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一般北方地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春季干旱、风大,秋冬易遭西北风为害。因此,在坡地上选择苗圃地时,宜选东南坡温暖较好。因为,东南坡向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变幅较小,土壤湿度也较大。南方地区温暖多雨,则以东南、东北、东向或北向为宜。南或西南、西向因阳光直射、土壤干燥,幼苗容易枯萎。在高山地区、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温度较低,应选择向阳的东南坡或南坡为宜。西北坡、北坡、东北坡则因温度过低,不宜选作苗圃地。
3、土壤:苗圃土壤条件十分重要,因为林木插穗愈合生根和苗木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和空气,主要由土壤中供给,也是苗木根系生育发育的环境条件。因此,圃地选择时必须重视土壤条件。土壤的结构和质地,对于土壤中水分、养分和空气状况有很大影响。通常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且温热条件适中,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分解,而土壤的质地更为重要,一般多选择较肥沃的砂质壤土和轻粘壤土为宜。因为,这种土壤其结构疏松,透水性和通气性良好,降雨时地表迳流少、灌溉时渗水均匀。有利于种子发芽出土和幼苗的根系发育,同时又便于土壤耕作、除草、松土和起苗作业。
不宜选择重粘土和盐碱土做苗圃地。因为重粘土结构紧密,透水性和通气性不良,温度低。干时地表易板结或龟裂,雨后泥泞,排水不良,不利于幼芽出土和根系发育,易引起苗木病虫害,圃地作业也十分困难。较重的盐碱土,因盐分过多,提高了土壤溶液的浓度,而影响根系的吸收利用。并且盐碱土中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对苗木有严重的毒害作用,所以不宜选作苗圃。
但是,如果因条件所限,须在重粘土和盐碱土上选设苗圃地时,必须采取有效地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可多施有机肥料(如厩肥、堆肥等)大量混砂或客土以及挖沟排碱等方法逐步改善土壤结构和质地,否则不宜选作苗圃。
4、水源:苗圃应有充足的水源条件,以利灌溉。因为节穗生根和幼苗生长,都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因此,苗圃宜选在河流、池塘、水库附近。如果没有上述水源条件,就应该考虑打井灌溉。
但是,苗圃不宜设置在河流、池塘、水库的边上,或者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因为,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根系发育较差,苗木易贪青徒长,以致秋季不能木质化,易受冻害。在盐碱地区,如果地下水位高,会造成土壤的盐渍化。但地下水位过低时,也会影响苗木的质量,并且增加灌溉次数和灌水量,因而增加了育苗成本。生产实践证明,适宜的地下水位,一般砂壤土1.5-2.0米,轻粘壤土2.5-4.0米为宜。
二、整地
整地:整地是苗木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林业技术措施,对于提高苗木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而整地的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以满足插穗、生根和苗木生长所必要的水、肥、气、热等条件。
整地的作用 通过整地,翻动耕作层的土壤,促使深层土壤的熟化,恢复和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由于整地改善了土壤结构,使土壤理化性引起了一系列变化。整地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土壤的透水性,提高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加强土壤的通气性,即利于苗木根系有氧呼吸,增进养分吸收;又氧化对根系生长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H2S.ROH等);因土壤通气良好,空气多,比板结和过湿土地易于提高土温,而且昼夜土温的变辐减小,有利于苗木安全生长;整地起到翻埋杂草种子,作物残茬;混拌有机肥料,或矿质肥料;以及一定程度上消灭病虫害的作用;整地要做到深耕细整,才能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对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冬季进行全垦,整地深度40cm以上,铺设好排灌系统。第二年春季扦插前精细整地,土粒尽可能碾碎,如果土壤打得不够碎,扦插后土壤不能紧紧包在插条周围,易使插条失水,不易扎根,影响扦插成活率。在整地前每亩施磷肥或复合肥50kg作基肥。亩施1-2kg呋喃丹杀灭地下害虫。
三、作畦
作畦做床根据育苗的目的及株行距确定苗床宽度,一般苗床宽度2.9m,长度超过50m应在中间挖腰沟,以利排水。
第二节 扦插
一、时间
一般在春季扦插,但要掌握好扦插时机。杨树插穗新根的形成和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有冷库设备的苗圃可等到土层20cm深处温度稳定在12℃以上时开始扦插。但在种条窖藏或春季随采随插的条件下,扦插时间以早春扦插为好,春季当土壤解冻后,土层20cm深地温达10℃以上即可扦插,最迟要在杨树普遍萌动前扦插结束。
在冬季气候不很冷、不很干旱的地区,应尽可能争取秋插,苗木落叶后即可随采随插。这时地温尚高,可刺激插穗发出新根或迅速形成愈伤组织。一般秋季扦插育成的 苗木比次年春插的生长量要大,同时又可省去冬季贮存插穗的工序。冬季干旱寒冷之处不应秋插。
二、种条选择
(一)无性系选择
必须选择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的杨树优良无性系(品种),并且保证无性系纯度,不能混杂。
(二)插穗品质选择
选择优株大树进行无性繁殖时,应尽可能在优株上采树干低处的萌条育苗,如没有这类萌条可采,只能由树冠上截取1年生枝时,要经过2年左右复壮后用于生产。
在常规扦插育苗中,应选择木质化良好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和具有饱满侧芽的一年生苗干作为插穗用条,因不明原因早期落叶和生长纤弱的植株不能使用。一般是干条中下部质量最好,此处根原基最高,插穗生根多而快,成活率高,生长也快。在种条十分缺乏的条件下,也可使用基部、上部和稍头部分截穗育苗,但应严格分选,分别扦插,否则会造成苗木严重分化。
三、插穗制作
(一)插穗规格
在扦插育苗初期,插穗依靠自身所贮养分和水分生长。只有在生根、发芽、放叶后,才能逐步达到养分制造和消耗之间的平衡。为此,在常规扦插育苗中要求节穗达到一定的规格(长度和直径)。插穗长度一般保持在18-22cm之间最好。太长则浪费种条,太短又影响成活与生长。在土壤肥沃的条件下,插穗可截得适当短一些,但也不应短于15cm;在土壤贫瘠干旱地区,插条可适当长些,但为些要加深苗床的翻耕深度,保证整个插穗扦插在疏松的土层中。插穗直径一般在10-12mm最好,最小不应细于8mm。插穗太粗时,截穗困难,易于臂裂。直径大于20mm的插穗生根能力也有所下降。
在种条缺乏时,也可以利用短穗单芽或利用细于8mm的稍头部分育苗,但要单独扦插,精细管理,才可望成功。
(二)采条时间
一般在春季萌动前随采随插。但也可在深秋,苗木落叶后采条,此时枝条内营养物质积累最丰富。对于扦插不易生根的品种或无性系更应于此时采条,经冬季在适宜条件下贮藏,可促进切口形成愈伤组织,有利于扦插生根。
(三)截制方法
秋季采集的种条,应按规格截成插穗后,按50根一捆,捆扎整齐贮藏。用锋利的枝剪或铡刀截条。在大型苗圃中则使用机动截条机。下切口截为平口形或斜口形,斜口形切削角度以450为宜。截条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插穗上端的第一个芽,上切口平切,截在第一芽上端约1cm处。下切口的上端宜选在一个芽的基部,此处养分集中,较易生根。插穗的上下切口一定要平滑,防止切口劈伤。
(四)插穗标记
随着杨树育种工作的开展,在生产中使用的杨树无性系越来越多。许多无性系插穗外形不易区分,为了不把无性系搞乱,需做好标记。做标记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尽可能在每根插穗上用记号笔标明,二是每一捆插穗挂一标签。对节穗数量较大时,可以分品种单独贮藏,做好标记和分布图。
(五)种条贮藏
在西欧的一些大型杨树苗圃中,秋季采条后,经过截条、分选、蜡封、打捆、加标签,并用锡泊纸包裹,存放在温度约1℃的冷库中贮藏。春季随取随插。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保证扦插前不先发芽,使插条保持较高和较稳定的成活率。目前我国苗圃还缺乏这种条件,现在一般采取窖藏法贮存越冬。在窖藏时要注意:a、选择地势较高的向阳地段挖窖:b、窖底铺10厘米厚细沙,并使之保持湿润;c、窖内要具较好的通气条件;d、严冬季节及时采取覆盖保暖措施。
四、扦插密度
扦插密度首先取决于所育苗木类型,同时也要考虑品种的特性、苗圃土壤条件和所采用抚育管理措施。
我国杨树人工林栽培目前多数还在使用1年生带根苗或2年根1年干苗。许多苗圃一般育苗密度偏大,使每株幼苗得不到足够的营养面积,造成苗木严重分化,或多数苗瘦弱,达不到壮苗标准。
目前,推荐的扦插密度见表:
杨树苗木扦插密度表
苗龄
株距cm
行距cm
密度(株/亩)
一年生
50
50
2668
40
50
3335
50
60
2220
30
100
2220
二根一干
50
80
1667
40
100
1667
五、扦插方法
(一)插穗扦插前处理
窖藏中保存较好的插穗可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扦插。窖藏中失水较严重和春季采条截穗的种条,在扦插前先在活水中浸泡3-5天,使插穗吸足水分,可以大大提高扦插成活率。为了防治病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沾节穗后扦插。
(二)扦插方法
杨树扦插可使用直插和斜插(45°角)两种扦插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最好采用直插。如遇土壤粘重或插条偏长,也可斜插。但后者成苗后,地上部分与母条(即新根)之间形成45°角,使运输和栽植都很不便。需说明的,扦插时插条上端第一芽必须完好,否则弃之。
第三节 苗圃管理
一、灌溉
苗圃灌溉是保证扦插成活和苗木生长的关键措施之一。插穗扦插入土后(无论秋插还是冬插),需立即灌透水一次,为了提高地温,促进插条发根,应适当控制灌水次数。每次灌水都要灌透,然后松土保墒。当地温(20cm土层)稳定在15℃以上后,即可定期灌溉。夏季苗木生长高峰期中,如降雨不足(旱年),也要及时灌水,以保证充分发挥苗木的生长潜力。在苗木转入越冬准备阶段时,要对供水加以控制,以促进苗木的木质化。冬季留床越冬的苗木进入休眠期后,要浇一次封冻水。
二、除草
苗圃地除草:在杨树扦插后2天内用50%乙草胺,地面喷雾,亩用药100-150克,可以减少人工锄草2-3次,前期使用化学除草有利苗木扎根生长,若采用人工锄草常常造成节穗松动影响生根。采用乙草胺除草后对少量阔叶杂草可以人工拔除,至6月份追施第一次肥料之前,进行第一次人工锄草,以后根据情况再除2-3次,除尽地内杂草,以防与苗争光、争肥、争水。但需要说明的在雨季由于土壤潮湿,人工锄草困难,必须采取化学除草,可用35%稳杀得乳油加防护罩喷雾除草,每公顷使用剂量为262-525克(有效成分),也可用迅锄(百草枯)20%水剂加防护罩喷雾除草,每公顷用药量为0.5-1.5千克。
三、施肥
苗圃育苗过程中,进行施肥,目的是增加植物营养,改善土壤环境条件。但是施肥要符合经济原则和技术原则。
施肥的经济原则,首先是施肥的经济支出不得大于其经济收益,而且力求做到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苗圃施肥应有经济分析,它不仅要看施肥苗木增长的效果,而且更要重视施肥能否缩短苗木的培育期的和提高成苗的合格率。
施肥的技术原则也就是合理施肥的依据。简要说来,是看天、看地、看苗。
(一)看天:是指气候情况与施肥措施的有关分析。确定施肥措施时,要考虑育苗地点的气候条件和施肥时(主要是追肥)的天气条件。苗木整个生长期的平均气温、土温,或某一时期的平均温度;早霜、晚霜日期;苗木生长期内的降雨量和降水量的分配、风力、蒸发量,以及苗木越冬条件等等,是确定施肥时必须考虑的,要充分收集资料,研究它。
如不考虑育苗地点的早霜出现期,盲目增加施肥量和追肥次数,结果造成苗木秋季罹致霜害。
在苗木生长期内,温度高低,湿度大小,都直接影响苗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当温度低时,苗木吸收的养分少,尤其对氮磷养分吸收受到限制,而钾的吸收影响小些。温度高时,苗木吸收的养分多。因此,追肥时,除参考苗木大小,尚须考虑气温、土温的高低,以增减追肥数量。
多数苗圃都有良好的灌溉设施,属于水浇地,不受干旱的危害。但是,在降雨量偏多的年份,尤其在生长期末尾的降雨量偏多,在施肥量大的圃地上,容易发生贪青,造成霜害。
苗圃越冬条件,主要指大气干旱,低温和气温变化,它们影响当年不能出圃而又必须留床的苗木,这些苗木的营养状况,关系到苗木抗冻能力大小和翌春的复苏。
(二)看地:是指苗圃土壤状况和施肥措施的有关分析。苗圃土壤需否施肥,施哪种肥料,以及施肥量的多少,都须根据土壤性质和其肥力来确定的。
1.土壤的物理性与施肥:如土壤比重、土壤坚实度、通气性和水、热特性等等,均受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的影响。
砂性土壤,质地疏松,通气性好,温度较高,湿度较低,属于“热土”。宜用猪粪、牛粪等冷性肥料。施肥深度宜深不宜浅,为了延长肥效时间,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料,用长效肥料腐植酸类肥料,磷酸镁铵等。
粘性土壤,质地紧密,通气性较差,温度低而湿度大,属于“冷土”。宜选用马粪、羊粪等热性肥料。施肥深度宜浅不宜深,而且使用的有机肥料必须充分腐熟。
2.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施肥:如PH值、代换量、氮磷钾和其他元素的养分状况,均与施肥措施有联系。
(1)土壤PH值与施肥:针对杨树微碱性、中性土壤生长。如果在石灰量过高的土壤,常因有效养分和微量元素硼、锰、锌的不足,会影响苗木的生长。如果在碱性偏大的土壤,应按不同碱土类型进行改良后,再作苗圃。在酸性过大的土壤,因含量较多的活性铝离子,亚铁离子,危害苗木生长,需要使用石灰以调节酸度。
(2)土壤代换量与施肥:土壤代换量大的,其保肥能力较小;土壤代换量小的,其保肥能力差。对保肥能力弱的土壤,少施一些肥料,避免流失;尤其在追肥时更应如此。我国北方苗圃,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代换量一般在10毫克当量/100克土以上,个别地方竟达20毫克当量/100克土以上,故其保肥能力较大,但是,在有机质少的砂质土,代换量小,缓冲作用小,一次追肥量不宜过大。
(3)土壤养分状况与施肥:根据培育的苗木对土壤养分的需要量,对照苗圃土壤的养分状况(含量、变化等等),有针对性的施肥。缺乏什么肥分,就补充什么肥分;需要补充多少,就施用多少。但是,土壤养分中的速效态养分,随苗木吸收,气象条件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而变化很大,这在应用土壤化验结果,确定施肥措施时务必注意。
苗木土壤肥力检定和分级,施肥的需要性具有参考意义
苗圃土壤肥力分级的参考资料
土壤肥力等级
反应范围
PH值
代换量
(毫克当量
/100克土)
全氮量
%
有效P2O5市斤/亩
有效K2O市斤/亩
代换性钙
毫克当量
/100克土
代 换性 镁
一级
二级
三级
5.5-7.2
5.0-9.0
4.8-5.5
10.0
7.0
4.0
0.20
0.12
0.07
18
12
5
45
36
18
5.0
2.5
1.5
2.0
1.0
0.5
(三)看苗:要联系苗龄、生育时期,苗木长相和密度等情况,来确定施肥措施。
1、不同苗龄的需肥情况:
苗木随着年龄的增长,所需营养元素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苗龄增加,需肥量随之加大。杨树其二年生苗要比一年生苗多从土壤中吸收三至五倍的养分。但是,二年生苗木有更大的根辐与根量,可以吸收大量的养分,所以,苗龄越大施肥量也随之增加。
2、苗木生长发育时期与施肥:
杨树扦插苗,当苗木转入自养阶段以后,最初吸收的养分数量不多,其中需要磷钾肥的比例大些。当苗木进入旺盛生长期时,需要肥量较多,其中要以氮肥为主。在苗木停止高生长后,茎与根系的生长仍能持续一段时间,而后是茎粗生长速度降低之日,苗木的营养水平就大为下降,但此期间要求以磷钾营养为主,氮素营养宜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总之,苗木后期磷钾营养,是保证苗木抵御冻害,安全越冬以及来春萌动生长的关键。
苗木在生长发育时期对矿质营养的需要有较大的变化。一般苗木在氮的吸收量方面,5-6月份比较少,7-8月份显著增多,8月下旬以后则少。对磷的吸收,5月份为适量,但随生育期的进展,需磷营养大大增加。而对钾的吸收,以7-9月份为最多。就苗木需肥一般特点而言,对氮的吸收以生长中期为高;对磷的吸收尤以生长后期为高。根据上述的规律,可以确定适宜的追肥措施。
3、苗木的长相与施肥:苗木需否追肥,常看苗木长相、长势,加以判断。注意到叶片大小,叶色深浅,节间长度,生长速度,以及株高等项。
4、育苗密度与施肥:一般说来,育苗密度愈大,苗木吸收的养分愈多,则应多施点肥料。但是值得注意,在密度较大情况下,施肥量愈大,引起付作用也大,如苗茎十分细弱,根系发育不良,苗木自然稀疏现象势必出现。为采取适宜的密度和施肥量,需要科学试验数据,然后根据树种特点和立地条件,予先拟好育苗密度,而这育苗密度正是确定施肥量高低的参数。
综合上述,整地、施肥都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苗圃地只有通过深耕细整后,才能更好发挥施肥的作用,才能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一般杨树苗圃,苗木群体密度很大,每年需要从土壤中摄取大量营养元素。因此,除在育苗前一年施用大量基肥外,还要追肥2-3次。每次追肥的数量和肥种配比因土壤条件、杨树品种和苗木生长状况而异。新开辟苗圃可参照邻近地区土壤条件类似苗圃的施肥经验确定施肥量和肥种配比。追肥时间应安排在速生期前、速生期开始期和中期。两次施肥的间隔应在20-30天左右,一般第一次选择在6月中旬,施尿素25kg或碳胺50kg,第二次在7月中旬用量与第一次相当。追肥不可过迟,以免造成苗木徒长,降低木质化程度,不利于越冬。
四、定株
插穗扦插后,上端第一个芽很快膨大,开裂,生长出新的枝条。但有时埋藏不深的第二个芽也发芽出土,偶尔也有从切口处形成不定芽(常因正常芽受机械损伤而引起),抽出许多枝条。在嫩枝长到10-20cm长以后,每株选留一个生长最好的枝条,将其它枝条由基部剪去。春季多风地区的定株应稍拖后,待多风期过后进行。培育2年根1年干苗更要适时定株。
五、抹芽打杈
杨树无性系苗木在生长过程中,腋芽不断萌发,所以在速生期,当侧芽长到5—10cm时应及时将其抹掉,不让侧芽长成侧枝,影响整棵苗木生长。对培育2年根1年干苗木更要进行多次抹芽打扠才能培育出建壮大苗。
第四节 苗木出圃
一、无性系纯度
杨树不同无性系的习性、抗病能力、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都有很大差别。用无性系混杂的苗木造林,容易引起林分分化,降低产品产量和质量。我国至今尚未建立严格的苗木出圃质量管理制度,许多地方品种混杂,错乱现象十分严重,对杨树丰产林的营造影响极大。
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至品种混杂,必需做好以下几点:
a严格从国家、省级杨树良种繁育中心引进种条,并做好登记工作。
b建立杨树良种采穗圃,画好定植图。
c每一品种集中连片,做好标记,并与其它品种之间有明显的区分界限。
d基本资料归档,专人保管。
二、苗木分级
苗木的正常外形是它售后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要求各种类型的杨树苗木都要苗干通直,上下 均匀,顶芽发育正常,根系完整,发达;1年生苗侧根长不少于20cm,2年生苗木不少于30cm。畸形苗(如多头苗、苗干有扭曲现象等)和机械损伤严重的苗木不应出圃。
国际杨树委员会建议杨树苗木等级表:
级别
干围(苗高1米处)
米径
一级
14~16cm
4.5~5.1cm
二级
12~14cm
3.8~4.5cm
三级
10~12cm
3.2~3.8cm
四级
8~10cm
2.6~3.2cm
干围8厘米(直径2.6cm)和苗高2.5m以下苗木,不应出圃造林。
我国于1985年制定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国家标准,其中包括杨树12种。现摘录目前生产上仍使用的几种杨树苗木分级国家标准如下表。
杨树苗木等级国家标准 (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000-85)
杨树名称
苗
木
种
类
苗
龄
质量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地径
苗高
地径
苗高
地径
苗高
cm
>
cm
cm
<
毛白杨
Populus tomentosa
嫁接苗
2~0
3.00
400
2.00~3.00
300~400
2.00
300
移植苗
1(2)~1
3.50
400
2.50~3.50
300~400
2.50
300
埋条苗
2~0
2.50
300
1.50~2.50
200~300
1.50
200
青杨
Populus cathayana
插条苗
1(2)~1
2.50
300
1.50~2.50
200~300
1.50
200
沙兰杨
Populus×euramericana
cv.’Sacrau79’
插条苗
1~0
2.50
300
1.50~2.50
200~300
1.50
200
69杨、72杨
插条苗
1(2)~1
4.50
450
3.50~4.50
350~450
3.50
350
江苏省与2003年制定了《杨树苗木地方标准》现摘录如下:
苗木质量等级(录自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631-2003) 单位:毫米
苗木
种类
苗龄
要 求
Ⅰ级
Ⅱ级
地径
苗高
根长
地径
苗高
根长
插条苗
1-0
≥35
≥3500
>300
≥30
≥3000
≥200
1(2)-0
≥45
≥4500
>400
≥40
≥4000
≥300
三、起苗
在进行秋季造林的地方,树木正常落叶后即可起苗,并立即分级堆放,分运到造林地定值。起苗时需要保证苗根的基本完整,防止苗木机械损伤。春季随起随栽。但如冬季气候条件严酷(干旱、多风、寒冷等)或需腾地它用,也可秋季起苗,在背风向阳处挖壕假植越冬。
四、运苗
在苗木运输过程中主要应防止苗木机械损伤和失水,其中主要注意保苗根和顶芽。长途运输时要用湿草席或毡布包裹或覆盖根苗,并不时向苗根上淋水,防止苗根受日光曝晒或大风抽干。
第五节 采穗圃建设
一、材料选择
杨树采穗圃是提供优质种条的繁殖圃。采穗圃选择的无性系最好采用通过国家审定后推广的良种作为建圃材料或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无性系作为建圃材料。
二、采穗圃地选择
采穗圃宜选择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交通便捷的地方,尽可能设置在苗圃地附近。
三、采穗圃配置及密度设置
杨树采穗圃要严格区分无性系,要求各无性系分区定植,各区之间要设固定标志分隔。采穗圃的栽植密度因品种特征,整形修枝以及立地条件而异,若密度配置不当,不仅管理不便,而且严重影响种苗的质量和产量。杨树彩穗圃建设一般可通过2年建成,第一年扦插可采用50cm×50cm密度;第二年把密度调整为1m×1m。
四、采穗圃管理
杨树采穗圃管理工作主要有深根、施肥、中耕除草、排水灌溉及病虫防治等工作。由于杨树植株每年大量萌发、抽条及大量采条容易导致树势衰弱,招致病虫害的发生,所以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枯枝残叶要及时清理。采穗圃地的土壤管理应经常锄草松土,防止杂草丛生。为保证采穗圃能提供大力优质种条,特别是为了提高插条的发根率,合理施肥十分重要,一般每年至少要施三次肥,第一次在5月20日左右,每亩施25斤杨树专用复合肥;第二次为6月中旬;第三次为7月中旬,亩施50斤尿素或100斤碳酸氢氨。
杨树采穗圃第一年扦插,第二年离地留两芽定干,第二年秋在萌条基部留两芽采条,第三年春在每丛母株上留4芽让其抽条,其他多余的芽全部抹去,同时在生长季节注意抹芽工作。此法连续进行4-5年后,就不能再作采穗圃用了,因为所产种条质量明显降低,并且病虫危害加重,所以最后一年连老根挖起用于造林。
第三章 栽培技术
第一节 造林规划与档案管理
一、造林规划
各级管理部门、各单位或造林户在造林的前一年,就要做好造林规划,但规划的目的和重点各有不同。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规划的重点是调查林业用地现状,确定宜林地面积、地点和下一年度发展规模,制定本级下一年度造林目标任务,下达下级下一年度造林任务。造林单位的规划重点是明确造林规模、造林地点及经营管理形式,根据林种和培育目的,制定具体的造林技术方案。无论单位造林还是个人造林,造林前都必须制定详细的造林技术方案,包括整地方式、造林季节、造林品种、造林密度、苗木来源、苗木规格、管理措施、投资预算等。
二、档案管理
从整地开始到林木采伐为止,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一个轮伐期每项经营管理活动都要有记录,建立造林档案。建立造林档案是林业集约经营,提高造林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林木生产周期长,给林业科研和技术总结带来一定困难,只有加强档案管理,林业工作才会有连续性,才能不断提高栽培技术和营林水平。档案管理要专人负责,专柜保存。人员变动时,要做好交接手续。营造林档案,主要记录:造林规划、品种选择、造林整地、林木栽植、抚育管理(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林间套种)、采伐更新、新技术应用等,以及在上述营林活动中发生的投入费用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便于总结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杨树品种生长规律、栽培技术,进行营造林成本、利润核算。
第二节 栽植时间
为了保证杨树苗木顺利成活,需要根据造林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杨树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确定适宜的栽植季节和时间。具体地说就是应选择温度适宜,湿度较大,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小,符合杨树的生物学特性,栽植省工、省力、省投资的季节进行造林。杨树的造林时间主要选择在春季和秋季进行。
一、春季造林
北方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日温差大,降水少,蒸发量大,风多,风大。但初春土壤墒情相对较好,而后又变得干旱。树木在此时开始发芽生长,根系因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开始活动的时间比地上部分要早,因此,春季栽植应尽量提早。全国各地春季的气候差异很大,因此栽植适宜时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春栽从土壤解冻后,气温达到10℃时起开始,至苗木发芽前结束。最佳时间是苗木发芽前一周内。栽植时间过早,苗木受到风吹、日晒,经历时间长,失水较多,不利于成活;栽植时间晚了,苗木已经发芽展叶,根系吸收功能未恢复,吸收的水分满足不了蒸腾需要,苗木身内水分平衡受到破坏,也会因失水而死亡。栽植时间一般为3月上旬至4月上旬。春季土壤疏松,栽后发芽快,不需要采取防寒措施,是杨树的主要造林季节。
二、秋季造林
进入秋季以后,全国气温由北向南、自西向东依次降低,降水量明显偏少,土壤仍较湿润,杨树生长缓慢过渡到进入休眠,但根系停止生长稍迟。杨树从开始落叶至霜冻来临前均可进行秋栽,时间一般在11月中下旬。这期间,苗木地上部分生长已经停止,但根系活动仍再继续进行,苗木生活力较强,杨树栽植后,根系可以恢复一部分功能,抗旱能力强,翌春发芽早,当年生长量大;其次是秋季土壤墒情好,地下土温高,特别是春季干旱地区,秋季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三是秋末处于农闲季节,劳动力充足,便于安排生产,降低造林成本;四是秋季造林苗木充足,供选苗木多,选择余地大,可以选择良种壮苗造林,苗木价格相对较低。但秋季造林从栽植到发芽时间较长,苗木一方面受风雨、冰雪、霜冻等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人畜破坏的威胁,其成活率和保存率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风大风多、风蚀严重的北方沙地和冻拔害严重的粘重土壤,则不宜进行秋栽。
对于如何选择造林季节和造林时间,要具体分析当地气候、土壤特点和造林品种的特性,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找出限制性因子,因势利导、避重就轻,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节 整地
造林地整地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重要工序。造林地整地是人工林培育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造林地的清理和造林地的土壤翻垦两个方面。正确、细致、适时地进行整地,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实现人工林的速生丰产具有重大作用。
一、造林地整地的特点和作用。
造林地整地与农业整地、苗圃整地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是因为造林地的土地种类多,条件差,多为未经耕作过的自然状态,这就决定了整地任务和方法的多样性、艰巨性。其次是造林地自然条件复杂,很大一部分处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这就决定了造林整地只能更多地采取局部整地的方式。最后是由于人工林的培育周期长,林木树体高大,根系深广,而同一地块在造林后又不可能年年进行整地,往往培育一个世代只进行一次,所以希望整地效果大些,其作用的持续时间长些。这就对整地的规格、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整地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改善立地条件 首先是改善小气候。造林地上一般都生长着灌木、杂草等天然植被,整地后,由于植被局部或全部清除,光线可直达地面,反射率减少,空气对流加强,因而,近地表层气温、地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另一方面,整地后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含水量增加,水分、空气比例协调。由于水的比热小于空气,干燥的土壤增加含水量,可使其升温慢,温差小,而过湿的土壤排除多余的水分,可使其升温快,地温高。近地表层气温、地温的增高,可使春季土壤提早解冻,有利于苗木生长。其次是调节土壤水分。造林整地清除植被后,雨雪直接降落地面,不会被灌木、杂草等植被茎叶中途截阻,避免蒸发重返大气,相对增加土壤水分来源;植物本身的蒸腾减少,节约土壤水分消耗。另一方面,整地后土壤变得疏松多孔,渗透性增强,有利水分迅速下渗到深层,并加以保蓄。再次是增加土壤养分。造林整地对土壤养分状况是影响是通过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空气条件产生作用的。清除植被除可以减少灌木、杂草等植物对养分的直接消耗,其残体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低洼的微地形能够大量地积聚肥沃细土。整地后造林地小气候和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可以加速土壤的风化过程,促进可溶性盐类的释放,还可以加快腐殖质及生物残体的分解,增加速效养分的供应。最后是调节土壤空气状况。清除植被后,造林地的空气对流加强,加之整地后土壤变得疏松多孔,有利于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的及时排除。
2、保持水土 造林整地是坡面治理的简易工程措施,具有一定的积水容积,可以把一时渗透不及的降水贮蓄起来。整地作为一项工程措施,其保持水土的作用是通过下述途径取得的:首先是把坡面整出无数个小的平地、反坡或下洼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形成条件,防止其过分汇聚,流量过大,流速过快;第二是坡面上出现大量“小水库”、“小水盆”,可以分散地积聚水流;最后是经过整地的土壤,渗透性强,水分下渗快。
3、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造林地经过认真清理和细致整地,可减少造林时的障碍,便于进行栽植及抚育管理,有利于加快造林施工速度。造林整地质量对造林质量影响很大,整地质量高,可为提高造林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整地质量差,又往往经造林带来困难,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如造林中存在的窝根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不重视栽植技术,而经常由于整地没有达到规定的深度要求。
4、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造林地经过整地其立地条件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栽植的苗木可以迅速发出新根,顺利成活。整地后的最初几年,由于近地表层的气温、地温升高,土壤湿度增大,春季树液流动、发芽、展叶等物候提早,秋季叶变色、叶脱落等物候期推迟,使林木的生长期略有延长。同时,整地后土壤疏松,土层增厚,灌木、杂草等天然植被及石块、采伐剩余物被清除,苗木根系生长发育受到的机械阻力减小,因此,主根扎得深,侧根分布广,吸收根密集。造林整地促进幼林生长的效果,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有关。也就是说同一种整地方法用于立地条件不同的造林地上,其收效明显不同,一般是条件好的地方不如条件差的地方收效显著。因此,造林地立地条件越差,越需要细致整地,相反,则可适当放松对整地质量的要求,甚至允许不进行整地直接造林。
二、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翻耕土壤前,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杂木、竹类等植被,或采伐迹地上的枝桠、伐根、梢头、站杆、倒木等剩余物的一道工序。清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并为随后进行的整地、造林和幼林抚育管理创造便利条件。造林地清理方式,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三种,可根据造林地天然植被状况、采伐剩余物数量和散布情况、造林方式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分别选用。
三、整地
(一)造林整地的方式
造林整地的方式有全面整地(全垦)和局部整地两种。
1、全面整地
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的整地方法。这种方式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显著,清除灌木、杂草彻底,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及进行林粮间作,苗木容易成活,幼林生长良好,但花工多,投资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在使用上受地形条件(如坡度)、环境状况(岩石、伐根)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较大。全面整地幼林生长较好,但水土流失严重,用工量较高。全面整地主要用于平原地区,秋冬季节全面耕翻,耕深30-40厘米,经过一个冬季的冻融、风化,翌春造林前耙平。全面整地应用范围:北方土壤质地疏松、植被稀疏的地方,限定在坡度8°以下应用;南方泥质岩山地或灌木杂草丛生地,限定在坡度25°以下应用,花岗岩类限定在坡度15°以下应用。如坡度超过规定的标准,须在全垦后修筑水平阶。
2、局部整地
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局部整地又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种方法。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土壤,并在翻垦部分之间保留一定宽度原有植被的整地方法。这一方法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预防土壤侵蚀的能力较强,便于机械或畜力耕作,也较省力。山地进行带状整地时,带的方向可沿等高线保持水平。平原进行带状整地时,带的方向一般可为南北向,如害风严重,可与主风方向垂直。
块状整地是呈块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块状整地灵活性大,可以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各种条件的造林地,整地比较省工,成本低,同时引起水土流失的危险性较小,但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相对较差。块状整地时,块状地的排列方向应与种植行一致:山地沿等高线或顺坡成行;平原呈南北向。块状整地可用于山地、平原的各种造林地,包括地形破碎的山地、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区的坡地、伐根较多且有局部天然更新的迹地、风蚀严重的草原荒地和沙地,以及沼泽地等。
平原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坑状)、块状、高台等。
(1)穴状 为圆形坑穴。穴径0.7m --0.8m,深度0.7m --0.8m 。穴状整地可根据小地形灵活选定整地位置,有利于充分利用岩石裸露山地土层较厚的地方和采伐迹地伐根间土壤肥沃的地方,整地投工数量少,成本比较低,但其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其它方法为差。无树根、石块等异物的造林地,可使用直径0.7m --0.8m的挖坑机施工,工效高,成本低,减轻劳动强度。
(2)块状 为正方形或矩形坑穴。边长0.8m --1.0 m,深0.8m --1.0 m。一般粘重的土壤树穴标准大一些,沙壤土树穴标准可以小一些。块状整地有较好的改善立地条件作用和一定的保持水土效能,并且定点灵活,比较省工。一般可用于植被较好、土层较厚的各种坡度,尤其是中缓坡。主要是采用人工开挖方式,表土和心土可分别堆放,便于造林回填土。也可使用挖掘机施工,工效高,能保证起土量,但树塘不规则,土壤冻融风化不彻底。
(3)高台 为正方形、矩形平台,台面高出原地面。高台整地排水良好,但投工多,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一般用于水分过多的迹地、沼泽地,以及某些地区的盐碱地等。通常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洼地,按照预先确定的行距,平行开排水沟,沟两侧筑埂,埂上植树。
(二)整地方式的选择
对于不会由于整地引起水土流失的造林地,可以采取秋冬季全面耕翻,耕深30-40厘米,并按株行距开挖1米×1米×1米树塘,翌春杨树栽植后,行间复耕、耙平,间种农作物。也可以全垦于秋季种植冬小麦,冬季在麦田按株行距开挖树塘,翌年3月栽植杨树。这样整个造林地土壤结构疏松、通气、透水,土壤肥力高,有利于幼树生长。
对于坡地可采用块状整地,整地规格1米×1米×1米,局部改善杨树栽培的立地条件,避免全垦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
沼泽地土壤透气性差,树木生长不良,宜用高台整地方法,改地适树。常见的整地规格为:行距7米,株距3-4米;也可以结合林粮(经)间作,做成宽窄行,实施林农复合经营。常见规格为:窄行行间距7米,株距3米,林带间距30-50米。间套种方式主要有:小麦--水稻、浅水藕。还可以在林带间进行河蟹养殖,或实施稻田养蟹。
林农复合经营是沼泽地综合开发一种比较好的发展模式。其主要优势为:1、解决了造林地排灌水系问题;2、与常规稻麦两熟种植模式相比,单位面积产量基本不减少,或边行遮阴胁地影响很小;3、由于发挥了树木的边行效应,林带内可密植,按整体面积计算,每亩植树可达11-13株,且林木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4、年年有收益,以短养长,克服了林木生长周期长的缺点;5、实行立体种植,充分利用环境的光热水气土壤资源,综合经济效益高。
四、造林密度
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尔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选择适宜的栽植密度是杨树集约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林分的生长、培育及最终收获量都能产生重大影响。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要考虑到造林地形状、造林地面积、土壤条件、经营条件、树种特性、造林技术、经营目的。尤其是经营目的,培育大径材与小径材造林密度差异很大。对于面积较大的成片造林,按照经营目的,造林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1、短伐期经营模式。短伐期经营是为生产传统大小的木材而设计的,一般不进行间伐。主要培育锯材、建筑材、胶合板材、人造板材用大径材,一般来说采用6米×6米、7米×7米、8米×8米的株行距;农田林网、四旁树等单行栽植,株距应在4米以上,公路防护林带双行栽植株行距可设置3米×6米“品”字型栽植。一般成片造林采用5米×6米、6米×6米,速生丰产林采用6米×7米、7米×7米、8米×8米株行距。林粮间作株行距可以采用4米×10米、5米×10米、6米×10米。更新主要采用重新造林的方式,很少用萌芽更新的方式,这种经营模式的林分年蓄积生长量在18-30立方米/公顷,胶合板材出材率约为50%左右,效益成本比在3.5-9.0之间。
2、中短伐期模式。主要培育纤维板、纸浆用材,以及其它的非传统利用方式如能源林、提炼蛋白质、替代石油化学产品、制作饲料等,一般造林密度在1000-4000株/hm2,轮伐期为4-8年。生物量通常在种植后5年左右收获,可采用植苗造林或扦插造林。林分收获后采用萌芽更新,萌芽更新林分一般也在5年左右收获,可连续收获3-5次。林分的年生物产量多在10-15吨/ hm2之间。
3、超短伐期经营模式。超短轮伐期经营是指高密度、集约经营、轮伐期1-3年,并采用扦插造林和萌芽更新经营的林分。造林密度一般在6667-35000株/ hm2之间,株行距为0.3×0.9m、0.5×0.5m、1.0×1.0m、1.0×1.5m。第一次产量收获是在造林后的2-3年。萌芽更新的林分(萌芽林),也可在1-3年收获,约共可收获5次左右。
对于面积较小、带状、零星的造林地植树称为四旁植树。农村沟旁、路旁、水旁、宅旁称为四旁。在四旁及坟地、料场等不足1亩的零星非耕地上植树纳入四旁植树。四旁植树通常栽植1-2行树木,单行植树其株距一般3-4米,双行植树其株行距一般采用行距3米,株距6米的耙齿行交叉配置。
造林密度及其配置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单行、双行植树,受边缘效应影响,每株树木都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可以适当密植。三行及三行以上植树,树木之间竞争激烈,如果密度过大,边缘以内的树木受光不足,生长不良,同时由于竞争的关系也影响到边缘树木的生长,因此要适当稀植,按成片林密度标准设计。
五、种植点配置
种植点的配置,是栽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它与造林密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一种造林密度可以由不同的配置方式来体现,而且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及经济意义。种植配置方式有行状和群状(簇状)两类。
1、行状配置。是单株分散有序排列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配置方式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树冠和根系发育较均匀,有利于速生丰产,便于机械化造林及抚育施工。行状配置又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正三角形等配置方式。
正方形配置时,行距和株距相等,相邻株连线成正方形。这种方式比较均匀,具有一切行状配置的典型特点,是营造用材林、防护林较为常用的配置方式。
长方形配置时,行距大于株距,相邻株连线成长方形。这种方式在均匀程度上不如正方形,但有利行内提前郁闭和行间进行机械化中耕除草、间套种。
品字形配置强调相邻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成品字形,行距、株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这样的配置有利于防风固沙及保持水土,也有利于树冠发育更均匀。
正三角形配置是最均匀的配置,要求各相邻植株的株距都相等,行距小于株距,为株距的0.866倍。这种配置方式在不减少单位营养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从而得到高产,但这种方式的定点技术较复杂。
当行距明显大于株距时,还有一个行的走向问题。实践证明,在高纬度的平地上,南北向更有利于光合作用进程,可提高生长量15%左右。在山区,行的方向有顺坡行和水平行两种。水平行有利于蓄水保墒、保持水土,而顺坡行有利于通风透光及排水。在风沙地区营造片林,一般都使行向与害风方向垂直。
2、群状配置也称簇状配置、植生组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而群间距离很大。这种配置方式的特点,是群内能很早达到郁闭,有利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危害(如极端温度、日灼、干旱、风害、杂草竞争等)。随着年龄增长,群内植株明显分化,可间伐利用,一直维持到群间也郁闭成林。群状配置在利用林地空间方面不如行状配置,所以产量也不高,但在适应恶劣环境方面有显著优点,适用较差的立地条件。
第四节 苗木保护
苗木从圃地到造林地,需要经过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苗木常常会因风吹日晒而失水,因装卸不慎折断苗木或碰伤顶芽,包被过于密实影响通风而发霉。特别是路途遥远时更是如此。这些都会降低苗木成活率、延长缓苗时间,因此要抓好每个环节的保护工作。
一、装卸
装车和卸苗一定要轻拿轻放,摆放整齐,避免碰伤顶芽、折断苗木、刮伤树皮。装车过程中可以分层浇水也可以装完车后再浇水,然后对苗木进行覆盖,用雨布蒙好,避免风吹日晒而使苗木大量脱水,保持苗木新鲜。再用绳子刹紧,绳索下面要用草或柔软的物品铺垫,加以保护,防止绳索勒伤苗木。
二、运输
天气温暖季节运输苗木要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避免太阳直射,应在早晚、夜间或阴雨天运苗。裸根苗和截根插干苗在运输中,如果是短途运输可以直接装车运输,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如果是长途运输,裸根苗的根部和截根插干苗的截口上要用稻草、苔藓等湿润物进行保护。运输期间要经常检查雨布内苗木的温度和湿度,如雨布内温度过高,要打开雨布进行通风,并及时进行浇水,保持苗木湿润。
三、假植
已挖掘的苗木因故不能及时栽植下去,应将苗木进行临时假植,以保持根部不脱水,但假植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较短的假植称为临时假植。凡秋后起苗当年不造林,需要假植越冬的,称为长期假植。假植场地应选择靠近种植地点、排水良好、湿度适宜、避风、向阳、无霜害、近水源、搬运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假植应开掘假植沟,沟东西向,沟深视苗木大小而定,沟一边成45°斜坡,将苗木单株或扎成小捆摆在假植沟中,苗梢朝南、壅土踏实,一层苗木一层土将根部埋严实,直到苗木放完为止。如苗木较干,应将苗根用水浸一昼夜后再假植。如土壤干燥,假植前应灌溉,但不宜太多。假植应掌握“疏排、深埋、踩实”的原则。面积较大的假植地要分区、分品种、定数量(每一定数量做一标记),并在地头插标牌,注明品种、苗龄、数量、假植时间等。假植期间要经常检查,发现覆土下沉时要及时培土,并加强养护管理,防止人为破坏,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水量不宜过大,注意防治病虫害。早春如苗木不能及时栽植,为抑制苗木萌发,可进行遮荫。
四、浸苗
春季风多、风大、气候干旱,苗木容易失水,需用清水浸泡,让其充分吸足水分,以增加苗木栽植后的抗旱能力,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具体做法是在造林地附近挖一个或几个浸泡苗木的坑,规格为:宽1.5米,深0.8米,长度以容纳栽植所需苗木来决定,坑中最好铺设塑料布,注入清水,水量以淹没苗根为准。也可以选用自然沟、塘浸苗。同时还可以结合肥料、杀菌剂、生根粉处理,以达到增强抗性、杀灭病原菌、提高成活率,加速幼苗生长的目的。
浸苗方法有以下几种:
1、清水浸苗 将苗木根系放置在清水中浸泡,使根系吸足水分,提高苗木的含水量,增强抗旱能力。刚调运到的苗木,立即放到坑中浸泡,为保证苗木吸足水分,浸泡时间至少在12小时以上,一般48~36小时,最长时间不超过1周,浸泡时间较长的要及时进行换水。
2、泥浆蘸根 根据浸泡坑中水量多少,按照1:10:30的比例将磷肥、细黄土、水搅成浆状,栽前将苗木根系在泥浆中浸蘸一下,然后再进行栽植,可防止苗木失水干枯,促进幼苗产生新根,提高成活率。
3、生根粉蘸根 采用生根粉3号50~100ppm溶液进行浸根,可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具体方法是:取生根粉3号1克,先用50毫升酒精溶解后,再加1千克凉开水,最后用较大的容器再加水10~20千克,将苗木浸入其中,浸泡30分钟后再行栽植。
4、杀菌剂蘸根 造林前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浸泡苗木根系15~30分钟。
定植时从坑中取出苗木,要随栽随取,尽量减少取苗到栽植的时间,以减少苗根在空气中的裸露时间,防止因风吹日晒而导致苗木失水。
第五节 栽植方式
一、造林类型
杨树造林方法很多,扦插(接穗)、插干、植苗都可以,但主要有植苗造林和插干造林两种。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的造林方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植苗造林是杨树栽植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平原、丘陵和山区等地。植苗造林所用的苗木,一般具有比较完整的根系和发育良好的地上部分,栽植后对不良外界条件的抵抗能力强,能够较快地适应造林地的环境条件;但是,植苗造林花费劳力多,造林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造林成本高。
插干造林,又称插木造林或栽干造林。利用杨树易萌芽生根的特性,采用粗枝或幼树树干和苗木茎干,直接插植于宜林地的造林方法,为分殖造林法的一种。其方法与“插条造林”相似,但其所用插穗规格长而粗,多用2-4年生粗枝或苗干,干长视立地条件而定,需深栽至地下水位。此法用于“四旁”绿化、绿篱、河滩造林及薪炭林,为保证不失水,顶端切口可涂蜂蜡或沥青。有直接插入地下和用钢钎打洞后再将苗干插入地下两种方法。插干造林主要适用于河湖淤积土壤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疏松沙质土壤造林。
插干造林技术目前已在杨树造林中得到推广应用,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起苗、运输、挖塘、栽植成本,减轻了造林劳动强度,淤积土、沙质土上造林成活率较高,但不宜在丘陵、山区以及地下水位低土壤板结的地方应用。
二、栽植方法
1、植苗造林。
我国杨树产区栽培品种主要以美洲黑杨、欧美杨及其家系、无性系为主,根据这些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在植苗造林中主要推广 “四大一深”科学栽培方法。所谓 “四大一深”栽植方法就是:“大塘”就是树塘要达到一米见方;“大株行距”就是株行距要达到6米×6米以上;“大苗”就是苗木高度达到4米以上,地径达到3.5厘米以上;“大水”就是要用大量的水把栽下的苗木浇足浇透;“一深”就是栽植深度达到0.8米-1米。在水源紧张、排灌不便的地方,栽植一株杨树苗至少应该浇三桶水:栽之前在树塘内先浇一桶底水,让树塘周围土壤吸水湿润,放入树苗回填一些表土后浇一桶定根水,继续边培土边踏实,至培土量达到90%时再灌水一桶,然后再抚正、培土踩实直至一株苗木栽植结束。
干旱缺水的地方还可以进行打浆栽植。先将少量表土填入树塘,倒入1-2桶水,用铁锹充分搅拌成泥浆,放入树苗并扶正,在树塘周边填入心土,迫使泥浆沿树干上升,再沿苗木周围填入表土,填土高度达到树塘高度1/3时,将树苗往上轻轻提一下,促使苗木根系舒展,然后继续抚正、填土、踏实,填土至距离塘口20厘米时,再进行浇水,然后继续填土、踩实至塘口,上面盖上一层疏松土壤,以减少水分蒸发,确保造林成活率。
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大面积造林,可以采用机械灌水栽植。具体方法是:用水泵先将树塘逐一灌满水,然后组织人工栽植,前面灌水,后面植树,同步进行。栽植时,先将树苗放入树塘的水中,依次填入表土、心土,树塘被填平后,水分一部分向下、向周围渗透、一部分被填入土壤所吸收,不会溢出树塘而影响造林工作进行或造成水分损失。如果先植树后灌水,受已植树木障碍的影响,水管移动困难,工作效率低,操作不方便。先灌溉后植树,由于采用机械灌水,水分充足,能够满足苗木对水分的需求,造林成活率高,对于春季干旱的地区应大力推广。
栽植过程中,如遇苗木上端稍有弯曲,可在栽植时,将不垂直地面的苗木梢部转向北面,利用杨树苗木的向光性,逐步把苗木梢头调直。
2、插干造林。
选用一年生或二根干的苗干(不带根),要求苗高4米以上,地径3.5厘米以上。造林前将苗干放在清水中浸泡2-3天,让苗干充分吸足水分。栽植前还可以再用生根粉蘸根,方法同前所述。疏松潮湿土壤可以直接扦插,插干深度0.6-0.8米。其它土壤造林,先用钢钎打眼。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栽植点先用揪挖一小坑,坑中到入清水,再用钢钎打眼,打眼深度0.8米,然后插入苗干,覆土踩实,使树干和土壤紧密结合即可。
第六节 栽植技术
一、选苗
实现杨树速生丰产必须选择良种壮苗造林。林木良种是经人工选育,通过严格试验和鉴定,证明在适生区域内,在产量和质量以及其他主要性状方面明显优于当地主栽树种或栽培品种,具有生产价值的繁殖材料。目前林业生产实践中,林木良种包括经审定、认定的优良品种、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以及优良种源内经过去劣的正常林分和种子园、母树林生产的种子。使用林木良种要选择经过审定的林木良种。经过半个轮伐期的引种试验,证明确实优良的林木品种才能大面积推广使用。
对于具体的造林地块,要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分等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遵循选树适地的原则。选择好品种,还选择健壮的苗木。一般杨树造林选择:高度4m以上,地径3cm以上,主干通直,顶芽饱满,木质化程度高,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相对完整的苗木。栽植时,要将太长的侧根截短,以防栽时窝根,影响生长。同时要将伤、断根及机械损伤严重的根系清除,以免发生腐烂、感染病害。选用良种壮苗造林是杨树速生丰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杨树一个轮伐期一般要十多年,苗木选择不当,影响十多年的木材产量,损失巨大,因此要十分重视良种壮苗的选择。
二、施基肥
为了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产量或改善其质量,直接或间接地供应给林木吸收利用的一切有机或无机物质称为肥料。施肥就是将含有一种或多种营养元素的肥料输送到土壤中、土壤上或植物上的过程。杨树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多种的营养元素,如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棚、铜、锌等,其中碳、氢、氧由大气供给,林木较容易获得,而其余元素一般均有土壤提供。在这些元素中,氮、磷、钾需要量最大,而土壤中这三种元素的含量较低,需要及时补充。
(一)施肥的作用
施肥是造林时和林分生长过程中,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人工林营养状况的一项主要措施。实现杨树速生丰产必须抓好施肥,这是由于:1、用于造林的宜林地大多比较贫瘠,肥力不高,难以长期满足林木生长的需要;2、多代连续培育杨树纯林,使得包括微量元素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极度缺乏,地力衰退,土壤理化性质变坏;3、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归还土壤的森林枯落物数量有限或很少,以及某些营养元素流失严重;4、森林主伐(特别是皆伐),造成有机质的大量损失。
施肥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提供林木生长的营养元素;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施肥后土壤结构疏松,水、肥、气、热状况得到改善,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3、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施肥可以调节土壤的化学性质,如pH值、盐碱度,减少养分的淋洗和流失,促进某些难溶性物质的溶解,提高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
(二)基肥施用方法
基肥是在栽植时或栽植前施用的肥料。目的是在于长期地、不断地给林木提供养分以及改良土壤等。用作基肥的肥料以肥效期较长的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料又称农家肥料,是由植物的残体或人畜的粪尿等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腐熟而成的肥料。有机肥料具有改良土壤和提供营养元素的双重作用。林地中常用的有:堆肥、厩肥、绿肥、人粪尿、饼肥和腐植酸肥等。
有机肥料的特点是含有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而且肥效长,可以满足林木生长周期中对养分的需求,还能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水、气、热状况和土壤结构,为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林木根系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但有机肥通常肥效较慢。
杨树栽植时期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做到改土与供养结合、迟效与速效互补。施用的化肥要注意氮、磷、钾肥的比例,不宜施用过多的速效氮肥,否则会影响苗木成活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配施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条件、苗木大小、栽培方法等情况而定,一般每株苗木施用有机肥20-30千克、磷肥0.5-1千克、钾肥0.1-0.2千克。在确定基肥的品种和数量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防止造成肥料浓度障碍。如果使用过量的化肥作基肥,能造成局部的高浓度肥料障碍。而有机肥缓效,缓冲性大,即使大量施用,也很少发生浓度障碍。因此,杨树幼苗基肥施用总量不足时,一般通过增加有机肥的数量来满足。造林时大水浇灌,一般只施用有机肥,不施速效肥,否则速效肥溶解,栽植穴内肥料浓度过高,容易导致烧苗现象,影响造林成活率。
2.少用硝态和铵态氮化肥。硝态氮化肥施入土壤不易被土壤吸附,易被雨水或灌溉淋失,故不宜大量作基肥;铵态氮化肥施得太多会影响杨树对钙、镁肥的吸收,也不宜大量作基肥。因此,如果确实需要施用氮肥,应施用酰胺态氮肥(尿素)为好,而且施肥量不能太多。
3.磷肥应作为重要的基肥。磷肥对林木生长的效果很显著,土壤中缺磷时,树叶会变成深绿紫色或紫色而影响林木生长。
(三)接种菌根菌
施基肥的同时,可以接种菌根菌。菌根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植物共生现象。它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菌丝与苗木营养根系形成的一种联合体,具有强化苗木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特别是对磷和氮的吸收。
树木接种菌根菌的方法有:森林菌根土接种、菌根真菌纯培养接种、子实体接种、菌根菌剂接种。
森林菌根土接种:在与接种苗木相同的老林中,选择菌根菌发育良好的地方,挖取根层的土壤,而后将挖取的土壤与适量的有机肥和磷肥混拌后,开沟施入接种苗木的根层范围,接种后要浇水。这种方法简单,接种效果非常明显,菌根化程度高,但需要量大,运输不方便,也有可能带来新的致病菌、线虫和杂草种子。
菌根真菌纯培养接种:从菌根菌培养基上刮下菌丝体,或从液体发酵培养液中滤出菌丝体,直接接种到土壤中或幼苗侧根处。这种方法还没有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子实体接种:各种外生菌根真菌的子实体和孢子均可作为幼苗和土壤的接种体。特别是须腹菌属、硬皮马勃属和豆马勃属等真菌产生的担孢子,更容易大量收集,用来进行较大面积的接种。一般将采集到的子实体捣碎后与土混合,或直接用孢子施于栽植穴内,或制备成悬浮液浇灌,或将苗根浸入悬浮液中浸泡,或将子实体埋入根际附近。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子实体混合接种,其效果更好。
菌根菌剂接种:用人工培养的菌根制剂进行浸根处理或喷叶处理。
三、深栽
树根是树木的重要营养器官,没有树根树木不能存活。根的功能之一是将树木整体固定于土壤中,使整个树体维持重力平衡;功能之二是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矿质营养;功能之三是有些树木的根可形成不定芽而具有繁殖作用。树木个体全部根的总体,称为根系。根据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状况,分为深根性树种和浅根性树种两类。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深入土层,垂直向下生长。浅根性树种主根不发达,侧根或不定根辐射生长,长度超过主根很多,根系大部分分布在土壤表层。杨树属深根性树种,根系垂直分布深达4米,主要集中在0—90厘米深的土层内,占根系总量的80.2%。杨树栽植采用大塘深栽法,一般塘深不得少于1米,苗木栽植深度要达到80厘米。大塘深栽可以促进苗木生根,并且吸收地下较深处的水分、无机盐,增强抗旱能力,有利于苗木成活、生长。但夏季地下水位过高或经常积水的地方不宜深栽。
四、灌水
在我国杨树主要分布区,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是促进苗木体内的水分平衡,保障水分供应,因此杨树造林能否成功,主要看能否浇足水。为保证杨树栽植浇足水分,一般说要保障三水:一是底水。栽植前,在树塘内浇上底水,让树塘周围、底层土壤充分吸足水分,给苗木营造湿润的土壤环境。二是定根水。苗木培土三分之二时浇足定根水。以减少土壤孔隙度,让根系和土壤紧密结合在一起,保证根际土壤有足够的水分,满足根系吸收水分需要。三是透水。培土基本结束时,浇透一次水,补足苗木所需要的水分,缓解自然蒸发导致的水分损失。
五、培土
土壤是苗木生长的基础,一是固定苗木,二是提供水分、养分,因此栽植时要把握好培土这一环节。培土时先培表土,表土结构疏松、营养丰富,有利于苗木生长。后培心土,心土板结,团粒结构差,养分含量低。心土放到上层,可以通过自然分化、耕作、施肥等作用得到改良。细土、融土填放在苗木根系周围,块状的土壤尽量远离根系,促进苗木根系伤口愈合,恢复生理机能以及不定根的萌发、生长。在培土过程中,要保证苗木根系舒展、不窝根,还要边填土边踩实,使根土紧密结合。
培土高度依不同情况而定,春季干旱地区,培土高度低于地平面,在苗木周围做成杯状浇水穴,便于定期浇水;其它地区,培土高度可以高于地平面,有利于固定苗木,增加土层厚度,排除雨水。培土浇水之后,最上面的表层要覆盖一层干土,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提高成活率。
六、修枝与涂白
1、修枝
春季空气相对湿度低的地区,移植大苗时,为减少水分损失,应将侧枝全部修去。为了防止苗干产生更多的萌条,也可以对部分较大的侧枝进行短截,保留长5-10cm短桩,1-2年后再从基部截去。
苗木栽植完成后,多余的侧枝、破损枝、病虫枝要进行适当修剪,以降低苗木的蒸腾作用。有的地方,栽植后还进行涂漆,主要作用是给苗木做标记,以利于被盗窃、破坏后,便于查找。
2、涂白
有的地方新栽树木,甚至成材树木有涂白的习惯。涂白一般应用于道路两侧树木,其主要作用:一是作为交通标志物。道路两侧树木涂白,夜晚行车,容易辨别路面、转弯及交叉路口等,有利于行车安全;二是美化环境。树木涂白后整洁、明亮,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杀灭有害生物。涂白结合杀虫剂、杀菌剂使用,可以杀死病原菌和害虫,起到防病治虫的作用。
涂白方法:取少量生石灰,加水溶解,再加水稀释配制成石灰水(有的还要根据病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杀虫、杀菌剂,添加在石灰水中),用排笔将石灰水涂抹于树干上,位置从树干基部到胸高,涂干高度一般1-1.5米。涂白注意事项:一是涂干高度必须一致,包括所有树木及树干四周;二是涂抹必须精细,树皮裂缝内也要精心涂抹到;三是涂干一周,不得半边脸,向路一侧涂,背路一侧不涂。
七、新技术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许多新技术被应用到植树造林上。主要有:保水剂、菌根剂、生根粉、杨树专用肥等新材料的应用。
1、保水剂
保水剂是一种无毒、不会燃烧和爆炸、无腐蚀性的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能吸收自身重量100-250倍的天然水,易于降解,降解物对土壤有益。所吸收水分不能被简单物理方法挤出,有强烈的保水性,好似微型水库,供植物根部缓慢吸收,本身可以反复释放和吸收水分。保水剂如与农药、微量元素、生根粉和肥料等结合使用,还可使它们缓慢释放,提高利用率。
使用方法是:(1)拌土:以耕作层干土(容重1.25-1.35)重量的0.1%拌匀,再浇透水;或让保水剂吸足水成饱和凝胶,以土与饱和凝胶体积比10%-15%拌匀。再覆盖至少5厘米的表土,以免保水剂在阳光下过早分解。
(2)蘸根:让40-80目的保水剂以0.1%比例放入盛水容器中,充分搅拌和吸水约20分钟后使用,裸根苗浸泡30秒后取出,最好再用塑料薄膜包扎。1公斤保水剂可以处理2000棵幼苗。保水剂蘸根可以防止根部干燥,延长萎蔫期,便于长途运输,提高造林成活率15-20%。
使用效果:拌土使用保水剂可节水50-70%,节肥30%以上。保水剂还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改善土壤结构和抗板结,并有一定的保温效果,能有效地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保水剂并非造水剂。首次使用时一定要浇透水,少雨地区以后还要定期补水。一般地区使用,树木不必再浇水,秋水春用。含盐较高地区,保水剂吸水能力和寿命会有所下降。不同地区应根据土质、植物特点和雨水情况科学使用。
2、菌根剂
菌根剂是具有多元作用的生物制剂,是根据植物在自然条件下需要形成菌根帮助成活和生长的原理而研制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产品,能诱发和促进植物形成其自然生活的供养体系——有效菌根,提高植物吸收和利用水肥的能力,分泌多种植物生理活性物质,调节植物生理活动,改善体内养分状况;分泌多种植物激素和各种酶,促进植物生根、生长和发育,提高对土壤养分(尤其磷)的利用率;增强植物抗病、抗逆性,提高土壤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等。菌根化造林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稳定”林分的迅速形成,同时节约补植和森林抚育费,缩短育林周期,降低育林成本。该项技术实施,将传统落后的挖森林土接种的粗放经营方式转变为先进的菌根化造林的集约经营方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使用生长调节剂、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制剂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平衡。
3、生根粉
ABT生根粉是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王涛研究员研制成功的一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广谱高效生根促进剂。ABT生根粉系列经示踪原子及液相色谱分析证明,处理植物插穗能参与其不定根形成的整个生理过程,具有补充外源激素与促进植物体内内源激素合成的双重功效,因而能促进不定根形成,缩短生根时间,并能促使不定根原基形成簇状根系,呈暴发性生根。该成果于1993年完成重点推广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ABT生根粉系列包括ABTl号--10号, ABT3号适用于杨树苗木栽植,用它处理苗木根系,能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促进根系发育,加速幼苗生长,增强抗逆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造林和移栽成活率17-31%。使用方法是:苗木栽植前,取1gABT 生根粉用少量酒精溶解后加水 20kg ,浸根 1.5-2 小时即可。1克生根粉可处理500-600株苗木,投入产出比为1:6-20。
4、杨树专用肥
杨树专用肥,是南京林业大学杨树专家陈金林教授,根据杨树生长过程中吸收养分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以及肥料性状和利用率,通过对不同配方和实验效果比较后而筛选出来的。其养分含量高、肥效长、释放均匀,可以提高杨树的生长速度,促进杨树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并增强杨树的抗病虫害能力。杨树专用肥主要用于追肥。
第七节 管护
苗木栽植结束,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主要覆地膜、支撑固定、浇水、管护等,以保护苗木,促进其发芽、生根,直至成活。
1、覆地膜 在苗木基部1平方米范围内土壤上覆盖地膜,达到保湿、增温的作用,从而促进苗木提早生根、发芽。但需要定期浇水新栽苗木不宜覆地膜。
2、支撑固定 苗木高大或风速较大的地区,苗木容易被刮歪,造成根基晃动,根土分离,使根系周围土壤水分散失,导致苗木干枯死亡,这种情况需要对新栽苗木进行支撑固定。固定方法:在苗干下半部用草绳缠绕,保护树皮,再用三根木棍做支撑,使苗木呈垂直状态。
3、浇水 苗木栽植后,要根据土壤水分情况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一般杨树栽培区,春季天气干燥,雨水少,浇水是保证杨树成活的关键措施。每次浇水,必须浇足浇透。浇水间隔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干旱少雨,风速较大,间隔期宜短一些;雨量充沛,土壤墒情较好,浇水间隔期应长一些,甚至于不浇水。春旱严重地区,浇水后栽植穴土壤下沉不均,会造成苗木倾斜,应立即扶正踩实。
如栽植后发现苗木地上部分已经干枯,成活无望,但苗根还存活时,应立即平茬,部分苗木可以从根部萌发新梢,长成完整植株。
4、管护 我国人口稠密,部分地方还有散放牲畜的习惯,为防止人畜破坏,需要加强管理。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爱林护林教育,禁止在林内放牧。行道树、四旁树木在树干上涂漆,作为标记,便于盗窃、毁林案件侦察。
第四章 抚育管理技术
第一节 杨树人工林年生长节律
南京林业大学曾在1975年-1978年对南方型杨树I-69、I-63、I-72杨3个无性系年生长规律进行过较细致的观察研究。按植株物候期的变化和生长发育特点,把南方型杨树的I-69、I-63、I-72杨3个无性系年生育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萌动期 指叶芽膨大、展开到放叶。3月下旬,当气温升高,叶芽开始萌动,芽苞逐渐增大伸长,4月上旬至下旬,增大的芽苞开放展叶,花芽开放,花序形成,主茎和侧枝嫩梢随着放叶开始生长,花序逐渐凋谢。
二、春季营养生长期(第一次生长高峰期) 自放叶嫩枝生长开始,到嫩枝高生长,由快减慢止(5-6月)。初展的嫩叶叶片小而薄,随着嫩梢生长,嫩梢上逐渐展放新叶,且单叶面积迅速增大,此阶段叶面积增长过程与嫩叶生长过程基本吻合,它与嫩叶节间同时迅速增长,进入第一个生长盛期。这阶段的特点是,生长速度迅速提高,又逐渐下降,叶面积显著增大,胸径生长缓慢。
三、夏季营养生长期 从长枝二次生长或加速生长开始到封顶止(7-8月)。嫩枝继第一个生长高峰期后逐渐加速生长。胸径生长上升,当年新梢(含主茎、侧枝)木质化逐渐由下部向上部转移,此阶段展放的叶片面积与春季营养生长期的后阶段相似,叶大质较厚,开始进入封顶期,尤其是主干下部的细弱枝呈明显封顶状态。
四、越冬准备期 从夏秋枝条封顶起到落叶止(8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夏末秋初侧枝封顶。其顺序是:自树冠下部的枝条开始,向上逐渐扩展到树冠顶部的侧枝,近主枝的当年生侧枝(长枝)封顶较早,主枝封顶最晚。下部侧枝7月封顶。中上部侧枝8月下旬至9月下旬封顶,主枝10月中、下旬封顶。因此,南方型杨树3个无性系侧枝生长期较主枝短,下部侧枝较中、上部侧枝生长期短。封顶后,枝长度生长停止,芽加速生育,这时枝条加速成熟。含水量降低,木质化加速,这种变化有利于枝条越冬和来年的发育。此期的后期开始落叶,首先落叶的是短枝上的春生叶,尤其是长期处于蔽荫状态下的叶片。大量落叶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长枝上的夏生叶大部分在这时脱落。
五、休眠期 落叶后即进入休眠期,但是其生命活动并未停止。观察和研究证明,南方型杨树3个无性系生育过程中,枝的长度加速生长先于叶面积的增大,即先拔节,后扩大同化面积。叶片大小的变化和枝的生长势是相适应的。当枝生长势最强时,其叶片面积也是最大的。叶片面积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上述3个无性系的适生条件,也是其内部生理过程的反映。3个无性系直径生长比枝长度和叶面积生长开始晚,停止生长也迟一些。
南方型杨树各生育期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因年际间气温的不同和地区间气温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是,叶芽旬平均气温12℃时开始加速膨大。14℃时开始放叶。春季营养生长期平均气温为17℃;夏季营养生长期温度变化在19-28℃之间,温度降到12℃时开始落叶,降至9.6℃时开始大量落叶。
第二节 施肥
淮北地区杨树林地大部分比较贫瘠,有相当大面积的砂质土,土壤有机质和N、P养分贫乏,保蓄水肥的能力差。应对林地施入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结合施用化肥,以便维持和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杨树生长。杨树丰产林应多施有机肥料。
一、施肥时间 杨树栽植成活后,当年即可施肥,每株树按不同方向距树干50厘米开四个穴,穴深0.3 m,宽0.2 m,长0.4m。每穴施入复合肥0.1kg。当年施肥季节以5月上中旬和7月下旬、8月上旬为宜。第二年追肥,距树干1米远开四个穴,与第一年施肥方向错开,每穴施入复合肥0.3kg,以后逐年施肥相应远离树干,挖穴方向不断变换,施肥量相应增加。
二、施肥种类及施肥量 造林时施足基肥,一般每亩应施土杂肥1.25吨以上,集中施入植树穴内根系主要分布层。幼林间作农作物,要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例如间作花生每亩应施有机肥2吨以上。合理施用化肥见效快,促进林木生长效果明显。化肥的施用量和肥料比例要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树木需求而定,贫瘠土壤的施肥效应比肥力高的土壤显著。对于杨树生长,N肥的作用通常是显著的,N、P、K肥的配合作用往往有更好的效果。
绿肥对富集与活化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有明显作用。可因地制宜种植紫穗槐、苕子、田菁等,经过沤制或直接压青。选择产草量和养分含量高的季节适时收割,每株林木埋压鲜草10kg左右为宜。
树木各器官中以树叶的养分含量最高。若将落叶全部归还土壤,则杨树对林地土壤N素的消耗可减少近一半,对P、K的消耗约减少1/3,还能向土壤归还一部分其他养分;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可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对于维持林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凋落物对提高杨树林地土壤肥力的作用,一些农民将残枝落叶扫集烧毁的做法很不科学,应于每年落叶后耕翻林地进行埋压。
南方型杨树根系发达,主根明显,侧根粗壮,大部分都集中于表土层,属水平根型,根砧上部周围着生众多侧根,与地面成13-20角度,向四周呈放射状伸展,可伸展到距主根3-4m,在疏张的冲积土上可伸展到6m以外。10年生杨树根系可伸展到30m,因此施肥穴点要放在须根相对集中的地方,要逐年远离树干,原则上要在树冠外围垂直线以外。杨树根系垂直分布,大多分布在40cm以上,根系数量达80%,生物量达90%以上。4年生根系可达100cm。因此施肥穴的深度也要深入到须根相对集中的地方。施肥要求适量多次,不可一次施肥过多,如施肥过量,土壤溶液浓度大,往往造成树皮、木质部开裂长成畸形,影响林木生长,甚至会造成幼树“烧死”现象。
三、补充微量元素 杨树对微量元素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出现下列缺素症状时要适时适量予以补充。
1、缺N 缺N的植株生长受抑制最大,其总生物量仅为正常营养水平的39.87%;叶片最少,单片叶面积最小,叶生物量仅为正常营养水平的26.11%;叶淡绿至黄绿色;根暗褐色,细而长,但根量较缺K、缺P稍多。
2、缺K 植株矮小:叶片较小,叶色初为暗绿色,叶面不平展并逐步从叶片基部出现深黑褐色坏死斑,渐分布于全叶;根量较少,根细长。
3、缺P 植株较矮小;叶片较小,叶脉及叶缘微现紫红色,叶面密被长绒毛;根量较少。
4、缺Mg 植株高度、叶面积及叶片数量接近正常植株;初期叶面褶皱、不平展,脉间偏黄绿色,后期靠近叶缘处出现失绿斑点,由黄色很快转变为黄绿色坏死斑,但上部幼叶较正常;量无明显减少,根系较长。
5、缺Fe 高生长受抑制较少,从基部向上第3-4片叶开始出现失绿现象,叶脉周围的绿色不消失,越往上幼叶失绿越严重,其叶脉周围的绿色为变浅,但下部老叶始终不出现失绿现象。
第三节 修枝
在培育工业用大径材中,修枝抚育是保证获得优质木材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
一、修枝时间 修剪应在晚秋或冬季进行,也可在早春和生长季节进行,但应避免在雨季修枝,以免伤口不易愈合感染病害。在生长季节修枝,可减少萌条发生,伤口愈合较好。据南京林业大学吕士行教授试验研究,在4月底、5月初修枝,不产生萌条,不流液,伤口愈合快。
二、修枝强度 杨树修枝可分为三个内容,即整形、修枝和清干。
(一)整形修剪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通直圆满的树干。整形工序由栽植后开始,对造林后的植株进行逐株检查。在运苗、分苗和栽植过程中,可能有部分苗木顶芽被损坏或顶梢被折断,遇此应及时把苗木顶部回剪到下边第一个完整的苗芽上端1cm处,使这个侧芽发育成为主梢。当年5、6月结合成活率调查,遇有枯梢苗木,应选留苗木上部与主干夹角最小的一个侧枝,将其以上部分全部剪去。第一个生长季节末,结合保存率调查,进行第三次整形修剪,这次的修剪对象主要是竞争枝,即影响主枝生长的侧枝,将其在枝长1/3处截断,断面最好在一向下或向左右侧生长的二级侧枝以上,以减弱其生长势,避免形成双叉或多头植株。以后每个生长季节末,都要进行一次整形修剪,目的是及时剪去树冠中下部的力枝,即“霸王枝”或“卡脖枝”,这项工作要进行到树木形成8-10m通直圆满的主干为止。
培育胶合板材,幼林生长最初2-3年不进行较大强度的修枝,使幼树尽力发展树冠。当最下部侧枝着生部位树干直径达到6cm时,将这一轮侧枝修去,以后每年随树干直径增长,凡达6cm处的侧枝修去一轮,直到枝下高达8—10m。
(二)清干 其目的是减少无价值养分消耗,保证主干木材质量。其内容是及时清除萌条。杨树有时因修剪不当等原因,会在树冠下已经修过枝的部位或根本没有发生过侧枝的部位重新发出数量不等的萌条,这些萌条一般长势很旺,当年萌条有的可长到2-3m,发现这种情况后,应在当年及时从基部剪去,以免消耗养料和在干材上形成新节疤。
(三)修枝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树木主干的饱满,减小其大径材部分的尖削度,提高出材率。在培育胶合板材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的是获得无节良材。胶合板的面板对节疤的要求很高,根据国家标准(GB984615-88),阔叶材面板上活节最大单个直径特等材不允许超过10mm,一等材不允许超过20mm;特等材不允许有半活节、死节、一等材每m2上不得超过3个,二等材4个,三等材6个。不同等级面板所制的胶合板,价格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培育无节良材,是杨树集约栽培中至关重要,经济效益最高的技术措施。
三、修枝方法 培育无节良材的具体修枝方法是:在整形修剪的基础上,当树冠最下部一轮侧枝着生处的树干直径达到6cm时,就于秋季落叶后将这一轮侧枝及其与上一轮侧枝之间的零星小侧枝全部齐基部剪去。如侧枝较粗,可用手锯锯掉。在修剪时应注意不可伤及侧枝周围树皮,以防感染。如此,一轮一轮向上修剪,直到树干8m-10m高处。如所用无性系轮枝分布明显,可隔1-2年修剪一次;但如侧枝分布很分散,没有明显轮枝层,则修剪次数就要频繁一些。总之,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是:不让修枝疤痕超出树干直径6cm以外。修枝必须使用锋利的修枝工具。修枝时应平贴着树干下剪或下锯,不能留茌。遇较粗的侧枝须用修枝锯时,应先在侧枝下方锯一浅口,然后再由上方下锯,以免侧枝断裂时撕裂其下侧的树皮。
第四节 灌溉
杨树对水分的反应十分敏感,缺水时,植株很快停止生长,叶片萎蔫、发黄和脱落,直至死亡。长期干旱,杨树的抵抗力大大减弱,易受病虫害侵袭。据测试,当土壤含水率降到田间持水量的40-50%以下时,树冠下部叶片因干旱而部分脱落。光合作用能力降低,生长量减小。通过灌溉,使土壤含水率提高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时,杨树叶面积明显扩大,蒸腾作用增强,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和林木生长量。
一、灌溉时间及次数 春旱地区一般在杨树萌动时灌溉最佳。夏季干旱和树木落叶时要适时灌溉,一般是测定土壤含水量,在根系分布层中,土壤水分含量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下时,即应立即灌溉。
灌水次数和灌水量视土壤质地而定。轻质土保水性差,应增加灌水次数,而减少一次灌水量。对于粘重土壤则相反,每次灌水必须灌透,使水能达到根系的主要分布层。浅灌会使根系集中在土壤上层,降低树木的抗旱能力。
二、灌溉方式与水量 目前,常用的灌溉方法主要有沟灌、畦灌和漫灌三种。一般以畦灌效果比较好。
一次灌水量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灌水量=面积×(田间持水量-灌溉前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灌溉湿润层深度。
一般情况下,每次每亩灌水量30-50m3为宜。
需要说明的是,杨树喜流动水,而在水分停滞的地方生长不良,地下水位过高和土壤含水量过多时,根系缺氧导致生长不良。在滞水中,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滞水中,在3天内杨树叶片发黄、脱落,生长停滞,有时甚至导致死亡,在这类条件下,必须迅速排水。在非生长季节,杨树根系处于休眠期时,较耐水淹,水淹一个月对来年生长无大碍。在生长季节,水淹一周,树木即发黄、甚至落叶,因此在夏季暴雨后必须立即排水降渍。
第五节 松土除草
一、松土与除草 松土、除草对幼林生长的影响很大,它能防止杂草与幼树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提高土壤通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改善杨树根系的呼吸作用。
松土、除草每年1-2次。可浅耕松土,不要伤及树根。除草可人工除草、化学除草。林地使用“草甘磷”除草剂喷雾除草,每亩用量1—2kg,兑水浓度50倍,15日内见效。
二、草害控制 松土、除草也可与林粮间作有机结合,实行以农代抚。农民在林下种植农作物时,要进行除草。此外,由于农作物对光照的优势竞争,杂草长势明显处于劣势。杨树林内除草主要是在林分郁闭度相对小的前几年,如果不间作,林内有一定的光照,杂草长势较旺,要及时清除。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加大,林下光照的减少,林木对水分和营养的大量摄取,杂草生长受到抑制,长势衰退。所以对林内草害的控制,一是实行林粮间作;二是对营养带内的杂草在春季进行人工埋压,控制草害,也可作为肥料利用。对林分郁闭度较大的林内杂草,可人工埋压,也可使用“草甘磷”、“百草枯”等除草剂除草。
第六节 间伐
从理论上讲,间伐是改善林内光照条件、加快林木生长、缩短轮伐期、提高木材质量的主要经营措施。不同间伐强度对林木的生长量和材质的影响不同。国内外就间伐强度对针叶树种材性的影响作了大量的研究,而对阔叶树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南方型杨树地研究则更少。
从目前生产实践来看,南方型杨树成片林的初植密度即为定植密度,很少采取渐伐等方式的间伐,多数则是采取择伐、卫生伐等方式,有选择的伐去病虫害木、枯倒木、风倒木以及无成材希望的弱势木,对保持林相整齐。
对于病虫危害较重的树木或因病虫危害而死亡的枯倒木,应及时间伐,清除烧毁。树木较小被风刮倒且有较多根系在土中,可采取支架予以扶正,如连根拔起的较大树木,则要伐去。
第七节 林农间作
林地间作可以避免林草争肥,减少施肥投入,减轻病虫害,提高林地经济效益。为避免间作损伤树根,要留足营养带,间作物与树要保持1米以上距离。一般间种油菜、大豆、绿豆、赤豆、花生、蔬菜、生姜、大蒜、金针菜、平菇、药材等作物,也可种植绿肥。林地郁闭后,可种植耐荫牧草、耐荫中草药等。
泗阳县林业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科学研究,总结推广杨树-食用菌、杨树双季雪菜-花生、杨树-牧草-养鹅、杨树-牧草-养鹿等20多种高效复合经营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林地利用率,林木得到了很好的抚育管理,农民也增加了收入。
杨树-食用菌,菇棚建在林间隙地,种植双孢蘑菇,7月中旬投料(以110平方米为例,稻麦草250kg,尿素15 kg,干粪肥1000 kg,有机肥75 kg,饼肥100 kg,石膏15 kg,石灰25 kg,碳酸钙15 kg),进棚后接菌前,加温到62℃,保持8-12个小时进行二次发酵,然后把温度下降到52℃,保持3-4天,9月初接种,覆上经过严格消毒的营养土,15天即可出菌。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菇棚,需投资1.3万元,年产值2.6万元,纯利润达到1.3万元。杨树林地套种食用菌,菇料发酵分解为有机肥,促进林木生长,据研究,较对照区的林木生长量提高30%以上。
杨树-双季雪菜-花生,8月在林地内播种金丝雪菜(当年第一茬),9月播种育苗雪里蕻,10月移栽(当年第二茬)。次年3月10日收割后,种植花生,8月花生收获后再种植雪菜,如此循环往复。林地郁闭不能间作花生,但雪菜种植处于林木休眠季节,可以持续种植。这种模式每年每亩间作收入5000元。
杨树—牧草—养鹅,在林地于每年8月种植黑麦草至翌年6月开花结实,其间可收割4—5次,亩产鲜草0.5万kg以上,可供养鹅100只,每年每亩收入4000元。
杨树-牧草-养鹿,以杨树叶、牧草作粗饲料,玉米、麦麸等作精饲料,饲料梅花鹿,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饲料梅花鹿每只鹿每日早晚各喂一次1.5-2kg杨树叶或牧草,0.1kg玉米、麦麸等杂合料。每只鹿每天饲料成本不超过0.5元,而每只公鹿每年可产鲜茸4-5kg,价值8000-10000元,每只母鹿每年产崽一胎,仔鹿价值3000-4000元。苏北泗阳新袁镇自1997年以来,利用杨树叶、牧草饲养梅花鹿,每年每只纯利润达5000元。
第五章 杨树病虫防治技术
第一节 虫害及其防治
一、苗木害虫
(一)铜绿丽金龟
1、分布及危害:铜绿丽金龟属鞘翅目金龟科。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西、北京、天津等地。成虫主要危害杨、柳、榆、梨、苹果、葡萄等树木的幼苗及大树的叶片和嫩芽,被害叶片形成很多孔洞。幼虫常咬断幼苗近地面处的茎部、主根和侧根,严重时常造成苗木死亡。
2、形态特征
成虫:背面铜绿色,有光泽。头部较大,深铜绿色,前缘向上卷。复眼大而圆。触角9节,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缘
呈孤状内弯,侧缘和后缘呈孤状外弯,背板为闪光绿色,上面密布刻点,两侧有1毫米宽的黄边。鞘翅为黄铜绿色,表面有不太明显的隆起带,会合处隆起带较明显。胸部腹板黄褐色,有细毛。腿节黄褐色,胫节、跗节深褐色,前胫节外侧具2齿,对面生一棘刺,跗节5节,端部生两个不等大的爪。前、中足大爪端部分叉,后足大爪不分叉。雌虫腹面乳白色,末节为一棕黄色横带。雄虫腹面棕黄色。
卵:白色,初产时长椭圆形,以后逐渐变为近球形。
幼虫:体乳白色。头部暗黄色,近圆形。头部两侧各有前顶毛8根,排成一纵列;后顶毛10~14根;额中侧毛两侧各2~4根。足的前爪大,后爪小。腹部末端两节背面为泥褐色并带有微蓝色。臂部腹面具刺毛列,每列大多由13~14根锥刺组成,两列刺尖相交或相遇,后端稍向外岔开,刺毛列周围有钩状毛。肛门孔横裂状。
蛹:椭圆形,略扁,土黄色,末端圆平。
3、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以3龄或2龄幼虫越冬。翌年5月开始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出现,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高峰期,8月下旬终止。6月中旬见卵,8月幼虫出现,11月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出土的早晚与五六月份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如果五六月份雨量充足,出土早、高峰期提前。成虫白天隐蔽在杂草或表土下,黄昏时出土活动。气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70%~80%时最适宜它的活动。低温降雨天气活动少,闷热无雨的夜晚活动最强烈。成虫食性杂、食量大,对幼苗危害严重。成虫有假死性和强烈的趋光性。
交尾多在树上进行。每晚先交尾,然后取食嫩叶补充营养,严重发生时常吃光顶梢叶片,仅留主脉。每天21~22时为活动高峰期,黎明前飞到隐蔽处潜伏起来。卵多产在5~6厘米深的土壤中,散产。每头雌虫平均卵40粒左右,卵期约10天。幼虫7月出现,一二龄幼虫食量小,10月大部分进入3龄,食量猛增。幼虫一般在清晨或黄昏由土壤深层爬至表层,咬食苗木近地面处的茎部和根系,严重时造成幼苗死亡。
4、防治方法:①成虫出现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或10%广效敌杀死乳油2500倍液等喷洒叶面,杀死取食的成虫。②黑光灯捕杀成虫。③保护和利用天敌。
(二)东方蝼蛄
1、分布及危害:东方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遍布全国各地,以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辽宁等省、自治区发生较严重。危害杨、榆、松、杉等多种林木、农作物和蔬菜。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苗木幼根和嫩茎,在地面上活动时常把幼苗近地面处的的嫩茎咬断,造成苗木死亡。
2、形态特征
成虫:体为浅茶褐色,密生细毛。前胸背板卵圆形,中央有一个凹陷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斑。前翅超过腹部末端。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能动的棘3~4个。
卵:椭圆形,初产时灰白色,有光泽,后逐渐变为灰黄褐色,孵化前变为暗褐色或暗紫色。
若虫:初孵若虫乳白色,复眼淡红色。以后,头、胸部及足渐变为暗褐色,腹部呈淡黄色。2~3龄以后,体色与成虫近似。
3、发生规律:东方蝼蛄在华北以南地区1年发生1代,在东北地区2年1代。在北京市以成虫和有翅若虫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份危害最为严重。5月中下旬在土中产卵,产卵前先在深5~10厘米的土层中做扁圆形卵室,然后产生30~50粒卵在其中。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若虫孵化期,6月中旬为孵化高峰期。孵化3天后若虫能跳动,并逐渐分散为害,白天潜伏起来,晚间取食,以21~23时为取食高峰。秋季天气变冷后即以成虫和老龄若虫钻入60~120厘米土壤深处越冬。若虫共6个龄期。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
4、防治方法:①蝼蛄的趋光性较强,在成虫出现期可设黑光灯诱杀。②喜鹊、黑枕黄鹂等食虫鸟类是蝼蛄的天敌。苗圃周围要保留一定量的大树,招引益鸟栖息繁殖,充分发挥益鸟对害虫的控制作用。③毒饵防治。用40%乐果乳油加温水再加饵料,按农药、温水、饵料约为1:10:100的比例配制。毒饵配制使用时应注意下列问题:所用饵料(麦麸、谷糠、稗子等)要煮至半熟或炒香,以增强引诱力;傍晚将毒饵均匀撒在苗圃地内。
(三)大灰象甲
1、分布及危害:大灰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以及河南、湖北、陕西等省。危害杨、柳、泡桐等阔叶树苗木的嫩牙和幼叶,造成缺苗断垄,是苗期的重要害虫。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全身被灰色鳞毛。前胸背板中央黑褐色。头管短粗,表面有3条纵沟,中央一沟黑色。鞘翅上有规则的斑纹,每一鞘翅有纵沟10条。
卵: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乳黄色。
幼虫:乳白色,头部米黄色,第九腹节末端稍扁,肛门孔暗色。
蛹:长椭圆形,乳黄色,头管下垂达前胸。头部及腹背疏生刺毛,尾端向腹面弯曲。末端向两侧各具一刺。
3、发生规律:在辽宁省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群集于苗茎处取食和交尾,白天静伏于表土下或土块缝隙间,夜间活动。5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雌虫产卵时先用足将叶片从两侧向内折合,然后将产卵器插入合缝中产卵,分泌粘液将叶片粘合在一起。6月上旬陆续孵化为幼虫落到地上,然后寻找土块间隙或疏松表土进入土中。幼虫只取食腐殖质和根毛,9月下旬幼虫向下移动至40-80厘米处,做土窝在内越冬。第二年春暖后继续取食,6月下旬开始在40-80厘米深处化蛹,蛹期15-20天。7月羽化为成虫,成虫不出土,在原处越冬。
4、防治方法:①根据成虫群集于苗茎基部取食的习性,可在4月中下旬人工捕杀。②用50%的1059乳剂2000倍液,1605乳剂1000倍液,喷雾于苗基处毒杀成虫。
二、枝梢害虫
(一)草履蚧
1、分布及危害:草履蚧属硕蚧科。分布于华南、华中、华东、华北、西南、西北等。寄主植物非常广泛,常见的有杨树、泡桐、广玉兰、罗汉松、桃、柳、悬铃木、枫杨、樱花、苹果、月季、冬青、紫薇、木瓜、十大功劳和锈球等。成虫、若虫在嫩枝、幼芽等处吸食汁液,影响生长或枯死。近年来在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杨树林造成大面积成灾。
2、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0毫米,扁平,椭圆形。体背面中部灰紫色,外围淡黄色。腹部有横列皱纹和纵走凹线,形似草鞋,全体被一层薄薄的白色蜡粉。
雄成虫:体紫红色。触角丝状,10节,3-9节每节有3圈长刚毛。翅黑褐色,翅面具波状纹。腹部末端有4根刺状突起物。
卵:长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成黄赤色,长约1毫米。卵产于卵囊中,卵囊白色,长扁圆形,由絮状蜡质物构成。
若虫:与雌成虫相似,只是体较小,赤褐色。
蛹:圆筒形,褐色,长约4毫米,外被白色绵状物。
3、发生规律:一年发1代。以卵囊在树根附近的土中越冬。翌年2月上旬-3旬上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虫仍停留在卵囊内。2月中旬后,随气温升高,若虫开始出土上树,月底达盛期,3月中旬基本结束。若虫出土后沿树干上树,多在阳面顺干爬至嫩枝、幼芽等处取食,初龄若虫行动不甚活泼,喜在树洞或树权等处隐蔽群居。若虫于3月底4月初第1次蜕皮后,开始分泌蜡质物。4月中下旬第2次蜕皮,雄若虫不再取食,潜伏于树缝、皮下或土缝、杂草等处,分泌蜡丝作茧,化蛹其中。蛹经10天左右,4月底5月上旬羽化,雄成虫不再取食。白天活动少,傍晚大量活动寻找雌若虫交配,阴天则整日活动,寿命10天左右。4月下旬-5月上旬雌若虫第3次蜕皮为成虫,并与雄虫交配,5月中旬为交配盛期。雌成虫交配后仍需取食危害。5月中旬雌虫开始下树,钻入树干周围石块下、土缝处,分泌白色绵状卵囊,产卵其中,每头雌虫可产卵40-60粒,多者可达120粒。雌虫产卵多少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5厘米土壤内含水量为18%—20%时,平均每头有卵77.4粒,表土极度干燥,成虫死亡后虫体失水干涸,受精卵全部死亡。
草履蚧5月中下旬在土中产的卵开始越夏及越冬,直到翌年2月才孵化上树危害。
4、防治方法:蚧类害虫不同于其他害虫,它形体微小,营固定生活,比较隐蔽,用通常的害虫防治方法,很难奏效,因此,防治蚧类必须根据其特点,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配合,方能达到减轻或消除危害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植物检疫:蚧虫营固定生活,可以随苗木传播至他处,所以在引进苗木时,应加强检查,发现有虫,应及时处理。数量大的可以用药剂熏蒸;数量少时可采取彻底刮除的办法,保证引进的苗木不带有介壳虫进入苗圃、温室、造林地及园林内。
(2)合理修剪、整枝:蚧类害虫常聚集在植株上,不同部分疏密不一,可结合冬季整枝修剪时,将密度高的枝条剪除,以压低越冬的虫口密度,也可以对个别植株生长过旺、枝叶郁蔽的局部进行疏剪,改善通风透光,改变蚧类害虫的栖息条件,从而减轻危害。剪下的枝条,集中烧毁。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抽发新梢,更新树冠,恢复树势。
(3)生物防治:蚧类害虫比较重要的天敌有膜翅目小蜂总科的许多寄生蜂、鞘翅目飘甲科内的多种捕食性瓢虫。这些天敌在自然对控制蚧类害虫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人们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当地的天敌,或采用引种、人工繁殖、释放等措施,增加天敌的数量,达到控制危害的目的。在利用天敌防治时,应注意与药剂防治相协调,生物防治的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4)药物防治:若蚧上树前采用薄膜阻隔法防治。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扎树干。关键是:A.必须在若虫上树前扎好塑料布;B.不能漏扎;C.塑料布质地要好;D.扎时不能有空隙。E.涂毒环(毒环要在塑料布下方,也可在塑料布上方加涂一道毒环)。毒环配方:废机油(2份)加黄油(5份)加2.5%敌杀死0.01份。
若虫期采用注药法、喷雾法防治。药剂防治蚧类害虫是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药剂防治的成败关系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多数蚧类害虫体外被有蜡质介壳的特点,要选择可以侵蚀蜡壳的药剂,或选用具有内吸杀虫作用的药剂。其次要掌握适当的施药时期。初龄若虫体表蜡质还没有形成或很薄,使用一般的触杀剂都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随着龄期的增长体外蜡质介壳增厚,一般的药剂无法渗透或侵蚀蜡壳到达虫体,效果很差,甚至无效。为此,药剂防治要掌握在各代卵的孵化盛期进行,对孵化期比较整齐的种类,喷洒1-2次,对孵化期拖得较长的蚧类害虫,则需要增加喷药次数,方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喷雾法的常见药剂有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久效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的混剂。
注药法:若虫固定后在树干基部周围每隔5厘米打一孔,深达木质部,每孔注入40%氧化乐果或50% 久效磷药液0.5毫升,有较好杀虫效果。药液浓度:春季用原液,夏季用3-5倍液。
(二)叶螨
1、分布及危害:叶螨属叶螨科叶螨属。它是一种世界性害螨,我国南方各地广为分布。除危害棉花、蔬菜外,尚可危害杨树和许多观赏植物。被害叶片初期可见黄白色小斑点,斑点逐渐扩展到全叶,造成叶片失水卷曲,枯黄脱落。受害植株花少或不开花,严重地失去了观赏价值。
2、形态特征
成螨:雌螨体锈红色或深红色,两侧有暗色斑,气门沟具端膝。雄螨体末略尖,呈菱形。
卵:圆形、透明,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随胚胎发育卵色逐渐加深,孵化前,透过卵壳可见到2个红色眼点。
幼螨:半球形,体色淡黄或黄绿色。足3对。
若螨:第1若螨体长0.21-0.29毫米,宽0.15-0.19毫米。第2若螨体长0.34-0.36毫米,宽0.21-0.23毫米。体椭圆形,两侧有暗色斑。足4对。
3、发生规律:长江流域1年发生约18-20代。越冬虫态随地区和气候而异,北方10月中下旬受精的雌螨变为橙红色的滞育型,转移到干枯叶子、杂草根际以及土缝、树皮缝等越冬。滞育雌螨抗寒能力很强,在-25℃的越冬场所,死亡率不超过50%。南方地区除上述场所外,还可以成螨、若螨和卵在树木、杂草上越冬。气温升高时,仍可不断繁殖。在温室内终年可以繁殖生长。
叶螨主要进行两性生殖,在缺乏雄螨时,也能营孤雌生殖,但后代全是雄螨。当发育至成螨时,雌雄螨即能交尾,多数雌螨一生仅交尾1次,也有少数能交尾2-3次,雄螨则可进行多次交尾。雌螨交尾后1-2天产卵。卵单产于叶背主脉两侧或丝网下面。1头雌螨平均产卵量为50-150粒,最少为30粒,最多可达700粒左右,平均产卵期14天,最长为36天。雌螨的寿命一般为30天左右,但越冬的雌螨可存活5-7个月。
叶螨各期虫态都栖息在叶背,吐丝结网,在网下取食。当密度大、食料条件恶化时,往往群集成团,凭借吐丝下垂,由风力吹送扩散至他处。
叶螨最适宜的温度为25-31℃,相对温度为35%-55%。它完成1代所需的时间与温湿度密切相关。高温干燥是本种害螨猖獗发生的环境条件。长江流域每年5-6月份梅雨季节多雨,温度低、湿度大,对其发生不利,但到了高温、干旱的7-8月间发生最为严重。
4、防治方法:防治螨类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的方针。根据害螨的发展规律,制定出经济、有效、安全、相互协调的综合防治措施,把害螨压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使林木和观赏植物经常保持叶茂花繁。
(1)化学防治:化学农药的使用经济、方便、见效快,对防治螨类具有显著效果。目前常用的杀螨药剂有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0%螨卵酯可湿性粉剂800-16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30%克螨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上述药剂如无杀卵作用者,在害螨密度大时,隔7天需再喷用1次,如有内吸作用或杀卵作用的药剂,可每隔2周左右喷用1次。
(2)生物防治:螨类的生物防治,应包括保护天敌、引种、人工繁育和释放等方面。天敌的保护依赖于合理适时使用选择性药剂以及稳定益虫(螨)的食物链。对有利用价值天敌种类,可以人工繁殖和释放。如捕食性螨中的植绥螨类,国内已有人工繁殖、释放成功的例子,因此,利用益螨防治害螨的生物防治是很有前途的。
三、叶部害虫
(一)杨黄卷叶螟
1、分布及危害:杨黄卷叶螟又名杨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杨树叶部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在嫩稍上吐丝缀叶,严重时常把叶片吃光,变成秃梢,对树势的影响极大。分布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及东北等地区。寄主植物主要是各种杨树、柳树。
2、形态特征
成虫:体翅橙黄色。翅面具灰褐色断续的横波状纹及斑点,近前缘中央有黑褐色肾形纹,其中间白色,外缘具较宽的灰褐色边。后翅面中央具有1条横波状纹,其内侧有一黑斑,外侧有一短线,外缘具较宽的灰褐色边。腹部橙黄色,雄蛾尾部末端具赭色毛丛。
卵:扁圆形,乳白色,卵粒排列成鱼鳞状,聚集成块。
幼虫:黄绿色。头部淡色,头部两侧各有一黑褐色斑点与胸部两侧的黑褐色斑纹相连。
3、发生规律:根据河南郑州、遂平等地的观察和黑光灯诱蛾数量消长的分析,此虫每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落叶、地被物及树皮缝里结茧过冬。翌年4月初,杨树发芽出叶后,越冬幼虫开始危害,于5月底6月初,幼虫先后老熟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第2代成虫盛发期在7月中旬,第3代在8月中旬,第4代在9月中旬,直到10月中旬仍可见到少量成虫。成虫趋光性极强。成虫卵产于叶背面,以中脉的两侧最多,块状或长条形。幼虫孵化后,分散啃食叶表皮,并吐出白色粘液涂在叶面,随后吐丝缀嫩叶呈饺子形,或在叶缘吐丝将叶折叠,藏在其中取食。长大后的幼虫群集顶梢吐丝缀叶取食。多雨季节最为猖獗,3-5天内即把嫩叶吃光,形成秃梢。幼虫极活泼,稍受惊即从卷叶内弹跃而出或吐丝下垂。幼虫在卷叶内、地被物上或树皮缝隙处吐丝结白色薄茧越冬。
4、防治方法:久效磷2000倍加敌杀死4000倍液、氧化乐果2000倍加敌杀死4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时应掌握这个害虫的两大特点,一是幼虫群集缀叶吃梢,二是趋光性特强。也就是说,喷药重点放在嫩梢部位;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成虫。
(二)春尺蛾
1、分布及危害:春尺蛾又名杨尺蠖,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地。危害杨、柳、槐、桑、榆、苹果、梨、沙果、槭、沙柳、葡萄。本虫发生期早,危害期短,幼虫发育快,食量大,常暴食成灾。
2、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无翅。体灰褐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腹部各节背面有数目不等的成排黑刺,刺尖端圆钝,腹末端臀板有突起和黑刺列。雄蛾翅展28-37毫米。触角羽毛状。前翅淡褐色至黑褐色,从前缘至后缘有3条褐色波状横纹,中间1条不明显。成虫体色因寄主不同而不同。
卵:椭圆形,有珍珠光泽,卵壳上有整齐刻纹。初产时灰白色或赭色,孵化前深紫色。
幼虫:老龄幼虫灰褐色,腹部第2节侧各有1个瘤状突起,腹线均为白色。气门线一般为淡黄色。
蛹:灰黄褐色,末端有臀刺,刺端分叉。雌蛹有翅的痕迹。
3、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冠下土中越夏、越冬。翌年2月底-3月初、地表5-10厘米温度在0℃左右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3月上中旬见卵,4月上中旬幼虫孵化,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预蛹期4-7天,蛹期达9个多月。
成虫一般多在19时左右羽化。雄蛾具有趋光性,多在夜间活动,白天静伏在枯枝落叶和杂草间,已上树的成虫则藏在开裂的树皮下、树干断枝处或裂缝中、树枝交错处。成虫寿命与温度成负相关。羽化较早(2月底-3月初)的成虫,当时气温低,寿命则长;羽化较晚(3月中下旬)的成虫,当时气温较高,寿命则较短。雌蛾寿命一般比雄蛾长。雌蛾寿命最长为28天。成虫白天有明显的假死性,夜间不明显。雌蛾上树1分钟可爬行1.32-1.63米。
成虫多在黄昏至23时前进行交尾,交尾后即寻觅产卵场所,分2-5批将卵产下。卵多产在树干1.5米以下的树皮裂缝中和断枝皮下,10余粒至数十粒聚集成块。成虫产卵期一般10天左右。
卵期13-30天。幼虫5龄,幼虫期18-32天。初孵幼虫取食幼芽,较大龄幼虫取食叶片。危害较轻时,被害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整枝叶片全被吃光。食料缺少时,幼虫吐丝借风力转移到附近树上危害。5月中旬前后,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入土后分泌液体,使四周土壤硬化而形成土室,在土室内化蛹。蛹多分布于树冠下的土层中,树冠下比较低洼地段的蛹数最多,蛹入土1-60厘米不等,而以16-30厘米深处最多,占64.96%。越夏及越冬蛹的自然死亡率为6%-9%。蛹的大小与幼虫期营养条件有关,食料不足时,平均蛹长为13.43毫米,蛹重为0.097克;食料充足时,平均蛹长为16.87毫米,蛹重为0.205克。雌蛹比雄蛹多,其性比为16.1:1。
4、防治方法:参见杨黄卷叶螟。
(三)杨扇舟蛾
1、分布及危害:杨扇舟蛾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华东。危害杨、柳,可造成大面积杨树叶被食殆尽。
2、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8-42毫米;雄虫体长13-17毫米,翅展23-37毫米。体灰褐色,翅面有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顶角有1个褐色扇形斑,外横线通过扇形斑一斑下方有1个较大的黑点。后翅灰褐色。
卵:扁圆形,初为橙红色,近孵化时为暗灰色。
幼虫:头部黑褐色,腹部灰白色,侧面墨绿色,体节上长有白色细行腹部背面灰黄绿色,每节着生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具有长毛,两侧各有较大黑瘤,其上着生白色细毛1束,向外放射,腹部1-8节背面中央有较大的红黑色瘤,臀板赭色。角足褐色。
蛹:体长13-18毫米,褐色,茧灰白色。
3、发生规律:1年发生数代,南方多于北方。河南和河北1年3-4代,安徽、陕西1年4-5代,江西、湖南1年5-6代,以蛹过冬。海南岛1年8-9代,整年都能危害,无越冬现象。在河北、河南中部地区,每年3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并产卵,4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卵化,5月上旬为盛期。6月上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第2代成虫出现于7月上中旬,第3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发生,产卵、孵化为第4代幼虫,这代幼虫危害至9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个别延至10月上旬。
成虫傍晚前后羽化最多,白天静栖,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一般上半夜交尾,下半夜产卵直至次日晨,有的可多次交尾。越冬代成虫出现时,树叶尚未展开,卵多产于枝干上,以后各代则主要产于叶背面,常百余粒产在一起,排成单层块状,亦有少数散产,每个卵块有卵数量不等。成虫寿命6-9天。卵期为11天左右;第2-3代在日均温27℃时,卵期只需7天左右。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仅啃食叶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以后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苞,白天隐伏其中,夜晚取食,阴雨天则昼夜取食,直至虫苞干枯后幼虫仍在其中隐栖。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可将全叶吃尽,仅剩叶柄。当食料不足时,则吐丝随风飘迁他处,再卷叶危害。幼虫共有5龄,幼虫期33-34天左右。老熟幼虫在卷叶苞内吐丝茧化蛹,除越冬蛹外,一般蛹期为5-8天。最后1代幼虫老熟后,多沿树干爬到地面,在枯叶、树干旁、粗树皮下或表土内结茧化蛹越冬。
4、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杨扇舟蛾3龄前幼虫群集虫苞,被害叶、苞枯黄,容易发现,及时清除虫苞可以杀死大量的幼虫。②灯光诱杀:舟蛾成虫都可用光诱杀。③生物防治:保护招引益鸟,例如杜鹃、白头翁、黄鹂大量捕食舟蛾幼虫;白僵菌粉可用于防治杨扇舟蛾;应用苏云金杆菌0.5亿-1亿/毫升和青虫菌1亿-2亿/毫升可毒杀杨扇舟蛾。
④化学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氯氰菊酸乳油2000倍液、2.5%液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20%灭幼脲I号胶悬剂10000倍液。
(四)杨小舟蛾
1、分布及危害:杨小舟蛾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危害杨树和柳树,可造成大面积树叶被吃光。
2、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变化较多,有黄褐色、红褐色和暗褐色等。前翅有3条灰白色横线,每线两侧具暗边,基线不清晰,内横线在亚中褶下呈亭形分叉,外叉不如内叉明显,外横线波浪形,横脉为1个小黑点。后翅黄褐色,臀角有1个赭色或红褐色小斑。
卵:半球形,黄绿色。
幼虫:体色变化较大,有灰褐色、灰绿色,微带紫色光泽。体侧各具1条黄色纵带,各节具有不显著的肉瘤,以腹部第1节和第8节背面的肉瘤最大,灰色,肉瘤上面有短毛。
蛹:褐色,近纺锤形。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5 代,以蛹在干基周围的枯枝落叶和地表2 cm 内的土层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
始羽化、产卵。4 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5 月上、中旬为盛期。5 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 月上、中旬为盛期;第二代成虫出现于7 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出现于7 月下旬8月上旬;第四代成虫于8 月下旬9 月上旬发生、产卵,孵化为第五代幼虫,此代幼虫危害至9 月下旬化蛹过冬。少数发育早的第五代蛹能羽化,发生第六代,但此代幼虫不能化蛹越冬。6 月下旬后林间虫态交错,出现世代重叠,尤以第三、四代重叠现象明显。
成虫白天多隐蔽于叶背或隐蔽物下,夜晚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卵块状。每块有卵300-40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400-500粒。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表皮,被害叶呈箩网状。稍大后分散蚕食,将叶咬成缺刻,残留粗的叶脉和叶柄。7-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凶,常将叶片吃光。幼虫行动迟缓,白天多伏于树干粗皮缝处及树杈间,夜晚上树吃叶,黎明多自叶面沿枝干下移隐伏。老熟幼虫吐丝缀叶结薄茧化蛹。卵可被赤眼蜂寄生,寄生率很高,第4代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
4、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
(五)杨二尾舟蛾
1、分布及危害:杨二尾舟蛾又名杨双尾舟蛾。分布于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四川、西藏、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为害杨柳科树种,有时暴发成灾。
2、形态特征
成虫:体、翅灰白色,头和胸部背面略带紫色。胸部背面有3对黑点,翅基片有2个黑点。前翅有黑色花纹,后翅颜色较淡。
卵:半球型形,初产为暗绿色,后转为绿褐色、暗赤褐色,到暗黑红色时即将孵化。
幼虫:初龄幼虫黑色,老熟时呈紫褐色或绿褐色,背部斑纹呈灰白色,体较透明,爬于枝干上,咬破枝干吐丝粘枝干啐屑做茧,茧坚硬、紧贴于树干,色与树皮同。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茧内越冬。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出现,各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各代幼虫为害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上旬至7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陆续结茧化蛹越冬。
成虫羽化一般在下午4-9时,以6时为最多。羽化后5-8个小时开始交尾,多在晚间10时至次晨4时进行,以深夜2-3时最多。交尾后当夜产卵,产卵次数一般4-9次,卵多产在叶片上,一般一叶有卵1-2粒。一雌虫一生可产卵132-403粒,以第3代卵多,第2代次之,第1代卵最少。成虫有趋光性。成虫寿命第1代为5-10天,第2代7-11天,越冬代8-21天。
第1代卵经12-14天、第2代经9-13天、第3代经7-10天孵化,一般孵化率在95%左右。初孵幼虫在卵附近叶面上爬动,并吐丝于叶面上,经3小时左右,取食叶片。幼虫5龄,3龄以前食量很小,仅占总食量的4%,4龄后食量逐渐增加,4龄幼虫食量占10%,5龄幼虫食叶量最大,占总食量的86%,常将树叶吃光。第1代幼虫期最长,各龄分别需最最短,4-9、4-8、3-8、3.5-7、4.5-9天,共19-41天。第2代幼虫期最短,各龄分别需2.5-4、2.5-5、2.5-6.5、2.5-6、4.5-6天,共需14-27.5天。第3代各龄幼虫需2-4、2-5、2.5-6、3-6、5-9天,共需14.5-30天。结茧后,幼虫经3-10天化蛹,即第1代需4-9天,第2代需3-7天,越冬代需4-10天。越冬代需4-10天。越冬代蛹期需7个多月,第1、2代分别为7-10、13-16天。幼虫结茧时咬伤枝干,常造成风折。
4、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
(六)黄刺蛾
1、分布及危害:黄刺蛾几乎遍布全国。食性极杂,大多数的阔叶树、果树、行道树均可受害。初龄幼虫仅啃食叶肉而留下表皮,随虫龄增大,开始蚕食叶片,形成缺刻,甚至将叶片全部吃光,对树生长影响颇大。黄刺蛾的幼虫身上长有枝刺和毒毛,触及人的肌肤可使之红肿、痛辣异常,因此有“痒辣子”、“刺毛虫”之称。蜕皮之后的毒毛还可随风吹散,落到人体上亦会有刺痒不适之感。
2、形态特征
成虫:头和胸背黄色。腹背黄褐色。有2条暗褐色斜纹在翅尖前汇合于一点,呈倒“V”字形,前翅黄色或赭褐色。
卵:长约1.5毫米,椭圆形,扁平,淡黄色。
幼虫:黄绿色,背中线上有一紫褐色大斑纹,此纹在胸上较宽,似盾形。每个体节有4个枝刺,其中以胸节上的6个和臂节的2个特别大。
茧:椭圆形,似雀蛋,质地坚硬,灰白色,上有褐色条纹。
3、发生规律:黄刺蛾在北京、江苏、安徽1年2代。在9-10月间,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南京的卵孵期为第1代6月上中旬,第2代8月中下旬。
成虫羽化后多在傍晚活动,以17-22时为盛。成虫夜间有趋光性,但不强烈。卵多产于叶背,卵散产或数粒产在一起,每头雌虫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
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的小斑。4龄时蚕食叶片,形成缺刻或孔洞,5-6龄时能将叶吃光,仅留叶脉。幼虫共7龄。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枝上吐丝结茧,结茧的位置,在高大树木上多在树杈处,在苗木上则结于树干上。
4、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
(七)褐边绿刺蛾
1、分布及危害:参见黄刺蛾。
2、形态特征
成虫:头和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条红褐色纵线,腹部和后翅浅黄色,前翅绿色,基部红褐色,外缘有1条浅黄色宽带,内有红褐色雾点,带内翅脉和内缘红褐色。
卵:扁椭圆形,浅黄绿色。
幼虫:老熟幼虫浅黄绿色,背部有天蓝带黑色点的纵带,背侧瘤绿色,其中气门上方的有一橙黄色尖顶,尤以前胸上黄色较显著,体末端有4个黑点。
茧:近圆筒形,棕褐色。
3、发生规律:褐边绿刺蛾在长江以南1年发生2-3代,以幼虫结茧越冬。越冬幼虫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中旬化蛹。越冬成虫5月下旬-6月羽化产卵,6月-7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危害时期,7月中旬后第1代幼虫陆续老熟结茧化蛹,8月初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8月中旬-9月第2代幼虫危害活动,9月中旬以后幼虫逐渐老熟结茧越冬。成虫产卵于叶背,常数十粒成块,呈鱼鳞状排列。卵期5-7天,幼虫期约30天左右。老熟幼虫于树冠下浅松土层、草丛中结茧化蛹,蛹期5-6天。成虫寿命3-8天。
4、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
(八)扁刺蛾
1、分布及危害:参见黄刺蛾
2、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褐色,前翅褐灰到浅灰色,内半部和外横线以外黄褐色并具有黑点,外横线暗褐色,从前缘近翅尖直向后斜伸到后缘中央前方。后翅暗灰到黄褐色。
卵:扁长椭圆形,初产时黄绿色,后变灰褐色。
幼虫:黄绿色,长椭圆形,背线苍白色,体侧有红色突起,其上生刺。
茧:近圆球形,黑褐色。
3、发生规律:扁刺蛾在长江以南1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在浙江越冬幼虫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中旬为羽化产卵盛期,6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7月下旬-8月上旬结茧化蛹,8月间第1代成虫羽化产卵,1周后,出现第2代幼虫,9月底-10月初老熟幼虫陆续结茧越冬。
卵散产于叶片上,多在叶面,卵期6-8天。幼虫共8龄。老熟幼虫早晚沿树干爬下,在树冠附近的浅土层、杂草丛、石砾缝中结茧。成虫有强趋光性。
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
(九)大袋蛾
1、分布及危害:大袋蛾属蓑蛾科。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寄主植物很多,多种果树、林木及观赏植物都受其危害,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幼虫或将叶片啃成缺刻,或将叶吃光,有的造成2次发叶,因而树势衰弱,生长缓慢。
2、形态特征
成虫:雄蛾褐色有浅色纵纹。前翅红褐色,有黑色和棕色斑纹及透明斑。后翅黑褐色,略带红褐色。雌蛾体肥大,淡黄或乳白色,蛆状,头部小,淡黄褐色,胸部背中央有1条褐色隆脊,常躲藏于袋囊中。雌蛾外生殖器发达,足、触角、口器、复眼均甚退化。
卵:椭圆形,黄色。
幼虫:初龄时黄色,少斑纹。3龄后能区别雌雄。雌性幼虫老熟时体长32-37毫米。头部赤褐色,头顶有环状斑。胸部背板骨化,亚背线、气门上线附近有大型赤褐色斑,呈深褐淡黄相间的斑纹。腹部背面黑褐色,各节表面有皱纹。雄性幼虫较小,黄褐色,头部脱裂线及额缝白色。
蛹:雌蛹枣红色,头、胸的附属器均退化,雄蛹与一般鳞翅目蛹相似,赤褐色。第3-8腹节背板前缘各具一横列的刺突,腹末有臀棘1对,小而弯曲。
护囊:雄虫护囊长50-60毫米,护囊较瘦削。雌虫护囊长70-90毫米,护囊较饱满。长纺锤形,丝质疏松,外附大量枝叶。
3、发生规律:河南1年发生1代。江苏南京地区1年主要发生1代,少数可出现2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里悬挂在枝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5月中旬化蛹,蛹期13-24天。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羽化。雌成虫无翅藏匿在护囊里,雄成虫羽化即飞离护囊与雌虫交尾,雄蛾寿命2-9天,雌雄性比为1.4:1,雌蛾多于雄蛾。雌虫交配后将卵产在护囊内,每头雌虫可产3000-6000粒卵,最多的可达10621粒。卵期17-21在。在6月中旬下旬幼虫孵化后,爬出护囊吐丝下垂,随风传播。孵出幼虫并不能马上取食,而是先咬取植物组织碎片碎屑,吐丝结成护囊,然后藏匿其中开始取食。随虫龄增大护囊也相应增大。幼虫期210-240天,一年以7-9月危害最烈,至11月幼虫封囊在树枝上越冬。据南京多年观察,天气持续多雨,虫体多感病而大量死亡,反之,天气干热则发生猖獗。
4、防治方法:药剂防治要抓住幼虫初期,要在幼虫3龄之前,虫小而集中,抗药能力弱,食量又小尚未造成大害,此时用药防治最为经济有效。常用的杀虫剂有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另外,也可使用微生物制剂,如活孢子数在100亿/克以上的青虫菌(或杀螟杆菌)菌粉500-1000倍液。
(十)杨白潜蛾
1、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区)。叶片被潜食变黑、焦枯,提前落叶。
2、形态特征
成虫:体腹面及足银白色。头顶有1丛竖立银白色毛。唇须断。
卵:扁圆形,孵化前暗灰色,表面具网状刻纹。
幼虫:扁平,黄白色。头部及体节侧面着生刚毛3根。头部较小,口器向前方突出。
蛹:淡黄色。梭形,长约3毫米。藏于白丝茧内。
3、发生规律:杨白潜蛾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茧中越冬。在除落叶上有茧外,在柳树干的鳞形气孔上,杨树和柳树的树皮裂缝内,也都有大量越冬茧。翌年春季4月中旬,杨树放叶后,成虫羽化。
成虫羽化后,通常先停留在杨树叶片基部腺点上(可能吸食腺点上的汁液)。有趋光性。羽化当天交尾产卵,交尾多在上午10时至下午7时,以上午11时至下午4时最盛。雌虫交尾后在叶面静止约半小时,来回爬行,寻找适宜的产卵部位。卵一般产在不老不嫩叶的正面,贴近主脉或侧脉,与叶脉平行排列,卵成块或成一条直线产下。每块有卵3-13粒,多数为5-7粒。卵粒很小,一般肉眼不易发现。
幼虫孵出时,从卵壳底面咬破卵壳,潜入叶内取食叶肉。幼虫不能穿过主脉,但老熟幼虫可穿过侧脉潜食。被害处形成黑褐色虫斑,虫斑逐渐扩大,常由2-3个虫斑相连成大斑,往往一个大虫斑占叶总面积1/3-1/2。幼虫老熟后从叶正面咬孔而出,生长季节多在叶背面吐丝作“I”字形茧化蛹。越冬茧则分布在树干上、叶子正面或背面。单株树干上的茧绝大多数集中在树干阳面。幼苗和幼树的树干迄今没有发现茧。大部分茧分布在直径8厘米以上的树干上,一般在树干鳞形气孔上或粗皮裂缝内(加拿大杨、柳树)。树皮光滑的树干上很少有茧。
4、防治方法:①保护天敌:有寄生蜂及寄生蝇,寄生率为16%。②在发生严重地方,4月以前,扫除落叶,集中烧毁,或集中倒在坑内沤肥,上面要盖土。③在第1代和第2代幼虫孵化初期、盛期或成虫交尾产卵时,喷40%乐果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1500-2000倍液,以杀死幼虫、成虫。
④苗圃地、片林、防护林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十一)柳兰叶甲
1、分布与危害:柳兰叶甲又名柳树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河南、湖北、贵州等地。以成虫、幼虫危害垂柳、旱柳、夹竹桃、泡桐、葡萄、杞柳、杨树和乌桕等叶片,常造成叶片缺刻、穿孔。
2、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深蓝色,有强的金属光泽。头部横宽:触角褐色,有细毛。前胸背板光滑,前缘呈弧形凹人,鞘翅上有排列成行的刻点。卵椭圆形,橙黄。
幼虫:体略扁平,头部黑褐色,体灰黄色。胸部最宽,中、后胸背部有6个黑色瘤状突起,腹部每节有4个瘤突。
蛹:椭圆形,长4毫米。腹背有4列黑斑。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6代左右,以成虫在土缝内和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上树取食叶片,并在叶片上产卵。幼虫有群集性,使叶片呈网状。自第二代起世代重叠,在同一叶片上,常见到各种虫态。以7-9月为害最严重,10月下旬成虫陆续下树越冬。
4、防治方法:①结合树木养护管理工作,人工杀灭成虫。②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太平鸟、灰喜鹊等。③药剂防治:为害期喷施0.5%蔬果净(楝素)乳油600倍液,或2.5%保富乳油2000倍液防治。
(十二)柳毒蛾
1、分布与危害:柳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吉林、辽宁、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山东、江苏等。幼虫危害柳树和杨树,严重时将树叶食尽。
2、形态特征
卵:圆形,灰白色,块状,上有胶状物覆盖。
幼虫:头深褐色,冠逢两侧各有黑色纵纹一条。体灰黄色,背中线黑色,两侧黄褐色,亚背线呈黑色斑,每节中央有棕程色毛瘤,第一、二、六、七腹节背面有黑色横带,气门下线由灰黑色斑组成,每节有黑褐色瘤一个,着生黄褐色刚毛,腹面赤褐色,胸足和腹足黑色。
蛹:黑褐色,有光泽,背有淡黄色细毛,在腹部聚集成束。
成虫:体翅为绢白色,稍有光泽,雌蛾触角持状,黑褐色,雄蛾触角羽毛状,灰褐色,足黑色,胫节和肘节上有黑白相间的环纹。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两代,以幼虫在树皮缝、树洞和树干萌发条缝隙等处越冬。4月间上树为害,食害嫩叶,幼虫昼伏夜出,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树皮缝隙、树下土块或枯枝落叶层下化蛹,蛹历期10天左右,6月上旬羽化成为成虫,第一代幼虫于8月份先后老熟化蛹,9月间第二代幼虫出现,食害一段时间后即进入越冬。
发生特点:每年10月份,柳毒蛾以幼虫形态爬入破裂的树皮内越冬。第2年春天,当杨树、柳树长叶时,幼虫爬出取食为害树叶。5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6月上中旬成虫出现高峰,以后成虫产卵孵化出幼虫,7月上旬-8月上旬,幼虫再度出现为害高峰期,10月份,由于气候条件、食源条件逐渐恶化,幼虫钻入树皮缝隙内越冬。
柳毒蛾成虫具有趋光性,白天经常躲藏在树丛内或附近的玉米、大豆等作物田间。成虫夜间在树干上产卵,其卵呈块状。幼虫具有昼伏夜出性,食量很大,严重被害的树木几乎难以找到完整的叶片。幼虫经过一段的暴食,逐渐老熟,在树叶上吐丝卷叶或在树皮缝隙内结茧化蛹。
4、防治方法:①灯光诱杀成虫。②幼虫期防治抓住两次危害高峰期进行化学防治,可参照杨扇舟蛾防治方法。
(十三)杨梢叶甲
1、分布与危害:杨梢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辽宁、甘肃、江苏等地。以成虫危害杨、柳苗木和幼林,将新梢和叶柄咬断,造成断梢和落叶,对苗木和幼林生长影响很大。
2、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顶端稍尖,乳黄色。
幼虫:体长约6毫米,老熟时乳黄色,微向腹面弯曲。蛹:近纺锤形,白色,体长约6-7.5毫米,长椭圆形。
成虫:头、前胸背板和鞘翅黑色或黑褐色,表面密被黄色或黄褐色绒毛。雄虫腹面中央有一凹陷。雌虫腹面的绒毛较密,腹部末节腹板后端隆起。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5月中旬为盛期,6月上旬为末期。成虫啃食新叶部叶柄,将叶柄咬断,也将嫩梢咬断,有时成虫也取食叶片成缺刻或穿孔。通常在中午气温最高时活动最较盛,早晚潜于叶腋处静止不动。成虫产卵于土中,卵成块状,幼虫在土中食害植物幼根。
4、防治方法:在成虫期喷药防治,毒杀成虫。可用90%敌百虫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喷洒。
四、枝干害虫
(一)光肩星天牛
1、分布及危害:光肩星天牛属沟胫天牛亚科。分布于我国辽宁以南、甘肃以东各省。此虫在有些地区危害十分严重,被害树木质部被蛀成隧道,常遭风折或枯死。
2、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较狭,体黑色有光泽,黑中带紫铜色。鞘翅白色,毛斑大小不规律,有时较不清楚,基部光滑,不具颗粒,表面刻点较密,有微细皱纹。触角较长。前胸背板侧刺突较长,尖锐,胸部无毛斑,中瘤不显突。中胸腹板凸片上瘤突不发达。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两端略弯曲,孵化前变成黄色。
幼虫:头部褐色。触角3节,淡褐色,较粗短。前胸大而长,其背板后半部色较深,呈“凸”字形,中胸最短,其腹面和后胸背腹面各具步泡突1个。腹部背面可见9节,第10节为乳头状突起,第1-7腹节背腹面各有步泡突1个。
蛹:全体乳白色至黄白色。体长30-37毫米,宽约11毫米,附肢颜色较浅。触角前端卷曲呈环形,置于前足、中足及翅上。
3、发生规律:江苏1年发生1代,极少数为2年1代(江苏1年1代的占98%,2年1代的仅占2%)。
越冬的老熟幼虫翌年直接化蛹。其他越冬幼虫在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底5月初开始进入预蛹期,预蛹期9-39天,平均21.8天,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3-24天,平均19.6天。
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6-15天,一般7天。成虫在6月中旬-7月上旬为飞出盛期。成虫一般在8-12时活动最盛。成虫亦取食叶柄、叶片和嫩枝皮,补充营养后2-3天交配。成虫产卵前,用上颚将枝条咬出一椭圆形刻槽,然后将产卵管插入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产卵,每刻槽产卵1粒,产卵后分泌一种粘的胶状物把产卵孔堵住。每头雌虫平均产卵32粒左右。成虫极易捕捉,无趋光性。雌虫寿命平均42.5天,雄虫20.6天。
卵期一般11天。幼虫孵化后先取食腐坏的韧皮部,排出褐色粪便。2龄开始向旁侧取食健康树皮的木质部,并将褐色虫粪及蛀屑从产卵孔中排出。3龄末或4龄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从产卵孔中排出白色的木丝,起初隧道横向稍有弯曲,然后向上。隧道随虫体上而增大,隧道最长约15厘米,最短3.5厘米,平均9.6厘米。木质部内的隧道一般仅为栖息场所,之后仍回至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取食,粪便排出隧道外,所以被害树干、树皮陷落成掌状,其面积最大的214平方毫米,最小的120平方毫米,平均166平方毫米。
4、防治方法:①越冬期防治:结合冬季修剪整枝,将有虫枝条剪去,集中烧毁,数量多的必须在翌年春季4月以前处理完毕。②成虫产卵期防治:灯光诱杀或人工捕杀成虫:对一些有趋光性的钻蛀害虫,如桑天牛、木蠹蛾,在害虫盛发期间,可以采用灯光诱杀;对没有趋光性的天牛种类,成虫白天不很活泼,飞翔距离亦不甚远,很易徒手捕捉。③幼虫期防治:先清除虫道中的虫粪及木屑后,用浸蘸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久效磷乳油50倍液的药棉团塞入虫道,或用上述药剂的200倍液,用注射器从虫道也注入药液。用药后都要用泥团封口。
可用熏蒸杀虫剂磷化铝片剂(每片3克)依虫孔大小,分别将磷化铝药片的1/6、1/4、1/2片,用镊子塞入虫孔,或用磷化锌毒签插入蛀孔中,并立即用泥严密封孔,效果可达100%,此法简便有效。也可根据排粪孔排出的木屑、虫粪的颜色、粗细及湿润程度 ,确定蛀食部位后,用铁丝插入刺杀或钩出幼虫。
(二)桑天牛
1、分布及危害:桑天牛属沟胫天牛亚科。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等地。其寄主植物非常广泛,如桑、杨、柳、榆、刺槐、苹果、海棠、樱桃、枇杷、梨、无花果、柞、楮、枸、朴、枫杨等。受害的植株,生长不良,部分枝干枯死,也可以整株枯死。
2、形态特征
成虫:体和鞘翅黑色,被黄褐色短毛。头顶隆起,中央有一纵沟。触角11节,比体稍长,从基部至端部顺次变小,柄节和梗节黑色,以后各节前半部黑褐色,后半部灰白色。前胸近方形,背面有横的皱纹,两侧中间各具刺状突起1枚。鞘翅基部密生颗粒状小黑点。足黑色,密生灰白短毛。雌虫腹末2节下弯。
卵: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成黄褐色。
幼虫:乳白色。前胸背板密生褐色短刺毛,放射状排列,中间有白色“小”字纹。
蛹:淡黄色。腹部1-6节背面各有1对长刚毛,并密生褐色短刚毛,尾端轮生短刚毛。
3、发生规律:广东1年发生1代,江西、浙江、江苏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蛀道内越冬。幼虫经过2个冬季后,在第3年5-6月化蛹,蛹期26-29天。成虫羽化之后,在蛹室内停留5-7天后飞出。成虫在6月中下旬-7月中旬大量发生,在趋光性。成虫飞出后可取食嫩枝条,被害处呈不规则条块状,边缘留绒毛状纤维物。成虫取食10-15天后交配产卵。桑天牛产卵部位一般位于3-4年生枝分杈附近背面。产卵时,先将枝条表皮咬成与枝条平行的“111”形伤口,然后在中间一道伤口的偏下方产卵1粒,少数产卵2粒。每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00余粒。卵期8-15天,平均12.17天。
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10毫米左右,然后回头沿枝干木质部往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向外咬一圆形排泄孔,粪便及木屑即由排泄孔向外排出。当年孵化的幼虫至冬季共钻排泄孔有5-7个,至第2年冬季共钻排泄孔10-14个。幼虫期为22-23个月,危害时期达16-17个月。幼虫老熟后在蛀道内选择适当位置(一般距离蛀道底70-100毫米)作蛹室化蛹。
4、防治方法:参见光肩星天牛
(三)云斑天牛
1、分布及危害:云斑天牛属鞘翅目沟胫天牛科,是林木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的树种甚多,在北方地区主要危害杨树、泡桐、核桃、柳、桑、板栗、栎、榆等。成虫取食新枝嫩皮,使枝条枯死。幼虫蛀食树干的木质部,坑道长而粗。被害树木衰弱,易遭风折,受害严重时多半枯死。山东、河南、河北、陕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均有分布。
2、形态特征
成虫:体大形,灰黑色或黑褐色,密被灰白色或绿色的绒毛。头部中央有一纵沟。触角每节下端有稀疏小刺。雌虫的触角较体略长,雄虫触角超出体长约4节。前胸背板中央有1对白色或浅淡黄色肾状斑纹,两侧中央各有1个粗大的刺突,小盾板近钟形,被白色绒毛。鞘翅基部密被瘤状颗粒,翅上有白色或橙黄色绒毛斑纹10余个,大致纵向排列成2-3行。有的翅中部有许多圆斑,有时扩大成云片状。体躯的两侧各有1条由白色绒毛组成的带状纹。
卵:长约8毫米,淡黄色,长卵圆形。
幼虫:乳白色至淡黄色,前胸背板有1个“山”字形褐斑,褐斑前方近中线处有2个黄色小点,内各生刚毛1根。
蛹:体长40-70毫米,乳白至淡黄色。
3、发生规律:此虫在湖北、贵州2-3年发生1代,以幼虫、蛹或成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成虫出现,5月中旬产卵,6月中下旬孵化出幼虫,孵化后20天幼虫蛀入本质部,在蛀道内越冬。第3年8月中旬化蛹,9月初羽化,下一年才从树干内爬出。成虫具有受惊即坠落的习性。成虫昼夜都能活动,白天取食嫩枝的皮层,食量比一般天牛都大,夜晚交尾产卵。卵多产于离地面1-1.3米的树干上。产卵前,雌虫用上颚在树皮上咬1个唇形或圆形的刻槽,宽为12-18毫米,中间留有小孔,然后将产卵管插在皮层与形成层之间,产卵管向上弯曲至刻槽上方树皮胀起,每1刻槽产卵1粒。产1粒卵约需8-9分钟。产卵后,雌虫从腹部末端分泌出粘液,把刻槽表面的木屑粘在孔口处,将孔口盖住。刻槽形式有环状、纵行、不规则3种。一般每株树上产卵10-12粒,多时可达60余粒。受害树上的刻槽最多达64个,但也有少数刻槽内无卵。每头雌虫约产卵40粒。卵经9-15天孵化为幼虫。初孵化的幼虫在产卵孔附近蛀食树皮与木质部,并由产卵孔排出烟丝状的木渣。幼虫以产卵孔为基点,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围绕树干盘旋蛀食,蛀食到一定的程度后,返回到产卵孔附近,继续盘旋蛀食。蛀食处,树皮肿胀,并纵裂成许多小口,排出很多粪渣和木屑。幼虫逐渐向木质部内蛀食,坑道宽约2厘米,长一般为20厘米,最长的超过40厘米,横断面呈扁圆形。
幼虫期长达12-14个月。8月中旬幼虫老熟,在坑道顶端弯向树皮的地方做椭圆形蛹室化蛹。蛹期约1个月。羽化成虫后在坑道或蛹室内越冬。
成虫寿命包括越冬期在内约为9个月,而在树内活动的时间仅40天左右。
云斑天牛卵期天敌有跳小蜂科的蜂类,幼虫期天敌有小茧蜂科的蜂类及病原菌、多角体病毒等。
4、防治方法:参见光肩星天牛。
(四)咖啡木蠹蛾
1、分布及危害:咖啡木蠹蛾属木蠹蛾科。分布于广东、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河南、湖南、四川等地。除危害一般的果树外,许多观赏的木本植物,如杨、柳、石榴、月季、樱花、山东、木槿、紫荆等均受其危害。咖啡木蠹蛾的幼虫钻蛀枝条或茎秆,使之枯死。
2、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2-26毫米,翅展13-18毫米;雄虫体长11-20毫米,翅展10-14毫米。体灰白色,具青蓝色斑点。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基半部羽毛状,端半部丝状,触角黑色。复眼黑色,口器退化。胸部有白色长绒,中胸背板两侧有3对由青蓝色鳞片组成的圆斑。翅灰白色,翅脉间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蓝色短斜斑点,外缘有8个近圆形的青蓝色斑点。腹部被白色细毛,第3-7节的背面及侧面有5个青蓝色毛斑组成的横裂,第8腹节背面则几乎为青蓝色鳞片所覆盖。
卵:椭圆形,杏黄色或淡黄白色,孵化前为黑色。卵壳薄,表面无饰纹,成块状紧密粘结于枯枝虫道内。
幼虫:初孵幼虫紫黑色,随着虫体长大,色泽变为暗紫红色。老熟幼虫头橘红色,头顶、上颚及单眼区域黑色,体淡赤黄色。前胸背板黑色,较硬,前缘有锯齿状小刺1排,中胸至腹部各节有横排原黄褐色小颗粒状隆起。
蛹:长圆筒形,雌蛹长16-27毫米,雄蛹长14-19毫米,褐色。蛹的头端有一尖的突起,色泽较深,腹部第3-9节的背侧面有小刺列,腹部末端有9对臀棘。
3、发生规律:咖啡木蠹蛾在江苏东海县1年发生1代, 江西1年发生2代。第1代成虫期在5月上中旬-6月下中旬,第2代在8月初-9月底。以幼虫在被害枝条的虫道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取食,4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至7月上旬结束。5月底-6月上旬即可见到初孵幼虫。
越冬幼虫化蛹之后经13-37天成虫羽化。成虫白天静伏不动,黄昏后开始活动,趋光性弱。雌虫交尾后1-6小时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244-1132粒,卵产在树皮缝隙、旧虫道、新抽嫩梢或芽腋处,成块状。卵期9-15天。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被覆卵块,群集于丝幕下取食卵壳,2-3天扩散。幼虫从叶腋处或嫩梢顶端几个腋芽处蛀入,虫道向上。蛀入后1-2天,蛀孔以上的叶柄凋萎、干枯,取食4-5天后幼虫又转移至新梢,由腋芽处蛀入。6-7月间当幼虫向下部2年生枝条转移危害时,因气温升高,枝条枯死速度加快。幼虫蛀入枝条后,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绕枝条蛀食成环状,由于输导组织被破坏,枝条很快枯死。幼虫在10月下旬-11月初停止取食,在蛀道内吐丝缀合虫粪、木屑封闭两端,静伏越冬。
4、防治方法:参见光肩星天牛。
(五)白杨透翅蛾
1、分布及危害:白杨透翅蛾属透翅蛾科。分布于河北、北京、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四川、贵州等地。寄主有毛白杨、小叶杨、青杨、柳等。幼虫钻蛀枝条,被害处枯萎下垂。苗木、幼树被害后形成虫瘿。
2、形态特征
成虫:头半球形,头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围绕,头顶有一束黄褐色毛簇。胸部背面由青黑色有光泽的鳞片覆盖。中后胸肩板有2簇橙黄色鳞片。前翅窄长,褐黑色,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翅全部透明。腹部青黑色,有5条橙黄色环带。雌蛾腹部末端有黄褐色鳞毛1束,两边各镶有1簇橙黄色鳞毛。
卵:椭圆形,黑色,有灰白色不规则多角形刻纹。
幼虫:体黄白色,臀节略骨化,背面有2个深褐色的刺,略向背上前方钩起。
蛹:纺锤形,褐色。腹部第2-7节背面各有横列的刺2排,第9-10节具刺1排。
3、发生规律:白杨透翅蛾在北京、河南、陕西、江苏等地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陕西关中地区观察,越冬幼虫于翌年春季4月初开始取食活动。5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蛹期14-26天,平均20天。5月中旬成虫陆续羽化,6月6-20日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旬为幼虫出现盛期。幼虫夏、秋季蛀食树干,翌年春出蛰后继续取食。
成虫在晴天温度高时飞翔活动,飞翔力强,夜间静伏于枝条上,没有趋光性。成虫喜在林缘或苗木稀疏的地方活动、交尾、产卵。成虫在1-2年生幼树、叶柄基部、有绒毛的枝干、旧的虫孔、伤痕处及树干缝隙内产卵。卵单粒散产,卵期约10天。
幼虫孵化后,有的直接蛀入树皮下,有的从幼嫩的叶腋处、伤口或旧的虫孔内蛀入。幼虫蛀入次日,即可见到粪便和碎屑。冬季来临前幼虫在虫道末端作薄茧越冬。
4、防治方法:参见光肩星天牛。
第二节 病害及其防治
一、叶部病害
(一)花叶病毒病
此病在欧洲各国、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均有发生。欧美杨无性系列中1-63杨、1-69杨、1-72杨等均为感病品咱。这几种杨树正是我国从意大利引进的大力推广的杨树品种,因而各地已普遍发生花叶症状。据报道,苗圃该病严重时,生长高度减少10%,干物质损失25%。1-63杨感病后生长量能降低30%-50%。
1、识别特征:该病在大树上或较轻症状时,容易被疏忽,但到9月生长后期,整个叶片将变成黄绿色,在有些杨树叶片表现为不规则淡绿点,而在另一些杨树品系上,生长初期植株就矮小,叶片花叶或变黄,在某些特殊感病无性系上,枝条变形甚至枯死,植株明显短小。
2、发生规律:此病为病毒病。病害通过插条传播,嫁接、根接也能传播,修枝可扩散病害。
3、防治方法:该病的防治除采用抗病品种外,极难解决。世界有名的杨树品系中,白加隆、派莱、菲利佛等都是抗病毒花叶病的品系。
一般来说意杨病害直接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是很少的,尤其是成年树。防治的根本途径是预防,即在掌握具体病害的发生规律后,一方面设法消灭病原或切断传播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意杨的抗病力或保护它不受病原物的侵染。营林技术措施是防治意杨病害的主要手段。适地适树,培育壮苗,使意杨自小有一个好的栽植环境和树体健壮,是防病关键。要精心栽植,提倡“三大一深”的栽植方法,即“大苗、大坑、大水、深埋”。在旱情较重时,还可以剪去枝条和梢头,延迟发芽,促进根系生长,对预防溃疡病有良好效果。意杨树定植后,要及时抚育和疏伐,使林分密度适中,有条件的在遇干旱天气时应以灌水,促使意杨生长健壮,使病害没有发生和流行的条件。江苏省发生意杨树溃汤病引起死亡的原因往往与长期干旱有关。加强对意杨虫害的防治,也是预防杨树病害的一个重要方面,连续数年的虫灾能大大地降低杨树的生长势,使树势衰退,为病菌侵染创造条件。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意杨病害的有效措施。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化学药剂的防治是辅助性的,主要用于苗圃地。
(二)杨树黑斑病
杨树黑斑病又称褐斑病,引起早期落叶。该病害对集约经营的杨树速生丰产林是一种危险的病害。
1、识别特征:此病害的显著特点是病叶上病斑细小,直径不超过1毫米,黑褐色或褐色。小斑点常汇成较大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故称黑斑病。
2、发生规律:该病害由半知菌黑盘孢目的盘二孢属病菌引起。我国杨树上的盘二孢菌已报道有2种,且有专化型存在,江苏杨树上为黑杨盘二孢菌,它有2个专化型,即单芽管专化型和多芽管型。
黑斑病由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溅散传播,长途传播主要靠插穗和苗木。该病害在杨树的整个生长季节都能发生,在南京于5月上旬开始发生,夏秋之间最盛,直到落叶为止,在毛白杨上则于4月上旬发病。
3、防治方法:防治杨树黑斑病惟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选育抗病杨树品种,Ⅰ-69杨、Ⅰ-63杨、Ⅰ-72杨对黑斑病是高度抗病的无性系,而Ⅰ-214杨则是高度感病的无性系。
其他预防措施参见花叶病毒病。
(三)叶锈病
1、识别特征:杨树叶锈病是杨树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叶片是主要受害部位,也可以芽和嫩枝上发生。症状的共同特点是产生橘黄色的夏孢子堆,破裂后散放出夏孢子,为黄色粉状物,故称锈病。
该病在我国发生范围最广泛,东北、华北及西北的多数省、区均有发生。病害多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发病率可达100%。
2、发生规律:每年5月,在杨树落叶上越冬的孢子遇有雨水就产生担孢子,通过气孔侵入落叶松的针叶中。7-10天后长出性子器和锈子腔。后者产生的锈孢子随风传至杨树叶片上,经7-15天产生夏孢子堆,堆中散放的夏孢子在7-8月份可进行多次再侵染。8月中下旬形成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子。当林分植株密度大时,或因氮肥过多而徒长,造成林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过大时,病害发生较重。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越冬病叶,减少初侵染源。②药剂防治。病害流行初期,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25%粉锈宁油剂0.4克/米2低容量喷雾,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发生严重时,应在第一次喷药后15~20天喷第二次药。
二、枝干病害
在杨树病害中,枝干病害的危害性最大,无论发生在幼年或成年林分中都严重地影响植株的生长,甚至引起死亡。但是引起杨树枝干病害的病原菌却都是弱寄生菌,病害一般都是在植株受旱,皮层内水分含量降低或遭受冻害等情况下,杨树生命力降低, 病害的病原菌才流行的起来。因此,防治杨树枝干病害要适地适树,改善经营管理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杨树的生命力。
(一)杨树溃疡病
(1)识别特征:杨树溃疡病是指枝干皮层局部坏死的一种病害,事实上杨树溃疡病包括引起枝干韧皮部坏死或腐粒的各种病害。通常的名称有溃疡病、腐烂病、枝枯病等等。该病典型症状是在树干或枝条上开始时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变色病斑,逐渐扩展,通常纵向扩展较快,病斑组织水渍状,或形成水泡,或有液体流出,具臭味,失水后稍凹陷,病部出现病菌的子实体。内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色。当病斑环绕枝干后,病斑以上枝干枯死。溃疡病发生在小枝上时,常不表现出典型溃疡症状,小枝就迅速枯死,通称枝枯型,当溃疡发生在树干上时,初期看不出任何症状,后期在粗厚的枝皮裂缝中产生子实体和病斑,病斑环树干后,也可引起整株枯死。
江苏杨树溃疡病主要为水泡型溃疡病和大斑溃疡病。前者分布广泛,除引起新造林枯死外,对成年杨树仅影响生长,后者目前分布较窄,但能引起成年杨树的死亡。1996年在宿迁市的宿豫、泗阳等地意杨上发现,确实是一种危险性病害。
水泡型溃疡病典型症状是在树皮上皮孔边缘形成小泡状病斑,初为圆形,很小,不易识别,其后水泡变大,直径0.5-1.5厘米,泡内充满褐色粘液,水泡破裂后,病斑下陷,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针头状分生孢子器。树皮越是光滑的杨树水泡越明显,粗糙树皮不形成水泡,可见树皮下流出液体。
大斑型溃疡病早期症状是叶片提早变黄,随即脱落,早春萌叶晚,叶片小而淡黄,树冠上部枝枯或梢枯。在树干或枝干上初期出现大小不等的栗色病斑,随后变成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周围的树皮稍有皱缩或凹陷,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组织稍显湿润,病斑环绕树干后,树皮坏死,引起整株死亡。在枯死或濒于枯死的树干表皮下,鼓起分生孢子器呈松软的黑褐色颗粒状物,且作同心环状或直线状排列。分生孢子器遇潮湿季节,突破表皮溢出乳白色胶状的孢子角。
2、发生规律:两种溃疡病的发生与树木生长势关系密切。因为溃疡病的病原菌是处于寄生菌与腐生菌之间的中间类型,这类真菌习居于活立木的表皮或死组织中,当寄主受到环境影响而生长势衰弱时,才形成溃疡病。因此,这类病害能否发生取决于寄主的生长势,以及那些影响寄主健康的各类诱导因子是否存在。新造幼林,干旱瘠薄,水分供应不足的林地,往往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关键在于通过各种营林措施和技术手段来创造有利于杨树生长发育的条件,以增强寄主的抗病力,造成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传播的环境。例如选用壮苗造林、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及时抚育等。
(五)杨树红心病
杨树红心病又称杨树湿心材,是一个世界性病害,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发生。大树的发病率接近100%,且变色面积大,胸径部位变色直径占树干的24.3%-64.4%,病材含水率可高达245%,而健康的边材仅有77%,与正常材相比病材红心颜色深,抽提物多,pH值偏碱,密度、弦向干缩系数、须纹抗压、抗弯强度及抗弯弹性模量均显著降低。这些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严重影响木材的干燥、制材和制胶合板的质量,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识别特征:红心病典型症状是活立木的髓心及中央木质部呈水渍状,浅黄色,暴露空气后颜色加深呈褐色至深褐色,故称红心病。
2、发生规律:引起红心病的原因较多,以往报道认为红心纯属一种生理现象。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由细菌的活动引起的,如欧文氏菌、芽孢杆菌等,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继续对红心病的成因开展深入研究,一般认为是镰刀菌和细菌等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3、防治方法:据调查,杨树红心病的严重程度随树龄增加而提高,且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杨树不同品种之间该病的严重程度有所差异,毛白杨感病较轻。
其他措施参见花叶病毒病。
三、根部病害
(一)杨树根癌病
杨树根癌病又名冠瘿病,分布世界各地,寄主范围广,江苏省在毛白杨上常有发生。
1、识别特征:主要特征是在根颈处出现近圆形淡黄色的小瘤,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以后病瘤逐渐增大成不规则粗糙坚硬的小木癌。
2、发生规律:该病由根癌细菌引起。细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由伤品侵入,刺激细胞加快分裂形成癌。
3、防治方法:参见花叶病毒病。
(二)杨树紫根病
杨树紫根病即紫纹羽病。引起寄主根部皮层腐烂,植株枯死。
1、识别特征:该病特点是在根部为紫色菌毡覆盖,连续阴雨紫红色菌丝亦能上延至树干茎部。
2、发生规律:该病是由抽菌中的紫卷担菌引起的。一般在排水不良地方易发病,往往形成发病中心,向周围扩展。
3、防治方法:参见花叶病毒病。
第三节 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病虫的防治方法包括森林植物检疫措施、林业技术防治、生物除治、应用不育昆虫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一、森林植物检疫
森林植物检疫是通过立法途径阻止危害性病虫从一国传入另一国或从一地传入另一地。因此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1994年7月26日林业部印发《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国内外危害性森林病虫一旦传入新的地区,由于失去原产地的天敌及其他环境因子的控制,其猖獗程度较之在原产地往往要大得多。
(一)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凡危害严重,防治不易,主要由人为传播的国外危害性森林病虫应列为对外检疫对象,如欧洲榆大小蠹等。凡已传入国内的对外检疫对象或国内原有的危害性病虫,当其在国内的发生地还非常有限时应列为对内检疫对象,如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
(二)疫区与保护区:凡检疫对象发生区经人为划定为疫区,今后该区采取限制受检植物的调运、种植、加工和使用,并严禁输出,争取就地肃清。尚未发现同种检疫对象但有可能为其所传播蔓延的地区应划定为保护区,今后对该地区应严格限制受检植物的输入。如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大面积种植杨树,具备美国白蛾成灾条件,目前尚未发生此虫,应列为美国白蛾的保护区,加强检疫,严防传入。
(三)检疫内容:包括检疫、禁运、检查等。
1、检疫 对外检疫及对内检疫,林业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对内检疫。对内检疫指凡国内已发生某种检疫病虫的地区运往其它地区的检疫植物及其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手续和处理才能允许其运出。
2、禁运 完全禁止检疫植物及其产品从疫区运往非疫区。
3、检查 指所有商品苗木都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检查,发现病虫时应及时将苗木焚毁或进行除害处理(调运检疫)。检查工作可在苗圃进行,进行产地检疫,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
二、林业技术防治
林业技术防治是应用林业技术措施来防止病虫的发生,是防治森林病虫的基本方法,即将防治措施贯穿于选种、育苗、造林、经营管理、采伐、运输和贮藏等整个营造的林全过程。
(一)选种:种子是树木繁衍和茁壮成长的基础,建立母树林、种子园,并重视种子检验,凡不合规格的种子包括有虫种子,一律不能使用。
(二)育苗:良种出壮苗,苗木生长强壮,病虫就不易发生,即使发生也不会严重。
(三)造林:造林时除考虑健壮苗木外,还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在整地时考虑土壤中的病虫问题。如对土壤进行消毒防治土壤中的某些金龟甲幼虫等。
2、适地适树问题。如上世纪60、70年代推广的杨树214、中林46和近来推广的107等北方杨树品系,在本地因杨树病害严重,先后被淘汰。而69、72等品系表现良种。
3、营造混交林问题。混交林的营造较为困难,特别是目前杨树作为造林主要树种,树种单一、林相单纯现象日益突出,杨树食叶害虫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考虑营造混交林仍不失为防止病虫大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封山育林实际上就是使纯林变为混交林的方法之一。
4、造林密度大小问题。造林密度过大或过小,不仅影响林林生长,而与病虫发生关系密切。有些林分适当密植可使许多不耐荫杂草及灌木不易生长,从而减少病虫的中间寄主。
(四)经营管理:造林后树木生长到一定时期必须进行疏代(间伐),达到促进树木生长,减少病虫灾害。
(五)采伐运输:主要是对达到采伐年龄的林分及时进行采伐更新,否则林木过熟容易招致次期性害虫(如小蠹虫等)大发生。
(六)贮藏:贮森场木材应及时进行防病虫处理,以免病虫孳生。
三、生物除治
杨树病虫的生物除治包括传统的生物防治和天然的生物防治。前者包括天敌特别是外来害虫原产地天敌的引进、繁殖和移殖等,天然生物防治包括给天敌补充食料、提供庇护所等。
(一)天敌昆虫的引进、繁殖与移殖
1、林业上天敌昆虫引进与繁殖的例子主要有:引进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吹绵蚧;引进花角蚜小蜂→松突圆蚧;引进大草蛉→日本松干蚧;引进管氏肿腿蜂→青杨天牛等。
2、从国外或外地引进天敌昆虫要考虑:该种天敌昆虫在国外或外地所处生态环境是否与所需防治的寄主所处的生态环境相似;在国外或外地的寄主是否与所需防治的寄主近缘;在国外或外地杀死寄主的能力是否比较大。
3、引进天敌后要考虑:在检疫实验室进行检验,决定所引进虫种无误、无其它病虫或杂草混入,并观察引进虫种生活习性、健康状况和活力;进行人工大量繁殖。要考虑大量繁殖要有合适寄主,天敌及其寄主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繁殖若干代后天敌生物学特性不要有不得的改变。移殖是在适宜环境中有控制地释放一定数量的天敌昆虫,达到能长期定居的目的。
4、天敌引进和释放实例:舟蛾赤眼蜂( Trichogramma closterae) 和松毛虫赤眼蜂( T. dendrolimi) 是杨小舟蛾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1999 年从吉林农业大学引进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林间释放,结果表明,对照区寄生率为8.7 %,放蜂区0.3百万、0.45 百万、0.75 百万、1.05 百万、1.5 百万和3.0 百头/ 公顷,各处理当代平均寄生率分别为22.8 %,31.8 %,47.3 %,31.2 %,56.5 %和61.0%,第3、4 代有一定的持续寄生效果。
(二)昆虫病原微生物利用
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原生动物和线虫等。在林业上主要应用质型多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苏去金杆菌及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春尺蠖,应用芫青夜蛾线虫防治木蠹蛾。目前在生产上多采用喷洒Bt、灭幼脲、阿维菌素防治杨树食叶害虫。
(三)益鸟保护和招引
绝大多数鸟类是食虫的,绝对以虫为食的或绝对不以虫为食的鸟类很少。因此保护鸟类,严禁随意捕杀鸟类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除保护林中原有的鸟类外,还可人工悬挂各种鸟箱招引益鸟,使其在林中生息,捕食害虫。林业上招引啄木鸟防治杨树蛀干害虫,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应用不育昆虫防治
应用不育昆虫与天然条件下害虫交配,使其产生不育群体,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称为不育害虫防治。它包括辐射不育、化学不育和遗传不育。我国在林业上仅进行过辐射不育试验,即应用2.5-3万R的CO60γ射线处理马尾松毛虫雄虫使之不育,羽化后雄虫虽能正常与雌虫交配,但卵的孵化率仅5%,甚至完全不育。又用2.5-3.5万R的CO60γ射线处理油茶尺蠖,然后以其羽化的成虫与林间天然的成虫交配,绝育率100%,但均未进行大面积的野外试验。
五、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比较方便,防治费用比较低,能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范围内降低虫口密度;但化学药剂易于污染环境,杀伤天敌昆虫,使次期性害虫上升为严重害虫,使被抑制下去的严重害虫有重新严重发生的可能。
林用化学杀虫剂可以分为传统化学杀虫剂、行为化学杀虫剂和生长抑制剂。传统化学药剂包括有机氯、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行为化学药剂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追踪信息素及报警信息素等。生长抑制剂包括灭幼脲类杀虫剂。
林用化学杀虫剂的剂型主要有粉剂、可湿性粉剂、水溶剂(可溶性粉剂)、片剂、颗粒剂、晶体、乳油、油雾剂、烟雾剂、微胶囊剂、胶悬剂、超低容量制剂、可分散性微粒剂、速溶乳粉等。林用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方法有喷粉、喷雾、烟雾载药、树干注射等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化学防治方法:
(一) 高射程喷药防治
高射程喷药防治技术是近年来控制杨小舟蛾等食叶害虫危害的主要手段。在道路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6HW-50型高射程喷雾机(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生产)和配套使用的交通工具(皮卡汽车或农用机动三轮车),对第3~4代杨小舟蛾进行高射程喷药,可迅速扑灭灾情。农药可选用高效低毒的菊酯类杀虫剂,或生物杀虫剂,采用高浓度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减轻环境污染。车行驶速度5~10Km/h。
(二) 烟雾载药防治
烟雾载药防治是森林病虫害的重
要施药技术之一,对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较大,林木郁闭度在0.5以上,危害集中连片的杨树成片林(或已荫蔽的行道树和农田防护林带),在掌握适宜的气象条件和烟雾施放技术的基础上,都可进行烟雾载药防治。
一般于害虫幼龄期或活动盛期,在晴天早晨或傍晚林内风速在1m/s以内时采用6HZ-25型烟雾机(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进行烟雾载药防治,农药选用80%敌敌畏乳油(与柴油的混合比例为1:15~20)或4.5%高效氯氢菊酯乳油(1:30~40)。
(三) 树干注射防治
树干注射技术于20世纪初形成,并在对荷兰榆树萎蔫病、黑松短叶松长蛎蚧和松材线虫病等一些难以治理的林木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得到了发展。目前,江苏等地将这一防治技术应用于杨树人工林食叶害虫的防治,成功地解决了防治生产上因树体高大,常规喷洒技术难以奏效的难题。采用树干注射技术将具有内吸作用的化学杀虫剂,如吡虫啉、久效磷等注入树干输导组织,在树木蒸腾流拉力的作用下,化学杀虫剂被传输到树木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防治目的。
应用树干注射技术防治杨小舟蛾等林木害虫具有用药省、防治范围广、持效期长、效果好、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对天敌影响小等显著优点,特别是不必将用上百倍水稀释的药液喷洒到高大树冠这一点,对防治工作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树干注射技术将化学杀虫剂施入树干内,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实际上它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毒害作用降低到了最低限度,是一种较为环保的施药技术。
第1代杨小舟蛾林间虫态发育整齐,可供有效防治时间长达20多天。因此,第1代低龄幼虫期是进行树干注射防治的最佳时期(5月上、中旬)。根据上年害虫发生范围和越冬蛹情调查结果,制订防治计划。林间防治采用GB305D型背负式打孔机(山东临沂农业药械厂生产)和6HZ—2020A型树干注射机(徐州市森防站研制、生产),在干基处打孔,孔数一般大树3~4个,小树2~3个。用树干注射机注射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可溶性浓剂和5%吡虫啉乳油的2~4倍稀释液按林木胸径1ml/cm的量注射。
室内生物测定和林间注射防治试验证实,久效磷、甲胺磷、吡虫啉等内吸杀虫剂对杨小舟蛾具有良好的注射防治效果,杀虫持效期长达25~30天,防治后林间虫口减退率高达99.5%以上。
六、物理器械防治
应用简单的器械和光、电、射线来防治害虫的技术,称为物理器械防治。
(一)捕杀法:根据害虫生活习性,凡能以人力或简单工具(如石块、扫把、布块、草把等)将害虫杀死的方法,均属此法。
(二)诱杀法:指利用害虫趋性将其诱集而杀死的方法,
1、灯光诱杀:即利用普通灯光或黑光灯诱集害虫而将其于水中、高压电网上面杀死的方法。
2、潜所诱杀:即利用害虫越冬越夏和白天隐蔽的习性,人为设置潜所,将其诱杀的方法(如例用青草诱杀地老虎、用马粪诱杀蝼蛄等)。
3、食物诱杀:即于害虫喜食食物中加入杀虫剂将其诱杀的方法
4、信息素诱杀:即于信息素加入杀虫剂,当将害虫诱来后即可中毒而死。
5、颜色诱杀:即利用害虫对某种颜色的喜好性而将其诱杀的方法。
(三)阻隔法:即于害虫通行道上设置障碍物,使害虫不能通行,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例如在杨尺蠖成虫羽化前在树干人工绑扎塑料布或胶带,可阻止成虫上树产卵,将害虫阻止于带下进行人工防治或化学防治。
(四)射线杀虫:即直接应用射线照射杀虫。例如用红外线照射刺槐种子1-5分钟,可有效地杀死其中的小蜂。
(五)高温杀虫:即利用高温处理种子可将其中害虫杀死。如利用80温水浸泡剌刺槐种子可将种子中的小蜂杀死。
七、抗虫转基因技术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了人
们开始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抗虫育种的研究。植物基因工程将抗虫基因引入植物细胞并使其在寄主细胞内稳定地遗传和表达,使植物获得对某些害虫的抗性,已成为植物抗虫育
种的一条新途径。由于杨树组织培养较为系统,遗传转化技术较为成熟,近年来已有一大批抗虫转基因杨树进入了田间试验。抗虫转基因杨树的应用,可避免反复喷洒农药和生物
杀虫剂在自然界不稳定等缺点,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在现有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中,未发现其对人、畜有危害,对环境污染很少。因此,抗虫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抗虫育种项目进行有益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其纳入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害虫综合治理项目(IPM)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添加时间: 2010-11-17 11:19:05 点击数: 2127
上一篇文章: 杨树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下一篇文章: 速生杨应加强春管
栏 目 导 航
竹 柳(5)
竹柳介绍
形态特征
科研实验
竹柳管理技术
工厂育苗
竹柳行业动态(2)
政策法规
新闻动态
文冠果(2)
文冠果介绍
文冠果动态
林业百科(5)
品种介绍
杨树科学
桉树科学
木业资讯
纸业资讯
公司公告
竹柳基地
项目支持
社会关注
企业简介
联系我们
联 系 我 们
电话:010-81301012
010-81301789
手机:13466379018
传真:010-81301997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城关镇
邮编:102400
电话:010-8130101281301789手机:13466379018
版权所有:北京神农亚博苗木有限公司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无天网站建设
电话:010-81301789 81301012 传真:010-81301997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城关镇田各庄田家乐渡假村 邮编:102400
站长统计
更多阅读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破窗理论”大家都很熟悉,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少人都按其行事。黑兹利特对这个理论的反驳也很有力,同样很有道理,而且看起来更有“学术道德”。这次再读《一颗经济学》,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个黑兹利特已经
文化大观园 凤凰视频:《推背图》---中国的诺查丹马斯预言
凤凰视频:《推背图》---中国的诺查丹马斯预言
《壮士出川》背后的真实川军6:群炮毙敌是“神剧情节”吗?
《壮士出川》背后的真实川军6:群炮毙敌是“神剧情节”吗?编写者 冉光泽《壮士出川》中有一个情节:为了避免与敌军硬拼,张抗建议引诱敌军在尖山咀下庄宿营,然后在周围山头集中迫击炮轰击敌军,一战摧毁桥本旅团战斗力。这个情节有根据吗?在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 郭德纲我这一辈子高清
《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在裱糊匠桃园三结义的是老大福海、老二刘方子、老三赵二,三个人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也是交错盘结,人们对他们的认同感悬殊。老大由张国立扮演,他是一个善良重义气的满族普通市民。在赵二家没法再住下去的刘
转载 读故事学政治2.《种桑误国》中的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文地址:读故事学政治2.《种桑误国》中的经济学作者:政治精品屋读故事学政治2.《种桑误国》中的经济学浙江省春晖中学 王国芳《种桑误国》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