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悲怆 》 b小调第六交响曲 悲怆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爱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是谁?我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柴可夫斯基。”那么,你最喜爱他的哪部作品?我略加考虑后说:“第六交响曲。”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凡是我听过的“老柴”,我都喜欢。然而,他的《第六交响曲》却是无与伦比的。这里有三条理由:

其一是,柴可夫斯基曾经说,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在保存下来的老柴的草稿里是这样说的:“第一乐章全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有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作为结束。”他创作这部作品,前后历时1年零5个月,第一稿不满意,全部扔掉了。再次谱写的新稿并没有完全实现原先的构想,作者用“悲怆”的标题来概括整部作品的中心内容,还强调说明它浸透着“安魂曲”那样的情绪。
柴可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悲怆)》 b小调第六交响曲 悲怆

其二是,这部交响曲成为这位音乐大师的绝响。1893年10月,于彼得堡,老柴在亲自指挥首演后不久即突然辞世,这就更为《第六交响曲》增添了悲剧色彩,使之成为作曲家本人的生命挽歌。这部作品是老柴全部创作活动的终结,它特别深刻地体现了个人的苦难和斗争,愤怒的抗议以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情的热烈探求。这是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悲哀感受,其中关于内心的痛楚、绝望、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推断,一个人不知道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其三是,这部交响曲的哲学深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的音乐形象鲜明易解,它的感情诉述格外纯朴真挚,所有这些都是他的这部作品之所以特别感人的原因所在。正如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所说:“艺术就是永远的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的忧郁的摆脱。摆脱了也还忧郁,忧郁了也要摆脱。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而美是一种照耀着人生的苦难的光明。悲即美,而美即光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悲与美共生,悲与美冲撞,悲与美互补。忧郁与摆脱,心狱与大光明界,这就产生了一种摇曳,一种美的极致。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人生苦短,人生苦苦。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这就是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哲学。”

我在聆听《第六交响曲》时,总是心怀热望,祈盼着光明出现、欢乐伴随、爱情降临,与作曲家一起奋争。然而,我却一次次被旋律带入相反。尽管如此,我还是怀抱希望,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因此,我每听一遍,情绪就来一次大的起伏,如同从跌入深潭的冰水中捞出来的一样,经历着一次灵魂的洗礼,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很难从“那种”氛围中走出来。

老柴的《第六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柔板-不太快的快板-很慢的行板-活跃的快板-有节制的行板 ,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优美的快板,五拍子的圆舞曲,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十分活泼的快板,谐谑曲与进行曲的结合,奏鸣曲式。第四乐章,终曲,悲歌般的行板,奏鸣曲式。全曲时长约44分钟左右。为便于理解,第一次欣赏者可以采取每次听一个乐章的方法,日久天长,可以逐步过渡到整部作品。

最后,我要补充一句,假如有人向你描述过天堂和地狱在哪儿,是什么样,你若是聆听过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你就会郑重地对他讲,这我知道,并且,我已经去过那里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30128.html

更多阅读

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 船歌柴可夫斯基钢琴曲

1875年冬,三十五岁的柴科夫斯基正值创作的盛年。他的作品博得音乐爱好者的一致赞誉。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主编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并富于俄罗斯特色的诗歌,准备在1876年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期

声明:《柴可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悲怆 》 b小调第六交响曲 悲怆》为网友巷尾的梧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