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到来了。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纵观古今端午风俗,可将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壁邪驱恶为内涵的风俗,这类风俗产生了一系列驱邪吉祥物,如五色丝、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雄黄酒、木兰汤、桃印、钟馗门神等等。另一类是以祭祀龙神、英雄人物(主要是屈原)为内涵的风俗,用于这类风俗的吉祥物主要是起祭祀作用的龙舟、粽子等等。这种信仰观念就是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死亡日。辟邪祛恶是人们对恶月、恶日、死亡日的抗争,其目的是化凶为吉,而祭祀龙神,英雄人物则也含祈求神灵保估、免除灾厄之意。
仲夏五月,初八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恶月恶日直接带给人的厄运是死亡,所以五月五日被视为死亡日,不少传说人物与历史人物都被说成是死于五月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此外,伍子胥、介子推等都曾被说成是五月五日死亡。
由于五月五日这个“恶日”最为人深恶痛绝,也最令人担心恐惧,所以用于该日的辟邪驱恶的吉祥物也最为繁多,围绕这些吉祥物,形成了一系列端午习俗。五瑞与辟邪习俗。五瑞指五种植物吉祥物。最初,人们在端午节以菖蒲、艾草辟邪驱恶,后来又加进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瑞”。各地风俗不一,有的五瑞同时兼用;有的只用其中几种。
菖蒲。《本草纲目》说:草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又因其叶似剑,又名“水剑草”。菖蒲是中草药。菖蒲根茎可提炼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等功能。由此,菖蒲被视为辟邪之吉祥物,每逢端午,人们便要把菖蒲悬挂于户,或插于门旁,用以驱除邪气。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端午日,用菖蒲插于门旁,以禳不祥。”《梁书》说:“太祖后张氏,尝于空中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所惊异之,谓侍者曰:‘汝见否?’皆曰:‘不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吞之,生高祖。”菖蒲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内涵,人们用它来驱除五月五日的邪气,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艾草。据《尔雅》,古人又称艾为“冰台”。艾是中国传统草药之一。艾用之治病,既可服用,也可用于热炙。古人认为艾之治病效力极佳,能治顽症、疑难病症,且以老艾药效最佳。《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为古人草药,所以用作辟邪吉祥物。端午节辟邪,要插艾挂艾或戴艾。另外,还有端午节妇女以艾叶插戴发上作饰物的习俗,其意也在驱邪逐疫。
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所以榴花又称五月花。早在唐朝,就有以榴花辟邪的习俗。《酉阳杂俎》说:“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石榴花之成为端午节驱邪吉祥物,可能主要因为它为五月之花。明朝以后,女子多以榴花饰发以辟邪。由于有此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帝京景物略》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蒜头。蒜头气味辛烈,是具有杀菌作用的佐餐调味品。蒜之成为驱邪吉祥物,跟它的杀菌功能有关。民间多以嚼生蒜或盐酸蒜来预防或消除口腔及肠道疾病,也就很自然地会以蒜为端午辟邪之物。人们在端午节,将蒜附于蒲剑上,悬于门楣以驱邪。
龙船花。龙船花本名山丹花,也在五月盛开,所以也被用作端午节辟邪的吉祥物。人们将山丹花系在蒲剑上,悬挂在门户上以辟邪。
晚近,端午驱邪仍用五瑞,同时,各地又加进了一些与五瑞相似的吉祥物,代替或辅助五瑞驱邪,如五色丝、香囊与辟邪习俗。清朝,由五色丝及习俗又衍生出了香囊及习俗。香囊系用丝布缝制而成,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索上系上各种形状的香囊,结成一串,让小孩佩带于身,俗信可以辟邪。
雄黄酒、菖蒲酒、朱砂酒与辟邪习俗。雄黄酒,即泡以雄黄的酒。雄黄酒成为端午节驱邪吉祥物,在于雄黄的功用。菖蒲酒,朱砂酒也都因其药用价值成而为端午壁邪物。
此外,张挂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像也是辟邪的习俗。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像都是端午节悬挂于门户辟邪的吉祥物。五色桃印系由桃符演变而来,钟馗门神原为除夕镇宅之门神,明清之际开始用于端午节。张天师系道教创始人,为道教尊神,用于端午壁邪,显然出于道教对节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