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磁发射技术不输美国
图片为电磁炮发射的基本原理动画图,我们可以看到,电磁炮发射炮弹实际上就一个个电磁线圈组成的”接力比赛“,我们知道,电磁炮分为电磁线圈炮和电磁轨道炮两大类,电磁应用历史已久,电磁线圈炮跟直线电机一样,线圈产生的磁流和弹体产生的感应电流相互作用推动炮弹运动。多极电磁线圈产生的磁流,逐级把炮弹加速到极速,上面的图片就是一个简单的电磁线圈炮,通过一个一个线圈推动炮弹弹丸发射。
电磁线圈炮可以使用传统式样的炮弹,属于“安静”发射,还不产生烟尘,但是并不节能,线圈产生磁流的同时也产生涡流,大量的能量在线圈中变成热量,义不容辞的高耗能,难于实际运用。电磁轨道炮结构就简单多了,靠电力容器积蓄能量,发射时过流经炮弹的电流在轨道和炮弹间产生斥力推动炮弹运动,和线圈炮的区别是,通过炮弹的电流更大,更直接,所获得的洛伦茨力也更大。
电磁轨道炮的炮弹需要或部分需要通过大量的电流来产生洛伦茨推力,电流同样会在炮弹上产生高热,炮弹一般不能充填轰爆炸药,只能靠蛮力硬撼。不光如此,极大地电流随时会把炮弹和滑轨焊接在一起。别跟我说你没见过电焊啊,这道理跟电弧焊没有区别,你把它当成超能量电焊机都行。解决之道就是在滑轨电极和弹体之间增加易蒸发介质比如铝,在电流通过时先行蒸发形式高压离子气团充当“润滑”剂,保证炮弹在电极轨道间滑行,所以发射时照样电闪雷鸣。
2014年曝光的中国电磁弹射器装备再次证明中国在电磁发射技术上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有外媒称,中国正在进行电磁弹射器系统的研制工作,虽然电磁弹射器技术要比电磁炮复杂的多,但实际上,电磁弹射和电磁炮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所在都是强迫储能装置,电磁弹射系统的强迫储能系统要求在45秒内充满所需要的能量,而电磁炮的要求则更短,简单讲,强迫储能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储备能量,同时在瞬间发出能量的技术。
如果能量加大,牵引飞机的电磁弹射也可以推送弹丸,它就变成电磁炮。所以,外国媒体认为既然中国已经能够做出电磁弹射器,那么中国在电磁炮研究领域应有相当进展。据香港媒体在今年年初的报道,海军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马伟明少将曾经表示,中国舰载机弹射起飞技术完全没有问题,实践多次也很顺利,有信心运用到现实当中去,他强调,中国掌握的技术已经不输美国,甚至更为先进。据了解,马伟明团队在我国率先攻克电磁武器核心关键技术,是中国航母电磁弹射器之父,也是中国海军电磁炮项目、综合全电控制技术和全电推荐舰船技术发展的主要负责人,被外国媒体誉为“第二个钱学森”。
军事专家称,在上海能建造这样大规模的弹射实验设施,证明中国已全面验证和掌握了大型直线感应电机、高强度强迫储能装置以及高性能脉冲发生器等电磁弹射器的关键技术,而这些技术同样可以让中国解决一系列电磁炮技术难题。
那么,中国电磁炮技术到底怎样呢?外国媒体认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电磁炮技术的早期研究,上世纪90年代末进行了多次实验打靶,2005年开始研制一系列原理样炮,总体上来说,在该技术上,中国并不落后。2015年,英国媒体曾经报道称,在中国包头市的西北地区,被称为白城装甲设备与火炮测试中心内,有两门非同寻常的超级火炮。报道猜测,这显示该测试中心正在对高速炮弹进行穿透力测试,这是中国目前正在秘密进行火炮试验项目之一,这些火炮和实验设计据称都与中国的电磁炮技术有关。
中国翼龙2无人侦察攻击机直追美“死神”无人机
成飞展出的翼龙-2无人机
此前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CH-5大型无人机刚刚试飞成功,它的性能与翼龙-2相近,在短时间研制两种大型无人机,这表明中国无人侦察攻击机又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长航时无人机迎来的发展热潮,这是因为各国面对全新的安全环境,需要面对非传统威胁,例如反恐战争,恐怖分子和激进组织往往与平民混杂在一起,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跟踪、锁定和识别,才能对其进行打击,所以出现了象美国RQ-1这样的长航时无人机,它可以长时间在敏感区域停留,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考虑到时间的敏感性,美军感觉有必要缩短杀伤链,也就是说当无人机识别出目标之后,即可对其进行打击,所以美军为RQ-1配备了海尔法空地导弹,将其升级为无人侦察攻击机,型号也改为MQ-1,它在美军的反恐作战行动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内外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外型号的发展趋势,国内相关单位开始研制无人侦察攻击机,其中就包括翼龙无人侦察机,它是由中国成都飞机公司研制的,根据珠海航展的资料,翼龙无人机的长度大约为9.3米,翼展14米,配备一部ROTAX914F活塞发动机,(MQ-1使用的也是这个发动机),它的安装重量大约是75公斤,功率大约是115马力,最大起飞重量1200公斤,最大速度28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160公里/小时,续航时间20个小时,外挂载荷200公斤,最大载油300公斤,载油和载荷最大约350公斤,最大飞行高度5300米,航程4000公里左右。
从相关数据来看,翼龙无人侦察攻击机的战术技术指标与美国的MQ-1相当或者相近,它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无人侦察攻击技术,由于它的价格远低于MQ-1,所以在国际市场受到好评,已经出口到阿联酋、沙特等国,中国空军也装备了翼龙,编号为攻击-1型无人侦察攻击机,并且在2014年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之中公开亮相,它的列装增强了中国空军的对地侦察、监视和打击能力。
在即将开幕的北京航展上面,有人拍到了中航展出的翼龙-2无人机展板,从相关信息来看,它应该是类似于美国的MQ-9的无人侦察攻击机。此前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CH-5大型无人机刚刚试飞成功,它的性能与翼龙-2相近,在短时间研制两种大型无人机,这表明中国无人侦察攻击机又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不过在使用之中,也暴露出翼龙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和弥补,首先是载荷不足,翼龙的载油和载荷只有350公斤,其中任务及外挂载荷只有200公斤,而一个光电吊舱就有100公斤左右,这样翼龙的外挂只有100公斤,只能挂载2枚蓝箭-7这样的机载空地导弹,这个数字偏低,难以对付多个目标,而翼龙无人机的留空时间可以达到20个小时,这样的外挂能力限制翼龙长航时能力的发挥。
另外它不能配备多种任务载荷,目前翼龙标准载荷只是一个光电吊舱,它虽然探测精度高,识别能力强,但是探测距离近,覆盖范围相对较小,受恶劣气候影响较大,所以现代无人机还配备一个合成孔径雷达(SAR)吊舱以提高无人机的探测距离,增加覆盖范围,提高无人机在恶劣气侯条件下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对目标进行光电和电磁复合确认,进一步提高识别能力。
另外翼龙的实用高度也比较有限,5000米的高度虽然超过了一般肩扛式防空导弹的射高范围,但是仍旧处于一些近程防空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如通古斯卡的9M311导弹的射高已经达到8000米,所以翼龙的工作高度需要进一步增加,以提高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更高的工作高度也有利于增加机载任务系统的探测距离和覆盖范围。
这样翼龙无人机改进就需要增加飞机的载荷、实用升限,以提高无人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实际上MQ-1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美军在它的基础上发展了MQ-9无人机,它最大特点就是用TPE-331涡桨发动机替代了MQ-1的ROTAX914F活塞发动,同时增加了机体尺寸,对相关结构进行了加固,由于发动机功率的增加,MQ-9的最大起飞重量由后者的1200公斤提高到4700公斤,,巡航速度由后者的180公里/小时增加到380公里/小时。
由于采用了更大、更坚固的机翼和机体,所以MQ-9的武器挂载能力明显增加,它的外挂能力可以达到1700公斤,机翼外挂点最大外挂能力为250公斤,可以在外挂2枚GBU-38情况下,还挂载8枚海尔法机载空地导弹,对地攻击作战能力明显增强,可以更好的发挥长航时无人机的航程优势。
根据MQ-1升级到MQ-9的经验,成都飞机公司发展了翼龙-2无人机,从航展的展板介绍来看,翼龙-2无人机用涡桨发动机替代了翼龙的活塞发动机,所以它的起飞重量由翼龙的1200公斤提高到4200公斤,尺寸也有所增加,机长由后者的9米增加到11米,翼展由14米增加到20米,最大速度由280公里/小时提高到39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由5000米提高到9000米,从这些指标来看,翼龙-2的战术技术指标比翼龙有较大的提高。
发动机升级是翼龙-2最主要的特点,由于发动机功率的增加让翼龙-2的最大起飞重量和速度比翼龙有明显的增加,相关厂商并没有透露翼龙-2配套的发动机,国内能够配套的发动机只有涡桨-9,它是在涡轴-8涡轴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起飞功率大约在700马力左右,发动机重量大约170公斤,起飞耗油率大约0.37公斤/公斤力.小时,相比较之下MQ-9配备的TPE-331的起飞功率大约900马力,发动机重量170公斤,起飞耗油率大约0.35,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翼龙-2在最大起飞重量、速度、升限等方面都要低于MQ-9。
利用增加的起飞重量,翼龙-2的任务载荷有较大的增加,从相关展板介绍来看,翼龙-2可以同时配备光电吊舱和合成孔径雷达,由于它的内部空间和载荷大于翼龙,所以可以搭载更大的雷达,以得到更大的探测距离,另外翼龙-2还配备了雷达告警系统,具备一定的威胁告警能力,提高无人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从相关图片来看,翼龙-2在气动方面也有所改进,例如配备了翼梢小翼,这在无人机之中比较少见的,翼梢小翼的作用消弱翼尖涡强度,从而有效增大机翼有效展弦比。耗散翼尖涡,减少诱导阻力。同时还可以起到增加机翼升力及向前推力、推迟机翼翼尖气流的过早分离,提高失速迎角等作用,根据相关资料,采用翼梢小翼能使全机诱导阻力减小20%~35%,相当于升阻比提高7%,众所周知升阻比与航程呈现正比,所以翼龙-2采用翼梢小翼应该是为了增加航程,翼龙-2采用涡桨发动机虽然可以增加无人机的最大起飞重量、速度和外挂,但是对于更大的功率意味着发动机的油耗更大,一般认为小功率发动机,活塞发动机的油耗相对较低,这样就会影响无人机的航程,所以翼龙-2采用了翼梢小翼来提高无人机的升阻比,以保证航程性能。从相关资料来看,翼龙-2的任务续航时间仍旧与翼龙相当,都是20个小时,但是它的巡航速度应该能够接近300公里/小时,这样它的航程应该可以达到6000公里以上。
从相关资料介绍来看,翼龙-2的外挂点由翼龙的2个增加到6个,并且可以和MQ-9一样,采用多联装挂架,从图片中可以看到翼龙-2采用的是双联装挂架,可以挂载12枚机载反坦克导弹,不过笔者注意到它的外挂能力却只有480公斤,这个指标虽然明显高于翼龙的200公斤,但是却明显低于MQ-9的1400公斤,对于翼龙-2这个指标让人比较疑惑,翼龙-2作为一个起飞重量4吨级的大型无人机,载荷似乎不应该如此之少,这个指标似乎应该是取掉了载油和任务载荷之外的指标,根据2011年版世界飞机手册,MQ-9最大外挂1400公斤,但是它的空重达到1700公斤,内油为1800公斤,机内任务载荷为400公斤左右,这样它的无外挂起飞重量就达到了3900公斤,以最大起飞重量4800公斤来计算,它的外挂最大应该是900公斤左右,如果达到1400公斤的外挂,那么内油就要降低到1300公斤左右,这样就会影响它的航程和留空时间。
翼龙-2的尺寸与MQ-9差不多大,考虑到中美两国在材料、工艺方面的差距,翼龙-2的空重应该大于MQ-9,大约在1900-2000公斤左右,机内任务载荷大约400公斤,加上420公斤的外挂,那么根据4200公斤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能得到它的内油大约是1400公斤左右,因此笔者认为翼龙-2应该可以和MQ-9那样,采用降低内油的方式来增加载荷,例如翼龙-2真的象图片那样配备16枚蓝箭-7机载反坦克导弹的话,那么它的外挂重量应该在1000公斤,它的内油就需要降低到700公斤,加上武器外挂增加的阻力,这些都会影响它的航程和留空时间。
从整体上来看,翼龙-2利用发动机的升级,让无人机的战术技术指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发动机技术水平的差距,让翼龙-2的性能与MQ-9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相关单位来说,提高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由于涡轴和涡桨发动机在结构上有很大的通用型,所以通常各国会在一个核心机的基础上发展涡轴和涡桨发动机,如我们熟悉的PT6就有PT6A涡桨和PT6B涡轴两个系列,而涡桨-9也来源于涡轴-8,目前国内已经发展了多个系列的涡轴发动机,比较适合翼龙-2采用的是涡轴-9,它的功率在1400马力左右,如果能够在涡轴-9的基础上发展一型涡桨发动机,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提高翼龙无人机的性能,未来的翼龙-3无人机在战术技术指标上应该能够和MQ-9相抗衡。
中国航母研发拖曳式双向气体弹射装置抛弃美国标准
最近,中国一部看似普通的中国军工企业冷弹射技术宣传片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宣传片中显示中国拥有拖曳式双向气体弹射装置,该设备的推力可以高达数百吨,超过当今世界现役所有战斗机的单体重量。理论上,俄罗斯目前重量最大的图-160战略轰炸机在满载状态下,都可以由这种弹射器推进升空。
对于中国的这一研制成果,最为担忧的莫过于美国了。美国军方人士指出,中国拥有这样的导弹弹射技术,意味着中国可能已经在航母舰载机弹射器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虽然在当前,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真正掌握实用性弹射器技术的主要国家,但是这一局面可能正在被改变,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中国在军工研发方面快速取得成果。如果中国真的掌握了航母弹射器的技术,并且拥有如此大功率的设备,那么将意味着中国可能能够研发吨位极大的新型航母舰载机,目前在役的重型战斗机、轰炸机都可能被升级改造之后适用于中国航母作战群。
无独有偶,最近展出的歼-31数据,让人对于这款或许会被应用于新一代舰载机研究的中型战机的数据产生了臆想。中国歼-31公开的数据显示该款机型拥有8T的载弹量,配备推力提高到88千牛的RD-33MK发动机,作战半径为1200KM。虽然这只是一款中型机,但是分析人士认为,歼-31的一些数据有出人意料之处,它的设计理念可能蕴含了更多我们未能想象的成分。考虑中国一贯低调的研发风格,歼-31的数据可能告诉我们一个不被正式公开的秘密,就是中国已经具备了研制重型舰载机的能力。
如果中国同时具备重量级航母弹射器和重型舰载机的研制技术,那么中国新一代下水的国产航母,就可能出现搭载性能十分先进的庞大战机的情况。类似于歼-20这样等级的先进战机如果出现在航母上,就能大大增强航母实战作业中的空战优势。
虽然中国近年来的军事技术研发一直以美军标准为模版,但是军事专家也认为,在国产航母的研制上,中国可能会独辟蹊径,寻找自己的发展理念。因为中国航母如果按照美军标准,那么即使成功研发出来,也只是“师夷长技”,而很难达到“以制夷”的效果。借鉴固然是对于成功经验的认同与引用,然而整合资源自主研发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未来的核动力航母或许不会像美军航母那样搭载数量众多的舰载机,但是舰载机的单体战斗力和质量水平可能会有质的飞跃。
歼-11再升级,从B型到D型升级获得惊人提升
近日有消息说歼-11B正在返回沈飞接受改进,将战术技术标准提高到歼-11D的水平。实际上歼-11D和歼-11B相比在机体结构、飞控操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歼-11B此次升级应试集中在航空电子、机载武器等方面。
从飞机的结构上来讲,歼-11B实际上国产化的苏-27SK(T-10S),而歼-11D则参考了苏-30MKK,后者又大量采用了苏-35(T-10M)部件,两者主要区别是T-10M在机翼根部增加了一个负载大约2000公斤的重载挂架,由此对机翼、机身进行了加强,这样T-10M的重载武器挂架达到8个,而T-10S只有6个,由于苏-27采用了机腹进气道布局,受到挂载空间的限制,机身挂架挂载大型空地武器受到限制,而机翼增加了这两个重载武器挂架可谓弥足珍贵。现在海外媒体认为歼-11D可能参考当年俄罗斯向中国推出的苏-27SMK方案,这要当于单座版的苏-30MKK,不过中国空军拒绝了这个方案,选择更加稳妥的苏-27SK。
歼-11B另外一个稳妥的地方就是飞控操纵系统,根据相关资料,在研制歼-11B的时候,沈飞完成了歼-8ⅡACT项目,掌握了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技术,因此想在歼-11B上在应用这个技术,但是空军同样出于稳妥的角度出发,也没有同意,最终歼-11BS第一个配备国产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不过从后面的反复来看,空军当时的决定应试还是正确的。而歼-11D作为最新推出的型号,肯定也采用了国产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
即使在航空电子方面,歼-11D与歼-11B可能也存在较大的区别,歼-11B研制的时候,配备的是第三代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数据总线以电缆传递介质,当时国内基于光纤的数据总线正在研制之中,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首条光纤总线安装在歼-8Ⅲ上进行了试飞,目前国内基于光纤总线、采用核心处理系统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成熟,歼-11D可能安装的是第四代航空电子系统或者采用了某些技术,类似于阵风和EF-2000.
因此歼-11B的升级可能是将现有的机械扫描雷达更换为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从目前来看周边国家和地区作战飞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已经是一个趋势,所以歼-11B作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也有必要配备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与目前配备的机械扫描雷达相比,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平均功率更高,探测能力更强,尤其是多目标攻击能力,歼-11B作来一种重型战斗机,可以挂载多枚空空导弹,配备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之后,可以充分的发挥挂载能力强的优势。
为了发挥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优势,机载武器将由现在的PL-12升级到PL-15,与前者相比,PL-15采用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具备更大的发射包线,战术技术指标达到或者接近AIM-120D的水平,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时代,提高机载电子战系统水平同样重要,目前国外先进战斗机已经配备了拖曳式诱饵,所以歼-11B的升级也应该在机载电子战系统之中配备拖曳式诱饵,以提高飞机在现代空战之中的生存能力。
前不久日本航空自卫队派出F-15J拦截东海上空的中国空军图-154MD,从相关图片可以看到F-15J已经配备了AAM-5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这标志着第四代红外成像空空导弹已经在中国周边扩散,它的性能要优于歼-11B目前配备的PL-8B,所以歼-11B另外一个升级就是配备国产PL-10红外成像格斗空空导弹以进行抗衡。
总体而言歼-11B经过这样的升级之后这样在空警-500这样先进预警机的支持下,歼-11B利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这个组合完全可以压制周边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作战飞机,并且具备对抗三代半作战飞机的能力,可以作为空军第四代作战飞机大规模装备之前的过渡,由于飞机结构、操纵系统方面的不同,将其升级到歼-11D状态可能比较困难,也没有必要。
中国航天火箭发动机真实水平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此次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搭载发射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的开拓一号、希望二号、天拓三号、纳星二号、皮星二号、紫丁香二号等20颗微小卫星。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和一箭20星的成就令所有国人倍受鼓舞。但是有很多人对中国现有的运载火箭发动机水平不怎么了解。下面就粗略介绍一下我国在先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氢液氧发动机发展的显示水平。虽然这些技术与美俄欧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保持这个发展势头,相信中国很快会赶超上述三个第一集团成员。
中国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正式曝光
根据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展思路,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应坚持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发展原则形成的“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总体发展思路。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中规划的小型运载火箭,可以满足小型有效载荷的发射需求,也符合小型运载火箭的总体规划。其中一个系列就是我们熟知的长征系列火箭,两种发动机就是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氢液氧发动机,三个模块就是大、中、小三个模块即大型火箭长征五号、中型火箭长征七号、小型火箭长征六号。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更新换代、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一步,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主流大型运载火箭的水平。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基于120吨级推力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设计中贯彻模块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的设计思想,以5米直径芯级为核心分别捆绑不同数量的3.35米和2.25米直径的助推器。LEO发射使用一级半构型,即一个芯级、捆绑助推器,GTO增加了基于YF-75D氢氧发动机的上面级,构成了A~F六个型号的长征五号火箭,覆盖了LEO10~25吨、GTO6~14吨的运力范围。
上面提到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共有三种状态单机,可通过组合使用的模式,装备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六号、七号,使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升到2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升到14吨,与国外主流水平持平,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提供动力保障。该发动机推力达到120吨级,于2012年6月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成功,以液氧煤油为推进剂,绿色环保优点突出;首次采用补燃循环、自身起动、变工况调节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其研制成功,缩短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奠定了我国未来航天动力系统发展的技术基础。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新型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和氢氧发动机,并与2010年前后先后定型,作为长征五号火箭的发动机使用。其中,推力50吨的YF-77火箭发动机就是其中的一种主力发动机。氢氧发动机因为携带的燃料种类最轻(得益于液氢的低密度)而具备最大的比冲和最好的性能。尽管氢氧发动机的技术难度较大,但各主要航天大国均在氢氧火箭发动机的开发商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目前美、俄、日、欧都有各自独立的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型号,其最大推力都在100吨以上。美国的SSME引擎甚至达到了213吨之多。而美国研制之中的RS-68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推力更是达到338吨。
航空专家指出,考察液体火箭发动机主要有2个指标,一个是最大推力,另外一个是比冲。在相同的发射重量下,火箭发动机的比冲越高,火箭的运载能力就越强;火箭发动机最大推力越大,所需的发动机数量就越少。资料显示国外目前均采用推力较大、比冲较高的高性能火箭发动机。而与美俄等先进航空大国的航空发动机数据相比,中国的液态氢氧发动机技术的确还落后不少。
国际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宇宙神5火箭使用引进的俄罗斯RD-180液氧煤油发动机,真空最大推力4320千牛,真空比冲337.8秒;俄罗斯质子火箭的RD-253液氧煤油发动机虽然相当老旧,但使用分级燃烧循环设计,真空最大推力仍然达到1830千牛,真空比冲316秒。在氢氧发动机方面,美国的德尔塔4火箭使用本国普惠公司生产的RD-68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这也是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氢氧发动机,真空最大推力3445千牛,真空比冲409秒;欧空局的Ariane5火箭使用法国斯奈克玛公司的Vulcain2氢氧发动机,真空最大推力1340千牛,真空比冲431秒;日本H-IIA/IIB使用本国的LE-7A氢氧发动机,最大推力1098千牛,真空比冲442秒。相对来看,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真空最大推力为1340千牛,真空比冲约330秒;YF-77液氧液氧发动机真空最大推力约为70千牛,真空比冲428秒。在主要的地面启动液氧煤油发动机中,YF-100性能仅仅超过了老式的RS-27、RD-107和SpaceX廉价的Merlin等发动机,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更是在主流氢氧发动机中推力和比冲双垫底。
结语:从上述数据对比来看,可以了解到中国现有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氢液氧发动机的实际水平。但是外界不敢轻视的是中国航天工业正在经历跨越式的发展,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2013年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属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宣布启动“220吨级氢氧发动机”预先研究工作,该型发动机将用于中国航天重型运载火箭。而最近串联式涡轮冲压发动机以及五倍音速飞机的事实证明,中国从来都是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