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详案2011-03-29 二 长安晚秋翻译

《长安晚秋》

赵嘏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长安晚秋》详案(2011-03-29)(二) 长安晚秋翻译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中唐时期两首古诗背诵及相关知识

内容讲析:

(一)简介作者:

看课后注释①,补充:擅长七言律诗,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胡震亨谓其“才笔欲横,古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这首诗题目叫《长安晚秋》,为我们点明了地点、时间。显然是诗人居住在长安的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二)学生自由读,找学生读,具体讲解

1、学生整体感知,读了这几遍,你感知到了哪些信息?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我们说其实诗歌结构很死板,都是套路,一首诗几句话,先写景,然后借景抒情,那这首诗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结合诗人背景)哪几句写景?哪几句抒情?】
(三)具体分析:

先讲尾联:

【尾联是抒情句,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情?(用典)(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诗人由于落榜寄居长安,想到西晋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不禁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到自己和楚国的伶官钟仪一样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所以那种羁旅思归的心情油然而上。回忆上节课《九日齐山登高》用了什么典故】

【尾联抒情,接下来具体分析诗人的写景句】

【学生一起把前三联读一下】

首联:

1、注意读音:拂(fu)晓

总览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读到这样深秋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凄凉】
【第一句诗是用哪两个字概括的? 凄凉】

2、“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

【一切景语皆情语,首联“凄凉”二字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那我们来看看诗人是用怎样的景物来反应内心的凄凉的】
颔联:

从视角来看,是一个怎样的视角?

(仰视)

【诗人抬头仰望,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
【这一句是诗人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杜牧极为称赞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所以把诗人称为“赵倚楼”。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2、【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两句名句】“残星几点”从感官的角度来说是什么角度?(是目见)“长笛一声”呢?(是耳闻);“雁横塞”,避寒的秋雁越过关塞,“人倚楼”,诗人倚靠在城楼上,这里从动静的角度看,哪个是动?哪个是静?

【这两句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

【颔联诗人从仰视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残余的星光,避寒的秋雁以及使人黯然神伤的长笛声,这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凄凉情感。但是诗人的这种感伤情节并没有减少,诗人又看到了那些景象使他触景生情了?我们一起把颈联读一下?】

1、这一联描写了哪些意象?

菊花,莲花

2、颔联诗人抬头仰望,现在又低头俯视,这里视角有什么样的变化?

(由仰视变为俯视)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3、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或者诗人借这两个意象想要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思考:这首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同学们看看前三联是如何富有层次的写景的?

赵嘏《长安晚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之景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

扩展延伸:

将本诗和盛唐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比较,看看在艺术境界、情感特征以及写法上有什么同和异?

《长安晚秋》前三联写景,尾联以典故直接带出情感。写景渲染出气氛,借景抒发感情。感情悲伤,思乡归隐。艺术境界上,多幅画面,铺陈渲染,意韵清远,景中含情。

《与诸子登岘山》前两联议论,颈联写景,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悼古伤今,无限感慨。感情悲壮,失意感伤。艺术境界上,两句写景,形成阔大的境界,映衬人物的情感。)


板书设计:
长安晚秋

整体感知: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愁思

首联:总览长安全景

颔联:仰观

颈联:俯察

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教学反思:

自己感觉上的有点糟,有点小乱,怕学生接受不了,但跟着实习的老师说讲的还行,先从尾联讲起,然后再讲前三联写景。讲解诗歌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引用别人的,但还是要转化成自己能接受的方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9013.html

更多阅读

《论语》十则为何变成十二章? 论语十则ppt

《论语》十则为何变成十二章?文■周磊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将原来的《论语》十则,更换为新版本的《论语》十二章,仔细比对,发现替换了五则,增加了两则,下面是两次课文的对比:《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老人梦---《我们仨》摘抄赏析2011.7 我们仨摘抄赏析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老人梦关于《我们仨》摘抄赏析序:《我们仨》好素雅的名字,这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后写出的文字,用她最后的精力与颤巍巍的手。只有老人,有哲思且生活幸福的老人,才

《芦花荡》教学案 芦花荡教案

2.《芦花荡》教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2.依据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自主预习案】1.给加粗的字注音。悠闲( ) 疟子( ) 寒噤(  )吆喝( )张皇失措()( )

电影中的汽车——《我愿意》 我愿意 2011 电影

《我愿意》,一步让我们找回谈恋爱时的感觉的电影,也是一部让我们欣赏缤纷多彩的汽车的电影!P1:奥迪A1 2012款,22万--28万.P2:进口车,三门四座1.4T,P3:百公路综合油耗5.5升.P4:老款捷达,不用多说了,中国的神车.P4:汗马H3,牛车.

声明:《《长安晚秋》详案2011-03-29 二 长安晚秋翻译》为网友疯子般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