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文言文对于我班学生来说已不新鲜,况且这篇文言文与他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比起来难度不大,容易理解,所以教学本文,我把重点放在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聆听这声叹息,向往这份美好……
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描写:“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师生在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当伯牙的琴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情会怎样?(生:寂寞无奈伤心)此时他渴望什么?(生:理解他的人懂他的人知音……)现在,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钟子期。请你想象俞伯牙会紧紧地握住子期的手说什么?有的同学很自然地说出:“知我者,子期也!”让学生在思考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伯牙此时恰逢知音那激动不已的心境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它将他乡遇故知的激动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了每个孩子的肺腑,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堂,因为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随后我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此时伯牙心情沮丧,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同学们也一同随老师一起读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吟诵完这首短歌,伯牙起身把瑶琴摔碎。
同来的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
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我再次让学生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从同学们悲伤的语音中,我知道同学们理解了世上知音难觅。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随后我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田。
最后我给学生们讲了《知音情长——俞伯牙知己难觅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更形象,更生动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