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穿越“路易斯拐点”
195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刘易斯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存在着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的部门,一般以农业和农村为代表;另一个是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和城市为代表。
一开始,农业人口很多,有很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个时候,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略高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会从农村进入城市,涌入工业部门。于是,工业部门开始扩张,只要还存在足够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就不需要给工人提高工资,因为劳动力供给很充足。
但是,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被不断扩大的工业部门吸收完的时候,工厂老板猛然发现,要想找到足够的工人,就必须大幅度的提高工资水平,因为,这时候需要和其他工厂争抢工人,而不是只给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就可以了。工资水平从停滞不动到突然上升的转折点,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成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剩余向短缺变化的转折点,在“路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在“路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把工资涨到足够高的水平,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最近几年,我国沿海工厂集中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工厂找不到足够的工人,就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
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面对“路易斯拐点”的挑战,它们会怎么应对呢?第一个方案是提高工资待遇,吸引工人来自己工厂,第二个方案是把工厂的业务搬到劳动力供给充足地区,那些地方的工厂工资还比较低,工厂可以支付得起。
事实是,面对“刘易斯拐点”的冲击,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工厂,甚至是大陆内地工厂逐渐采取了第二个方案,把业务搬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的发展国家去做。随着业务地搬迁,劳动力和原产料也跟着转移,这样做对中国国内的影响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已经参加工作的上班族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资越来越不理想;国内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社会需求不足,竞争压力增大的挑战。也就是贺懂事长常说的一句话“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