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雷学一 藏山雷学 带图版
《藏山雷学》是我们写的一本易学理论专著,1998年首版于台湾大行出版社,现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在大陆重新出版。
本书试图利用河图、洛书、五行、八卦、干支等象数符号来建立一套全新的公理化的易学体系。在分析象数公理的方法上,引入了对称原理、最简原理、极值原理、破缺原理和中道原理,这五条原理在我们的另一部数理逻辑专著《金花左道》中将有详细论述。
书中最有趣的发现是在易学的象数公理中发现了一种对称性自发破缺现象,用易学的术语叫“二八易位”(此说首见于江永《河洛精蕴》)。它利用易学证明了,任何最严密的一致性的逻辑系统中,一定存在破缺,二律背反是孤立系统永远不可消除的。
易学逻辑对此运用奇点理论和中道原理,采用一种“遁甲”方法,能够消除孤立系统中的破缺,“遁甲术”实质上是一种“填缺补圆”工程。中国传统术数理论能够解决科学当前面临的困境。
具体就易学系统而言,我们利用遁甲原理,建立了象数理三位一体的“天地雷图”,此图不仅能够解释和追溯易学大部分术数分支———奇门遁甲、四柱命理、梅花易数、京房六爻、玄空地理、气功内丹等等的逻辑构架的由来,更重要的是,它在逻辑学、心理学、宗教学、中医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诸多学科领域中具有实际应用的功能。作者利用此原理,对于人类的起源、地球生命的产生、物理基本粒子的代数和个数、化学元素的个数、人体形态的发生、中医经络脏腑、子午流注龟灵八法等等都有具体的研究乃至预言猜想。
本书还运用易学的数学模式——洛书方阵进行同余计算,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古今易学研究所孜孜追求的象、数、理有机统一的目的,使象、数、理三者能够真正相互阐发和转化,超越了以往易学研究中唯象化的痼疾。对于易学、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都有启发作用。
传统易学预测是易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此也作了正反两面的反思。
作者从理论到实践剖析了易测的分支之一 —— 六爻预测,试图以此彻底清算古今易学预测论述中神学化、神秘化和“生物电流”之类的所谓科学化的种种观点论调,对易测中诸如“心诚则灵”、“筮不过三”之类的大部分“金科玉律”进行了质疑和探究,批驳了易学预测体系在准确率和趋吉避凶功能中的神话。
作者同时还认为,易学预测的确有一定的准确率这一客观事实,其背后一定具有更深层次的合理内核,只有真正探究出这一合理内核,才能把易学预测的研究从推算个人命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推向更广阔也更有意义的领域中去,使易学预测研究产生质的飞跃。对此,作者作了探索性的研究,我们认为,易学预测之所以有一定的准确率,源于人们还未曾引起重视、更不曾具体深入研究的一种特殊的“巧合”现象。这种巧合现象与现行物理学中的“强人择原理”有关。如果我们对此理解得当的话,将可能对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生存带来新的实践观,乃至带来更多的发现。
《藏山雷学》分上下两部,约75万言,977页。邮购方式参看公告栏“如何购买版主著作”一文。
《藏山雷学》目录(上册)
第一章风雷移向
第一节 河图洛书黄金常数第二节象数体系 五行自洽
第三节 中道极化 递归造象 第四节左右手徵二八易位
第五节 先天后天 双边逻辑 第六节易学公理图书概要
第二章 天地雷图
第一节 中道极化 自我分别第二节顺逆阴阳 纳甲原理
第三节 重雷试设 终极模式 第四节雷震连山壬水归藏
第五节 追源溯流 隐蔽传承 第六节阴众阳寡动态平衡
第三章 天翻地覆
第一节 五行连环 直观圆满第二节遁甲相干 蝴蝶效应
第三节 太乙奇点 时空转换 第四节开闭盲点因果缠绕
第五节 能指所指 先验范式 第六节万象变幻混沌之眼
第四章 天人证验
第一节 帝王神迹 基督启示第二节地球生灵 星系风水
第三节 甲戊经脉 申仪脏腑 第四节形态定位阴阳演化
第五节 汇点传真 全息密码 第六节移声大法内气修炼
第五章 雷图总摄
第一节 肆互壹局 洛书数算第二节推盘布局 奇门返璞
第三节 星神天空 象数本源 第四节紫薇气变玄空理数
第五节 单极盲点 三元风水 第六节双极流注飞盘格局
第六章 遗沙显微
第一节 子午龟灵 针灸显微第二节八脉表里 奇经显微
第三节 逻辑黑洞 空亡显微 第四节十运飞宫纳音显微
第五节 逻辑规范 气数显微 第六节 遁甲他说 逸象显微
《藏山雷学》目录(下册)
第一章雷图奠基
第一节 易测导言加行趋入第二节卦序大义 观花鸟瞰
第三节 藏山卦局 爻象全图 第四节六爻冲合出入互补
第二章 爻卜内义
第一节 用神世应 自锁共振第二节量子卦变 全盘通占
第三节 一卦多断 联带效应 第四节日月双建预置条件
第五节 生克两柄双向因果
第三章易测佯谬
第一节 理数象占 异法同参 第二节任运巧合万法唯心
第三节 筮不过三 操作状态 第四节趋吉避凶二律怪圈
第四章 五神司权
第一节 六亲所主 用神逻辑第二节自我相关 代测疑难
第三节 原仇闲忌全息平权
第五章断象掇英
第一节 刑冲合害 雷学新诠 第二节纷纭飞伏名实钩沉
第三节 进退反伏 迷津指归 第四节内外神煞虚实探微
第五节 恍惚应期心易要旨
第六章奇葩变幻
第一节 七爻新卦 叠坎幽灵 第二节卦爻动静随机心法
第三节 同构变换 纳甲荟萃 第四节超越对称最隹优选
第七章 奇雷新脑
第一节 十二爻卜 重雷局占第二节铜钱双极 择吉卜筮
第三节 梅花纳甲六枝归元
第八章验案举隅
第一节 一卦多断 验案举隅 第二节一事多测验案举隅
第三节 七爻叠坎 验案举隅 第四节 杂占异断 验案举隅
雷区随想
藏山雷学,上册,《风雷激荡·变自外来》[卷一]
石在天
孙逐明
第一节图书概要
[一]
我们的研究目标只集中在易学的象数公理之内——即对“河洛、五行、八卦、干支”模型做“原始分析”。
所谓易学中的公理系统,具体来说,报告“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天干地支和五行生克”。
一、中阳太极图、鱼眼太极图:
太极图有很多不同的变体形式,但概括起来就不会越出如下两种基本形式。
[图,中阳太极图和鱼眼太极图]
图注:左图是“中阳太极图”〔原名“来氏太极图”,我们根据其特定内涵取名“中阳太极图”〕,右图是“鱼眼太极图”。
鱼眼太极图象征的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其实是一种二元递归逻辑,“鱼眼”就是所谓递归中心,它可以无限层次的重重相摄,正所谓,图中有眼,眼中有图,乃至无限。
鱼眼太极图的旋转极性〔即手征性〕也是公理给出的,它是易学的“优选的逻辑[1]”。当然,此手征性的取向是易学逻辑的任意规定,但手征性既定,推理法则即由此而出。
中阳太极图的象征含义是“阴阳互抱,中阳为根”,它的本旨是揭示易学逻辑的阳手征“在先的逻辑[1]”取向,它是一种“象征性参照系”。
按,中阳太极图中的“中阳”本身并无极性,故“中阳”既可取手征性为阳,同时也可取“中阳”为阴。
[图,中阴太极图]
一般来说,鱼眼太极图是用来描述阴阳对称性思想的,但是,鱼眼太极图在本质上是不对称的,因为鱼眼太极图是契在“阳性”的背景上的——在以白色为底的纸上,我们一方面把图内的白鱼看成是阳性的,同时也会把白底也看成是阳性的,故白鱼和白底之间对称性自发破缺。
能不能把白底涂成中性的灰色呢?这样一来不就平衡了吗?
[图,白底的鱼眼太极图和灰底的鱼眼太极图]
但是,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太极图本质上只是一种阴阳关系,也就是说:万物必须是、且只能是由两个可区分的最少极性所构成;又,一切层次的阴阳状态都得依据层次所在的位置依次生成。我们如果把可区分的极性在公理系统中规定为“白、黑、灰”〔即阴、中、阳〕三种,那么该公理就不可能满足最简性;当然,我们同时也不可能只规定一种极性,那样一来,可区分性就消失,逻辑无意义。
[二]
二、河图、洛书:
[图,河图与洛书]
图注:①在河图数中,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有歌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②在洛书数中,纵横数相加俱为“15”。比如,1+5+9=15,6+1+8=15,6+7+2=15,……等等。
河图、先天八卦、中阳太极图、肆互壹局和天干,都是同一种手征性逻辑,即所谓的“在先逻辑”,它们是为了解决“优选逻辑”的“奇点破缺”问题而引入的。
与之相反,洛书、后天八卦、鱼眼太极图、五行生克和地支,则同属“优选逻辑”。
按:洛书本只是362880种〔9!〕三阶数字方阵中的一种,易学之所以单选洛书幻方作为优选的公理系统,是由于洛书具有一种“相干性”,即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数字排列性质,我们可以借用这种性质来描述事物之间整体关系——这本是易学认识问题的出发点。
[三]
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
[图,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图注:①左图为“先天八卦”,我们根据它的特点,又可称之为“爻象对待图”,它是北宋的易学家邵雍所作。②右图为“后天八卦”,它其实就是《周易》中记载的“帝出震图”——即,“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图,万物类象表]
图注:八卦在实践运用的操作手法之一就是“万物类象”。表中是一些常见的类象以及我们新创的几种类象。
所谓“八卦”,就是指八种“逻辑元素”——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先天八卦是一种严格地按递归逻辑生成的逻辑系统,它可以有两种排列方案,即: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或:坤1、艮2、坎3、巽4、震5、离6、兑7、乾8。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在易学中,八卦的序数是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的,它不过是八卦生成后的一种次序编号〔按,绍雍其实在这里有误导〕。
[四]
四、五行、生克:
依易学的原理,凡“逻辑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必有五种,它们即是“五行”——金、木、水、火、土。
[图]
图注:①五行的“相生”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可水、水克火、火克金”。②五行的结构图之间有一种数学规律,即,在“正五边形”与“正五角形”种隐藏“黄金分割率”〔详见附录〕。
[图,五行分类表]
图注:五行系统也有阴阳两种关系,即,五行生克为阴,而与五行生克关系不同的另一种相互作用关系——由先天数理决定的“肆互壹局”〔有时我们也可称之为“先天五行”、或“数理五行”〕为阳。所谓肆互壹局指:相互“合”、相互“冲”、相互“害”、相互“刑”,这是“肆互”;“壹局”指三合化局和三刑。其具体细节可详见本篇第■章第■节。
按,五行与生克其实是两种关系。比如,“仁、义、礼、智、圣”是五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说生克作用;又如,“刑、冲、局、害、合”也是五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能说生克作用。所谓生克者,往往言“后天五行”关系,“先天五行”则不论。
[五]
五、天干、地支:
天干为阳,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为阴,其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图,六十甲子表]
图注:①十二地支各分配一个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②地支月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天干与地支相互配合,可以纪年、月、日、时,也可形成一种“六甲空亡”现象——即,甲子旬中戌亥空、甲戌旬中申酉空、甲申旬中午未空、甲午旬中辰巳空、甲辰旬中寅卯空、甲寅旬中子丑空,这其实就是一种对称性自发破缺现象,并与“遁甲现象”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问题我们都要放到后面去详细讨论了。
第二节象数体系
[一]
五行学说认为:任何一个层次的系统,系统内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都可以用五种基本的、且相互独立的“运算”关系来概括。那么,我们如果把易学中公理逻辑系统也看成是“五行”规律的体现,那么其“公理构件”就应当有五种模型关系。
[图,易学的“公理系统”]
图注:①上面的为先天,属阳;下面的为后天,属阴。②所谓先后天的分别,实际上必须在相互比较之中才能区分。比如,河图与洛书作比较,则河图为先天,洛书为后天;洛书与后天八卦相比较,则洛书为先天,后天八卦为后天。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现象。③五种公理模型在易学种不论生克关系的,它们之间只论叠加关系。
[二]
任一系统都有某种“奇点”,象数体系的“奇点”,我们可以从“递归”法中寻出。
所谓“递归”,就是在某个逻辑链展开过程中,逻辑的结果被反馈回去,从而又产生一个新的逻辑结果,并依此循环开展逻辑链。其反馈模式为:
[图,递归反馈的基本结构]
古人称先天八卦推衍是一种“加一倍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递归法。
[图,先天八卦的递归生成示意图]
图注: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同一逻辑:每一次更高层次的分化,都是上一层分化的继续和下一层分化的推衍及综合。横图八卦从“震巽”二卦上一扭,扭成圆图,即成先天八卦圆图。
[二]
从某种意义上讲,递归逻辑实际上是一种记忆展开的逻辑过程——即,横图八卦中的任何一卦的形成都是逻辑发展历史的一个综合态;离开逻辑发展史和综合态,三爻成象就不会出现。
由递归逻辑导出的结果有这样一个特点:任何一个综合态〔即某一卦〕都可以根据递归逻辑“明白”〔或曰“记住”〕自己的位置,并也可同时“知道”〔也可说是“记住”〕其他任一综合态的结构及其存在位置。
比如,“■”卦,“■”卦明白自己的位置在横图八卦中为第四位〔而在先天八卦中为“八”宫之位〕,它还能根据递归逻辑推知离卦的结构为“■”,且处于横图八卦的第三位〔而在先天八卦中是“三”宫之位〕;或者知道距自己之后的三位是“■”卦结构态。
又如,遗传基因能够发育成复杂的躯体?须知,如此复杂丰富的信息,决不可能由极简单的遗传因子完全“记忆”下来的,其实遗传因子所“记忆”的仅仅是一群生长发育的递归规则,只不过这群递归规则相对很复杂,而阴阳分化的递归规则简单而已。
递归规则的“逻辑起点”是一种“奇点”,同时也是逻辑上的“创生点”、“自我相关点”、“自我缠绕带”,而任何形式逻辑系统的奇点所在处就是“公理”,而“公理”的不证自明性必将源于人类的公共直觉。
关于什么是“奇点”?我们还可以换成另外的说法,它是“逻辑原点”的无限扩大或无限缩小〔正如现代物理学宇宙大爆炸论中宇宙大爆炸的起点,或者就是现行宇宙时空里的黑洞。只不过本书里谈论的奇点,一般则是指形式逻辑系统中的逻辑创生点,以及物质形态发生的中心点〕。
我们现在用一个简单的“想象性实验”作比喻,使读者对奇点现象有一个较直观的体会。
设有一个玻璃器皿,内有大量的离散的水分子。在常温下,这些水分子的集合是高度无序的,而当我们通过一个“热源传递点”向器皿输入热量,显而易见,水分子会开始流动并在热传递的影响下开始出现某种有序性。
[图,奇点示意图]
图注:玻璃器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点是人为规定的。我们可以把热源左右前后移动,每移动一次,都会出现一个新的热点〔奇点〕。显而易见,热点〔奇点〕位置不同,器皿中的水所形成的形态也会有差异。不同的逻辑系统的创立亦可作如是观。形式逻辑系统的形成亦可作如是观,公理就是该系统的“热点”,任何定理、定义均由公理推导而出。
在加热过程中,热传递点温度最高,水分子获得的热量最大,如用几何形态表示,它可能是物体几何曲率的最大处或最小处,热能在热传递点不断向无序系统中扩散,逐渐形成无序的湍流。也就是说,离热传递点越远,温差越大,无序性也越大。当然,温差不会无穷扩大,同时热传递点的有序性最高,能量高度浓缩。当温差越过某个临界值时,水中的湍流就会有形态发生,形成有序性的形态。
我们称这“热传递点”为“奇点”。显而易见,“奇点”是有序形态发生的起始点、创生点。
[三]
根据“中道原理”,先天八卦系统的奇点应在横图八卦的中间两卦——震卦与巽卦。
我们可以借助比喻来理解:如果把横图八卦比拟成一个玻璃器皿中的水,“太极”就是这玻璃器皿,想象“震、巽”二卦下有一个热源传递点输入热量〔可象征人为规定的逻辑起点〕,于是横图内的八卦在“震、巽”二卦上一扭——先天八卦圆图形成。
由于逻辑递归点是有“手征性”的,它体现在横图八卦上就是太极的阳手征上,故真实的“逻辑奇点”〔也可称之为“优先逻辑”的奇点〕应在阳性的“震卦”上。
手征性本是用来判别旋转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当一个物体作旋转时,我们根据什么标准判定它的旋转方向呢?人们常说“左旋”和“右旋”,但是若无参照系,这“左”与“右”就无法区分。
以图27为例,这是一个旋转的圆图,我们若看图的上面是右旋,而看图的下面就成了左旋。有人可能想到用“顺时针”和“逆时针”这种说法,但这得依赖我们从哪一个方向来看这些旋转体,如果无“钟面”作参照系,在正面看来若为顺时针,反面看就成了逆时针了;反之亦然。
[图,左旋和右旋]
图注:左旋和右旋的相反规定和理解已经渗透到了东西方文化的每一个领域,以及许多生活细节上〔详见《金花左道》〕。因此,当我们对东西方逻辑进行比较时,首先就要把其中一方的手征性规定进行反相处理,这才能奠定共同的比较基础。
物理学家们采用了一种能够不受观察角度影响的、普适于任何观察者的判别方法,即,“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
物理学家们判别旋转是运用的“左手定则”,即用左手握住一个旋转的物体,让四个手指指向物体表面旋转的方向,我们就把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定义为物体旋转的方向。
[图,物理学中运动方向左手定则]
图注:图中的陀螺的旋转方向称之为“向下”,反之,则称之为“向上”。
我们也可用此法反过来判别旋转着前进的物体是左旋还是右旋——当大手拇指指向运动的前进方向,而旋转方向与四个手指指的方向相同时为左旋,与此旋转方向相反者为右旋。
[图,物理学中左手定则与左右旋]
图注:西方逻辑中的“正”和“负”,从东方逻辑角度来看,恰好是相反的“阴”和“阳”。试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原子中旋转的电子西方认为带负电,而不动的原子核〔质子〕认为带正电;但从易学角度来看,电子在外运动,故外为“阳”,而原子核静且在内为阴;又如先天八卦之生成序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在西方的二进数制中则为“坤0、艮1、坎2、巽3、震4、离5、兑6、乾7”;换言之,西方逻辑把东方的阴和阳换算成西方式的正负时会出现相反的手征性规定。
图中是两颗旋转着前进的子弹头,左图子弹前进的方向与右手大拇指所指方向相同,故为左旋,右图子弹前进的方向与拇指方向正好相反,则为右旋。这种用手来定义运动或旋转方向的方法就叫做手征性。
在易学逻辑中,前进为阳后退为阴,左旋为阳右旋为阴,正面为阳背面为阴。由于我们规定纸的正面为阳等同于前进,故我们可把右手搁在纸上,大手指指向纸的上面,四个手指指的方向为左旋为阳,反之为右旋为阴;左旋之手征性为阳手征、左手征,反之为阴手征、右手征。具体来说,纸面上的逆时针逆转为左旋而顺时针顺转为右旋。
[图,易学旋转方向的右手定则]
图注:易学中的右旋和左旋自然离不开特定的参考系,这一参考系就是运动的方向以及阴阳界面。以针灸为例,由于针刺的方向是指向人体内部,根据右手定则,相对于人体表面则以顺时针方向为左旋而逆时针方向为右旋。
第四节二八易位
[一]
如果我们研究易学中的象数公理的奇点属性,我们绘制一个象数综合图。具体作图法是:
1、先作正方形田字格式的洛书九宫格,每一个交点对应洛书九个数中一个数;
2、以“五宫”的中点为圆心,以田字格的对角线为直径画圆,该圆必定会外接于九宫方阵的四角,此即太极图的外圆;
3、以“震、巽”二宫与中宫对角线的中点〔此处即阴阳鱼眼之所在〕为圆心,以此对角线的一半为半径,分别画半圆,此二半圆必一端交于九宫格的中点,另一端必交于大圆之上,此三交点即“二、五”宫和“八”宫之所在;另,两半圆又会通过“三、七”宫之所在;
4、绘好“鱼眼”,并按阴阳区分成黑白对比色,太极图象即成;
5、在圆周外配上对应的八卦。
[图]
图注:本图严格按几何制图法绘制,初看上去也许并不比其他的象数综合图更奇妙,而且阴阳鱼眼通过“震、巽”宫似乎还有悖于易理。不过,本图的深刻内涵我们须在后文中才能体会。
[二]
太极图、八卦、洛书是三个平行同构的系统,它们都是同一内涵的三种不同表达形式,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协变互相映射的,但是,我们怎么证明这三种图象是平行同构的呢?
方法其实非常简单:我们从逻辑系统的“奇点”所在——“震”卦上进行一个“震巽易位”的操作,用江慎修在《河洛精蕴》里的说法是——“二八易位”。此操作是将图〔阴阳鱼眼〕、数〔洛书“二、八”数〕、卦〔震、巽卦〕这三个互变映射的系统元素同步互易。这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此图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巨变。
[图,阴阳鱼眼、“二、八”之数与“震、巽”之卦同步互易]
图注:①奇点是系统内部的一个特殊的存在形式,它是系统综合存在状态的高度集中,即整体信息的浓缩点,奇点如同一个倒竖的三角形逻辑生成系统的基部,它代表了一个系统的形成规则。②由于奇点是逻辑展开的起始点、是逻辑记忆的中心,故它取一种初始值,就会形成一种变化态;对奇点某种搅动,必然导致系统作出巨大的响应。③奇点又是逻辑的盲点,也是逻辑内部与外部连接的地方。
巨变一,原始的鱼眼太极图缺乏纯阴纯阳的整体性对称关系,它呈现的的分裂的阴阳对称关系。即,“阴鱼”对称于“阳鱼”,而“阴鱼中的阳眼”对称于“阳鱼中的阴眼”。二八易位后,太极图中形成纯阴纯阳的整体性对称关系,而分裂对称关系〔指鱼眼〕自发消失。
巨变二,先天八卦里,阴卦和阳卦也是呈现分裂对称关系,即,“乾对坤、震对巽、坎对离、艮对兑”,而阴卦和阳卦则犬牙交错,缺乏整体性对称关系。
换言之,先天八卦保证了八卦的分裂对称性而缺乏整体对称性。
二八易位后,阳卦〔乾、震、坎、艮〕和阴卦〔坤、巽、离、兑〕分列于两个半图上形成整体性对称,而分裂性对称自发被缺。
巨变三,原洛书数也是分裂对称的,即,“一对九、二对八、三对七、四对六”,缺乏整体对称关系。
二八易位以后,形成“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的整体性对称,而分裂性对称自发破缺。
巨变四,二八易位以后,洛书数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顺次推进,形成S形太极曲线。
巨变五,更为奇妙的是,阴阳两种卦所主的男女两族的长幼次序有严格的数理分布。
[图,男女族卦数理分布图]
图注:男族卦所配之数是以前进为大,即“六、七、八、九”顺次为少男、中男、长男、老父;女族卦以后退为大,即“四、三、二、一”顺次为少女、中女、长女、老母。这正与易学传统理论“阳顺阴逆”相符。
[三]
我们如果将“洛书”看成是一个整数化的“几何圆”,那么,从本质上讲,八卦实际上是八个矢量。先天八卦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阴阳对待的分裂性对称,对待之宫矢量的绝对值〔模〕等价〔都等于圆半径“r”——“1”〕,而极性截然相反〔即幅角相差180°〕处于同一直径上,阴与阳相互作用趋向中和或曰平衡〔指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整个系统处于既封闭又稳定的中性状态,任何能量也不能进入系统,也不会逸出系统之外,处于死寂状态。
二八易位后,整体性对称形成,而分裂性对称自发破缺;换句话说,也就是指系统中有新矢量被创造出来,这种矢量被创造表现在物理意义上就是有能量或信息被创造出来,并进入系统。
第五节双边逻辑
[一]
复杂系统的构成源于简单,这一思想是非常古老的。
爱因斯坦在他的《物理学和实在》一文中说:“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善地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在晚年的《自述》中则更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虽然概念体系在逻辑上是完全任意的,可是它受到这样一目标的限制,就是要尽可能做到同感觉经验的总和有可靠的〔直觉的〕和完善的对应关系;其次,它们应当使逻辑上独立的元素〔基本概念和公理〕,即不下定义的概念和推导不出的命题要尽可能的少。”——这样精粹的思想,我们可以用来研究易学。
如果某个造物主来设计宇宙,它将使用多少种型号的砖块呢?用易学来回答则是:“八种”——即,“八卦”,多一个卦显得浪费,少一个卦又不够,且“八卦”之间只有五种相互作用形式。
显然,作为“逻辑元素”的“卦”不能只是一个点,其内部还必须有结构,没有结构的点是不可区分的。而最简的“结构元”则只可能是最简“是非逻辑”的两种极性,即阴爻和阳爻;最简的幻方数阵与逻辑元素的同步运作关系决定了逻辑元素的数量——“卦”必须是不多不少的八个;当然这种观点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八个基本逻辑元素又进一步决定了构成逻辑元素的结构元只可能是三爻〔卦〕,而不可能是两爻〔卦〕、四爻〔卦〕或其他数量的爻〔卦〕,因为只有且必须有三爻的排列组合才能不多不少地构成八个逻辑元素单元即八卦。
洛书、八卦和三爻就是通过上述这种关系的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现有的“三爻八卦”系统。东汉杨雄别出心裁地创造的三种极性的四爻卦,由于缺乏最简的数理逻辑作为基石,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数学游戏。
八卦有点类似物理学中的量子结构——它有内部结构,但又不可再分割,若再分割就不能形成单独的逻辑元素——“卦”,故易学绝不可能有所谓的“五爻卦、二爻卦”等逻辑元素,它们没有与之对应的物理现象。
[二]
我们将洛书、八卦、太极图看成一种互变同称映射系统,事实上并没有为我们带来新的认识,而“二、八”〔即震巽、阴阳鱼眼〕易位则不同——这是一个“对称性自发破缺”现象,其破缺点是“震卦”。
于是,洛书可由奇点即震卦的“搅动”而形成两种不同对称形式的洛书,即局域对称性洛书和整体对称性洛书。
[图,两种洛书图——不同的对称性]
这两种洛书图意味着什么呢?
洛书作为八卦系统的数理结构,本来是根据严格的对称性手法而生成的逻辑系统,如今却从中发现了“对称性的自发破缺”,这个现象深刻性一定非同一般。而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还必须从对宇宙的认识论着手。
从逻辑上讲,我们对于宇宙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的时空观来观察测量,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就是“定域性时空观”和“全域性时空观”。所谓定域性时空观是从局域性的“点”的角度来观察宇宙时空,而全域性时空观则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观察宇宙时空。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双边逻辑实在”在宇宙时空观中的反映,它们不存在谁对谁错,只存在逻辑取用的优先权。
所谓双边逻辑物理实在是指两种操作范畴下的物理世界图象。
比如,物理学对于能量的定义及理解是从质量与速度等概念来表达的,可是如果再认真分析这类概念所依赖的感知基础就会发现问题:
现假定我们面前有两个球体。大小一模一样,颜色却是一黑一白;欲分辫此二球体的能量大小,这时可以有两种分辨方法:1、可用双手去抱一抱两个球体,从你用力多少的感觉来分辨二球体的能量大小,如果其中有一个使你感觉“重”,你就会去寻求恢复这“重”的原因,如密度或加速度等等,我们可称此感觉为“作用感知”,这时你就可能根据其作用关系来建立一套物理学;2、还可以去区分球体的颜色〔或大小、或左右、或上下等等〕来判断能量大小,显然,这里的能量大小的区分方式是一种所谓的“情景感知”,在此我们认为黑颜色的“重”,如果有人想从此种感知去建立一套物理学,那么他的第一作工作就是去寻求能量与各种情景感知的联系。
这两种感知都有可能建立起某种实用的系统。在东方,使用“情景感知”,在西方却使用“作用感知”。这两类对立的感知方式就是不同时空观的由来。至于逻辑不过是这两类感知的符号的外化而已。我们可用表35表示这种平行关系。
[图,两种逻辑的互变同构映射关系]
此表就是双边逻辑物理实在的象征图,它表明的是:无论是从文化角度、数学角度、感知角度、逻辑角度、操作角度,还是其他什么角度,都可建立相互对立的“双边”逻辑。而这一切逻辑都能发生的原因,是由自然本体的本质所给予的,用易学的逻辑来说,这是遁甲现象,关于这一点,以后大家可以明白。
后天八卦就是为了更准确的实现这一所谓真实反映而出现的。易学正是其中“全域性时空观”的逻辑描述。在全域性时空观中,逻辑的整体对称性是被优选的,故整体性洛书在易学逻辑体系中是对统一宇宙的“真实的”反映。
由于洛书和后天八卦能够真实地反映整体性对称的宇宙,而先天八卦只相当于定域性时空观中的逻辑实在,故从易学非定域时空逻辑的优选权角度来看,分裂对称的先天八卦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对易学所要反映的整体性时空进行真实的、准确的描述。
在易学中之所以会有先天八卦的存在,是对后天逻辑奇点的解释所必需而引进的附加条件。因为奇点是逻辑系统的起始点,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本系统的逻辑规则一到奇点处就完全失效;要对逻辑起点即公理进行解释,就必须从与之对立的逻辑系统中寻求答案。易学之所以会有先天和后天的称呼,之所以在实际运用时先天八卦全然无用,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由于先天八卦并非易学逻辑的本体,故不可能从先天八卦直接推导出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同时,作为公理形式存在的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也不可能由自身的逻辑本体给出。后天八卦这一公理逻辑存在的合理性必须由直觉或经验的总和给予提供。
[三]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要对一个优选逻辑体系的不证自明性进行再解释,就不可避免地使用本逻辑外的对立逻辑。后天八卦的万物类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比如震卦,可以类雷、长男、神、帝等;根据知觉的通感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按逻辑类出震卦的一大群对应的象来。但是,这一大堆象中必须有一个逻辑的起点,这一起点当然是震卦的原形——■。
问题在于,我们是如何知道“”是对应自然现象中的“雷”或人伦中的“长男”的呢?要知道,我们怎么也看不出“■”像“雷”或像“长男”啊!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根据直觉把“”和“雷”或“长男”对应起来而作为类象的逻辑起始点。但问题不仅仅是雷卦如此,还有其他七个卦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如果八个卦都要凭直觉类象,那么也就是说有了八个类象的逻辑起始点,错类一个象则逻辑体系的一致性就很难保证了;而一致性正是形式逻辑的基石,一旦一致性过度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逻辑大厦的崩溃。
易学实际上的真正解决办法就是引入了系统外的逻辑——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同洛书结合起来,以人类社会的基石——家庭关系作为类象的逻辑起点,并根据阳进阴退的数理分布决定八卦人伦类象的长幼秩序,它以男女二性族为类象基石点,并在基始点上依类象逻辑推衍即可。这样,人伦的长幼系列成了整个类象的基始群,便可推衍出其他任何类象出来,如父如天,母如地,等等,余可类推。顺便提一句,阴阳极性〔即阴爻阳爻〕的最原始基始点也是男女〔或曰雌雄〕两种性别,离开了这一原始起点,任何事物的阴阳规定便会变得不能理解。
[四]
如果我们再换一种思路来理解,与洛书对立的数图是河图,它也是全域性逻辑之外的逻辑。
[图,河图中的男女二族]
男女二族的长幼次序是根据洛书数理的进退而推衍的,但洛书数还有另一个逻辑本原上的难题没有得到解决,即何以用“1、2、3、4”象女性族、“6、7、8、9”象男性族而不是相反呢?此外何以不采用阴阳数的另一种规定即奇数为阳而偶数为阴的规定呢?
用奇数象阳而偶数象阴也是一种局域性的逻辑规定,它可以保证严格的分裂性阴阳对称,即阳数之“1、3、5、7”分别对称于阴数之“2、4、6、8”。但是,它缺乏整体性对称关系,也只相当于定域性时空观中的逻辑实在,它同样不能对易学所要反映的整体性时空进行“真实的”描述,换言之此种象数的对应规定是后天八卦所不能采用的。
剩下的唯一出路只能是通过“1234”与“6789”的整体对称性来象征阴阳之别了。后天八卦正是采取“1234”象阴而“6789”象阳的方案,并根据阳进阴退的规律为尊卑长幼找到了数理分布中的依据。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后天八卦的逻辑本体无法给予解释的问题,即这两组数阴阳区分之由来无从得知,此时洛书无法解释的问题就得乞灵于与之对立的数图——河图。
根据阴阳学说的逻辑基始点——男〔雄〕为阳而女〔雌〕为阴可推衍出一大群阴阳族:前进为阳后退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凸为阳凹为阴……,而河图中的1、2、3、4为内圈,故其数为阴,为女性家族;6、7、8、9为外圈,故其数为阳,为男性家族。
“五”数为中土之数,它在象数思维中是与座标原点“零”等价的。各组数相减等价于“零态”,则象征着这一组数是绝对值相等而极性相反的分裂对称之数。这样一来,河图数既保证了先天逻辑的局域对称性质,又为洛书数之阴阳区分给出了解释。
从严格意义上讲,河图是为了解释洛书对应的八卦类象而人为造出来的,因为只要通过洛书和先天八卦的相互配合建立起基始类象后,就能根据已有的事实推衍出河图,并利用此图诠释1、2、3、4、6、7、8、9的男女属性与升降之理。之所以有这样的必要,是因为我们希望仍然在全域性逻辑系统中解释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而这一功能本来只有定域性逻辑系统才能具有,故河图则把定域性逻辑也非定域化了。须知,真正的定域性逻辑是不会使用八卦模式或河图的,而只会采用类似于西方的数理逻辑。
任何一种公理逻辑,它本身是不能解释它自己的的;如要解释自身逻辑起点,就必须同时设立与自身逻辑相对立的逻辑作为工具;相对自身而言,解释自身逻辑的逻辑,就会显得是一种在先的逻辑。易学中的“先天”正就是“逻辑在先”之意。
所以,“先天”和“后天”是相对的概念;“全域性逻辑”的在先逻辑是“定域性逻辑”,反之,“定域性逻辑”的“在先逻辑”则是“全域性逻辑”。由于易学所要建立的是“全域性逻辑”,故其在先逻辑是先天八卦式的“定域性逻辑”。
如果明白了这层道理,先后天八卦的关系也就清楚了。
[五]
“二八易位”造成的前后变化说明了这样一个现象——即任何一种形式逻辑结构只能满足一种对称性,以洛书为例:在“局域对称”的洛书中,“整体对称性”消失;在“整体对称”的洛书中,“局域对称性”消失。两种对称性在同一种逻辑系统中是绝对不能两全其美的。
我们如果把不同的逻辑看成是不同手征性的体现,那么,在一种只有单一手征性的逻辑中,其内部分化出来的手征性是不能对称协变的。易学中的手征性是由“震”卦决定的,它属左手征,为阳。以干支系统为例,内部手征性的分化可用图表来表示。
[图,天干、地支的手征性破缺]
图注:天干和地支分属不同的手征性,不能对称协变,干支本身又可分化为阳干阴干和阳支阴支,干支内部的阴阳同样不能对称协变〔这一现象在河图与洛书、五生生克与肆互壹局、中阳极图与鱼眼太极图的相互关系和差别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
注释:
[1]“优选逻辑”逻辑与“在先逻辑”的关系很重要,过去对“先后天八卦”的理解之所以出现严重错误,主要就是对这个关系根本不理解所导致的。简单的说,先天八卦只是是一种逻辑工具,后天八卦才是我们现象世界的根本,寻找先天也必须在后天八卦中寻出,而非去直接使用先天八卦。
藏山雷学,上册,《爻象内景·女娲补天》[卷二]
藏山雷学,上册,《爻象内景·女娲补天》[卷二]
石在天
孙逐明
第一节 中宫极化
[一]
关于“天地雷图”构造,作者将依据五条基本原理──中道原理、对称原理、最简原理、破缺原理和极值原理,这五条基本原理将在藏山雷学的体系中一以贯之。
我们现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征性的取向。
卦的手征性,是用卦之排列顺序〔指后天八卦之序〕以及天干地支的排列顺序来表达的。如果规定前进为阳的话,后退就为阴;反之,若规定后退为阳的话,前进就为阴。而易学的手征性取向是阳进阴退。
我们根据前面的思路和“中道原理”,可绘制中宫极化图来描述。
[图,中宫极化图之一]
我们根据此思路再配成“天地雷图”。
[图,天地雷图]
雷图诀
太乙进位守东皇,乙庚和合阻刑伤;
甲干颠倒连山震,戊中隐遁闭玄关;
壬水空亡先天死,申仪麾下魄归藏;
三易式法源头远,天地雷图一脉张。
[二]
中宫极化图的内涵是甚么?我们可从“自然本体”的超验属性来理解中宫极化图。
在研究前文中的“二八易位”时,我们其实就已暗含了这样的思想:即“自然本体”的存在属性不可在逻辑中全面规定。从逻辑的角度观察,它非一切对立的“双边逻辑实在”,故可用“中道”来象征它。
但是,一个不能逻辑定性的“自然本体”〔也可说是无任何“逻辑极性”的存在〕,它有可能成为任何“逻辑极性”的起点。正如我们上面论述的,它既可成为“左手征逻辑”的起点,又可以成为“右手征逻辑”的起点,它随环境与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两种对立的“有边逻辑”都是对的,然而都不能完备地反映“自然本体”的属性。另一方面,一旦根据某种原因规定了“自然本体”的“逻辑极性”的起始点,我们必须严格地按这种“逻辑极性”自身规律严格推衍下去。
“逻辑极性”的建立手法就是“中道的自极化”。换言之,“中宫极化”就是对本来无任何“逻辑极性”的“自然本体”建立“逻辑极性”进行界说的操作手法。
由于我们对自然本体的“超验的属性”无法规定,故其极性无法判断。我们因此对“自然本体”进行逻辑操作,就必须有两个“逻辑系统”,因为在“自然本体”中是不会有“增减”出现的——如果凭空增添一个新的“逻辑系统”,就会出现“增减”〔这相对于“守恒原理”遭到破坏〕,这时,若由“中道自极化”幻变出另一个极性“逻辑系统”来中和,那么由于相反极性之中和,则又会使“自极化”的造成“增加”等同于“增减平衡”。
[三]
易学中“逻辑极性”的手征性在后天八卦中是以右旋来体现的〔或指纸面上的顺时针的旋转极性〕,我们如果想使这种非对称的后天八卦恢复对称性,就必须设立与之对立的手征性并入后天八卦,使两种极性相反的手征性中和,以“填缺补园”。
欲设立与后天八卦对立的手征性,就得反旋〔即逆时针旋转〕。但全部反旋,又造成新的对称性自发破缺。为了两全其美,必须另觅途径——系统的“奇点”可以代表系统的整体,所以我们只需把先天八卦的奇点——“震卦”并入后天八卦即可,所谓卦逆者,即指震卦走逆时针。
我们现在已知:先天为阳手征,后天为阴手征,故我们“在先假定”了后天为阴手征,并用卦顺的方式表达这种手征性,即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的顺序配入天地雷图。同时,地支由于是后天八卦的同构映射系统,故也只能从坎宫起,依顺时针方向排列。
又,天干是先天八卦的影射形式,故所谓先天八卦之震卦并入后天,也就是将代表先天的“甲木”〔震木〕配在后天的震宫中,然后以震宫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把先天之十个天干逆时针配入八宫,这就是中宫极化图中“卦逆”的含义。
象征先天的“十天干”的配宫不同于地支,因为“十天干”在其同构映射的河图系统中,“戊己”二土是在中宫之内的,故我们只能把“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顺次配宫,即:甲配震宫,乙配艮宫,丙配坎宫,丁配乾宫,庚配兑宫,辛配坤宫,壬配离宫,癸配巽宫。
地支五行配后天八卦,其“土”者寄于“四维”之宫,故先天之“戊己”二土也须寄“四维”之宫——戊土为阳,且在乙木之后,故寄入属阳的艮八宫,列在乙木之后;己土属阴,且排列在辛金之前,故寄入属阴的坤宫,列在辛金之前。
附:
我们只有在逻辑起点上才能使用直觉对位配宫,所以天干“甲木”与后天震宫相配后,我们中途不得人为造作,必须按照逻辑规律机械地把其余的天干顺次纳入八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逻辑的一致性和配宫方法的唯一性。
第二节 阴阳顺逆
[一]
天地雷图由三层组成,也可以说有三个同体转盘。我们称天干所在之盘为天盘,地支所在之盘为地盘,后天八卦所在之盘为雷盘,三盘合起来就是天地雷图。雷盘也可称之为人盘,在特定条件以及语意环境中称人盘则便于理解和分析。
三盘之中,雷盘是总持之盘,奇点定位也在此盘之上,故纳干、纳支、纳卦均以此盘为准则〔按:在奇门遁甲里的地盘是三盘的总持之盘,它实际上相当于天地雷图中的雷盘,这一定义上区别当引起注意,不要混淆〕。
天地雷图的直接应用之一,除了给“藏山卜”的六爻卦纳干、纳支、纳卦。六爻卦的纳卦、关于纳干、纳支的原则和方法,我们为了论述方便,我们仍沿用传统术语,统称纳甲,只不过此书中的纳甲比传统纳甲多了一种纳卦之法,故提醒读者注意。
藏山纳甲也是从初爻开始,由下至上逐爻轮纳。它除了应以中宫极化图为准则、天地雷图为依据之外,还必须具备最简性〔“简单性原理”的应用〕。它的干支具体纳法只有一条:即阳纳阳,阴纳阴,且阳逆阴顺,唯震卦例外。
所谓“阳纳阳、阴纳阴”,是指阳卦各爻纳阳干、阳支,阴卦各爻纳阴干、阴支。
所谓“阳逆阴顺”,具体来说,阳卦的初爻若本宫有阳干阳支则在本宫直取;若本宫无阳干阳支就逆时针方向走一宫取最近的阳干阳支;反之,阴卦的初爻若本宫有阴干阴支,则在本宫直取,若无阴干阴支就顺时针方向走一宫取最近的阴干阴支。之所以顺逆只走一宫也是受最简单原理的制约,我们应做到所纳的干支是离自已最近的。初爻所纳之干支既定,各爻纳甲就好办了,即以初爻所纳干支为起始点,仍然按“阳纳阳,阴纳阴,阳逆阴顺”的原则逐爻论纳即可。
上述原则唯有震卦不遵守,震卦〔属阳卦〕的纳法是阳卦反相纳阴干阴支,且逐爻反向逆纳从而使阴干阴支阳极化。
上面介绍的是天干、地支的纳法,而爻卦纳法则略有不同,也有两条原则:1、除震卦之外,一律“阳纳阳、阴纳阴”,初爻直取本宫之卦,然后一律逐爻向上顺纳;2、震卦初爻逆走,纳最近的阴卦即兑卦,然后按“阳纳阴”的原则逐爻逆纳。
震卦之所以有不同于其余七卦的纳法,是因为震卦是先天奇点之所在,而奇点包含了整个系统的信息,故我们只要把先天的奇点纳于后天之中,就等于把整个先天都并入了后天;又因为天干和先天八卦同属与后天相反的手征性逻辑范畴,故震卦之纳甲原则与后天性质的其余七卦相反,它为先天纳法。
附:
或问:纳甲法为什么是阳纳阳、阴纳阴,而不是相反?
这一问题也与手征性的一致性要求有关。在任何一种逻辑手征性环境中,逻辑内的手征性必须等同。否则,便有可能从逻辑演绎出任何一种无意义甚至荒唐的结论,并且逻辑所映射的物理实在性消失,依此逻辑进行的任何一种实验或操作都不可能成功。
这一原则震卦同样必须遵守,故属阳的震卦反相纳甲之后,还得同时反向旋转从而使阴干支“阳极化”。须知奇点处一旦反相吸收与之手征性相反的物质后,若不使之再度反相极化,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其为害性比非奇点处的卦更严重,后者只不过是推导出无意义的结论罢了。
简单地说,所谓的阴阳互吸、阴阳相配只有在奇点处才是允许的,而在奇点内部则是物以类聚,阴阳各自相配。
[二]
上面我们从逻辑角度对藏山纳甲法作了繁复的解说,这时我们若真正理解了前一节里的“中宫极化图”,我们可把“中宫极化图”扩展成图■。
[图,中宫极化图之二]
我们可以根据此图和天地雷图纳甲。
1、震卦属阳,为先天的奇点,故:天干反相纳天盘之阴干,震三宫无阴干,故逆行一宫取艮八宫之阴干乙木;地支直取地盘震三宫之阴支卯木;震卦纳卦则于雷盘反相逆行走至兑七宫纳兑卦〔注:干支逆走一宫即可取到欲纳之干支,震卦逆走反相纳阴卦,而最近的一个阴卦却在兑宫,形式不同其理则一)是以震卦纳乙兑卯。
2、艮卦属阳,为后天奇点。直取本宫天盘之阳干戊、地盘之阳支寅和雷盘之阳卦艮卦。是以艮卦纳戊艮寅。
3、坎卦属阳,直取本宫天盘阳干丙,地盘阳支子和雷盘阳卦坎。是以坎卦纳丙坎子。
4、乾卦属阳,本宫无阳干,则逆走一宫取天盘阳干庚,直取本宫地盘阳支戌和雷盘阳卦乾。是以乾卦纳庚乾戌。
5、兑卦属阴,本宫无阴干,则顺走一宫取天盘阴干丁,直取本宫地盘阴支酉和雷盘阴卦兑。是以兑卦纳丁兑酉。
6、坤卦属阴,本宫有两个阴干辛和己,己在前,故纳己土;直取地盘阴支未和雷盘阴卦坤。是以坤卦纳己坤未。
7、离卦属阴,本宫无阴干支,故顺走一宫取天盘最近的阴干辛和地盘阴支未,并直取本宫雷盘阴卦离,是以离卦纳辛离未。
8、巽卦属阴,直取本宫天盘阴干癸,地盘纳阴支巳和雷盘阴卦巽。是以巽卦纳癸巽巳。
至此,藏山局初爻纳甲完毕。我们再根据原则逐爻轮纳至六爻卦中。
原纳卦:震卦反相纳阴卦,按逆时针方向从下至上逐爻轮纳;其余阳纳阳,阴纳阴,且一律按顺时针方向上逐爻轮纳;
纳干支:震卦纳阴干阴支,从下至上逐爻逆纳。其余阳纳阳,阴纳阴,阳逆阴顺,从下至上逐爻轮纳。
[图,藏山局]
[三]
藏山局的逐爻纳甲,对于纳卦和纳干支的法度有所差别:对纳干、纳支来说,是阳宫逆纳,阴宫顺纳,唯震卦反相逆纳;而对纳卦来说,则无论阴宫、阳宫一律顺纳,唯震宫反相逆纳。以坎离二卦为例,属阳的坎卦由下至上为“坎艮震乾坎艮震乾坎艮震乾”;属阴宫的离卦也为“离坤兑巽离坤兑巽离坤兑巽”,坎离二宫都是逐爻顺纳的,乾卦、艮卦、巽卦、坤卦、兑卦均仿此。但只有震卦则纳成“兑坤离巽兑坤离巽兑坤离巽”,为逐爻逆纳。
为什么震卦的纳甲法处处与其它卦不同,但这种最特殊的手征性在不同层次可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比如,我们从中宫极化图中可以看出:卦〔即雷盘〕作为系统的总持之盘,它对干支〔或更细的分叉〕来说是无结构的、不可分割的,雷盘决定了整个八卦系统的手征性──“优选阳手征”;用卦的顺序来表达这种“优选阳手征”就是所谓的“卦顺”,事实上,是直觉决定了“优选阳手征”的产生机制。以卦纳卦的过程中,“优选阳手征性”是破缺的,此时的“在先阳手性”就必须由此并入,其“优选阳手征”的破缺点取震宫,所以“在先阳手征”的并入也取震宫,并将震宫反相逆纳就可以了。
至于为什么优选的是“阳手征”,在先的也是“阳手征”,而非什么“在先阴手征”,这是因为形式系统的手征性的互补并入,并非简单地把阴阳对立的双方并入——“阳”以“反阳”作为对立形式而并入的手法,并非“阳”以“阴”为对立形式而并入的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中宫极化图中是雷盘与雷盘的关系,我们可用更具普适性的中宫极化图〔见图〕来表达,这种思想大家可自悟。
[图,中宫极化图的标准图式]
第三节 三易三式
天地雷图的奥秘可以用四句歌诀概括:“太乙进位守东皇,乙庚和合阻刑伤;甲干颠倒连山震,戊中隐遁闭玄关;壬水空亡先天死,申仪麾下魄归藏。三易式法源头远,天地雷图一脉张”。歌诀的每一句都包括了理、象、数三种内涵。我们可逐句解释此歌诀。
太乙进位守东皇,乙庚和合阻刑伤。
“太乙东皇”一词早就出现在屈原的《九歌》之中,也许三式之一的“太乙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太乙”一词时的“太”,本义是“大”,引申为“首位”之意。如太阳、太阴〔月亮〕、太极、太上皇等即是。
此处“太”字还有“极顶”之涵义。乙指的是乙木,它在天干中屈居第二,何以称之为太乙东皇呢?这在天地雷图里能得到最合理的解释。
在天地雷图里,乙木本居艮宫,但由于震卦的反相纳干,从而乙木顺进一位入震宫,甲木逆退一位遁于艮宫戊土之中。
乙木入震宫,变成了众干之首,故称为东皇太乙。
乙入震宫的目的是要恢复整个系统的“超对称性”,若单纯只看乙木进位造成的局部变化——“乙庚相合”出现,“甲庚相冲”消除。
甲干颠倒连山震,戊中隐遁闭玄关。
甲干颠倒是指震卦的反相纳甲这一手法,因甲木即震卦,震卦的颠倒反相,也即是甲木的颠倒反相。
震卦颠倒反相纳干之后,乙木进位代替了甲木,甲木则退位进入艮宫的戊土之中,产生了“甲戊同体”的现象,古人称之为“甲遁于戊土”〔三式之一的奇门遁甲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创造的〕。
但为什么乙和戊同处一宫,却是甲戊同体,即甲遁于戊呢?
分析这个问题得从“中奇寄宫”来着手。
比如“后天八卦”,我们可以看作是某种“原始奇点”分化出结构态,“原始奇点”未分化之前是一种“前结构”状态的,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结构状态我们是无法想像的,故称“零态”;“零态”无象,无以言表,故又可称“中”。“中”一旦分化“后天八卦”〔有边逻辑〕之后,“中宫”之“零态”则受有边逻辑的制约而转变为“艮象”〔或“坤象”〕。
“后天八卦”的奇点是取“艮象”,不取“坤象”,因“坤象”的奇性隐蔽不显,所以“甲”必须遁入“艮宫戊土”。
反过来,“乙”本为阴木而进入震宫就会被“阳极化”,这时甲戊同体之后甲木仍属阳,于是两种不同的阳木就会满足“同在性关系”。
所谓“同在性关系”是《金花左道》所指出的“内秉时空”现象。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事物会占据在完全相同的时空点上,也可以说是具备完全等合的信息态或曰结构态。因此,震宫与艮宫同形、同在、同结构。由于此二宫同象,故曰〔震〕连山,或曰〔山〕连震。敏感的读者也许会意识到,失传的古易“连山易”,也许会与甲戊同体之理有关吧。
连山之象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演绎,它是具有逻辑的物理实在与之相映射的。我们在第三章第一、二节里的天文、地理类象实验中将会看到这种理论在物理实在中的体现。
顺便提及,歌诀中的“玄关”是对人体奇点的另一种称呼,玄关一窍——这一丹道学上的秘密,它本质上也是一种遁甲现象,后文里我们将有简约的论述。
壬水空亡先天死,申仪麾下魄归藏。
雷学的纳甲之法,共有甲木和壬水两个天干没有配入卦中。但甲戊同体,配了戊就等于配了甲,故唯有天干壬水没有配入卦中,这有点像是六甲空亡现象。者,象征“消失、死亡”之意。
又,天干壬水是先天八卦的同构映射元素,故曰:“壬水空亡先天死”。
“空亡”的壬水会流入何宫呢?很简单,壬水空亡后必归藏于“坤宫死门”,并寄入坤宫的地支“申”。所谓“申仪麾下魄归藏”即指此意〔“仪”在古汉语里与“偕”双声,是“偕”的假借字,有“匹配”之意,壬藏于申,则申金有了匹配;又“仪”有“标志”之意,奇门遁甲中“六仪”的称谓,可能也是这个出处〕。
“壬”归藏“申仪”还与逻辑的先后天角度转换有关系,其原理十分深刻,我们可借一个比如来说明。
我们现在将“天地雷图”比做是一个由“逻辑转轮”推动的三叠磨盘,可以分别磨出先天和后天两种“面粉”〔在先逻辑和在后逻辑〕;“逻辑转轮”时而顺推、时而反磨、时而推“天盘”,时而动“地盘”,唯“雷盘”不动。由于“逻辑转轮”不断变换方向,故“天盘”和“地盘”也不断交换动静——将“甲”逆转摄入“戊”,同时也是就将“壬”顺转摄入“申”,此为一顺一逆、一阴一阳、一隐一显,两两相应之理。
我们显“甲”遁“戊”,隐“壬”遁“申”;以“连山”之显透出“归藏”之隐。
至于为什么壬水“归藏”入己土?
因为所谓同体就必须阴阳极性相同,甲戊俱为阳干故甲戊可同体;壬水为阳干,而坤宫之天干辛金和己土俱为阴干,此宫只有地支申金为阳,故壬只能藏入“申仪”。
同样,壬水归藏申仪不仅仅是抽象逻辑的演绎,也有若干物理现象可验证此理,后文中将有论述。
三易式法源头远,天地雷图一脉张。
古典易学有三本经典,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合称“三易”。
西周和春秋战国之世,尚是三易并存,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忽然在秦始皇时代失了传,独留下了《周易》。《连山》和《归藏》失传后,仅有很少一些口头传说被史籍记载下来,而且是一些断简残篇。
《连山》和《归藏》的失传,后人总是耿耿于怀,不断猜测钩勒两书的内容,且主要是围绕此二书的书名而进行讨论的。
古典式法也分三种:太乙、六壬和遁甲,这是最古老的三大术数体系,其创立的原则亦不见于史籍。后人猜测,三式可能是《连山》和《归藏》的同书异名的流传和发展,因为史籍确有称《连山》、《归藏》是术数体系的记载。
流通本《周易》一书中也掺杂了不少论述术数的文章,如《说卦传》就专论术数,且文风和内容与前文极不相同。我们以为,这可能是失传的《连山》、《归藏》易的某些内容的摘录。
三式对后天八卦的称谓则有八门之称,即“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此等称谓的源流似乎很古老,故也可怀疑是失传的“二易”中的称呼。
引起我们作这种猜想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使用“天地雷图”对三式作进一步研究时,发现六爻纳甲、三式以及“连山”、“归藏”命名所象征的含义,我们可以用“天地雷图”进行解释。如果这种契合仅只是停留在个别概念或个别现象中,当然不足为训,可事实上,这种契合已经渗透到各术数分支的基础理论中去了,而且还得到了若干物理现象的实证,已经不能用偶然来解释。
所以,我们认为三易可能同三式有直接的传承,要么无法解释上述这种内在的契合;况且无法想象三式之类的术数的突然出现,且出现之际基本理论已相当成熟,加之使用的基本概念都有惊人的相似。从常理上讲,当初被奉为圣经般的“连山”、“归藏”,似乎不大可能在历史上消失得无踪无影。
附:
1、孔颖达曰:“《连山》起于神农。”又曰:“周世之部杂用连山、归藏、周易。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与否。”
2、朱元升曰:“连山者,三易之首也。”又曰:“连山易之作兼取则于图书。”
3、金履祥曰:“学者谓邵氏互体既济诸卦图,即连山之遗法也。后世纳甲归魂之法,即归藏之遗法也。”
4、朱元升《三易备考》曰:“归藏易以六甲配六十四卦,所藏者五行之气也,所用者五行之家也。”
5、郑康成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
6、阮孝绪曰:“归藏载卜筮之书杂事。”
7、家铉翁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8、近人南怀瑾先生也认为:“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易经杂说》〕
第四节 隐蔽传承
[一]
抛开藏山局的纳干、纳卦,那么京房易也是这类系统,只不过与藏山纳法明显不同。
我们通过对此二法的仔细比较,产生了一个猜想:即京房易创始之际很有可能也有类似于天地雷图的模型〔三式也是如此,特别是奇门遁甲〕,它们基本上遵循的是同一纳支规律,不过在传世之际,故意搅乱了应有的秩序。究其原因,南怀瑾先生说得很清楚:“古人研究《易经》有一个毛病,大家都不肯明白说清楚,也许和我们现代人一样,研究了很久,明白了以后,觉得自己苦了好几年,不愿意让别人一下子就会,把所了解的当成秘诀,不告诉别人,每个人留一手,留到后来,就糟了。或者故意新创一个名称,换一个花样,使人不懂,跟着他转,说不定白转多少年下去,也没有结果。”
京房易的纳支也许也正是这种情形。我们先看下面的纳支对比图。
[图,藏山纳支与京房纳支比较表]
这个纳支对比图有五个特点:
一、阳宫里,乾、坎、震三卦之纳支,两法所取地支全部相同,唯藏山法是由下往上排,而京房法则由上往下排。
二、阴宫中的巽、离、兑三卦之纳支,新旧二法的上爻相同。如果“故意隐去真相”之说能够成立的话,则当是京房易隐去了初爻至五爻的原貌,把上爻保留下来,然后再改按阴顺行的方法从上爻排至初爻。
三、新旧二法都对震卦和坤卦的纳支进行了特殊的处理。须知,震卦处在阳宫之末,特殊处理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根据排列组合的规律,前三卦既定,第四卦之纳支无论如何排列都会有特殊的处理出现;而坤卦处在阴宫的第三卦,竟然也一如按同一个原则机械纳支的藏山法一样拦腰进行了特殊处理,足以证明二法有相同的基本原则。
四、震卦的纳支是新旧二法中最不相同之处。而此卦之纳支最能暴露京房易故意错排的痕迹。在此,我们只能假定古人故意错乱了震卦的纳支。
五、坤卦纳支,如果考虑到只是倒纳阴宫的全部地支,则很容易被后人摸索出原始的方案来。故坤卦取酉金来代替巳火。
现在流传的六爻纳甲法是由东汉京房传之于世的。史籍上载京房易是民间隐士所传,由此我们可以猜想,旧法纳支是古代在野的隐士所创,估计其人有《连山》、《归藏》的传承。这是非常可能的,因为汉朝距《连山》、《归藏》的承传年代不远。
[二]
当然,我们在此证明新旧两种纳法之间有某种关系,也许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既使藏山易与京房易根本不同,而一种体系是否正确,完全要靠自己的体系是否严谨和完备。上述的对比的可取之处,在于它多少能够加深我们对纳甲理论的理解。何况,古人或今人若也想重新建立一种完美的纳支法,最简单、最直接的思路也就是把后天八卦同地支配在一起纳支,而京房式的纳支法要在思路上拐很多的弯才能完成。
第六节 阴众阳寡
[一]
藏山纳支法中的阴支比阳支多,呈5:3的比例,这是由震卦反相纳阴支所造成的。
在逻辑系统中出现阴多阳少,是有物理现象与之佐证的。学者高昌隆在其《阴阳论与系统科学》一文中指出,系统成为有机系统后,它的结构特征中的阴面成分比原来的物理系统增加了。首先,就目前在人体内发现的神经活性物质而言,神经递质种类远比神经调质少,兴奋性递质比抑制性递质少。其次,胶质细胞数量倍于神经元,局部神经元多于投射神经元,等等。
[图,阴多阳少的有机系统]
图注:①这里的“阴多阳少”仅指单位数量,而非单位面积、体积。②“阴多阳少”在“天干、地支”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天干数目为十个,而地支数目为十二,这是由“单一性手征逻辑”系统里分化出来的两种手征性不能相互对称协变的体现,这在河图与洛书、五行生克与四互一局、中阳太极图与鱼眼太极图的相互关系和差别中也有明显的体现。③系统中的“阴多阳少”必须是在遁甲之后〔即震卦反相纳甲〕才可能出现,它也许表明了人体的确是一个遁甲系统。这在后文的分析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二]
在我们的直觉上,完整的系统应该是阴阳平衡的,然而有机系统却呈现出阴多阳少的现象,我们怎样理解这类现象?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天地雷图”内部的阴阳关系为解答这一疑难拓开思路,因为“天地雷图”的纳爻系统里,阴多阳少的地方又呈现出一种巧妙的阴阳动态平衡。
综观藏山纳支的整体可看出:阳支的组合关系是三种,即乾纳“戌申午辰寅子”、坎纳“子戌申午辰寅”、艮纳“寅子戌申午辰”。
阴支之纳支表面上是五种,实际上坤卦和离卦同纳“未酉亥丑卯巳”,完全等同;震卦纳“卯丑亥酉未巳”而巽卦纳“巳未酉、亥丑卯”,所纳地支完全相同,只是一逆一顺,二者镜像对称,可以说是等价的。这样一来,由于阴卦地支的合并,阴阳纳支的比例就是等同的三种,它们呈现“3:3”的动态平衡。
另外,如果我们单纯从阴阳地支的个数来看,的确是阴支多而阳支少;若从手征性的角度来看,震卦反相纳的阴支因反向旋转,已被阳极化了,阴阳仍然平衡——所谓“阴多阳少”是用单边逻辑的方法分析的,而所谓“阴阳平衡”是从超对称性的逻辑角度观察的。
更多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生字拼音组词 一年级生字组词带拼音
1课亭[tíng]亭子、凉亭、书亭、亭亭玉立、亭台楼阁庭[tíng]家庭、法庭、庭院、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潭[tán]潭水、清潭、泥潭、深潭、龙潭虎穴螺[luó]田螺、海螺、螺丝、螺旋谙[ān]谙练、谙达、谙熟、不谙水性2课澜[lán]波澜、
带拼音的古诗 一年级必背古诗带拼音
敕勒歌(chìlègē) 北朝乐府(běicháoyuèfǔ)敕勒川(chìlèchuān),阴山下(yīnshānxià),天似穹庐(tiānshìqiónglú),笼盖四野(lónggàisìyě)。天苍苍(tiāncāngcāng),野茫茫(yěmángmáng),风吹草低见牛羊(fēngchuīcǎ
一首歌让你带回去 写一首歌让你带回去
西三环北路83号。图书馆,我天天与你为伍。每天早上一进图书馆就想起复习雅思时的时光,决绝且绝望的时光那个时候好像总憋着一股劲,一个人练口语也可以练得很入戏现在想来,当时出国的动因都忘了。晚饭过后和小涵在体
精 读书摘抄一九九——《西班牙旅行笔记》《带一本书去巴黎》 带一本书去巴黎 pdf
《西班牙旅行笔记》&西班牙就这样模模糊糊地在心里收藏。&我们像工蚁一样,一石一木、一锤一钉地,为自己盖一栋房子。此间,心里只有一栋乡间小屋,环绕绿树花草。&终于一声呼啸,钻出云层,飞上几乎是静止的空间。在这里,风云变
动态图片超级搞笑 很雷人 带小色哦 搞笑问题 雷人答案
《动态图片超级搞笑 很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