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笔记之——随林语堂的信仰漫游上 盗墓笔记丫头复活
到图书馆借书的时候,由于书名的翻译的混乱,我一开始借到的是另一本书,这本书集成了林先生的两部自传,分别是他四十多岁和八十多岁的时候写的。同样的经历在不同的人生阅历下,观察他坚持着什么,积累了什么,摒弃了什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林语堂出生在中国本土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神父,从小接受基督教的教育,在前一篇自传里,他刚刚从基督教的中间脱离出来,他信仰的理由一个一个的被自己破解,他好像从一层硬壳里面逃脱出来。可是后一篇自传里,在序里面他就说,他以异教徒自居,灵魂深处里却是个基督徒。这样的变化与我想找的那本书的书名刚好契合,如果说那本书描写的是他这种信仰之旅的思维过程,那么这本书则是这个旅程的两个断面。
可是问题仍在那里,这是我从一开始就关心的问题,基督徒从他的信仰里面得到了什么。在林先生前一篇自传那里,当他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时,很多以前毋庸置疑的事情开始被怀疑,神迹与传说早就不能绑住他,他的父亲要他登台讲道,他说,旧约本事一个民族的传统神话文学形式,后来才成为更多人信仰的神,把老头子吓得半死,他父亲作为牧师在乡里受到的尊敬,被他看来是任何一个善意助人的人所应当得到的,而为善的理由,这个最后的堡垒在他与别人交谈时被攻破,他发现,人对被人的爱应该是直接的,而不是对上帝负责的结果。作为人类的尊严计,也应该爱别人,应该“做个好人”。当神话,道德,爱都不成为信仰的理由的时候,这种信仰失去了必要。
然而,为什么他会回头去?
我看到了这样的线索:在他后一篇自传提到萨特的时候,他特别说了一句,他们存在主义者,是否定人生的意义的。但至少他们还认为人要有目的吧。OK,线索大概就在这里,他最后找到的理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喧嚣的时候不容易想到这些,熙熙攘攘只想达到当下的所求,当他累了想要休息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找一个理由来安顿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林先生在这里绊住了脚,然后回到了他童年的故乡。
我对这个过程的比喻,好像人的心就像一潭湖水,在人的一生中,它一定不会风平浪静,心湖泛起的波纹就是生命的展开。如果波纹遇到阻碍,他会感到不自由,会想办法越过这阻碍,激荡到更远的地方去。然而有一天,心力到达了极限,这时它需要的不再是没有阻隔的自由,而是一围沙滩,让水不会流走。这沙滩恰好在心力达到的最远距离之外,所以不会因此感到不自由。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空间来挥洒自由,也会选择不同的沙滩来作为依傍。庄子以无厚入有隙,包夹“有隙”就是他的沙滩。孔子年七十可以从心所欲不越矩,这规矩就是它的沙滩。林语堂是第一爱自由的人,他最终仍选择了他的信仰当做他的沙滩。
对于我来说,我似乎更加倾向于相信这个世界本身,吃肉必须吃方的,的确让我感到不自由,让我相信古代发生的奇怪的事情,也确乎让我感到不自由,我更愿意在真实的世界里寻找有隙——至少现在的我是这样。虽然目的不同,但是我信任林语堂先生,他会在没有预设前提的自由空间中间去延伸他的这段旅程,而我也想要这样。所以,我要跟他一起同游。
这是我开始看《信仰之旅——从异教徒到基督徒》之前说的话。
更多阅读
林语堂的幽默 林语堂的幽默与刻薄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1895---1976年),福建龙溪人。生性幽默,以致他的风度,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每次演讲也是妙语迭出,常常赢得满堂喝彩,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幽默大师”一点也不过分。直至今日,林语堂的一些幽默妙言仍
芗城宣传网-林语堂纪念馆 林语堂
地球村的老顽童 ——漳州人眼里的林语堂☉沈金耀在闽南各乡村,往往有一两个小有名气的老顽童,让村民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看着林语堂晚年的照片,总觉得十分熟悉,就像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诙谐有趣的老人。当然林语堂的名气很大,他是地球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闭关时间
(2014-12-05 08:57:14) 转载▼标签: 文化故居林语堂台北分类: 旅途屐痕林语堂故居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林语堂世人没有
林语堂《中国人》简介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中国人》是一本好书。相信你在阅读中,经常有会心一笑,灵光一显,慧根一动,通透开悟之感;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如暄阳光,倍感幸福与舒畅。这本书就是让人读后激动不已、永远难忘、回味不已的书;你不禁对作者产生由衷敬谢!在我阅读的经历
厦门。林语堂故居 厦门大学 林语堂
林语堂故居那天,与友人一起,漫步在厦门的鼓浪屿。碧海蓝天,绿树成荫,阳光熙暖,轻风吹拂,好一处惬意的所在。被羽绒服裹紧了一个冬天的肌肤,似乎悄然苏醒过来,好喜欢这种轻灵舒畅的感觉,买了一张鼓浪屿旅游地图,确认着想去看的地方。林语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