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 -病毒名称 埃博拉病毒僵尸

1995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五),扎伊尔发现罕见传染病埃博拉。埃博拉(Ebola),是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2014年非洲爆发此病毒疫情中,这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已导致932人死亡。

大家在关注

  香港一女子疑感染

已被隔离治疗

2014-07-30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埃博拉

外文名称

Ebola virus

危害

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病毒性出血热

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感染者及其体液等

致死原因

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等

病毒来自

“Filoviridae”族

目录

展开

1基本简介

2传播方法

3疾病症状
埃博拉 -病毒名称 埃博拉病毒僵尸

4高危人群

5病毒名称

6病毒分型

7生物性状

8结构形态

9理化特性

10发现过程

11感染过程

12治疗方法

12.1综述

12.2辅助性治疗

12.3疫苗研制

12.4检测试剂

13病毒流行

13.1地区分布

13.2其他地区

14防范措施

14.1控制传播

14.2各国举措

14.3出境游防控措施

15生物战争

16艺术作品

17疫情报告

17.1时间轴

17.2香港一女子疑感染

17.3疫情爆发

18疫情影响

19WHO建议

19.1旅行建议

19.2西非埃博拉风险评估

19.3个人旅行和交通的风险评估

20相关信息

20.1催热生物疫苗

21相关新闻

22疾病预防



1基本简介编辑本段

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爆发流行。埃博拉病毒首次暴发就夺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刚果(金)让100多人命丧黄泉,2004年5月下旬苏丹南部疫情再发,已有4人死亡,同时俄罗斯一实验室女科学家因针刺感染而丧命,2014年病毒再度爆发,已致1013人死,1848人受感。这一病毒杀手已引起WHO(国际卫生防范组织)的高度重视。

2传播方法编辑本段

埃博拉病毒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埃博拉病毒直至现在,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3疾病症状编辑本段

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病例会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4高危人群编辑本段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

(1)医务人员;

(2)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4)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以了解免疫受损者或者伴有其它基础性疾病的人员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该病毒。

在诊所和医院、社区集会或家中,均可通过采取保护性措施而减少暴露于病毒的机会。

5病毒名称编辑本段

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该地区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记载的在扎伊尔的Yambuku和苏丹西部的Nzara是第一次爆发的地方。在这次爆发中,共有602个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其中扎伊尔318例感染,有280例死亡;苏丹有284例感染,117例死亡。

6病毒分型编辑本段

目前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 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和EBO-S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7生物性状编辑本段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8结构形态编辑本段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 4.17×10^6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

9理化特性编辑本段

EB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min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EBV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4℃条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条件可长期保存。

10发现过程编辑本段

埃博拉热病的首次公开亮相是1976年9月扎伊尔北部巴姆巴地区的雅布库村庄。埃博拉热病第一例死者是马波罗·洛克拉,传教团的学校教师,他死于9月8日。不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洛克拉的发烧、带血腹泻、呕吐、牙床和鼻、眼渗血,修女医院的护士们匆忙给他注射了抗生素、氯醛和维他命,静脉注射电解液治疗他的脱水。以后的几天,曾在医院看过病的一些人也在自己的村庄中死去,显示出同样可怕的症状。马波罗·洛克拉葬礼后不久,他的母亲、妻子和岳母也相继病倒。他的家人、朋友总共有21人死亡,只有三个人幸存下来,包括他的妻子,但她怀的婴儿却是死产。9月12日,修女比塔开始发烧,她是第一个染病的修女埃博拉病毒,9月19日,也就是一周后比塔病逝。

埃博拉病毒就是以雅布库村庄附近的一条河来命名的。

埃博拉是一大批神秘而格外危险的非洲出血病毒之一。这些非洲病毒最近已从它们的潜伏处突然杀出,毁灭把它们惊动的人,并且一旦释放便非常难以控制。一般情况下,埃博拉防不胜防。

在躲开可能的攻击后,埃博拉病毒在除了骨头和骨骼的肌肉外,对人体任何其他组织或器官都一视同仁地加以侵蚀,像扫荡一样。当病毒将自身复制到宿主的血细胞中,血细胞便开始死亡并凝结在一起。凝块堵塞血管,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感染的器官开始出现死片。病毒蛋白质以特有的凶残攻击胶原,这是固定器官的连结组织中主要的蛋白质。当胶原变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开始出现孔洞,包括皮肤,血从孔洞中倾泻而出。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疱。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孔窍都会渗血,同时皮肤和肌肉的表面隔膜开始炸裂。

这稀奇古怪令人毛骨悚然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病毒成指数地繁殖,毁坏内脏使之完全失去作用以致宿主死亡为止。当这种事发生时,已死或部分已死的器官开始液化。像血液、粪便和呕吐物这样的流体,一点一滴都充满了上百万的病毒。

在身体内部,心脏开始渗血,渗入周围的空腔。肝脏肿大、裂开,然后化脓腐烂;肾脏失灵,塞满了死细胞和血块。死的、凝结的血细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脑,妨碍了供氧,最终导致痴呆和严重的癫痫发作。同时,病毒摧毁剩余血液的凝结能力,以致大出血不受抑制地继续。活的死的血液随同死组织及脱落的粘膜,包括胃、口腔和肠道的粘膜,经过呕吐和腹泻抛出体外。崩溃的血管和肠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体一般涌入体腔。虽然在体液中漂浮着,但组织自身是脱水的,无法执行其功能,于是病人开始死亡。

11感染过程编辑本段

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处理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而导致感染。很重要的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一旦有人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发生接触,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当人们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其它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子)直接接触时就可导致感染。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被埃博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时,也可发生感染。

医务人员在救治埃博拉病人时如果没有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就可能会接触到这一病毒。卫生系统各个层面(医院、诊所和卫生站)的医疗卫生保健人员都应当了解该病的性质及传播方式,并严格遵守所推荐的感染控制防护措施。

在埃博拉死者葬礼时,人们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也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人们在处理埃博拉死者尸体时,必须穿戴具有较强保护性的防护服和手套,并将死者立即埋葬。

只要病人血液和分泌物中带有埃博拉病毒就会具有传染性。因此,感染的病人应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保在出院回家前病人体内不再有该病毒的存在。当医护人员确定病人可以回家时,病人就不再具有传染性,不会对社区中的其他任何人造成感染。男性在康复后仍可能在长达7周的时间内通过其精液将病毒传给性伴。因此,男性康复后至少在7周内要避免性交,或者在康复后7周内进行性交时要戴安全套。

12治疗方法编辑本段

12.1综述

严重病人需要进行强化的支持性治疗。病人往往会出现脱水,需要静脉或者口服补液进行电解质补充。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有些病人在得到适当的医治后可康复。

由于没有针对埃博拉的特异性药物,最佳治疗方法就是由医院卫生工作者在严格的感染控制程序下,对病人提供强化支持性治疗。根据推荐的防护措施可以控制进一步感染。

为便于控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当与其他病人隔离开来,并由采取了严格感染防护措施的卫生工作者对其进行治疗。

12.2辅助性治疗

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排除个别病例,埃博拉康复者的血清在治疗疾病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扰素对埃博拉也是无效的。在猴子试验中,凝固干扰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学家宣称,4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猕猴中有3只康复。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些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肾衰竭时进行透析治疗等。

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争议。

12.3疫苗研制

埃博拉病毒

新华网消息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科学家17日说,预防致命性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经通过了最初的人类安全检测,其令人充满希望的迹象表明,这种疫苗能使人类免受此病的感染。

21人接受了早期测试的试验性疫苗。不过国家卫生研究院负责人加里·纳贝尔提醒人们,仍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实这种疫苗是否成功。即使如此,这个消息仍旧让美国科学家们雀跃万分。他们一直担心这种恐怖的病毒有可能被用作生化武器,而且该病在非洲的自然感染个案不断增长。

现已制造出使猴群不会被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疫苗;这些疫苗是以基因重组过的囊状口腔炎病毒和滤过性病毒为基础,上面附着埃博拉病毒。

另外,现在也能够通过把埃博拉病毒中八个基因的其中一个 "VP30" 拿走,从而制造出自身无法复制的埃博拉病毒。但是,现在尚无对人类有效之疫苗。

埃博拉出血热能引起内出血,患者会在数天内死亡。该病现在无药可救。埃博拉传染性极高,而且死亡率高达90%。该病毒在1976年得到确认,迄今为止此病只在非洲出现。

疫苗不仅能抑制该病的大面积暴发,而且还能保护医生、护士和动物饲养员,以防患于未然。

纳贝尔和他在国家卫生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的同事从含有3个埃博拉蛋白质的DNA中研发出疫苗。他们说,该疫苗能令猴子对埃博拉有免疫力。

12.4检测试剂

2014年8月13日,从深圳华大基因获悉:针对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蔓延的情况,华大基因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以待国内一旦出现疫情时使用。

13病毒流行编辑本段

13.1地区分布

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但已从开始的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7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迄今已报告有759人确认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因埃博拉出血热死亡的人数增加到467人。其中,几内亚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共报告了413个病例,其中303人丧生。利比里亚报告107个病例,其中65人病死。塞拉利昂报告239个病例中,有99人病死。据悉,这已经创造了历次埃博拉疫情感染病例与病死人数的历史新高。

13.2其他地区

⑴流行区感染,异地发病。到目前为止,英国、瑞士报道过输入病例,均为流行区旅行,参与诊治病人或参与调查研究人员。没有流行。

⑵实验室感染。至今报道明确的埃博拉实验室感染至少有2次,一次为1976年,英国Porton Down微生物研究所(RME),一工作人员实验室内转移埃博拉感染的豚鼠肝匀浆时针头刺入大拇指而感染。另一次为2004年5月俄罗斯维克托实验室,一女科学家意外被感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扎破手指,感染发病死亡。

14防范措施编辑本段

14.1控制传播

控制“埃博拉”的扩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暂停进口猴子主要限制来自疫区的猴子,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对病人进行最严格的隔离,即使用带有空气滤过装置的隔离设备。医护人员、实验人员穿好隔离服,可能时需穿太空服进行检验操作,以防意外。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密切观察。

病毒抵抗力强?——多种途径可消灭

研究显示:埃博拉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力,在污染的床单、衣服等干燥环境下存活几小时仍具有感染性,在液体或低温情况下存活时间更长,比如,病毒在4摄氏度放置5天仍具感染性,在零下70摄氏度时可以长期保存。

“但是这种病毒也很容易被消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副所长董小平指出,埃博拉病毒在物理温度增高到60摄氏度,灭活一个小时就不具备感染性;100摄氏度煮沸5分钟就可以杀灭。这种病毒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含酒精、含酚等有机消毒剂都非常敏感,对紫外线和热线也非常敏感。

董小平强调,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源是死亡的动物尸体或者是病人,直接接触病人或者间接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等污染物品以及他用过的衣裳、床单、被罩等,都有可能造成传染。但其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就是通过飞沫传播的能力是非常差的,这就意味着病毒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不存在。

同时,针对有公众担心旅行中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疑问,专家指出,只要没有直接接触体液和排泄物,这种经历是不会让你传染上埃博拉的。

14.2各国举措

美国参议院2004年5月19日通过“生物盾牌计划”法案,批准拨款56亿美元用于美国预防生物或者化学武器袭击。法案涉及的生化袭击包括天花、炭疽病、肉毒杆菌毒素、瘟疫和埃博拉病毒等。

这项名为“生物盾牌计划”的法案规定,在未来十年内,美国将鼓励制药企业研究与开发针对生物恐怖活动的应对措施,加快对解毒药品的批准过程,在紧急情况下允许政府向公众提供未经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某些治疗方法。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合成了外表和结构与埃博拉病毒十分相似、但毒性要弱得多的病毒。这种病毒可用于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和毒性发作机制,帮助开发埃博拉疫苗,防止生物恐怖。

这种埃博拉类似病毒是东京大学河冈义裕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的。除了基因不同,这种病毒的外形、结构形式及所包含的蛋白质都与真正的埃博拉病毒一样,并且也能感染人体细胞。河冈教授曾成功合成了真正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共包含7种蛋白质,其构造是在细管状外壳中包裹着基因和蛋白质复合体。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埃博拉类似病毒与真正的埃博拉病毒外表十分相似。埃博拉类似病毒的毒性要低得多,研究、试验更为方便。

14.3出境游防控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因此,做好个人防护尤为重要。在疫情流行期间去往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埃博拉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及工作的人员应注意做好预防工作,避免与疑似病人密切接触,不要有握手等皮肤接触行为,不要共用杯、盘、碗等生活用品。一旦接触疑似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到过流行地区的人员回国后应注意做好自身的医学观察,三周内如有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出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您去过上述地区的旅行史,以便早期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15生物战争编辑本段

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因此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归类为最高等级之生物恐怖袭击的武器。被认为是最可怕的威胁公共安全、健康的潜在生物武器。

根据美国科学家于Fort Detrick和前苏联Biopreparat机构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曾在冷战期间考虑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

埃博拉因其致命性强而考虑作为生物武器,但由于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大规模传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过结合天花病毒,制造出一种传播范围大、杀伤力强的病毒,作为恐怖袭击武器。

1992年,日本的奥姆真理教领袖麻原彰晃曾带领40名成员赴扎伊尔,希望获得此病毒,作为大屠杀工具,但最后并未成功。

16艺术作品编辑本段

1994年,美国作家普里斯顿以此为背景写了小说《热区》,这本小说畅销一时,并引起全球对这种神秘病毒的普遍关注。1994年12月在加蓬又发现此病。

1995年,好莱坞推出了由达斯廷-霍夫曼主演的影片《极度恐慌》,在银幕上再现了埃博拉病毒夺取人命的恐怖景象,令全球观众对埃博拉病毒闻名色变。

1996年,中国香港电影《埃博拉病毒》,由王晶监制,邱礼涛执导,金像影帝黄秋生主演。影片讲述一个被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变态杀人狂连续杀人的故事。

17疫情报告编辑本段

17.1时间轴

埃博拉

实验室感染:有报道明确的埃博拉实验室感染至少有2次,一次为1976年,英国Porton Down微生物研究所(RME),一工作人员实验室内转移埃博拉感染的豚鼠肝匀浆时针头刺入大拇指而感染。另一次为2004年5月俄罗斯维克托实验室,一女科学家意外被感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扎破手指,感染发病死亡。

1976年6~11月。苏丹南部,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53%。1976年9~10月间在民主刚果(前扎伊尔)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318个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继发者为医护和病人亲属。

1979年在苏丹的恩扎拉地区,发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67%。

1994年6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马科库地区及热带雨林采金区,发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

1995年4月在民主刚果基奎特市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发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继发病例多为治疗和护理人员,占所有病例的25%。

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发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66人/97人流行源于接触了1只丛林中死亡的黑猩猩的21名村民,继发病例都参加病死者传统的葬礼。

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Masindi及Mbarara。共发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

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刚果共和国和加蓬,共发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为79%。

2002年12月~2003年4月底,刚果共和国共发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流行原因与人类狩猎活动有关,与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接触而感染。

2005年4~6月,在刚果(布)发病12例,发现9例病人均死亡。经尸检取样化验后证实。

2012年7月31日(当地时间),乌干达发现三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截止当地时间8月3日,已确诊53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16人死亡。另有312人被怀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离。1名因疑似病例而被隔离在医院接受检查的囚犯逃跑

2014年,肆虐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病毒蔓延速度惊人。病毒至4月1日 已造成82人死亡。截至4月14日在几内亚已出现168名感染者,其中108人死亡。

2014年7月,尼日利亚出现首宗输入型埃博拉病毒病确认病例,患者于7月25日在拉各斯市死亡。26日,尼政府宣布将尼传染病警戒提升至红色级别,并要求所有海陆空口岸实施埃博拉病毒病监测,采取相应卫生检验检疫措施。

2014年7月27日,利比里亚一名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利比里亚医生死于埃博拉病毒,另有一位美国医生已感染此病毒,正在接受治疗。截止2014年7月28日,此次疫情已经在西非导致672人丧生,是有记录以来丧生人数最多的一次。

2014年7月29日,塞拉利昂卫生部门确认,领导塞拉利昂对抗有史以来最严重一次埃博拉疫情的医生于当地时间7月29日因感染埃博拉病毒逝世,年仅39岁。舍克·汗(Sheik Umar Khan)亲自救治了一百余名患者,在他逝世之前,已经有数十名当地医疗工作者牺牲。

据世卫组织统计,这种烈性传染病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其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内出血和外出血。迄今为止本次爆发的死亡率为56%,但历史上最高可达90%。

17.2香港一女子疑感染

香港一女子疑感染传染性极强病毒"埃博拉病毒"

近日,有报道称,一名由非洲返回香港的女子,近期身体出现类似埃博拉病毒的症状,目前入住香港伊利莎伯医院的隔离病房。

医院表示,按惯常做法,假如病人确诊染病,就会通过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公布。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说,中心会在接到医院通报传染病确诊病例后,开始隔离流行病学调查。该女子2014年7月28日返港后出现发烧、头晕及呕吐,类似埃博拉病毒的初期症状,目前在伊利沙伯医院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17.3疫情爆发

埃博拉

从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势,此轮疫情从2月份在几内亚被发现至今,已报告1323个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729人丧生。有国际医疗组织指出,此轮疫情正面临进一步“失控”的境地。

几内亚已有确认或疑似病例460个,其中339人丧生。其邻国利比里亚有329个确诊或疑似病例,156人死亡,塞拉利昂报告533个确诊或疑似病例,233人死亡。尼日利亚也首次报告一个疑似病例,并且已经死亡。

在新增的病例中,有一些是参与救治病人的医务人员。在塞拉利昂,一位负责救治埃博拉感染者的首席医生被发现了感染了该病毒。针对疫情的严重程度,美国的一个救援机构宣布从西非三国撤回志愿者。国际医疗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称,因为缺乏有效的“总体战略”,埃博拉疫情正日渐“失控”,面临前所未有的境地。

根据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民航组织消息,各国航空公司和卫生部门都在考虑调整乘客筛查规定和流程,并可能出台加快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空中救援服务速度的举措。[1]

18疫情影响编辑本段

2014年7月25日,一名利比里亚官员索耶,在尼日利亚一家医院内死亡。这一事件引发“病毒跨境”的担忧。利比里亚财政部顾问索耶上周乘飞机抵达尼日利亚拉各斯。上飞机前他还没有出现任何病毒感染症状,但没到目的地就开始呕吐、腹泻。埃博拉

2014年7月29日,经营泛非洲航空运营业务的ASKY航空公司宣布,为防止埃博拉病毒传播,这家运营商暂停所有进出利比里亚首都和塞拉利昂首都的航班。

世界卫生组织7月31日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7月27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4国共报告有1323人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729人死亡。

该组织决定,将西非埃博拉疫情应急反应级别提高至最高级第三级。“此次埃博拉暴发是史无前例的,疫情完全失控”,无国界医生组织专家7月30日表示,如果情况得不到迅速扭转,疫情有可能会蔓延到其他国家。

目前,世卫组织已向西非地区派出126名专家,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非洲公共卫生应急基金也开始发挥作用。传染疾病专家认为,埃博拉病毒在美国、加拿大或欧洲国家扩散的可能性非常小。

截至8月14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计病例数达1711例,其中1069例死亡。

路透社8月4日称,在西非国家的卫生系统被传染病击溃的情况下,非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表示,将立即向受影响最严重的三个国家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发放2.6亿美元。

世界卫生组织上周警告说,一旦病情得不到控制将产生灾难性后果。

19WHO建议编辑本段

19.1旅行建议

WHO的一般性旅行建议:

(1)旅客应避免与病人发生任何接触。

(2)前往受影响地区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WHO推荐的感染控制指南。

(3)曾在最近报告病例的地区停留过的任何人,均应了解疾病的症状,并在出现疾病最初迹象时求医。

(4)为从疫区归来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旅行者提供诊治服务的临床医生,要考虑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19.2西非埃博拉风险评估

WHO对于当前西非埃博拉疫情的风险评估结论是什么?

通过跨境旅行造成相邻地区国家传播的风险高

相距稍远的非洲地区存在中等风险

非洲以外国家传播风险低

19.3个人旅行和交通的风险评估

WHO对于个人旅行和交通的风险评估结论是什么?

从感染国归来的旅行者和商人风险极低

探亲访友人群感染风险低(除非直接接触患者/死者尸体/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

与患病的人共同乘坐交通工具感染风险低(但要对接触者进行追踪)

如果按照基本医疗规范进行防护,在疫区工作的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很低

20相关信息编辑本段

20.1催热生物疫苗

资本前瞻资料显示,此次爆发的埃博拉疫情是该病毒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次被发现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高达90%。

受埃博拉疫情影响,在资本市场上,任何有关埃博拉药物研发的新闻都会引起剧烈反应。

生物医药公司成为几年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上的最热版块。与生物疫苗有关的“埃博拉概念”公司股票大幅提升。

21相关新闻编辑本段

世卫回应“中药是否对埃博拉有效”

当地时间,8月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世卫组织就应对埃博拉新药召开记者会。

央视记者提问:“我来自cctv(中央电视台),有一个问题,中国也非常关切这个病毒,你觉得中国的中药是否在治疗这个病毒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呢?”

世卫组织发言人回应称,“我想坦白地说我并不知道,因为你知道中国的中药在治疗疟疾方面是有一些新的进展,那么他可能会有效果,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们并不知道,即使有一些专家是建议一些新的治疗和预防的措施,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一些治疗和预防现在还不清楚它的情况。”

22疾病预防编辑本段

对埃博拉病毒是否能诱导感染的个体产生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尚存在争议。预防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埃博拉病毒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新的、毒力更强的变种,并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引起全球大流行,故尽早确定病毒的自然宿主,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及研制疫苗均对预防和控制该病具有重要意义。埃博拉

为了获得高滴度抗病毒免疫血清,已从对埃博拉病毒不敏感的绵羊、山羊等动物中获得,对动物有保护作用。

参考资料:

1.中药是否对埃博拉病毒有效 世卫称目前尚不知. [2014-8-15]

词条标签:疾病传染病医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7029.html

更多阅读

熊猫烧香病毒 熊猫烧香病毒怎么制作

熊猫烧香百科名片熊猫烧香是一种经过多次变种的蠕虫病毒变种,2006年10月16日由25岁的中国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它主要通过下载的档案传染。对计算机程序、系统破坏严重。基本信息病毒名称:熊猫烧香 ,Worm.WhBo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评课

一、什么是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类型?破坏性程序二、常见病毒了解常见病毒名称类型危害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蠕虫病毒阻塞网络的特性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黑客病毒前缀名一般为 Hack木马病毒、黑客病毒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而黑客病毒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杨学祥,杨冬红西非地区自2014年2月陆续出现的埃博拉病毒越演越烈,世界卫生组织9月9日发布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说,疫情已经造成近2300人丧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肆虐的埃

声明:《埃博拉 -病毒名称 埃博拉病毒僵尸》为网友霸天苍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