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中国 作者:黄远军 时间:2012-09-11
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近50公里的“海中桥隧工程”,120年的使用年限,总投资近1000个亿,连接香港、澳门、广东三地……无论从哪个角度,港珠澳大桥都堪称超级工程。
西人工岛降水井打设完毕
难度二:岛遂工程难上加难
岛遂工程是港珠澳大桥最核心、最关键的工程。刘晓东表示,连接桥隧的两个人工岛软地基有30米,而且是在外海条件下建设的人工岛,技术难度远大于常规的近岸人工岛工程,施工过程要受到波浪和风的影响,需要将后期地基沉降控制在25厘米以内,这都具有世界级的技术难度。
海底隧道最底处位于海下45米水深处,施工采取沉管法,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同时回淤厚度世界少有,最厚的地方达20米深。据了解,大桥沉管隧道拟采用180米节段式隧道形式,由三十三个管节组成,不仅其技术要求决定着施工难度世界少有,而且该隧道是我国第一个在外海上建设的海底隧道。
难度三:桥岛隧接合难
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一体化的交通集群项目,不是单一的桥,也不是单一的隧道,桥、隧、岛的接合也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它们的接合是在海里完成的。人工岛有施工后的自然沉降,而桥与隧道都同它发生关系,它的下沉就会带动桥、隧的下沉,弄不好会拉裂隧道。所以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在土木工程中是相当难的技术。”刘晓东如是说。
难度四:大桥使用寿命面临新挑战

刘晓东介绍,目前国内的桥梁一般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是120年,是国内设计最耐久的桥梁。如此长的使用年限加上所处的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的抗腐蚀性有很高的要求,耐久性是保证工程达到120年设计使用寿命最关键技术之一。
难度五:环境保护也不容忽视
刘晓东也提出,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建设大部分是在海上进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要降到最低;大桥跨越的伶仃洋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区,工程实施过程中尽量不影响到它们;环境保护也是工程实施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刘晓东说到:“传统的筑岛好比‘扔石头’填海,那样速度慢,且污染环境,要想在处于中华白海豚国家级保护区的海域里建造这样一个工程,且不影响珠江口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的三滩两槽的水文环境,不与每天通过这里的近4000艘船舶产生冲突,这些都需要工程师运用超常规构思”。
西人工岛第57个钢圆筒开始振沉
设计理念先行
无论是从管理还是从技术角度,港珠澳大桥都堪称是世界级的超级工程。要想设计和建设好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其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智库团队。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对本条信息的评论